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格特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格特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格特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格特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格特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格特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个体的生活变化可能成为影响健康、导致疾病的特殊应激。但是,外在应激源 是否真正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可能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自身因素, 特别是人格因素的中介调节作用。我们认为,通过实证研究,在应激源与身心健康 之间,人格因素是否具有中介调节作用,哪些人格因素发挥这种作用,无疑对于进 一步揭示应激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有针对性开发维持心理健康的 应对策略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要面临很多的变化,如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社交范围以 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等等。短期内的巨大生活变化则可能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应激 源。本研究以应激过程理论的思想为指导,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和湖南省 7所高校 8 0 7名大学新生进行施测,收集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数据。应用差异检验、相关 分析描述了大学新生心理应激特点,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心理应激过程 模型,探讨了人格特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 (1 )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密切,压力事件越多,个体心理健 康状况越差。 (2)压力事件与坚韧、随和、爽直、利他、严谨、重情关系密切,但与活跃 关系不密切。除随和外,人格特质六因子均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3)坚韧和爽直能够调节四种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利他和严谨在个 体应激过程中不能起调节作用。活跃能够调节生活、学习和社交事件对心理健康的 影响,但在发展事件应激中作用不明显。重情能够调节学习、发展事件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但对生活事件和社交事件应激中的作用不明显。 (4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学校类 别、家庭来源地和专业的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男生;重点大学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更容易出现 强迫症状;理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工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5)压力事件对不同性别和家庭来源地学生的困扰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不同 学校类别和专业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比重点大学学生更容易 受到各种压力事件的影响。各类压力事件最容易给经济类学生带来困扰,最不易影 响工科学生。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应激 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change of life may become the special stress which can influence health and stir up diseases. but whether the stresses could influence physiological and mental health authentically lie on the mediated effect of individual factors, especially personality.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 meaning to find out whether personality could mediate the stress coping process and which personality traits work. and it has practical meaning for opening out the coping strategy, which is useful for keeping mental health.after entering into the university, university freshmen have to face many changes, such as life style, habit of study, scope of sociality, habitation and so on. in the short- term, huge life change can create stress to very many people. base on the stress process theory, the researcher used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of 807 freshmen mental health. the freshmen come from seven universities in hubei province and hunan province. difference examin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model method analysis had been used later.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university freshmen did not get well, and had prominent existence in gender, the university category, the family originations and specialties. 2. freshmen who had different genders and family origination did not have notable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stress events. the stress influence had notable differences in the university category and specialties. the common freshmen were easier to have harassment. economic freshmen were easiest to have harassment, the engineering freshmen were hardiest. 3. stress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had high correlation. the more the stress events met, the worse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was. 4. stress event had high correlation with tenacity, accommodation, straightforward, benefit- focus, preciseness and affection- focus factors. but it had not correlation with activity factor. th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had high 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except the accommodation factor. 