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谈《周易》与中国画审美之渊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千百年来,在浩繁的中国典籍中,没有哪部书能够像周易那 样,影响深远而广泛。解说它的书籍,不下三千余种,且古人将周 易推崇为“群经之首,”被称作“天人之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根源,一切学术的源泉。 周易这部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一部 占筮用书,易传则是一部哲学书。但是易传的思想是利用了易 经占筮的特殊结构和筮法建立起来的,固而这两部分在内容上存在 差别而在形式上却有联系,形成了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巫术的奇妙结 合。在周易中,形式就是象数,内容就是义理。由于内容同形式 密不可分,义理便和象数紧密结合在了起。 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周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我们所 从事的中国画艺术同周易的渊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意周易这 部书是在中外思想史上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它的形式与内容两个 方面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方法是对易经和易传 两部分相结合去研究,在这一点上,对周易的研究与参悟是和中 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方法相一致的。周易中包括了宝贵的美学思想, 如经中的“刚建、笃实、辉光”就代表着我们民族的一种建全的 美学思想,而阴阳观和象意论对中国美学一直产生着影响。在周易 上经第二十二卦贲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典美学内涵。特别 是中国绘画美学的审美精神和中国画发展的规律。比如“六五”象征 着山水画的审美,“上九白贲”象征着孔子“绘事后素”的美学思想。 本文将对周易与中国画审美的渊源予以的探讨,并诠释贲 卦所蕴含的丰富美学价值,从而挖撅周易深奥的美学内涵。对把 握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提高艺术的品位,寻绎中国画和周易间 的内在规律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周易阴阳象意贲 中国画 a b s t r a c t f o rm i l l i o n su p o nm i l l i o n so fy e a r s ,a m o n gt h ev a s tc o l l e c t i o n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c o d e sm a dr e c o r d s ,t h e r ei sn ob o o kt h a tc a n p a r a l l e lz h o uy il e a v i n gs op r o f o u n da n d w i d ee f f e c t i ti sk n o w nt h a tt h e r ea r em o r et h a nt h r e et h o u s a n d sk i n d so fb o o k s p r o v i d i n g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i t m o r e o v e r , t h ea n c i e n t st o o kz h o uy ia st h et o po fi t sk i n d , c a l l i n gi th o l yt h e o r y i ti s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o r i g i n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a sw e l l a st h eh e a d s p r i n go f e v e r ys c i e n c e z h o uy ii sc o m p o s e do ft w op a r t s ,n a m e l yi - c h i n ga n dy iz h u a n i - c h i n gi sa b o o kf o rd i v i n a t i o n ,a n dy iz h u a ni sab o o ko np h i l o s o p h y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t h et h o u g h t p e r t a i n i n gt oy iz h u a ni se s t a b l i s h e db yb a s e du p o nt h es p e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a u g u r y o fi - c h i n gd i v i n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s u c ht w op a n sa r ed i f f e r e n ti nc o n t e n tw h i l er e l a t e d t oe a c ho t h e ri nm o d a l i t y , f o r m i n gaw o n d e rc o m b i n a t i o no fp h i l o s o p h i ci d e o l o g ym a d r e l i g i o n a r ya u g u r y i nz h o uy i ,t h em o d a l i t yi st h en u m b e ro fd i a g r a ma n dt h ec o n t e n t i st h e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a st h ec o n t e n ta n dm o d a l i t ya r en o n s e p a r a b l e ,t h e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a n dd i a g r a