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_王勤.pdf_第1页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_王勤.pdf_第2页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_王勤.pdf_第3页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_王勤.pdf_第4页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_王勤.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215 期)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Social Sciences) No 1 2013 General Serial No 215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 王勤 ( 厦门大学 东南亚研究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5) 收稿日期: 2012 11 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东盟国家产业结构研究” ( 11JJD810020) ; 教育部哲学 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 “东南亚地区发展报告” ( 11JBGP029) 作者简介: 王勤, 男, 江苏海门人,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博士。 摘要: 东南亚经济在战后迅速崛起, 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迈进。现在, 东南亚 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 新加坡率先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马来西亚、 泰国等已处于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后起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当前, 东南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格 局性变化, 东南亚已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 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进程中, 如何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制度创新, 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 力, 是东南亚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东南亚经济; 国际生产网络; 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F1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 0460( 2013) 01 0072 08 一、 二战后东南亚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战后,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经济演进的历史。历史上, 东 南亚一直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西方的殖民统治长达数百年之久。二战后, 东南亚国家相继取得政 治独立, 走上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当代东南亚经济发展进程是与各国工业化密切相连的, 经济现 代化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的过程。 从 16 世纪初起, 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东南亚, 葡萄牙是第一个入侵该地区的西方国家。经过 西方殖民者实力的消长变化, 它们在东南亚地区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印尼成为荷兰的殖民地, 英国在马来亚、 新加坡、 缅甸取得殖民统治, 菲律宾 16 世纪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9 世纪被美国取 而代之, 印支三国先后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被西方国家殖民化的国家, 这主 要是西方列强把泰国作为它们殖民势力的缓冲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东南亚国家均先后被 日本侵占。在殖民地时期, 西方殖民者把东南亚作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 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 所, 并在当地推行 “单一种植制” 。例如, 在印尼强迫种植香料, 菲律宾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缅甸和 越南种植稻米, 马来西亚出产锡和橡胶, 新加坡从事转口贸易。这种畸形和单一的殖民地经济结 构, 是该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27 东南亚国家取得独立后, 各国相继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最早推行工业化的国家是菲律宾, 但率先 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是新加坡。20 世纪70 年代新加坡经济迅速起飞, 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生产 和出口基地、 国际贸易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旅游中心等, 并跻身亚洲新兴工业化 国家的行列。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泰国推行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工业 化战略。从60 年代中后期开始, 各国转入面向出口工业化发展阶段。不过, 这些国家真正实现经济 起飞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尤其是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 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保 持高速增长, 新加坡、 文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泰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GDP) 超过1000 美元( 其中马来西亚超过 3000 美元、 泰国超过 2000 美元) , 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 其中马来西亚、 泰国、 菲律宾制造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 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超过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据统计, 1985 年泰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1991 年印尼制造业产 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1983 年菲律宾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的比重, 1987 年 泰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 1990 年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首 次超过50%, 1993 年印度尼西亚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也首次过半。