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e ,五四先驱者们借助“民主与“科学 i 丙- i n 号,以“启蒙主义一 为思想资源,以“为人生一为理论建构,以“改造国民性 为艺术追求,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性一的价值取向。但由于中、西;h - 文4 t 的巨大差异,新文学的启蒙主义以大量西方语汇 遮蔽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入世 理想,最终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用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为人生 的现代文学理论语i 吾体系,在中国、日本、西方、俄苏四种语境中产生。从一开始 就失去了作为独立意识形态存在的可能性,而只是作为种社会启蒙话语的表现形式,去参与 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对于民族国家的乌托邦想像,中国文学理论由此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 转型。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为人生”;现代性;4 - # 统i 民族性;民族国家想像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6 n e s e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s , w i t ht h ea i d eo f d e m o c r a c y a n d s c i e n c e , t h ep i o n e e r s o fm a y4 mm o v e m e n tb a s e de a t i g h t e r d i s mo nt h e i ri d e ar e s o u l 0 0 , b u i l tu p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so n f o r t h el i f e ss a k e ;e x p l o r e dt h e i ra r t i s t i cp u r s u i tf o ri n n o v a t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 , a l lo fw h i c h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t o 钿a o & r n i t y i nc h i n e s e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 s d u et oo n o l l l o u sc u l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o a s t e ma n dw e s t e r ns o c i e t i e s , t h ei d e a lo f p r e s e n t - w o r l d l i n e s s a m o n gc h i f l 雠l i t e r a t iw a s c o n c e a l e db ye n n g h t e n a m aw i t hv a s tw e s t e r nv o c a b u l a r y , t h u sr e s u l t i n gi nt h et e n d e n c yt o w a r d s p r a g m a t i s ma n d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i nc h i n e s e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s f o rt h el i f e ss a k e b e i n gt h ed i s c o u r s e 町r s t e mi nm o d e a n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 , w h i c he v o l v e df r o ml a n g u a g ec o n t e x t si nc h i n a , j a p a n , w e s t e r n c o u n t r i e sa n dr m 爱s i a , h a sl o s tt h ep o s s i b ! i t yo fe x i s t i n ga s8 1 1i n d e p e n d e n ti d e o l o g ys i n o eb e g i n n i n g i n s t e a d i to n l ya c t e d 鹤o n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s o c i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t op a r t i c i p a t et h eu t o p i a n i m a g i l l a 垃o l lo far a t i o n - s t a t ed u r i n gt h e u 噶co fh i s t o r yo f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t om o d e r n i t y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h a ss i n c et h e nb e e nr e a l i z e d k e y w o r d s :m a y 4 也n e wl i t e r a t u r e s , f o rt h es a k eo f l i f e ,m o d e r n i t y ,t r a d i t i o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 n a t i o n - s t a t ei m a g i n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 文中特另i j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海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豸渗蜇 、, 日期: 学位论文著作权声明 上o o 吕5 方d 口本论文全部成果均为本人和指导教师合怍j 嘞得,本 和指导教师都有权使用本成 果学术内容( 有第三方约定者除外) 。 本论文为指导教师指导下,本人独自完成。本 独自享有本论文的全部著作权。 靴蝴糍:盟 日期:兰翌骖弓纱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海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海南师范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饵镜留的学位论文在搦罐踬;适用本授权书) 靴敝。