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艸部》字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艸部》字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艸部》字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艸部》字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艸部》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 遂圭鸳生:! ! 逝2 垦驾型一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面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 学位论文作者:l 瓠嚅坶签字日期:h 审名年r 月荸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函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 虱l 男母导师签名:李瓷昝 签字日期:砂名年r 月3 日签字目期:茹彳牟j 月尹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舯部字研究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李茂康教授 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研究生:周雪梅( $ 2 0 0 3 3 3 8 )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卅部收正篆字四百四十五个,重文三十一个,记 录的多是与草类植物相关的词。虽然许慎时代还没有“草本植物”这 个名称,但说文- 舯部字的归类体现了古人已经有了比较笼统的 草本植物的概念。 本文首先全面考释并梳理说文舯部字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对说文舯部字进行系统的分类。其次是对说文卿部字的 命名义进行初步的探讨,最后对说文舯部字的文化蕴涵进行阐 释,从而建立关于说文卿部字的本义、命名义和文化信息的结 构体系。 绪论部分是关于本论文的几点说明。介绍了写作的缘起,并对说 文- 帅部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分别作了说明。第一章是构建说文舯 部的意义体系。对说文卿部字进行意义分类,总体上将j l i i 部字分为草类植物的名称、草类植物的部位名称、草类的状貌、草 类的加工品、与草类相关的动作等五个大类。其中草类植物名称所占 比例最大,是说文帅部字的核心,它又可分为:禾谷之名;莱 蔬食物之名;实用草类之名;其他野生杂草之名。第二章是说文辨 部字的命名义研究。着眼于分析说文舯部字的命名之由,重 点解析说文卅部字的命名义,归纳的取像与特点,以此探求古 人对植物命名的一些普遍规律。第三章是解析说文卅部字的文 化蕴涵。说文卿部反映了先民们对草本植物的认识,既体现了植 物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同时也反映了种植文化、饮食文化的 发达。因此,解析说文卿部有助于我们了解关于草类植物文化 方面的信息。 关键词:说文解字帅部草类植物命名义文化蕴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a s t u d yo n t h e c a o p a r to fs h u o w e n j i e z i m a j o r :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 s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l im a o k a n g s p e c i a l t y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a u t h o r :z h o ux u e m e i a b s t r a c t s h u o w e n f i e z i - c a o b ur e c o r d e d4 4 5w o r d s ,m a i n l vw o r d sr e l a t e dw i m h e r b a c e o u sp l a n t s t h e r ew a s h ty e tat e r m “h e r b a g e ”i nx us h e n st i m e ,b u t t h ew o r d s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i ns h u o w e n f l e z i - c a o b u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a n c i e n t sh a d a l r e a d yf o r m e dar o u g hi d e ao f “h e r b a g e ” f i r s t ,t h i s p a p e re x p o s i t s t h e m e a n i n g s o ft h ew o r d si n s h u o w e n f i e z i - c a o b u , a n db a s e du p o ni t , i t a l s o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c l a s s i f yt h e w o r d s t h e n i tm a k e sat e n t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i nt h ed e n o m i n a t i o no ft h o s ew o r d s f i n a l l y 。