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嘴燃 维新运动时期( 1 8 9 5 1 8 9 8 年) 的时务学堂作为“湖南近代史上 第一所大学 ,其创办实际上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具有强大 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在湖南境内促进了传统大学向近代高等教育的转 型。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比较,探究时务学堂与旧式 传统书院的特性差异,把握时务学堂的近代特性以服务于湖南高等教 育转型的主题;首次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对时务学堂这一新生 事物的产生进行理论分析,并将其与湖南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联系起 来研究,以了解时务学堂在湖南近代高等教育转型中的历史地位与重 要作用。文章以时务学堂的创办为切入点,探究其创办理念与办学模 式,探讨时务学堂在湖湘文化与书院传统氛围涤荡下,对湖南近代高 等教育的转型及其湖湘特色发展之路的促进作用。因此,本课题研究 有着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文献考证、图表说明、比较分析和理论阐释的研究方法 对时务学堂的创办与湖南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进行研究。全文在结构 上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通过对本论文选题缘由的论述, 引出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后,在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理 论界定及对该课题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 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经过,大体上 以时间为主线进行纵向分析:分别为时务学堂创办的时代历史背景、 办学动因与详细创办过程,以及时务学堂的历史结局与后续的转变发 展。第三部分对湖南时务学堂的具体办学情形进行探究,主要包括时 务学堂的管理体制、教育宗旨、教育方针、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 及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第四部分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湖南时务 学堂与湘水校经堂、浏阳算学馆和岳麓书院的相关特性,从总体上重 点把握时务学堂的近代特性,揭示时务学堂的创办在湖南高等教育的 近代转型中的积极影响。这便是本论文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之一。修 史续志、以史为鉴,本论文研究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期望对人们了解湖 南时务学堂,或探究时务学堂所处的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相关史实 能有所裨益,以进一步显示教育史料“存史、资治、教化、育人 的 特殊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时务学堂,创办,高等教育,近代转型 a b s t r a c t r e f o r mm o v e m e n t ( 18 9 5 - 18 9 8 ) o ft h ec u r r e ma f f a i r sc o l l e g ea s h u n a n sf i r s tu n i v e r s i t yi nm o d e mh i s t o r y ,t h ef o u n d e ro ft h er e f o r mi s a c t u a l l yah i g h l ye f f e c t i v ep r a c t i c e ,w i t has t r o n gi n f l u e n c ea n dd r i v i n g f o r c e ,i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t o p r o m o t e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n s i t i o nt om o d e m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f e a t u r e s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so ft h i s s t u d yi s :b yc o m p a r i s o n ,e x p l o r et h et r e n do ft h et i m e so fs c h o o l sa n d c o l l e g e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 o l da n dg r a s pt h et r e n do ft h et i m e st o s e r v et h es c h o o l sm o d e m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h e m e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 h u n a n ;f i r s td i a l e c t i c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nc u r r e ma f f a i r sc o l l e g eo f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n e wt h i n g s ,a n dt h em o d e m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a n dh u n a nt ol i n kr e s e a r c h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s i g n so ft h et i m e si nt h eh u n a na c a d e m yo f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m o d e m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a n dr o l e s 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c o l l e g ea n da r t i c l ea sas t a r t i n gp o i n tt oe x p l o r et h e f o u n d e ro ft h ei d e aa n di t sm o d eo fc u l t u r ea n d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c o l l e g e 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t