储签名:缝 日期:2 2 翌星:多汐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弁言 文学史的过去因现在而改变,正如现在为过去所指引 邮s 艾略特 我们正处在个极速变化的大时代,纷扰多变的现世生活和应接不暇的新生事物令我们兴 奋、浮躁、迷狂甚至难以自拔,以致常常淡忘了历史,真相由此被或多或少地遮蔽。而个在 五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浮沉的民族,旦梦醒,钯( 乎总是把更多的视阈投放在历史之夕 、的现实 与未来。然而,历史是无法割裂也无法永久地被遮蔽,无论我们怎么忽略抑或健忘,我们都无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一次极其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此中西文化激荡融汇之际, 批精英知识分亏罐搪蒙主义思想召唤和指引下,“别求新声予异邦0 对古今中外的写实主义 文学传统进行了选择、接受,经整合后建构出带有明显“俄记色彩的具有强烈社会政治倾向 的“为人生 的现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中国文学理论实现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因受“西化影响而产生的“现代性一因素,做了从 文学表现形态到审美理论体系再到思想意识观念的层级递进的阐释。李大钊在俄罗斯文学与 革命( 1 9 1 8 年轶作,重新发现舌首刊于从民文学1 9 7 9 年第5 期) _ 文中论俄罗斯文学的 特质,并特别强调了文学与社会特别是革命的关系:“一为社会的色彩之浓厚,一为人道主义 之发达。二者皆足以加增革命潮流之气势,而为其胚胎酝酿之主因。”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 年的文学道路(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5 9 ,1 9 7 8 年曾有小幅修订) 以茅盾为个案,以艺术社会 学的观点全方位描述茅盾四十年( 1 9 1 6 - - - 1 9 5 6 ) 来的文学创作发展道路,但论述的重心在于作 家作品的分析,对茅盾与现代文学理论建构的关联涉及不多。温儒敏的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 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8 ) 论述了五四以来作为种文学思潮的新文学现实主义的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生、发展和流变,并认定“为人生”思潮是对俄国文学的借重,但未能就“为人生”如何改 造成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理念做到更为深入的展开。罗钢的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 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3 ) ,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 思想维度,探索了西方文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的浸透过程,而对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 学与欧洲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特征的分野则是语焉不详。陈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 上 海人民出版社,1 9 9 3 ) 通过对由“文学革命 肇始的注重思想文化启蒙的“为人生而艺术 和 高扬艺术审美特征的“为艺术而艺术”两种分立的美学倾向在“革命文学”的大旗下实现合流 这侧面,彰显了中国现代美学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功用宗旨;但未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文学理 论的现代转型做出理论上的进一步论证。陈建华的 路历程,理性地辨析中国现 代文学民族化特征以及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客观差距,即构成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 上篇,启蒙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我们的出发点是常识,我们获得进步的手段是批判 卡尔波普尔 启蒙主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这一观点国内学界并无异议。无论是五四新文学 的文化启蒙,还是左翼革命文学的政治启蒙,广大学人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至于 “启蒙主义 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中心话语。当然,学界高频率使用“启蒙主义 词汇的主观意图,是想在中醐b 代文学之间建立起种无法分割的血缘关系,但是有两个关 键性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一,假定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主义是来自于西方现实主义文 学,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它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了种同构关系? 其二,在欧洲 所撰写的 文学史当中“启蒙主义一并不被看作是种文学现象或文学思潮,比如1 9 8 9 年由艾晓明、周 发祥两位学者领衔翻译、由外国著名学者编写的“文学批评术语丛书”( 北京昆仑出版社) 中,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表现主义、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自然主义、现代主义、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都被详尽论述,而惟独没“启蒙主义”卷,只是在浪漫主义书中 用一节的篇幅加以介绍而已。这说明在西方人的思想意识里,“启蒙主义 并不是场文学运 动,而是场思想运动。如此来,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运动是否能够成立,也就值得我们 重新去加以思考了。 第一节启蒙主义的溯源考证 在展开正面讨论前,有必要先对“启蒙”这基本语词进行番中西方释义的对比分析。 在中国古代具有权威性的语言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中,“启蒙 二字被解释为:“放, 教也。从支,启声。论语日,不愤不启。 