5. tenacity and straightforward factor had accommodating effect in the stress coding process, benefit- focus and preciseness had not. activity factor had accommodating effect in the life, study and sociality stress coding process. affection- focus had accommodating effect in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stress coding process. keywords: university freshmen, process of stress coping, personality, mental healt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v”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界关注的主题之一。lazarus 研究发现,外界刺激对个体身心 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生活中的挫折与健康问题日渐呈现,越是遭遇频繁、挫折强烈 的人,其健康状况越差,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精神上,当日常挫折减少时,健康就有 所好转。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会使人产生沮丧、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人的心理 健康,schotte1发现,大学生自杀事件多与负性生活事件和生活中的孤独感有关。应 激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然而无论是通过现实观察,还是临床检验,都会发现,并非所有的应激源都必 然引起不健康。个体并非消极接受外在压力的刺激,而是通过调动自身资源来应对 压力,以维持个体身心健康。即在压力情景下,个体会出现心理应激过程。 andrew2研究发现压力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 要的作用。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其心理损害的 危险度可达 43.3%,是处于非应激状态下人群的危险度的两倍。应对策略只是人格 特质的外在表现。面对相同的压力情境,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会利用自身人格 优势来解决问题,缓冲和调节外在压力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并非所有的人格特征都 可以起到中介调节作用,只有那些有助于个人抵抗压力的人格特质方面如自我效能 感、心理韧性、自我弹性、自觉控制力、乐观等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部分。kobasa 提 出人格坚韧性概念,用于总结高应激情境下没有出现疾病症状的个体区别于出现疾 病症状的个体的人格特点。国内学者陈建文3将与压力应对相关的人格特征归纳为心 理承受力。他认为,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它在大学生 承受外在压力、缓解心理紧张,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人 格坚韧性结构研究、作用机制研究都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心理承受力研究还处 1 schotte d, clum. suicide ideation in a college population: a test of a model 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2, 50:690- 696 2 andrews g. life event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j. j nery ment d,1978,(6):307- 316 3陈建文,王滔.关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几个基本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4(4):72- 7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于探索阶段,在个体的压力应激过程中该因素的作用机制还有待验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受到的压力越来 越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现。人类已经从“传染疾病时代” 、 “躯体疾病时代”步 入“精神疾病时代”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其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 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尚未达到真正成熟的水平。虽然 自我意识增强,但是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 正确全面的认识,因而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根据卫生部 2003 年发布的数据,全国有 3000 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6到 25.4的 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大学新生大多面临高校新环境适应问题,他们要面对学习条件 和方法的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思想观念和处世方式的变 化,受到的心理冲击较大。有研究表明:新生高危人群中 20.1有不同程度的心理 问题4。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4 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 “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 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之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多个文件,强调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2004 年 8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 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 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 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探讨和研究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 因素,找到大学生心理应激过程的有效中介变量,揭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可以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指导。 1.2 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因 此这方面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理论上,本研究不仅能对应激事件、人格特质对个体身心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 响的大小进行说明,而且还能报告应激事件通过人格特质对大一新生身心健康的影 4韦有华, 汤盛钦. 