i te x p o s i t st h ec u l t u r a lm e a n i n g so ft h ew o r d s ,t h u se s t a b l i s h e sa s t r u c t u r a lm e c h a n i s ma m o n gt h e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 s t h ed e n o m i n a t i o n sa n dt h e c u l t u r a lm e a n i n g so f t h ew o r di n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c a o b u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i saf e we x p l a n a t i o n sf o r 鳓u o w e n f l e z i - c a o b u i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o r i g i no f w r i t i n g , a n dd e f i n e st h er e s e a r c hs c o p ea n da p p r o a c h e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m e a n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c a o b u , a n dc l a s s i f i e st h ew o r d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m e a n i n g s i ng e n e r a l t h o s ew o r d s c a nb e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5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n a m e so f h e r b a c e o u sp l a n t s ,t h ep o s i t i o n n a m e so fh e r b a c e o u sp l a n t s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g r a m i n a c e o u sp l a n t s ,t h e p r o d u c e so f a n dm o t i o n sr e l a t e dt og r a m i n a c e o u sp l a n t s a n da c c o u n t e df o rt h eb i g g e s tp r o p o r t i o n ,n a m e so fh e r b a c e o u sp l a n t sa r e t h ec o r eo fs h u o w e n j i e z - c a o b u , w h i c hc a nb ef u r t h e rc l a s s i f i e da sn a n l e so f g r a i n s ,t h eh a i n e so fv e g e t a b l e s ,t h en a m e so fe d i b l ep l a n t s ,a n dn a m e so fo t h e r w i l dg r a s s t 1 1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e a l sw i t ht h ed e n o m i n a t i o n i ta n a l ) s e st h e o r i g i no fd e n o m i n a t i o n , p a r s e st h ed e n o m i n a t e dm e a n i n ga n ds u m su p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p l a n t s d e n o m i n a t e dm e a n i n g sw i t ht h eh o p eo fd i s c o v e r i n g s o m ec o m m o np r i n t i p l e so fd e n o m i n a t i o nt h ea n c i e n t se m p l o y e d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d e a l sw i t ht l l e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 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c a o b ur e f l e c t st h e a n c i e n t s k n o w l e d g eo fh e r b a g e i ts h o w st h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l a n t sa n d p e o p l e sl i r ea sw e l la st h ec u l t u r a la d v a n c e m e n to fp l a n t i n ga n df o o d a sa r e s u l t ,a n a l y z i n g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c