mn u m b e ra r ec l o s e l yi n t e g r a t e d o u rs t u d yo fz h o uy iw i t ha e s t h e t i cv i e wa i m sa tr e v e a l i n g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b e t w e e nz h o uy i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r tt h a tw ea r ee n g a g e di n i nt e r m s o fs t u d ym e t h o d ,i nt h i sp a p e r , a t t e n t i o ni sp a i dt ot h a tt h eb o o kz h o uy ii saf a rm o r e s p e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i d e o l o g y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b o t hi t sm o d a l i t y a n dc o n t e n ts h o u l db ea r a c h e ds u f f i c i e n ti m p o r t a n c et o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u d y m e t h o du s e d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i - c h i n ga n dy iz h u a na r es t u d i e db yc o m b i n gt h e m f o rt h em a t 亡e ro f t h i s t h es t u d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o f z h o uy ia r e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m t h ea e s t h e t i cm e t h o d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 s z h o uy ii n v o l v e sp r e c i o u s a e s t h e t i ci d e o l o g y , f o ri n s t a n c e ,u n y i e l d i n g n e s s ,s o l i d n e s sa n db r i l l i a n c ei ni - c h i n g r e p r e s e n t t h ep e r f e c ta e s t h e t i ci d e o l o g yo fo u r n a t i o n a l i t y , w h i l ey i n - y a n gd o c t r i n ea n d d i a g r a mh e r m e n e u t i c sh a v ei n f l u e n c e d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a l lt h ew a y i nd e c o r a t i o n , d i a g r a m2 2 ,p a r to n eo fz h o uy i ,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 si s c o n t a i n e d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t h ea e s t h e t i ce s s e n c e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e s t h e t i c sa n dt h e l a w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f o re x a m p l e ,“s i x - f i v e ” s y m b o l i z e st h ea e s t h e t i c so fl a n d s c a p e ,a n d “h i g h e s tn i n ea n dw h i t ed e c o r a t i o n ” c o n f u c i u s a e s t h e t i ci d e o l o g ya d v o c a t i n gu l t i m a t es i m p l i c i t ya n dc h a s t i t yo fp a i n t i n g b y t h i sp a p e r ,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z h o uy i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w i t hr e s p e c tt oa e s t h e t i c sw i l lb ed i s c u s s e di nd e p t h ,a n di nt h em e a n t i m e ,a b u n d a n t 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i m p l i c a t e di nd e c o r a t i o nw i l lb ea n n o t a t e d ,w h e r e b ym i n i n gt h ed e e p a e s t h e t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o fz h o uy it h i si so f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r a v e l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s k e l e t o no fc h i n e s ea r t ,i m p r o v i n gt h et a s t eo fa r ta n ds e e k i n gt h e i n h e r e n tr u l eb e t w e e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n dz h o uy i , k e yw o r d s :z h o uy