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苤直太堂及其 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e l期: 兰! ! ! :6 指导教师签名:她 日期:塑! ! :鱼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塑l 盟指导教师签名: e t 期:垫! ! :6 e t期: 汉语“门文化熟语研究 摘要 语言是文化载体,语言以丰富典型的形式表现了文化活动,是文化的表达符 号。汉语中有大量的“门”文化熟语。这些熟语记录了门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 造的灿烂的“门”文化。“门”文化贯穿于政治、礼乐、风俗、宗教、日常生活 中。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挖掘汉民族产生如此多“门 文化 熟语的深层次原因,对大量“门”文化熟语进行界定、归纳和分析,进而揭示 出“门”文化熟语蕴涵的汉民族文化特征,展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渗性和 推动性等特征。 关键词:“门 字语义,产生原因,“门”文化熟语,“门 文化 a b s t r a c t l a n g u a g ei st h ec a r r i e ro fc u l t u r ea n dl a n g u a g ei no r d e rt oe n r i c ht h et y p i c a l f o r mo f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y ,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c u l t u r a ls y m b o l s c h i n e s e ,al a r g en u m b e r o f ”d o o r c u l t u r es a y i n g s t h e s es a y i n g sr e c o r d e dt h ed o o r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 y e a r so f h i s t o r yi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b r i l l i a n td o o rc u l t u r e d o o r ”c u l t u r e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p o l i t i c a l ,r i t u a l ,c u s t o m s ,r e l i g i o n ,d a i l yl i f e i n t h i sp a p e r , c u l t u r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h r o u g ht h em i n i n go fs om a n yc h i n e s eh a v et h e d o o r s a y i n g so f t h ed e e p s e a t e dc u l t u r a lr e a s o n s ,al a r g en u m b e ro f d o o r t od e f i n ec u l t u r a li d i o m s , s u m m a r i z e da n da n a l y z e d ,t h e nr e v e a l e dt h a tt h e d o o r c u l t u r a li d i o m si m p l i c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s h o w sl a n g u a g ea n dc u l t u r eb e t w e e nt h es i n k a n dp r o p e lf e a t u r e s k e y w o r d s :s e m a n t i c so f d o o r ,a c c o u n to fd e r i v a t i o n ,t h e ”d o o r ”c u l t u r a li d i o m s , d o o r c u l t u r e i i 引言 目录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对象1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1 一、“门 的探源和语义分析 ( 一) “门”的探源3 ( 二) “门”的语义分析3 二、“门 文化熟语产生的原因7 ( 一) 门的重要作用使“门”熟语词量丰富7 ( 二) 封建礼治思想提高了“门”熟语的重要性8 ( 三) “门”的义项发展使“门”熟语更多样1 0 三、“门”文化熟语及其文化特征1 4 ( 一) “光门耀户,_ 家族传统的象征1 4 ( 二) “门当户对l 一身份等级的代表1 5 ( 三)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l 一封建伦理道德的符号1 8 ( 四) “鬼门关,十人九不还l 趋吉避凶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体现物2 0 ( 五) “门庭若市l 人情世故社会关系的成像物2 2 结语:1 5 注释2 6 参考文献2 7 致谢2 8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对象 f - j f f 为建筑的出入口,是联系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通道,除了供出入的物质功能外, 它所具有的标志与象征的作用往往也很明显和重要。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相辅而行,语 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模 式体现,是民族文化的天然“图腾 。在“门”熟语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 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汉语中出现了大量“门”熟语。