a o b ui sc o n d u c i v ef o ru st o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c u l t u r eo f h e r b a c e o u sp l a n t s k e yw o r d s :s h u o w e n f i e z itc a o b u ;h e r b a c e o u sp l a n t s ;d e n o m i n a t e d m e a n i n g s ; 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写作缘起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文)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分 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o 说文首创五百四十部,“据形系联、 以类相从”,o 统摄众字,体现了许氏构建汉字意义体系的意图。其中说文卿 部( 以下简称卿部。) 共收字四百四十五个( 另有重文三十一个) ,许慎对这 些字进行分类排列。帅部多是与草类植物相关的词,记录了汉代及以前的草类 植物名称和与草类有关的词语,是研究汉代草类植物名类和采集种植文化的重要 材料。尽管当时人们还没有“草本植物”这个名称,但帅部的归类体现了古 人已经有了比较笼统的草本植物的概念。 前人对卅部的研究多是个别字义的考释,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 对帅部进行整体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立足于卿部这个部首,对该部字进行整体研究可以建立完整的卅 部意义体系。已有的说文部类研究,多与文化义相关。这些研究立足于某 一部首,系联相关意义的汉字,建构整个部首的意义体系,提供了从整体意义出 发研究说文的新方法。本文以与草类植物有关的舯部作为研究对象,可 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草类意义体系。 第二,帅部字的研究有助于探求草本植物命名之由。多数植物名在词汇发 展史上相对稳定,植物名蕴涵了大量的语言现象。古人重视这类名物词的学习由 来已久。论语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文是一部 探求字本义的书,记录了大量的帅部字本义,是研究植物命名之由非常有价 值的参考材料。通过对 | l i 部植物的命名之由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对植物 命名进行研究。 第三,可以为古代植物的整体研究提供有效的证明材料。说文之前的许多 古代文献都记载了植物名。根据中国植物学史统计,记录有关植物的文献多 达八百多种。国其中所涉及的植物名更是繁多。以先秦的几部典籍为例,诗经 中记载的植物有一百多种( 中国植物学史统计为一百三十二种) ,涉及谷类、 蔬菜、纤维、染料、果树以及其他经济木本植物等。山海经共记载植物二百一 十五种,出现四百七十三次。楚辞记载植物也有上百种之多。略早于说文 的尔雅是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所收植物分为草木两大类,其中记录的草本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 9 8 1 年版,第5 页。 许慎( 东汉) ,说文解字叙。 本文只在表述部首时使用“帅”,比如说文卿部 玉篇! i 口| i 部等。其他一律用现行 规范汉字“草”。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4 版。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植物名四百五十五种;木本植物名一百零四种。卿部搜罗了大量的草类植物, 其中大部分是草本植物。对卿部的研究可以为古代植物的整体研究提供充分 的佐证材料。 二、研究范围 本文以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的说文解字为研究底本。该书由东汉许慎撰, 宋徐铉校,俗称“大徐本”。( 文中所引说文除注明外,均据大徐本。) 今大徐 本说文从卿的字,包括卿部字正篆四百四十五个和重文三十一个,徐铉 所增新附字十三个。本文研究范围主要是帅部正篆,重文、新附字及其他与 之相关的部首则作为研究的参考对象。 说文五百四十部,些收字比较多的部首,比如示部、玉部、酉 部、马部、女部等,集中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如示部和古代神灵 祭祀文化,玉部与古代玉石文化、酉部与古代酒文化、 - 5 部与古代的养 马文化、女部与古代的女性文化等。而帅部则与古代种植、采集、饮食、 纺织等方面的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卿部不仅和中部、蓐部、辨部连成 一脉,还与木部、糸部密切相关。在释义的基础上,我们还立足文化层面, 对与卿部相关的文化进行阐释。因此本文在卿部的字义研究的基础上, 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词源学及文化范畴。 三、主要研究方法 i 、声符系联法 通过系联同声符形声字来探求同源词,推求命名义,可以减少一对一声训带 来的偶然性。声符系联法主要是针对单纯词植物名的,如果同声符的形声字具有 共同的源义素,对名物来说这个共同的源义素可能就是该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 利用系联同源词的方法探求植物命名的缘由可以有效解决一些有争议的命名义问 题。 2 、方言求证法 一些名称,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古今方言、异名别称,造成了名称上的差别。 