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构成探论.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构成探论.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构成探论.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构成探论.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构成探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 人类普遍的愿望。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表现出对人生的深深眷念, 就已经出现了长寿的观念。“五福寿为先”,尚书洪范把寿列为 “五福”之首。经过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产生了许多复杂而有趣 的祈寿心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长寿文化。 在中国文学和艺术领域里存在着大量表现寿的题材与手法。就寿 的艺术表现范围而言,相当广泛,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口承 文学等等都涉及寿的题材。本文主要针对以寿为主题的吉祥图,联系 中国长寿的观念和祈寿、祝寿的风俗,对寿的吉祥图的形成、构成方 法、画面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寿、吉语、吉祥图 a b s t r a c t l i f e ,a g e i n g ,i l l n e s sa n dd e a t ha r et h en a t u r a ll a wo f h u m a n b e i n g s t ob eh e a l t h ya n dl o n g l i v e da r et h eu n i v e r s a lw i s ho fh u m a nr a c ef r o m a n c i e n t t i m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l i f e w a s h i g h l yr e g a r d e db y t h e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i n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 t h u st h ec o n c e p to fl o n g e v i t yc a m ei n t ob e i n g l o n g e v i t yc o m e s f i r s ta m o n gf i v ek i n d so f b l e s s e d n e s s ( w u f us h o uw e i x i a n ) a st h ea u t h o ro fs h a n gs h u h o n gf a np u ti ti nt h ef i r s tp l a c e f i n a l l y , m u c h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i n t e r e s t i n gm o o do fp r a yf o r l o n g e v i t y a p p e a r e d ,t h u sc h i n e s eu n i q u ec u l t u r eo f l o n g e v i t y i sf o r m e d t h e r ee x i s tm u c h s u b j e c t m a t t e ra n d t e c h n i q u e o f l o n g e v i t y e x p r e s s i o n i nt h ef i e l do fc h i n e s ea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s c o p e o f l o n g e v i t ye x p r e s s i o ni sv e r ye x t e n s i v e ,f i n ea r t ,m u s i c ,d a n c e ,t h e a t r e a n do r a ll i t e r a t u r ea r ea l lr e l e v a n tt ot h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o f l o n g e v i t y t h e a u s p i c i o u sp a t t e r no fl o n g e v i t yi st h em a i np o i n to ft h i s a r t i c l e ,w h i c h r e l a t e st ot h ec o n c e p to f l o n g e v i t y , t h ec u s t o mo fp r a yf o rl o n g e v i t ya n d b l e s s i n g f o r l o n g e v i t y t h u s t h ef o r m a t i o n s p a t t e m o f l o n g e v i t y ,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a n df a b l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p a t t e r na r ed e e p l y s t u d i e da n d a n a l y z e d k e y w o r d s :l o n g e v i t y , a u s p i c i o u sw o r d s ,a u s p i c i o u sp a t t e r n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构成探论 开篇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 类普遍的愿望。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表现出对人生的深深眷念,就 已经出现了长寿的观念。“五福寿为先”,尚书洪范把“寿”列为“五 福”之苗。 “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f i 考终命”。所谓“五福”是指:长寿、富贵、健康安宁、行善积德和无 病老死。“寿”乃是“五福”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何谈富贵,何谈康宁。 任何一种“福”都比不上长寿可贵。 