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思深忧远显令德+谨严质朴见情愫——《诗经·唐风》的地域风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的作家群体,在同一地域成长起来的作家因受 相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等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相近甚或相 同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审美观念和艺术个性,这样就会产生与此相适应 的文学作品及作品风格。 唐风作为西周末年到春秋中期的晋地文学艺术 作品,因受晋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与其它国风不同的地域风格。本文正是以 晋文化为依托和起点,对唐风地域风格做一些开创性的探讨 晋国作为两周时期的重要侯国,因其相对独立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 悠久灿烂的文明发展史、现实政治民族等诸多因素,形成了独具特征的文化 风貌,这就是晋文化。晋文化的特性相当明显,多元性、民族融合性、变革 性、创新性、理性务实性是其基本特征。晋文化既为产生于这一地域的诗歌 唐风提供了厚重的文化背景,也对其风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文学作品的主题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显而见, 唐风虽然各首诗的主题虽 然不尽相同,但因其关注的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内容,并体现着相同或相近的 社会思想意识,因而其主题从总体上又可以归纳为崇尚实际之价值观念、缠 绵彷徨之求贤情结、以忠义为核心之政治忧怀、民风礼俗中之淳情厚意四个 方面。这些主题对唐风地域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艺术视阈、题材类型、语言风格、抒情艺术都是形成作品风 格的重要因素。唐风作为地域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这主要表现在内 视性艺术视阈和题材、本色简朴的语言风格、情理交融为主的抒情艺术三个 方面。这三个方面既是晋文化在诗歌艺术上的反映,同时也唐风的地域 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最终表现。 意象作为构成诗歌的基本单位,既反映着诗人注入其中的个人思想情感 以至深厚的社会历史意识,同时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唐风的意 象无论从所蕴涵的丰腴的社会内涵还是营造过程所体现的艺术,都是形成唐 风地域风格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唐风的地域风格可归结“思深忧远显令德,谨严质朴见 情愫”。 关键词:诗经唐风晋文化地域风格意象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c u l t u r ec r e a t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w r i t e rc o m m u n i t y b e c a u s eo ft h es a m ec u l t u r a li n f l u e n c e - - t h es a m es o c i a ls y s t e m ,m a n n e r s a n dc u s t o m s ,a n ds o c i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s oo n ,t h u st h ew r i t e r s g r o w i n gi nt h ei d e n t i c a lr e g i o nh a sc l o s eo re v e nt h es a m ev a l u ei d e a , t h et h o u g h te u s t o l i i t h ee s t h e t i ci d e aa n dt h ea r t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s oi tc a np r o d u c et h e1 i t e r a r yw o r ka n dt h ew o r ks t y l ew h i c ha d a p t st h i s b e i n gi n f l u e n c e db yj i nc u l t u r e ,t a n gf e n ga sa na r tw o r kt a k e st h e 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l a s ty e a r st o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 t h u si tf o r m e dt h ej i nc u l t u r ed i f f e r e n tw i t ho t h e r n a t i o n a lr e g i o ns t y l e s b a s e do nt h ej i nc u l t u r e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 p r e c i s e l ym a k eac r e a t i v e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r e g i o n a ls t y l eo ft a n g p e n g j i nc o u n t r yw a sa sa ni m p o r t a n tm a r q u i sc o u n t r ye x p e r i e n c i n gx iz h o u a n dd o n gz h o ud y n a s t i e s b e c a u s eo fp h y s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 t h el o n gg l o r 两u s b r i g h tc i v i i i z e dh i s t o r y ,t h er e a lp o l i t i c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s