i y i n y a n gd i a g r a mh e r m e n e u t i c s d e c o r a t i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它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玉洼太 生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面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毒7 吖弓雹签字日期:z - o o s - 年7 月厂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丢注太堂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特授权云洼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匆,f 导师签名:l 矛易绛 签字日期:拓心年y 月步f t签字日期:年夕凡广日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1 1 周易概述 传统上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也称 “易经”,主要包括卦符。卦名、卦辞,传也叫“十翼”,包括彖、 象、文言、系辞、说卦、杂卦和序卦。当前,一种有 影响的说法是,周易经文,本是古人因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算命占卦 用的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卦辞、爻辞是b 记录的汇集, 它的价值主要在于保存了上古社会的一些史料。而传则是中国古 典哲学中的重要著作。研究周易主要是研究传,由于有了传, 才使周易有了不朽的价值。没有传,人们恐怕永远不能解释经, 甚至经文本身也可能早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湮没了。而能否对经文 做出正确的解释,是判断一切易学著作其中也包括易传价值的标准。 “书”之说始于宋代朱熹,至今几成定论。但周易并不是什么巫 辞妄语,而是一个无比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它描述 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并与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 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它之所以难于破解,主要因为它的结构奇特,表 述的方法也不寻常,再加上人们的误解,使之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尘垢。 如果我们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面前。而是深入到这个殿堂去,那就会 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很具有的价值。 1 1 1 象数和义理 我们研究周易中的美学元素,就是要从象数和义理两方面去研究, 最终要把它们合为一体。从而形成易学中的美学启发。要做到这点就 得先了解什么是象数和义理。 1 1 1 1 象数 象指的是八卦的卦象,数指的是爻的奇偶。从占筮的角度来说, 象数就是占筮道具( 即蓍草) 所显示出来的朕兆,体现了鬼神的意旨, 具有一定神秘的性质。人们可以根据象数显示出来的变化来预测吉凶 祸福,这是象数的原始含义。易传中的象数派倾向在汉易中得到了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充分的发展,这种倾向独立成派也是从汉易开始的。汉易之所以对象 数学的思维模式感到极大兴趣,主要是受当时今文经学的影响,为了 用周易的卦爻结构来讲阴阳灾异。当时几乎所有的今文经学家都 在讲阴阳灾异,比如董仲舒的春秋阴阳、刘向的洪范五行、礼 记中“明堂阴阳”。以孟喜,京房的卦气说为代表的汉代象数派的 易学比这些讲法要显得优越,是因为它能作出一种貌似精确的数字计 算,可以把阴阳灾异说得近乎贴切。汉书京房传介绍京房的易学指 出:“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 有占验。”( 1 ) 这种卦气说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占法。它根据说卦的 八卦方法说首先把八卦与四时八方相配,然后再与十二月,二十四节、 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相配,组成一个比说卦更加整齐有序的象数模式, 按日以候气,分卦以征事,占验人事的吉凶祸福,预言政治的成败兴 衰。从讲阴阳灾异的角度来看这种卦气说的象数模式确实具有特殊的 优越性,是一个非常合用的工具,所谓卦气,是说卦爻的变化代表阴 阳二气的消长,由于阴阳二气是万化之源,体现了神意,支配着所有 的天象和人事。决定了各种各样的吉凶祸福,所以为了进行预测,必 须仔细观查卦爻的变化。汉代象数派易学倾注全力来研究卦爻的变化, 其故在此。实际上,这是把形式置于首位,也是象数派的基本特征。 1 1 1 2 义理 易传的作者则不把这种象数看作是一种筮法,并认为其中蕴 含着阴阳学说的哲理,基本上剔除了其中宗教巫术的成分,把它们改 造成表现哲学思想的一种工具,因此易传的易学就是义理派的易 学,它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使形式服从于内容。但是另一方面,传也 没有完全否定占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宗教巫术的杂质。比如说 卦把八卦的卦象看作是沟通人神关系的手段,系辞认为“天地 之数五十有五”( 2 这些神密的数字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象数和 义理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并存于易传之中,所以后来的象数 派和义理派都可以在易传中找到自己的根据。 易传的主导倾向应该属于义理派的易学。易传之所以能够 成功地把易经这部占筮之书改造成为一部哲学书,根本原因在于 它发挥了解释学的优势。易传并没有扫落象数,只是在处理象数与 义理关系时把义理摆在首位使象数服从于表现义理的需要。为了表达 这个目的,易传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就是立足于本体论哲学的高度,来说明象数与义理之间的关系。象数 有形可见,是为形而下。