而“蒙”则是意指“蒙昧 ,两者联系起来 3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是对愚昧者去进行教化。由此可见,“启蒙 在中国文字学上的初始意义,是强调去蒙昧而 开文明。后来,“启蒙 语义不断扩大,凡内容浅显、:导人入门之类文化普及书籍,也多取“启 蒙为名,如声律启蒙即为蒙学教育中习学声律的a b c 。故当今最具权威的辞海在 ? , ? 解释“启蒙 二字时,也延用了古人的说法:“开发蒙昧,因指教育童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 本的、入门的知识。:一指通过宣传教育,使后进的人们接受新事物而得到进步。”【1 垤 j 了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弦被赋予了明显的时代色彩,像郑振铎在俄国文学的启源时代、郁 达夫在艺术与国家、蔡元培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言中,都将“启蒙与建立现代民 主国家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现代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意识里,“启蒙是指思想先觉者( 我 们) 对于愚昧国民( 他们) 的灵魂拯救。用更为通俗的话讲,即“智者 对于“愚者”的思想 教化。 “启蒙 在西方语境下的表述与中国大不相同。在英语词典中“启蒙 二字的原词汇是 “册坛无幼期鲥 ,其词根是? 啪 名词意为“光,而动词则意为“点燃 和“照亮 之 意。无论是名词还是动词,“启蒙 都与光明有关。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圣经。旧约 全书创世记在第一章中曾这样写到:“起初,神创造大地。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这是头一日。由此可见,“光”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 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e h t e n m e n t 作为“进入光明 之解,中国人将其翻译为“启 蒙 与之相对应。其实,在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启蒙 一词,是指人对“光明 的自我寻找, 而非“智者 对“愚者 的思想说教。因为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社会里,除了万能的上帝之外, 凡人是不可能具有超越他者能力的,更不可能取代他人的主观意志。故康德明确强调说:“启 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听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 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 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 a p e r e a d e ( 敢于知道) ! 【1 】、 辞海( 缩印本音序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9 ,第1 3 1 9j j i 4 上篇启蒙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l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一闼 由此可见,“他觉 ( 被动) 与“自觉( 主动) ,造成了中西方“启蒙主义刀文化思潮的本 质区别。 中国文化注重言说者对“他者 的教化意识,是因为中国人缺乏坚定的宗教信仰,故不得 不以道德自律来约束 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因而从孔夫子到梁启超,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些得道 成“仁弦者自诩为中国社会的人伦典范,用他们的思想言行去影响着“他者 并推动着中国文 化的艰难前行。尤其是“戊戌变法 以后,大量中国留学生在西方现代物质文明的强烈刺激之 下,以自身对“科学气“民主 的直观感悟,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向国人传输现代意识的思想启 蒙运动。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更是以得西洋现代文明之“道”的特殊身份, 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了猛烈地攻击。无论是胡适、陈独秀还是鲁迅、郭沫若,他们都是自觉站 在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主动去承担国人导师的神圣使命。然而,西方社会的文化启蒙思潮, 则是种人对于“自我 价值的重新认识过程。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欧洲 在同神学权威的 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于外部世界之外0 “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的人文价值 观。【3 】费尔巴哈在其哲学原理书中就公开声称:“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 “我的第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思想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个是人。f 4 】j 听以,西方社 会由现代性思维所激活了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强调“理性 和“人性 这两大 基本原则;他们反对的是宗教神学对于人性的刻意压制,追求的是回归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 自由状态。它从一开始就如康德所说的那样,是场人的理性思维再度复苏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卢梭所强调的“回归自然 自我教育,到康德畅快淋漓的放声呐喊“s a ? e r e a u d e ( 敢于知道) !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西方启蒙主义思想运动要求最大限度地尊重社会个 的主体自 【2 】、【镧伊曼纽尔康德: 对这个问题的个回答:什么是启蒙? ,载f 期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 与现代性:1 8 世纪与加世纪的对 舌,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匕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第6 1 页。 【3 】、p ;i 孑= 蜘雅克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9 ,第3 吆 页。 