oo ni t r e l a t i v e l yi n d e p e n d e n tt e r r a i nl a n d f o r ma n ds o o nm a n yf a c t o r s ,h a v e f o r m e dt h es o l ee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a ls t y l e t h i si st h ej i nc u l t u r e t h ej i n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q u i t eo b v i o u s ,t h ep l u r a l i s m ,t h e n a t i o n a lf u s i o n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r a t i o n a lp r a c t i c a l a r ei t s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j i nc u l t u r ea l r e a d yf o rp r o d u c e dt a n g f e n gh a sp r o v i d e dt h es i n c e r e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t ot h i sr e g i o np o e t r y , a n da l s oh a sh a dt h ed e c i s i o ni n f l u e n c et oi t ss t y l e 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ks u b j e c tr e v e a l st ot h ew o r ks t y l ei n f l u e n c e o b v i o u s l y a l t h o u g he a c hf i r s tp o e ms u b j e c ti nt a n gf e n gi sd i f f e r e n t , b e c a u s eo fi t sa t t e n t i o ns a f f l l eo rc l o s es o c i a lc o n t e n t ,a n di tm a n i f e s t s t h es a m eo rc l o s es o c i e t yi d e o l o g y t h u si t ss u b j e c tm a yi n d u c ef r o mt h e o v e r a l li n t ot h ea d v o c a c ya c t u a lv a l u ei d e a 。t a n g l e du pp a c e sb a c ka n d f o r t ha s k i n gt h ev i r t u o u sc o m p l e x ,t a k i n gt h el o y a l t ya n dp a t r i o t i s ma s t h ec o r ep o l i t i c a ls o r r o wb o s o m ,t h ec o l p m l o ns o c i a lp r a c t i c er i t u a lv u l g a r c e n t e rp u r es e n t i m e n tk i n d n e s sf o u ra s p e c t s t h e s es u b j e c t st ot a n gf e n g t h er e g i o ns t y l ef o r m a t i o nh a st h ee x t r e m e l yo b v i o u si n f l u e n c e l it e r a r yw o r ka r tv i e w ,t h et h e m et y p e ,t h el a n g u a g es t y l e ,e x p r e s s f e e l i n g sa r ta l lf o r mt h ei m p o r t a n te l e m e n to ft h ew o r ks t y l e t a n gf e n g h a st h eu n i q u ea r ta st h er e g i o nl i t e r a r yw o r k ,t h i sm a i n l yd i s p l a y s v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n t e r n a l a r tv i e wa n dt h et h e m e 。t h et r u ec o l o r ss i m p l el a n g u a g es t y l e , t h er e a s o nb l e n d sp r i m a r i l ye x p r e s s e sf e e l i n g st h ea r t i s t i ct h r e e a s p e c t s t h e s et h r e ea s p e c t sf r o mj i nc u l t u r ee x p r e s s e di np o e t r ya r t r e f l e c t i o n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t h e ya l s of o r mt h ei m p o r t a n ta t t r i b u t ea n d f i n a ll yd i s p l a y so ft a n gf e n gt h er e g i o ns t y l e b e i n g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u n i t i nt h ep o e t r y ,t h ei m a g oa l s ow a s r e f l e c t i n gt h ep o e tp o u r si n t oi n d i v i d u a lt h o u g h te m o t i o nd o w nt od e e p s o c i a lh i s t o r y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i sa l s ot h ei m p o r t a n t p o e t r ya r tp e r f o r m a n c em e t h o d t h ei m a g oi nt a n gf e n gr e g a r d l e s so ff r o m c o n t a i n i n gt h ep l e n t i f u ls o c i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rb u i l d i n ga r tw h i c ht h e p r o c e s s m a n if e s t s ,a l1f o r mt a n g f e n gt h er e g i o ns t y l ei m p o r t a n t a t t r i b u t e i ns u m m a r y ,t a n gf e n gt h er e g i o ns t y l em a ys u mu p 。