义理藏于象数之中看不见,摸不着,是为形 而上,但是形而上的义理必须借助形而下的象数才能表现出来。这一 点恰和中国画中“画”与“意”的关系是相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画相当于象数,意可以看为揭示卦象的义理。 1 1 2 易数论 传统的易学认为,易有理有象有数,理寓于象,象定于数。系辞 云:“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4 ) 这就是说,数较之于象理,有着更 为深刻更为稳定的内涵。通观周易的架构,数确实可以看成是整 个周易大厦的基石。我们通常所说的易数,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 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易学家对易数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说, 广义的易数是指周易中数的思想和占筮方法,范围主要有所谓卦 数,爻数,天地数,大衍数,河数,洛数,生成数,体用数等等。系 辞传中记载以天地数,大衍数以及名称见之于系辞,历经长期的埋 没而于宋代首出的河图,因此狭义的易数,应该是天地数,大衍数, 及河图数。“数”是构成卦和爻的最小单位。在特定的时间内,一个卦 有五十四个数,一个爻有九个数。( 周易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 爻。爻分为阴爻与阳爻两种,其符号用“一”和“一一”来表示。) 数 也分为两种,一种叫天数,用符号“。”表示:一种叫地数,用符号“” 来表示。天数共二十五个,地数共有三十个。在这五十五个数中,因 为有一个天数和一个地数因时互变,所以对一个卦来说,它可能是十 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也可能是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七个地数。对 于一个爻来说,它可能是九个天数,也可能是九个地数更可是天数地 数混杂,但总数则是九个,阴爻与阳爻的区别是由爻内所包含的天数 和地数的多少所决定的。 1 1 3 卦体论 1 1 3 1 卦体 所谓卦体,简单说就是易卦六爻在空间上的结构或者说是六爻在 静态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关于卦体,传统易学认为,“积爻成卦,三爻 而成一经卦,六爻而成一别卦。周易六十四卦六位而成章,积六爻 而为体”( 5 ) ( 见易学大辞典) 。这种说法,容易使人们理解为卦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就是立足于本体论哲学的高度,来说明象数与义理之间的关系。象数 有形可见,是为形而下。义理藏于象数之中看不见,摸不着,是为形 而上,但是形而上的义理必须借助形而下的象数才能表现出来,这一 点恰和中国画中“画”与“意”的关系是相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画相当于象数,意可以看为揭示卦象的义理。 1 1 2 易数论 传统的易学认为,易有理有象有数,理寓于象,象定于数。系辞 云:“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4 ) 这就是说,数较之于象理,有着更 为深刻更为稳定的内涵。通观周易的架构,数确寅可以看成是整 个周易大厦的基石。我们通常所说的易数,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 的概念。不l 司时代,不同的易学家对易数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说, 广义的易数是指周易中数的思想和占筮方法,范围主要有所谓卦 数,爻数,天地数,大衍数,河数,洛数,生成数,体用数等等。系 辞传中记载| 三l 天地数,大衍数以及名称见之于系辞,历经长期的埋 没而于宋代首出的河图,因此狭义的易数,应该尾天地数,人衍数, 及河图数。“数”是构成卦和爻的最小单位。在特定的时问内,个卦 有五r 四个数,一个爻有九个数。( 蒯易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 爻。爻分为阴曼与阳爻两种,其符号用“一”和“一”来表示。) 数 也分为两种,一种叫天数,用符号“。”表示;种叫地数,用符号“” 来表示。天数共二【+ 五个,地数共有三十个。在这五十五个数中,斟 为有一个天数和一个地数因时互变,所以对一个卦来说,它可能是十 四个天数和三 个地数,也可能是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七个地数。对 于一个爻来说,它可能是九个天数,也可能是九个地数更可是天数地 数混杂,但总数则是九个,阴爻与阳爻的区别是由爻内所包含的天数 和地数的多少所决定的。 1 13 卦体论 1 131 卦体 所谓卦体,简单说就是易卦六爻在空间上的结构或者说是六爻在 静态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关于卦体,传统易学认为,“积爻成卦,三曼 而成一绎卦,六爻而成一别卦。周易六十四卦六位而成章,积六爻 而为体” 5 ( 见易学大辞典) 。这种说法,容易使人们理解为卦 而为体” 5 ( 见易学大辞典) 。这种说法,容易使人们理解为卦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体是爻积累的结果;六爻卦( 别卦) 是三爻卦( 经卦) 生成的结果。实际 上,卦与爻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固然离不开局部,但 局部也离不开整体。离开了卦的爻,也只能是一个“死爻”。卦体是一 个球体,把球面均分为六个等份就是六爻。在特定的时间内,每个爻 有九个数;六爻由不同的数定位以示区别;爻与爻之间有渠道连通, 因此有一部分数可以从一个爻向另一个爻运动。作为球形的卦体,并 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也可以旋转和滚动。这个环形卦体的设想,受启 示于河图,我们曾经把它定名为“消息球”。它很可能就是管子中 记载的由伏羲发明制作的一个集时空为一体的宇宙全息模型。 1 1 3 2 爻与位 爻位或者说是位,是传统易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所谓爻 位,是指每卦六爻所处的位置。一卦六爻,自下而上,依次递进,日 初、二、三、四、五、上。其中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也有 把六爻分为“天地人”三位,初二爻相并为地,三四爻相并为人,五 上爻相并为天,谓之“三才之位”。