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东南亚的后起国家( 越南、 老挝、 缅甸、 柬埔寨) 先后实施经济开放与改革 政策, 开始了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 这些国家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加上持续不断的战乱, 国内经 济长时间处于贫困、 落后和无序的状态, 沦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1986 年底, 越共 “六大” 确立了经 济开放与革新的方针, 制定和实施了农业承包制、 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国内价格改革、 金 融体制改革、 吸引外国投资等一系列经济革新的重大措施, 推进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1986 年老挝党 “四大” 以后, 老挝积极实施革新开放路线, 调整经济结构, 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和国 有企业重组, 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扩大对外开放, 促进自然和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建 立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机制。1988 年缅甸军政府上台以后, 废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实行以建 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 鼓励发展私人企业, 积极引进外资, 调整农业政策, 建立多元化 的金融系统。1993 年柬埔寨新政府成立后, 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 新政府把发展经济、 消除贫 困、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对内政策的重点, 将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训作为优先发展领 域, 扩大对外开放, 吸引外资和外援。 1997 年 7 月, 东南亚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同年 7 月 2 日, 泰国宣布放弃实行 13 年的固定汇 率制, 泰铢因此大幅度贬值, 导致了其他国家货币的迅速贬值, 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此次 金融危机以货币、 银行、 债务以及信用等危机交织并发为特征, 并引发了某些国家的政局波动和社 会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断了各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进程, 此后经济出现了急剧波动。1998 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 1999 年和 2000 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 而到 2001 年多数 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 甚至出现负增长。2002 年以后, 东南亚经济逐渐呈现复苏的态势, 泰国、 印 尼提前偿还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 各国经济基本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这一时期, 东南亚 国家积极实施国内经济重组与调整。1997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国先是被迫采取经济紧缩政策, 到 1998 年 9 月起开始普遍转向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 各国继续实施 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并启动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以加快国内产业结 构的调整与升级; 各国政府加快了国内金融机构的重组, 实施银行金融机构的合并, 积极处理不良 金融资产。 2008 年起,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东南亚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或减速。全球金融市场的持 续波动, 使得东南亚的汇市和股市急剧下挫, 外国资本大量撤离, 印尼盾与美元的比值曾跌至三年 来的新低, 菲律宾比索汇率创下一年半来的新低, 新元汇率也降至 2007 年以来的最低点, 越南股市 市值跌幅高达 58%, 新加坡下跌 47 5%, 马来西亚也跌去约 40%( IMF, 2010)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 37 第 1 期王勤: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 向实体经济冲击的扩展, 金融危机对于高度外向型的东南亚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各国出口贸易 急剧下降, 企业生产订单减少, 银行信贷大幅紧缩, 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 失业人数开始增加。2009 年, 文莱、 柬埔寨、 马来西亚、 新加坡和泰国经济均出现负增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东南亚国家 实施了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的政策, 以稳定国内经济。2010 年, 各国经济相继从衰退中复苏, 经济 增长加速, 出口贸易回升, 外资大量流入。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印尼是东南亚国家中受危机冲 击较小的国家之一。2010 年, 菲律宾的经济增长率创下二十四年来的新高, 新加坡的该年度经济 增长速度也是建国以来最快的一年。但是, 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大量热钱流入, 一些国家物价上 升, 货币升值, 股票价格上涨, 房地产迅速回升, 资产泡沫逐渐形成。2011 年, 东南亚国家仍保持了 经济持续复苏的态势, 但随着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动荡,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 世界经济 增长趋于放缓, 东南亚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减缓的迹象( 王勤, 2012) 。 总之, 近几十年来, 东南亚经历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 20 世纪 60 70 年代工业化发展、 80 年 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增长、 后起国家的经济开放与改革、 90 年代后期金融危机及其重组 等几个重要时期。当前, 东南亚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 新加坡率先成为新兴工业化 国家, 马来西亚、 泰国等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后起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 东南亚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 东南亚经济迅速崛起, 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区域产业分工 深化, 生产要素流动扩大, 区域经济整合加快, 该地区经济呈现出一系列格局性的变化。当前, 东南 亚已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 各国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区域 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 ( 一) 东南亚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战后, 东南亚国家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东南亚经济取得 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尽管 70 年代中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但在 70 年代东南亚经 济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其他国家。80 年代上半期, 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各国经济增长率 急剧下降。但到 80 年代中期之后, 东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复苏和持续增长的态势。