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经济因素对郑板桥绘画风格的影响.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经济因素对郑板桥绘画风格的影响.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经济因素对郑板桥绘画风格的影响.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经济因素对郑板桥绘画风格的影响.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经济因素对郑板桥绘画风格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三绝”,他的美学思想也脍炙人口。他以个性鲜明、 别具一格的风格和精神气息影响着同时代的画家并对后世绘画予以深远影响。 繁荣的经济带动着绘画市场的繁荣,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影响着艺术家在艺术 创作上自律性的发展,艺术家们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我的个性、调整自己 的风格以适应市场需要。 为了博得盐商和大众的喜爱与支持,画家们努力使自己成为术有专攻的画 家,这样作品才能更加引人注目和吸引人购买。例如金农早期也画竹,颇有“竹 名,郑板桥辞官回扬后,他为了不与之冲突,所以绘画题材逐渐转向了梅,后来 成为画梅的专家。再比如李解的色彩表达,高凤翰的左笔画与指画,金农的“漆 书,个个都别开生面,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扬州画家各有所长,错位发展,共同 提高的良好氛围。 板桥的绘画作品之所以集中以兰、竹、石为表现的主要内容,应该说还与当 时板桥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分不开。当绘画作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买 卖时,结果必然是你买什么我就画什么。自板桥开润例明码标价,文人商贾、茶 楼酒肆等前来与板桥购“竹”时,郑板桥也只能根据要求画竹了。 板桥的润例是实质上是进一步推进了当时绘画商品化的进程。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与题材受了经济因素的影响,以他特有的笔墨技巧专事兰 竹,并且大张润格,把自己推向艺术革新的风口浪尖,以他那不羁的性格和深厚 的艺术修养跨出这历史性的一步。同时,他在创作上也并未丧失本我的艺术追求, 他绘画思想鲜明,尊重传统,反对陈陈相因,主张“胸无成竹”,作品无论竹石, 均显瘦硬之神,深得峻峭之妙。 郑板桥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对当朝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值得我们 深入学习与研究的。 关键词:经济因素,扬州画派,郑板桥,绘画风格,转变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z h e n gb a n q i a o ,k n o w nf o rh i s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p o e m ,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 p a i n t i n g ,h a dap r o f o u n d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 ,w h i c h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o t h e rp a i n t e r so f h i st i m ea n da f t e r w a r d sw i mh i su n i q u es t y l ea n ds p i r i t si na r t d r i v e nb ye c o n o m i cp r o s p e r i t y , t h ea r tm a r k e te d i f i e st h ec i v i l i a n s a r tt a s t e s t h en e e d sf r o mt h em a r k e ta l s o ( 1 血娥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s , r e s t r a i n i n gp e r s o n a ls t y l eo f t h ea r t i s ta n dp u r s u i n gp o p u l a r i t y i no r d e rt ob e c o m ep o p u l a rm e r c h a n d i s ea m o n gl o c a ls a l tm e r c h a n t sa n d c i v i l i a n s ,p a i n t e r sm u s te s t a b l i s hh i sp r o f e s s i o n a lu n i q u e n e s si n a r t f o re x a m p l e , a f t e rh es e t t l e dd o w ni ny a n g z h o uf r o mr e t i r e m e n t ,z h e n gb a n q i a oc h a n g e dh i s p a i n t i n go fb a m b o ot ot h a to fp l u mt oa v o i dc o m p e t i t i o nb e c a u s ej i nn o n ga l r e a d y m a d ean a m ei ny a n g z h o ub yp a i n t i n gb a m b o o o t h e rp a i n t e r s ,l is h a nw a sf a m o u s f o rh i sc o l o r f u l n e s s ,a n dg a of e n g h a n , l e f t - h a n d e dp a i n t i n ga n df i n g e rp a i n t i n g ,a n d j i nn o n g ,p a i n tc a l l i g r a p h y d i f f e r e n tp a i n t e r sh a dd i f f e r e n ts p e c i a l i t i e sa n de n r i c h e d t h ea r tm a r