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门”文化熟语。“文化熟语”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熟语,或 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熟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字、语言体系,孕育形成了中华民 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语言建构并传承着这种文化,这使得汉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 神和文化心理。“门”文化在中国历来都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门”文化熟语 得以大量地产生、积淀。同时,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产生了语言,推动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创 新,体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渗性、双向性。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门”文化熟语,而且 数量相当可观,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这些词语体现出较强的语义汇聚力,在构 成上具有并用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呈现着较强的系统性。同时,“门”文化词语及熟语反映了 汉民族隐喻认知的思维特性。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本文在继承前人“门”文化熟语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文化符号解析法、文化背景考 察法、文化心理揭示法等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从大量的语料出发,对“门 文化熟 语加以分类整理、描写分析和解释说明,并联系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来阐述这些语言材料中包 含的意义体系,再现和挖掘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探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 的关系,以期对文化语言学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具体来讲,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门”字进行探源,并且对“门 字的各种义项进行分类归纳,梳理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深入探究产生大量“门 文化熟语的动因,主要从“门 自身的重要性、封建礼教以及“门 自身义项的多元化的因 素来进行;第三部分,深层次地挖掘“门 文化熟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其文化特 征。 2 一、“门”的探源和语义分析 ( - - ) “门 的探源 “将具体的事物形状表示出来,将图画减略到不可少的程度就成为字体。因为房 屋是具体的物体,在创制文字的时候,文字本身就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它的外形和内容 记录了下来。因此,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文字本身就写出了中国建筑发展史的第一 章,而且,我们深信这是十分忠实可靠的一种史实。州依附于建筑中的“门 的文字书 写形态本身也是这种具象形体的再现。 “门 是“朗”的简化,它起源于象形字。甲骨文的“门”字形象地表达了一个完整的 “门”形态:一个由门框、门楣和门扇组成的基本门形。本义指双扇门。说文解字注云: “门,闻也。以叠韵为训。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从二户,象形。此如门从 二飘,不必有反飘字也。莫奔切。十三部。凡门之属皆从门。 在古时还有一些字是特指专门场所的门,如:传说中天门日“闾阖”,城之重门日“圈闰”, 宫中之门日“闱”,比闱小的门日“髓”或“闺 ,巷门日“闳”或“用”,里门日“闾”,里 中之门日“阎”,市区之门日“阌”,宗庙之门日“阎”,还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的 “阙”等等。因此,赵广超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中感慨地说:“没有一个民族,会像奇妙的 中国人那么重视门”。通过解读这些早已被弃用的古汉字可以令我们深入地了解到如今简单的 一个“门”字背后,蕴藏着千百年间古人对“门 的情感寄托,这也成为本论文进一步追问 “门”及“门 熟语存在意义的理由所在。 ( 二) “门”的语义分析 门,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己经伴随人类走过数万年历 程,并将继续存在下去尽管它会千变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门”字,从二户相对, 象形。就其起源而言,上古人类的穴居时期门就产生了。“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 周易系辞下) ,原始社会人们住的是山洞,为防止风雨、野兽入侵,就用树枝、 藤条、草叶等编织成扇状来堵住洞口,这应是人类最早的门了。民俗学者王树村认为:门是 最早的民居之一部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只是栖居在树上或找一低凹处避风防寒,到了挖 地穴,适应当时生活后,己是生产力提高的反映,同时以树枝杂草编成蓬门,竖立洞穴之日, 以防虫兽风雪侵入。 根据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 c c l ) ,“门、“户”在周代时都出现论了,“户 字出现在周 易( 6 例) 、诗经( 6 例) 中;“门 除了出现上述作品外( 分别是1 1 例和2 4 例) ,还出现在今 文尚书,春秋中,虽然现在还无法分辨“门和“户 哪个先出现,但可见两词的出现 之早。