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山西常家庄园( 又称常家大 院) 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北方民居建筑群。常家庄园体现着中国古建筑艺 术文化的典型特色一木构架的结构体系,修筑有我国北方难能一见的园林建筑,尤 其是其建筑规模所体现的博大与壮观当时堪称三晋民居建筑之首。本文是运用前人 研究成果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所作的一些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常家庄园的大概情况,阐明了常家庄园的建筑规模,建造年 代,地理位置,建筑布局等等。第二章运用了艺术学与建筑史的方法对常家庄园的 建筑环境进行讨论。常家庄园从建筑构建上来说,其门户、窗牖、楼阁、亭榭的修 筑即体现了人工之美,又再现了“自然”之美。从园林来说,无论其浓艳秀美的十 亩杏林,还是神韵毕现的各色山石,抑或是相映成趣的郁郁林木,都现实地再现了 自然界的蓬勃生机,使人感觉到自然界欣欣向荣的气息,引起美好的联想,也寄托 了常家主人的情思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第三章是根据所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常 家庄园在建筑装饰中的形态和组织格式的不同为依据,分析常家庄园的建筑装饰类 型及其特点。第四章则运用设计原理探究常家庄园中所体现的设计手法。第五章是 从儒学和道家两方面追寻常家庄园那古老的一砖一石中所渗透出的中国传统哲学思 想,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六章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总结,以达到摸 清常家庄园的建筑艺术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以期对现代建筑有所借鉴与启示。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论述,希图对清代晋商建筑一常家庄园的空间特色 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常家庄园:建筑环境:建筑装饰;设计原则;哲学思想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b u i l d i n gc u l t u r ei so r g a n i cc o m p o n e n to ft h e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eg r a n dc o u r t y a r do ft h ec h a n gf a m i l yi n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i so n eo ft h et y p i c a ln o r t h e r nc h i n ar e s i d e n c e sw i t hs t y l e so f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c o u r t y a r db u i l d i n gs t r u c t u r e se m b o d yo n eo fg e n e r a l f e a t u r e s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b u i l d i n gc u l t u r e , w o o db u i l ds t r u c t u r e s t h e c o u r t y a r di so n eo fr a r ep a r kb u i l d i n g si nn o r t ho fc h i n a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m a g n i f i c e n c ea n ds p e c t a c u l a r i t yi nt h eb u i l d i n gs c o p em a k e si th e a do f r e s i d e n c eb u i l d i n g si n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 i nt h i st h e s i sw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s t u d i e dt h ea r to ft h eg r a n tc o u r t y a r db u i l d i n g sb a s e do ns o m ef o r m a l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n ds u p p l e m e n t e dt h er e s e a r c hs h o r t c o m i n g s a n dt h e r ea r e s i xc h a p t e r si nt h i st h e s i s c h a p t e rig i v e sag e n e r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c o u r t y a r do ft h ec h a n g f a m i l y i nt h i sc h a p t e rt h ew h o l eb u i l d i n gs c o p e ,e r a , l o c a t i o na n dl a y o u ta r e p r e c i s e l yi n t r o d u c e d i nc h a p t e r1 i ,b yu s i n go fa n a l y z em e t h o d so f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h i s t o r yw ed i s c u s s e d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 。