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y 6 0 8 1 4 3 本文以支谦译经为研究对象,通过凋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献,运用描 写和比较的方法,对译经中的词汇作了系统性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发掘支谦译经的研究价值 与意义。全文分为无章,开篇回顾了佛经词语研究的历史;阐述了研究支谦译经的必要性; 根据占代经录的记载和前贤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支谦的译经详加梳理,确定了可靠的支谦译 经数目。第二章讨论了支谦译经的词汇性质和一些活跃的构词语素。第三章探讨了支谦译经 中的同义连用现象,并分析了五组常用同义词的发展演变。第四章通过对比后汉支谶道行 般若经、三国支谦火明度经两部同经异译经,以此来窥探它们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照后对题署为三国吴支谦翻译的撰集百缘经进行了考定。 关键词1 三国支谦译经词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d i s s e r t i o nt a k e sz h i q i a nb u d d h i s ts c r i p t u r e sa s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b y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l a s s i c a lw o r k sw r i t t e nf r o mx i a n q i nt on a n b e ic h a o ,t h i sd i s s e r t i o na p p l y s d e s c r i d t i v e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st or e s e a r c ht h ev o c a b u l a r yo fz h i q i a nj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h e a u t h o re x p e c t se x c a v a t gi t sr e s e a r c hv a l u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d i s s e r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 c h a p t e r s :( 1 ) f i r s t l yt h i sd i s s e r t i o nr e v i e w st h eh i s l o r yo fv o c a b u l a r ys t u d yo l lb u d d h i s ts c r i p t u r e a n dc l a r i f i e s 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r e s e a r c h i n g z h i q i a n i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s e c o n d l y t h ea u t h o ra r r a n g e sa n d a s c e r t a i n st r u t h f u iz h i q i a njt r a n s l a t i o n s f 2 ) t h i sd i s s e r t i o ng i v e sab r i e fa c c o u n to ft h e v o c a b u l a r yc h a r a c t e r so fz h i q i a nit r a n s l a t i o n sa n ds o m ea c t i v em o r p h e m e si nz h i q i a nj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 3 ) d i s c u s ss o m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na n a l y s ef i v ec o m m o n l yu s e dw o r d s s c h a n g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i nz h i q i a nit r a n s l a t i o n s r 4 ) b yc o m p a r i n gz h i c h e n d a o h a n g b o r u o j i n g w i t hz h i q i a njd a r n i n g d u j i n g ,t h ea t t t h o rp u r s u e s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o fl a n g u a g es t y l ei nt h i st w o b u d d h i s ts c r i p t u r e s f 5 ) a t1 a