然而,“门 、“户 在意义上有明显差异: 1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周今文尚书) 【2 】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 周今文尚书) 【3 诸侯出庙门俟。( 周今文尚书) 【4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周周易) 5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周诗经) 【6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周诗经) 7 - - 十四年,秦师将袭郑,过周北门。( 春秋国语) 8 】穹窒熏鼠,塞向瑾户。嗟我妇子,日为改岁,入此室处。( 周诗经) 9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春秋老子) 由上可见,意义上,“门”的基本特征为双扇,具体有房屋和房间门( 例l 、3 、4 ) ,城门 ( 例2 、5 、7 ) ,甚至墓道之门( 例6 ) ;而“户 的基本特征是单扇小门( 例8 、9 ) 。所以,古 代权贵称朱门,贫贱为白屋,其“门”日“户”( 如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木兰当户织”) 。 然而,“门 、“户”有时并不是贫富标志( 例1 0 、1 1 ) ,特别是在比喻的用法中,“门 、“户” 不别,常常连用( 例1 2 、1 3 ) ,如: 1 0 1 按道攻巷,无袭门户。( 战国逸周书) 【1 l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战国礼记) 【1 2 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战国鬼谷子) 【1 3 1 心以意吉凶之门户。( 东汉太平经) 李尔纲认为,多义词的词义形成有两条主要途径派生和假借,前者指多义词因意义 相关而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不同意义;后者指由于同音关系被借用而产生新意义。因此,多义 词的诸多义项,可以分为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 认知科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引申义项是本义在隐喻、转喻认知作用下产生的,并组成 一个有机的意义链。t a y l o r 说,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是通 过“意义链”联系在一起的,其图式是:意义a 由于某些相同特征或别的相似点与意义b 联系, 4 同样,意义b 作为源义项引申产生意义c ,再从意义c 引申到意义d 、e 等等,这个过程可图示 如下: a b c d 所以,从认知理论去阐释我国传统的词义引申理论,多义词的义项关系是:本义是事物 的典型特征,是中心意义,是认知出发点源域;引申义是事物的非典型特征,是认知活 动的某一终点目标域。 现代汉语词典( 以下简称现汉) ( 增订五版) 中“门”的义项有1 3 个:( 1 ) 房屋、 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 2 ) 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 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 3 ) 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 4 )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5 ) 门径。 ( 6 )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 7 ) 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 8 ) 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 9 ) 一般事物的分类。( 1 0 ) 生物学中把具有最基本最显著的共同特 征的生物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门,如原生动物门、裸子植物门等。门以下为纲。( 1 1 ) 压 宝时下赌注的位置名称,也用来表示赌博者的位置,有“天门 、“青龙等名目( 1 2 ) 量词: a ) 用于炮;b ) 用于功课、技术等;c ) 用于亲戚、婚事等。( 1 3 ) 姓( 不纳入本文的分析范围) 。 “门 是典型的象形字。南朝顾野王玉篇:“门,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日户,在区域 日门。”据此可知,“门”的本义为建筑物出入口成对出现的可以开关的装置。其余义项皆由 此引申而来,引申的途径是凸显“门”这一意象的某个特征,或是对该意象进行隐喻和转喻。 以下对其引申机制作详细阐述: “门”是建筑物出入口成对出现的可以开关的装置。如果凸显这一装置的位置,就引申 出义项( 1 ) ,如“门口”、“把门 ;如果凸显具有开关建筑物进出通道的功用,“门 就引申 出义项( 5 ) ,如“门路”、“有门儿”。“f - j ”可以打开、关闭,有的事物也是如此,两者具有 相似性。通过意象转喻,引申出了义项( 3 ) ,如“柜门”、“炉门”。有一些事物的形状、作用 与“门”具有相似性,通过意象转喻,“门 又引申出义项( 4 ) ,如“电门”、“闸门”。中国 传统文化强调用血缘关系来维系社会秩序,一个大家庭居住在一个门内,于是通过转喻,“门 又引申出义项( 6 ) ,如“门风”、“门第”。我国古代私学发达,学生拜师学艺要去老师家中。 不同老师传授的思想、知识、技能当然会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派别。进出老师 家中要先经过门,通过转喻,引申出了义项( 7 ) ,如“佛门”、“法门”,再将该义项所指的对 象泛化,就又扩展出义项( 9 ) ,如“门类”。义项( 1 0 ) 、( 11 ) 为百科性义项,此处暂不分析。 量词是一个处在“实词一虚词一附加形式一屈折词缀”的语法化斜坡上的较为典型的词 类。由名词发展来的物量词,本身就具有标志名词的功能【2 1 。