运用方言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命名理据,找到命名之由。 3 、生物学验证法 ! i l i 部的大多数是植物名类,或与草类植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在探求植物 名来源时,我们应遵循生物自身的特点。正如陆宗达、王宁二位先生所言:“名物 的来源要从它的形状、用途、生活和繁殖特点等方面去推求。”。因此我们有必要 在推求名义时,运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来验证自己的推断。 陆宗达、王宁,训诘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7 i 页。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说文辨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第一章说文卅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第一节说文舯部字的分类说明 一、说文卅部的结构 了解说文的结构对解读说文至关重要。段玉裁曾说:“通乎说文 之条理次第,斯可以治小学。”o 关于说文的结构,许慎在其叙中说:“其 建首也,立一为岢。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 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源。”历代学者对其体例都有探讨。段玉裁云:“凡 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就说文总体而言,各部排序的规律是:部首字列于首位;上讳皆在前; 与部首意义相反者必在部末;叠部首为字者必在部末:先实后虚,先近后远;训 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意义相近或事物相近的字放在一起等等。 具体到辨部,部首字“舯”列于首位,“驻”系上讳,列为第一字。先实 后虚体现在:辨部先列出各种草类植物,然后再列出草的各种状貌和草类加工 品。因为草的状貌和加工品是由各种草类衍生出来的,是比较抽象,更为复杂的 事物,所以放在草类植物名称之后。由近及远体现在:帅部按照与人类生活 的密切程度由近及远的原则排列,关系越近越密切的字就越是在前。就所列各类 植物而言,最先列出的是禾谷和常食菜蔬,然后才是其他各类草名。字义较佳者 通常列于前,较次者列于后,体现在:瑞草、香草实用之草在前,毒草、恶草在 后。 卿部依次可以分为:草类植物的名称;草类植物部位的名称;草类的状 貌:草类的加工品;与草类相关的动作。但是,整个帅部的排列并非严整如 一,贯穿始终。比如:前面已经有了菜蔬类,杂草类,状貌类,从“蒜”到“蓟” 又先后是菜蔬类、杂草类、草类状貌,中问夹杂少数禾谷、植物部位等字。有一 些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字应该排列在一起的,却相隔很远。如果把四百四十五字用 数字标明序号的话,染料类的草集中在1 4 1 1 4 6 ( 见附件。) ,同为染料草的“蓝、 荩、藻、葳、蓝、草”散落的位置分别是4 3 、6 5 、7 8 、1 3 5 、4 1 9 、4 4 0 。香草类植 物主要排在4 5 6 0 ,但是3 3 2 3 3 6 又有几个明言是香草的植物。造成这些混乱的 原因,虽然不能一一说明。但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方面因时代局限,加上说 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在编排体例上未臻完美,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 由于年代久远,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造成错漏,也可能被后人增删篡改。尽管今 天所见“大徐本”未必是原版的全貌,但我们只能就现存“大徐本”所记录的排 序来研究9 n l i 部。在依据“大徐本”的排序基础上,我们尽可能地按照同部中 段玉裁( 清)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9 页。 同1 第t 页。 附录中给卿部四百四十五个正篆字编号,号码数代表该字在卿部中的序数,用以 描述各字的位置。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说文辨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以义相次”。的原则,将舯部字按意义重新分类编排,系联出卿部字意 义体系。 二、分类标准及说明 由于卿部字包罗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事物。要把整个卿 部按照个统一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只能采用比较 折中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首先,顺从许慎的编排顺序,将帅部字分成五类: 第一类是草类植物的名称;第二类是草类植物的部位名称;第三类是草类的状貌; 第四类是草类的加工品:第五类是与草类相关的动作。每个大类再进一步设定二 级分类标准,比如,草类植物名可以根据和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分为供人们 食用的主要菜蔬、其他各类草名。主要菜蔬,可以按照食用特点,分为葵菜、荤 辛菜等多个小类。草类的状貌,可以按照草类植物生长的特点分为:初生貌( 包 括弱小貌) ,繁盛貌,荒芜、衰败貌等;草类的加工品,按照食与用的功能可分为 食品、器具、饲料、燃料等。 两个层级不能分到位的类,我们还要继续往下分。比如实用草类,涵盖的内 容太多,有必要再细分。