集中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 心理科学, 1 9 9 8 , 2 1 ( 5 ) : 4 4 1 - 4 4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响机制,从而为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人格特 质作为应激过程中的重要中间变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分析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 之间的相关关系,特别是通过构建应激过程模型,检验与压力应对有关的人格特质 的中间变量的作用机制,能够考察已有研究结果,丰富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 实践上,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要面临很多的变化,如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社 交范围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等等。短期内的巨大生活变化,会对很多人造成应激。 心理学家理查德瑞认为,个体的生活变化可能成为解释疾病产生的特殊应激。本 研究调查大学新生应激现状,探讨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的应激事件有利于指导学生积 极应对、有效防范,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此外,探讨和研究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大 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找到大学生心理应激过程的有效中间变量,揭示中间变量 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指 导。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2 文献综述 2.1 应激研究 2 . 1 . 1 概念界定 应激与压力是英语单词 stress 的不同汉译,它们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压力 是出现于近代的一种现象,是 19 世纪晚期的产物。压力研究的开创者 selye 曾说; “压力像相对论一样,是一个被人们知道太多而又理解太少的科学概念。 ”现有的 文献中,对压力的定义有 300 种之多。在科学文献中,压力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五个 角度,其概念也有五种5: 第一种物质力量观点,认为压力是种物理性力量,是外部的。具体指那些使人 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也叫应激源。 第二种心理学观点,认为压力是内部的紧张状态和心理阻抗。压力是一种内部 的精神挣扎、紧张、焦虑,甚至涉及感知到危险或伤害时的惊恐。 第三种生理学观点,认为压力是躯体的唤醒,是人体对需要或者伤害侵入的一 种生理防御反应。 第四种认知观点,认为压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它“既不是环境刺激, 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在需要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 处理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即压力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体处理需要的能力 时才出现。 第五种观点,将压力理解为一种“插入”状态,是对应激源的内在反应,而且 压力是一个过程。在压力反应中有五个重要因素:应激源(存在破坏机体平衡的倾 向) 、中介因素(起调节应激源影响的作用) 、压力体验(应激源与中介因素交互作 用的结果) 、个体对应激源的努力、个体对紧张情境作出的反应。这种定义使压力 类似于某些学者提出的压力应对概念。 鉴于压力定义众多,在本研究中,将压力和应激源区分开来。应激源定义为独 立于个体之外的,对个体心理平衡产生影响的刺激。压力则是应激源刺激所引发的 5刘陈陵. 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m.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 0 0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内在的主观感受。 2 . 1 . 2 应激理论模型 (1)刺激理论模型 刺激理论模型来源于物理学中的 hooke 弹性定律。它把应激的定义为能够引起 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6,如图 2.1 所示。在研究中,刺激理论模型往往 把应激看作自变量,重点分析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可使人产生紧张发应,试图寻求刺 激和紧张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数量关系。这类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 什么样的环境刺激会引起人们的不良身心反应,尤其是生活事件的定量化研究促进 了人们对社会心理刺激和疾病关系的认识,从而加速了身心医学的发展。 刺激理论模型将有自由意识的人与毫无意识的物体做类比,忽视了人类的主观 能动性和心理行为的复杂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缺陷逐渐显示出来。在应激 紧张模型中隐含这样的假设:紧张反应与刺激强度成正比例地增长,且此关系能够 勇数量化的指标来表示。但是在实证研究中,该假设很难得到严格的验证。最明显 的例子是,即使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刺激或仅有单调刺激的环境也会使人产生紧张不 愉快反应。 为了修正该理论的不足,其他领域的学者们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反应理论模型 反应理论模型不同与刺激理论模型,它从确定和描述个体的紧张反应着手,分 析并证明相应刺激的应激性。它是一种由结果反过来研究原因的方法。该理论的代 表人物是 seley。他把应激看作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 6韦有华, 汤盛钦. 集中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 心理科学, 1 9 9 8 , 2 1 ( 5 ) : 4 4 1 - 4 4 4 图 2.1 应激的刺激理论模型 应激 (stress) 紧张刺激或压力 紧张 (strain) 个体 环境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象,可由加在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从剧烈的生理因素到单纯的心理学因素)而 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即环境刺激或需求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机体生物学反 应却是故的固定不变的) ,seley 称之为“一般性适应综合症” (gas) ,它包括惊觉 期、抵抗期、衰竭期三阶段(图 2.2) 。 一方面,反应理论模型将生理参数作为应激反应的客观指标,比心理变量以及 其他自陈的躯体状况在测量和评估上更具有信度和效度,不易受到污染,能够提供 应激源对个体影响的客观有利证据。另一方面,应激的反应模型仍然把人类看称对 不良环境作被动反应的生命体,没有看到紧张情绪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反作用,即 使很多研究者把应激从生物反应扩展到心理行为反应,他们也只是把这些反应作为 一种结果来看,所以这种理论模型比并不能使人们看到应激过程的全貌。 (3)cpt 理论模型 应激的 cpt 模型,即认知现象相互作用理论模型,是一种心理学模型(图 2.3) ,它更多地涉及到应激中的心理及行为过程。cpt 理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 一是认知的观点。