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示部》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示部》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示部》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示部》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示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文字 学著作,它不仅阐述了文字起源发展史的理论,汉字造字模式的理论,还保存了商 周以来汉字的诸多形体,因而对其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正文收字九千三 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许慎以形义为基础,将其归入五百四十部。其中 “示”部字正篆六十三个,重文十三个,新附四个,共八十个。前人对“示”部字 的研究一般是按照许氏的分部原则,逐部逐字的进行分析考证,还有一种就是散见 于各种作品中的零星的分析探讨。这些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不足之处是缺少 一种较为全面的探讨。本文就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将“示”部字作为一个专题, 对它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它的属字分为五部分。同时用汉语语义 场理论对属字之间联系做简单的归纳。除了意义上进行探讨,还从字形上进行分析。 主要体现在正篆和甲骨文、金文及重文对比,以此为切入点,来看汉字的发展演变 规律。在形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部的文化蕴含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从而挖掘 该部字的文化意蕴。其创新点就在于对“示”部字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已改过去那 种仅局限于一个专题的探讨,从而对“示”部的认识达到一个全面、深入的阶段。 总之,本文揭示了说文 “示”部字的意义归属及其形体演变的部分规律、重 文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以形体和意义为基础来透视“示”部字的丰富 文化意蕴。 关键词: 关键词:说文解字 示部 重文 义类 文化意蕴 ii abstract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 is the chinese philology lays a foundation work, is also an analysis glyph, explained that the meaning philology work, it not only elaborated the writing origin history theory, the chinese character word-formation pattern theory, but also since has preserved shangzhou (商周)chinese character many physique, thus has the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to its research. its main text receives the character 9353, chongwen(重文) 1163, xu shen divided these characters into 540 categories shibu (示部) is one of its, and shibu (示部) contain 80 chiese characters which consist of 63 zhnegzhuan, 13 chongwens and 4 xinfuwen (新附字) .earlier scholars often studied shibu(示部) according with xushens methods wich emphasized on analyzing evey character, and study every character from one categoery to another . these research have achieved the very high achievement, but the deficiency lacks one kind of mor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is in the predecessor achievement foundation, “shibu(示部)” a character to take a topic,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its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is and divides the characters into five parts. simultaneously uses chinese semantics field theory to analysis the relates between the character.