f r o m t h ep o i n to fb u i l d i n gs t r u c t u r e ,t h ec o n s t r u c to fg a t e s ,w i n d o w s ,p a v i l i o n sa n d k i o s k sr e f l e c tt h eb e a u t yo fb o t ha r t i f i c i a l i t ya n dn a t u r e f r o mt h ev i e wo f p a r k , n o to n l yt h eg r a c e f u lt e na c r e so fa l m o n d s ,a l lk i n d so fr a r es t o n e sb u t a l s ot h ef l o u r i s h i n gw o o d sa l lr e a p p e a rt h eb o o m i n go fn a t u r ea n dc a u s e p e o p l ea s s o c i a t ew i t hg o o dt h i n g s ,w h i c ha l s or e f l e c tt h eh o s t sf e e l i n g sa n d e a g e r n e s st oa ni d e a ls t a t e i nc h a p t e ri i i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o l l e c t e dp i c t u r e s w ea n a l y z e dt h eb u i l d i n gd e c o r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c o u r t y a r do f t h ec h a n gf a m i l yb a s e do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b u i l d i n gd e c o r a t i o n a p p e a r a n c e s 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f o r m a t s c h a p t e r 1 v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c o u r t y a r d sd e s i g nt e c h n i q u eo ft h ec h a n gf a m i l yb yu s eo ft h ed e s i g n p r i n c i p l e s i nc h a p t e rvw et r a c kd o w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 t h o u g h tw h i c hd e e p l yp e r m e a t e di ne v e r ys t o n ea n db r i c kf r o mt h es i d e so f 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t , f r o mw h i c hw ec a ng e ta f e e l i n go ft h ed e e pi n s i g h to f 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f i n a l l yi nc h a p t e rv i ,b ya n a l y z i n ga n ds u m m e r yt h e 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p r o b l e m si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r to ft h ec o u r t y a r do ft h ec h a n g f a m i l yw ec a l lm a k ec l e a ro fs o m ec o n c r e t ep r o b l e m sa n dd r a ws o m e i n s p i r a t i o na n de n l i g h t e nt om o d e m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d i s c u s s i o n so f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s i xa s p e c t s , w ew a n tt og e tao v e r a l la n dc o m p l e t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t h es p a c es p e c i a l f e a t u r e so fs h a n x im e r c h a n tr e s i d e n c eb u i l d i n g st h r o u g h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 c o u r t y a r do f t h ec h a n gf a m i l y k e yw o r d s t h ec o u r t y a r do ft h ec h a n gf a m i l y ;b u i l d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 b u i l d i n gd e c o r a t i o n ;d e s i g n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s 承诺书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亳作苎c 孥,:强髓, 2 0 0 7 年多月7 汨 。 9 。 