s t t h i sd i s s e r t i o nd i s c u s s e st h et r a n s l a t i v ea u t h o ra n da g eo fa s u s p i c i o u sb u d d h i s ts c r i p t u r e st i t l e dz h u a n j i b a i y u a 哪i n gb yz h i q i a n k e yw o r d s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z h i q i a nb u d d i s t s c r i p t u r ev o c a b u l a r y 索经作者、导师同童 膏金文公帮 说明 l 、文中所引的佛经例旬皆出自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纂的大止新修大藏经( 一般简 称为大正藏) 。例句后的数字表示其所在的册书、页码以及栏数,比如说“1 8 4 8 3 ”, 则表示所引例句位于大正藏第1 册第8 4 8 页第3 栏。 2 、表示编号,比如5 4 释摩男本四子经则表示大正藏中第5 4 号经是释摩男 本四子经。 3 、 大正藏除了以高丽藏为主要底本外,还参校、对校了其他二十多种本子,并将 存有异文的地方附于每页的页末。文中所讲到的“三本”就是川于对勘的“宋、元、明” 三本,即宋代资福藏、元代背宁藏、明代嘉兴藏。“富本”指宫内省图书寮本, “圣本”指“止仓院圣语藏本”。 4 、在引用其他著作及中土文献材料时一般在引文后面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其文献序号及 具体页码,比如引用例证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农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 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8 5 1 ”9 】其中1 8 5 表示史记在晟屙“参考文献以及引用文献” 中的序号是第8 5 号,而f 页2 6 0 9 表示此句话位丁史记一书第2 6 0 9 页。 5 、文中所提到的东汉译经是经过师兄史光辉考证后所得出的3 2 部可靠泽经,详见晟厉“引 用文献”中的东汉译经。 6 、本文有关佛教名相术语的解释主要采用佛光人辞典的说法。佛光人辞典共有7 册,每次徵引时,均在引文后面标注其所在的册数、页码以及栏数。比如引用佛光大 辞典“那由他”条云:“梵语n a y u t a ,印度数量名称,又作那庾多、那由他、尼由多、 那术、那述意译兆、淆。”( 3 3 0 2 2 1 ) 其中“3 3 0 2 2 1 ”表示此条在佛光人辞典的第 3 册第3 0 2 2 页第1 栏。只有当佛光人辞典的解释不够完善或贴切时,本文才会参考 佛学火辞典的说法。 7 、本文所言阿弥陀经、安录者,分别是阿弥陀三那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三 国支谦译) 、综理众经目录( 酱释道安撰) 的简称。 第一章绪 论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构成成分之一,在历史上跟中国文化关系最密切的义非佛教莫n - j 。 佛教包1 1 2 t :t - f 1 7 度,西汉末年已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以后逐渐铂: t 会上流行伴随着 佛教的传入,各种佛教经典也逐渐流传刨中土,并由译师们翻译成汉文。汉泽佛经中不但蕴 藏着许多优美、生动的寓言故事,而且口语化程度也颇高,对汉语史研究尤其是词汇史研究 具有重要的价值。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宗教是以群众为对象的所以佛经的文字也包含 较多的! z l 语成分。”“8 肛“1 方一新、3 e _ - 云路师则进一步指出:“故东汉以来为数甚多的先唐 译经中有较大的1 :3 语成分,把它们比作汉魏六朝口语词材料的聚宝盆,是毫不夸张的。因此, 汉译佛经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其他中士文献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而特殊的价值,亟待 我们去发掘、利用。”1 ,第一节佛经词语的研究现状 早在四十年代,吕叔湘先生就在一些语法论文如说汉语第三身代词( 英文) 、论毋 与勿、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中利用了百喻经、佛本行集经等先唐译经。周 一良先生也曾在论佛典翻译文学一文中涉及了六朝佛经的一些词汇。