它认为个体面对压力是否产生应激,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依 赖于个体对自身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评价,包括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 是指个体对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利害关系的程度如何的评 定。次级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应对资源、应对能力进行评价。如果个体认为自己资 源足够应付困境,就不会有应激体验。 二是现象学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与应激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环境以及 任务的具体性,即它将应激具体化为各类应激情境,比如因考试不及格带来的压力 情境等等。 三是相互作用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应激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特定关 系而产生的,如果个体认为自身无力对付环境需求则会产生应激体验。它强调个体 图 2.2 阻抗过程模型 a 警觉期 b 抵抗期 c 衰竭期 正常人的抵抗水平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看到了信息反 馈和行为调整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cpt 理论从个体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应激进行定义,充分考虑了个体 的认知评价、特定情境以及个性差异的影响。它注重应激中间过程的研究,提供了 一种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对付应激的方法。运用 cpt 模型可以对个体的初级和次 级评价进行干预或矫正,确定所感知道的威胁的来源,设计应对策略,帮助个体对 环境压力进行个人控制,并对所运用的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及时进行评估,进而调整 其应对行为,适应环境需要。 (4)应激过程理论模型 shelley 提出的应激过程模型将个体的应激过程分为先后相继的五个部分47:应 激性事件的呈现,对应激性事件的评估和解释,针对问题解决和调节情绪采用的应 对反应和策略,应对以及应对的结果。如图 2.4 所示。 对应激性事件评估和解释主要包括:初级评估、评价已造成的损害或损失、预 测进一步的威胁性和挑战的程度、次级评估以及对应对资源的评估和选择;应对策 略有寻找有关信息、直接采取行动、压制行动、内在心理反应、向他人求助等。个 体对应对策略的选择受到内外部资源或障碍的影响。内部资源或障碍物主要是一般 的应付方式和影响应对反应的策略的其他个性因素。而外部资源和障碍物主要有有 形的资源(如金钱、时间等) 、社会支持和其他的生活应激事件等。个体选择各种 7 s h e l l e y . e t a y l o r . 健康心理学 m . 朱熊兆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0 0 6 刺激 初级评价 (估计危害) 次级评价 (对抗危害) 个体反应潜能 生理的 心理的 社会的 机体的 适应 (有效应付) 不适应 (无效应付) 重新评价 重新评价 认知 评价 相互作用结果 个体环境作用结果 图 2.3 应激的 cpt 理论模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应对策略以达到减少有害的环境条件、忍受或适应负性事件或现实、保持正性的自 我形象、保持情绪的稳定或是保持继续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的应激任务。应激过程 的最终结果有两种,一是积极方面,即日常活动的心理功能的恢复,二是消极方 面,即生理的变化,包括疾病等。 shelley 的应激过程模型将应激过程看作个体利用内外部资源来应对应激事件的 过程,在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中加入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个性特征、有形资 源等中间变量。个性特征即人格特质是应激过程中的主要中间变量,调节着压力性 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应激过程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不同的人格 特质在应激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2.2 应激源研究 2 . 2 . 1 大学生应激源种类研究 最早对应激源(压力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事件上。在心理学研究中,研 究者将压力操作化定义为生活事件。holmes 和 rahe 是最早研究生活事件对机体影 应 激 性 事 件 评 估 和 解 释 解 决 问 题 调 节 情 绪 采 用 的 应 对 反 应 应 对 任 务 应 对 结 果 应 对 方式 影响应对反应和 策略的其他个性 社 会 支有 形 资其他生活应 外部资源或障碍 内部资源或障碍 图 2.4 应激过程模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响的。kanner,coyne,schaeffer 和 lazarus(1981)在生活事件中又区分出日常琐 事。日常琐事被定义为“令人激恼的、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而这些 要求每天都与环境有着交互作用。日常琐事与主要生活事件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 改变生活条件,不像主要生活事件对生活条件造成了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类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 1966 年,phillips 编制和使用了世界上第一个校园压力来源问卷学生校园生活 问卷,开了校园压力测量和研究之先河。towbes8(1966)等人认为长期的、慢性的 应激比单个事件更容易使人产生压力,在此基础上,自制了大学慢性生活压力调查 问卷,并将应激源分为学习成绩、同辈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关系、生活方式、外 貌和健康六类主要事件。kim9(1997)等人对中国大学生的应激源做了研究,认为 中国大学生应激源主要是日常烦扰,包括经济问题、学习问题、与同学和教师间的 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性困扰以及自我认同感、自尊等方面的问题。 樊富珉10(2000)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71.3的大学生在学 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其中个人前途、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 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李虹11(2002)识别出 15 种主 要校园应激源,依次为: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 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健康、竞争。研究结果表明大 学校园中日常烦扰所产生的压力为主要压力,而突发性消极事件并非大学生的主要 应激源。梁宝勇12(2005)及其课题组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研究中国 大学生心理应激,将应激事件分为学习分量表、社交分量表、发展分量表、家庭分 量表、生活事件分量表和日常生活琐事分量表。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具有相似性,不同的研究采取不同的工具和被试 均得到较为一致的结果,即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面临的压力事件主要来自学习、生 8 towbes, lynn c, cohen, lawrence h. chronicstressin the live of college students scal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ive prediction of distress 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6(25):199- 221 9程婧,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研究述评j.