引言 引言 宗白华先生在四十年代初这样说过:“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 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形重要。” 然而,在经历了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这样的文化重任:反思传统, 以便更好的创造未来。 当前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新旧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在急剧的碰撞、 熔铸。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也正从各方面追寻着前进和发展的 道路,在西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源源不断的被引入的同时还有意识的促进传统 理论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复合、变异,甚至还提出了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风 格的新课题,不断寻找着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最理想的契合点。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结构不变”的特征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跳跃性发展特征, 因之使得我们在可以在晚期的文化中见到它的整体。例如,我们可以在明、清的许多 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建筑中看到数千年延续下来的整体的建筑文化。温故而知 其新,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光辉灿烂的背后有些什么实质,要继 承实质来发展,这对我们发展今后的建筑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山西是我国保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曾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为“全 国古建筑的宝库”。尤其在明清时期,由于票号的繁荣发展,山西曾经创造了海内外 最富有的辉煌。同许多中国人一样,晋商人讲究的也是“落叶归根”,许多发财的富 商纷纷回家置地盖房,使晋商建筑鼎盛一时。在灿若群星的晋商中,堪称中国外贸 第一世家的榆次车惘常氏家族在发家致富后满怀对故乡的深情不惜工本建造自己的 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不经意间造就出了这流芳百世的建筑精品。 常家庄园在二o o o 年初才修复开园,对它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才刚刚开始,文 字方面的理论也不是很充分。本文运用艺术学与建筑史的方法,从空间的艺术特征 方面探究其采用的设计原理和哲学思想,以便达到摸清常家庄园的建筑设计原理, 以期对现代建筑有所借鉴与启示。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t 原载时与潮文艺创刊号,1 9 4 3 年3 月。 1 第一章常家庄园概况 第一章常家庄园概况 山西常家庄园( 又称常家大院) 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的车辋树,它 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北方民居建筑群。常家庄园体现着中国古建筑艺术文 化的典型特色木构架的结构体系,修筑有我国北方难能一见的园林建筑,尤其是 其建筑规模所体现的博大与壮观当时堪称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当地有句民谚;“乔家一串院,常家二条街。”从常氏家乘的有关资料分析, 常氏在明末就已开始了宅院的修建,而大规模的建设和逐步形成则是在乾隆三十三 年( 1 7 6 8 ) 常万圮和常万达分家折产,分为南常( 万圮) 北常( 万达) 之后。常万 圮在车辋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建成 一条西街;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 条新街,俗称“后街”。经过两百多年的修筑,两条大街两侧已均为深宅大院,终 于形成了占地6 0 万平方米、房屋4 0 0 0 余间,楼房5 0 余座、园林1 3 处的宏大规模,占 地几乎达到了原车辋村面积的一半。即使我们从现已修复的原有规模1 4 的建筑群体 和占地1 5 万余平方米的规模来看( 其中宅院部分为4 万平方余米,园林为8 万平方米, 庄园东面的附属设施为3 万余平方米) ,常家庄园也是中华庄园式民居中规模最大的。 但常家最大的特点还不在其大,而在于其高雅的文化品味,凝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及集南北风格之大成、融院落园林与一体的特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巨型 宅院的建设虽然在几百年问持续展开,但布局设计、工艺技术、艺术风格方面却能 始终保持协调一致、前后统一,实为中华明清时期民居中的典范,世界民居中的亮 丽瑰宝。( 图1 ) 图1 常家庄院全景图 昔日的常家庄园,乃四起堡壁,八面建有堡门,目前只恢复了东堡门( 敦艮吉 门) ,修补了环围1 2 万余平方米宅院与园林的堡墙,使其整体成封闭式。常家大院 以东西街为界,街南习称“南常”,街北习称“北常”( 图2 ) 。南常占地1 4 万平方 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 j 日匿j 涵匪 图2 北常与南常位置示意图 米,是常万圮一支的建筑,因位于庄园南 部故名。其代表性宅第坐落于刘寨西南角 上,兴建于乾隆中期( 后称为“老院”) , 后经多次扩建,大门坐西朝东,飞檐挑角, 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南挑角院”。