t h i n k sd e e ps o r r o w f a rt or e v e a lm o r a l ,c a r e f u lp l a i n l ys e e st h ef e e l i n g s 4 k e y w o r d s :t h ep o e tt a n gf e n g j i nc u l t u r e r e g i o ns t y l e v n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日期:碰,。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燧名:避隰竺z :生:多 u 上海人学颈:学位论文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反思 唐风作为我国汉民族古代诗歌的滥觞之作 诗经的十五国风之 一,产生于西周末期至春秋中期的晋国。先秦时诗、乐、舞三者合一,遗憾的 是,由于岁月流逝,这种活的艺术已不能再现了。唐风作为当时的艺术,其 曲谱也不容复考,已与今日之“歌词”相当了。即便如此,由于它真实反映了 晋人早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因而仍是今人探 寻历史、体悟古人的宝贵资料。唐风产生的年代久远,影响绵长,内容丰富, 风格独特,历来颇受世人关注,研究成果颇为可观。所不同的是,古之学者多 以经学和礼学为本,以考据与训诂为用,多关注唐风义理的训释、历史的 考订,推崇其讽谏作用今之学者则脱开传统视角的羁绊,在文学文本视野之 下,全方位、多视角对唐风进行探索,而在现代文化研究的推动下,其地 域文化角度的研究已日渐兴起。 l 、古代唐风的研究 遍检现存文献,这一阶段历时虽长,但未见对唐风的专题研究,对唐 风的研究往往作为诗经综合研究的一部分出现。唐风所折射出的鲜明 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者则时有论及襄二十九年左传载吴 公子札在鲁观乐时,“为之歌魏,日;美哉,i 风讽乎! 大而婉,险而易行, 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日:思深哉l 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不 然,何其忧之远也l 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1 魏地虽与唐地距离最近,但 两者已有鲜明的地域风格上的差异,季札以敏锐的乐感和高超的欣赏水平对表 现在唐风中晋国人特有的思深忧远的心理特点和精神品格做了精辟的概括。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 唐、魏之国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诗蟋 蟀、( t h 枢、葛生之篇日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蝓;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吴札闻唐之歌日; 杨伯峻。眷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l 孵1 年版第1 1 6 3 页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东汉郑玄诗谱唐谱:“昔尧之末, 洪水九年,下民其谘,万国不粒于时杀礼以救艰厄,其流乃被于今。当周公、 召公共和之时,成侯曾孙僖侯甚啬爱物,俭不中礼,国人乃闵之,唐之变风始 作。”2 南宋朱熹 诗集传:“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 风”。3 北宋苏辙诗集传谓葛生:“思之深而无异心,此唐风之厚也”。4 均 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诸方面分析了唐风地域风格形成的客观 与主观原因。 2 、当代唐风的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和日益完善,跨学科交叉研究、比较研究热 潮迭起。古代文学的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研究也日渐兴盛。诗经唐风 也受到诸多学者不同程度的关注,且取得了一批颇有建树的研究成果。 第一,从地域文化角度对唐风给予关照。 李旦初 的地域性流派从地域文化和艺术流派角度对诗经国 风作了新的探讨,按照地域相邻、诗风相近的原则,把十五国风归纳为“郑 卫”,“二南”、“秦豳”、“魏唐”、。齐曹”等五个不同的地域流派。作 者从西周至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地民情风俗、文化心 理、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就各派的构成、主要特点或及其代表性作品,分别作 了简明扼要的阐释和评价;并认为从流派角度去考察和解释国风,必将开拓 诗经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更有效地弘扬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文化传统 王洲明在周代地域文化与 风格一文中探讨了诗经之中国风的地 域文化特色,集中谈到“二南”、豳风、秦风和齐风的风格,在开首 部分谈到了唐风,虽观点不过季札、班固,郑玄诸君之说,但也提供了很好 的启示。