作为个体量词的“门”,其计量 的事物有以下几类: ( 一) 火炮。如“三门大炮 ; ( 二) 知识技能。如“一门科学 、“一门技术 、“一门本领、“一门外语 ; ( 三) 亲戚婚事。如“两门亲戚”、“一门婚事 。 现代汉语中的类后缀“门 是由英语的g a t e 翻译而来,而g a t e 作为后缀又是从上个世纪7 0 年代美国的w a t e r g a t e c a s e ( 水门事件) 中的w a t e r g a t e 派生出来的。“水门事件”后,w a t e r g a t e 逐渐演化成了一个表示政治丑闻的专有名词,而“ - - g a t e 在英语中也逐渐变为一个表示政 治丑闻的后缀。结合“门”的本义,多使用“经历、经过、穿越、推开、深陷、卷入、遭遇 等谓词与之搭配,从而获得双关的效果。如:“经历嫖娼门 、“推开伊拉克门 、“走出拉链门 、 “陷入虐囚门等。随着使用的增多,“门 类词语的意义也不断泛化,即一些非核心义 素脱落,使用范围扩大。“门”意义的泛化有这样一条线索:重大政治丑闻某方面的丑闻 事件、风波引人关注或有争议的事情。也就是说,“重大 、“政治性”等义索逐渐脱 落了。在当前的使用中,从重大政治丑闻到某件引人关注或有争议的一般事情,都可以冠之 以“xf - j 之名。例如“口水门”就是指某明星因乱吐口水而被指责。前几年闹得沸沸扬 扬的“艳照门”,使大家将关注的目光一度落到众明星身上。 汉语中“门”的这种意义盛行,原因有二:一从产生看是外语词的意译,从而具有汉语 本族词属性。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就主张,意译词不应算作外来词;二是暴露的隐秘事件恰 好符合“门的隐喻含义,对“门外人”而言,门作为容器入口,也是人们窥探容器内容的 窗口,俗语说,家丑不可外扬,“门 里常常给人神秘感。对“门里人 而言,这暗合了中国 传统意义上“门 的比喻义门槛,难关。所以,门的这种意义又含有隐喻理解的成分。 相反,音译词“沙门 中“门”则无法构成隐喻意义。 6 二、“门 文化熟语产生的原因 ( 一) 门的重要作用使“门 熟语词量丰富 门是居处与夕f 界之间的出入i z l ,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房屋建筑就有门。孔子日: “谁能出不由户? ( 论语雍也) “户即使“门。这句话说的就是,门户乃是出入必经 之处的道理。 门户可以沟通内外,同时也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有效地抵御外界的 入侵,使内部得以隐蔽。释名对“门 和“户 做过这样的解释:“门,扪也。为人所扪 幕也,障卫也。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的确,门户的设置,可以控制出入,实现外防 内守,保障居所的安全,而且,门户还可以界定内外,作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连接点, 或是空间序列之间各个层次的连接点。 门的这种界定空间的作用,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中国古典建筑,采用的 是平面上横向展开的群体空间组织方式,由单座建筑组成院落,再由院落组成建筑群,由建 筑群组成街坊,进而由街坊形成城市,而在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之中,起着界定和连接作用 的,正是各种各样的门。单座建筑中有房门、院落中有院门、坊巷中有坊门、城市中有城门, 在正面大门之外,又有仪门、后门、旁门、侧门。这些门在建筑个体和群体组合之中,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典建筑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建筑中的门,随其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众多的名称,在皇宫大内称宫门,在官府治所 称衙门,在寺庙道观称山门,在军营行辕称辕门,在普通的住宅叫门楼。而随着门的形制和 功用的不同,又有门阙、城门、台门、屋宇式大门、衡门、屏门、格扇门、牌坊门、垂花门、 棂星门等等不同类型的区别。真可谓是绚丽多彩,姿态万千。不过统而括之,中国的门均属 于两大系统,即如梁朝顾野王的玉篇所云:“在堂房日户,在区域日门。”也就是说,门 有两大类别,类别是划分区域的门,另一类是建筑物自身的一个组成部门。 划分区域的门,多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它包括城门、台门、屋宇式大门、门楼、垂 花门、棂星门、牌坊门等。而建筑物自身的门,不论是外檐的房门,还是内檐的隔扇,都只 是建筑物自身的一个构件,如格扇门、屏门、实榻门、棋盘门等等,与窗子、栏杆、花罩等 一样,属于建筑内、外檐装修的范畴。当然,这种划分,是在院落空间组织原则确立之后才 得以形成的,或者说,是只有在门可以独立构成建筑之时,才能够成立的。 7 实际上在中国,门很早就被作为独立的建筑来对待。“门屋+ 殿堂”构成的院落的空间组 织方式,主导了中国的建筑群体布局数千年。门就成了建筑群体空间序列构成的重要元素。 门既代表着一个以院落为中心的建筑组群的开始,又表示着前面一组建筑的结束,门是空间 转换和心理转换的媒介,门也是建筑群体各个层次空间之间的连接点,它扩大了建筑组群的 纵深感,并在总体空间序列中起着起、承、转、折的作用。特别是在大规模的重要建筑组群 之中,门的这种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例如我国的紫禁城。 ( - - ) 封建礼治思想提高了“门”熟语的重要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一直是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礼是什么? 在古代礼制主 要著作礼记的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 异、明是非也。 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所以,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 德仁义的规范。