m o s p h e r eo fc l e a n s i n g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m o d e m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h u n a nf e a t u r e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o a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h a sa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i i i nt h i sp a p e r ,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 ,t h ec h a r ti l l u s t r a t e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n dh u n a n 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c o l l e g ea n dt h em o d e m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s t u d y f u l lt e x t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f i r s t , t h r o u g h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o f t h er e a s o nf o r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t o p i co ft h i s t h e s i s ,t h er e s e a r c hl e a d st o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t h e n ,i nt h et h e o r yo ft h ec o r ec o n c e p t sr e l a t e dt ot h ed e f i n i t i o na n d s t a t u s o ft h e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 sr e v i e w e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i ss t u d yp r e s e n t e d i d e a s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h u n a n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 c o l l e g ea n da f t e r , i ng e n e r a l ,t h em a i n l i n eo ft i m et oc o n d u c ta l o n g i t u d i n a la n a l y s i s :c u r r e n t a f f a i r sc o l l e g ew e r ef o u n d e di n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i m e s ,t h es c h o o ls t a r t e dt h ep r o c e s so f m o t i v a t i o na n dd e t a i l e d ,a n dt h es i g n so ft h et i m e sa n df o l l o w - u pc o l l e g e o fh i s t o r yc h a n g e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t c o m e 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 h u n a na c a d e m yo f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t oe x p l o r et h es p e c i f i cs c h o o l s i t u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 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a n dc o l l e g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 e d u c a t i o np u r p o s e ,e d u c a t i o np o l i c y ,c u r r i c u l u ma n d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t h e i rt e a c h i n ga n d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 t h r o u g ha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w i t ht h ex i a n gr i v e ri n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c o l l e g eo f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b yt h ec h u r c h ,l i u y a n ga r i t h m e t i cy u e l u a c a d e m ym u s e u ma n dr e l a t e dp r o p e r t i & s ,t h ep r i o r i t yo f aw h o l ec o l l e g e o fm o d e mp r o g r e s si n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 ,r e v e a l i n gs i g n so ft h et i m e s i v c o l l e g e a n dt h em o d e m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h u n a nt r a n s i t i o n 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a c t t h i s i st h et h e s i so fo n eo ft h ep u r p o s e sd e s i r e d 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r e p a i rh i s t o r y , l e a r nf r o mh i s t o r y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a i m s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e x p e c t a t i o n so ft h ep e o p l eo fh u n a nc u l l r e ma f f a i r s c o l l e g e ,o