五十年代蒋礼鸿 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及千力先生汉语史稿都程度不同地征引了佛经语料后者 还就佛教借词和译词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前贤学者们的这种初步尝试与努力对以后佛经语言 研究的蓬勃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一、有关佛经词语的训释性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关于佛经词汇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佛经中“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 普通而义别”的词语考释上,如胡竹安( 法显传) 词语札记( 语文研究1 9 8 6 年第4 期) , 张联荣汉魏六朝佛经释词( 北京大学学报1 9 8 8 年第i 期) ,梁晓虹佛经词语札记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 9 8 4 年第2 期) 、( 六度集经) 语词札记( 古汉语研究1 9 9 0 年 第3 期) ,太田辰夫、江蓝生( 生经舅甥经) 词语札记( 语言研究1 9 8 9 年第1 期) ,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中的儿个俗语词( 中国语文1 9 8 9 年第1 期) ,业师方一新 汉魏六朝翻译佛经释词( 语言研究1 9 9 2 年第2 期) 、东汉六朝佛经词语札记( 语 言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 ,汪维辉先秦佛经札记六则( 中国语文1 9 9 7 年第2 期) ,吴 金华佛经译文中的汉魏六朝语词零拾( 语言研究集刊第2 期,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 ,颜洽茂六朝佛经口语词例说( 9 4 语言学论丛,杭州大学山版社1 9 9 4 年) 、魏 晋南北朝佛经词释( 杭州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l 期) ,陈文杰佛典词语零札( 占汉语 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 生经) 词语考释四则( 语言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何弧南汉 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 古汉语研究1 9 9 8 年第1 期) 、汉译佛典与传统文献词语避释 - - r j ! l l ;( 古汉语研究2 0 0 0 年第4 期) ,曹小云( 六度集经) 语词札记( 语言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等等,专著方面则有李维琦的佛经释词( 岳麓书社,1 9 9 3 年) 与砩经续释 词( 岳麓书社。1 9 9 9 年) 。 这类考释陛的文章与专著就其方法而言,主要有以l - ) t , 个特色:l 、依据古训米释义。 所谓的“古训”则包括古代的字书和古注两方面。2 、利用归纳法来释义。把搜集到的有关 语言材料加以排比,根据上r 文推敲玩味,从而归纳出某一词语的意义。如果材料越丰富, 参见二f :i 路、方一新师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前击古林教育i 版礼i 9 9 2 。 那么对词语意义及_ l ;i j 法的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当然依据此法所得出的结论都必须做到 4 癸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1 6 8 1 1 “3 i3 、借助同义连文、对文、异文来释义。 总而言之,这类关丁i 佛经词语考释性的文章及专著不但有利于辞书编纂,订补了一些大 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在收词、立义方面的阙失,而且也有利于佛经的解读。 二、有关佛经词语的理论性研究 在训释佛经词语的基础上,从词汇学的角度对佛经中的词语进行研究,揭示出佛经词汇 在汉语史上的影响与价值,这是佛经词汇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丁佛经词汇理论方面的专著有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台湾文津出版社, 1 9 9 2 年) 、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 巴蜀书社,1 9 9 3 年) 、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 词汇的发展(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 9 9 4 年) 、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一中古佛经词汇研 究( 杭州人学出版社,1 9 9 7 年) 他们对佛经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揭示了佛 经语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对佛经研究的日益深入。义出现了断代性的研究专著与专题博士论文,如胡敕瑞 ( 论衡) 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巴蜀书社,2 0 0 0 年) 、史光辉东汉佛经词汇研究 (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 0 0 1 年) ,他们对东汉佛经词汇作了全面的研究,前者将东汉佛典与 同时代的中土文献论衡相对比,分析了佛典与中土文献在语言上的异同,得出了佛典词 汇比中土文献词汇更趋新的结论。