从卦体这个角度看,爻位的基本意 义应当是爻的空间方位上的差别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爻与位是不可分 的。谈到爻就必须明确它的位,谈到位必须知道是什么样的爻。易卦 在象征事物方面所具有普遍定义,如系辞传所云“范围天地之化 而不过”,就因为它从空间角度,把握了一切事物的共同的和基本的特 征,即三维性质。 1 2 易传中的美学 1 2 1 易传的形成 周易大传,是对易经的理解和发挥。易经本为占筮用 书,大约成书于商周之际。易传是周易本经之最早也是最具有 权威意义的易学概论,有很多政治、伦理、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内容。 易传凡七种十篇,即象大小,系辞上下,文言、说卦 序卦和杂卦,汉人称为十翼。汉代纬书乾坤凿度称“孔子 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6 ) 说孔子是易传的作者。宋代欧 阳修易童子问首先疑易传为孔子所撰,今人接受欧氏这一见 解。学界对易传的成书年代问题,也多有争论,所见不一。现今, 一般认为,易传之成书有一颇为漫长的过程,其基本扁章,可能写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成于通行本老子作者太史儋之后,庄子之前。易传的重要注本 有魏王弼,晋韩伯康、唐孔颖达注疏的周易正义,宋朱熹 周易本文等。近人注本有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南怀谨周易今 注今译等。 1 2 2 易传的美学意义 易传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美学中诸多审美 范畴如精气,阴阳、天人合一,意象、中和、刚柔、动静等等在易 传中都可以找到文化原型或者历史形态。其思想体系广泛完整,易 传美学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基本内核,是其所言的“象”这一范畴, 早在郭店楚简老子中就已出现,所谓“天象亡形”,在通行本老 子里,也有“大象无形”、“其中有信、其中有象”之说,似乎“象” 说不是易传对中国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但在易传中,“象” 已经在原始巫术兆象基础上转变为具有一定哲学与审美知识的符号。 比如在易传中,“晋”卦这一卦象已被赋予了新的人文意义,包括 审美意义。易传说:“晋,进也,明出地上”。“明者,光明也,阳 光也。”易传进而提出:“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这是 说君子以“明”自比,使仁道显出光辉。这里已有人格美的审美因素。 在甲骨文中,初升之朝阳称旦,上像太阳,下大地为“晋”。可见,周 易本经的卦象与中国古文字的建构大有关系。在易传中,两者 所共同体现的是中国自古所特有的“象”思维,即融会以“象”因素 的思维方式,是表像的思维。象形与表意,是这一思维的基本特征。易 传对周易中,例如“贲、离、咸”等卦的阐述,具有丰富而深 邃的审美意识与精神,传中的一些卦辞更富有着美学启发,比如 “责”、“离”、“咸”三个卦就直接体现着美学思想。此外我觉得“乾” “坤否”“泰履”“小过”等卦也都蕴含着审美的成份。由其是 “贲 “离咸”卦分别体现的是绘画;装饰;和交感之美。而“乾”, “坤”则象征宇宙间万事万物相对立的两方面力量。蕴含着古典审美 中的阴阳之美,“否”、“泰”具有循环往复的美感,“履”是一种谦和 朴实的美;“小过:飞鸟遗之音”如诗如画的美。我对周易审 美的把握主要原自对中国画的研究,和从事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同易学 参悟相互间的感悟。易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于此。”( 系辞上) 易传 所说的“感”不只是针对审美而言的,但同审美有重要关系。因为不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论审美或艺术创造都同人对外物的感受和美与艺术作品对人的感染相 关。“感”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美学所应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周易中 美学成份的领悟和对中国画的体会也通常是“感于物而动”的结果。 易传以“象”为核心的审美意识还是儒,道文化意识乃至玄学审 美意识与美学精神之初启的融和。 1 3 王弼的易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学体系大多是通过重新创新 解释经典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这些哲学体系依据经典而又不囿于经典, 利用前人的思想数据创立新意。 “汉未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 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7 )(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 和晋人的美) 六朝的美学结束了先秦两汉时期美学依附于政教道德的 狭隘境界,将审美艺术创作与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与个性追求 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并列衣,启迪后世的美学范畴,如神思,虚静、 气韵、风骨、意象等。产生了“体大思精”的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巨 著文心雕龙。中国完整意义上的美学,应该说是在六朝时代开始的, 然而,六朝的美学,由其是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主要是受当时的玄学 所影响,正始年间( 公元2 4 0 2 4 9 年) 何晏以其哲学家与政治家的身份 同王粲等人成了“正始玄风”的主要倡导者。王弼为刘表的外曾孙, 王粲的嗣孙。王粲为建安七子之冠,获得蔡邑的万卷藏书,后来这批 珍贵的文化遗产统统归王弼之父王业所有,王弼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 学术气氛甚浓的家庭里,他所受到的熏陶是可以想见的。王弼虽年少, 但他却是何晏之后最有影响的玄学家,王弼的玄学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主要是周易和老予。