人生苦短,多少英雄豪杰壮志未筹而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英雄泪满襟”的遗憾,多少有情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即使是“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面对死亡的 威胁时,也只能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自牛就有死,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乐生恶死,毕竟“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 命,生命属于入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 。特别是在科学不发 达的时代,人们面对生存的挑战和疾病的威胁,人的寿命更是短暂,“人 到七十古来稀”,因此中国称七十岁的老人为“古稀”老人。于是,人 们为了延长这生的欢乐上祈于天上神灵,下求于山川万物:外顺于阴阳 爱 ! 里! ! 篓查婴垒垦茎堇查麦翌里壅一蓬 寒暑,内志于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便成了许多人至死不渝的追求和人们 美好的愿望。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刚刚四十岁,就开始四处寻 访不死之药,至死而不悟。世人皆知的后羿求药、嫦娥窃食奔月、东方 朔偷桃等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正是这一心态的反映。 中华民族素有敬奉老人的传统,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据礼记记载:年满五十岁的老人不必做费神的工作,六十岁无须斋 戒,七十岁不须迎送宾客,八十岁连丧事也可以不参加了,儿子也可以 不必为国事奔忙;家有九十老人,一家人都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天子有 事也只能带着礼物亲自登门拜访。长寿的人往往也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长命百岁是最美好的祝福。封建社会对皇帝尊称“万岁”更加体现出“长 寿”在中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 经过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造就了许多复杂而有趣的祈寿心态。 在这样一种祈寿心态的驱使下,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寿文化,形成了中 国特有的祈寿、祝寿的风俗。孩子一出生便给他戴上“长命锁”,给他 穿“百家衣”:重阳节人们登高、饮菊花酒;逢寿诞吃寿面,喝寿酒, 送寿礼 在中国文学和艺术领域存在着大量表现寿的题材与手法。就寿的艺 术表现形式而言,范围相当广泛,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口承文 学等等都涉及寿的题材。本文主要针对以寿为主题的吉祥图,联系中国 长寿的观念和祈寿、祝寿的风俗,对寿的吉祥图的形成、表现方法、画 面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民间常见的“百寿图”、“寿星图”、“松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鹤延龄”、“耄耋长寿”等等都是表现寿的吉祥图。吉祥图是一种独特的 艺术形式,在中国美术的任何一个种类中,都有吉祥图的存在。它作为 形象思维的产物产生于文字之前,是先民表达感情的重要形式,也是传 达感情的重要工具。它总是以一些常见的永恒的自然物作为“长寿”的 象征,例如“如南山之寿,不寒不崩”( 诗经j 、雅天保) ,“龟龄鹤 寿”等等;或以传说中的仙界人物表达对长寿的愿望,诸如寿命无限、 能使人增寿的“老寿星”、西王母、八仙、麻姑等;还以谐音引发长寿 的联想,例如,以猫和蝴蝶比作“耄耋”之祝。吉祥图便是通过这些手 法将抽象的长寿观念形象化,并逐渐形成固定的格式。吉祥图往往是吉 祥语的延伸和发展,人们在祝福老人时总是用如“松鹤延龄”、“寿比南 山”、“福寿双全”等吉祥语。吉祥图将这些吉祥语视觉化,譬如( 图1 ) , 用蝙蝠与桃、两枚铜钱组 合起来,就叫作“福寿双 全”,就是以蝙蝠的“蝠” 谐音“福”,用桃象征长寿, 铜钱媸音“全”( 古代称钱 为“泉”) ,两个重叠的铜 钱就成了“双全”了。看起来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实际上这样的组合十 分有趣。经过艺术处理,这些本无关联的事物组成了美丽的图画,并被 赋予深刻的含义。由此引伸开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吉祥图,形成一种 别具特色的通俗艺术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第一章中国的长寿观念 第一节中国古代对老、寿、天年的认识 有生必有死,世间万物都逃不过这一自然规律,人企图“万岁”是 绝对不可能的。现代医学认为,寿命具有种属的特殊性,每个种属有一 定的寿命期限,而这种期限正是被遗传学目前尚未揭晓的方式控制着。 中国古代对于“老”的年限有定的规定。在甲骨文中已有“老” 字。据说文解字解释,“七十曰老”,“八十日耋”,“九十日蒿”。也 有认为“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岁以上为少,六岁以 上为小”( 灵枢卫气失常篇) 。千金方引小品方:“凡六岁以上 为小,十六岁以上为少,三十岁以上为壮,五十岁以上为老”。实际上 从先秦至唐代,以五十岁以上为老是比较普遍的。 老的特征是“须发变白也”( 说文解字) 。人总是要经历生长壮 老死的过程,过了中年,人就逐渐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认为女 子以七岁为年龄节段,男子以八岁为年龄节段。女子较男子发育早,而 且易衰老。女子四十二岁“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使自”,男 子四十八岁“六) k l j t 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西汉就颁布了有关敬老的法 令王杖诏书令。法令规定:凡年满七十的老人,朝廷均授予“王杖”, 中国的长寿观念聂其艺术表现形式 持杖者可以享有许多优待,打骂他们的人要以大逆不道的罪名问斩。秦、 汉时期,各级官府常于中秋节举行敬老活动,向辖区的老人赐杖、登及 饼、糜之类。据礼记记载:年满五十者可在家持杖,六十者在乡、 七十者在国、八十者在朝廷,都可持杖而行;年满五十岁的老人不必做 费神的工作,六十岁无须斋戒,七十岁不须迎送宾客,八十岁连丧事也 可以不参加了,儿子也可以不必为国事奔忙;家有九十老人,一家人都 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天子有事也只能带着礼物亲自登门拜访。