【4 】、f 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 ,荣振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 第2 4 7 页。 5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而非是觉醒者对于“他者 的道德说教。正是因为如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学 教义,经过不同时代哲学家的人性化诠释,逐渐构成了西方个人本位与个性主义的现代人文价 值观。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难者虽然仰慕西洋社会文明的物质形态,但却缺乏对于西方人文历史 的深刻了解,他们从急功近利的立场出发,把自己所看到的西方“物化”现象珊解为是西方文 化的“精神力本质,把用“科学 与“民主 去启蒙国人的“西化一意识认定为是种现代性 的价值追求,把彻底反传统与全盘西化视为是理性主义的思想真谛,其结果无疑最终导致了民 主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政治革命的理想主义。当“救亡图存 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并得到绝大多数精英知识分子的_ 致认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那脆弱的个性启蒙意识也随之宣 告夭折。实际上,如果我们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去看问题的话,便可以清晰地发现:五四新文 化运动与西方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之间虽有相似性,但客观匕仍存在着巨大的本质差异_ 启蒙 者与被启蒙者间相互隔膜而无法沟通、教化者与被教化者间更是难以对话( 鲁迅在其小说狂 人日记、药、 长明灯等作品中,便集中展示了启蒙者因其所谓的“觉醒 而被置于民族 传统文化之外的尴尬境地) 。由于启蒙者人为地忽略了思想启蒙的长期性,过分强调“智者” 理性对于“愚者 思想的干预功能,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其表面来看好象在不遗余力在向国 人传播西方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但其实质却只不过是借助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时髦语汇,合理 地延续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入世”与“济事 的传统文化心态。当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 用西方现代文明观念去遮蔽中国固有文化精髓,要比那些“抱残守缺”的顽固守旧派更容易被 社会所接受。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会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就因为它符合与满足了 “急切思变”的社会心理。这决不是我们的故弄玄虚或夸大其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硝烟散尽 的1 9 3 3 年7 月,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播火者胡适应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宗教学系“哈司克讲座 ( 胤删厶咖) 之邀,到该校做“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 ( c u l t u r a l t r e n d s i n p r e s e n t - d a y c h i n a ) 的系列讲演时,就曾明确表示说: 缓慢她、乎静地、然而明白无五黟屯,中国的文艺复兴雌变成种现实这一复兴的 6 上篇启蒙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结晶看起来似乎使人觉得带着西方色彩但剥开它的表层,你t g * - t x 看出,构威这个结晶 的捌料,在本质e 正是那个髓经风雨镁触而可以看得更为明白透彻的中国枢底i s l 胡适的话无疑验证了被重重话语遮蔽下的历史真相: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其基本 的价值取向是以传统去反传统;它强调民族集体理性而非主体自我意识,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牢 牢掌握着启蒙言说的社会话语权,而国民群体则被视为是他们启蒙思想的接受载体;启蒙者与 被启蒙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精神障碍,思想启蒙让位于政治启蒙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阍 g r - - 节历史与审美的二大吊诡 以提倡靠白话文一反对“文言文气弘扬科学民主精神为宗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它作为 中国许多文学现象的最初形态,从起步伊始就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 紧密联系在_ 起。 这是因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基本t 都不是文学家,像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是哲学家、 思想家或政治革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可避免地要去自觉承担起启蒙主义的时代使 命,文学创作的艺术审美价值也因此而遭到了人为的轻视。陈独秀创办l :g r - g 侔) ) 杂志的主观 意图是要向国a c t - 绍“欧洲之灿烂文明”,网而胡适步入新文坛的原始动机是要“打定二十年 不谈政治的决心,要想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个革新的基础。 i g l 政治思想家以其明 确的启蒙目的性影响着广大新文学作家的创作理念;而新文学作家也自觉地“听将令 ,把“启 蒙主义”视为神圣使命,“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9 1 毫无疑问,启蒙主义 介入五四新文学,极大地增强了它的思想力度,同时也将中国现代文学推向了种十分尴尬的 历史与审美的吊诡境地。 “人生一而矗艺术气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指导思想的吊诡 网、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t h eo d n e s e r e n 咖) ( 英汉对照版) “前言部分,欧阳哲生、刘红中 编,邹小站、尹飞舟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1 ,第1 5 1 页。 