礼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还是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规则,它不仅制约着社会的 伦理道德,而且还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礼制是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规范和规矩,纵观 这种贯穿到各个领域中的规矩,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就是等级的思想和等级 的制度。 建筑,自古以来就具有两种功能,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门的在 物质上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门同时还具有精神上的功能,人们希望自己的建筑还能 够表现出一种精神,还能在建筑上反映出自己的理念,能够达到自己追求与满足。 建筑的大门作为一组建筑群的主要入口,自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供出入的物质功能 外,它所具有的标志与象征的作用往往也很明显和重要。在建筑大门时所表现出的传统礼制 的思想,所反映出的等级制度以及其他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建筑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 部分。 作为出入口的门户,也可以叫做“门面”或是“门脸”,这说明,人们对门的经营十分关 注和用心。门的形态既反映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表现着人们的理念和追求,在中国人的传统 观念中,门是建筑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门的形制和装饰,也都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等级, 折射着礼制制度,在社会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所谓“门第”观念。而“旌表门闾”的做法, 不但可以光耀门庭,而且,还起着倡导世风的作用。 在中国,门可以说是超越了一般的建筑范畴,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具有了伦理象征 意义。门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表现的手段,它还是内外、乾坤之界隔,是社会地位之表征,是 告示传媒的载体,同时,门也是德行旌表的对象,而门的自身,亦成为人们祭祀的内容,具 有扪灾、纳福之功用,并由此而演化出了能够驱邪迎祥的门神,成为一种影响极大、一直延 续至今的岁时民俗。 所以后汉的李尤在门铭中说:“门之设张,为宅表会,纳善闲( 闭) 邪,击柝防害。” 可见,门不但具有功能作用,还汇聚了多种文化意识,而且,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也 是十分丰富而深邃的。这些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世事沧桑的门,一道道一重重,遍 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构成了一幅幅极具中国特色的“门的艺术 和“门的文化的画卷, 着实令人心驰神往,可说是“九重丽天邑,千门壮山川 。 由于门的建筑造型和数量关系到尊威治象,所以门在古代必须要按照礼仪制度来设置, “门制”也就成了尊卑贵贱的重要表征。而i i n 首先对门的数量就有所限定,周礼中即对 天子宫室的门制做过这样的规定:“王有五门,外日皋门,二日雉门,三日库门,四日应门, 五日路门( 郑玄注) 。按照封建礼制,除了皇宫之外,其他建筑便不能设置这么多的门了, 衙署和寺观等公共建筑的主轴线上,一般最多可以设置三重大门。而普通的住宅,则多为二 重大门,规模小的就只有一重大门了。 明史中也记载了类似的制度:“公主府第正门五问七架,大门绿油铜环,石础,墙砖 镌凿玲珑花样。公侯府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一二品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 三至五品三间五架,黑油锡环。六品至九品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清代,虽然没有像前朝 那样,严格地规定官民宅院大门的间数,但是对于住宅大门,也还是有很多限制的。大清会 典事例载有:亲王府的正门广五间,启门三间,均红青油饰,金钉九行七列六十三个,屋 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郡王、世子府正门金钉比亲王府少七分之二,九行五列四十五个。贝勒 府正门三间,启门一间,门柱青红油饰。公侯以下官民瓦屋,门用墨饰。 伴随着人类社会道德规范、社会制度、等级观念的逐步发展,门的通行、防御功能降到 了次要地位,而代之以显示权力、地位、财富、文化和社会的象征,门的标志意义被赋予了 更丰富的涵义。 两千多年来礼制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及基本原则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尊卑、 贵贱、长幼分异的合理性,宗法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漫长历史中维系社会结构及社会秩序的 重要纽带。受礼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从周代起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来规范其 规模和型制。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故有“门户之别的说法。历史 上的建筑等级制度不仅对各阶层建筑的规模型制、材料构造、装饰标准、室内摆设有严格限 9 定,同时还专门对“门这一标识等级、地位的符号,居住者身份的象征在油漆颜色、铺首 兽面、门环用材、门钉数量等都作有详尽的规范。唐代曾对不同品级官员屋舍门屋的开间数、 步架数有严格规定,不可逾越。宋代规定“非品官毋得起门屋 ,即宅院大门只能建为墙式门。 明代王城制度中曾记载:“王宫门地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 点金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清代顺治九年( 1 6 5 2 年) 大清会典事例中规定: “凡亲王府制,正门五问,启门三。