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except the significance, but also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glyph. mainly manifests in the seal and the inscription on animal bones and tortoise shells, the bronze inscription and chongwens (重文)contrast, take thi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looks at the chinese character the development evolution rule. in the shape righteousness analysiss foundation, carries on systems combing to this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studies, thus unearths this character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the reason which and the research important meaning in brief, this article has promulgated shuowen(说文) “shibu(示部)” characters significance ownership and the physique evolve the partial rules which, chognwens(重文)produces, and comes the perspective take the physique and the significance as the foundation “shibu” the character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 key word: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 shibu(示部) category (chognwen)重文 culture implication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永国 日期:2008 年 6 月 9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引引 言言 1.1 选题意义、目的和方法选题意义、目的和方法 1.1.1 选题意义选题意义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解说字义、 辨识声读、创立部首、提出分析字形理论的字典。在这部书中,许慎分造字方法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并首创五百四十部首,用部首来统摄 众字,将形体相近或意义相似的部首编排在一起。不仅使先秦两汉大量训诂成果得 以保存,而且呈现了上古汉语词汇的大致面貌。该书正文九千五百五十三个字,重 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加上解释共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对汉字整理、规范、 研究、保存、应用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都起了重要作用。 “示”部作为五百四十部首中的一个,目前涉及到该部字的研究,大部分是按 照许氏分部原则,逐字逐字的进行分析,来考察部内各字。但作为整体来研究,至 少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因此,笔者认为整体的研究说文解字中的一 个部还是很有意义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1 有助于探讨汉字发展及其演变规律有助于探讨汉字发展及其演变规律 中国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字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它的几个文 明古国所使用的文字要么消失了,要么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中国汉字却经受了 数千年的的考验,现在将来都是华夏民族重要的交流工具。基于他的重要性,我们 不得不问汉字过去是什么状况?将来向什么方向发展?它发展演变规律是什么?这 些重大原则性的问题是文字学家亟待解决的。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 了许多文字材料,这是许慎时代所没法看到的。例如大量的甲骨文字和铭文,其中 甲骨文全世界大约有十余万片,这是比较多的一类。其它的还有大量战国,秦汉时 期的竹帛书,还有陶文、玺文、石刻、封泥、泉文等。文字材料较许慎时期大为丰 富,数据也更为可靠。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我们可以拿它们和说文解字中的 2 字相比较,这样做,不仅可以验证许慎对该字本义的理解,而且对探讨汉字的发展 演变规律也是很有帮助的。 1.1.1.2 有助于探讨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探讨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同时汉文字本身也蕴含着丰富信息,特别是文化 方面。远古时代的社会生产状况,很多已无文献记载,现在很难考证或者说已无法 考证,但是可以通过出土的汉字本身来推断,例如不断出土的甲骨碎片。虽然到目 前为止,汉字是表意文字还是意音文字尚存在争议,但这恰恰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 实,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可以这样说,汉字本身蕴含丰富信息这一特点是其它音节 文字所没有的。