大门后 是一条石砌甬道,全长1 0 0 余米,称之为“石 头巷”,巷尽头有一照壁。巷北依次有6 个 院落,院门都是坐北向南,门对面都有照 壁;每个院又分为里外院,里院正厅五问,东西厢房各十间,中间设有夹牌楼,南 方五间,中为门道。房屋全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这座老院建成后又 向东、南扩建。南面两座新院也同样坐北朝南。西院进门后有1 0 0 个“寿”字形的砖 砌照壁,字形各异。院内南北有两个面积都在1 0 0 平方米以上的大厅相对而峙,东西 厢房各五间,东房其中一间与东院相通。东院的厅室结构与西院基本相同,只是东 南角开设有大门可通往偏院以供车辆出入。南常的这组建筑群共为六组院落,布局 严谨,雄浑壮观。北常的堂院建筑,连同偏院、客院等共为1 9 个大院。每个大院的 面积约为1 5 0 0 平方米左右,布局为内外两进或三进,成外方内长的内外四合院组合 形式。外院临街,正院大门偏东,南楼倒座,内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为一处倒 座南房,正中设二门。里院正面是宽敞明亮的五间明楼,楼上是大厅;东、西各十 间厢房,正中有夹牌楼,将里院又隔为前五后五、前四后四或前三后五的前后院。 这些院落轴线中正、左右对称,前堂后寝,等级森严,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 又具有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常家庄园最值得骄傲之处在于其每个大院后面和侧面都辟有小花园,种植着许 多树木和珍花异草,园中有回廊、甬道、草厅等,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雕刻精细 如绣、栩栩如生、寓意深广。每个花园都通往占地约8 万平方米的静园,它是中国民 间最大的私家园林,由各成一体的狮园、杏园、可园、桑园等自然相连,顺势天然 而成的名花古木、低亭高阁、水溪池潭、小桥曲径镶嵌其间,此园融北方之大气与 南国之灵秀于一体,营造出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神家园。常家庄园无论是从建筑规模 来说,还是从文化品味、艺术特色上讲,皆堪称中华传统建筑中的璀璨明珠。 4 田因 审| 第二章常家庄园的建筑环境 第二章常家庄园的建筑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建筑的种种 形式都与人的生活( 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密不可分。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 过:“艺术的序列通常从建筑开始,因为在人类所有各种多少带有实际目的的活动 中,只有建筑活动有权力被提高到艺术的地位。”o 建筑,黑格尔称它为“最早诞生 的艺术”,因其一出现就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并且直到今天我们仍延续 着这一观念。建筑不仅仅满足了人的物质活动,随着文化的发展,满足人们精神生 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包含心理上、伦理上、宗教上、审美上等诸多方面。 不仅如此,建筑还表现人自身,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而是建筑物形成 之后,其形象反过来表述着人和社会,或者说“无意识”地表述着建造者和使用者 的一切。 封建时期,晋商人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极少出现举家迁移 至外地的情况,一旦在外经商或做官致富后,他们必回故乡大兴土木。清代二百余 年是晋商的辉煌时期,由于山西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一些发财的富商纷纷回乡建宅, 他们巨大的财富为修建精美的民宅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晋商大院建筑鼎盛一 时。这些精美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通过精心的布局、高超的技艺、合理经济的 手法扎根于所在的地域,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孕育着丰富的文 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与众多晋商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几乎在家业兴起的 同时便在故乡榆次车惘开始了宅院的修建。他们请来能工巧匠精雕细刻,雕梁画栋, 并且通过雕塑、书法、园林等渗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表现自然美为宗旨, 在有限的景观里创造出无限的遐思。 2 1 “融于自然、超越自然”的建筑形态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往往将人为的建筑看作是自然、宇宙的有机部分, 追求着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再现。在古代建筑创作中,一方面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精神生活的要求。集中体现了人工美的园林建筑,一方面满足人 们起居、饮宴、游赏的需要,又要和周围的景物巧妙的结合。从建筑上讲,门户、 窗牖、楼阁、亭榭即体现了人工之美,又再现了“自然”之美。从园林来说,无论 。转引自王世德主编美学字典,知识出版社1 9 8 6 年舨,第5 7 0 页。 5 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问特色 是雄山秀水,或是一勺潭泽,都现实地再现了自然界的蓬勃生机,使人感觉到自然 界欣欣向荣的气息,引起美好的联想,也寄托了个人的情思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建 筑美是自然美的社会侧影,若离开了自然,建筑便会失去其独立的美的品质。