缭以重垣,基高三尺。凡正门、寝殿、门柱,饰以 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脊安兽吻、压脊七种。 “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 ;郡 王府、世子府“正门金钉减亲王七之二 ;贝勒府“正门三间,启门一,门柱青红油饰 ;贝 子府“启门一 ;“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柱用素油,门用黑饰 ,逾越的要治罪。 又如门前附设物,影壁、石敢当、抱鼓石、石狮、上马石、栓马桩等,无一不体现出森 严的等级制度。影壁本是一种礼制设置,礼记日:疏屏,天子之庙饰。影壁不仅仅起装饰 作用,而且可以隔阻外部视线,减少大风直灌。影壁的诸多功能,使它不拘泥于礼制等级之 限制,上至皇宫、王府、州府、县衙,下至士绅富商的深宅大院,再下至乡村农家小院,均 可看到影壁的踪影,除此之外影壁还常见于佛寺道观建筑的前端。可是,同为这样一堵墙, 仍有高低贵贱之分;它虽不再是礼制符号,但却可以充当礼制符号的载体,例如现存于故宫 和北海公园显示着帝王气象的九龙壁。 ( 三) “门的义项发展使“门”熟语更多样 中国建筑词语中有大量与“门 有关的隐喻,建筑词语“门”的本义只是为了反映具体、 客观的建筑装置,后来这一义位本身成了中心义位,词语本身也通过隐喻扩展和意义引申, 在联想思维的作用下承载了中国社会心理的文化信息。从对门类词语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词 语比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各种由“门”所产生的词语都深深根植于中国 上下五千年辉煌的文化中。 任何语言中多义词都是一个普遍现象,现代汉语中,以2 0 0 5 版现代汉语词典为例, 多义词有4 2 7 1 个,约占整个词汇量的4 0 ;而现代英语中的多义词在词汇中比例竞达9 7 。 从认知语言学观点而言,由于认知规律先前认识成果总是影响后来的认知实践的作 用,人类往往用同一概念去指称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与现象,多义词就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发展,汉语中的词越是常用,其派生的意义就越多。语义结构中义位的地位 是不平等的,有中心的、典型的义位和边缘义位之分。门的中心义位为“房屋、围墙、车船 l o 等出入口能开口的障蔽装置 ,是“门 多义义场中的原型义位,其他义位围绕原型意义向外 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义位之间有语义特征的联系。这种联系方式主要来自于从具体认知 域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 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 知方式。 “门”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现代字典中有9 个义项,汉语大字典中列1 8 个义项, 汉语大词典中甚至有2 9 个义项。门的诸多义项是从其中心意义引申而来。门的中心意义 是在房屋墙上安装的双扇形、可转动的开关装置。门有许多典型特征:木制、双扇形、开关 装置等,门的非典型特征有:门的非扇形状,非木制( 如柴草、玻璃、钢铁等) ,堵挡风雨、 野兽和陌生人,一家人共同的生活区域( 或家人的标志圈) ,进出屋了的狭窄的、必经之地, 房子的典型标志,工作活动的出发点和体息的落脚点外人可以窥探屋里人物、情况的窗口, 等等。 门的诸多义项是由其不同的典型特征发展来的,门的义项类别及其衍生过程如下: 1 “门”作为“建筑物出入口的障蔽装置”,由门组成的词语与建筑上的门必然有着各种 各样的联系,由此派生出一类与门的组成部分相关联的词语。 门是任何建筑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建筑物的脸面,通常称门为“门脸”。一个“脸” 字,其重要作用跃然纸上,想要走进一个建筑物,深入了解它,首先见到的必然是门脸,由 门给人最初的印象。“门脸”又叫“门面”,由房屋大门的外表进一步联想出“面子,体面”。 红楼梦第一百零六回:“若是统总起来,连王爷家还不够过的呢! 不过是装着门面,遇到 那里是那里罢咧。这里的门面就是“面子、体面”的含义。 门框上端的横木叫做“门楣”,它具有支撑门户的作用。科举之途,求得金榜题名,此时 也就替祖宗门庭增了光,叫做“光大门楣”。门楣是挂门匾,署门额的地方,门楣高大叫做“门 户壮观”。唐代历史学家陈鸿长恨传描写杨贵妃受到玄宗的宠爱,杨家沾光,荣华富贵, “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候 。资治通鉴记此为:“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做门 楣。”生男本该欢喜的,喜什么? 喜男儿能争个功名光大门楣,但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一 个女儿弄得整个家族显贵荣华,颠覆了男儿光大门楣的传统。随着故事与民谣的流传,门楣 同求取功名、门第荣耀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门楣”的发展,“倒楣”一词也出现了,清代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讲到俗语“倒楣”的来由:“明季科举甚难得,取得,门首竖旗杆一 根,不中则撤去,谓之倒楣。”门上楣是门框上端的横木,因此,门楣的倒塌是不顺心、不走 运、不吉利的。 一家人一般住一间房子,有一个门供全家人出入,所以“门 又引申为“家 、“人家、 “家族 。史记孟尝君列传:“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由此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家 族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等,也叫“门第 。广义的门第观念涉及社会 各个阶层,例如所谓士、农、工、商“四民 ;狭义的门第观念则仅指统治阶级内部,例如庶 族和士族。“门第”就是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的。历代文化程度都比 较高可以称为“书香门第 。古代门第观念的影响深远广泛,无处不在,其中最为普遍、最具 代表者,当数择偶婚配时的“门当户对了( 户也是门,只有一扇的门) 。