并对周易的解释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他的周易略例和老子指略两部著作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哲学从先秦以至两汉对理解 的探索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而王弼易学思想中的美学观点,对六 朝乃至后世的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 吸收的易学观点主要就是王弼的易学。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审美观中也 渗透着王弼的玄学成分。 在易学史上,王弼的周易略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义理派 与象数派的明显的分野就是以这部著作的出现为标志的。王弼的易理 第一章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派的易学思想比之于易传,要显得更为纯粹、坚定、明确。比如王 弼在明象中说: “夫象者,出意也。言者,明象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着。” 8 ) 这是王弼一段著名的关于“言意之辨”的论述。同时它又是对中 国美学产生着深远影响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义理派易学的共 同特征就是使形式服从于内容,极力把原本于筮法的象数改造成表现 哲学思想的一种工具。王弼的义理派的易学思想继承了易传的这 种主导思想倾向,他在周易略侧中围绕着象数形成所提出了许多 看法,虽大体上与易传一脉相承,但在一些细节上更具见解,独 立成派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命题,是王弼对易传中“立 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推动了美学领域中“象”的范 畴,向“意象”这个范畴的转化,意味着人们对艺术本体的认识已不 再停留在抽象的笼统的阶段,而是已经深入到了一个更为内在的层次。 它对后人的美学启发主要为两个方面,这个命题启发人们认识到,审 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但审美观照并不受这种有限 的物象的局限,而要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因此,人们从审 美观照中获得美感,往往包含着一种深沉的宇宙感。另一方面,王弼 的这个命题还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概念的超越。 也就是人们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美感。人们在审美观照中获得的往 往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的对于宇宙历史人生的感受和领悟。这在美学史 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二章 周易阴阳观中的审美精神 第二章周易阴阳观中的审美精神 美学总是与哲学相联的。易传和老子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 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两个源头。同样,它们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史上 辨证传统的两个源头。易传的美学精神虽然不是一种在理论形态上 成熟的美学,但其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则无疑是与道家思想有关。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对通行本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法的概括与提炼。也正是在易传中有了道 家哲学思想的参与,才提升了易传思想之美学精神的哲学品味。周 易对我国艺术的影响是深厚的,美术、音乐等无不笼罩在易理之内, 而对周易的哲学核心阴阳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论证周易与美学 的紧密联系。 易传认为宇宙万物是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变化的。正所谓“日 新之为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 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推,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 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系辞传) 在易传看来,易 经就是一部讲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书。易传的这种辩证法思想对 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 1 阴阳变易之美 2 1 1 阴阳之美 “易”之变易方面,汉司马迁说:“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均 长于变。”( 史记太史公自序) 阴阳对立的原则运用在一切艺术上, 其来源于“易”是显而易见的,历代确立了这个普遍原则,是“易” 之精神所形成的传统。易系辞下:“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下之撰。” 疏 :“阴阳相合,乃生万 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阳多为刚,阴多为柔。”把“易”之此理注 入艺术领域内,就是对立中的统一和对立中的变化。从这个以阴阳变 化的根本原则深化出对立中的变化。从这个以阴阳变化的根本原则深 化出对立统一的概念。古人对此有阐明,刘熙说:“阳,扬也,气在外 发扬也。反之,阴,抑也,藏也,气内藏而抑也。”( 释名释天) 第二章周易阴阳观中的审美精神 易经中说:“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日为阳,所以称为太阳, 月为阴,故日太阴。男为阳,女为阴,阳主动则剐,外扬、热烈、雄 壮好强;阴主静,则柔内含、委婉,以上种种,便在我国艺术美的观 念方面起了作用,在书画上表现有阴阳刚柔和谐的统一,具有刚柔兼 济的玄理。古人称阴阳为二气,所以刘熙载说:“书要兼备二气。”书 法是这样,其它艺术也无不如此。