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PPT课件.pptx_第1页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PPT课件.pptx_第2页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PPT课件.pptx_第3页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PPT课件.pptx_第4页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PPT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简介,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目录/CONTENTS,简介,第一部分,*,简介,抑郁症(depression,DEP)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发病机制,第二部分,心理社会,遗传学,生物化学,*,发病机制,遗传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关于抑郁症的心理因素研究,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理论、认知理论和自控理论各有自己不同的解释。社会学研究表明,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如极端经历、亲友亡故、失业等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遗传学因素抑郁症具有遗传倾向。调查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级亲属同病率为14,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机率愈高。DEP的遗传度大约为70。近年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本病易患基因与11号染色体连锁,但此结果尚有待证实。,*,生化研究,*,单胺假说,该学说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脑中单胺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功能不足所致,Bunney等首先提出了抑郁症NE功能降低的假说,1965年Coppen,Shaw等人发现,中枢缺乏5-HT能引起抑郁,后来不少学者证实了这一结论。1975年Randrup首先提出,DA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Maj等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几乎所有的长期抗抑郁治疗的患者都会增加DA诱导的奖赏效应。近来研究认为多巴胺能低下也是抑郁症发病的原因之一。,*,单胺假说,5-羟色胺,5羟色胺(5HT)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HT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激剂。在体内,5HT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它是调节神经活动的一种重要物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是对心、血管活动、体温、情绪活动的调节,也与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有关。,*,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兴奋中枢神经,提高警觉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单胺假说,*,受体假说,由于单用单胺假说很难解释一些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以及抗抑郁药用药起效慢和对神经递质改变快的矛盾。70年代以来人们对突触后受体敏感性的改变更为重视,提出抑郁症是脑中NE5-HT受体敏感性增高的缘故(即超敏)。许多抗抑郁药都有下调-肾上腺素受体和5-HT2受体敏感性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5-HT受体与DEP,迄今,已发现5-HT受体家族有七个成员,即5-HT17。其中5-HT1受体又有5-HT1A、1B、1D、1E、1F受体5个亚型,5-HT2受体分为5-HT2A、2B、2C,5-HT5受体分为5-HT5A、5B。除5-HT2A、2B受体外,其它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CNS)都有分布,而每个脑区又具有自己独特的5-HT受体亚型。已知与DEP密切相关的5-HT受体有:5-HT1A、5-HT1B、5-HT1D、5-HT2A、2C、5-HT6和5-HT7受体。,*,5-HT受体与DEP,5-HT1A受体是Gi/Go蛋白偶联受体,主要分布在海马和脑干中缝核,可分布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布于突触前膜的5-HT1A受体属自身受体,主要位于脑干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树突,其激活能抑制5-HT神经元电活动,使大脑前额叶皮层5-HT神经递质释放减少。有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突触前膜5-HT1A受体超敏有关,突触前膜5-HT1A受体激活可抑制5-HT的释放。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够对抗5-HT1A受体的超敏,增加胞间5-HT的水平,从而起到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关于5-HT1A受体的另外一个假说认为突触后膜5-HT1A受体低敏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突触后膜5-HT1A受体主要位于海马、杏仁核、额叶皮层等,可调节5-HT释放。5-HT1A受体的转导机制主要是偶联Gi,抑制AC,开放胞膜K+通道;也可与其它G蛋白偶联,关闭Ca2+通道。,*,5-HT受体与DEP,5-HT2受体是Gq蛋白偶联受体5一HT,受体在带状核、嗅结节、新皮质、梨状皮质及嗅前核表达丰富,在丘脑、海马区、脑干、延髓、小脑和脊髓则表达很低或没有表达。关于5-HT2A和5-HT2C受体在抑郁症成因和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中的研究更为集中。Shelton等人发现抑郁症患者脑组织内的5-HT2A受体的水平比正常人有显著的提高,而5-HT1A和5-HT2C的水平在抑郁症患者脑组织中并无异常变化。5-HT2受体活化后,经过信号转导,可引起许多基因的表达,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后者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存,增加突触可塑性及神经再生,这也许是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之一。,*,5-HT受体与DEP,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rk)是其高亲和力受体,包括TrkA、TrkB、TrkC,其中TrkB与BDNF结合形成的BDNF-TrkB通路牵涉更多的大脑功能:神经元存活、轴突生长、细胞迁徙、调节神经兴奋性与抑制性的平衡等。当BDNF与TrkB结合时,受体分子二聚体化,从而导致TrkB受体内在的酪氨酸磷酸化,进而触发一系列级联信号转导,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酸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和磷脂酶C-(PLC-)信号通路,BDNF,*,5-HT受体与DEP,5-HT6、7受体都是Gs蛋白偶联受体,前者主要分布在海马和皮质,后者主要分布在下丘脑、丘脑、脑干、海马等脑区。5-HT6受体拮抗剂、激动剂均可作为潜在的抗抑郁药物,可能与其增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传递有关。急、慢性应激能够增加5-HT7受体的数量,长期给予抗抑郁药治疗能下调这些受体。虽然目前还不知道5-HT7受体拮抗剂作用的精细机制,但是其单独使用或与一些抗抑郁药联用都起到了很好的抗抑郁效果。,WAY-181187和WAY-208466,*,肾上腺素受体与DEP,肾上腺素受体是指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总称。迄今所知,与抑郁症关系最密切的肾上腺素受体有1、2、1、2受体。1受体主要分布于丘脑、延脑中缝背核和皮质的突触后膜,与Gq偶联,能激活PLC系统,最终升高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从前认为2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前膜,通过Gi蛋白介导,负反馈抑制NE释放,现在发现也存在2突触后受体,以蓝斑和孤束核最多,与Gi偶联。1受体脑内分布不均,主要在脑干、浦肯耶细胞,2受体分布在胶质细胞,它们通过Gs蛋白介导,促进cAMP的生成和cAMP依赖蛋白激酶A的活性,最终降低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NE的合成和释放。抑郁症的发生与受体功能上调、突触前膜2受体超敏有关。,*,多巴胺受体与DEP,DA受体有1型(D1、D5)和2型(D2、D3、D4)两种类型,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1型DA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与Gs蛋白偶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2型DA受体在突触的前后膜都有分布,与Gi蛋白偶联,抑制腺苷环化酶的活性。在抑郁症的研究中,DA系统的异常已经多次报道。目前的研究认为,DA系统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抗抑郁药物的调节有密切关系。早期的研究称,抑郁症可能与DA细胞外水平的降低有关。在抑郁症中。D2和D3受体的表达和功能下调,经抗抑郁治疗后有可能增加了活性状态的D2、D3的密度,加强了D2、D3的表达和DA的释放。,*,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与单胺神经递质有密切关系。Maes等发现,低胆固醇浓度与抑郁症相关。有研究认为这种胆固醇低下衰减了5-羟色胺能,从而促发抑郁症。Engelberg发现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可使脑细胞膜脂质微粘度下降,从血中摄取的5-HT减少,导致脑内5-HT水平降低。Terao等报道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脑内5一HT受体数目呈正相关,并认为可用血清胆固醇水平推测脑5-HT功能。,治疗方法,第三部分,治疗目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治疗目标,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预防复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心理治疗,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参考文献,1李晓晶.神经递质和Na-K-ATP酶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DOI:10.7666/d.y913864.2高霄飞,王雪琦,何成等.抑郁症单胺类递质受体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2,33(1):17-20.3董栋,王蕊.抑郁症相关受体、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神经药理学报,2012,(5):24-30.4耿甄彦,徐维平.抑郁症相关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9,13(2):120-122.DOI:10.3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