正如 明代造园大家计无否( 计成) 所言:“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 时之烂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古代园林建筑崇尚自然、但又不满足于单 纯模仿的精髓,既是建造者历来遵循的原则,同时又是观赏者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 同的审美标准。 2 1 1 庭院深深深几许 在我国古代民居中,一方面讲究人际关系,一方面注重伦理道德,宅舍多以对 称中轴线进行布局;同时也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多在宅院 一旁造园。园中建筑、花木、山水等,往往不对称,自由布局。宅院的修筑原则非 常注重与山水林木的有机结合,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常家庄园的院落构造采用典型的四合院形制,明清时代这种形制无论在应用上、 结构布局上或是材料选用上,都已基本定型,并且种类很多,常家属于数条中轴线 并列多进的,在范围气势上和占地诸方面形成一个大型带有花园的住宅群。从庄园 的石拱桥、堡门到街心石碑坊、庄园西门,建筑物的中轴线皆端端正正,不偏不倚, 两边的堂院宅第,皆顺着这条中轴线有条不紊的展开。民居宅院分为两进四合院和 三进四合院。庄园中现存的九堂十九个院落,大致保存了北常当年的主住宅建筑群。 从建筑结构上大体分为四类:1 节和堂与人和堂、养和堂偏正院、贵和堂新东西院, 组成为。品”字形结构,也就是说从临街一门而入,前院为东西五间,南北十间的 长方形;2 慎和堂、雍和堂则在共同的前院后面,分偏正式后院结构,其正院于节 和堂等相同,各有东西房十间,南北房五间,而偏房却只设东房,不筑西房,北、 南房也只有三间;3 广和堂、体和堂为南北双楼相对,没有前院,东西房各五问由 院中的夹牌楼相隔,分成上下两院;4 贵和堂老院将正院、后院、偏院练成一体, 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其共同之处在于无论那种结构,都有严格的上下偏正之 分,每个正院中都修筑“夹牌楼”式花墙隔断,形成“里五外五”,“里五外四”, “里五外三”的庭院格局。同时,采用。对景”手法,使前院里点缀花木与大院后 的花园相互呼应。 以现存的宅子来说,贵和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堂院。正院、后院、偏院共有楼、 喈成园治k 6 第二章常家庄园的建筑环境 庭、厢房、廊七十三间,并且联成一体共走一个二柱抱厦飞檐挑角式的大门,其造 型就像一只凌空展翅的飞燕,气势和造型都堪称北常各堂之首。( 图3 ) 进门之后, 迎面立着一块面积约十六平方米的大型格言影壁,上 面有三百四十个蒙金彩绘的篆字和夹杂其间的图示。 影壁在空间上起到轴线转折的作用,从空间艺术上 说,转弯抹角是一种含蓄的手法;但在古代,主要意 图是为了避邪。据说转几个弯,煞气就不能进入宅内。 影壁不让人们直接看见宅内的情形,家不露财,家丑 不可外扬。这 些都是中国传 统观念在住宅 建筑上的充分 图3 贵和堂大门 反映。同时在影壁前放置一些盆栽花卉,可以 使人的心里上更接近自然,使空间增添许多生 图4 贵和堂影壁 气。( 图4 ) 影壁西边有一小门直通偏院,进门后是一个五间回廊环绕的小天井,可以使主 人直接进入餐厅。餐厅后有一狭长小院,有东房五间,用作厨房和厨师居住。偏房 有正房三间,中间为门厅,可穿过垂花门,进入书院。门厅两旁用隔扇隔开,用于 下人居住。 影壁东向是一个大型的砖雕垂花门,这是通往正院的二门。正院是五开间的南 楼、正厅、入深十间格局,以正厅为界,分为前、后院,前院中竖一散闷式杂牌楼, 又将其分为上、下两进,连同后院呈三进式。南 图5 贵和堂绣楼 面楼内为女眷的专房,楼上是未出阁的小姐的居 所,称之为“绣楼”。( 图5 ) 楼下是丫鬟门的居 所。正堂和正厅是长辈的起居室和会客议事的地 方,楼上一般用于家庭佛堂、藏书和珍贵物品的 收藏。上房厢房由已成家的儿子媳妇住,兄东弟 西。再年幼一点的及下一代住在下院了。偏院正 楼为七开问,是庄园居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作为常家文人聚会之处。后院的东房, 是贵和堂的账房和客房,一般男客均在此休息,西房则是主人聘师教育弟子的场所。 常家庄园居室的内部装饰、家具与摆设等,同样组成了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7 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 的精美天地,陶冶和丰富着主人的生活。其特 点是除了满足般生活起居的要求外,还很注 重它的观赏性,注重它与周围景色的协调和沟 通。以贵和堂为例,正院东房的男主人居室窗 明几净,连炕沿砖都透着光泽。房内的陈设, 以桌、几、镜、中堂、字画为轴,两旁陈设双 柜双瓶,炕上摆几,桌上有瓷器古玩,内壁以 素壁悬画,体现了主人高雅的生活品味:女主 人的寝室充斥着箱箱柜柜,表明主妇为一家操 持的职责,墙上挂有胖娃娃的年画,窗上贴有 吉祥如意的剪纸:东暖阁内小姐的卧房, i 塞i6 贵和堂绣楼陈设 雕画卧榻香罗帐,家具古玩梳妆台,在清朝末 年还添置了当时流行的手摇唱机,从摆设到字画都显出娴静高雅又雍容华贵的感觉。 ( 图6 ) 2 1 2 山容水态能醉人 和晋商的其它大院相比,常家庄园的特殊之处在于有一处占地1 2 0 余亩的静园。 它初建于乾隆、嘉庆年间,完成于光绪初年,正值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由于常家主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造园时融入了当时的南北风情,使静园形成 融北方质朴大方与南派小巧细腻于一体的特色。 静园的建造遵循模山范水,叠山理水的原则,再现出自然式的风景园林,以水 池为中心,顺自然之理,构以水的源头,辅以水湾、溪涧等,并配合树木花草,山 石亭榭形成如画的风景。静园的山主要指观稼山,水指昭余湖,山支起了静园的立 体空间,水铺展了静园的平面疆域,两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成为形成全园整体, 气脉贯通的纽带。观稼山的雄厚巍蛾给人以静态美,昭余湖的曲折舒缓给人以动态 美,观之不足,品之有味,游之可乐。 静园的建造者在水体的处理上,注意有聚有散,聚散适宜。聚水辽阔,开敞明 朗。