陈春宝、王金生 地域文化的渊明之光从诗经反观中州 文化、齐文化、三秦文化、宗周文化,虽未涉及唐风,但同样给人以启示 其它论文、著作当中也时有对唐风地域文化研究,只是缺乏广度、深度及 1 班同;汉书) 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6 4 9 页 2 孔颗达;毛诗正义 ,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琉 本1 9 8 0 年敝,第3 6 0 页 3 朱熹: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7 9 年版,第醴页 苏辙:诗集传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据来淳熙七年苏诩筠州公使库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舨社2 0 0 3 年版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统性。 第二,从民俗学角度对唐风进行的研究 王文军从民俗学看( 诗经唐风绸缪) 提出,“绸缪柬新”反映了上古 婚俗的“燎炬”之礼,而不是历代诗经研究者所讳疾的“缠绵”之喻;现在 的绸缪章次错简,二、三章的位置应该互换,否则既不符合上古乐歌演唱的 定制,又违反了婚礼的一般习俗:“三星”为古代劳动人民看天计时的一种习惯, 毛、郑诸家的解释均有失误。邵师炳军先生与笔者合作 诗旨 补证一文认为,“束薪”、“柬刍”、“束楚”反映了上古婚姻的“亲迎”之礼和 “燎炬”之俗;“三星”即“参星”为晋人观天象以计时序之辰星,诗人正是通 过“三星”星光映地位置由东向西之变,表示时间由黄昏而深夜之移,极力渲染 “闹洞房”场面之盛:该诗首章为女性伴舞之女声部合唱的“戏新妇”之辞,次 章为男女集体伴舞之男女二声部大合唱的“戏新夫妇”之辞,卒章为男性伴舞之 男声部合唱的“戏新夫”之辞,全诗构成了一部多声部、多角色的爱情交响曲, 成为后世“闹新房”诗歌之祖。日本国卢益中 言表诗与中国古代 歌舞婚配习俗以为唐风绸缪是男女欢聚于公房野合时的对唱,唐风羔 裘则是男女直抒胸臆,打情骂俏之歌,而椒聊则是以花椒子实喻女子生子 众多,正是古代性与性机能崇拜遗风的标记。李炳海上古的祓禊风俗与( 唐风畅 之水) 认为,古代有三月上巳日到水滨洗濯,以祓除不祥,清去宿垢之俗,此 时即是当时该风俗的反映。魏秀艳 诗经) 风诗的地域与民俗考察了诗经 中风诗的地域及其所反映的民俗,认为十五国风全部产生于黄河两岸,这些诗歌 反映了中国古代多方面的民俗现象,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 认识意义。对唐风的论述虽很粗略,但提供了较好的启示。上述诸篇均从历 史民俗的角度对唐风做了分析,有助于从地域文化角度进一步研究唐风 的地域风格。 第三,从文学和语言角度对唐风文本的研究。 从文学和语言角度对唐风进行的研究,相较于前两种研究方法的使用 为多。如姚奠中释( 绸缪) 、钱钟书管锥编中的蟋蟀:正言及时行乐、 山有枢:反言以劝及时行乐、绸缪:“良人,翟相君的( 诗经唐风蟋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蟀) 是爱国诗、 二则,朱一飞( 诗经) 中 和( 葛生) 的比较 论析,刘振中( 诗经) “山有枢,隰有榆”旬新解兼与徐公持同志商榷, 董治安( 诗唐风 五篇释义,于今从( 唐风) 、( 魏风) 谈中国诗歌传统, 庞存周( 诗经一齐风魏风唐风) 韵读图解,曹小云、郁永奎 ( 诗经唐 风) 民歌说质疑,张红军 论( 山有枢) 为情诗及与催娶婚嫁诗的关系,张 启成 新探,台湾季旭升的 “彼其之子”古义新证等 等,或阐释诗旨、或训释词句,或探究韵律,均有独到见解。 此外,从美学、哲学、思想、文化甚至自然科学角度对唐风的部分篇 章进行研究的,因与本文所涉不多,故不赘述。 总的来看,当代唐风的研究继承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唐风 各篇的诗句的训释、诗旨的讨论和诗的艺术分析上,这对研究唐风的地域 风格有很大益处从民俗学角度对 唐风所做的研究与从地域文化角度做研 究虽不完全相同,但也有助于唐风地域风格的研究。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由上文可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唐风地域风格进行研究,还处于起 步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篇论文或一部著作对 唐风的地域风格做出系 统研究。因此,从地域文学视角对唐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必然大有可 为。目前学界对地域文化、晋文化、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谓 硕果累累,这为从地域文化角度对唐风地域风格展开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基础。如果从此课题入手深入探讨,必然会对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风格 的辩证关系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学生为晋省人,生于斯长于斯,故对家乡 的一草一木、诸人诸事都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了解,对三晋大地深厚悠久的历史 文化也感情至深,故对该课题兴趣浓厚,因而有信心做好该课题的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理论与方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首先,本文既以地域文化理论为基础对唐 风的地域风格行进研究,则必以地域文化为方法论,从深层挖掘地域文化作 为环境因素对地域文学风格的重要作用及由此而产生的地域文学风格的具体形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态。具体地讲,就是在总结晋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同时,尽力寻求其 对 唐风这一特定的文学产品的特有风格的影响之所在,并比较准确地概括 出唐风的地域风格其中必然涉及到春秋时代晋国的地理、经济、政治、 民俗、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从材料的角度讲,也必然涉及到传统文献材料、 新出土的文献材料以及反映考古发掘情况的文献。其次,本文又是以文学风格 为研究对象的,则文学风格的相关理论也必然是文章的重要的方法论。换言之, 就是以决定文学风格的种种因素为基点,来探求促成唐风地域风格的各种 因素,既包括文化因素,又包括文学自身的各种因素;既有对文学作品内容的 把握,也有对文学艺术的深入挖掘。再次,鉴于文学风格的特征性,本文绝不 限于就唐风而论唐风的地域风格,而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在唐风 与其它国风的比较中寻求其不同之处,力求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唐风的地域 风格的独特性,当然,所有的讨论是以 唐风为中心的。 