而且汉字是经过数千年的演进,才变成现在的面貌的。我们不难推 断,其距今越远,从汉字字形分析出本义越容易。也就是说从字体本身看出其意义 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说文就是采用以形释义的方法求其本义。许慎之子在上书 说文解字时,称其为“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 , “天地、鬼神、山川、草木、 鸟兽、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载毕。 ” 1可见作者收字范围之广, 解释之独到。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可以拿它的解释和古代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材料 相互印证,由此推断上古社会的生产,尤其是文化方面的状况。 1.1.1.3 为说文研究做出新的探索为说文研究做出新的探索 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奠基之作,历来对他的研究都是遵循一种传统的模式, 即把它做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本文就是想做一个尝试,换一种角度。从而为说文 解字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1.1.4 有助于汉字字形的整理工作有助于汉字字形的整理工作 说文解字正文主要使用小篆,还有重文,其来源广泛,数量众多,有或体、 俗字、籀文、奇字、今字、通人说等。关于这些重文产生的原因,研究的价值等对 我们做文字学的都非常有意义。 1 许冲 许冲进书表 3 1.2.2 选题的目的选题的目的 1.2.2.1 揭示揭示“示示”部的文化蕴含部的文化蕴含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中,各部所统摄的字多寡不一,多的如“水”部有四 百六十八个属字,少的只有部首而无属字,如“三”部。而“示”部字重文、新附 字和正文加在一起共有 80 个,这个数目不算少。可见这些字在古代社会生产生活中 使用频率还是较高,因此,通过这些字来探寻远古时期社会生产状况,特别是文化 方面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这是选题的一个重要目的。 1.2.2.2 构建构建“示示”部各字之间意义体系部各字之间意义体系 虽然说文解字将形体相近或意义相似的部首编排在一起,但是同部首内各 字意义还有区别,有的区别还很大。因此构建该部字意义体系对我们重新认识该部 具有重大意义。 1.2.2.3 从从“示示”部字形体演变看汉的演变一般规律部字形体演变看汉的演变一般规律 “示”部有许多字在甲骨文、金文、古文中形体差别很大,我们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探求汉字演变及发展规律。 1.2.2.4 由由“示示”部重文,总结重文价值、产生的规律及种类等部重文,总结重文价值、产生的规律及种类等 重文说文解字很重要的一部分,其来源较为广泛,时间上有的在正篆之 前,有的在后。通过与正篆的形体比较,从一个侧面来探讨重文产生的规律、来源 及产生的原因。 1.1.3 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理论与方法 1.1.3 .1 历时平面和共时平面相结合的方法历时平面和共时平面相结合的方法 汉字形体尤其在汉代以前还不够稳定,变化较大。其形体除了在历时平面发生 较大的变化之外,很多字在共时平面还存在不同的形体,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 汉字演变的规律。 1.1.3.2 比较方法比较方法 汉字自产生之日起,总体上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由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 4 到隶书其字形变化犹大。本文就是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主要是形体上对比,用甲骨 文、金文和篆书相比,来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从而探求其发展规律。 1.1.3.3 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理论 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理论 说文解字编排是按照“据形系联” ,实际上就是根据属字意义来确定的。这样每 个部就成为一个封闭集合,由于这些属字具有共同的义素,我们认为这就相当于一 个语义场。那么,在这个集合里,词与词之间肯定会发生一些联系,本文仅从词义 角度来分析,把他们分为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 1.2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说文示部字数,徐铉本注明文六十,重文十三,新附四。今实际上有文 六十三,重文十三,新附四。段玉裁认为多出之字为“浅人增窜” 。本文研讨的说 文示部 ,采用实际上的字数,取正文及重文作为探讨对象,不计新附四字。 1.3 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现状 关于“示”部的研究,古人少有单独研究,都是放在说文解字中作为一个 整体来研究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说文解字和“示”部的研究情况。 1.3.1 古人的研究古人的研究 1.3.1.1 东汉到隋唐阶段东汉到隋唐阶段 可称之为说文解字的校订刊定阶段。 说文解字在成书后的百年内迅速流 行起来,许多学者引之注经。