re x p l o r et h et r e n do ft h et i m e si nw h i c ht h i ss c h o o las p e c i a l 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o ft h er e l e v a n tf a c t sc a nb eo fb e n e f i tt o f u r t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s h o w k e e p i n gh i s t o r y ,i n f o r m a t i o ng o v e m a n c e , e d u c m e ,e d u c a t i n gp e o p l e ,t h es p e c i a lv a l u ea n d f u n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 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c o l l e g e ,f o u n d e d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 m o d e m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v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0 0000 0 :i i i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1 一、选题缘由1 二、研究意义2 第二节概念界定3 一、,时务学堂3 二、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3 第三节文献综述5 一、关于时务学堂的研究5 二、关于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研究1 0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o ooo oooooooooooooo eooooooeeooooooooe ooeoo0 1 3 : 一、研究思路1 3 二、研究方法1 3 第二章时务学堂的创办及演变 第一节时务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原委1 4 一、时代历史背景1 4 二、原委分析? 1 6 第二节时务学堂的创办过程1 7 一、筹措经费1 7 二、筹备设施1 8 三、聘请教习1 9 四、招考学生2 1 第三节时务学堂的演变2 3 一、时务学堂的历史结局2 3 二、时务学堂的转变发展2 5 第三章时务学堂的办学情形 。 第一节时务学堂的管理体制2 7 一、管理体制的内涵2 7 二、时务学堂管理体制的制定与实施2 7 第二节时务学堂的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2 9 一、时务学堂的教育宗旨2 9 二、时务学堂的教育方针3 1 第三节时务学堂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3 2 一、时务学堂的课程设置3 2 二、时务学堂的教学内容3 4 第四节时务学堂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3 5 一、时务学堂的教学形式3 5 二、时务学堂的教学方法3 9 第四章时务学堂在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中的特性与积极影响 第一节时务学堂的近代特性4 1 一、讲求时务的维新性办学目的与教育宗旨4 1 :l 二、联系实际的启发性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4 3 三、中西并重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4 6 第二节时务学堂的积极影响:时务学堂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 的促进作用4 9 结语5 3 参考文献5 5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6 1 致谢- 6 3 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6 5 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据潇湘晨报2 0 0 1 年8 月2 0 日a 2 版的报道,“时务学堂历经沧 桑,赫赫学府湮灭市井”。众所周知,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天下闻名,众 多学术界著名人士均以能在其千年讲坛上讲学为荣。然而,在长沙还有 - 二所具有“湖南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 之称的高等学府,即孕育了维新 变法的时务学堂。一时务学堂虽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 1 8 9 7 年11 月 2 9 日正式开学到1 8 9 8 年i1 月中旬被撤销) ,但是它厉行教育改革、求 新求变,开湘学之新风,给近代的湖南教育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前未所有 的新气象,曾经被称誉为:“国中学校之嚆矢”。 时务学堂的创办意义重大,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一、铸就人才。 时务学堂在其存在的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勇敢、卓绝的 有为青年。比如,组织自立军起义而死难的唐才常,推翻袁世凯复辟帝 制的蔡锷,知名教育家范源濂和文字学家杨树达等。二、开通风气。时 务学堂在当时直接起到了开通湘省风气,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湖南新政 迅速兴起的作用。其宣传的民权政治学说,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的专制 政体。三、促进教育改革。时务学堂的创办促进了湖南各地传统书院的 l 改革和新式学堂的建立,并为四方观听所系,刺激了各府县开明绅士兴 梁启超著时务学堂课艺残卷序【m 】饮冰室文集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i 硕士学位论文 学育才。经此变革,湖南全省学风为之一振,湘省教育出现勃勃生机。 有鉴于此,本论文选此为题进行系统研究,期望对人们进一步了解湖南 时务学堂,或者探究时务学堂所处这一段特殊时期的相关史实能有所裨 益。同时,此题也是笔者的导师张传燧教授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 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一湖湘教育名人及其教育思想研究的子课 题。该研究力图求新求实,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理 论,而且可以为探究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促进湖南高等教育的现 代化提供借鉴。 