直到 1997 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东南亚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据统计, 1987 1996 年, 印尼经济年 均增长率达 7%、 马来西亚为 9 1%、 新加坡为 9 4%、 泰国为 9 5%、 越南为 7 1%。1997 年的东南 亚金融危机中断了各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进程, 此后经济出现了急剧波动。2002 年以后, 东南 亚经济逐渐复苏, 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困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2008 年东南亚经济普遍出 现衰退或减速, 但到 2010 年各国相继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 成为亚太地区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由于东南亚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东南亚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 冷战结束后, 亚太地区面临着重新构筑区域经济与政治新秩序的局面, 东南亚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和政治上的合作, 以及东盟组织扩大化, 使东南亚成为世界和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目前, 作 为东南亚区域性组织, 东盟十国拥有 443 6 万平方公里国土、 6 亿人口、 2 万多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 ( GDP) 、 进出口贸易约 2 4 万亿美元, 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国家和地区( 仅次于中国、 印度) , 是 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仅次于欧盟、 美国、 中国、 日本、 巴西) 、 发展中国家第三大经济体( 仅次于中国 和巴西) 和亚洲第三大经济体( 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 是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 仅次于美国、 中国和德国) , 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FDI) 存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见表 1) 47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 表 1 2011 年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人口 ( 百万) 国内生产总值 ( 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美元) 进出口贸易额 ( 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存量 ( 亿美元) 欧盟 美国 中国 日本 巴西 东盟 499 2 310 0 1341 4 127 5 190 8 598 5 174520 152270 65160 58220 24746 20660 32615 47284 4382 42820 10866 3106 112975 64 37460 67 36420 58 16769 41 4929 09 23952 81 72756 22 35093 59 7118 02 2257 87 6696 70 10772 84 注: 国内生产总值为 2011 年初步数据; 人口、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2010 年数据。 资料来源: 根据 ASEAN Secretariat ASEAN Community in Figures ACIF 2011、 WTO trade statistics bases、 UNCTAD FDI statistics bases、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 IBGE) 的数据编制。 ( 二) 东南亚国家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生产网络的格局变迁, 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大量涌入, 东南亚国家的生产 跨国化得以不断发展, 并日益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20 世纪 90 年代末 以来, 亚洲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传统的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 与传 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不同的以“产品内分工” 为主的生产网络迅速形成。在新的区域产业分 工和生产网络条件下, 东南亚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之一。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东南亚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 FDI) 不断下降。近几年, 流入东南亚国 家外资持续扩大。据统计, 2000 年, 东南亚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 226 96 亿美元, 2005 年为 640 38 亿美元, 2007 年为 856 03 亿美元, 2010 年为 927 6 亿美元, 2011 年东南亚吸收的 FDI 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达到 1165 59 亿美元。1990 2011 年, 东南亚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 投资的流量从 128 21 亿美元增至 1165 39 亿美元, 增长 8 1 倍; 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从 643 03 亿美 元增至10 772 84 亿美元, 增长15 8 倍( UNCTAD, 2012) 。跨国公司根据全球经营战略在东南亚国 家的电子信息、 石油化工、 纺织等投资设厂, 并将其纳入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体系中。由于东盟区 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东南亚各国在世界进出口贸易的地位上升,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 和电子元件、 第三大办公自动化设备和通讯器材, 以及世界上化工、 医药、 纺织等重要出口基地。 ( 三) 东南亚国家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 东南亚主要国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 国内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 近几年,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东南亚国家出口贸易陷入困境。另一方面, 各国政府积极实施刺激内需的政策,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 国内需求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 重要动力。近五年, 印尼经济增长主要由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 其中国内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 主要推动力。2007 2009 年, 印尼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50 8% 上升到 89 1%。自 2005 年以来, 马来西亚净出口对经济增长一直呈现负作用, 而经济增长主要由国内消费拉动。 2007 2009 年, 马来西亚个人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42 5% 上升到 95 7%, 2010 年私 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3 6 个百分点。