四、本文的创新与突破 本文的创新与突破主要在于: 一是以晋文化这一地域文化为逻辑起点,展开对唐风地域风格的研究, 对唐风的地域风格做了比较准确的概括从目前学界研究的情况来看,该 项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二是对唐风的主题进行深度发掘,在晋文化的大视野下,从诗歌文本 与历史史实相结合的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唐风的主题进行全面深 入的探讨,疏通了晋历史文化影响唐风的主题、进而影响唐风诗歌风 格的逻辑顺序。 三是多角度对唐风的艺术尤其对其题材、语言、抒情艺术及意象经营 艺术作了深度研究,并进而考察了其对唐风风格形成的影响。迄今为止, 这些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尚属首次。 四是通过疏理晋国历史及历代关于 唐风的研究成果,对其创作时世、 作者及诗旨加以严谨考证,形成附录部分的唐风系年辑证 5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厚德载物育菁华地域文化论 所谓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是在一定空间内的人群经过一个特定的历 史时期形成的相对明确、稳定、独特的以深层的心理、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有机 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学则是产生于这一地域文化之中的文学,它既为地域文化 所孕育,也是地域文化中各种文化形态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因为地域文学吸取了其所在文化的各种丰富而独特的养分,故而会呈现出独一 无二的总体面貌,这就是文学的地域风格。文学风格与文学地域风格是一般与 个别的关系,所谓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 体话语特色。所谓文学地域风格,是指在同一时代和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中, 由不同的环境条件、民俗风情形成的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学风格。2 晋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晋文化是指 在山西这一特定的区域内产生的从古至今的文化现象总称,是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晋文化是指从远古到战国时期在三晋地域内产生的文化现 象及其本质。3 为服从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所采用的“晋文化”概念侧重于狭 义的晋文化尤其是先秦春秋时期的精神文化,并延及其它时期的文化。 唐风 作为先秦西周末至春秋中期产生在晋国这一沃土上的诗歌瑰宝,正是由生活于 这一特定地域上的诗人群落创作的、深刻浸染了晋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学,因为 唐风受到晋文化的深刻影响,因而有着独特的地风格。鉴于地域文化对地 域文学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系,因此在对唐风的地域风格展开详细论述之前, 务须首先论及促成晋文化形成的地域、历史因素及晋文化的基本特征,唯其如 此,才能登堂入室,循序渐进地阐明唐风地域风格与晋文化的辩证关系及 其具体特征,并进而深化对文学地域风格受地域文化影响的普遍性规律的认识。 第一节晋文化的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1 王样: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 ,社会科学辑刊,2 0 0 4 年第四期,第1 2 3 1 2 8 页 2 童庆炳t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i i i 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4 9 ,2 6 7 页 3 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 。济南:山东齐鲁书社2 0 0 3 年版,第4 7 9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发挥着自己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在我们生活的地 球上塑造了千姿百态而又绝不雷同的地形地貌。而晋文化所呈现的独特风貌, 恰恰是由晋国这个以现在山西晋南为中心的别具一格的自然地理环境所造就 的。晋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水文和植被条件各地不同,这对当时人们的生 产方式、生活习性、思想观念等造成了诸多影响 山西素以“表里山河”著称,这是对山西地形地貌的简明概括,同时也是 对这一大好河山的赞美。今天的山西省处在祖国腹地,作为我国华北地区的一 级行政区之一,其地理坐标在北纬3 4 。3 6 - - 4 0 。4 4 、东经1 1 0 。1 5 - - 1 1 4 。3 2 。南北长6 8 0 多公里,东西宽3 8 0 多公里,总面积1 5 6 3 万平方公里。 西隔天堑黄河与陕西相望,南以黄河、中条山与河南分界,东颠巍巍太行山俯 瞰河北的华北冲积平原,北隔万里长城与蒙古毗邻,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 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东指吕梁、西望太行, 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山 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4 5 。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 0 0 0 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 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 0 5 8 米,号称“华北屋脊”,最低点在垣曲县西阳河入黄 河处,海拔仅1 8 0 米,高低相差达2 8 0 0 多米。