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PPT课件.pptx_第1页
脊髓 PPT课件.pptx_第2页
脊髓 PPT课件.pptx_第3页
脊髓 PPT课件.pptx_第4页
脊髓 PPT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髓解剖与常见脊髓疾病,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含有绝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主要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2,.,主要内容,脊髓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常见脊髓病变临床及神经电生理表现,3,.,4,.,位于椎管内上2/3,前后稍扁的圆柱形。上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有两个梭形膨大:颈膨大(C4T1)和腰骶膨大(L1S3)。脊髓膨大内的神经元较多,与肢体发达程度有关。,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5,.,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向下延为终丝。马尾:脊髓圆锥以下的腰骶神经根称为马尾,由L2-5,S1-5及尾节共发出的10对神经根组成。若这段椎管内长肿瘤或椎间盘向后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根,表现节段性症状。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L3L4、L4L5,6,.,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围或高度,称一个脊髓节段。因为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有31个节段: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1个尾节(Co)。,脊髓的节段,7,.,脊神经感觉支节段性分布,8,.,脊髓节段损伤与运动障碍的关系,9,.,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灰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聚的部位,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而称灰质。呈“H”形或蝴蝶形。白质: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而色泽白亮而得名。灰质的外周为白质。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液,此管向上通第4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40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中央管。,中央管,白质,灰质,10,.,灰质,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灰质前、后联合网状结构,11,.,1.前角:与骨骼肌运动有关由前角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参与骨骼肌的运动及肌张力的调节。内侧群支配颈肌、躯干肌;外侧群支配四肢肌。,12,.,2.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后角边缘核、胶状质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后角固有核是脊髓丘脑束的起源核。传导痛、温、触、压觉的信息。,13,.,(3)中间带的核团胸核(背核或Clarke核):仅见于C8L2,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起源核。中间内侧核:为内脏感觉信息的中继核。中间外侧核:位于T1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也见于S2S4节段的中间带外侧部,又称为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4)脊髓侧角:含内脏运动(自主)神经的节前神经元,14,.,与前角细胞损害相关疾病,1.运动神经元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以不对称的局部肢体无力起病,如走路发僵、拖步、易跌倒,手指活动(如持筷、开门、系扣)不灵活等。少数患者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球部症状起病。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肌肉萎缩、“肉跳”感(即肌束震颤)、抽筋,并扩展至全身其他肌肉,进入病程后期,除眼球活动外,全身各运动系统均受累,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一般无感觉异常及大小便障碍。查体:当下运动神经系统受累出现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肌束震颤;当上运动神经系统受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15,.,神经电生理表现:1.(延髓、颈、胸、腰骶段)至少三个区域有神经源性损害依据,大量自发电活动,宽大电位,束颤电位等;当只有2个区域异常为拟诊,1个区域异常为可能;2.感觉传导速度正常,电位波幅正常;3.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可有CMAP波幅下降;4.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后索不累及)。,16,.,病例一,毕庆丽,女,21岁,左肩外展受限两月,无肢体麻木。查体:体型明显消瘦,说话含混不清,双骨间肌、胸锁乳突肌、左上肢近端肌及舌肌萎缩,头颈肌无力,四肢肌力均有减退,以左侧近端肌为甚,双下肢病理征阳性。,17,.,18,.,19,.,病例二,王坡,男,62岁,四肢乏力半年,伴大小便障碍,感肉跳。查体:体型消瘦,四肢肌力4级,病理征阴性。,20,.,21,.,22,.,2.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主要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为不对称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减退,可有肌肉震颤,肌萎缩明显,无感觉障碍。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和小肌群更易受累。,23,.,神经电生理表现:后遗症期多无自发电活动,相应受损节段呈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表现,如出现宽大电位,募集反应减少,复杂重复放电等感觉神经传导正常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或轻度异常,CMAP波幅可下降后索损害一般不累及,24,.,病例三,吴志方,男,69岁,既往脊髓灰质炎数十年,遗留有右下肢无力、萎缩,40天来感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无明显麻木。查体:右下肢短缩,近端肌萎缩,胸段脊柱侧弯,双下肢病理征阳性。,25,.,26,.,27,.,3.平山病,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与上肢或颈部外伤后导致前角细胞受损有关,既往认为是运动神经元病,但与运动神经元病预后完全不同。临床特点:1.青春期男性好发;2.单侧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为首发表现;无力特点为冷麻痹,寒冷时加重;发病前2-3年进展较快,后逐渐趋于稳定。3.查体:无力和萎缩主要局限在手和前臂的内侧肌群,特有的体征为前臂斜坡样改变,伴有前臂伸展时手指震颤。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病理反射阴性。,28,.,29,.,神经电生理表现:1.针极肌电图:主要以C7-T1支配肌可见神经源性损害,部分可波及C5-6支配肌,无临床症状的对侧肢体也可出现神经源性损害2.感觉神经传导正常3.运动神经传导可出现患侧尺神经CMAP波幅下降4.患侧尺神经F波异常5.体感诱发电位多正常。,30,.,病例四,方俊浩,男,21岁,右上肢无力、伴萎缩5年,无肢体麻木。查体:右上肢远端肌力减弱,右侧大、小鱼际肌萎缩,有前臂掌侧肌肉不饱满,呈斜坡样改变。病理征阴性。,31,.,32,.,33,.,病例五,徐嘉峰,男,20岁,左上肢远端肌无力7月。查体:左上肢手内肌萎缩。,34,.,35,.,36,.,与灰质损害相关疾病,脊髓空洞症最常见于颈膨大,常向胸髓扩展,多先侵及灰质前连合,然后向后角扩展,以后侵及前角,继而压迫白质。空洞可侵及延髓。本病发病隐袭,缓慢进展,多见于中青年。典型的症状是病变节段分离性痛、触觉障碍及病源支配区的肌肉萎缩与营养障碍。,37,.,临床表现,感觉症状:痛温觉因脊髓丘脑纤维中断而丧失,而由于后索早期不受累,轻触觉、震颤觉和位置觉相对保留,属本病特征,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累及前角,出现运动症状,相应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减低,肌肉震颤和反射消失。