可见中国 很早就已形成了尊老、敬老的习俗。并且,由于老人社会阅历丰富,稳 重与见惯不惊,年长者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并受到人们的尊 重。“姜还是老的辣”,周文王起用年已八十的姜子牙为相,并尊之为“尚 父”。在我们的语言中也有很多称赞老人的词汇:“老成持重”、“老当益 壮”、“老马识途”、“老骥伏枥”、“凡事要好,须间三老”、“老将出马、 一个项俩”这一切都可以看出老人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他们所 受到的礼遇。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郎,不到白头死。”这句话 充分体现了对年高长寿的羡慕之情。俗话说:蝼蚁且贪生,何况于人? 乐生恶死、祈愿长寿,可以说是一种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 国很早就出现了长寿的观念,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便有了企求长 寿的意念。尚书洪范所言“五福”的第一福就是“寿”。诗经中 有三十多处用到“寿”,而“万寿无疆”一语,则出现了六次。“寿”即 是长寿,通俗的说就是活得岁数大。入的生命只能有一次,生命一旦失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去,将无法挽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总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久。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钓鱼,突然有两个官员找他。 原来是楚王听说了他的名声和才能,派人专程来请他去当楚国的宰相。 庄子一声不吭地听完二人的话,一边继续钓鱼,一边头也不回地问二人: “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去已经三千年了。楚王用珍贵的丝绸将它包 裹起来,小心地把它收藏在庙堂里面。你们说这只神龟究竟是愿意放弃 生命而让遗骨被人尊敬呢? 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稀泥里爬行呢? ” 二人答道:“当然宁愿在稀泥里活下来。”庄子说:“既然如此,那就请 二位回去吧。我宁愿在泥土里多活几年,而不愿意去作一个操劳短命的 宰相”。庄子在这里也许显得有些偏激,但这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对长寿 重视,财富、官爵、地位、名誉等等,都比不上长寿的可贵。 人的寿命是有期限的,平均寿命不到百年,长生不老只能是一个美 好的愿望。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不幸天亡是很悲惨的事。尚书洪 范中与“五福”对应的还有“六极”,即六种噩运:“一日凶短折,二 日疾,- - e l 忧,四日贫,五日恶,六日弱。”这“六极”之首便是“凶 短折”就是指短命夭折。这是所有人都不愿遇上的。面对死亡是很恐怖 的,但是如果是自然老死,就不是那么悲惨了,甚至是件幸福的事。老 人高寿自然死亡在中国是不算丧事的,而是喜事,民间称之为“喜丧”, 是要当喜事儿来办的,晚辈们也是不能哭的。这样的死亡在中国叫作“享 天年”。 按常理,如果入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在死亡到来之前的那段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日子里,他必然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悲观情绪之中。然而,对于传统习 俗中的中国老人却不是这样。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尽管老人还健在,子女早已为他们安排好了后事,做好了寿衣、寿材。 甚至在节目或老人的生日,老人们还穿上寿衣,坐在寿材面前,接受儿 孙们的贺拜。相反,如果老人到死还没有寿衣、寿材,那才是不幸,子 女也会被人视为不孝。 中国古代对老、寿、天年的认识始终围绕着长寿的主题。尊老爱老 以及对老和死( 高寿自然死亡) 的乐观态度,从心理上反映了中华民族 热爱生命,依恋生活的长寿观念。 第二节神仙方士的愿望 人类对于生的愿望,往往会到近乎贪婪的地步,人们更愿意的是永 远活着而不仅仅是延长有限的生命,尽管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由于早期人类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低下,对于自然更多的是恐惧和 慑服,将一些人类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的创造和旨意。在这种 情况下,人类相信神具有创造一切和主宰切的强大威力。既然神是人 类本身的制造者,它必然高于人类,它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人力的约束, 甚至连生命都不受生死的限制,可以永生不死。 在先秦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不死民的故事。山海经海 漫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内南经说:在南方交胫国的东边住着一些人,虽然他们的皮肤黑黑的, 但却个个长生不死,所以别人把他们叫做“不死民”;吕氏春秋求人 说: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南方的“不死之乡”;淮南子说:在昆仑山 附近有三危之国,这里是传说中的“不死之野”这些地方的人之 所以能够长生不死是因为吃了某种可以令人长生的神药。穆天子传 说:在西王母居住的黑水河畔盛产“不死之药”,其中有一种象树一样 的“嘉禾”,人吃了就可队长寿;山海经说:这种木禾长在昆仑之墟, 这里还长着不死树和吃了使人聪明的圣木,这里还有能炼制不死之药的 巫彭、巫抵、巫阳、巫相、巫成等十二位巫医。传说中的“三危山”是 为西王母取食的三足青鸟栖息的地方,淮南子说,呼吸了这里的空 气都可以令人不死在这种相信“不死民”和“不死药”的浓厚神话 气氛中,产生了后羿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药,嫦娥偷吃神药飞升成仙的 神话传说,并由此激起一波又一波寻仙求药的热潮,折射出时人对生命、 对长寿的热爱和渴望。 后羿求药,嫦娥奔月的故事虽说只是神话传说,却引得世人羡慕不 已,趋之若骛。相传西周的周穆王曾乘坐八匹马拉的马车,跋山涉水, 一直到了昆仑之丘,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药。据史料载,周穆王确实有 过西行的经历,不过他不是去求仙药,而是西征犬戎部落。古代交通不 便,这样的长途征伐的确不多见,) j n _ l 周穆王五十岁时即天子位,立五 十五年去世,活到一百多岁,在现代都算是寿命很长了,所以民间传出 了周穆王西行是为了向西王母求仙药的传说。