青年探索,2005(4):23- 27 10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 究,2000(6):40- 45 11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8- 401 12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 j. 心理与行为研 究,2005,3(2):81- 8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活、发展、社交等几个方面。 2 . 2 . 2 应激源与健康的关系 应激源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对人有利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 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victor13 (2005)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杀倾向会随着压力程度的增加而有增加的可 能性。程卫棋认为社会适应不良、不良家庭关系、个人身心缺陷、性困扰、专业不 理想和生活不正常等生活事件都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有关。其中,不良社会关 系是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最重要的事件14。陈文莉15(1999)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同 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 、学习问题(学习负担和对考试的担忧) 、环境问题 (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习惯的改变和安全感) 、身体健康(患急重病)和竞争 (在各项评选中评上或落选)等负性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冯丽云16(2000)等 研究结果也表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负性 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并不能说明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社会支持系统丧失对 心理健康指数影响最大,娱乐体育等其他能力差对症状指数的影响也呈现上升趋 势。此外,惩罚与失败、学业层次、专业对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应激源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中,有三种主要模式用以解释并预测压力事件对健 康的影响17: 一是巨砾模式,是 homles 和 rahe 提出的。巨砾是指发生率低但压力感较大的 生活事件。homles 及其合作者在关于生活变化和疾病关系研究中证实:巨大的压力 与疾病发生率的升高相关,经历重大事件打击的人更容易患病。他们编制了社会 生活再适应评定量表 ,并通过调查发现巨大的灾难压力值高,是重要的应激源, 而小问题的压力值较低。 二是细砾模式,是 lazarus 及其研究小组提出的。细砾是指发生率高但压力感 13 victor r. wilburn, delores e. smith. stress, self- esteem,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life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j. roslyn heights: spring 2005.vol.40,iss.157:33 45 14程婧, 段鑫星. 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研究述评 j . 青年探索, 2 0 0 5 ( 4 ) : 2 3 - 2 7 15陈文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1999,7(2):131- 132 16冯丽云,王宇中,吴国华,刘长文,李克均.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 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243- 245 17刘陈陵. 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m.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 0 0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较小的生活事件。lazarus 等人将负性事件称为烦恼。烦恼主要是一些小事情。压 力是许多小烦恼的累积,事情虽小,但若干种烦恼累积起来就会影响人的健康。 三是素质压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个体是否感受到压力,与其自身的素质密切 相关。这些素质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对应激源的耐受力的界限。 综上,压力是个体所面对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这些事件可大可小,只要 威胁到个体内心的平衡状态,都会使个体产生压力感。在本研究中,对压力的界定 是发生在大学新生日常生活中的,对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使他们产生压力感 的事件。 2.3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应激源并非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健康。shelley 认为在应激过程中,个体利用 内外部资源来应对应激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个性特征、有形资源等内外部 资源,作为应激过程的中间变量,能够缓冲和调节应激源对个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影 响。人格特质即个性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间变量。研究证明,人格特质与健康的关 系,既可以是直接的,如 a 型人格与慢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如 通过对健康状况的抱怨,或是对症状的担忧18。人格特质既与生理健康相关,如 a 型人格特质与免疫力下降,传染病易感性增加相关19;又与心理健康相关,如神经 质与心理健康负相关,乐观与心理健康正相关等等。目前,研究者们主要研究了大 五人格中五因素、乐观、人格坚韧性和心理承受力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2 . 3 . 1大五人格因素 最初研究大五人格模型与健康关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神经质和外倾性上。多位 研究者20的实证研究发现神经质与健康呈负相关关系。首先表现在:神经质与负性 情绪,如焦虑、沮丧,呈正相关关系(h.esenck watson adler scheier & carver,1993) 。friedman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询问癌症患者, 他们在应对与疾病相关的压力时采用了哪些策略。这些患者在气质性乐观量表中的 得分与他们使用的应对策略类型有明显的相关。乐观程度高的患者与采用积极行为 策略相关。就是说,该样本中乐观的患者倾向于去做他们能做的来对付癌症,并且 他们会寻求交谈对象来诉说自己的感受。在气质性乐观量表中的低得分与回避应付 策略相关。悲观的患者试图不去想自己的疾病,并保留自己的感受。carver (1993)在乳腺癌的研究中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发现,与乐观呈正相关的是 接受现实情境、幽默并尽力把事情做得最好,而否认回避和退却的应对努力与乐观 呈负相关,而应对努力上的差异使得悲观的妇女比乐观的妇女更易于抑郁。 悲观是乐观维度的另一个极端。悲观被证明不利于心理的健康。peterson (1998)对哈佛大学 19421944 年 25 岁毕业生进行访谈,以了解这些人解释生活 中危机事件的习惯方式以及对后期健康的一个影响。