同、参见采剑铡币- 误读,西方与2 0 世纪中国文学的 嗲嫩性( 文学评论2 0 0 3 年第5 期) 、五四文学精 神资源新论(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1 期) 等论文。 同、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卷号,1 9 1 5 年9 月。 【8 】、胡适: 我的歧路, 胡适文存卷二, 胡适文集第3 册,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8 ,第3 6 3 页。 【9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史学出版社,1 9 8 1 ,第 5 0 8 页。 7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四新文学为自己制定的创作指导思想,是“为人生而艺术。“为人生 这概念,最早 是源自于十九世纪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鲁迅认为“俄国的文学,从尼古拉二世的时候 以来,就是为人生的。无论它的主意是在探究或解决,或是堕入神秘,沦为颓唐,而其主 ? , 流还是个,为人生。 【? 周作人在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中也指出,俄国文学的特色是“社 会的、人生的 ,“俄国近代文学,可以称作理想的写实派的文学”:“中国的特别国情与西欧稍 异,与俄国却多有相同的j 也;6 - ,所以我们相信中国将来的新兴文学当然的又自然的也是社会的、 人生的文学。一1 1 1 】沈雁冰似乎并不满足于将“为人生 看做是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他 说:“翻开西洋的文学史来看,见他由古典良漫写实新浪漫1 1 1 0 1 1 1 0 1 1 1 1 这样连串的变迁,每 进_ 步,便把文学的定义修改了下,便把文学和人生的关系束紧了些,;阎“现在欲使中 国文艺复兴时代出现,惟有积极地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将“为人生 扩展到整个西方近代 文学运动的思想主旨,不仅使中国新文学接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直接等同于接受西方文学的影 响,同时也为新文学的实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制造了合法的理论根据。就连先前主张_ 为艺术 而艺术 的创造社成员,也在时代启蒙大潮的裹挟下,逐渐接受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口号, 并迅速成为社会解放的忠实_ 员。众所周知,“艺术力与“人生一分别属于形而e 和形而下两 个不同层面,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性。“为人生而艺术 其萤险究竟是“人生 还是“艺 术 ? 在新文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新文学作家显然是选择了材人生,o 如此_ 来,新文学不 仅完全背离了西方文学的独立性原则,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文论的“经世致用 思想现代化了。 新文学成为了启蒙主义的有效工具,“问题小说与“乡土文学 现象,与其是一种纯粹审美 的艺术追求,还不如说是种社会问题的艺术写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很快退潮和左翼文 学运动的迅猛崛起,“为人生而艺术 也自然转换为“为政治而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的务实性 【1 0 】、鲁迅:南腔北调集 竖琴前记,鲁迅全集第4 卷,第4 3 2 页。 f 1 1 】、周作人: 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小说月报第1 2 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附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 社,1 9 8 1 年影印版。 n 2 1 、郎损( 沈雁冰) :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原载小说月报第1 2 卷第2 卷, 茅盾全集第 1 8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9 ,第6 6 页。 【1 3 1 、玄珠( 沈雁冰) : 中国文学不发达的原因,原载 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1 期, 茅盾全集第1 8 卷,。第1 0 0 页。 8 上篇启蒙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价值观念得到了更为清晰的集中凸现。如左翼文学运动“阶级斗争”创作理念的推广与普及, 到最终成为惟性的创作原则,就是个极好的历史例证。回眸2 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为人生 到“为政治0 文学基本上都是依附于文化启蒙和政治启蒙而存在,这就客观上 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重内容而轻形式、重教化而轻审美的典型特征。 “战士扫与“诗人气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社会身份的吊诡 近几年来,学界开始高度关注中国现代作家的社会身份确定问题。既然追求“为人生以 及“为政治”而“艺术0 那么中国现代作家便自然地承担起了“战士 与“诗人”的双重身 份,而战士的形象则显得更为突出。比如五四时期的鲁迅,他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是遵从于新 文化运动的启蒙要求,他本人更是自觉担当起了个思想启蒙的重要角色。反传统与改造“国 民性 作为他文学创作的中心主题,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新文学的旗手和新文化的典范。像, 、 狂人日记、阿q 正传、药、 故乡:伤逝、 长明灯等经典文本,作者是以其思 想的深刻性而非艺术的愉悦性,给广大读者留下了发人深省的难忘印象。阅读鲁迅五四时期的 小说作品,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嘶醒者对于群愚昧者的思想教化性,尽管其中也充满着启 蒙者的孤独与绝望,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鲁迅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存在地位。正是因为 如此,鲁迅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以实用功利主义为目的的创作先河。而左翼文学的重镇茅 盾,则更是以政治思想家的社会身份,自觉服从于左翼文学创作的政治理念。