但是在这个层级为避免复杂,我们不能再设太多分类的 标准,只能根据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实用功能与实用价值来分。将具有相同或类似 特点的植物归总到起,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类,在一个层级上将它们都罗列 出来。 第二节说文卅部字的分类 第一类:草类植物的名称 这一类是整个舯部的重点,各类植物名称共计二百七十六个。除去两个 总名( “帅,百卉也。”“卉,卿之总名也。”。) ,根据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 程度,可将这些名称分为:禾谷之名;菜蔬食物之名;实用草类之名:野生杂草 之名。 一、禾谷之名 苔、嚣、芑、蘧、菊、葡、蕾、赣、亩铲 说文有专门的禾部解释禾谷之类的粮食作物,在舯部的这些字, 只是零星散落的一小部分。 “苔,小东也。”段注:“礼注有麻苔。广雅云:小豆,苔也。假 段玉裁( 清)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7 8 1 页。 本文所引辨部内容,均为直接引用,不另加说文书名及辨部部首名,其他各 部引文一律在引文前加部首名。 本文所引舯部各字一般以现行规范汉字为准,但有时为说明问题须用繁体字处仍以繁 体字形式出现,比如:“藁”。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说文舯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借为酬苔。” “爨,赤苗,嘉谷也。”徐锴系传引尔雅注日:“今赤梁谷也。此天 所降以与后稷。”“芑,白苗嘉谷。”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糜维芑。” 周人以为糜、芑是天为后稷所降的嘉种。“糜”在尔雅释草作“爨”,释为: “爨,赤苗;芑,白苗。”郭璞注:“今之赤粱粟,今之白粱粟,皆好谷。” “蘧,蘧麦也。”即瞿麦,多年生草本。“菊,大菊,蘧麦。”尔雅释草:“大 菊,蘧麦。”郝懿行义疏:“系传云:( 蘧麦) 今谓之瞿麦。又名句麦。其 小而花色深者,俗谓石竹。草本云:瞿麦,一名巨句麦,一名大菊,名大 兰。陶注:一茎生细叶,花红紫可爱,子颇似麦,故名瞿麦。 “翁,爵麦也。”徐锴系传:“汉、魏以前,雀字多作爵,假借也。”爵麦 即雀麦,一年生草本,似燕麦。尔雅释草:“薷,雀麦。”郭璞注:“即燕麦也。” 郝懿行义疏:“莆,一名雀麦,一名燕麦。”燕麦和雀麦同属禾本科。 “蓍,薏莒。”徐锴系传:“今谓之薏米。”薏莒,即苡米,禾本科植物。 “藏,草也。一日薏莒。”桂馥义证:“本草:薏苡仁,一名蓣” 广雅释草:“赣,薏苡也。” “苗,草生于田者。”段注:“苗本禾未秀之名,因以为凡草木初生之名。” 诗魏风硕鼠:“无食我苗。”毛传云:“苗,嘉谷也。” 二、菜蔬食物之名 菜、薇、苋、萁、蕨、綦、葵、萱、芹、莲、茆、革、蕊、筱、董、荤、蒜、 葱、蘸、菁、茗、藿、苏、荏、蘸、疆、莅、蓼、蔷、葙、蓑、芥、菠、苦、荼、 蕴、菔、葑、菲、芴、苹、薪、黄、善、萎、藻、著、萎、莪、萝、秣、萧、簌、 蘩、菌、蕈、奠、芋、莒、莓、葡、蕾、蔗、奠、菠、芰、薄、蓓、芍 “菜”本为可食野菜总称。“菜,草之可食者。”段注:“此举形声包会意。 古多以采为菜。”尔雅释草:“菜,草也。”意为采摘可食之草。诗周南关 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上古园圃不发达,蔬菜种类远非今比,食菜大多取自野生。据统计,诗经 提到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其中可食用的只有二十多种,比如荇、荼、苕、芭等, 现今已经不再食用。上古只有下层庶民、贫民以“菜”为主要菜肴。后来“菜” 可兼圃蔬与野菜。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郑笺:“圃。菜园也。” 在说文卿部的释义中明言为“菜”的有十五处,比如: “薇,菜也。似藿。”朱骏声通训定声:“尔雅释草:薇,垂水。诗草 虫:言采其薇。陆疏:山菜也。按:山崖水滨皆生之,即野豌豆也。”史记 伯夷列传:“隐终首阳山,采薇而食。”薇的嫩茎叶可作蔬菜或入羹,种子可炒 食。 “苋,苋菜也。”即今食之苋菜。一年生草本,苋有多种,有赤苋、白苋、人 苋,五色苋、马苋等。 还有一些虽未明言为“菜”,但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也可推知是菜蔬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说文卅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类。比如: “冀,析莫,大荠也。”析萁,荠菜的一种。茎梗上有毛,种子和全草可入药, 嫩叶可吃。尔雅释草:“菥莫,大荠。”郭璞注:“似荠菜细,俗呼之日老荠。” “蕨,赣也。”尔雅翼释草蕨:“蕨生如小儿拳,紫色而肥。”自古供作 蔬菜,今称蕨菜。古代又用以供祭,周人采之不断。诗召南草虫:“陟彼南山, 言采其蕨。”诗小雅- 四月:“山有蕨薇。”又“蓁,月尔也。”尔雅释革: “蔡,月尔。”郭璞注:“即紫蓁也,似蕨,可食。” 薇、苋菜、荠菜、蕨菜都是古代的常食蔬菜。下面再列举些古代重要蔬菜: l 、葵菜: 葵、蔓、芹、莲、茆、莓、蒂、莜、薹 “葵”是古代五菜之一。灵枢经五味:“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 葱辛。”急就篇卷二:“葵韭葱薤蓼苏姜。”灵枢经、急就篇所列蔬菜皆以 葵为首。古人很早就食用葵。诗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植物名实图 考蔬类冬葵附研经堂葵考:“葵为百菜之主,古人恒食之。” “葵,菜也。”葵有多种:蜀葵、菟葵、黄葵、锦葵。葵菜甘滑,后来把味甘 滑的菜都称为“葵”。植物名实图考蔬类冬葵:“江西、湖南皆种之。湖南 亦呼葵菜。亦日冬寒菜;江西呼蕲菜,葵、蕲一声之转,志书中亦多载之。”由于 十二世纪时北方气候剧寒,其后葵菜在北方消失,但长江以南却经久不绝。 “蔓,菜之美者。云梦之蔓。”