研究发现早期的悲观态度是中 年、成年后期不良健康状况的一个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悲观的个体将坏事 件归因于他们内在的、稳定的、全面消极品质,从而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综上,有许多人格特质都与个体应激过程相关,但由于研究者们选择的人格特 质大相径庭,有的从特质理论出发,有的从类型理论着手,得到的结论也因此种类 繁多。虽然丰富了压力应对领域的研究,但是结论的不统一,大大降低了它的实践 意义。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将与压力应对有关的人格特质归纳起 来,并予以命名。如国外学者 kobasa 提到的人格坚韧性(hardiness)以及国内学 者陈建文等人所称的心理承受力。 2 . 3 . 3 人格坚韧性 人格坚韧性是由 kobasa 于 1979 年提出,她发现在高应激情境下没有出现疾病 症状的个体区别于出现疾病症状的个体之处是他们有不同的人格特点。人格坚韧性 有三个心理成分:承诺(commitment) ,挑战(challenge)和控制(control) 。承诺 23 b u r g e r . j , m . 人格心理学 m . 陈会昌等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0 0 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是指个体有目的感并且能够积极卷入所面临的情境;挑战是指个体不把变化视为一 种负担而看成为个体成长提供机会的一种正常生活现象;控制是指个体相信通过想 象、知识、技能和选择等影响生活事件。坚韧性强的个体好奇心强,总能在自己的 经历中发现乐趣和意义(承诺) ,并相信他们的所想、所言、所为有一定的影响力 (控制) 。同时,他们期盼日常生活有所变化,认为变化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挑 战)24。kobasa 的人格坚韧性成分被其他的学者称为坚韧性的“3c”结构25。 kobasa26(1983)认为,人格坚韧性能够调节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从而改善 个体的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有坚韧性人格的个体不容易得病,更加乐观,更少 有压力和倦怠感,更容易接受社会支持27。sharpley 等人通过对澳大利亚 1925 名大 学教员的研究发现坚韧性是预测健康最好的指标28。williams29(2003)等对低收入 女性的研究也支持了坚韧性在应激与疾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高应激、低收 入的女性具有高的疾病风险。 坚韧性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得到一致的观点。maddi和 kobasa 认 为,人格坚韧性以四种方式影响个体的倦怠过程。一是通过促进积极的应对方式实 现;二是人格坚韧性可以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评价;三是人格坚韧性能够通过社 会支持间接地作用于个体的应对方式;最后,坚韧性的人格特质引发习惯的改变, 有利于个体健康,最终减少疾病30;rhodewalt 和 agustsdottir 发现,坚韧性强的人 和坚韧性弱的人对消极生活事件的体验是同等数量的,但坚韧性强的人更倾向于朝 着积极的方向看待事件,认为自己拥有更多的掌控力,并且将应激看作积极、可控 24 邹智敏,王登峰.应激的缓冲器:人格坚韧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41- 248 25 maddi s.r. comments on trend in hardiness research and theorizing 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1999,51(2):67- 71 26 kobasa s.c., pucccetti m.c.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sources in stress resistanc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839- 850 27m michelle rowe. hardiness as a stress mediating factor of burnout among healthcare providers 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1998,14(1):16- 20 28 beardslee n.q, white n, richter j. strategies to decrease stress and enhance job satisfaction among nursing faculty j. college study journal,1995(29):511- 517 29 williams d.m., lawler k.a. importance of macrosocial structures and personality hardiness to the stress- illness relationship in low- income women j.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s in the social enviorment,2003,7(3):121- 140 30 michelle r.w. skills training in the long- term management of stress and occupational burnout j. current psychology,2000,19(3):215- 22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的31。即坚韧性强的个体,对消极事件的主观评价帮助了其维持身心健康。李永 鑫,佘凌32(2004)认为,个体的人格坚韧性能够充分调节应激和疲劳带来的不利 影响。坚韧性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个体的应对,积极的 应对能够保护个体免于应激生活事件的破坏;二是首先作用于个体的社会支持因 素,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增加个体成功应对的可能性。 人格坚韧性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者们表示最多的疑问在于它的概 念。坚韧性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格特质?心理学家各执一词。kobasa 最初定义人格 坚韧性时,认为它是承诺、控制和挑战三种成分整合在一起的结构。但 costantini33 (1997)发现坚韧性中的承诺和控制具有相关,而挑战与此二者关系不大,且坚韧 性三维度中只有一两个维度与研究问题有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costantini 指出认 知和行为的灵活性、成功实施计划的动机、应激的持久承受能力等,也应该是坚韧 性人格的特征。lee 指出坚韧性的个体应当具有:承受力,即持续承受生理和心理 的痛苦的能力;力量,指抵抗压力、应激和困难的能力;勇敢,即勇气、大胆和冒 险的特质和控制能力,也就是施加权利和影响力的能力34。 综上所述,关于人格坚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经被许多学者验证。然而,人 格坚韧性的概念还没有被清晰地界定下来。人格坚韧性的结构问题也成为进一步研 究的方向。 2 . 3 . 4 心理承受力 霍树生35(1987)将心理承受力定义为每个人的心理对外界刺激所能接受的程 度。姚俭建36(1988)认为心理承受力是人的心理对外界刺激所能接受的程度,它 31 rich v. l., rich a. r. personality hardiness and burnout in female staff nurses j.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87(19):63- 66 32李永鑫,佘凌.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6):1512- 1515 33 costantini a., solano l, dinapoli r.bosco a.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diness and risk of burnout in a sample of 92 nurses working in oncolony and aids wards j. psychotherapy psychosomatic,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