比如他著名的“中 国社会问题三部曲 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便是以其高度敏感的政治嗅觉,直观而深 入地探讨了中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彻底破产的悲剧缘由,并向广大读者传达出了中国无产阶级 政治革命必然兴起的强烈时代信息。另外,2 0 世纪4 0 年代的郭沫若,也是以政治思想家或社 会革命家的角色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他的六部史剧创作严格遵循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时代要 求,成了当时中共政治宣传的最好工具。其实,从鲁迅、郭沫若、茅盾到丁玲、赵树理、周立 波,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都是以艺术这种特殊的启蒙武器,极力去表现他们作为“战士 而存在的社会价值。“诗人”只不过是他们的外在气质,“战士 才是他们的内在属性。 9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而言之,启蒙主义的强劲介入,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失去了它作为独立意识形态存在的可 能性,不仅严重背离了它希图效法西方现代文学的原始初衷,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各种文艺思潮相互渗透、难以区分的复杂状态。因为无论哪种外国文艺思潮的积极引入,都必 , ? , 须去承载文化启蒙或政治启蒙的社会使命,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在其所谓“现代性光环的遮蔽 下,张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精神,而非西方现代社会的“人文意识 。这一点j 是谁 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1 0 下篇“为人生 与五四新文学理论建构的逻辑关系 及其历史转向 他钔知道又不知道,主动就是被动, 而被动也就是主动既不是主动者被动, 也不是被动者主动,而是都被固定在 个永檀的主动、个永恒的被动中 所有的 都必须赞同他们,因为这是心甘1 f 膏愿的; 所有的人都必须忍受他们。因为他们愿意姚 要是有模式兢好了 邮s 艾略特 现代性问题作为种方法和视角,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照和 话语资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学界的一致认同。无论是学理探究层面还是批评实践层面, 研究者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阐发,以至于“现代性一成为近年来学界高频使用的中心话语。 “现代性 是在对工具理性和生存状态的反思与对政治功利和艺术审美的批判这语境下被论 及,但是至今仍有两个! 关键性的问题却被人为地加以忽视:其一、现代性作为普适性诉求和目 的论历史观,相信线性进化,认定未来胜于当下。但当下随着时问的推移总会逐渐成为自身的 传统,对传统的否定就必然发展成否定的传统。这种逻辑上不断背叛自身的疑难和困境是否即 是现代性本身的个悖论? 其二、如学界的共识,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获取现代性的理论品格, 那么这种现代性诉求的内涵与西方的现代文学所表征出的现代性是否构成一种等值而同构的 关系? 如果不是,中国现代文学获取的是怎样种现代性呢? 第一节现代性的悖论 1 9 3 3 年7 月,胡适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宗教学系系列讲演的正式开讲篇“文化反应的 类型( t y p e s o f c u l t u r e r e s p o n s e ) 中,提出了“中国的问题 (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c h i n a ) :“个古 老的文明已被强制性地纳入了与西方新文明的经常而密切的接触之中,两这一古老文明已明白 显示出它完全无力解决民族生存、经济压力、社会与政治的无序,以及思想界的混乱等紧迫 1 1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题。”f 1 4 】实际上,从晚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甚至整个2 0 世纪,本土传统始终无法摆脱现代性 理念的观照而独立存在。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冲击的加剧,中国精英知识 分子在生存感受、生命体验的驱使下,接受了进化史观、民族主义、科学主义、社会主义等各 , 种思潮、学说,升腾起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个人主体双重建构的氛围:从梁启超鼓呼“少年中 国”、认定“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嗍、率先将小说( t i c t i o n ) 这种虚构叙事作品由 边缘文体匕升为文学正宗的小说界革命论,到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论,再到文学研 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 论,出发点无一不是引进异质的西方文明、否定本国的传统。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主帅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的气质及思想倾向尽管完全不同,但对待传统蜘凸态却惊 人相同:仅仅停留在模仿西方的器物和政制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现代中国的政治、+ 社会、经济 变革的前提是思想观念文化e 的革命,而这种革命首先需要全盘摒弃中国的过去。诚如位海 外中国研究专家所说:“1 9 1 5 年以后,多数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改革者开始认识到要振兴中华 民族,就必须从陈腐的传统伦理论和制度的束缚中篇r 放出来。将历确个人都从旧的被动思考的 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e 的自给自足的家长制的家族制度,势必会增强 民族的实力。所以通过破除偶像和开展批判以打破| 目传统和旧习惯成为五四运动最多彩的 现象。”f i 日 然而,传统正如黑格尔转述赫尔德的话中所界定的那样,是“通过切变化的因而过去了 的东西,结成条神圣的链子,把前代的创获给我们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 f 1 7 l 中国人在认 同并接受西方文明时,由于历史的惯性,总有传统因袭的重负。因此,域外新思想新观念不免 被中国固有的传统所改写、重构。我们以鲁迅先生为例。