k e t t h er e a s o n sw h yz h e n gb a n q i a o sp a i n t i n g sa r em o s t l yo r c h i d ,b a m b o oa n d s t o n ea l s ol i ei nt h ee c o n o m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m a r k e td e m a n da th i st i m e s w h e n p a i n t i n g sb e c a m ec o m m o d i t i e sa n df l e wi n t ot h em a r k e t ,p a i n t e r sh a dt op r o v i d ew h a t t h em a r k e tn e e d e d w h e nz h e n gb a n q i a o sp a i n t i n g sw e r es o l da te x p r e s s l ym a r k e d p r i c e ,a n dl i t e r a t i ,m e r c h a n t s ,t e a h o u s e sa n dp u b sw a n t e dt ob u yh i s b a m b o o s ”,h e h a dt op a i n tb a m b o o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r e q u i r e m e n t h i sp u b l i c i t yo f c h a r g i n gr a t ef o rh i sp a i n t i n g sw a sap r o m o t i o nt om e r c h a n d i s e p a i n t i n g sa tt h a tt i m e z h e n gb a n q i a o sp a i n t i n gs t y l ea n dt h e m ew e r ea f f e c t e db yt h ee c o n o m i cf a c t o r s w i t hh i ss p e c i f i cp m n t i n gs k i l l si no r c h i da n db a m b o o ,h ew a so nt h ec u t t i n ge d g eo f a r t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w i t hh i su n i n h i b i t e d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r o f o u n da r tc u l t i v a t i o n ,h e t o o kah i s t o r i c a ls t e p m e a n w h i l e ,h ed i d n tl o s eh i so w np u r s u i to fa r t h er e s p e c t e d t r a d i t i o nb u to b je c t e dt of o l l o w i n gas e tr o u t i n ea n da l w a y sh a dc l e a rt h e m ef o rh i s p a i n t i n g s h i sp a i n t i n g sc a nv i v i d l ys h o w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b o t hb a m b o oa n ds t o n e , s h a r pa n dp r e c i p i t o u s w i t hh i su n u s u a lp a i n t i n gs t y l e ,z h e n gb a n q i a oh a sp r o d u c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f l u e n c e b o t ha th i st i m ea n da f t e r t i m e ,w h i c hd e s e r v e so u rf u r t h e rs t u d ya n d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e c o n o m i cf a c t o r s ,“y a n g z h o us c h o o l ”,z h e nb a n q i a o ,s h i f to fp a i n t i n g s t y l e , i i 绪论 绪论 从2 5 0 0 年前吴王夫差凿邗沟、筑邗城,历 史上就有了扬州城。扬州从隋唐以来一直是名 闻天下的古城。在清代康乾盛世时期,运河的 沟通使扬州成为全国盐业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并且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大都会。这个时期扬 州的政治稳定,商业经济繁荣,再加上历史文 化底蕴深厚,吸引了各地艺术家对扬州的向往, 文人、名士纷纷聚集在扬州从事艺术活动,在 这种社会背景下,扬州画派应运而生,其中艺 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代表性人物当论 郑板桥。 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三绝”,虽然“书 画合一”一直以来都是文人画传统,但郑板桥 新颖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却成为他的独特风 格,他的美学思想也脍炙人口,他以个性鲜明、 别具一格的风格和精神气息影响着同时代的画 竹石图 安徽徐培晨艺术馆收藏 家并对后世绘画予以深远影响。因此对他特别是对他新颖独特的绘画艺术研究就 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知道,经济与文化历来都 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密切联系。研究经济因素在郑板桥乃至扬州画 派的艺术生命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今研究扬州画派的一个时 髦话题。笔者认为:在当时,繁荣的经济带动着绘画市场的繁荣,繁荣的绘画等 艺术市场也陶冶了市民的艺术情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影响着艺术家在艺术创作 上自律性的发展,艺术家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我的个性、调整自己的风 格以适应市场。