不单书画如此,文章也是同样的, 姚鼐在复鲁非书中说:“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友也。 得于阴阳之美者,则其文霆如电,如长风之出,如崇山峻睚,如决大 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日,如火。得于阴柔之美者,即文如升 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如鸣 鹄之鸣而入廖廓。”( 9 ) 以上是将文之理比以阴阳之理来论述的。还有 比清朝人此论更早的,成书远在战国时代的礼记乐记十九:“地 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 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者,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 也。”( 1 0 ) 易之哲理一一阴阳两个概念,用于对立而统一,就会和谐 的产生音乐美的节奏。 2 1 2 刚柔之美 易传中阴阳刚柔的思想里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精神,确立了中 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比如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一命题,不仅体现了阴阳中和的美学精神,而且为易传的阳刚, 阴柔,刚柔相济之美学精神的启蒙铺展了哲学思辨之路。又比如“无 往不复天地际也”。指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矛盾变化形成,并在 不断重复着向前运动发展,这种矛盾变化的重复又永远统一在天地宇 宙之中,这是中国的传统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法,它揭示了宇宙自然的 客观节奏变化规律,是哲学观,也是美学观。 易传认为宇宙万物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 的因素相互问的作用,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就是阴和阳,也就是刚和 柔。在阴阳学说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类基本类型: 壮美和优美。也可称之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而这种阴阳刚柔之美 的审美类型,同时也就是艺术意象,艺术典型,艺术风格的两大基本 类型。我们看“太极图”就是一个阴阳二气的统一体,阴阳各半,象 征着宇宙问一切相互对立的事物,也是宇宙精神之本源。在周易 中,构成八卦之基础为乾坤二卦,所有卦都是由此二卦派生而出,“乾 第二章周易阴阳观中的审美精神 为阳而象天,地势坤而象地”在“太极图”中,阴阳的关系就是天地 关系,天地之美也就是阴阳之美。易传对审美的影响不仅在于这两 类美的区分,而且更在于这两类美的统一。 2 2 阴阳相生的笔墨之美 阴阳合而万物生。万物此消彼长,生生不息,阴阳和合,才会使 宇宙无限的延续。这种观念带入到绘画创作中,特别是水墨画的创作 研究中,就成了艺术家对艺术的一种观念。甚至是处理画面语言的一 种手段。古代画家总能把所悟到的阴阳之理体现于画理之中,晋代的 大画家顾恺之著作了中国最早的成篇画论,我们认为他的理论除了当 时对绘画的观点外,主要还是源自他的哲学思想和作画的体会。“美丽 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 1 1 ) 顾恺之所 受的哲学影响包括儒,释,道和玄学,周易与老、庄并称“三玄”, 因此,在他的画论中把周易中阴阳象数的观点阐述进去,以阴阳 所召示的明与晦,枯与华,否与喜,阖与辟的事物矛盾反映和对画面 中出现的开合,争让,虚实,冷暖等画面中的矛盾关系,是顾恺之将 易学思想融入进美学思想的体现。另外,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 记中也谈到“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与张 式在画谭中讲的“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成造化之功”( 12 ) 都是在说阴阳及阴阳两种关系的运动变化与绘画的内在联系。张彦远 又说:“能悟此理者,便是得意。”这个“意”字是指艺术上的主观精 神及天机妙道。因此才称之为“玄化”。关于“玄化”一词,清人龚贤 有文解释道:“书画当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要“心穷万物之源, 同尽山川之势”。( 1 3 ) 他的这几句话把易之阴阳领悟到了很高的层次。 意在将客观之“物”与“我”和主至高无上范围天地的法则一一“道”, 结成一个整体,这便是画家眼中最美的境界和艺术上最高的造诣。 在我们看来,中国画最富于形式美,它对笔墨的虚实,布局的疏 密都是极考究的,这也正是我国书画艺术卓越之处。在周易里讲 “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合”就如同太极图中“阴阳鱼”所示,阴中 有阳,阳内含阴,在阴阳二者对立的同时又有玄妙的统一。在这种古 典哲学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和优美的关系就不再相互分 裂的,也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矛盾的对立 统一,错综和谐,产生了艺术作品在形式上气象万千的审美效果。姚 鼐说:“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 第二章周易阴阳观中的审美精神 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姚鼐在这里把写作文章的本原归乎天 地之道,认为文章的精华就在于阴阳刚柔间的完美结合。文章是如此, 画亦如此。( 海愚诗钞序) 阴阳哲学对绘画美学的影响,也深刻地 体现在中国水墨画审美意识当中。清代丁臬在写真秘诀中言到:“凡 天下之事事物物,总不外乎阴阳。以光而论,明日阳,暗日阴。以宇 宙论,外日阳,内日阴。以物而论,高日阳,低日阴。以培填论,凸 日阳,凹日阴。岂人之面独无然乎? 惟其有阴有阳,故笔有虚有实。 惟其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故笔有实中之虚,虚中之实,虚者从有 至无,渲染是也。实者着迹见痕,实染是也。虚乃阳之表,实即阴之 里也。故高低凸凹,全凭虚实,阴阳从虚而至实,因高而至低也。夫 平是纯阳,无染法也。有高而有染,有低而有画也e 盖平处虽低,而 迎阳亦白也。凸处虽高,必有染,方见高也。