手内在肌肉受累一般较早,严重时可出现爪形手,病变范围可继续往上行至肩带。累及侧索,可出现下肢痉挛性轻瘫,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晚期累及中央外侧细胞柱内交感神经元,可出现Horner征阳性。营养障碍:出现Charcot关节。皮肤多汗或无汗,颜色改变,角化过度,指甲粗糙。二便障碍多见于晚期。病变波及延髓引起吞咽困难、舌肌萎缩,眼球震颤。,38,.,神经电生理表现:1.若累及脊髓前角,可出现病损相应节段神经源性损害表现,出现自发电活动,宽大电位,CRD、束颤等异常电位2.周围神经传导一般正常,运动神经传导可受累,以轴索损害为主3.晚期累及后索时可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异常。,39,.,白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纤维束按其起止命名。1.薄束和楔束上行纤维束:2.脊髓小脑束(后束、前束)(感觉传导束)3.脊髓丘脑束(侧束、前束)1.皮质脊髓束2.红核脊髓束下行纤维束:3.前庭脊髓束(运动传导束)4.网状脊髓束5.顶盖脊髓束6.内侧纵束脊髓固有束,40,.,位置:后索内,薄束位于内侧,楔束位于外侧行程:薄束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央突,楔束成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央突。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功能:传导来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运动觉、振动觉、位置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压觉信息。,上行纤维束1.薄束和楔束,41,.,2.脊髓小脑束后束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此束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前束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前部。功能: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触压觉至小脑,与肢体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42,.,3.脊髓丘脑束,外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半部,脊髓小脑前束的深部。前束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的前内侧。功能:外侧束传导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前束传导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压觉信息。损伤后表现:一侧损伤,对侧损伤平面l2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43,.,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的锥体细胞。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叉处交叉,至对侧脊髓侧索,称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的前索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下行传导束:1.皮质脊髓束,44,.,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接受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但也接受来自同侧的少量纤维。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球来的纤维支配躯干肌的运动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肢体的肌肉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45,.,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群运动;与感觉活动有关。3.前庭脊髓束主要兴奋躯体和肢体的伸肌,维持身体平衡。4.网状脊髓束参与调节躯干和肢体近端肌的肌张力和运动协调。5.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6.内侧纵束主要作用是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红核脊髓束,46,.,脊髓固有束位于脊髓灰质周围。由联系脊髓各节段的短距离的上、下行纤维束组成。通过此束而完成脊髓的节段间反射。,47,.,与白质中后索、侧索相关的疾病,1.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由于体内维生素B12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MRI:矢状位T2WI显示C1-4椎体水平脊髓背侧条状高信号,轴位图像呈八字征或倒V征,48,.,临床表现:周围神经损害最早出现。多表现为由下肢开始的足趾、手指末端对称性、持续性感觉异常。查体可检出手套样、袜套样感觉障碍及神经干压痛。脊髓损害主要累及后索和侧索。后索症状出现较早,表现为以下肢明显的深感觉障碍: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步态不稳,如踩棉花感,夜间尤重,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稳,Rombergs征阳性。随病变进展,出现双下肢无力,并累及侧索,损伤锥体束,引起肢体痉挛性瘫痪。如果病变以周围神经为主,则表现为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低、呈弛缓性瘫痪;如病变以锥体束为重,则表现为肢体强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疾病晚期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另外还有视神经受累和精神症状。,49,.,神经电生理表现:1.针极肌电图无明显异常2.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感觉、运动均可累及,以感觉受累为主,对称性,脱髓鞘为主3.体感诱发电位异常。,50,.,-51-,其他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脊髓全横断常见于脊髓急性病变,如急性脊髓炎、急性脊髓外伤、脊髓慢性损害(如脊髓肿瘤晚期)等。脊髓横断性损害引起双下肢截瘫或四肢瘫。初期均有脊髓休克症状、损害平面以下肢体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不能引出,大小便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休克期一般持续34周,以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包括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及反射性排尿(尿失禁)。脊髓慢性损害(如脊髓肿瘤的晚期)也出现脊髓横断性损害,引起截瘫或四肢瘫,但无脊髓休克症状。,.,脊髓主要节段横贯性损害的表现,高颈段(C1-4):四肢上运动元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四肢及躯干无汗。根痛位于枕、颈后部及肩部。(C3-5):膈神经麻痹呼吸困难、呃逆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外侧痛温觉丧失。副神经核: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瘫痪,萎缩。后颅凹症状:眩晕、眼震、吞咽困难。颈膨大(C4-T1):双下肢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丧失,上肢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根痛位于肩或上肢。C8-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出现Hornor征阳性。,颈段脊髓,52,.,脊髓主要节段横贯性损害的表现,胸段(T3-12):双上肢正常,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丧失,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L1-2:屈髋障碍,踝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股前上方和腹股沟部位有根痛及感觉障碍。L3-S2: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下肢感觉障碍,膝、踝反射消失,大小便障碍。S1-3:阳痿。圆锥:鞍区感觉障碍,性功能及大小便障碍,无运动障碍。马尾: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伴有根痛且严重,性功能及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