二、研究意义 ( 一) 本论文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时务学堂:对其详细创办 经过进行纵向追述,对其具体办学情形进行横向分析,以探究时务学堂 的办学理念与创办模式在湖南近代高等教育转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 二)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比较,探究时务学 堂与旧式传统书院的特性差异,把握时务学堂的现代性以服务于湖南高 等教育近代转型的主题;首次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对时务学堂这 一新生事物的产生进行理论分析,并将其与湖南近代高等教育的转型联 系起来研究,以了解时务学堂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 本文以时务学堂的创办为切入点,探究其创办理念与办学模式,比 较时务学堂与旧式传统书院的特性差异,以探讨时务学堂在湖湘文化与 书院传统氛围涤荡下,对湖南近代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其湖湘特色发展之 路的促进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周秋光,莫志斌主编湖南教育史( 第二卷,1 8 4 0 - 1 9 4 9 )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2 :1 3 2 2 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 第二节概念界定 一、时务学堂 时务学堂创办于1 8 9 7 年,是湖南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湖南 时务学堂略志载:“湖南之有学堂,以此为最早,丁酉、戊戍( 1 8 9 7 - 1 8 9 8 ) 期间,有最高学府之称。 时务学堂由王先谦、熊希龄、陈宝箴等人 创办于长沙小东街。随即发布湖南时务学堂缘起、时务学堂 招考示,阐明宗旨、招考学生,其功课分为博通学、专门学两种。 戊戌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被迫停办,之后历经辗转,与改制后的岳 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并在1 9 2 6 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时务学堂在近代教育制度与教学内容上,为湖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奠定了近期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时务学堂的创办过程、办学宗旨和招考学 生方面进行探究;还是从它的功课设置,以及被迫停办后的转变发 展与历史影响方面予以分析,我们都有理由相信:维新运动时期创 办的湖南时务学堂,其性质就是一所培养维新人才,以救亡图存的 高等教育机构。 二、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 本文所说的“近代 是指我国1 9 世纪未至2 0 世纪初的这一段历史 时期。选此历史时期是因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孕育了维新变法的 时务学堂,其存在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 “高等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高等教 育在整个学制教育中的地位;第二、高等教育的性质。本文在这里 只从第二个方面进行探析。高等教育,即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 硕士学位论文 级专门人才为目的教育。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 西周的官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是当时教育状况的真实 写照,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与萌芽。到后来“文化下移”、“私 学兴起,直至战国时期创设了当时中国最早、规模最大而又比较 正规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最早的大学一稷下学宫。稷下 学宫代表了当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基本具备了科学研究与教学 育人的功能。后来,中国的传统高等教育历经发展、演变与不断转 型,形成了三项基本职能,即: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 但是,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产生的时间很晚,源于洋务运动和维新 运动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在 教育内容上则西方的科学与中国的经书并存。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特性 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二者的整合与统一,需要高 等教育在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与完善。恰逢其时,本论 文所探究的时务学堂的创办正处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向近代高等教育 转型的关键时期,并作为转轨链条于其中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与促进作 用。因此,本文所述湖南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 即是指:湖南传 统高等教育向近代新式高等教育的转化与演变。 第三节文献综述 当前,对时务学堂的专题研究成果不多,将其与湖南近代高等教育 的转型联系起来研究的还近乎一片空白。笔者通过查阅湖南师范大学图 书馆的馆藏教育史料,乃至全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网及其他高 等教育研究期刊等众多方面的相关资料,发现其中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 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 】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8 6 :3 6 4 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 如下。 一、关于时务学堂的研究 ( 一) 著作方面( 只有部分著作的章节里涉及到时务学堂的内容,尚未 发现其专著) 1 、湖南师范大学的周秋光教授与莫志斌教授主编的湖南教育史 ( 2 0 0 2 ) 第二卷( 1 8 4 0 - 1 9 4 9 ) 之第二章第二节:湖南时务学堂,其中 主要介绍了时务学堂的创立经过、原因,管理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 以及其历史结局与影响等方面内容,还着重分析了当时湖南维新派与守 旧势力围绕时务学堂所展开的矛盾斗争。以顽固势力拼命围攻时务学堂 的事实,从反面印证了时务学堂在当时的重大影响。时务学堂开办于省 城,而各府、州、县亦争相效仿,纷纷改革当地旧有书院章程,致湘省 学风,一时蔚为壮观。