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通过对某一个具体画家的艺术思想、艺术成 就等情况的研究,进而探讨当时社会经济与艺术之间的若干问题就不再仅仅是时 髦的问题,它具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从经济的角 度对郑板桥不同时期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来看经济因素对郑板 桥以至整个扬州画派的影响。它将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郑板桥乃至整个扬州画派的 渊源及其风格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当代的艺术家借此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中“自律” 与“他律”的问题,弘扬创新精神,推动艺术“本我”的自身追求以及艺术市场 的健康发展。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卜1 郑燮( 郑板桥) 概况 卜卜1 史志文献中的郑板桥 在清代各类史志文献中,详细记载和描述了郑板 桥为官一方,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 深火热的崇高风范以及他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姚文田等重修扬州府志人物志三国朝中 记载:郑燮,字克柔,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授山 东范县,徙潍县。潍邑韩生,贫而好学,燮夜行,闻 读书声,心许之,时给薪水,后成进士,有知己之感。 值岁饥,道磋相望,不俟申报,即出仓谷以贷。秋又 歉,损廉代输,取领券火之。潍人为建生祠。燮生有 可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纤悉必周。官东省 先后十二年,无留牍,无冤民,以疾归,囊橐萧然, 图书数卷而已。诗宗陶、柳,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 面,兼以余事写兰竹,一缣一楮,海内争重之。著有 板桥诗钞、词钞、家书与题画诗行世。 卒年七十三。另有清史稿四十六卷中这样说到“燮, 字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坊知 霸f ”兰竹石强 敞囊博物靛鬣 县,有惠政。辞官鬻书,作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为兰叶,书难分隶法,自号 六分半书。诗词皆别调,而有挚语。慷慨啸傲,慕明徐渭之为人。 上世纪2 0 年代,由叶衍兰、叶恭绰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清代学者像传 中这样记载:“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 县知县,有政声。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 乞病归。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先生为人疏宕洒脱,天性独挚。 工画兰竹,( 图1 ) 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画竹神似坡公, 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有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 秀;楷书尤精,惟不多作。诗近香山放翁,吊古诸篇,激昂慷慨。词亦不肯作熟 语。时有郑虔三绝之目。所著有家书、板桥诗钞,手书刊刻行于世。其家书数篇, 情真语挚,最悱恻动人云。” 。郑燮著,王缁庸校:郑板桥全集( 影印本) ,中州古籍j i ;版社1 9 9 2 年9 月第l 版第2 页 2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卜卜2 郑板桥的思想 郑板桥一生思想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他的青年时代处于清入关不久, 国内矛盾还十分尖锐的时期,这时候他缺衣少食,生活困窘,四处奔波,受尽 了社会的不公。年轻时的郑板桥在出游北京期间,放言高论,臧否人物而得狂 名。在扬州,他有时是穷困得连变换季节时换穿的衣服都没有。有一次,大中 丞尹会一送了一端帛给他,他拜受之余,写下了赠大中丞尹年伯赠帛一诗: “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忽惊雾毅来相赠,便剪春衫好出游” 可见政治的压迫,境遇的坎坷,使他思想狂放、偏激,充满了对现实的反抗。 他的进步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父辈和师友的影响。板桥的老师陆种园先生 曾写过两首诗:一是“十万横磨刀似雪,尽孤臣一死他何怕,气堪作长虹挂” 的吊史阁部墓,二是“吾辈无端寒至此,富儿何物肥如许”的赠王正子。 这两首诗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思想情绪和一种民族、阶级的反抗精神,对板桥 的影响很大。人到中年以后,社会的情势已有了改变,板桥也不得不与现实妥 协,通过科举来求得发展。他对封建政治产生了幻想,希望通过仕宦之路,去 实现自己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伟大抱负。板桥的思想有如此转变也不单单只 是因为社会情势的变化,其实,我们从板桥的老书生中可以窥见一斑:“老 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 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固在这里 我们不难看出:板桥蔑视的是作威作福压迫百姓的权贵,而不是功名本身,无 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举步维艰之时,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时 刻在用功读书。“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 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四十科名,五十 旃旌”,取得功名之后,十二年的县令生涯里,他始终殚精竭虑,为民勤政, 甚至落下“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的话柄。