泰国尽管 2011 年贸易额和出口额首次分别超过 4000 亿美元 和 2000 亿美元关口, 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和油价上涨, 使得泰国的贸易顺差大幅缩减, 从 而也导致净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 近年来, 东南亚国家积极调整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 各国相继推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政策 措施, 加快经济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步伐。2010 年 2 月, 新加坡公布未来十年新加坡的七大经济战 57 第 1 期王勤: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 略, 确定了转向通过技能和创新来巩固已有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近年, 新加坡加大了创新密集 产业领域的研发, 政府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研发活动, 并在五年内使研发经费开支占到国内生产总 值的 3 5%, 使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2010 年 10 月, 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了经济 转型计划( ETP) , 该执行方案包括 12 项国家关键经济领域和 131 项计划, 总投资额预计 4440 亿美 元, 预计到2020 年该计划将创造330 万个就业机会, 将人均收入由目前的7500 美元升至15 000 美 元, 实现进入高收入国家的目标。2011 年 5 月, 印尼政府提出了 2011 2025 年印尼经济发展总体 规划 。根据该规划, 印尼政府将重点发展 “六大经济走廊” , 着力推动交通、 通讯、 能源等大型基础 设施项目建设, 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工业中心, 力争实现在 2025 年跻身世界十大经济强国的远景 目标。 2012 年 3 月, 泰国政府提出将在未来五年拟投资约 720 亿美元, 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 目, 以加强泰国的长期竞争力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 四) 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起, 东南亚国家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应对全球性区域一体化的 迅速兴起, 东南亚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 积极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试图构建以东盟 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据统计, 截至 2012 年 9 月, 东盟各成员国提议中的自由贸易协定 为 46 个, 正在协商中的自由贸易协定为 41 个, 已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为 98 个, 总数达 185 个。 当前, 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 王勤, 2007a) : ( 1) 东盟自身的经济一体 化。东盟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 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的发 展过程。自 1978 年起, 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实施了 15 年的时间。从 1993 年起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 程正式启动, 随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由 6 个增加到 10 个, 从贸易扩展至服务、 投资以及其他经济 合作领域, 到2010 年1 月1 日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正式建成。2003 年10 月, 各国同意建立东盟经 济共同体。2007 年 1 月, 东盟将实现经济共同体的时间表从 2020 年提前至 2015 年。( 2)东盟与 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目前, 东盟与中国、 日本、 印度、 韩国、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五个“10 + 1” 自由贸易区均取得不同的进展。2002 年 11 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率先启动, 2005 年 7 月 双方货物贸易降税计划开始实施, 2007 年 6 月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生效, 2008 年 12 月东盟与日本经济伙伴协定( EPA) 生效。2010 年 1 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 澳 新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和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生效。( 3) 东盟成员国与区 外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双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形式的目标和内容更为广泛而多 样, 涵盖了商品贸易、 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它突破地区和距离的限制, 协定双方的非对称性, 贸 易自由化与 WTO 规则保持一致, 但在内容上超越 WTO 范围。 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东南亚国家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 积极制定和调整区域 经济一体化战略。东盟倡导多边卷入、 实现大国均衡的区域化战略; 以自身区域化为核心, 多层次 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强调区域一体化内容的多样性和开放度; 注重在区域一体化过程的主导作 用。面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 尤其是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 中日韩 自由贸易协定等谈判的展开, 东盟已意识到必须加快区域经济整合的步伐。2011 年 11 月, 第 19 届东盟领导人会议一致同意建立“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 ( ASEAN Framework for Re- 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 推动东盟与对话伙伴的全面性自由贸易协议, 以 67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 印尼政府拟定的 “六大经济走廊” 分別为: 爪哇走廊 以服务业和高科产业为主, 东爪哇省沿海地区将发 展成化工工业中心和造船中心, 而内陆地区将发展为食品和饮料生产中心; 苏门答腊岛走廊 重点发展农业种 植园、 矿产加工和开采等, 苏南省和廖岛将发展成棕油加工中心; 加里曼丹走廊 以农业种植园和采矿业为主; 苏拉威西走廊 主要发展渔业、 农业种植园以及采矿业; 巴厘和努沙登加拉走廊 重点发展旅游业及手工业, 将峇厘和龙目岛打造成旅游休闲中心; 巴布亚和马鲁古走廊 以发展渔业、 矿业及林业为主。 建成一个由东盟为主导、 与自贸协定合作伙伴形成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议( ASEAN, 2011) 。 2012 年 11 月, 东盟与中国、 日本、 印度、 韩国、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署了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 关系协定 ( RCEP) 谈判的联合声明 , 正式启动了覆盖 16 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按照 RCEP 组建的预计时间表, 2013 年初启动谈判, 2015 年底完成谈判并进入实施阶段( ASEAN, 2012) 。RCEP 的目标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 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 扩大服务贸易, 还将涉及 知识产权保护、 竞争政策等领域, 其自由化程度将高于目前五个 “ 10 +1” 自贸协议。 