后者则对东汉佛经的语料详加梳理,确定了可靠的东汉佛 经的数目,揭示了东汉佛经词汇的价值并对题名为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时代进行了 考定。 至丁专人泽经研究方面有杜翔的支漾译经动作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 论文,2 0 0 2 年1 ,此篇论文运用现代语义场的理论,采用了纵横比较的方法,对支谦译经中 与“口”、“目”、“手”、“足”有关的四个动作语义场作了细致的分析,不但从共时的层面考 察了同一语义场内部各义1 1 i 7 = 的义值、义域干u 义位内各义素的组成,而且还从历时层面上分析 了义位的组合、演变乃至语义场演变的情况,描绘了佛教词语与汉语基本词汇之间的互动关 系,这也是目前国内所见到的第一篇专门研究支谦译经词汇的论文。 第二节选题缘起与研究方法 关于中古汉语的起讫,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指东汉至隋( 公元l 世纪到7 世纪初) , 由丁- 受语言自身发展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汉语词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此时 期明显可见的是:新词大量出现;大多数旧词的意义发生了类型各异的演变,产生出了许多 薪义项和新j j = 法;同义词显著增加,提高了汉语的表达精度和修辞能力。2 而东汉三国又处 丁这一时期的初始阶段,是目前中古汉语研究的焦点,但反映该时期语言面貌的中土文献却 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受到巨大的破坏,文献典籍也难逃兵 火之厄同样遭罹了严重的摧毁,导致流传至今的中土文献十分有限,而此时期相对丰富的 佛经语料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一、选题缘起 太田辰夫先生曾指山:“在语言的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是资料的选择。资料选择得怎 样,对研究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p “坤1 由此可见资料的选择对汉语史的研究至关 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结果。 三国时期,佛教继续输入中国,火量的佛典被翻译成汉文,译经事业在北方以曹魏首 都洛阳为据点,在南方则以孙吴首都建业为中心,至于蜀地的佛经翻译情况在现存的文字资 2 参见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前言台湾文津出版社1 9 9 2 年版。 2 料中并未发现。据南朝粱僧祜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统计,三国时期( 即 魏、吴) 所译的佛经共四十二部,六十八卷。此时期的译者仍然为数不多,曹魏的译经者有 朱士行、白( 又写作帛) 延、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等人,孙吴的译经者有维祗难、竺将 炎( 又作竺律炎) 、支谦、康僧会等人,3 在这些译经者中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在江南 弘教的优婆塞支谦。支谦不但译经数量最多( 共二十四掷译经,约计2 2 余万字) ,并且在翻 译方法上也有所创新,译文风格与东汉相比也有所不同。 无论从材料的真实性上看,还是从经文的数量上看,支谦译经对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 中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故本文选择以支谦译经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断代个人专书的词汇研究范畴。蒋绍愚先生在谈到“语言资料的鉴别”时 曾指出:“搜集能反映近代汉语的语言资料,这只是资料工作的第一步。资料工作的第二步, 是要对语言资料进行鉴别。” 4 0 1 ”进行汉语史研究,语料的可靠与否宜接关系到研究结论 的科学性。由于现今大正藏中所收录的东汉三国译经在语料的真实性上存在着较大的问 题,因此在研究支谦译经词汇之前。必须耍鉴定哪些经是由支谦所译,只有解决了这项任务, 才可避免使研究工作走入歧途。在具体研究支谦译经词汇时本文主要采用共时研究与历时研 究两种方法。进行共时的静态描写是专i5 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以支谦译经为主要研究对 象,同时还结合了三国其他译者的译经以及中土文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该时期的词 汇面貌以及支谦译经词汇所独有的特色。正如殷正林师所说:“研究某一部著作的词汇,不 同于研究某一部著作的语法,同一时代的某一部著作一般地说都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该时期 的语法面貌,但不可能全面反映该时期的词汇面貌。词汇园各书内容的不同范同也有相当 大的出入。要想了解某一时期词汇比较完箍的面貌,还必须对同时期多种著作的词汇进行研 究。”