首先是郑玄,在其周礼考公记冶氏中,引说 文解字云, “锵,缓也” , 仪礼既夕礼中引云, “有辐曰轮,无辐曰辁” 。其次 如应劭的风俗通义 ,晋灼汉书注亦间有称引。汉末学者已重其书。其它汉魏 之际的邯郸淳,吴则有严峻,晋有吕忱,南朝有庚俨默,顾野王,北朝有江式,李 铉,赵文深,唐代有李阳冰、张参、唐玄度,五代有林罕、徐锴,宋则有徐铉、句 中正、葛湍、王惟恭等,都曾致力于说文解字的研究。一脉相承,不绝于线。 5 到唐代前, 说文解字这本书几经改动,与原作已有差别。唐代首开科举制度,该 书作为古文字材料的文化价值和文字学字书的崇高地位被肯定确认。因此,从中唐 时,有人对其刊定。李阳冰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率先对说文解字进行 了校勘,尽管有些疏漏。这一时期只是零星称引,自发校勘,尚未形成学术气候。 1.3.1.2 五代、宋、元明时期 五代、宋、元明时期 可称之为整理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新的进展。最 有影响的是徐铉(大徐)和徐锴(小徐) 。 徐锴作说文系传(后称)四十卷,即所谓的的“小徐本” 。该书以经证 字,重视通过相应的思想文化背景来分析字形,解说造字本义。今世所传说文解 字 ,为宋雍熙三年(公元 986 年)官方钦定的说文解字本,即“大徐本” 。二 徐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论著,还有南宋郑樵六书略 ,元戴侗六书故 , 杨桓六书统 ,周伯琦的六书正讹等。 五代、宋至元明时期, 说文解字的研究由个人自发变为官方钦定。进入该阶 段,研究范围,研究的方法较前期有所突破,为清代的高峰奠定了基础。 1.3.1.3 清代时期 清代时期 可以说是巅峰时期。由学术发展和政治双重推动, “说文学”达到巅峰时期。此 期,名家辈出,论著丰富。在众多的说文解字研究者中,以段玉裁,桂馥,朱 骏声和王筠最为著名,被称为“ 说文四大家” 。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集毕生所学,撰说文解字注 ,最被 推崇。最大贡献在于创通条例,以说文证说文 ,以声音为关键,说明训诂, 自成一家。 桂馥,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其取说文解字与古代经典文义相互 参校,撰说文义证 ,重在训诂阐义,所列材料相当丰富。 王筠,字贯山,号菉友,山东安丘人。在说文的研究中,综合各家之说, 按许慎的思路,析字说义,作说文句读 ,发明条例,指示门径,撰说文释例 , 文字蒙求等。 朱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撰说文通训定声 ,打破许书“据形 6 系联”的格局,以字为纲,系结说文汉字,力现汉字音义之间的关系,指出用 字过程中的通假正别。 其它的还有清末章太炎所著文始 ,丁福保的说文诂林等。 总而言之,古人对说文的研究都是以整体作为对象,不追求单个部首的研 究,而且都是集中在对各字音形义的探讨。关于“示”部的研究,都是在这一过程中 完成的。 1.3.2 今人的研究今人的研究 和古人把说文解字各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不同,今人对说文解字的 研究主要从某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就说文解字示部来说,主要集中在下面几 个方面: 1.3.2.1 首先在文化蕴含上的探寻 首先在文化蕴含上的探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说文解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 化历史材料。章太炎说: “上世草昧,中古帝王之行事,存于传记者已寡、唯文字语 言间留其痕迹。 ”程树德说: “假说文以证史,其间上起黄帝,下逮两汉, 逸闻古俗,胥存其中,可断言也。 ”除此之外,还有顾颉刚、胡朴安、吴承仕等。他 们以说文为镜,来透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从若干方面进行阐发,取得不少成 绩。其中对说文示部所反映文化的也做了有益的探索。散见于各种著作的有, 陆宗达的中保存的有关古代社会状况的资料中,对“社” “禘” “祭 祀”等字的源流,文化蕴涵做了概述。臧克和的的文化说解对“示” 部的祭祀文化和鬼神文化做了简要描述。谢栋元的与中国古代文化 中,再次提到了“示”部的祭祀文化。其它的还有黄德宽,常森汉字阐释与文化 传统宋永培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等,都有不少关于“示”部文化蕴含 的独到的见解。见于专著的有雷汉卿的的文化阐释和说文“示” 部与神灵祭祀考 ,这也是可以找到的关于“示”部文化蕴含探索方面的较为全面的 著作了。论文有雷汉卿的所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释证 、刘兵的“示”部反映的文化意蕴 、 杨泽林的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 7 卜 、张弛的从汉字看古代的祭祀习俗等。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其共 同点在于各家从自己的理解入手,阐述自己的观点,给我们考察“示”部的文化蕴 含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1.3.2.2 对说文对说文示部各字意义体系的阐释及构建示部各字意义体系的阐释及构建 虽然古人对说文各字形音义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但是今人出于各种需要, 仍然对说文各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考证阐释,特别是意义的阐释,不过创新不算 多,都在古人的基础上做了改进而已。见于各种著作中的,如汉语大字典对“示” 部各字的意义进行了汇总,是一部较为全面的工具书。