不过,扫灭六国,统一中 爱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国,自称为始皇帝的秦王赢政,尽管他还不过四十,为了永保秦室江山 万代长存,自己永享入闽荣华富贵,却是虔诚地寻仙求药,至死不悟。 然而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徐福、卢生等方士所骗,公元前2 1 9 年秦 始皇来到山东琅琊,齐人徐福对他说,“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 山、方丈山和瀛洲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如果陛下洁诚斋戒,让我带 着童男童女出海,我就能为陛下求取不死之药。”结果他一去不复返。 最终,秦始皇的长生不死的梦想还是随同他起被埋在了骊山。秦始皇 虽求仙不遇,但后人们却依然乐此不疲。汉武帝从十六岁当上皇帝起, 就十分相信神仙方术。唐代诗僧寒山子,曾写诗讽刺他们: 尝闻汉武帝 俱好神仙术 金台既摧折 茂陵与骊岳 爰及秦始皇 延年竟不长 沙丘遂灭亡 今日草茫茫 徐福所谓的住在蓬莱仙境的神仙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从来就没有 人见过。照庄子的说法,神仙们“肌肤若冰雪,卓越若处子,不食 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 疵疠而年谷熟”( 逍遥游) 。这些神仙们“息之以踵”,本事极大,以 至于“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泛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惊海,而不 能惊。若然者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总之,这些神仙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彩式 最大的特点,一是不死,二是升天。 与人一样的肌肤、外表和性格特征。 产生行为上的追求和模仿。 这些神仙从哪里来的呢? 在当 时的人们看来,神仙并非与生惧来, 而是由凡人经过特定的方法修炼而 成的。秦汉时代的人们相信,人通 过服饵或修炼可以轻身,肋生双翼, 飞升上天,成为仙人这就是所 谓的“羽化登仙”( 图2 ) 。道教弟子 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飞升成仙,据道 教列仙谱传记载,历代成仙者 多达十万余人。由于修持的功行不 除了不死和飞升之外,神仙们有着 这就使入容易亲近,进而使入能够 同,成仙者飞升的方式也不一样,最高级的是白日冲举而升天,有的则 乘龙,或骑鹤,或跨鲤,或驾云,或御风,或乘龟等飞升。不管服饵或 修炼能否成仙,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是最起码的追求。相传活了八百多 岁的彭祖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长寿的。他坚持以养神治身,善于补导之 术。晋代葛洪在神仙传里将彭祖长寿的经验加以总结,历代其他养 生典籍对此也有补充。彭祖长寿的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点:一、不伤身便 可延寿。彭祖认:“为致寿之道无它,第莫伤之而已”。二、彭祖提出了 摄生延龄的四要素:“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美色淑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 | 蓦式 姿,悠闲逸乐,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 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悦视听,所以导心也。”他认为只要作到“适 身”、“通神”、“一志”、“导心”,就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三、爱精 气可保形神。彭祖提出了爱惜精气、养体保神的方法和原则:“入爱精 养体,服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不然者,营卫桔悴,万神自游矣。” 因而要求“上士别爿木,中士巽被,服药百里,不如独卧”。四、以服气 防病治病。彭祖提倡服气( 即气功) 来防病治病。他每天“闭气内息, 从旦至昃,危坐拭目,按摩全身,舐唇咽津,服气数十。偶有不适,则 闭气以攻所患,运行体中以达指端,患即若失。”不仅如此,彭祖还擅 长烹调,讲究营养。尽管彭祖活到八百岁只是传说,但是以上所述养身 的经验的确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虽然秦皇汉武的求仙梦荒诞无稽,神仙方士之说帝有浓厚的信仰色 彩,但是他们对于长寿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养生文化逐渐从巫祝体系中挣脱出来,开始独立地发展。追求“不 死”的方法,在本质上体现了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在“修炼升仙” 这一虚幻的动机下,却是人类旨在提高生命力的健康长寿水平的真实行 为。 中国的长寿理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第三节儒道两家的对话 追求长寿依赖神仙赐予是不可能的,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必然 要经过养生的途径。关于养生,先秦诸子有着各自的观念,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是儒道两家。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价值是儒道两家不约而同的注 意中心,由于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他们在养生的内涵与外延上 存在着分歧和差异。 对于儒家而言,比较注重人的社会性,即作为整体社会的人的生命 存在和基本关系及需求,其养生基本上是属于道德范畴。孔子明确的指 出“仁者寿”、“德润身”,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精神内守,心宽体 胖,得以高寿。医学家孙思藐在他的著作养性序中写道:“古养性 者,不但饵药食,其在于兼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道行 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显然是对孔子“仁者寿”、“德润身” 的修身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关于养生也有他独特之道,他说:“我 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 地之间。”