2 中问自西北而东南,大同盆地, 忻( 州) 定( 襄) 盆、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如一个个聚宝盆镶嵌其间, 北高南低呈阶梯状连串绵延而下,是山西省主要的农作物产区和交通要道。3 除 界河黄河外,在山脉纵横的山西境内,还有1 0 0 0 余条大小河流奔流在山谷盆地 中。河道长度在1 5 0 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属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水、朱家川 河、涑水河、昕水河、丹河、三川河和属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滹沱河、清漳河, 浊漳河。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源于管涔山麓,至河津注入黄河,全长5 0 0 多公里。省内流域面积大于4 0 0 0 平方公里。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 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 平均气温在- 4 。1 4 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 地递减。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 月份气温介于2 l 。2 6 之 1 数据采白山西黄河尉鹫强强瞄蝴山西省地理气候 2 数据采自山西侨联w w w s h a n x i o l c o m 山两概况她理 3 冯宝占t 三晋文化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导言 t 第3 页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 i l o 1 4 0 天,五台山仅8 5 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 3 5 1 5 5 天,临 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 0 0 _ 2 2 0 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 0 0 - - - - - 6 5 0 毫米。其 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集中,春秋较为短促,时空温差悬 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1 山西古今地形虽然基本相同,但气候地貌却有较大差异。地质学家、考古 学家通过对古地质和古生物的研究,发现远古时期的三晋气候和生态也曾有过 一些变化,但总的来讲,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水源充足,境内森林草原 密布,河流纵横,低地湖泽众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至公元前2 7 0 0 年左右, 森林面积占6 3 $ ,草原占3 7 ,土质肥沃,降水丰足,宜家宜牧。2 西周、春秋 时期,山西境内气候仍然温暖湿润,在地表,除少许平川地区变为农田,局部 山地丘陵变为草场外,大部分地区依然森林茂密,低地水泽连片,河川水深流 急。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指出;“中原一带,自仰 韶文化至西周初年,气候温暖,动植物繁盛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 c 左 右,一月份的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 - - 5 。因此,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 域雨量充沛,森林草丛随处可见,如竹鼠、犀牛、大象等热带、亚热带的动物 可以在地区蕃衍生息。西周、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一带还有梅、竹等亚热带 植物生存。”3 处在黄河中下游交接处的晋国统治中心今天的晋南地区,自 然环境也相当好。诗经唐风、诗经魏风这些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 歌对此有所反映。汾沮洳“彼汾一方,言采其桑”说明汾河岸边桑木茂盛, 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明黄河水不似今天水少近涸,泥沙俱下,而是水 大流深、清波盘桓扬之水正说明曲沃边的涑水河清冽见底,水流湍急。 “汾沮洳”是汾河流域的低洼积水处,“隰有榆”之“隰”, 邶风简兮 毛传:“下湿日隰”这表明当时晋南地区水源之丰足。对此史料中也不 乏记载。僖公十三年左传:“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于是乎输 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日泛舟之役。”1 “泛舟之役”的船只从雍至绎沿 参见山西黄河网塑凹幽艘! 。皿山西省地理气候 2 参见滕祟德、张启耀山西植被的历史变迁 ,河东学刊,1 9 9 8 年第2 期,第2 9 3 4 页 竺町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学报 ,1 9 7 2 年第1 期,第1 6 8 - - 1 8 9 页 4 杨伯峻l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4 4 - - 3 4 5 页 8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渭水、汾河而上,足见当时汾河流量之大。与此相关的是植被良好。诗中提到 的植物如桑、黄、桃、棘、檀、枢、榆、栲、杠、漆、杜、栩、栗、椒、葛、 黍、稷、稻,梁、苓、苦、葑、莫凡2 3 种,这些均是与时人生活息息相关者, 可以想见,其它在诗中未见之物种当不可胜数。 古代山西晋南是中华远古文明和先秦华夏文化的摇篮,因为其境内气候适 宜,不仅为生息在这里古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最初的充裕的物质生活保障, 也为从采集业到原始农业、从狩猎业到蓄牧业的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 决定性作用,从而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观念形态等方面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第二节晋文化的历史渊源 任何成熟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脐带相连的母文化。