还有王力的同源字典对 “示”部字本义的说明。康?的文字源流浅说对“示”部的“禘” “祈” “礿” “祏” “福” “社” “示”等字进行了本义推源。李恩江,贾玉民合编的译注 是一本文白对照的说文全本,较为通俗易懂。论文方面有对单个“示”部字的考释, 如连劭名的释时、示、命 , 释“神” , 释“祭” 等,多是围绕该字的意义进 行阐发。除此之外,还有把“示”部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意义体系构建的,如李茂 康,严嘉慧的说解与同源词研究围绕词与词之间的音义关系进行 了摸索,有一定建树。刘世余的语义关系研究示例 ,具体的应用现 代语义学理论初步对该部的各字意义关系做了分类。钟远发的 字语义考察对该部的语义分类和语义关系进行了探寻,很有见地。 1.3.2.3 对说文解字中某一个问题的专题研究 对说文解字中某一个问题的专题研究 如古文、省声字、籀文、或体、俗字、重文及注音方法等的研究。当然,对“示” 部的研究也贯穿于其中,散见于各种作品中。 1.3.3 要做的工作要做的工作 本文以“示”部字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该部的正篆义类,重文问题,正篆与 早期形体如甲骨文金文比较,以及该部字的文化蕴涵。 说文解字各部是根据意义 来分类的,因此本文将先从意义角度对该部进行字义上的分析并进行归类。此外重 文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其价值在于保存了除篆体外众多来源各异的字形,有的 8 产生于正篆之前,有的产生于正篆之后,这对研究古文字形体演变过程及演变原因 具有很重要价值。除此之外,作为今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许慎时代看不到的文献 数据,还可以拿正篆和甲金文对比,从而探讨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最后,把形体 分析和意义分类结合起来,挖掘该部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从而已达到全面整体的 研究该部字的目的。 9 2 “示”部字的正篆及意义体系“示”部字的正篆及意义体系 说文解字部内所属字的聚合是据形系联的,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字的类属义。 具有同一类属义的字可视为同一部族的成员,但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亲有疏。示部字 63 个字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整体,亦是如此。 在充分尊重许说的前提下我们对示部 63 个字进行了归并整理,大致得到五个意 义类别:祭祀活动(29) ,福祸类(16 个) ,祭祀的对象(8 个) ,祭祀的态度(7 个) , 其它(3 个). 2.1 表示祭祀活动类表示祭祀活动类(29 个个) 这里主要是祭祀者对被祭祀者所作。祭祡禷?祰祠礿禘祫祼祓祈祷禜禳禬御 禖祃裯禓禫?祴祳禅这 29 个字根据其意义重点不同又可分为 4 个小类。 2.1.1 祭祀时表达的某种愿望(求福和免灾) :祭祀时表达的某种愿望(求福和免灾) :15 个个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而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人 们对其充满了崇拜之情,总是对其寄托了美好的愿望,祈求大自然给予赐福和免除 灾难。 祈, 说文 : “求福也。从示,斤声。渠稀切” 广雅 : “祈,求也。 ” 尔雅 : “祈,叫也 。 ”郭璞曰: “祈,祭者叫呼而请事也。 ”孙炎曰: “祈,为民求福,叫告 之词也。 ” 周礼大祝 : “掌六祈以同鬼神示。 ”注曰“祈,?也,谓为有灾变号呼 告神以求福。 ” 祷, , 说文 : “告事求福也。从示。寿声。都浩切” 广雅 : “祷,祭也。 ” 一 切经音义二十二 : “告事求福曰祷。 ” 周礼小宗伯 : “祷祠于上下神示。 ”注 云: “求福曰祷。 ”大祝作六辞,五曰祷。注曰: “云祷贺庆言福祚之辞。 ” 禂, 说文 : “禂,祷牲马祭也。从示,周声。 诗曰 , 既祃既禂。 ” (都浩切) 10 集韵虞韵 : “禂,为牲祭求肥壮也。 ” 周礼春官甸祝 : “禂牲禂马。 ”郑玄 注: “为牲祭求肥充,为马祭求肥健。 ” 禖, 说文 : “祭也。从示。某声。莫杯切”桂馥解为“祭也者”但义未详。 玉 篇示部 : “禖,求子祭。 ”又指求子所祭之神。 汉书房太子传 : “上年二十九 乃得太子,甚喜,立为禖,使东方朔,枚皋做禖祝。 ” 祃, 说文 : “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从示。马声。 周礼 曰,祃于所征之地。莫架切” 玉篇示部 : “祃,师祭也。”诗大雅皇矣 : “是类是祃,是致是附。”毛传曰: “于内曰类,于外曰祃。” 祰,说文 : “告祭也。从示。告声。苦浩切” 告祭也者,本书,祷告事求福也。 上述的 6 个字虽然意义有所差别,但是共同点确实很明显的,那就是为实现某 种良好的愿望而举行某种祭祀活动,依此来达到目的。 禬, 说文 : “会福祭也。从示从会。会亦声。 周礼曰, 禬之祝号。古外 切”段玉裁注: “ 周礼注曰: 除灾害曰禬,禬,?去也 。 ” 艺文类聚引云: “除 恶之祭。 ” 禓, 说文 : “道上祭。从示。易声。与章切” 周礼春官大祝 : “辨九祭, 一曰命祭,二曰衍祭”郑众注曰: “衍祭,羡之道中,如今祭殇无所主命”清孙诒让 正义: “盖祭无主之鬼于道上,是为祭殇,亦谓之禓。禓、殇古通用。 ”这里大概是 祭祀以驱逐横死之鬼。 禫, 说文 : “禫,除服祭也。从示覃声。徒感切” 广韵感韵 : “除服祭名。 ” 就是丧期已满,脱去丧服。 祓, 说文 : “祓,除恶祭也。从示,犮声。?勿切” 玉篇示部 : “祓,除 灾求福也。 ” 左转襄公二十九年 : “祓殡而禭则布帛也”杜预注: “先使巫祓除殡 之凶邪而行禭礼。 ” 禳,, 说文 : “?,磔?祀,除厉殃也.