4 静态的研究对汉语史来说,是必经的阶段,但是单靠静态的研究并不能达到建立汉语 史的目的【32 j 博”】。所以在对支谦译经进行共时的静态描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作纵向的比 较与动态的分析,将它与东汉译经以及先秦两汉的中土文献进行对比,由此才可以看出支谦 译经词汇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从而三确地认识它在汉语史研究上的价值。 第三节支谦的生平 关于支谦的身世,在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中均有记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三 支谦传云:【5 7 】何5 1 。1 7 1 支谦,字恭明,一名越,大月支人也。祖父法度以汉灵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 率善中郎将。越年七岁,骑竹马戏于邻家,为狗所啮,胫骨伤碎。邻人欲杀狗取肝傅 疮,越日:“天生此物,为人守吠,若不往君舍,狗终不见啮,此则失在于我。不关 于狗。若杀之得差,尚不可为;况于我无益,而空招大罪。且畜生无知,岂可理责? ” 由是村人数十家感其言,悉不复杀生。十岁学书,同时学者皆伏其聪敏。十三学胡书, 备通六国语。初桓、灵世,支谦译出法典,有支亮纪明资学于谶,谦又受业于亮博 览经籍,莫不究练,世间艺术,多所综习。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精黄。时人为 之语日:“支郎眼中黄,形体虽细是智囊”其本奉大法,精练经旨,献帝之末,汉室 大乱,与乡人数十共奔于昊。初发日,唯有一被,有一客随之,大寒无被,越呼客共 眠。夜将半,客夺其被而去。明旦,同侣问被所在,越曰:“昨夜为客所夺。”同侣成 3 参见粱僧祜撰出三藏记集卷二和慧皎撰高僧传卷一。 4 参见殷正林师( 世说新语) 中所反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词和新义,收入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 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第1 2 2 页。 日:“何不相告? ”答日:“我若告发,乡等必以劫罪罪之,岂宜以一被而杀一人乎? ” 远近闻者莫不叹服。后吴主孙权闻其博学有才慧,即召见之,因问经中深隐之义,应 机释难,无疑不析。权大悦,拜为博士,使转导东宫,甚加宠秩。越以大教虽行,而 经多胡文,莫有解者,既善华戎之语,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言。从黄武元年至建兴中, 所出维摩诘、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 等二十七经,曲得圣义,辞旨文 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经,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注了本生死经, 皆行于世。后太子登位,遂e 于穹隆山,不交世务,从竺法兰道人更练五戒。凡所游 从,皆沙门而已。后卒于山中,春秋六十。吴主孙亮与众僧书日:“支恭明不救所疾, 其业履冲素,始终可高,为之恻怆,不能已已! ”其为时所一惜如此。 高僧传卷一日:p j j p “ 先有优婆基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来肄汉境。初汉桓、灵之世,有 支谶译出众经。有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谦又受业于亮。博览经籍,莫不精究,世 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 之语日:“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献末乱,避地于昊。孙权闻其才葱,召 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吴志不 载。谦以犬教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 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制“菩提连句梵呗* 三契并 注了本生死经等,皆行于世。 据上引文献我们可知,支谦本是火月氏的后裔,其祖父法度在汉灵帝时率数百国人1 附尔汉。支谦出生在汉地,从小就染习汉文化十三岁时“学胡书,备通六国语”,后来师 从尔汉著名佛经翻译家支谶的弟子支亮( 字纪明) ,通达佛教。汉献帝束年,支谦为了躲避战 乱到达吴地,以其渊博的学识获得吴主孙权的钦仰,被拜为博士,并承担着辅导太子的重任。 太子即位后他隐居穹隆山,随从沙门竺法兰受持五戒,不再过问世务,最后老死1 :山中。 支谦集泽、注佛经f 一身,5 改变了东汉泽经尚质的倾向,开创了佛教翻译史上的“文 丽”派,其译文丽雅简约,诚如东晋支敏度所言:“越才学深澈,内外备通,以季世尚文, 时好简略,故其山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7 1 i 2 7 0 除了译、注佛经,他还谙悉音律据说是他首创了梵口贝,出三藏记集与高僧 传都提到了由他制作的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虽然早已失传,但对后来赞呗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他的多才多艺为他赢得了“智囊”的美誉。 