三、 东南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东南亚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指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综合国力, 它是一国经济、 政治、 军事和文 化领域内的国际比较优势和劣势的综合体现。东南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各国在国际竞争 中所体现出的综合经济实力, 它包括了国家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 王勤, 2007b) 。 近二十多年, 在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公布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中, 新加坡一直名 列前茅, 马来西亚、 泰国曾有较好的表现, 菲律宾、 印尼、 越南和柬埔寨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落后, 老挝 和缅甸仍未进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中。在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 的国际竞争力排 名中, 新加坡自 1994 年起连续 8 年位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IMD, 2012) 。2002 年, 新加坡的国 际竞争力排名曾滑落到第 8 名。2003 年以后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趋于上升, 2007 2008 年再 居世界第 2 位, 2009 年居第 3 位, 2010 年跃居第 1 位, 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别下滑到第 3 位和第 4 位; 在世界经济论坛( WEF) 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 1996 1999 年新加坡一直名列首位, 2000 2002 年分别跌至第 2 位、 第 4 位和第 7 位, 2003 年升至第 6 位, 2004 年退居第 7 位, 2005 年和 2006 年分 别升至第 6 位和第 5 位, 2007 年退至第 7 位, 2008 年升至第 5 位, 2009 2010 年升至第 3 位, 2011 2012 年跃居第 2 位( WEF, 2011) 。东南亚金融危机前, 马来西亚、 泰国的国际竞争力表现较佳, 马来西亚国际竞争力的排名曾连续数年超越韩国, 但金融危机后两国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较大的 波动, 而其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1992 2012 年 IMD 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中, 在世 界 59 个国家和地区中, 马来西亚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保持在第 14 位, 泰国从第 26 位降至第 30 位, 印尼从第37 位降至第42 位, 菲律宾从第33 位降至第43 位; 2011 2012 年 WEF 的全球竞争力 世界排名中, 在世界139 个国家和地区中, 马来西亚名列第21 位, 文莱名列第28 位, 泰国名列第39 位, 印尼名列第 46 位, 越南名列第 65 位, 菲律宾名列第 75 位, 柬埔寨名列第 97 位。 东南亚的产业竞争力是各国特定产业与国外同类产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 一国的产业竞 争力以工业竞争力为基础, 而工业竞争力又集中体现在制造业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 王勤, 2007a)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公布的 1980 2005 年各国工业竞争力指数( CIP) , 在 全球 122 个国家和地区中, 新加坡从第 2 位跃居第 1 位, 马来西亚从第 40 位跻身第 16 位, 泰国从 第 47 位跃居第 25 位, 菲律宾从第 42 位升至第 30 位, 印尼从第 75 位进到第 42 位( UNIDO, 2004; 2009) 。其中, 各国在人均制造业增加值、 人均制成品出口额、 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 制成品 占总出口的比重、 制造业增加值的中高技术产品比重、 制成品出口的中高技术产品比重等 6 项指标 的世界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 东南亚国家的出口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世界货物和服 务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上升。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 WTO, 2012) , 在 2010 年世界货物出口贸 易的排名中, 新加坡、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尼、 越南分别列第 14、 23、 25、 27、 39 位; 在 2010 年世界服务 出口贸易的排名中, 新加坡、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尼分别列第 10、 27、 29、 40 位。同时, 东南亚国家有 多种商品列入世界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前 15 位。2010 年,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分别列世界第 7、 9、 11 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占 5 3%) 。其中, 新、 马、 泰、 菲、 印尼分别是世界办公和通讯设备的 77 第 1 期王勤: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 第 5、 9、 11、 12、 14 大出口国( 占 16 4%) , 新、 马、 菲、 泰分别是世界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的第 1、 9、 10、 11 大出口国( 占 29 9%) , 新、 泰是世界化工产品的第 7、 13 大出口国( 占 3 3%) , 泰国是世界汽 车的第 8 大出口国( 占 1 7%) , 新加坡是世界医药产品的第 7 大出口国( 占 1 3%) , 印尼、 泰国、 越 南是世界纺织品的第 11、 12、 13 大出口国( 占 4 3%) , 越南、 印尼、 泰国、 马来西亚分别是世界成衣 的第 7、 8、 11、 13 大出口国( 占 7 3%) 。 东南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竞争力, 它是各国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 生产力。各国企业的竞争力主要由企业的资本规模、 经营方式、 公司治理和创新能力等要素构成, 资本规模和经营方式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而公司治理和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决定 性因素。由于东南亚国内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 产业技术落后, 研发能力薄弱, 劳动生产率不高, 企 业管理水平滞后, 跨国化程度较低, 因而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在美国财富 ( For- tune) 杂志每年公布的世界 500 强企业中, 上榜的东南亚企业相对较少( Fortune, 2012) 。1997 年,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Petronas) 首次跻身世界 500 强企业, 排名第 385 位。2001 年, 新加坡伟创 力国际公司( 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首次跃居世界 500 强企业, 排名第 425 位。2004 年, 泰国国家 石油公司( PTT) 首次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 排名第 456 位。2009 年, 新加坡丰益国际公司( Wilmar International) 首次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 排名第 300 位。2012 年, 跻身于世界 500 强企业的东盟企 业仍为 4 家。