1 9 1 9 年,鲁迅以唐俟为笔名,在新 青年第六卷第五号上反思:“我想,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 的处所,即使偶然有些外来思想,也立刻变了颜色,而且许多论者反要以此自豪。我们只要留 【1 4 】、胡适: 中国的文艺复兴( t h ec h n e s e r e n a s s w w z ) ( 英汉对照版) ,第1 5 3 页。 【1 5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2 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第六页。 【1 6 】、【美】周策纵: 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 9 9 9 ,第5 0 0 页 【1 7 】、f 德】黑格尔: 理驱动下,精英知识分子以否定传统的激情选择了进化史观这 抚慰人心的“福音 ,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沉重的历史所带来的冲击,以致信而不仰、 信而不坚,不断变换自身的姿态,以致陷入背叛的怪圈,倍尝时代无可逃避的心灵阵痛。 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 9 1 8 ) 文中论及东西文明真正调和时曾说,“东洋文 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不可。而此二大精 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嗍。我们知道,以基督 【1 8 】、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九,鲁迅全集第1 卷第3 5 7 页。 f 1 9 】、鲁迅:书信致寨崇义) ,鲁迅全集第1 1 卷,第3 6 0 页。 e 驯、鲁迅:坟论睁了眼看, 鲁迅全集第1 卷,第2 4 5 页。 f 2 1 】、分别见鲁迅全集第1 4 卷第1 8 8 _ 】9 6 页 乙卯书帐、第3 2 s _ _ 3 3 0 页书帐。 【2 2 】、【美】墨子刻: 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0 , 第1 7 页。 e 冽、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原载言治季刊第3 册,1 9 1 8 年,载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典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有着“罪感文化 的传统,认为人生来就有“原罪 。个人 只有直接面对e 帝,直接体验自己的良心感受,不断地反思、忏悔才能获得救赎。中国传统文 化则有着“耻感文化”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礼、仪、廉、耻,乃国之四维,四维不张, , ? , 国乃灭亡”( 管子牧民) 的说法。同受儒家文化浸淫的日本人也是“重视耻辱感远胜于罪 恶感”刚。可是,文明的调和、融会终究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景。在民胤的非常时期,由 于既没有“罪感文化 的内心的自我约束,又没有“耻感文化 的外在的他者评价,因此,积 淀已久的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中“实用理性 这一“集体无意识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呈现一 种严重的价值缺失、判断缺失。 首先进入精英知识分子视野的是进化史论。1 8 9 8 年,严复将锣鼯曹沦译介到中国,书 中系统阐释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对材天不变,道亦不变 等守旧思想以及 “一治乱一等循环史观提出强有力的挑战,中国思想界深受震动。随后,中国民气为之变, “构成了种西方人士呢称为清王朝没落年代的少年中国的政治和知识倾向 。圈可以这 么说,进化史论让中国人从“华夷之辨 真正地、深层次地走向“中西之辨, 此外,1 9 0 5 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现代文学研究 界各种理论言说大多没有看到这一层。实际上,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中国传统士绅阶层失去了 体制依托,功名意识不复存在,价值也呈现出混乱多元的局面。原先被科举禁锢和限制的思想 文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比较容易转化为叛逆意识而产生一些“异端 思想。体制外生存可能出 现体制外的革命行为,场风暴正在积蓄待发。2 0 世纪初,梁启超即以进化论、进化史观为 理论基础,发表了: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认为:史学的意义远超出学术本身,是“研究 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悯。在对封建循环史观和进化史观明确区分的前提下, 他多次阐释其历史进化思想和进化史观,他说:“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 战文选,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第6 0 页。 【2 4 】、f 美】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0 ,第1 5 9 页- 【j z 5 】、【美】杰罗姆b 格里德尔: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单正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2 ,第1 7 4 页。 【2 6 】、梁启超: 宣言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相信世 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 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 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藐们自己所想的,仓蝴治上、道德上、经济e 的新观念,树立 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黟 3 0 l 在当时先进的中国入看来,引西方不再是个地理名词而是普遍的代号,现代西 方则象征着普遍的现代性。通过这样的转换,认同西方变成了认同现代。这是现 代化一词取代西化而普遍流行的唯要根据。民皎文化的意识不能容忍西化,但 却会为现代化所激动。 f 3 1 】由此带来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性“在古典主义中摇摆, 逐渐成为自身的古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不再与任何切构成对立,除了在明日和自 身的对立。艺术就这样与历史的时间与进步联系在了起。 