段注:“吕氏春秋伊尹对汤日:菜之美 者,云梦之芹。高注:云梦,楚泽。芹生水涯。许作蔓,盖殷微二韵转移最近。 许君采自伊尹书,与吕览字异音义则同。芹,楚葵也。”尔雅释草: “芹,楚葵。”芹有水芹和旱芹之分,都是古代常吃的蔬菜,并且用来供祭。吕 氏春秋本味篇:“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莲。菜,类蒿。周礼有 莲菹。吴玉播引经考:“今周礼天官醢人作芹菹。当是一字重 文。” “茆,凫葵也。诗日:言采其茆。”摹,凫葵也。”广雅释草: “蕈、茆,凫葵也。”王念孙疏证:“鲁颂泮水篇:薄采其茆传云:茆, 凫葵也。正义引陆玑疏云:- 江南人谓之尊菜。或谓之水葵。”尊菜是多年 生水草。多生於湖泊沼泽中。叶椭圆形,浮生水面。茎叶背面有黏液。夏e t 开暗 红色花。嫩叶可食。 “蒂,兔葵也。”尔雅释草:“蒂,菟葵。”郭璞注:“颇似葵而小,叶状 如藜,有毛,沟啖之滑。”植物名实图考蔬类菟葵:“菟葵即野葵,比家葵 瘦小耳,武昌谓之棋盘菜。” “莜,蚍虾也。”植物名实图考蔬类锦葵引尔雅郭璞注:“今羽葵 也。似葵紫色。”又引陆玑诗义疏:“似芜菁,花紫绿色,可食,微苦。”莜, 又名荆葵或锦葵。 “董,草也。根如荠,叶如细柳,蒸食之,甘。”王筠旬读:“诗、礼、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说文帅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尔雅皆作堇。”尔雅释草:“蔷,苦董。”郭璞注:“今堇葵也。叶似柳, 子如米,沟食之,滑。” 2 、荤辛菜 荤、蒜、蓼、蔷、葱、茗、芥、蘸、藿、莛、菠、蓑、苏、荏、蘸、菹 古代所谓的“荤菜”或“辛菜”不是今天的鱼肉荤腥。它是指一种在嗅觉上 和味觉上都有强烈刺激的菜。帅部荤辛菜共有十六个。 “荤,臭菜也。”徐锴系传:“通谓芸台、椿、韭、蒜、葱、阿魏之属,方 术家所禁,谓气不洁也。”尔雅翼- 释草菩:“葱有冬葱、汉葱、胡葱、苔葱 古者此等通名荤菜。西方则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茗葱列为五荤。今 道家亦有五荤,乃韭、蒜、芸台、胡荽、薤也,无茗葱等。” “蒜,荤菜。”蒜是最典型的荤菜之一。卅部明言荤菜的只此一例。它被 道家和佛家列为“五荤”之一。蒜的种类很多,中国土生土长的蒜叫小蒜,张骞 出使西域带回的蒜种称“葫”,这才是一般人习惯食用的大蒜,还有一种野生的小 蒜,称为山蒜、泽蒜或石蒜。 “蓼,辛菜,蔷虞也。”卿部明言辛菜的也仅此一例。又“蔷,蔷虞,蓼。” 尔雅释草:“墙虞,蓼。”郝懿行义疏:“内则烹焦用蓼,取其辛能和 味,故说文以为辛菜。” “葱,菜也。”葱也是最常用的荤菜。古时出家人不吃葱蒜,祭祀斋戒时不吃 葱蒜。因为葱蒜有浊气,古人认为它刺激味太大,会坏人心性。又“茗,草也。” 尔雅释草:“善,山葱。”郭璞注:“茗葱,细茎大叶。” “芥,菜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引字林:“芥,辛菜也。”礼记内 则:“脍,春用葱,秋用芥。” “薤,菜也。”玉篇舯部:“薤,菜名,似韭而黄。” “藿,草也。诗日:食郁及藿。”尔雅释草:“藿,山韭。”邢 昂疏:“韭,生山中者名藿。韩诗云:六月食郁及藿是也。”毛诗“藿” 作“奠”。 “疆,御湿之菜也。”疆( 姜) 虽是辛菜,但无浊味。在药性上又主逐风湿、 肠僻与下痢,所以在辛莱中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据论语乡党记载,食礼中, 晚上忌服辛菜,唯独“不撒姜食”。各种姜的食性不同。但都有御病和体的功效, 这都与它强烈的辛辣味几有关。 “莅,疆属。可以香口。”王筠旬读:“莜一名廉姜,生沙石中,姜类也。 其味大辛而香。” “蓑,蓑荷也。一名蕾葙。”段注引古今注日:“似姜。宜阴翳地。” 蓑荷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辛辣味。嫩花序可作蔬菜,根状茎可入药。又名阳藿, 姜科。本草纲目草部蓑荷云:“叶如甘蕉,根似姜芽而肥八九月间腌 藏,以各冬月,作蔬菜。” “苏,桂荏也。”桂馥义证引本草纲目:“苏( 藓) 从酥,舒畅也。苏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说文帅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苏乃荏类,而味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尔 雅释草:“苏,桂荏。”邢呙疏:“苏,荏类之草也。以其味辛似荏、故一名桂 荏。陶注本草云:“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生池 泽中者名水苏,皆荏类也。”桂荏,即紫苏,夏季开红或谈红色花。“荏,桂荏, 苏。”广雅释草:“荏,苏也。”王念孙疏证:“荏,白苏也。”白苏,一年 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花。 “馥,菜也。”桂馥义证:“即本草之香薷。”方言卷三:“苏,亦 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苏,或谓之荏。沅、湘之南或谓善,其小者谓之蘸 莱。”广雅释草:“蘸菜,苏也。”王念孙疏证:“案:蘸菜,即香菜也。 名医别录作香薷。” “葙。菜也。”徐锴系传引崔豹古今注:“葙一名蕺。”植物名实图考蔬 类:“蕺菜,鱼腥草。”四川人称折耳根。茎叶有鱼腥味,全草入药,嫩茎可作蔬 菜。 3 、苦菜 蘑、苦、荼 “羡,菜也。似苏者。”玉篇卿部:“蔗,今之苦藤,江东呼为苦荬。”齐 民要术种冀荷芹羡引陆玑诗义疏:“蘑,苦菜也,青州谓之芑。”本草纲 目菜部苦菜:“许氏说文苣作羡,吴人呼为苦荬。苦菜即苦荬也, 家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也。” “苦,大苦,苓也。”诗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 “苦,苦菜也。”孔颖达疏引陆玑诗义疏:“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 “荼,苦荼也。”