譬如一圆珠,于室内粉 壁之间,珠壁皆自,外看其光之阴阳,染珠乎? 染壁乎? 会得此意, 可与言浑元笔法之虚实矣。辨别阴阳虚实,笔端万象传真穷理毫无秘 诀,一点灵机自神。”( 1 4 ) 中国的水墨画同中国的诗词词、文学、音乐,书法等传统艺术无 不遵循这一形或美的准则,即要求一切表现形式要在重复中有变化, 又要在变化中求统一,中国画也不例外,绘画的生命机制也是和宇宙 的运动及自然的生态息息相通的。我们在作画时对阴阳的把握,其实 也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前人在艺术实践中所总结的一些画诀如: “重如坠石,轻若游丝,高下向背,远近重梭”,“密不透风,疏可 走马,”“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等都是强调对这种矛盾关系的运用。 阴柔与阳刚,优美与壮美不易于单纯地运用到艺术作品中去,尤其是 在画面之中,两者各有所重,不能只执其一端。相生相济,方能妙造, 反之则会与审美的规律相忌,达不到整合化一的艺术效果。正如清代 华琳在南宗抉密中所说: “黑、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白即纸素之白, 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 山足之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 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 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然但于白处求之,岂能 得乎! 必落笔时气吞云梦,使全幅之纸皆吾之画,何患自之不合也? 挥 毫落纸如云烟,何患白之不活也? 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道出画中之自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 第二章 周易阴阳观中的审美精神 特恐初学未易造此境界,仍当于不落言诠之中,求其可以言诠者而指 示之。笔固要矣,亦贵墨与白合,不可用孤笔孤墨在空白之处令人一 眼先视着他。又有偏于白处用极黑之笔界开,白者极白,黑者极黑, 不合而合,而白者反多余韵。譬如为文愈分明愈融洽也。吾当言有定 理无定趣,此其一端也。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 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 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廖,毋重复排牙,则通 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 15 ) 由此,我们能够理解在水墨画中,黑白是同等重要的,正因为有 了水与墨间的相互作用,才使画砸的效果变化无穷,画中之白可谓“既 白当黑”,而白所体现的不仅是“色不异空”的禅宗哲理,它更重要的 是作为阴阳观的重要部分,揭示着道家的易学思想。 随着水墨画的发展,加之近代的科学研究表明,一切色光之和为 白光,一切色彩之和为黑色。因此,只有黑白二色才能作为一切光色 的概括色。水墨画以其浓、淡、干、湿的水墨点线,画在白色的纸或 绢素上,以笔取形,以墨取色,用墨的各种变化表现景物的色彩,明 暗,凹凸,空间,质量,意境等等。水墨虽然只是由黑、白两种元素 构成,但它的表现力并不亚于色彩,从这一点上看水墨画正是由阴阳 两种元素相互对比,协调,变化莫测从而形成了道。而“道”是质朴 的,正所谓“素以为绚”。故画训云:“墨韵既足,没色可,不设色亦 可。”( 清、戴熙习苦斋画絮) 。 1 6 水墨的高度艺术概括性和纯 净的艺术风味,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和推祟。到 了元代,随着造纸术的发达,生纸在绘画中的普遍使用,水墨画法无 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逐渐发展成了以墨为 主色,以传神写意为宗旨的写意画法。明清以降,写意画由士大夫阶 层普及至民间,成为了我国独具民族特色而又“雅俗共赏”的绘画艺 术形式,古人曾总结出用墨有“五色”、“六采”,运墨有“泼”破,“积” 等方法,并以“墨韵”一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广电来宾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市场与服务类
- 保山市中石油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莆田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油工艺技术岗
- 国家能源齐齐哈尔市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电厂安装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广电黄石市2025秋招市场与服务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亳州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数智化与信息工程岗
- 达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炼油设备技术岗
- 教育学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 国家能源太原市2025秋招笔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题专练及答案
- 水库水坝施工方案范本
- 肺康复个案护理
-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GB/T 21499-2024粮油检验稻谷和糙米潜在出米率测定方法
- (版)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题库
- GB/Z 44314-2024生物技术生物样本保藏动物生物样本保藏要求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赛项规程
-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知多少课件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解读
- 个人履职考核情况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