这里所谓的“气”除了养生的生理意义外,更重要的还是道 德修养,“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浩然正气。儒家的理想并非为了个 人的寿考幸福,而是要在“修身”的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 决定了儒家的养身内涵,只限于个人思想精神和品行道德的修身”, 始终讲究道德至上,而淡化个体生命的养护。 和儒家相比,道家虽然也从社会的角度审视人类,但他们更加重视 甏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自由。面对世人不惜伤身害命追求名利 和荣华富贵,老子发出沉重的责难:“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 亡孰病? ”他认为对功名利禄,声色美味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庄子更是激烈的批评那些“小人 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的 做法,感叹“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正如前面 所述的那则寓言,庄子宁愿做那只拖着尾巴在泥里活着的乌龟,而不愿 去当楚国的宰相而操劳短命。由于道家将“身”与“生”置于其价值追 求的首位,其养生思想必然建筑在个体的身体养护和生命发展之上。道 家不欣赏儒家的修身之说,主张的是如何“虚其身,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排除各种名利物欲的诱惑,养生治身,形全神全,全生尽年, 逍遥而游。并且在实践方面主张清静无为,养行治神。 儒道两家在养生的观念上虽有不同,而两家的观念恰恰构成了养生 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对于人个体生命的养护,另一方面是旨在人 的精神层面的道德修养。二者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 鬟 里堕兰查婴垒墨茎苎查墨堡型茎爱 第二章中国寿俗 几千年来,长寿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影响着老百姓 的生活。对于普通的中国人而言,追求长寿,并非像帝王将相们那样乞 求长生不死,也非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而是表现为在现实生 活中对长寿的祝颂。并且,长寿这种普遍的人生理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祈寿、祝寿的风俗。 第一节祈寿习俗 一、百家衣与长命锁 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和祝福并非单是针对老年人,而是在人生的各 个阶段,甚至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健康长寿的祝福便伴随他的一生。 婴儿出生前,新的生命尚在孕育之中,父母就忙着给孩子起名字。在古 代首先要给孩子起乳名,起乳名是很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名字 要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带有吉祥长寿的含义。有的人担心孩子的名字起 得太好会使孩子折福减寿,便故意给孩子起些卑贱的名字,如“猫娃”、 “狗娃”、“石头”等等。在此之后,三朝、满月、百天、周岁等一系列 礼仪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寄托着长辈们对孩子健康长寿的殷切期望。拿百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天来说,古称“百日卒”,而民间,又称之为“百岁”,这就明显含有 对孩子长命百岁的祝福。甚至于婴儿偶感风寒打一个喷嚏,长辈们都要 连呼:“百岁”,以表达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愿。 祈福总是和避凶并存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祈福是在避凶 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除去了不好的事物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避凶正 是为了祈福,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比如过年时贴的对联,对联上总是 写上一些吉语以表达新年的祝福。而对联的前生是桃符,桃符是用来驱 鬼镇宅的。对于新生儿,只有躲避了灾祸、疫病才能健康成长,长命百 岁。百家衣与长命锁便是能消灾驱邪,保佑孩子长命百岁的两件宝贝。 百家衣是为婴儿祈寿的服饰,是用从各家各户讨来的碎布做成的, 而且最好是高寿的老人用过的碎布。用百家的碎布是为了以“百碎”谐 音“百岁”,取个吉利,讨个口彩。同时,信能得到众人的护佑,百毒 不侵,消灾辟邪。长命锁一般由白银制成,并在上面刻上“长命富贵” 一类的吉语。其中尤以“百家锁”为贵,与百家衣一样取百家福佑之意。 孩子的家人向各家讨钱,每家一文,然后凑起来为孩子打造长命锁。在 江西,“凑百家锁一事,尤为全赣之通行。其法以白米七粒,红茶七叶, 以红纸裹之,总记二、三百包,散给亲友。收回时,须备钱数百文或数 十文不等。将集成之钱,购一银锁( 正面镌百家宝锁,反面镌长 命富贵) ,系于小孩颈上,即为百家锁,谓佩之可以保延寿命云云。” ( 中华全国风俗总志) 长命锁由“长命缕”、“百索”演变而来。汉代 入于五月初五,用五色朱索系在门上,以避恶气。后代便在这一天用五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色线带在小孩的颈子上或臂上,以避不祥,称之为“百索”,又叫“长 命缕”。事物纪原引晋周处风土记日:“剂楚人端午日以五彩丝 系臂辟兵鬼气,一名长命缕,今百索是也。”荆楚岁时记云:“仲 夏茧始出,妇人染练,成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 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明田艺衡留青日札日:“小儿周 岁,项带五色彩丝绳,名日百索”。“长命缕”、“百索”为红、黄、 蓝、白、黑五色丝线编制而成,五色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之神, 佩带此索可以获得五方神灵的保护,辟邪除瘟,后来引申为可以“锁住” 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变,“长命缕”、“百索”成为以金属为材料的长命 锁。 不论是百家衣还是长命锁,都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关爱和呵护,对 于健康长寿的期盼和祝愿。 