另外,在第一章第三节传统教育的改革与新 式教育的萌芽中介绍的“湘水校经堂的实学教育”以及第二章第一节 近代教育的开端中谈到的“学政江标整顿校经书院和“谭嗣同与 浏阳算学社 等相关内容,将为本论文第四章的写作提供借鉴。 2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编著的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 年纪念文集( 1 9 8 6 ) 第一辑中编入了刘泱泱撰写的岳麓书院与时务 学堂一文,作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描述了十九世纪末n - 十世纪 初,中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书院制度逐渐为新式学堂制度 代替。而在湖南,“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走完了它的最后行程,新兴的 时务学堂则成为省内第一所高等学府。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二者之间 曾经存在一段和平共处,并行发展的时期,然后逐步发展到尖锐对立。 这正反应了新生事物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硕士学位论文 3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写的湖湘文化论集( 2 0 0 0 ) 下册之熊 希龄与书院改革章节中介绍了熊希龄在新的历史条件作用下改革书院 所作出的尝试一已经不是从传统书院本身入手,而是在书院之外,另建 新式学堂,即时务学堂。熊希龄任学堂总理( 又称提调,即校长) ,厉 行改革,举措创新,充分显示出传统书院的改革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 积极、进步意义。 4 、西南师范大学熊明安教授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史( 1 9 8 4 ) , 在第九章第二节之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高等学校中描写了维新派领 导人创办的“新学”学堂一湖南时务学堂,主要介绍了时务学堂的功课 章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及考核与奖励制度等方面内容。 5 、吴其昌所著的梁启超传( 2 0 0 4 ) 在梁氏独立事业的开始 ( 第4 3 页至4 6 页) 这一章节中论述了时务学堂的内容及其贡献。包括 十章学约、专精涉猎之书以及其乐育英才之功。 6 、杨道正,王崇恒等所编的长沙教育志( 1 9 9 2 ) 中,以“章末 专记的形式简要介绍了时务学堂( 第9 页至第1 0 页) ,涉及到时务学 堂的招生、教学、经费来源及人才培养等内容。 7 、陈学恂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1 9 8 6 ) 上册第 三编第四章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学堂与学会之湖南时务学堂 ( 1 8 9 7 年) ,其中编入了有关时务学堂的一些原始参考资料,比如,陈 宝箴:招考新设时务学堂学生示( 1 8 9 7 年) ;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大概章 程( 1 8 9 7 年)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 1 8 9 7 年) ;唐才质: 湖南时务学堂略志( 节录) ;及附,顽固派对时务学堂的仇视与攻击一 宾凤阳等上王益吾院长书( 1 8 9 8 年) ;湘绅公呈( 1 8 9 8 年) 。如此之类 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 原始史料的存在,为我们对时务学堂的专题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论据 支持。 8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 1 9 8 8 ) ,第 十四章第二节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中介绍了时务学堂的创办、招 生、教学目的与学习内容,以及梁启超的讲学与宣传民权论思想的启蒙 作用,使得时务学堂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新式学校,推动了维新运动的 发展。 9 、汤志钧,陈祖恩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 教育( 1 9 9 3 ) ,在第四章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学校中介绍了湖南的 时务学堂。包括湖南时务学堂缘起;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光绪二十三年( 1 8 9 7 年) ;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以及湖南开办时 务学堂大概章程光绪二十三年( 1 8 9 7 年) 等,这些内容将为本论文的 写作提供极为有益的史料支持与借鉴。 由上可知,在相关著作的部分章节中涉及到时务学堂的内容,无外 乎以下几个方面:时务学堂的创立经过、管理、教学、结局与影响,以 及因其改革创新而引发的与守旧顽固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些研究成 果,大部分都是的从某一些角度对时务学堂进行了分析,还不够全面, 更没有深入的、系统的对时务学堂的创办进行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上的 探究与追寻。 ( 二) 论文方面( 包括期刊论文与优秀硕、博论文) 笔者结合全国报刊索引和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 c n k i 数字图书馆镜 像站) 对1 9 7 9 年至2 0 1 0 年期间的研究成果进行搜索,统计结果显示: 这3 0 多年以来,与长沙时务学堂内容相关的论文共计2 7 篇,其中有期 硕士学位论文 刊论文2 l 篇,硕士论文5 篇,博士论文l 篇。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1 、陈宝箴与时务学堂的创办( 黄细嘉,1 9 9 5 ) ,初步探讨了陈宝 箴任湖南巡抚期间,锐意改革、致力维新,并参与了时务学堂的创办, 进一步认识陈宝箴在湖南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和作为维新实践家的地位。 2 、湖南时务学堂的教育改革( 丁平一,1 9 9 0 ) ,论述了湖南时务 学堂作为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主要贡献在教育 上,它在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实际上是近代中 国在戊戍变法期间一次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 3 、梁启超与时务学堂( 朱荫贵,1 9 8 4 ) ,分析了梁启超在担任时 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期间的相关活动,是他在戊戌变法之前寻找救国救民 道路,进行拯危图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对其一生进行全面的 了解和评价。 