由于古代山西优越的自然 地理环境,在远古时期就布满了先民们活动的足迹,他们在刀耕火种、茹毛饮血 中的艰苦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创造出辉煌的中华远古文明。这里的先民们生生不 息,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不断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也薪火相传,晋文化则是这一 文化传承在西周、春秋时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最早活动在这一地 区的先民们的生存状态,已无法从传世文献中得知。好在考古发掘报告的大量面 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得我们可以从这些沉睡在地下的各种遗存中 领略他们创造的部分文化成果。 掘开地下的一层层黄土,一个个令世人惊奇的文化地宫重见天日。我国迄今 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位于山西南部的风陵渡附近。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等灵 长类的祖先“曙猿”的下领骨化石1 9 9 5 年在黄河北岸的垣曲县寨里村出土,这些 重要发现表明山西是解决人类起源、寻找古老文化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考古 材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心之一。目前全国发现的旧石 器文化遗址近2 0 0 处,而在山西境内就有1 5 7 处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有西侯度 文化、匿河文化。中期有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晚期有峙峪文化,下川文化和 薛关文化。芮城的西侯度旧石器文化遗址是中国境内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 今1 8 0 万年。这时的人已经会使用火,能制造石片石器。匿河文化距今约6 0 万年, 乔志强,李书吉t 中华文化通志山西文化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2 页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西侯度文化有承继关系。这时的人已形成一个大范围的居住群落,使用的石器 也比西侯度时期有了较大进步。丁村文化集中在汾河下游两岸,距今l o 一1 5 万年 丁村人已脱离猿人阶段,进入了古人阶段他们使用的各种石器中,三棱尖状器 器型近乎完美,称为“丁村尖状器”丁村文化沿汾河而上,可能影响到距今约 l o 万年的桑干河流域的许家窑文化。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他们的石器体形 细小且种类繁多,以狩猎、捕鱼为主,与此前以采集为主的西河度、匿河、丁村 三类文化属不同系统。受许家窑文化影响,桑干河上游的朔县产生了峙峪文化。 峙峪文化距今约2 8 9 4 5 1 3 7 0 年,人们发明了间接打制石器的方法,石器更趋精 细化。山西境内发现的最晚的旧石器文化是晋南中条山东麓产生的距今约l 万4 千多年的下川文化。从所使用的石器器型来看,这种文化既受到峙峪文化的影响, 同进也与晋西南悠久的大石器传统有着密切联系。 距今1 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目前在山西境内发现在前仰韶时期的新 石器文化遗存有属于磁山文化遗存的武乡县石门乡的牛鼻子湾遗存及翼城县北 檄乡的枣园遗址。属于仰韶早期的有芮城黄河北岸的的东庄村遗址、垣曲县古城 遗址,通过调查,晋南临汾盆地、晋中也有大量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属于仰韶 中期的有翼城县东l o 公里的北橄遗址、夏县西阴遗址、大同市马家小村遗址。属 于仰韶晚期的有芮城县西王村遗址、太谷县北燕村遗址。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有 垣曲县东关遗址、侯马市乔山底遗址、吕梁山西麓石楼县岔沟遗址、北燕遗址。 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有晋西南三里桥类型、临汾盆地的陶寺类型、晋在北燕类型、 晋东南小神类型。 从现有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农耕文化最迟7 0 0 0 年前已经在山西出现。此后 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此消彼长。龙山时代,山西南部峨嵋岭南北文化重新分化融 合,形成三里桥类型和陶寺类型。考古发掘表明,陶寺文化类型及其遗址的年代 在致从公元前3 0 0 0 年至公元前2 0 0 0 年之间,其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 中期相当于历史传说的陶唐( 尧的国号) 、虞舜,1 而晚期则为夏族夏后氏时期。2 可 以这样说,陶寺遗址的主人陶寺人可能已经处在国家产生、步入文明时代的 1 史记五帝本纪) t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尧为陶 唐,帝舜为有虞”见史记) 卷一,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4 5 页 。王克林:陶寺晚期龙山文化与夏文化论华夏文明的形成( 上) ,文物世界 2 0 0 1 年第五期,第1 7 - - 2 3 页 上海大学硬:t 学位论文 前夜。 与辉煌的考古文化相媲美的是至今仍为世人称道的山西境内的华夏远祖的 优美传说和记载他们伟大业绩的传世文献。女娲抟土造人,是中华之母。她还炼 巨石以补天漏、“斩黑龙以济冀州”。冀州,尚书禹贡所指范围即包括今 日的山西。炎帝、黄帝相传为兄弟二入,或以为两个部落,作为黄河文明的创造 者,都曾在山西境内留下大量足迹。尧据传说是相当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中后 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史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市。