另一方面,十二年的县令生涯也 使他徒增了混世的阅历,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和腐朽。救民的壮志开始逐渐被磨 灭,理想的憧憬也很快消逝,他“与民休息,使人民生活乐康的幻想也破灭 了。史上记载,板桥到潍县以后,不久就遇上了大灾年,灾情最严重时,斗粟 值钱干百,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穷苦百姓卖儿鬻 女,纷纷逃离故土,流落他乡。板桥亲眼看到一群群灾民到关外逃荒的悲惨情 形,又看到悍吏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官清正、关心民疾的板桥对此忧心忡忡, 他日夜筹划,图谋急赈。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诗日: o 郑燮著,王缁庵校:郑板桥令集( 影印本) ,中州古籍版社1 9 9 2 年9 月第1 版诗抄第3 7 页 窜吴泽顺编注:郑扳桥集,岳簏书社2 0 0 2 年1 2 月第l 版第1 6 8 页 酋吴泽顺编注: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 0 0 2 年1 2 月第l 版第3 2 6 页 3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愤世嫉俗而又悲天悯人,以及对封建腐朽制度和思想的无 情揭露和抨击,对苦难人民给予了巨大的关怀和同情。后来郑板桥经常常在赠 嚼3 )箍竹辫 广穰智雠物镛壤 送友人的墨竹图( 图 2 ) 中题及这首诗。但是 板桥在拿出自己的俸银 救活灾民,在开仓赈贷、 大兴工役以工代赈的同 时,却也恰恰因此而“忤 大吏”,得罪了上司,后 来被迫辞官。从此他对封 建政治彻底丧失了信心。 他在宦况一词中写道: “坐曹一片吆呼碎,衙子 催人妆装傀儡,束吏平情 然也未? 酒阑烛跋,漏寒 风起,多少雄心退! ”板 桥在去官临行时,还曾画 竹题诗别潍县绅民,画中 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 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在认清了清 廷腐败没落的实质,识破了社会险恶虚伪的世情之 后,郑板桥决然去官,远离尘世,进一步发展了他 那“不同为恶”的遁世思想。这种遁世的思想在他 六十五岁时为世兄织文所画的墨竹图( 图3 ) 题画诗中也略见一斑,诗中写道“置身己在烟霞外, 莫问人间道路难,写与数枝清秀竹,秋风湖上做渔 杆。”板桥初回到扬州,作画一幅( 图4 ) 并题诗 日: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 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郑板桥辞官回到 扬州卖画后的第一幅竹画,他挣脱了官场的争斗与 利欲,在诗酒之中“再种扬州竹”,以笔代耕进 行书画创作,自食其力,板桥是何等的潇洒自在。 函吴泽顺编注:郑板桥集,岳麓书杜2 0 0 2 年1 2 月第1 版第1 0 7 页 4 瞪( 2 两纛瞬妁陶 馀慧潞纪念榷藏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板桥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体恤之情,是真实而可贵的。他有着启蒙的民主 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使他立志救世济民。他在荆棘丛兰图( 图5 ) 中把不为人知的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并在画中题道:“满幅皆君子, 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 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 其花更茂矣。”可见其“民重君轻”的思想十分明显。不过他的思想仍然脱不 出儒家忠恕仁爱的范畴,他的理想也只是空想。他不能根本改变人民的悲惨处 境,也无法解决日益尖锐的封建社会矛盾,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对苦难人民的真 挚同情,一直受到人们称道。尽管板桥的思想也经过一个曲折的发展道路,但 因该说,作为封建时代末期的知识分子,他达到了在他那个历史条件下他所能 达到的最高思想成就。他的这种民本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他的一生,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绘画。 i 科( 5 ) j i :l l 惮从二c 潍) 渤糸博物院 卜2 郑板桥在扬州画派中的地位 _ 1 - 2 - 1 什么是扬州画派 “扬州画派”是当时扬州的一个画家群体,他们每个人都极富创新精神和 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互相之间都极力拉开差距,形成了人各一面的所谓“八 怪”风格。因此又有人称“扬州八怪”。“扬州画派”的画家之间几乎没有师承 关系,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建章立派”的艺术主张。但却是一个在中国书画史 上影响颇深的艺术家群体。 清代的扬州社会经济繁荣,特别是当时官商巨贾乃至市井平民对艺术的需 求,使艺术品需求猛增,艺术品的生产与供给市场十分发达。应市场所需,画家 们也聚集到扬州。这些聚集到扬州的画家,大多为不仕的文人,生活上相对都比 较困苦,他们对当时封建社会现实多有不满,如金农、黄慎、高翔、罗聘、华商 等人。他们之中即便有的曾经做过小官,l l 女r l 郑燮、李觯、李方膺等人,但也还 是不能“入流”,最后不是贬罢就是被侮入狱。他们来到扬州进行艺术创作一方 面是出于维持生活的需要,另一个方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可以在这里更加自由 地抒发个人喜好与性灵。 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为j ,博得盐商和人众的喜爱与支持,画家们努力使自 己成为术有专攻的画家,这样作品才能更加引人注同和吸引人购买。例如金农早 謦矿。黟 一 ,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期也画竹( 图6 ) , 颇有“竹”名,郑 板桥辞官回扬后, 他为了不与之冲 突,所以绘画题材 逐渐转向了梅,后 来成为画梅的专 家。再比如李鳞的 色彩表达( 图7 ) , 国7 李蜱花卉 高凤翰的左笔画与指画,金农的“漆书”,个个都别开生面, 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扬州画家各有所长,错位发展,共同提高 的良好氛围。 