门当户对,它表示 男女婚配家庭财力、社会地位相当,双方身份相同。如果两家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 当便是“门不当户不对 ,是不被社会所允许的。 凡是有门的地方,必有“门槛 。而在乡间村镇的老式民居中,门槛也是随处可见的。门 槛,指“门下的横木”,又俗称“门坎 ,在古代的典籍中,则称之为“门限”。后汉书藏官 传:“越人侯伺者闻车声不绝而门限断。 门槛的作用是内外的界限,同时,它可以保护门的 底部并阻挡从门底下吹进的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门槛开始体现主人的尊严和身份。 在民间,则称门槛是主人的脖子或背脊,是忌讳用脚踩踏的。古代对于门槛的制作极为讲究, 以距地高、包装美为贵,尤其是那些豪门大宅,互相攀比,不肯低眉于人。在流传至今的俗 话中,常说某家门槛高,其意为这个家庭各方面条件好、体面。由于门槛是从外入内的界限, 是一种空间结构,于是门槛又产生了一层比喻义,它用来比喻“某一领域的界限、关口 人 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出现了种种分界,也就出现了种种门槛,比如:“招聘单位门槛太高,让 人生畏。” 2 从门的功用角度来说,由门是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必经出入口而联想到“陆路、水 路必经的出入口 ,所以关塞、河流、海湾的险要处则多以“门”命名,如:玉门、雁门、龙 门等等。国家在此设立“稽查、征税的关卡”,称为“门征 、“门市”。左传文公十一年: “宋公于是以门赏形班,使食其征。 由“关卡 可以派生出两种含义。首先关卡是重要的界限,想要顺利地通过关卡则需要 一定的“方法和窍门 ,也称其为“门径”、“门路”。如果不能掌握进入门内的方法,那么事 情无法成功,则称之为“没门儿”。在语言的不断深化下,“门 还可以指“技术门径的关键”, 所以刚掌握某一技术的就叫“入门”,相反,不入门的被称之为“f - j j l - 汉”,进入这种门的成 为“门生”、“门徒”、“门人”,此门的领导还可以称为“掌门”、“掌门人”。如果在古代,有 声望而且掌控一定领域的集团是“门阀”,显赫的门庭在社会上广纳的各式人才就是“门客”。 其次,“门”既然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必然会有人因为某种目的而“攻门或守门”。左传庄 公八十年:“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杜预注:“攻楚城门。 又哀公四年: “ 公孙翩】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杜预注:“翩以矢自守其门。进一步派生出“守门人 的含义。给官府或大户人家看门的人称为“门子 、“门人 、“门公 、“门卒”等等。看门人 虽是仆人,守在那里却是主人的耳目,“权”很不小。有来访者,通报与否,留下的名刺,呈 递与否,全看他的心气。他若瞧着不顺眼,一梗脖子一绷脸,来者就吃上了“闭门羹 。自然, 惹他不高兴,往往是因为上门者不晓事,没能“意思意思 。由此产生了一个词:门包。门包 专门用来贿赂门人,以便顺利地进入门中拜访主人的。后汉书梁冀传:“客到门不得通, 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 3 依照事物的特性把相同的集中在一起分成类就是“门类 。旧唐书杜佑传:“书凡 九门,计二百卷。 “门类 又称为“门目 ,进而派生出“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 。宗派 之间的争论叫“门户之争”,由派别情绪产生的偏见是“门户之见 。学习有“入门 之说, 所以“门”又指师承关系,由此进一步派生出“师门”。孟子告子下:“愿留而受业于门。 弟子或徒弟叫“门人 、“门徒 或“门生”,孔子的学生称为“? l i t 弟子”。如果是年幼未冠 的学生则被叫做“门童 。表示“w ) 币j - j 的成语有“班门弄斧”、“程门立雪”等。 三、“门”文化熟语及其文化特征 ( 一) “光门耀户”家族传统的象征 世族门阀要维护优越的社会地位,使高门不衰:尚未跻身上层社会的人们,望子成龙, 光宗耀祖。古人选择了“f - p ,将攀升的愿望形象地表达出来。 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叫做“门楣”,一般都是粗重实木造制。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 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 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封建时代里,出人头地 的途径之一,是读书入仕,走科举之途,求得金榜题名。做官后就可建造有门楣的大门,来 显示住家的身份地位,使整个家族显富显贵。封建时代人们用“门楣一词来形象地表达他 们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愿望。用“门楣”来指代整个“门”的也很多。那个时代人们习惯 将建功立业的孜孜以求,表达为“光大门楣”、“光门耀户”、“改换家门 。一家有很多做官的 叫做“一门百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 可以记事。“一门百笏”用一个家族中手拿笏的人多来指代做官的人多。 门楣是挂门匾,署门额的地方。2 0 世纪3 0 年代初所修辽宁义县志有段话:“吾邑世家, 大门、- i - j 概挂匾额,科第者或提拔贡,或题父子进士、父子乡魁、兄弟拔贡、兄弟同榜, 武魁出仕者或题大夫第,影壁则用三台,俱置吻兽,屋脊亦置之。门两旁竖单斗或双斗旗杆, 视功名而用之( 举人单斗,进士双斗) 。民国贵或富家门额,或大总统题日孝义之门,或邑 令题日热心公益。其节妇门额,或大总统题日节励松筠,与清明节妇门额题日节孝 可见及孝子门额题日纯孝格天者,先后辉映,吾邑重公益及孝、节、义,亦可概见于 所居矣。 城、乡人家的大门有所不同,世家与平民的宅门区别很大。关涉到门面的事情,人 们还是很在意的。这其中,匾额的因素,并不被小觑。尽管那匾额不能当饭吃,但许多人还 是推崇它。门匾所张扬的,是向脸面上贴金。在过去的时代里,社会以那么一种方式,来宣 扬,来提倡,来表彰,来奖励,形成社会价值取向,造成民众荣誉归属感。 门楣高大叫做“门户壮观”、“门庭赫奕”。有一定势力又修家学的人家称为“书香门第”, 这种人家重视修“门风”以给家族整体带来或留下好的名声。相反,如果有子弟做出为别人 所不齿的事情,则称为“败坏门风”、“辱门败户”、“败坏门楣”,继承人让家族败落则为“门 风日下 ,管这些给家族留下坏名声的人惯用语中称为“丧门星”。