散水潆洄,断续相间,又构成幽曲的景致。水体由三部分组成,主次分明,曲 折有致。水面通过设置的堤等组织空间,增加了层次,丰富了园林水景的景色。湖 岸池壁的处理也自成一格,沿湖布石,一来可以护岸,二来也装饰了湖岸的自然曲 线。结合叠山艺术,创造了自然山石的驳岸、石矶、坪台等富有特色的池岸,虽然 纯系人工堆砌,却宛如天然形成。还有就是园中创造的潭、溪等自然水体,极大的 s 第二章常家庄园的建筑环境 丰富了远景。( 图7 ) 静园之中的主要水体 分别为“琴泉”、“小石 潭”和“昭余湖”,这三 部分是在同一水系中自然 而然划分出来的。“琴泉” 组成静园中仿造自然而设 的“声景”之一。园林的 山水景色除了形态、色彩 的观赏外,还有一种奇妙 图7 静园 无比的天籁之音,能助人 雅兴。这就是必须用耳、甚至用心去聆听,才能深谙其韵的“声景”。梁书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昭明太子萧统性爱山水,垒山凿池于玄圃。一日与朝中名流泛舟 后持,期间番愚侯萧轨一再提议,说应当有女乐前来演奏助兴。萧统很不以为然, 但又不想直接回答他,只是随口吟了两句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招 隐) 琴泉水由东向西,在不高的泊岸上,数股跌岩而下,静静听来,潺潺水声叮 咚作响,如瑟如琴,泻入叠石为岸的小石潭。此潭清澈见底,潭底卵石又给人动中 有静的感觉,使人想起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中“良多趣味”的描述,故 此潭命名为小石潭。小石潭的北岸连着一条曲折蜿蜒的小溪,顺溪而下,便是十余 亩大的静园水系主景昭余湖了。湖面朵朵睡莲随波轻荡,莲下尾尾红鱼,隐隐可现。 正是“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于漓”。( 宋玉高唐赋)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观 稼山占据静园西北隅方圆十四亩, 由厚实的沃土隆起而成,具有晋中 一带的黄土高原丘陵特色,它不同 于江南一带的灵巧、秀丽,而以平 缓、浑厚见长。全山均被林木和山 草灌木所覆盖,四时季节各有不同, 形成“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 脚8 虎皮自 山情,冬见山骨”( 郭熙山水画论) 的风貌。 叠山最初用土,唐之后逐渐代之以石。常家叠岸的石壁与岸畔、林问点缀的石 9 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 头几乎全部出自太行山大峡谷中经过千万年山洪冲刷的巨石,这种巨石呈青色,间 夹有黄、白、青兰等像虎纹豹斑的杂纹,称之为虎皮石。它错落有致的点缀于静园 山水间,给人变幻顷刻,似续还断的奇观。( 图8 ) 2 ,1 3 事阁楼台入画来 高耸又造型美观的观稼阁作为静园中的主题建筑,同时也是常家庄园的最高层 建筑,将实用与美观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位于望稼蛉东端,面临昭余湖, 正是“在乎山水之间也”,主要功能 是供休息品茗,登高观景只用。正如 园治所言“立半山半水之间,有 两层三层只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 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 图9 ) 与观稼阁隔湖相望,是如榭似舫 的听雨轩,建在昭余湖岸,呈前为抱 厦,三面为游廊的格局,主体为歇山 式三开间厅堂。这种前轩后厅、游廊 回绕的格局,形式非常别致,四面看 去,皆不相同。知味轩建在可园北端 的叠石之上,四周皆石,前为峭壁, 图9 观稼阁 后为百花争艳的可园。它的造型小巧 玲珑,精致开敞,简洁雅致,或临水观鱼品花,或极目远眺,是一览湖山真意的佳 地。 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园治) 。亭在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 供人休息、娱乐的设施。静园中的亭,被安置在几处观景极佳,人人都欲驻足的地 方,有卧云亭、锄月亭、梦绿亭。亭因其有顶,可作遮风挡雨之用,因其无墙,又 可使亭内空间与四周的自然环境完全融合。 廊。是园林中联系建筑的纽带,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灵活性,无论高低曲折, 山坡水边都可以连通自如,依势而曲,蜿蜒逶迤,富有变化。而且可以划分空间, 增加园景的景深,还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静园中的廊,主要分于四处,一是杏林 两边1 5 0 米的沿墙走廊,此廊沿壁嵌有清代名人名联5 6 副石刻石碑,丰富了庄园的文 化内涵。可园的1 5 间直角形沿墙廊,曲折起伏,很有特色,并在其间嵌以唐诗笔意 1 0 第二章常家庄园的建筑环境 山水人物画碑,给园林景致增色不少。三是狮园中形式多变的廊群,或沿墙,或连 亭,或空或曲,或呈半亭状,或现梅花形,依地势而建,伸折自如,穿插于树荫之 中。四是锄月园的外边沿界,将可园与遐园连接在一起,从而对园林中的景观开展 和观景序列的层次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 2 1 4 珍花异草迷人眼 花木景观是园林景观构成必不可少的景观之一,中国传统园林通常采用自然式 的配置形式。主要通过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吸收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进行栽植。 明画家龚贤曾有如下论述:“一株独立者,其树必作态,下复式居多”。“孤松宜 奇,成林不宜太奇”。“两株一丛,必一俯一仰,一猗一直”。 常氏最早建成的园林区是以十亩杏林为主题的专类园,杏花以妖娆、妩媚见赏。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所谓“春色满园关不住,只红杏出墙来”。而“红杏 枝头闹春意”、“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等,皆同一机杼。此外,常 家对杏树情有独钟,还因为杏树所代表的三层含义。一来,常家是儒商世家,以儒 学传家,儒尊孔子为尊,孔子讲学于杏坛。