由于卖画是市场行为,买家约稿时对时间自然会提出要 求。“扬州画派”画家在作画速度上再也不像古人那样“五 日一山,十日一河 作过分的精工细琢。他们通常用快速创 作的方法来表现花鸟人物等题材,形成了以擅长写意花鸟画 为主的特点。虽然他们中也有人擅长画人物或山水,但基本 上都采用写意的手法。比如:李鲜作画挥洒淋漓,郑板桥画 竹寥寥几笔但却极具个性。在题材上,他们又以梅、竹、兰、 菊四君子或者常见瓜果虫鱼为作为主要表现内容,有时涉及 一些神仙鬼怪、下层人物和一些残山剩石,既表现了文人士 大夫高雅的逸趣,同时也容易被盐商和大众所接受。另外,“扬州画派”十分强 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画必题诗,而且有的甚至以长篇巨制 覆盖画面。在书法的艺术表现上,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以及金农的“漆书”( 图8 ),都属于历史性的创新。“扬 州画派”的画家本身还非常看重自己诗书画的综合能力。 比如:黄慎在初到扬州时,因为不谙时事所以卖画不利, 便去请教金农,这才知道在扬州卖画必须善诗善书,黄慎 便回到福建刻苦学诗,后来他再到扬州,因诗书画俱佳, 名气大振。另一方面,在扬州的盐商中也有颇具文化功底 的内行,他们在攀附文人时也有自己的要求,比如:扬州 盐商马日狺、马日璐兄弟二人喜欢结交文人,大凡文人来 访,进门前须先做诗一首,待由他们审定后再决定接待的 等级。据说,丁敬初到扬州,就因未答出马日瑁的考问并 6 疆严 图8 金农漆 事褰倬穆 秀秀箩罩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且没对出对联而受到轻视和怠慢。由此看来,盐商们对画家诗文修养与名气方面 的要求,在客观上也促成了画家诗书画兼善的特点。 圈9 吉藤门下马走 “扬州画派”画家对待绘画传统具有着强烈的创 新求变意识,“借古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成为“扬 州画派”绘画创作的理论基础。在创作态度上,他们 善于向古人学习:郑板桥专门刻过一方“青藤门下马 走”( 图9 ) 的印章,以表示对前朝徐渭的仰慕与学习; 李觯的题花卉册诗句“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老 干是吾师岂知造化从心手,顷刻春生莫要迟。” 表达了自己的学习和取法。同时,“扬州画派”画家 更注重写生与创新,他们早年大多师从职业画家学 习,临摹描绘基本都是从实物写生而来。如黄慎早年 曾经仔细观察研究过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物肖像,郑板 桥常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候认真观察竹子,逐步形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的创作理念,他认为“西园亦日 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 图10 ) “扬 州画派”的画家还十分钦佩石涛,主要就在于石涛 勇j 二摆脱所渊的正统主义和形式主义束缚,丰张个 性解放。如金农画马曾题诗 二1 :“扑面风沙行路难, 昔年曾蹑五云端,红鞯今敝雕鞍损,不与人骑更好 看。”表现了他特殊的思想情感以及叛逆精神。 “扬州i 画派”就是这样一个极富创新精神和 独特个人魅力的画家群体,他们创新求变,思想 叛逆,虽然艺术主张不如元四家、清四王鲜明, 地域特点也不如吴门画派、华亭派突出,艺术师 承关系更不如岭南画派、吴门画派那么明确,但 它却是一个个性极为分明而又有着共同的艺术追 求的艺术家群体,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 的影响和地位。他们的风格至今还影响着中国画 坛。 圈1 0 墨竹圈安徽省博物馆 - 1 2 2 扬州画派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著名艺术家秦岭云先生在叙述扬州画派的时代背景时这样认为,从高风翰生 年( 康熙二十二年,1 6 8 3 年) 到罗聘逝世那年( 嘉庆四年,1 7 9 9 年) , 仃后共一百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多年,是扬州八怪生活的年代,也正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生长、封建社会行将崩 溃的前夕。 清室入关以后,平定三藩、收复了台湾,继而又发动了准噶尔、西藏、青海、 大小金川等地的战争,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到了1 7 世纪9 0 年代, 全国的政局已经相对稳定,大规模的军事斗争已经结束,镇压性的屠杀基本停止 了,农民革命也被平息,少数民族和边疆不再有大的暴动,不少读书人也开始顺 应现实应举求仕,民族矛盾表面上已经缓和;此时社会经济也开始繁荣起来,农 业生产有所发展,工商业则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商业性的都市更加繁荣,并 且出现了不少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作坊,还有不少地区和外洋发生了商业往来。 不过我们也看到,这个时期,也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的时期,豪商酷吏们不仅掠 夺土地,还经营工商业,拥有上千工人的厂矿作坊已经出现很多,而且官商勾结, 贪污之风盛行,财富迅速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在文化方面, 清政府尊儒崇经,提倡理学,开科取士,举博学鸿词科,并且举国家之力编辑图 书。康熙字典、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佩文斋书画谱、古今 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书籍都在这段时期编纂而成。其中以康熙朝的古 今图书集成和乾隆朝的四库全书收罗最为丰富。政府还开办了如意馆,任 王原祁、王晕、冷枚、焦秉贞为绘事总裁及内廷供奉,并雕镌印刷了南巡盛典 图、万寿盛典图、耕织图、平台湾三十功臣图、平廓尔喀十五 功臣图以及避暑山庄图、 圆明园图咏等巨制。 清室经过一番经营,在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稳定局面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以后, 最不能放心的还是汉族知识分子中潜在的民族主义思想。清室接受了明代统治的 教训,入关以来,一直施用镇压和怀柔的两手,威胁利诱文人。