二、重阳节与菊花酒 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月九 日是两九相重,便是“重九”,易经说“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 数,两九相重,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节”。重阳节这 一天有很多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花糕 等。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见于南朝人吴均所著续齐谐 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中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 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 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关于重阳节,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国可谓妇孺 皆知: 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知兄弟登高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作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它究竟与长寿有什么关系 呢? 曹丕在重阳节这一天给他的朋友信中写道:“岁月往来,忽复九月 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 会。”( 九日与钟繇书)“嘉其名”,“九”与“久”谐音,意为长 久,长久当然包括生命的长久,也就是指长寿。另据东晋葛洪西京杂 记载,汉高祖戚夫人“九月九b ,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 长寿。”可见重阳节是一个祈寿的节目。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花糕等民俗活动都带有 祈寿的目的,正如戚夫人所认为的:“令人长寿”。 关于在重阳节登高之俗,有说源于古代娱乐活动。据西汉长安志 载:汉代长安城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九月九日,人们即登上高台游玩 观景。黄帝内经认为,秋八、九月“宜处高地”、“宜登高”,从医学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和养生的角度阐述了秋季登高有利于身体健康,从而有助于长寿。 重阳节插茱萸,饮茱萸酒的习俗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茱萸是一种 带有浓烈香味的一种常绿小乔木,又名“越椒”或“艾子”,可入药, 有驱蚊杀虫之功效。汉代重阳节人们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带,晋朝 以后改将茱萸插在头上。民间认为插茱萸可以辟邪,很早就有“辟邪茱 萸囊”( 唐郭震秋歌) 之说。 菊花是象征长寿的花卉,在西方国家菊花也是祝福长寿之花,在过 生日时送上束万寿菊( m a r i g o l d ) 是对过生日人的美好祝福。在中 国,菊花自古就被称作“延寿客”,不仅如此,菊花还是传统的中药, 服食菊花有益身体健康,至今饮菊花茶在中国仍十分普遍。以菊花酿制 的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传统饮食。话京杂记云:“菊花舒时,并采茎叶 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认 为饮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今世人以菊 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 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 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可见重阳节饮菊花酒、赏菊带有浓厚的祈寿目 的。 此外,重阳节还要吃花糕。西京杂记所记汉代吃的“蓬饵”,就 是用蓬草的叶子和黏黍米制作的重阳花糕,唐宋时期亦十分风行。唐代 岁时节物说:“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宋代孟元老东京 梦华录说:“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吃重阳 糕也是为了长寿,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 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配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 长寿。”“食饵”即指吃花糕。另外,“糕”与“高”谐音,带有万事皆 高的祝愿,当然也包括高寿的祝福。 今天,重阳节已经正式被中国定为老人节。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 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和中国人热爱生命,追求长寿的愿望。 三、借寿与喜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尽管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但是人们 还是千方百计的设法延长这有限的生命。在人的大限即将到来之时,除 了他本人无限伤感和依依不舍,亲人们更是不愿接受永别的事实。此时 只要能延长亲人的生命,人们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寿命借去。 在民间有“借寿”的风俗。当人老病重之时,家人,往往是病人的 子女,自愿将自己的寿命“借”给他们。这些出借寿命的人祷告上天, 愿意将自己的若干年寿命借给自己的亲入以延长其寿命。借寿必须出于 自愿,如果病人转危为安,那就说明上天准许借寿,出借寿命的人要焚 香还愿感谢上天。如果病人未能好转不幸故去,说明借寿不成功,出借 寿命的人也要焚香祷告,以取消借寿之事,以免阴差阳错把寿命借给了 另f 人。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虽然借寿的风俗有些荒唐甚至带有迷信色彩,却表达了难以割舍的 亲情和晚辈对长辈的一片孝心,以及对亲人长寿的真诚祝愿。 中国人时时刻刻关注着长寿,祈求着长寿,哪怕是在人死之后,在 葬礼之中。 