4 、时务学堂述评( 彭国兴,1 9 8 4 ) ,主要评述了时务学堂成立的 经过,梁启超对时务学堂的贡献,围绕时务学堂发生的新旧两派斗争, 以及时务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与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5 、梁启超与湖南时务学堂再研究( 马勇,2 0 1 0 ) ,介绍了梁启超 参与主持的湖南时务学堂在短时间里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对西 方近代以来新思想、新学说有相当体会的知识人,为维新变法以及后来 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输送了人才。然而,时务学堂在梁启超接手后,改变了 创办宗旨,不是为湖南培养维新人才,而是成为其宣传个人政治主张的 阵地,遂激起湖南官绅的激烈反对,并引发了所谓新旧思想的冲突。梁启 超等人的这些做法对于开通内陆省份湖南的社会风气无疑具有很重要 的作用,然而毕竟欲速则不达。 r 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 6 、晚清湖南书院改制研究( 谢丰,2 0 0 6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硕 士学位论文,介绍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的书院改制,使以书 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被近代学堂所取代。它不仅仅 是教育机构名称的更替,也包括以学习西方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向近 代教育的转化,以及从传统的教育组织机构到建立近代国家教育系统的 几重变化。湖南维新运动时期,书院引入西学进行改革,是为书院改制 之前奏,以课程变革为主要内容,通过改革考试,新学得到提倡,这表 明教育制度的实质内容已经开始转变。而书院、学堂并举的状况说明, 引入西学、进行改革的人们并未刻意于教育机构名称的更替变化。文中 详细谈到了湖南书院改革之大致情形,包括谭嗣同浏阳兴算,岳麓书院 改革以及时务学堂与岳麓书院之争等内容。 7 、陈宝箴与湖南新学( 黄挺,1 9 9 5 ) ,该文主要介绍了时务学堂 的创办过程,以及陈宝箴对湖南新旧势力的态度、陈宝箴与梁启超在办 学目标与做法上的差异,探讨陈宝箴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认为:陈宝箴 在湖南对维新运动采取相当开明的态度,但又不赞成康、梁变法改制的 激进思想,并对之严加批评。 8 、湖南时务学堂考实( 迟云飞,1 9 8 8 ) ,作者在该文中指出:以 前人们一直认为时务学堂是谭嗣同首先创办的,其实,当湖南时务学堂 开办时,谭嗣同还远在江苏,他自1 8 9 8 年返回湖南后才直接参与这一 事务,并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9 、其它相关论文大致如下:谁是时务学堂主持人( 皮后锋,1 9 9 5 ) : 陈云章与时务学堂旧址( 陈再清,2 0 0 5 ) ;时务学堂精神及其对张 伯良的影响( 张宽信,2 0 0 1 ) ;湖南时务学堂二题( 蔡开松,1 9 9 0 ) ; 硕士学位论文 蒋翊武非时务学堂学生考( 周秋光,1 9 8 7 ) ;湖南时务学堂学生人 数考( 李玉,2 0 0 0 ) ;但开风气不为师一梁启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 教习事迹追寻( 刘火雄,2 0 0 9 ) ;近代中国启蒙者的悲剧一以湖南时务 学堂为中心的探讨( 马勇,2 0 0 6 ) ;时务学堂一新民学会与湘籍无产阶 级革命家群体的产生( 李惠康,田华,2 0 0 9 ) ;陈宝箴、黄遵宪的交 谊与湖南新政( 二) 一纪念戊戌变法1 1 0 周年( 郑海麟,2 0 0 8 ) ;论近 代教育先驱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崔荣华,2 0 0 4 )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 教育的主要贡献( 董方奎,2 0 0 6 ) ;自由自主一书院教育精神及其现代 启示( 张传燧,邓素文,2 0 0 5 ) 。 以上论文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时务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 才的社会政治功能;及其创办、招生、改革、精神影响与对时务学堂主 持人的考证,或者对诸位创建者和支持者与时务学堂的关系探究等众多 方面的内容。 二、关于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研究 目前,在湖南近代高等教育的转型研究方面,笔者经多种途径查找 相关文献资料,尚未发现有其著作类研究成果。 论文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经搜集、整理及统计可知:近3 0 年来, 与该专题研究有关的论文总计2 8 篇,其中博士论文3 篇,硕士论文8 篇,期刊论文1 7 篇。这些论文围绕高等教育转型这一主题,主要涉及 的内容有湖南高等教育的源起、变革、转变、发展及近代化等方面。比 如,论湖南近代教育的起点一进程一特点及其作用( 周秋光,2 0 0 3 ) ;清 末教育改革与湖南高等教育的兴起( 彭平一,2 0 0 1 ) ;湖南近代高等 教育的源起( 赵雄辉,2 0 0 4 ) 这三篇论文分别从起步时间( 与维新运 1 0 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 动相伴而行) 、兴起渊源( 时务学堂建立与岳麓书院改制) 及自身特点 ( 政治参与意识,经世致用思想) 等方面探讨了湖南近代高等教育的起 源问题。而在湖湘文化和书院传统下的湖南高等教育之发展( 胡弼 成,欧阳峻翔,2 0 1 0 ) 中,则对湖南高等教育在湖湘文化与书院传统影 响下的湖湘特色发展之路进行了探究。 另外,中南大学彭平一教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晚清新政与湖南 近代教育的发展( 徐伟红,2 0 0 6 ) ,通过研究晚清新政( 洋务新政、戊 戌新政与清末新政) 和湖南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揭示出政治、经济、 社会的改革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改革的 性质以及改革中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也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在近 代湖南早期教育变革与湖南教育近代化( 罗玉明,2 0 0 6 ) 和论湖南 教育近代化( 莫志斌,伍春辉,2 0 0 8 ) 两文中,分别从教学内容与师 资队伍的变革,以及湖南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地缘位置 的角度来论述湖南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及近代化进程的特征。此外,湖南 师范大学莫志斌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 ( 1 8 9 4 - 1 9 2 9 ) ( 伍春辉,2 0 0 7 ) ,该文对1 8 9 4 年至1 9 2 9 年湖南教育近 代化,亦即湖南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型全过程进行详细探究,以近代化视 角探讨近代湖南教育变迁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关 系,系统分析湖南教育近代化的动因、过程、特点和影响,揭示当今湖 南教育问题存在的历史根源,为当今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方法论 视角。 