其中,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以营业收入 973 552 亿美元排名第 68 位, 泰国国家石 油公司以营业收入 796 896 亿美元排名第 95 位, 新加坡丰益国际公司以营业收入 447 1 亿美元排 名第 223 位, 新加坡伟创力国际公司以营业收入 294 703 亿美元排名第 372 位。与其他发展中国 家相比较, 东南亚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的步伐仍显落后。 四、 结语 综观全球化时代的东南亚经济发展, 各国既经历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也遭受 到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巨大冲击。作为参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 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 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显示, 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 较高, 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愈益增强。作为高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家, 东南亚国家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各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加大, 同步性也随之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尽管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是双 向的, 但它并不意味着相互依赖的双方是对称的和均衡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属于非对称和非 均衡的相互依赖。战后, 虽然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总体上有所缩小, 但未根本消除。东南亚经济的开 放经验表明, 全球化使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 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对各国的生产流程、 产业升级、 对外贸易乃至经济政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 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是与世界工业化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相适应, 但各国产业 结构的变化仍有一些不同的特征。东南亚国家农业产值比重虽呈下降趋势, 但一些后起国家农业 部门仍占重要地位; 各国工业和制造业产值比重均高于相同收入国家的水平; 各国服务业产值比重 虽总体趋于上升, 但仍普遍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各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仍存在不少 问题, 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 工业基础仍显薄弱和内部结构不平衡, 现代服务业部 门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技术升级缓慢等。当前, 东南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是以其资源禀赋、 比 较优势、 产业政策以及跨国公司作用等为基础。其中, 比较优势是各国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基 87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 础, 政府产业倾斜政策对构筑产业竞争优势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跨国公司则是将各国的比较优势转 化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 当今世界, 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的强弱, 决定了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获得的利益。东南亚是发展中国家中参与全球化 程度较高国家, 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各异, 因而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弊也不尽相同。东南 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后发优势, 各国在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和制度安排等的比较优势以 及外国资本与技术的支持形成了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但这些国家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和制度性的 障碍又制约了其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进程中, 东南亚国家如何利用后发优 势, 实现制度创新, 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王勤, 2007a : 东盟国际竞争力研究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王勤, 2007b : 论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经济发展 ,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 期。 王勤主编, 2012 : 东南亚地区报告( 2012)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ADB , “Asia Regional Integration Center2012” , FTA Status by Country 2012, http: / /aric adb org/10 php ASEAN Secretaria, 2012, 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Launch of Negotiations for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 ship http: / /www asean org/images/2012/documents/Joint%20Declaration%20on%20the%20Launch%20of% ASEAN Secretaria, 2011, ASEAN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http: / /www aseansec org/ 26744 htm Fortune, 2012, Global 500, http: / /money cnn com/magazines/fortune/global500/2012/full_list/ IMD, 2012,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12, Lausanne,Switzerland IMF, 2010,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10, Washington D C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UNCTAD, 2012,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2: 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Investment Policies Web table 1, Web table 3 UNIDO, 2004,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4: Industrialization,Environment a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in Sub Saharan Africa: The New Frontier in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Vienna UNIDO, 2009, Industrial De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