前面提到中国老人对于死亡的乐观态度,他们认为高寿,自然老死 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高寿的人去世,丧家往往认为是一种福气,葬礼会 办得热热闹闹,成为一件喜事,民间称为“喜丧”或“白喜事”。清代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谈到:喜丧“二十年前不过营斋营莫,至 亲素服展拜而已,近则笙歌宴席,无异称觞。”可见喜丧的热闹景象。 不仅丧家自认为是一种福气,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都认为死者高寿有 福,而且死者年龄越高这种福气就越大。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吃完了 宴席,总要“偷”一只碗回去,认为这样可以把死者长寿的福气带回去。 有的人将碗给自家的孩子使用,认为可以给孩子驱邪消灾,使孩子益寿 延年。因此,丧家也会特意准备许多这样的寿碗散给大家。 中国人即使是在死亡这个生命的终点,也不忘祈求长寿。这反映了 中国人追求长寿的强烈的心理意识。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第二节寿诞礼俗 一、寿诞 人诞生的那一天为“生日”,即“寿诞”,又叫“寿辰”。“生日”是 人生的起点,是个人的一个重要的日子,因此人们总在这一天举行庆祝 活动以示纪念,就是“过生i e i ”,对老人又叫“做寿”。过生日、做寿的 习俗,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大约在战国时就有了。据事物纪原载: “汉兴,叔孙通定仪。七年,长乐宫成,诸侯朝贺,礼毕置酒殿上,尊 卑次起上寿。其事本起于此。史记:项羽与汉王饮鸿门,项庄入为寿。 则兹事已见于汉初矣。按淳于髡传髡对齐威王有侍酒于前,奉觞 上寿之语,及楚庄王置酒,优孟为前寿。皆战国时事,盖非自汉 始也,春秋之间亦无闻焉,疑即七雄之礼云。”一般来说,每个人每年 在出生的那一天都会过生日,而逢十( 个别地方逢九) 的生日就要特别 的隆重,俗称之为“整寿”。庄子盗跖日:“人,上寿百岁,中寿八 十,下寿六十。”人到了六十岁以上过生日才称为“做寿”,六十岁以下 只能叫过生日,而不能叫做寿,给六十岁以下的人做寿反而会使他们折 寿。 中国人的寿诞,六十岁称之为“花甲寿”。古代以天干( 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的排列组合来计算日期,从甲子、乙丑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排列p 去,满六十为一周期,古人称为六十甲子,以后,人们以“甲子” 或“花甲”代称六十岁。人们认为活满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过完了人生 的一个周期。过六十岁生目又是人第一次过寿。因此,中国人特别重视 六十寿诞。七十岁称之为“古稀寿”。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 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人们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把七十寿 诞叫做古稀寿。七十岁已是“古稀”,) t - i 一岁更是难得,因此,八十大 寿庆典更加隆重。红楼梦第七十一回描写贾母八十大寿,其做寿的 情景可谓是极尽奢华。此外,在中国许多地方,做寿流行一种“做九不 做十”的习惯。因为民间认为:“十”意味着“满”,“满”就意味着完 结,所以不在整十岁时做寿,而是提前一年,也就是在虚岁时做寿,有 “过虚不过实”之说。 另外,为已故的人做寿,称之为“冥寿”或叫“冥庆”、“阴寿”、 “阴庆”。近人徐珂在清稗类钞风俗类中解释道:“祝寿者,祝其人 之长生不死也。乃有为已卒之祖父母、父母称觞祝寿者,日冥寿,亦日 冥庆。”做寿那天,就象死者还活着一样,子孙们身着彩服,在家中设 寿堂,同宗族人、亲戚朋友纷纷前来贺拜。 二、祝寿 最早,我们的先民并不一定专在过生日时祝寿。诗经七月云: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爱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万寿无疆。”这描写当时人们在春日祝寿的情景,与生日并不相关。 一一般给人做寿要布置寿堂,中堂有大寿字,寿堂香案上陈列寿桃、 j u l i j 等,点寿烛,张灯结彩,准备寿筵。前来贺拜的人也要准备贺寿的 礼物表示祝贺。过寿者坐在正位,由司仪喊礼,接受亲朋好友的贺拜。 因辈份不同拜寿礼也有区别,平辈一揖,子侄孙辈四拜,有的还以寿盘 盛熟鸡蛋四枚,或枣汤碗奉于寿者。除生日当天祝寿,还有在生日之 前祝寿,称为预祝;生日之后祝寿,叫补祝。清稗类钞风俗类载: “人之生日日寿诞,亦日寿辰。至日,家属、宗族、戚友皆拜而颂祷, 日拜寿。其前夕亦有往视者,日预祝。亦日拜生。初度之翌e l ,若有人 往祝,则日补祝。” 古代帝王在自己生日之时也要举行庆祝仪式,隋书高祖纪载仁 寿三年,隋文帝说:“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外为武元皇帝、 元明皇后断屠。”这是让老百姓在他生日这一天不许吃肉。更有唐玄宗 将自己的生e l 定为全国性的节日。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在唐玄宗开 元十七年( 7 2 9 年) ,“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寮于花萼楼下,百寮 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宫廷祝寿礼仪的盛行对中国祝寿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中国祝寿礼仪中,寿筵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寿的人家总要 大办筵席以酬谢宾客,席间备有寿酒、寿桃、寿面及各重美味佳肴。 寿酒: 在中国婚礼要喝“喜酒”,庆功有“庆功酒”,迎接远道的客人有“接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风酒”,给人祝寿当然少不了“寿酒”。 早在先秦两汉时代,中国就有以酒祝寿的习惯。史记项羽本纪 中就有:“沛公奉卮酒为寿”。汉书夕 戚传:“傅昭仪为人有才略,善 事人,下至宫人左右,饮酒醴地,皆祝延之。” “寿酒”,顾名思义就是祝寿的酒,古代又称“寿觞”,史记叔孙 通传:“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寿酒通常由 做寿的主人准备,并在做寿时设筵请客人喝。另外,“酒”音同“久”, 以酒祝寿,亦有“祝久”祝人长久的含义。 寿桃: 寿桃是中国各地祝寿必不可少的事物,他既是寿堂上的供品,又是 祝寿贺寿的礼品。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桃是食之令人长寿的仙果,神异经东荒 经载:“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日桃。其子径三尺二寸, 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命。”