政府在开科取士 的同时,销毁禁书,钳制思想,遍张文网,大兴文字狱,引诱揭发思想不稳之人, 往往以一字之疑,灭族戮尸,株连千百人家,弄得读书人望文生畏,不敢随意摆 弄文字。与此同时,清政府还看出科举虽开,而汉族中真正学行兼优的人才,并 不愿走进这个圈套,所以清政府为了进一步怀柔网罗汉族的知识分子阶层,又开 “博学鸿词科”。大多数文人,震惊于当时的封建淫威和受了高官厚禄的引诱, 便失去了和专制统治斗争的勇气,许多人则为虎作伥,甘做清廷统治的帮凶,还 有一部分人则明哲保身,或隐于野,或隐于市,借以逃避现实。所以,这一时期, 知识分子的思想,大部分人还被困惑在“理学”、“考据学”和一无用处的“八 股文 里,拟古思想笼罩着文坛。诗人们填书塞典,无病呻吟;画家们则步前人 后尘,相习成风。北京宫廷中的画师,歌功颂德,言不由衷,调脂弄粉,粉饰太 平;江南的“四王”、吴、恽及其门徒复古模拟风气盛行,宗派门户严重,南北 画坛充满令人窒息的氛围。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所以,在扬州画派从形成到发展壮大的这一百多年中,从全国来看,正是我 们国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年月,民族斗争以更加深刻和隐蔽的形式 进行着,思想领域内的斗争一直也没有停息,此时正是整个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 前夕。而扬州,远离京都,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没有过分 严重的封建约束,也没有江南那么多狭隘的门,1 ,偏见。它 地处交通要道,兼漕运的咽喉,又享有渔盐之便利,承担 着中部各省食盐的运销,于是各行各业迅速蓬勃兴起,吸 引了各地的人们来这里谋求生活,因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 交通发达、环境优良、经济繁荣的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清朝康乾年间,扬州的社会经济达到鼎盛时期。这个官商 资本泛滥的城市具有着特有的市民阶级的哲学和艺术上 的倾向。地方官员热心倡导文化事业,城市中以盐而富的 盐商所代表的新兴社会阶层有着与一般传统不同的审美 趣味,同时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使得广大艺术家对 扬州心驰神往。当代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指出:“余尝考 论清代学术,以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 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 学不能大。”。”扬州在政治上的宽松、经济上的发达和文化上的深厚底蕴深深吸 引着各方的文人学者,也强烈地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热情,这里正是艺术家们所喜 爱的土壤,许多著名诗人、画家纷踏而来,一时竟有“天f 名士,半在维扬”之 说。一大批才高学富的书画家先后汇集在扬州以文会友、以画谋生,相互切磋, 取长补短,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思潮。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艺术家们创作出 了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伟大的文学作品,抨击了黑暗的政治体制、吃人 的科举制度和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在绘画领域,当时以i i i 水和花鸟画比较发达。 1 i l 水i r 1 以清初的“四王”为正统( 图11 ) ,而在野的画家八火山人、石涛等人, 反对泥古,重视师法自然,主张创新( 图1 2 ) :花鸟厕则名家辈出,技法多样, 图1 2 石涛山水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卜海人民版社1 9 6 2 年1 0 月第1 版前矗 9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风格各异。由于深受石涛和尚与金陵画派的影响,在扬州的一部分画家以石涛、 徐渭等大家为榜样,他们吸取了变革创新的思想,开始与古人拉开差距,与同时 代者拉开距离,并树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的创造产生了极具个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是他们深入学习古人技法技巧的结果,也是他们深入观察生活、观察 身边事物的结果。正如郑板桥所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问思”、 “韩干画马云:天厩中十万匹皆我师也。予客居天宁寺,西园亦日后园,竹 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 ”,又如李觯在学蒋廷锡的同时,还深入向高其 佩学习,并在表现形式上吸取明代孙隆、清代恽南田及石涛诸家。这种博采众长, 不断丰富自身,从而形成突破并且形成崭新风格的学习方式也被今人所传承。因 此,在画家们自身艺术创作追求与创新变革思想的驱使下,在社会经济及实际生 活的共同需求下,扬州画派应运而生,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更不乏针砭时弊之作。 郑燮( 郑板桥) 则是这群画家中的代表人物。 1 - 2 - 3 郑板桥在扬州画派中的地位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这 是对郑板桥的最佳概括,郑板桥是扬州 画派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在他辞官回 扬州后的十几年中,成为扬州画坛的盟 主。他的绘画风格,极大地影响着他同 时代的画家,并给予后世绘画以深远影 响。前文提过,郑板桥存世的绘画超过 一千幅,是古代画家存世作品最多的一 位。板桥利用兰、竹等有限的题材组织 多变的构图、以熟练的笔墨创造感人的 形象,表达出愤世嫉俗的思想,这一点 深深地赢得 r 绘画爱好者的倾心:板桥 的书法艺术也与众不同,无论真草隶 篆,都以画法入书,用笔道劲,字体的 结构变幻离奇,他尤精楷书,但小常写, 他写出来的字,非楷非隶,非篆非草, 真书中兼有隶意,隶书中带有篆法,自 成一派,板桥自称是“六分半书”( 图 1 3 ) 。金农曾评论他的字说:“板桥风流儒雅, 笔,兼众妙之长。” o :3j j 颤f 样;j 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 第一章郑板桥与扬州画派 除了画名、书名之外,板桥还兼有诗名和文名。