阎迷信进步的西方线性不可逆的 时间观取代了相对保守的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并内嵌到精英知识分子甚至普罗大众的文化心理 结构之中,构成了中国“现代性 诉求的种新传统:但历史是无限向前的,没有既定的终点, 那么言说历史的进步性这价值预设究竟又有多少实际理论意义呢?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历史 仅仅是人存在的时间性维度罢了。所以,后来民族主义取代进化史观、社会主义取代民唆主义 【2 8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1 文集之六,第1 1 5 页。 f 2 8 】、梁启超:新史学, 饮冰室合集1 文集之九,第1 1 页。 【2 9 】、陈独秀:抵抗力,原载青年杂志第1 卷第3 号,收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l l z 京- 生活读 书新知三眵帛店,1 9 8 4 ,第9 1 页。 f = 叫、陈独秀:( 新青年) 宣言,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4 2 7 页。 f 3 1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 9 9 4 ,第4 页。 【3 2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 现代性的五个饽论,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第1 8 页。 1 5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这种不断背叛自身的历史事实,也就昭示了现代性自身的悖论。 第二节想像的现代性 按照德国历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的说法,我们对西方文艺思潮的源头必定追 溯到和中国先秦时代差不多同期的两希传统。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放纵原欲、追求个体本位、 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希伯来文学尊重理性、追求群体本位、肯定超现实的生命 价值。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神圣的基督被世俗的上帝所取代, 新教伦理得以确立。1 7 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肯定理性、1 8 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也强调理性,肯定 个体的人的力量、尊严和个性。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的引领下张 扬个性、肯定自我。1 9 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文学展示物化社会的现实,深入地剖析物欲驱动 下入的异化,从而踏e 批判现代性的征程。而此时的中国,才开始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接受现 代性、欢呼现代性,以“只争朝夕 的魄力和勇气正演绎着西方几百年文学发展历程,其时间 上、思想上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以反工业化文明为己任,而五四新文 学的写实主义则以歌颂工业化文明为宗旨,两者在认知文学表现社会变革使命的思维和意 识方面,因文化时态的客观差异性,显然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思想鸿沟 嘲。显然,中国现代文 学的现代性诉求的内涵与西方的现代文学所表征出的现代性没有构成种等值而同构的关系。 那么,它获取的是怎样种现代性呢? 我个 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以强烈的道德伦理意识和社会使命意识追求的现代性、倡导的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实际上如同一盘水果“沙拉”:以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为根底,还杂糅 了日本的“西方”体验和俄苏的“拯救 意识。 传统的底色 启蒙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这一点已是学界的共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们在西方人文主义影响下,借助“民主”与“科学”这两个口号,以“启蒙主义为思想资源, 以“为人生 为理论建构,以“改造国民性 为艺术追求,进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 f 3 3 】、宋剑华师:五四文学精神资源新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1 期。 1 6 下篇 。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理论建构的逻辑关系及其历史转向 的价值取向。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个很重要的举措即是反儒:“打倒孔家店。但是,儒家并非中国传 统的全部;而晚清以降,佛学、墨学等传统思想叉在西风东渐的进程中曾度出现复兴的局面。 因此,重新发现传统、用域外新观念重新阐释传统成为种新潮流。胡适早在其博:k - :论3 c 先 秦名学史中谈到,“我确信中国哲学的将来,有赖于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 解放。这种解放,不能只用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i i i p , 能让儒学回到它本来的地位;也 就是恢复它在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儒学曾经只是盛行于古代中国的许多敌对学派中的派,因 此,只要不把它看作精神的、道德的、哲学的权威的惟源泉,而只是在灿烂的哲学群星中的 颗耀眼明星,那末,儒学的被废黜便不成问题了。 鲫在后来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时,胡 适更是明确说“新文化运动的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反 对孔教,否认e 帝,为的是要打倒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 神而已。 阅并表示“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切著述上,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 子,都是相当尊重。我对十= 世纪的新儒学( n e o - c o n f h e i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