另据神农经载:“玉桃,服之长生不死。 若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正是因为仙桃有延年益寿、 使死者不朽的神奇力量,它便成为长寿的象征。 做寿时所用的“寿桃”,是用面粉做成桃子的形状蒸制而成,尖端 染成红色,有的底部略染绿色,其形象酷似桃子。寿堂所供的寿桃,共 放三盘,每盘九个,取阳数之吉。前来祝贺的宾客携带寿桃作为贺拜之 礼,主人也将寿桃作为回赠的礼物,让宾客讨得祥瑞。 寿面: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过生曰都要吃面条,叫做吃“长寿面”。 吃长寿面,据说源于传说中的寿星彭祖。传说东方朔说彭祖之所以 能活到八百岁,是因为他的脸长。“脸”又称“面”,脸长也就是“面长”, 因此长长的面条就成了长寿的象征物。过生e l 吃面,有祈求延年益寿的 含义。 用作祝寿的“寿面”一般长三尺,每百根为一束,盘成塔形,上面 盖上剪纸拉花或印有吉祥图案和“长命百岁”等吉语的彩纸,以表达对 长寿的祝颂。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第三章寿的艺术 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它影响着我们 每一个成员,不仅形成了中国的祈寿、祝寿的风俗,同时也为各种艺术 的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祝颂长寿的吉祥 图。 人的一生,由生到死,不断地经历着成功与失败,喜怒与哀乐。成 功时需要祝贺,失败时需要获得安慰,不论喜怒哀乐总希望得到一种心 理上的平衡,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同时,人们总是追求美好的事物,总 希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一开始就有好的兆头。在人的这种精神需求 之下,应运而生了独特的“吉祥文化”。追求长寿正是人类这一特殊心 理的一个反映,祝颂长寿是这博大的吉祥文化中典型的部分。祝寿的吉 祥图也就是这一吉祥文化的视觉表达形式。 吉祥图源自“吉祥语”或称“吉语”,是日常吉语的延伸。吉语和 吉祥图都用于“取吉利”、“讨口彩”,是对人的一种美好的祝福。人与 人相处,多说些客气话、吉利话,是人之常情,当别人结婚,常送上一 句“白头偕老”,而老人过寿,祝福声“寿比南山”。中国有句俗话: “见货添钱,逢人减寿”。意思是说,见到别人买的东西应该将东西的 价值说得比它实际的价值高一些,这样无形中称赞了对方有眼力,买的 东西价廉物美。此外,与人见面猜测别人的年龄,要将其年龄说得比实 际年龄小,以夸耀别人年轻、健康象青年人一样充满活力。这样看来“吉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祥语”多有“媚言”的嫌疑,而这恰恰迎合了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祈求 好的兆头这样一种世俗心理。 吉祥图将语言变成了图画,以特定的构图,将祝福传达给人们,从 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抚慰。虽然图形本身并不能使人“长命百岁”、“白头 偕老”,却能从心理上给人以鼓舞。 第一节生成规律 吉祥图采用的是隐喻的手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政治、 文学等是一致的。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打比方,做比喻,就会容易被 理解;一些不便直说的话,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婉转地表达。 从文学的角度看,古人论诗,有“六义”。所谓“六义”,即“一日 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据唐代孔颖达解释: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 为六义者,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形成。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 故同称为义。”从这里可以看出赋、比、兴是表现诗歌内容的重要方法。 在三种方法中“比”是用得最多的。因为诗歌用比喻引起人们的想象, 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比”是比喻,而喻的核心是“隐”,借他物作为引 导,以打开思路。 不仅仅在文学艺术中常用这一表现手法,实际上它是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的长寿观念殛其艺术表现形式 的一个共同方法。吉祥文化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吉祥图表面 上看是些动物、植物或事物,而隐藏在这些物象下面的却是对吉祥的 祝颂。它们并不是画桃子就是桃子,往往画面形象与画外之意相差很远: 桃子指仙桃,象征长寿。吉祥图通过特定的方法将画面形象与画外的含 义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从创意和构思的方法来看,吉祥图的表现手法有三种:一是象征, 二是谐音,三是表号。在吉祥图中,有时它们被单独使用,而在大多数 情况下几种方法往往混合使用。 一、象征法 象征是借具体的事物,以其外形的特点或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 念或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是艺术创作常用的方法之一。使用象征手法,靠的是联 想。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由当前的某一 件事回忆起另一件事,或由想起的一件事又想到相同的另一件事,这都 是联想。在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具有各 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接近联 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既然联想是具有各种不同联系 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所形成的,那么联想就是以生活阅历和各种知识 的积淀为基础的。艺术是运用形象思维的,由吉祥图所引发的联想涉及 中国的长寿观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面很广,其中有一些是因象征物本身直接具有象征对象的特征。比如, 松树、乌龟象征长寿,是由于松树四季常青,乌龟寿命长。而有很多内 容与相关的历史、传说、典故、民俗等有不可分割的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