板桥在诗文书画方面,都 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的文思敏捷,心境高旷,嬉笑怒骂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当时的一般文人对他是望尘莫及的,他在画坛的名声和影响远远超过了他同时 代的其他画家,“文学作品有诗词三百余首、曲十余首、对联百余幅、书信百 余封,还有序跋、判词、碑记横额数百件。涉及艺术门类之广、艺术造诣之深, 可谓扬州画派之翘楚。 。曹惠民、李红权:郑板桥诗文书画全集中国言实f i ;版社2 0 0 6 年2 月第l 版序言 1 l 第二章扬州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一第二章扬州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_ 2 - 1 地理位置的便利与盐运的发达 从隋唐开始,扬州就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古人曾有诗日:“夜市干灯照 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这首诗把扬州歌 舞升平不夜天的繁华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虽然扬州在清军入关的时候,被清 军屠城,有过炼狱般的“扬州十日 ,城市元气大伤,但随着政治局面的逐步稳 定,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吏治与发展,扬州很快又以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展 现在世人面前,嘉庆时的两淮盐法志杂记中记载:“淮扬天下一大都会也, 舟车之辐揍,商贾之萃居,而盐荚之利,南暨荆、襄,北通漳、洛、河、济之 境,资其生者,用以富饶。” 扬州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大都会,一时间,商贾名流、文人墨客、曲中名 妓以及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扬州,“扬州介两都之间,四方舟车,商贾之所 萃,生齿聚繁,数倍于昔。扬州的发展与兴盛除了因为政治局面的逐步稳定 且远离京师少受制约以外,大致上还有两个主要原因,即:地理位置的便利和 盐运的发达, 唐代诗人张祜在他的纵游淮南一诗中写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 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他从文人的角度夸赞了扬州 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伐齐,开凿邗沟,沟通了江淮,促进了扬州( 史称邗 城) 的经济、文化和航运交通的发展。到了隋代,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 北物资交流,使扬州地区空前繁盛。全唐文中说:“维扬古都,东南奥壤。 包淮海之形胜,当吴越之要冲,圈阅星繁,舟车露委。”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环境优 美、气候宜人,是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自古就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 称。宋史地理志中记载:“扬州土壤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廖 里饶富,多高货之家”。元人说扬州“介江南北,而以其南隶浙西,其北隶河南, 壤地千里,鱼盐稻米之利擅于东南,为天下府库盖将百年矣。到了明、清时期 扬州己经成为南北交通与经济的枢纽,“潜艘贡赋岁末至京师者,必于此焉是 达”。所以扬州的在地理位置上的“襟带淮泅,锁钥吴岳”为扬州的经济繁荣提 。【嘉庆】江都县志卷三 国同上 朱福炷: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第1 版第6 9 页 1 2 第二章扬州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供了先天的优势。清代康熙皇帝多次南巡视察,只在扬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 量行宫,可以看出扬州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以及它显露出的繁荣的经济特征。 正是因为临长江,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扬州 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扬州盐运业的发展便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这是不可 小视的。 扬州经济的繁盛,不仅仅是出于地理位置的优势,那只是必备的条件,更 重要的应该是与盐业与盐运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扬州的繁华因盐而盛是不 争的事实。史上记载,扬州最早开始盐业生产是在汉高祖十一年,刘溟受封为 吴王,他招致天下流民,一面“即山铸钱”,一面“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 唐宋以后,扬州盐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唐肃宗定榷盐法,在产盐地设立监院榷 售,宋代则设“茶盐制置使,、“提举茶盐司 开始对盐业进行初步有效的管理, 扬州成为东南地区最重要的行盐区。到了明代,政府在扬州正式设立盐政衙门, 明中期以后,两淮每年行盐约达9 0 余万石。清代,顺治十五年,由于黄河倒灌 洪泽湖,很多地方决堤,生产设施遭受到极大的破坏。正如朱福炷先生在扬 州史述中所述:“扬( 州) 属截皆被水,飘溺无算”。这里的盐业生产也受 到严重的破坏,两淮盐区根本无法进行生产,康熙年间,政府采实施了减免田 赋,开垦荒田,摊丁入亩,治理河道等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社会经济才渐 有好转,由于两淮一带人口较多,清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恢复盐业的 生产,经年累月,盐业又重新兴盛发展起来,两淮地区竟逐渐发展成为清朝最 大的产盐区,下辖三十个盐场,产盐行销苏、皖、赣、湘、鄂、豫。这个时期 两淮盐政机构也比较完备,管理得到加强。两淮盐法志官制中记载:“巡 盐御史,都运盐史及同知副史等官,皆统与巡盐,而又有总理之称”。