尔雅释草:“荼,苦菜。”邢_ 爵疏:“叶似苦苣而细,断 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毛传:“荼,苦菜也。” 4 、芜菁类: 麓、菔、葑、菲、芴 芜菁类,是泛指萝h 、芜菁一类的植物。 “麓,蕴菔也。菔,麓菔。似芜菁,实如小东者。”尔雅释草:“荧, 麓葩。”郭璞注:“葩,宜为菔。麓菔,芜菁属,紫花,大根,俗呼雹荑。”陆德明 释文:“麓音罗;葩音蒲北切。”邢晶疏:“今谓之萝h 是也。” “葑,须从也。”今名芜菁。芜菁自古有不同的名称,植物名实图考蔬类芜 菁:“葑、须、芥、菇芜、荛、芜菁、蔓菁,七名一物也。”又说“芜菁四时仍有, 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茎,冬食根。”诗经的谷风、廊风、唐风篇都 有采葑的记录。 “菲,芴也。”“芴,菲也。”尔雅释草:“菲,蒽菜。”郭璞注:“菲草, 生下湿地,似芜菁,花紫赤色,可食。”诗邶风谷风:“采封采菲,无以下 1 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说文抻部宇的意义体系研究 体。”郑笺:“此二菜者,蔓菁与苗之类也。”孔颖达疏引陆玑诗义疏日:“菲, 似菖,茎裸,叶厚而欧,有毛,三月中熏鬻为茹,滑美可作羹。幽州人谓之芴,尔 雅谓之葸菜,今河内人谓之宿菜。”“采葑采菲”中葑、菲对举,可见在诗经 时代就已经是常见蔬菜了。 5 、水菜类 苹、薪、黄、善、姜、藻、苕、蒌、莪、萝、蒜、蔌、蘩、葭、蒿 “苹,薪也。无根,浮水而生者。薪,苹也。”“萤,大薪也。”段注:“释 草日:苹、薄,其大者藕。毛传:藐,大薪也。黄、蒴古今字。苹、 薪、黄”当为一类。左传隐公三年:“蒴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馐于 王公。”可见还是比较高贵的菜。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苹于以奠之” 说明苹还可作为祭品。吕氏春秋本味篇:“菜之美者,昆仑之蒴”。 “蕃,荽余也。荇,苔或从行,同。”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毛传: “荇,接余也。”又“姜,萎余也。”玉篇卿部:“萎。苔萎,水草。丛生水中, 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食之。”诗经中描写的就是女子在水边采 摘荇菜的情形。所采摘的荇菜应该是食用的。 还有一些水草,在古代作为食用和祭祀用的植物,也可以归入水菜之列。比 如,藻类植物: “藻,水草也。诗日:于以采藻? 藻,藻或从澡。”古代一种食 用植物,捞取嫩叶及根。淘洗干净后,煮熟去除腥味,可用来煮菜作羹。每逢荒 年,常会在水边采集藻叶充作粮食。又“著,井藻也。”段注:“按藻之大者日 牛藻。凡草类之大者多日牛日马。”“井藻”系“牛藻”之误。尔雅释草:“著, 牛藻。”郭璞注:“似藻,叶大,江东呼为马藻。”“菪、藻”应是一类植物。 还有蒿类植物,喜生水边、泽中,可以食用的有: “萎,草也。可以亨鱼。”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蒌。”孔颖 达引陆玑诗义疏日:“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与泽中。 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萎即萎蒿。 “莪,萝莪,蒿属。”“萝,莪也。”又称“萝蒿”、“莪蒿”。嫩茎叶可生食或 蒸食,味道香美。颇似蒌蒿,是一种滋味不错的野菜,茎干老时可为薪材。“莪”, 外形似青蒿,叶细碎,色泽较灰绿。又“棘,蒿属。”“莪、萝、秫”当为一类。 “萧,艾蒿也”“簌,萧也。”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 三秋兮。”孔颖达引陆玑诗义疏日:“今人所谓获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 白蒿。”牛尾蒿叶有白毛,茎粗,多者数十茎成丛,嫩芽、嫩叶可生食或蒸食。干 枝叶可作火烛,有香气。由于牛尾蒿具有祭祀用途,诗经多次提及。 “蘩,白蒿也。”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蒿的种类很多,春季时, 它们外形各异,种名易于区分。到了秋天老成千枯,外形不易区分,皆通称为蒿。 古代也常采集白蒿用于祭祀。左传隐公三年:“蒴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 可羞于王公。”这说明“蘩”是古代重要的祭品和菜蔬。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说文帅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葭,香蒿也。”“蒿,葭也。”尔雅释草:“蒿,葭。”郭璞注:“今人呼 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葭。”邢呙疏:“孙炎云:荆楚之间谓蒿为敬。葭、蒿”当 为一物。即今之青蒿,又名香蒿,可以食用,茎叶入药。 6 、菌类: 菌、蕈、奠 “菌,地蕈也。”王筠句读:“言地者,对蕈生于木而言。”尔雅- 释草: “中馗,菌。”郭璞注:“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日馗厨,可啖之。” “蕈,桑奠。”段注:“奠之生于桑者日蕈,蕈之生于田中者日菌。”玉篇帅 部:“蕈,地菌也。”蕈即桑树上的木耳。 “奠,木耳也。一日箭茈。”玉篇卿部:“木耳,生枯木也。”集韵嚷 韵:“蒂茈,木耳也。”“菌、蕈、奠”三者皆为菌类植物,古代已经食用,按今 天的食物分类,也可归入蔬菜一类。 7 、其他可食之物: 芋、莒、莓、葡、蘸、蔗、奠、菠、芰、薜、菪、芍 “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莒,齐谓芋为莒。”今益阳方言叫芋 头为莒头。