除此之外,其它的相关研究成果大抵如下,清末民初湖湘教育的 大转型( 丁平一,2 0 0 2 ) ;湖南自修大学对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探索( 李 硕士学位论文 永春,韩貌,2 0 0 8 ) ;论湖湘文化的近代化开端及其标志( 周秋光, 1 9 8 9 ) ;近代湖湘教育思想嬗变与西方的影响( 黄守红,2 0 0 6 ) ;略 论湖湘文化对湖南教育的影响( 蒋作斌,2 0 0 2 )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荀渊,2 0 0 2 ) 及中 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 张平海,2 0 0 1 ) 。 以上关于湖南近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论文研究成果,大致围绕教育转 型这一主题,主要涉及湖南高等教育的源起、变革、转变、发展及近代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以近代化视角探讨近代湖南教育变迁与政治、 经济、文化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关系,分析了湖南教育近代化的动因、 过程、特点和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专著类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还不 够系统和深入,没有深刻揭示当今湖南教育问题存在的历史根源和探究 影响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 综上,关于时务学堂的研究和关于湖南近代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 其相关研究成果将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由其现有研究成果可知, 对时务学堂与湖南近代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与深入,更未进 行系统的专题式研究与探讨,缺乏客观的评介与分析。大多数都只是在 对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教育或近代教育转型与发展的研究中才偶尔提 及,而且对其进行粗略描述的较多,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的较少,更未 联系湖南近代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与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进行研究。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论文总的研究思路是:立足于客观的历史史实,以动态发展的研 究视角,首先对时务学堂的详细创办经过进行纵向追述;其次对时务学 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其对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影响研究 堂的具体办学情形进行横向分析;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湖南时务学堂与 湘水校经堂、浏阳算学馆和岳麓书院的相关特性,从总体上重点把握时 务学堂的近代性,以揭示时务学堂的创办在湖南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中 所体现出来的重大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时务学堂的创办及湖南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开展研究,虽然 研究对象明确,但由于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因此本研究采用 的方法非一种可行,需要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 一) 文献研究法:是本选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文献研究法是对相 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探寻事物本质的一种研究方法。 ( - - ) 历史研究法:历史是现实发展的基础,历史研究法是通过研 究事物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而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 三) 理论研究法:本研究坚持史论结合,运用归纳、演绎、综合、 j 一 概括等思维方式对研究对象( 时务学堂) 进行理论分析。 ( 四)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异同关系进行对照、比较、 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研究法。由于选题涉及教育学、教育 史学、教育哲学等领域,可供研究的资料几乎都深埋于文献之中,因此,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在历 史事实中得出较为丰富、可信的研究成果,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更不 能对历史做出任何随意的裁决。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时务学堂的创办及演变 第一节时务学堂的创办背景与原委 一、时务学堂创办的时代历史背景 1 8 4 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格局,中 国现代化开始了其艰难的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开始了由传统教育向 现代教育的过渡。清末时期,中国传统教育完全陷于纯理学与八股文糅 合的模具之中,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窒息了传统教育的生机与活 力,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的没落,这是产生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 动力。中国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教育主张,诸如:“不 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等,倡导积极 “向西方学习”。而真正向西方学习,迈出中国教育近代化第一步的是 晚清政府的洋务派,他们通过创办新式学堂( 如,京师同文馆、天津武 备学堂等) 、派遣留学生和变革科举等途径开展洋务教育,培养实用人 才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