盐的产量 也大大增加,两淮盐额达1 6 0 万石。盐的利润是非常高的,两淮盐业销量之大、 范围之广,使得盐商们很快富起来,盐业很快成为清政府三大财政支柱产业之 一。乾隆时期,两淮每年的赋税占全国商业税收的一半,其中主要是盐税。不 难想象,随着盐业成为清政府的支柱产业以及盐运机构的设立,作为盐政衙门 所在地扬州,它的经济便很快繁荣发达起来。 _ 2 - 2 盐商云集扬州推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2 - 2 1 盐商的由来 盐商最早起源于徽商。徽商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代。徽人常 说:“吾乡贾者,首鱼盐,次布帛”。足见徽商对经营盐业十分重视。 徽州的地貌在州郡风俗中有明确记载:“山限垠隔,民不染他俗,勤 舢朱福娃: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第1 版第1 8 2 页 1 3 第二章扬州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好正洁不淫迭,虽饥岁不篙妻子,山谷民衣冠至百 年不变。自唐末赋不属天子,骤增之民,则益贫”。徽州地处山区,物产单 薄,粮食供给须由境外输入,土产物资也只能和邻近地区交换。但是绵延浙皖 上千里的新安江,却是当地人民的一大财富,江上木筏和船只通行非常顺畅, 交通便捷,这为徽州人外出进行自由贸易,提供了理想的交通条件。徽州的周 围还有宣城、吴郡、会稽、余杭等地,这些地区在隋代以前就是商贾并揍的地 方。由于大批中原人士流寓江南,过往人流的物质生活需要在客观上也促进了 这些地区的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地区之一,徽州理所应当也受之影响。明代 成化年以前,徽州商入主要经营当地盛产的“文房四宝”等物品,成化以后, 盐法改变,政府推行“开中法”( 明初规定,盐商必须赴边塞纳粮,由官府酬给 盐引,商人持引方可支盐行销。这种制度谓之“开中法 。) 允许商人“输粮边 区,换取食盐”并且“听其贩卖”。后来,政府实行了开中折色制度,商人向 盐运司交纳现银就可以办引销盐。这使行盐的商人免除了赴边纳粮之苦,从这 以后,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于是两淮等重要产盐区便成为敏锐的徽州 商人的聚集地,尤其是在扬州,这里作为两淮盐业的中心,徽商云集,他们运 用经济头脑和投机取巧的手段把盐运买卖做得如火如荼,从而推动了扬州经济 的发展与繁荣。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曾经对过盐商的发迹过 程作过侧面描述:“他( 徽州盐商万雪斋) 做小司客的时候,极其停当,每年聚几 两银子,先带小货,后来就弄窝子。不想他时运好,那几年窝家陡长,他就寻 了四五万两银子,便赎身出来,买了这所房子,自己行盐,生意又好,就发起 十几万来。”笑笑生在金瓶梅中对扬州盐商的描写也处处流露出羡慕 之情。第五十三回说道:“蒋竹山自从得了盐船,有十万之富。到了扬州, 即将此银合伙,添上扬州盐商的银子,不知百万,做起盐来。以为久远之利, 可以敌国,把金银积到北斗也是不难的! ”虽是小说中的故事,但也从侧面反映 了经济实力雄厚的盐商真是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也难怪惺庵居士在望 江南百调中这样咏商人:“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 仕而商,富贵不归乡。”盐商所从事的盐业不仅鼓足了自己的腰包,同时还 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2 - 2 - 2 盐商的“贾而好儒” 清政府在不断加强对盐的管理,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的同时,也造就了盐商 这一特殊的利益集团。由于垄断了盐源,控制了盐价,盐商在盐业买卖中获得 了巨额的利润,他们拥有的财富是十分惊人的,当时在扬州的盐商,“富者以千 1 4 第二章扬州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万计 ,“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 ,他们每年用于打点官府和纳税的银钱数 目惊人。盐商与政府之间彼此需要,互惠互利,他们靠着朝廷的惠政和地方官 府的庇护,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为显赫的阶层。两淮盐商在扬州进行着各 种各样的商业活动以及多样化的奢侈消费,推动了诸多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 这块土地艺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靠盐运发达起来的盐商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财富而在社会上层游刃 有余,与此相反,他们在社会关系中却往往为人所不齿。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 开始,国家就“重农抑商 。秦朝对商人是有着深深的偏见的,秦始皇还颁布了 贱商“七科滴”,并且将天下豪富商贾统统迁于首都成阳。琅娜石刻中“上 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深深地烙在人们心里。至汉朝初期政府甚至规定商 人不得穿绸衣、骑马、乘轿。所以,因盐暴富的徽州商人显然也难逃这一规律。 他们虽然有了钱,但文人义士并看不起他们。社会上讥讽他们缺乏文化修养, 称他们为盐呆子,虹桥修楔的盛会也不允他们参加。所以在暴富的盐商在内心 深处,其实隐藏着一种十分强烈的自卑感。他们便希望借助财富考取功名和结 交文人来弥补社会地位的缺失。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明清 时期徽州中举者近千,中进士者也超过六百,是前几代总和的数十倍。这时候 徽州人之所以闭门苦读、考取功名,一方面为了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更 重要的,是希望籍此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抬高自己的身份,以便在与官府打 交道的过程中畅通无阻,并且在商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除了考取功名之外, 徽州商人还想办法通过资助和扶持文人抬高自己的地位。清代杂家徐珂在清 裨类钞雄商好客中记载:“扬州为鹾商所萃。类皆风雅好客,喜招名士以自 重。”固当时的扬州,文人俨然已经成为了“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