“芋、莒”实为一物,即今之芋头。 “莓,马莓。”王筠句读:“凡以马名者,皆谓大也。盖谓大于前山莓也。 “箭,山莓。”尔雅释草:“葡,山莓。”郭璞注:“今之木莓也,实似廉 莓而大,亦可食。莓、葡”当为野生草莓一类。 “薷,薷蔗也。”“蔗,薷蔗也。”即今之甘蔗。 “奠,婴萸。”本草纲目果部婴奠:“奠奠野生林墅闻,亦可插植。蔓、 叶、花实,与葡萄无异。其实小而圆,色不甚紫也。”奠,即野葡萄。 “菠,芰也。楚谓之芰,秦谓之薜苗。芰,菝也。”“薜,薜苫也。”“菪, 薜蓓也。”今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古代早有食用记录,国语楚语上:“屈 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芍,凫茈也。”段注:“今人谓之荔脐,即凫茈之转语。”即今之荸荠。尔 雅释草:“芍,凫茈。”郭璞注:“生下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 食。” 三、实用草类之名 实用草类指的是那些对人们生活有很多实用价值的草类。这些草类和人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 香草、香料草、药草、染料草之类的实用草;一类是供制衣、编绳、织席、铺盖 之用,可制成其它用品的实用草。 草类植物具有多种功能,对于那些具有多种用途的兼类草,除需要特别说明之处,本文在 分类时,仅依据草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功用归到某一类。 1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说文帅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 一) 香草、药草、香料、染料草、毒草等实用草类 1 、香草 营、蔚、菌、荔、赫、苣、蓠、藤、薰、藉、苞、蕲、芸、蒙、蔼 香草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浓郁的香昧。在古代香草的作用主要是佩戴、薰香、 驱虫和入药。卿部有香草字共计十六个。 “营,营翦,香草也。芎,司马相如说:蕾或从弓。蔚,营菊也。” “营菊”即芎翦,又名川芎。多年生草本,秋天开白花,全草有香气,根状茎入 药。 “兰( 蔺) ,香草也。”即今之兰草,泽兰。菊科,多年生草本。有香气,秋 末开花。本草纲目草部兰草:“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茎圆,节长 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按而佩之。” “荔,草,出吴林山。”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蒸,字书:与茼同。 菱,茼也。说文:荔,香草也。山海经中山经:“( 洞庭之山) 其草多蓑、 蘼芜、芍药、芎翁。” “葫,楚谓之蓠,晋谓之藕,齐谓之苣。蓠,江蓠,蘼芜。”“蓝,萌也。” 玉篇舯部:“苣,香草也。”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壹维纫夫蕙 茁? ”王逸注:“蕙、蓖皆香草也。”荫、蓠、苣,方言有别,皆指一种香草。 “藻,蘼芜也。”尔雅释草:“蕲苣,藤芜。”郭璞注:“香草,叶小如萎 状。”邢1 屠疏:“芎菊苗也。”“麇芜”也作“蘼芜”,香草名。川芎的苗。多年生草 本,根入药。 “薰,香草也。”广雅释草:“薰草,蕙草也。”左传僖公四年:“一 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薰,香草。莸,臭草。” “藕,莓舆也。”“苞,戈舆也。”尔雅释草:“藕车,戈舆。”邢呙疏:“香 草也,一名藕车,一名气舆。” “蕲,草也。江夏有蕲春亭。”朱骏声通训定声:“此字本训当为香草。 山、白、马,皆冒蕲名也。” “芸,草也。似目宿。淮南子说,芸草可以死复生。”即芸香,花叶 茎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古人用来驱除虫蠹。即今七里香。礼记月令:“( 仲冬 之月) 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 “蕈,草也。”王绍兰段注补订:“即蓖也。玉篇:荣,香草。蓖,同 上。” “葭,草也。”香草,形状象牛毛。尔雅释器:“旄谓之蓖。”王绍兰段 注补订引吴颖芳说文理董:“楚辞:傅芭兮代舞。葭即芭之正字。 芭,巫所持香草名也。其状如旄。” 2 、药草 药、菠、苜、芙、苷、莲、葱、蓟、茉、茧、芨、藤、菝、荨、芪、萎、菀、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说文! i i | l 部字的意义体系研究 茹、艾、戴、蘩、节、蓑、莶、菀、茴、藤、董、藉、薏、莎、黄 中国的草药自古就很发达,古人很早就发现许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古代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人们主要依靠草药来治病救命。药草即药用之草。“药, 治病草。”许多药草不仅是治病的草药。还被当作它用。辨部明言为药草的仅 一例:“菠,人菠,药草,出上党。”有些则在释义中说明了药用的特点,比如:“莒, 苯莒。一名马舄。其实如李,令人宜子。苯莒”又名“车前草”,自古即与人类 的生活息息相关,长久以来即归类为药用植物。再如“芙,草也。味苦,江南食 以下气。”即苦芙。本草纲目草部苦芙:“凡物稚曰关,此物嫩时可食,故 以名之。今浙东人清明节采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疮疖。”还有很多虽未明 言是药草,也没有说明药用价值,但是根据说文“以类相从”原则以及后世医 书记载可以推知是药草的,帅部有该类字共计三十个。 下面逐一说明。 “苷,甘草也。”段注:“凡所谓药中国老,安和七十二种石、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