“将门有将,相门有相”、 1 4 “将门下无犬迹狐踪”、“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些俗语指有功业的家族的继承性。 一家人一般住一间房子,有一个门供全家人出入,所以“门 又引申为“家 、“人家 、 “家族 。“一门同气 、“一门心思 便由此义而来。家中人多称“一门千指 。家中儿子少称 “门衰祚薄。“上下同门 指姑婿与侄婿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 家瓦上霜”的俗语。古代法制不健全,一人获罪,就有“灭门之祸”,“满门抄斩 、“灭门绝 户”的事时有发生。还有“灭门刺史,破家县令”的说法来指横暴的地方官。 ( 二) “门当户对”身份等级的代表 内向布局的庭院式组群只有作为入口的大门是朝外的,这个大门门面,既是整个建筑组 群空间序列的起点,也是整个建筑组群最突出的外部形象,自然也就成了对外的展示重点和 建筑艺术的表现要点。大门的形制、规模还是建筑重要的等级表征,是房屋主人的阶级名分、 社会地位的“门第 标志。这些门屋都以不同间架、屋顶、油彩,甚至不同数量的门簪、门 钉等等区分出明确的门第等级。 在门面经营中善于运用正门与边门来扩大门面分量,运用影壁来壮大门面气势,运用石 狮、铜兽、华表来强化门面的威仪,运用门匾、门联及各种门饰来丰富门面的文化内涵和吉 祥语义,运用照壁、牌坊、朝房、金水河、石孔桥等在大门前围构出不同规模的前庭,渲染 门面氛围。 为了区分尊卑内外的“礼”的需要,中国建筑很早就奠定下“门掌之制”布局,主要殿 堂前必设对应的“门”。它是传统建筑平面处理的典范,经久不衰、代代相传。此时,它已不 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元素,而是在其性质与含义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个理念体系。 门反映等级和社会地位的现象在中国比较突出,这与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官本位为核心的 奴隶、封建专制制度存在很重要的关系。封建礼制涵盖了中国古代人的全部社会活动和生活 内容,所以在门上也有明显的等级印记。“门”有区分人们地位、身份、等级、尊卑之功用。 左思咏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因自己的身 份被嵌定在等级序列的一定位置上,衣食住行皆有区别且等级分明。 礼记儒行形容小官吏的生活:“荜门圭窦,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r 而食。”荜门, 荆条编制成门;圭窦,形状如圭的墙洞。“荜门蓬户”,是一种社会等级的标志,是贫贱者的 住处。类似的成语还有“席门蓬巷”、“荜门陋巷”等。以柴门标榜儒行清高,这在传统文化 中颇有影响。中国文人认为清贫不碍品行才华,中国古代有很多俗语是说矮门小户藏君子、 出人才的,如“朱门生饿殍,白屋出公卿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 、“将相寒门出,文 章可立身”、“忠良多在寒门出”等。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横木为门。出入衡门,衣着随便, 被用来渲染远避仕途者的生活氛围。晋书夕 、戚传:何准为穆章皇后的父亲,其兄何充“充 居宰辅之重,权倾一时,而( 何) 准散带衡门,不及人事,惟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散带 衡门 ,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传为成语。 中国传统建筑有很强的色彩等级划分,如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 士蛀( t 6 u 黄色) 。汉唐的讲究是“人主宜黄,人臣宜朱 。明清两朝,朱漆大门至尊至贵的 标志,不好随便使用,等待天子赐予。明会典载:“公候门用金漆,一品二品官员用绿油, 三品以下用黑油,旧时,黑色大门很普遍,这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门不施漆、色为白板扉, 是农家简朴生活的写照。 宫廷建筑多用红色、黄色,而民间建筑只能是青砖、灰瓦、白墙;高官贵族的府第门楼 高大,平民的柴门低矮简陋。所以经常用“朱门、“金门”、“高门”、“豪门 、“名门 、“望 门 来指代高官贵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股权抵押债权投资与物业维修基金管理协议
- 智能家居产业股权转移与产业链合作框架协议
- 堤防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案
- 潮汐能发电技术商业化瓶颈解析与2025年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报告
- 财富管理行业深度调研报告:2025年客户需求与服务升级趋势解读
- 装饰造型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初级电焊工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新人教版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数量关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
- 新能源企业2025年反垄断风险与技术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医院普通外科病史采集、查体及病历书写要点精讲课件
- 食品执行标准对照新版表
- 大班科学《神奇的洞洞》课件
- 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 控制计划CP模板
- 最新苏教牛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Hobbies》Grammar time 公开课课件
- 路面压浆施工方案
- 第8课时 主题阅读《雨的四季》-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 Linux基础入门培训
- 现场技术服务报告模版
- 完整课件-西方经济学下册(第二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