舜继尧之后, 传说舜都蒲阪,即今永济市。舜耕种子历山,打渔于雷泽,制陶于河滨,皆在晋 南。禹是伟大的治水英雄,史称禹都安邑,即今夏县。尧、舜,禹三代,不独其 个人人格魅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精神和“禅让”权位的政治 制度,更是令后人称羡不已。这些上古社会的精英,凭着高尚的人格情操与贤能 才智,不畏艰难困苦率领人民和天灾人祸斗争,创造了中华民族赖以继续发展的 宝贵物质财富,那种天下为公、社会平等的崇高境界也激励着世人为之奋斗不息。 这些文明成果作为中华文化与晋文化所继承发扬的精华部分。作为民族精神之 魂,一直产生着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晋文化是中华 文化的主根所在,无疑揭示了历史的真谛 事实上,催生博大精深的晋文化这一新生文化形态的历史因素还远不止这 些。晋文化的形成更像百川归海,其直接的文化渊源乃是夏文化、殷商文化、陶 唐文化、周文化和戎狄文化五种类型。 一是夏文化。从考古发现来看,夏代的地域大致包括今天东至山东、江苏、 浙江,西至甘肃、四川,北至今长城内外,南达湖北、湖南的广大地域。2 而关 于晋南考古学意义上的夏文化的时期、地位等方面却在学界却存在很大分歧。3 孔颢达:札记正义 中华书局影印阮荆十三经洼疏 本1 9 8 0 年版,第1 4 1 4 页 2 李先登;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中原文物2 0 0 1 年第3 期,第1 1 一1 7 页 关于晋南地区夏文化的地位,影响人致柯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夏族与夏文化的发祥地存河南候师二 里头为主要地区的豫两地区。而不在东下冯类型主要分布地区的晋南地区随着夏族势力的扩艘。夏文化 才越过黄 h j 向北发展到山西南部,与当地原居民文化逐步融台而成为具有一定地域特点的东下冯类型文 化。详见李伯谦东下冯类型的韧步分析) ,中原文物) 1 9 8 1 年第1 期。二是夏族和夏文化崛起十晋南 而小是豫两大约在夏矗以后才越过黄f q i 南下至伊、洛一带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台并吸收不少东边龙 山文化例索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 二晕头类型文化直至为商文化所代替详见陶寺晚期尼山文化与夏 文化论华夏文明的形成 ,文物世界 2 0 0 1 年,第5 期,第1 7 2 3 页第6 期笫2 ,一3 l 页。三是 二墨头文化是夏文化,而东下冯文化的形成虽然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董终保持自身的独 特文化面貌因此不成属于夏人的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详见文物春秋 2 0 0 4 年第1 期从 目前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来看。东下冯文化虽然有其个性,但与二里头文化的共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 l l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论如何分歧,晋南曾为夏族主要活动中心之一,甚或夏曾定都于此,当为不 可否认的事实,从而夏文化曾经大量存在于晋南地区并进而对晋文化的形成产 生重大的影响这一事实也无法否认,考古发掘表明,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 和夏县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中存在的显着的夏文化因素。有学者认为晋南 龙山文化晚期当为夏族和夏文化早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为夏族和夏文化 的前期,当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认识。 传世文献对夏族在晋南的历史也不乏记述,“夏墟”、“大夏”的常常出 现在典籍之中。史记吴太伯世家:“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 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索 隐:“虞仲都大阳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日夏虚。“春秋大事表载:“夏 墟,今为山西解州之平陆县,唐改日平陆。今县东北四十里有古虞城”2 昭公元年左传郑子产如晋日,“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 夏、商。其季世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矿矿山通讯线路布设规程
- 北魏九锡:溯源、名物考辨与物化礼乐视角下的礼制探微
-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现状、挑战与政策驱动发展路径
- 创新驱动发展:扬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探究
- AKULA-T:解锁多核环境下温度感知线程放置的创新框架
- 智慧城市建设指标-洞察及研究
-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生产工艺-洞察及研究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洞察及研究
- 机器学习提升预报精度-洞察及研究
- 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第1篇-洞察及研究
- 企业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指南培训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GA 1551.6-2021石油石化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6部分:石油天然气管道企业
- 各类机载娱乐系统快速操作指南6.24制
- 《古筝的艺术流派》
- 徐州的传统民俗
- DDI高绩效辅导经典课程讲义
- 公共秩序部车辆管理办法
- 服装企业生产工序分析
- 我的暑假生活PPT模板
- DB11-T 775-2021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