二来,杏花又名“及第花”,因其开花 于二月,正是各地举子进京会试之时,常氏作为文化世家,自然对这个吉利的俗称 比较偏爱。三来,常氏家 族中世代皆有医界名家, 如救急医人,从不收贫家 分文,而杏林是名医乃至 医学的代称,故而常氏建 杏园也包含着对品德高 尚、医术高明者的标榜与 尊敬。( 图1 0 ) 除杏林外,各式林木 无处不及,基本上呈混交 图1 0 杏林 状,为典型的北方风貌,有松树、柏树、桃树、珍珠梅、榆叶梅等。常氏种植的各 式花卉,种类繁多,四季常放。在众多花木中,最为人激赏的是梅、桃、杏、荷、 桂、菊等。其中梅品标韵孤特,冲雪而放,暗香清幽。王安石梅花诗说:“墙 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远观雪中之梅,其色与雪 同为洁白,却有暗香阵阵,沁人心脾。静园内昭余湖面的荷美不胜收,令人心醉。 荷花盛放于夏秋少花的季节,因生水中而独具风韵。来人周敦颐爱莲说把它比 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 作花中的君子,说它“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对桃花的的品赏可溯源到 诗经桃天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中经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写:“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四季盛开的鲜花以各自独 特的形态、色彩、芳香不仅装扮了园林,更使常氏族人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享受。 2 2 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 一部成功的诗作,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艺术魅力往往使读者达到情与景、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读者通过想象与联想,如身入其境,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感 染,引起共鸣。同样,建筑如同诗文一样,也要寻找意境,通过景物来表达其所蕴 藏的艺术境界,它是由现实的景物所产生的“想象”与“联想”。人们常用风景如 画来形容好的风景和景点,这就说明建筑艺术应达到如画的境界,达到“虽由人作, 宛白天开”的艺术效果,方为上品,否则就是一般的工程技术了。 常家庄园也同样以山林体系、树木花草、建筑山石等构成幅幅景图,通过匾额、 对联、石刻、雕塑等建筑素材,直接传达着主人的思想感情与心声。 2 2 1 神仪在心,意在笔先 晋代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巧密于精思,神仪在心。”明代恽向也在宝 迁斋书画录谈到:“诗文以意为主,而气附之,惟画亦云。无论大小尺幅,皆有 一意,故论诗者以意逆志,而看画者以意寻意。”建筑创作如同文学、绘画的创作 一样,在动笔之前,必须先立意。也就是说,建造者在设计构思前,在自己的脑中 形成主题思想,利用自然环境和各式建筑素材,让所建达到预想的艺术境界。在常 家庄园中,常家建造杏园旨在利用杏树作暗喻,抒发其真挚的情感及高尚的情操。 第二章常家庄园的建筑环境 建筑作品如同绘画和 文学作品一样,也要包含 一定的“神韵”和“意趣”。 所谓“神韵”和“意趣”, 就是建造者在建造时,要 把建筑本身的内在本质和 所表达的意义表现出来, 做到“寓形于神”,耐人 寻味。常家庄园的北祠堂, 建于清光绪五年( 1 8 7 5 ) , 位于北常后街东端北侧, 图l i 常氏祠堂 先后修建了三年,耗银二万余两。其院宽为2 5 米,开间为七间之宽,气象雄浑壮观。 浑厚质朴的雕柱头围栏,门旁分踞的石狮,高耸的棋杆,威武的石雕和气势不凡的 七间高台歇山式大门楼,皆为祠堂添加了威严肃穆之感。( 图1 1 ) 另外,常氏庄园 中的静园,在有限的土地之内,以质朴、自然、幽静的山水,来体现委婉含蓄的诗 情,通过合理安排山石、树木水体,体现深远与层次多变的画意。它的创作方法是 以昭余湖为主,琴泉和小石潭为辅。西北隅的观稼山,使人有在一畴平川之内,忽 地一峰突起。耸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觉。山虽不高,却很有气派。点缀以楼、亭、台, 榭、廊、轩,将园林内外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期间植以花草树木,倍觉幽深自然。 听雨轩立于湖边,水中倒影,情趣盎然。于是等稍憩,饱览这山峦秀色,静心玩赏, 可一洗尘虑,别有一番情趣。常家庄园凿池引水富有情趣,使得山有脉,水有源, 山分水,又以水分山,水绕山转,山因水活,创造出富有生机的园景。如果没有建 造者的精心规划、刻意经营和美好的立意,怎能表现自然界的峰峦、谷溪、曲水、 幽径,达到“着笔泼辣,气势磅礴,浑厚朴素,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2 2 2 因景生情,寓情于景 造景的目的在于抒发感情,同时还要求达到情从景出,要有诗意,诗情。景属 于第二自然,即由人而作,然而,这个“景”是渗透入“深情”之景。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说道;“词家多以景寓侍,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在姜斋 诗话里也说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 常家庄园的石云轩书院,从结构上分为三院,从布局上则连为一体。院中苍松 1 3 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 翠柏,虬槐劲竹,四季花木与 楼、亭、廊、堂交辉相映,奇 石点于树下,清池凿于庭中, 迎门一方灵壁巨石,望之如漓 江之岸,扣之如金玉之声,使 人顿生诗情画意。( 图1 2 ) 被 山湖水系联成一片的静园,又 由杏林、狮园、江南诗画区、 湖区、山区、遐园、槐园、可 图1 2 石云轩书院 园划成了园中有园、区域界清的若干景区,大中有小,小中见大,远近高低,自然 成趣,。人在园中观画意,亦被他人当画观”,真可谓是举目皆诗意,步步可寄情。 