古者燧人氏所造,从示,襄声。汝羊切” 王筠句读 : “禳自是祭名,云磔?祀者,谓磔牲以攘之之祀名曰?也。 ” 周礼天 官女祝 : “掌以时招梗禬?之事,以除疾殃。 ” 禦, 说文 : “御,祀也。从示,御声。鱼举切”钱玷斠诠:”沴,古疠字。疠者 11 ? 御之,故训御为祀。”六书故天文下 : “御,祀以御沴也。 ” 禜, 说文 : “设绵蕝为营以禜风雨雪爽水旱疠疫于日月星辰山川也。从示,荣 省声。一曰禜,卫使灾不生。 礼记曰: 雩禜,祭水旱。 (为命切) ” 周礼地 官党正 : “春秋祭禜亦如之。”郑玄注: “禜谓雩禜水旱之神,盖亦为坛位,如祭 社稷云。 ” , , 说文 : “,祀也。从示,?声。古末切”朱骏声通训定声 : “刮除灾 祸之意。 ” 玉篇示部 : “,法也。 ” ? , 说文 : “祝?也。从示,留声。 (力救切) ”意为祷祝治病而求福。 上述 9 个字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是用祭祀的方法消除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即达 到免灾的目的。 2.1.2 突出以时间为重点的祭祀活动( 突出以时间为重点的祭祀活动(5 个)个) 祠, 说文 : “祠,春祭曰祠,物品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 不用牺牲,用圭币及皮幤。 (似兹切) ” 尔雅释天 : “春祭曰祠。 ” 诗小雅天 保 : “禴祠烝尝于公先王。 ”毛传: “春曰祠。 ” 公羊传桓公八年 : “春曰祠,夏 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 礿, 说文 : “礿,夏祭也。从示,勺声。 (以灼切) ” 尔雅释天 : “夏祭曰 礿。 ” 礼记王制 :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蒸。”郑 玄注曰: “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礿。 ” 禘, 说文 : “禘,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 (特计切) ” 尔雅释 天 : “禘,大祭也。 ”郭璞云: “五年一大祭。 ” 祫, 说文 : “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从示合。 周礼曰: 三岁一祫。 (侯 夹切) ” 春秋文公二年 : “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何?合祭也毁庙之主,皆 升,合食于先祖。五年而在殷祭。 ” 禷, 说文 : “以事类祭天神。从示类声。 (力遂切)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 “非常而祭,以事类告皆曰禷。 ”也就是说不固定,只要出现战争、瘟疫和其它的不 可预见的灾害,都要举行祭祀,以免除灾难。 12 2.1.3 表示祭祀的用品(表示祭祀的用品(4 个)个) , 说文 : “祭具也。从示。胥声。 (私吕切) ” 段玉裁注: “ 三海经 、 离 骚经皆作糈。王逸曰: 糈,精米,所以享神。 郭璞曰: 糈,祭神之米名。疑许 君所据二书做糈。 ” 祴, 说文 : “祴,宗庙奏祴乐。从示,戒声。 (古哀切) ” 周礼春官笙师: “舂牍、应、雅,以教祴乐。”郑玄注: “ 祴乐, 祴夏之乐。 ” 祳, 说文 : “祳,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从示,辰声。 春秋转曰: 石尚来归祳 。 ”段玉裁注: “经典祳多从肉,作脤。 ” 玉篇示部 : “祳,祭社生肉也。 ” , 说文 : “以豚祠司命。从示,比声。 汉律曰: 祠司命。 ”段玉裁注 曰: “ 风俗通义曰: 周礼司命,文昌也。今民闲祀司命,刻木长二尺为人像, 行者担箧中,居者别做小屋。齐地大尊重之按,同猪许所谓豚也。 ” 2.1.4 祭祀方式( 祭祀方式(5 个)个) 祭,说文 : “祭,祭祀也。以手持肉。 (子例切) ” 广韵 : “祭,至也,察也春 秋繁露祭义篇 : “奉四时所受于天者而上之,为上祭,贯天赐,且尊宗庙也” 义证 论语八侑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禅, 说文 : “禅,祭天也。从示,单声。 (时战切) ” 说文通训定声 : “墠为 祭地,坛为祭天” 广雅释天 : “禅,祭也。 ” 玉篇示部 : “禅,祭名。 ” ? , 说文 : “门内祭先祖所以彷徨。从示。彭声。诗曰: “祝祭于?。 (补盲切) ” 诗小雅楚茨 : “祝祭于枋,祀事孔明。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保姓受氏, 以守宗枋。 ”杜预注: “枋,庙门。 ” 祼, 说文 : “祼,灌祭也。从示,果声。 (古玩切) ” 周礼考公下玉人 : “祼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郑玄注: “谓始献酌奠也。 ” 左传襄公九年 : “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 祡, 说文 : “烧祡焚燎以祭天。从示,此声。 虞书曰: “至于岱宗,祡。 (仕 13 皆切) ” 广韵价韵 : “祡,通作柴。 ” 史记五帝本纪 : “东巡守,至于岱宗, 祡。 ” 2.2 表达祥福凶祸类( 表达祥福凶祸类(16) 这里指被祭祀者所给予祭祀者的回馈 2.2.1 祥福类:祥福类:11 个个 祜, 说文 : “上讳。 (臣铉等曰: “此汉安帝名也。福也。当从示古声。侯古切) ” 尔雅释古 : “祜,福也。 ” 诗小雅信南山 : “曾孙寿考,受天之祜。”郑玄 注: “祜,福也。 ” 祐, 说文 : “佑,助也。从示,右声。 ”指神灵保护。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释 “佑” : “据许书,凡助为佑。其实佑即右之变体,加示尔。 义证 : “: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 佑者,助也。 ” 祺, 说文 : “吉也。从示,其声。 (渠之切) ”意为吉祥。 尔雅释言 : “祺, 祥也。 ”郭璞注曰: “谓征祥。 ”刑昺疏: “舍人曰:祺,福之祥,谓征祥也。祥即吉 之先见者也。 ” 禧, 说文 : “礼吉也。从示,喜声。 (许其切) ”意为福,吉祥也。 尔雅释 诂 : “禧,福也。 ”段玉裁注: “行礼获吉也。 ” 广韵之韵 : “禧,吉也。 ”宋陶弼 黄陵庙 : “楚民亡水旱,萧鼓谢神禧。 ” 禄, 说文 : “福也。从示,录声。 (卢谷切) ”意为福。 诗经大雅即醉 : “天被尔禄。 ”毛传: “禄,福也。 ” 晏子春秋问上十 : “是以神明俱顺,而山川纳 禄。 ” 禠, 说文 : “禠,福也。从示,虒声。 (息移切) ”意为福。 尔雅释诂下 : “禠,福也。 ”汉张衡东京赋 : “冯相观祲、祈禠灾。 ” 祯, 说文 : “祥也。从示,贞声。 (陟盈切) ”意为吉祥。 诗周颂维清 : “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毛传: “祯,祥也。 ”汉张衡思玄赋 :“惧筮氏之长短兮, 14 鐕东龟以观祯。 ” 祥, 说文 : “福也。从示,羊声。 (思羊切) ”意为吉祥。 书尹训 : “作善, 降之百祥;作不善,将之百殃。 ” 汉书宣帝纪 : “神光并现,咸受禛祥。 ”颜师古 注曰: “祥,福也。 ” 祉, 说文 : “福也。从示止声。 (敕里切) ”意为福。 尔雅释诂下 : “祉, 福也。 ”刑昺注曰: “?者,繁多之福也” 诗经小雅六月 : “吉甫燕喜,既多受 祉。 ”毛传: “祉,福也。 ” 福, 说文 : “佑也。从示,畐声。 (方六切) ”意为得神明保佑,诸事顺利。其 声旁“畐”很像是一个长颈鼓腹的酒瓶,因此该字可解为抱着酒瓶在神灵面前求福, 就在缘故时期为珍贵的祭品。用它祭神当可得福。 禔, 说文 : “安福也。从示,是声。意为平安、安宁之福易曰: 禔既平 (市支切) ” 汉书司马相如传 : “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也。 ”颜师古注曰: “禔, 安也。 ” 2.2.2 祸类(祸类(5 个)个) 祲, 说文 : “精气感祥。从示,省声。 春秋转曰: “见赤黑之祲。 (字林 切) ”意为不祥之妖气。 左转昭公十五年 : “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 ” 杜预注: “祲,妖气也。 ” 祸, 说文 : “害也,神不福也。从示,呙声。 (胡果切) ”意为灾害。 尔雅释 名 “祸毁也。言毁灭也。 ” 国语周语 : “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 ” 义证 祟, 说文 : “神祸也。从示、从出。 (虽遂切) ”意为鬼神为祸。 管子权修 : “上特鬼筮,好用巫医,则鬼神骤?。 ” 庄子天道 : “其鬼不?。 ” 祆, 说文 : “地反物为也,从示,?声。 (于?切) ”指地面的反常变异现象。 段注: “省作祆,经传通做妖。 ” 左氏传 : “伯宗曰: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 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 禁, 说文 : “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 (居萌切) ”意即忌讳。段注: “曰: 入竟而问禁。 ” 论衡讥 : “衰世好信禁, 不肖君好求福。 ” 汉书 艺文志 阴 阳家 : “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 2.3 表示祭祀的对象: (表示祭祀的对象: (8 个)个) 社, 说文 : “地主也。从示、土。曰: 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 周礼, 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土所宜之木。 (常者切) ”即土地之神。 礼记祭法 : “共工氏 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为社。 ” 白虎通社稷 : “社者, 土地之神也。 ” 祇, 说文 : “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 (巨支切) ”即地神。 玉篇示 部 : “祇,地之神也。 ” 尸子卷下: “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 ”也泛指 神灵。 祏, 说文 : “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 。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 石,石亦声。 (常只切) ”浑言即为宗庙主。徐灏注笺: “宗庙主藏于石室,为之宗祏, 。 浑言之,则祏曰宗庙主,非为祏即主也。 ” 玉篇示部 : “祏,庙主石室也。 ” 祖, 说文 : “始庙也。从示, 且声。 (则古切) ” 即为奉祀祖先的庙宇。 周礼 考 工记匠人 : “左祖右社。”郑玄注: “祖,宗庙。 ” 荀子成相 : “启乃下,武王 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 ” 神, 说文 : “天神,引出万物者。从示,氏声。 (食邻切) ”传说中的天神,即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书微子 : “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拴牲。 ”陆德明 释文: “天曰神,地曰祇。 ” 秘, 说文 : “神也。从示,必声。 (兵媚切) ”就是神的意思。 文选王延寿 : “乃立灵光之秘殿。 ”秘殿既是神殿。因神不可知,引申为神秘。 祔, 说文 : “祔,后死者合食于先祖。从示,付声。 (符遇切) ”意思为后死者 和先祖放在一起祭祀,当然也是祭祀的对象。 尔雅释诂 : “祔,祖也。 ” 郭璞注曰: “祔,付也。付新死者于祖庙。 ” 祪, 说文 : “祔祪,祖也。从示,危声。 (过委切) ”意为已毁庙的祖先。 尔 16 雅释诂下 : “祪,祖也。 ”郭璞注曰: “祪,毁庙主也。 ”段玉裁注曰: “祔为新庙, 祪为毁庙,皆祖也。 ” 玉篇示部 : “祪,毁庙之主也。 ” 2.4 表示祭祀的态度: (表示祭祀的态度: (7 个)个) 祗, 说文 : “敬也。从示,氐声。 (旨移切) ”意为恭敬。 左传僖公三年 : “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 ” 义证 : “引: 上帝是祗。 注云: 祗,敬也 。 ” 禛, 说文 : “以真爱受福。从示,真声。 (侧邻切) ”意为以真诚获得福佑。段 玉裁注曰: “此会意形声两兼之字。 ”徐灏注笺: “真,诚也。以真受福,谓以至诚感 神而受福也。 ” 礼,说文 : “履也;所以事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灵启切) ”就是敬 神, 祭神以致福。 徐灏笺: “礼之言履, 谓履而行之也。 礼之名, 起于事深。 ” 礼仪 觐 见 : “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 斋, 说文 : “戒洁也。从示,齐省声。 (侧皆切) ”祭祀前要整洁身心,以示虔 诚。如沐浴更衣,不进酒荤,不近女色等。段玉裁注曰: “: 斋之为言其也, 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斋戒或析言,如七日戒,三日斋是。此以斋训戒者,统言则不 别也。 ”从段注看,斋齐似有同源关系。 祀, 说文 : “祭无已也。从示,巳声。 (详里切) ”就是说不停的祭祀。 公羊 传解诂云: “言祀者无已也,长久之辞。 ” 左传文公二年 : “祀,国之大事也。 ” 这里含有时间的因素,但这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活动,主要还是祭祀者用不停的祭祀 表其虔诚。 , 说文 : “数祭也,从示,毳声。读若舂麦为之,今无此语,且非异文所 未详也。 (此芮切) ”意为重祭、数祭。 玉篇示部 : “,数祭也,重祭也。 ”大 概是古人频繁的祭祀来表达虔诚之心。 禋, 说文 : “禋,洁祀也。一曰精气以享为禋。从示,垔声。 (于真切) ”意为 用烧柴升烟以达天听,以示至诚。 周礼春官大宗伯 :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17 郑玄注曰: “禋之言禋,周人尚臭,禋,气之臭闻者”后泛指虔诚的祭祀。 2.5 其他其他 示, 说文 :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示也。凡示所属皆从示。 (神至切) ”意为利用星辰变化 展示吉凶之变化, 从而给人以警示。 段玉裁注曰: “言天县象箸明以示人。 ” 广韵 至 韵 : “示,垂示。 ” 示示, 说文 : “明视以算之。从二示。 逸周书 : 士分民之示示。 均分以示 示之也。读若算。 (苏贯切) ”即为明明白白的眼看着算出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 “四横六直,象觚之形,实即筭之古文也。 ” 祝, 说文 : “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 易曰: 兑, 为口为巫。 ”就是祭祀时负责赞颂祷告的人。 诗小雅楚茨 : “工祝致告,徂? 孝孙。 ”孔颖达疏: “工善之祝以此之故,于是致神之意以告主人。 ” 2.6 语义间的联系语义间的联系 说文解字序中: “其建首也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 原” 。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说文的归类原则,主要根据意义。同部之间的意义 联系示很紧密的。前文语义分类部分对意义以作详尽分析,因此这里对前文作简单 归纳。 2.6.1 同义关系同义关系 说文示部中的同义词较多,下面只选取几组加以说明。 第一组:祠礿禘祀 这组同义词的共同点是都包含一点的时间要素。或祭祀 进行的时间或祭祀出现的频率。 第二组:禖禫禂禷 这组同义词的共同点是都表示有特定用意或缘由的祭 2 许慎 说文解字序 18 祀,差别在于用意或缘由不同。 第三组 禋祡祼 其共同点是表示的是祭祀的特殊程序或讲究。如知名祭祀 中的辅助物品,说明某种特殊要求,或遵守某种程序或兼而有之,这可以说是祭祀 文化发达的突出表现。 第四组 福祥禧禄祺等 其共同点是都表达了先人的美好愿望,这是希望通过祭 祀能得到的。 第五组 禁祲祸祆祟等 这都是凶灾方面的,这是古人力求避免的。 2.6.2 反义关系反义关系 说文示部涉及的反义关系不多,主要有以下两组。 第一组 神和祇 神,引出万物者也。祇,提出万物者也。看似近义,但古书 中常对举。陆德明经典释文 : “天曰神,地曰祇。 ”阮籍乐论 : “奏之圆丘而天 神降,奏之方丘而地祇上。 ” 第二组 在上面同义的第四组和第五组之间均可构成反义关系。 (主要是吉祥和 凶灾义构成相反的语义关系。 ) 2.6.3 上下义(或领属)关系上下义(或领属)关系 祭(祭的总名)和禋祡祼(不同的祭祀方式)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 种领属关系。 本章以“示”部字的语义为基础,对其进行了探讨。重点在于语义分类,以类 属义为基础分为五大类,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因为祭祀活动应是双向的,当然这是 古人的看法。因此第一类是人类作为祭祀者对被祭祀者所作,以此表达诉求。而第 二类则是被祭祀者的反馈,因为人类远古时期力量弱小,在与自然地对抗中,认为 福祸都是神所赐予的。在语义分类的基础之上,着眼于语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根据 现代汉语语义场理论,构建了“示”部字之间的语义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