静园中有一处名为映涟亭的四方亭,上有一副对联:“酌酒赋诗相料理,种花移石 自殷勤。”为清代常旭春所书,就充分的体现了主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将静园 于杏林融为一体的两亭分别命名为“景星”、“庆云”,“景星”是天上的“德星”, 舜时,政教无私,天上有景星出现;“庆云”则是尧帝治世,天上出现五色彩云, 以贺太平盛世。非常明显的表达了主人对圣君治世时太平盛世的期盼。园中的“披 风”、“枕霞”两亭,表明园林主人由入世到出世的转变,非常明白的反映了主人 寄情山水、向往淡泊宁静的心境。 2 2 3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柳宗元云:“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 中矣。”柳文道出我国古典建筑或风景园林,能流传至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 来越显示出它的历史价值,还归功于不少名人、名赋、名词等的画龙点睛、增色添 彩。 车惘常氏作为有清以来的中国儒商第一家,在其宅院建筑与园林创作中,体现 出他们世代追求的是意境,是情趣,是品味,是从物质世界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追 求,在艺术审美中注重的是寄情。他们直接将文学融入自己的生活范围,主要表现 为楹联匾额和珍贵异常的石刻碑法帖群。 常氏家族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并且代代有其杰出的书法艺术代表,富甲一方, 又使他们将历代书圣的神妙极品广为收藏。静园杏林两侧长廊中,嵌有五十六位清 代各个阶段书法界代表人物的楹联书法艺术为体裁而雕刻成的法帖。此外还有宋代 二亭双绝贴、石芸轩法帖、听雨楼法帖、常氏遗墨贴等。这些法帖不仅具有极高的 1 4 第三章常家庄园的建筑装饰 艺术品味与价值,同时也使常家增光添 色、声明远播。 宋代二亭双绝贴,置于“敦艮吉”门 的南、北两侧堡墙上,各高3 米,长1 3 米。 南侧为丰乐亭记,北侧位为醉翁亭 记,( 图1 3 ) 均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欧阳修撰文,苏东坡所书。欧阳修的“= 图1 3 砖雕醉翁亭记 亭记”,苏东坡的书法,在宋代就被尊为 “二亭双绝”,而常家庄园的苏轼手迹, 每字3 0 公分见方,更为世所无双,贴林罕见。 听雨楼法帖与石芸轩法帖,不仅是常家珍藏的双绝名碑,而且堪称中 华碑帖中的奇葩、珍宝。听雨楼法帖分南北二本,南帖为清代周於礼于乾隆年 问所刻,共收集从西晋到北宋,包括颜 真卿、黄庭坚、苏轼等数人作品。共2 0 余块。北帖为山西太谷孙阜昌于咸丰年 间刻制,清末常家出重金将此碑从太谷 购回,置于南祠堂院,并专门制造木架 存放。( 图1 4 ) 石芸轩法帖由太谷 图1 4石菩轩法帖 隐士杜大统刻于嘉庆年间,内容除杜大统仿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书写的兰亭 序外,主体为杜大统手书的3 5 条匾额 用榜书,每字约2 5 公分见方,如此大规 模的榜书制碑,实属罕见。( 图1 5 ) 如上所述,正是这些名人、名联、 名贴所蕴涵的深刻意境而使常家庄园增 添了美的又一侧面。 图1 5听雨楼法帖 第三章常家庄园的建筑装饰 装饰,一般为建筑所常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与民族文 1 5 从常家庄园看清代晋商建筑的空间特色 化意蕴,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映,清代处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末期,此时社会文化更为成熟,所以内容更为丰富。 常氏作为三晋儒商望族,经多识广,其中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 有自己的非凡独到之处,其别具一格的门窗艺术、三雕艺术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 使得常家庄园成为反映中国儒道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优良典范。 3 1 别具一格的门窗艺术 3 1 1 门式艺术 清初以后,民居门窗的造型艺术以简洁优美为主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门窗艺 术与建筑装饰、家具工艺,环境陈设融为一体。乾隆时期,相互的结合达到了完美 无缺的境地,嘉道年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居,俗称为“宅子”,泛指除皇室宫殿以外的传统民间居住建筑。有宅子必然 会有宅门及宅门内各式各样的门。目前,常家庄园宅院现存的院门共有1 4 3 个,其中 垂花门、石柱门、挑角门、瓶形门、六角门、月亮门等五花八门,风格各异。庄园 内各门位置都遵守北派风水学说,即宅院主要是坐北朝南的方向,大门建在院落东南 角上。从门的形制上讲,主要有屋宇式、柱廊式、墙垣门三种,屋宇式门是利用房屋 造门,门即是屋,门由房屋衍生出来。柱廊式门不利 用房屋造门,也不随墙而建,而是自成一座门楼,一 般用两根或四根圆木柱支撑上面的屋顶结构,下面 形成一空廊,因此分为二柱式、四柱式等。墙垣门 既非柱廊式,也不具备房屋的空间与功能,可分为 简陋式小门楼和随墙门两种,前者在围墙上筑门, 在进深与高度上凸出于墙垣,也追求一种“屋”的 形式,后者则只是围墙上辟出的一个洞,再略加修 饰,造型更为简单。 贵和堂老院的大门属于柱廊式宅门,为双柱抱 图1 6 雍和堂门式 厦飞檐挑角式,其造型象一只展翅凌空的飞燕,气 势宏伟。门匾为“都阃府”,为诰赠武功将军常秉文立,双柱上有一幅楹联,乃清 代邓石如书写,上联为“灵气之通鸾鹤骖瑶下”下联为“龙虎之山芝草纷然生” 北祠堂大门是一座其势不凡的七问高台歇山式大门楼,同时也是一座做工精细的戏 台。垂花门分布在常家庄园各处,多达3 8 个,每个的样式都不相同。垂花门之称缘 1 6 第三章常家庄园的建筑装饰 于它特有的垂莲柱不落地的悬柱,柱端饰以莲花形的垂头而得名,多用于宅院 - - n 。另外,庄园内的院落与院落之间,还设有一些暗门,有些在楼梯下,有些在 居室中,有些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