第四节支谦译经考论 翻译佛经的工作白东汉就开始了,由于东汉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译经到后来 或是散佚不见了,或是有经文却无泽者,或是只有篇目而无经文,或是后人所伪造的,从而 给佛经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既然要研究支谦的译经那首先就必须确定支谦究竟翻译 了多少佛经? 直至今天,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仍有争议。 关于支谦的译经,在历来的经录中就互有出入。最早对译经名目进行记载的当属求晋 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南朝梁释僧祜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传里说到:“自 汉暨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记,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 人,铨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5 7 l 【”6 。一5 “1 虽然道安的综理众经 目录一书早已散佚,但其说大都保留在出三藏记集里,书中常引的安录,就是释 5 支谦对大蜩度经第一卷以及了本生死绛的第一卷作了注释。 4 道安所撰的综理众经目录。僧祜在编写的过程中一一指明了哪些曾是道安提到的,哪些 是他自己加入的,让人一目了然。根据出三藏记集的记载,我们可知安录所著录的 支谦译经共三十部,僧辜占在此基础上又据别录增补了六部,总计三十六部,四十八卷。 而在梁慧皎高僧传中却说有四十九部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则旁搜杂引增加到了 一百二十九部,到了唐释智舁的开元释教录又减至为八十八部。在这些经录中,最可信 的当属安录与出三藏记集,至于历代三宝记及其以后的经录“往往博而不精, 常常单凭旧录的记载,即臆断一些失译的书出自某家,以致早期的经师都骤然增加了好多译 本,而模糊了各翻译者的真相”,6 因此不足为据。 现将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关于支谦译经的记载,转抄于下: 维摩诘经二卷( 阚) 大般泥洹经二卷( 安公云:出长阿合,祜案:今长阿含与此异) 瑞应本起经二卷 小阿差末经二卷( 阚) 慧印经一卷( 或云慧印三昧经或云宝纲慧印三昧经) 本业经一卷( 或云菩萨本业经) 法句经二卷 须赖经一卷( 或云须赖菩萨经) 梵摩渝经一卷 私阿末经一卷( 或作私呵昧,案:此经即是菩萨道树经也) 微密持经* 一卷( 或云无量门微密持经) 阿弥陀经二卷( 内题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 月明童子经一卷( 一名月明童男,一名月明菩萨三昧经) 义足经二卷 阿难四事经一卷 差摩竭经一卷 优多罗母经一卷( 阚) 七女经一卷( 安公云:出阿毗昙) 八师经一卷 释摩男经一卷( 安录云:出中阿合经* ) 孛经抄一卷( 今孛经一卷即是) 明度经四卷( 或云大明度无极经) 老女人经一卷( 安公云:出阿毗昙) 斋经一卷( 阙) 四愿经一卷 悔过经一卷( 或云序十方礼悔过文) 贤者德经一卷 佛从上所行三十偈一卷( 阙) 了本生死经一卷( 安公云:出生经。祜案:五卷生经无此名) 惟明二十偈一卷 首楞严经二卷( 别录所栽,安录* 无,今阚) 龙施女经一卷( 别录所载,安录无) 法镜经二卷( 出别录,安录无) 6 参见吕潋先生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谈新编汉文人藏经目录译本部分的编次,济南:齐鲁书社1 9 7 9 年版,第5 页。 鹿子经一卷( 别录所栽,安录无) 十二门大方等经一卷( 别录所载,安录无,今阚) 赖吒和罗经一卷( 别录所载,安录无,或云罗汉赖吒和罗经) 右三十六部,四十八卷。魏文帝时支谦以是主孙权黄武初至孙亮建兴中所译出。 在上引经目中,首楞严经、龙施女经、法镜经、鹿子经、十二门大方等经、 赖吒和罗经这六部经在安录中并未提及,是僧祜依据别录所增加的。这六部经 除了赖吒和罗经和龙施女经还见存外,其它四部都已逸失。 现今大正藏中题为支谦所出的译经共有五十四部,其中有许多是伪经,吕潋先生於 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一书中考定确系支谦所译的总共有二十八部,具体如下: 阿弥陀经二卷( 即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须赖经* 一卷 维摩诘经二卷 私呵昧经一卷 一差摩竭经一卷( 即菩萨生地经) 月明童子经一卷( 即月明菩萨经) “龙施女经一卷 七女经一卷 了本生死经一卷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 慧印三昧经一卷 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菩萨本业经一卷 释摩男经一卷 赖吒和罗经一卷 梵摩渝经一卷 斋经* 一卷 g 义足经二卷 “法句经二卷 佛医经一卷 四愿经一卷 阿难四事经一卷 八师经一卷 孛经抄一卷 瑞应本起经二卷 菩萨本缘经四卷 老女人经一卷 撰集百缘经七卷 吕潋先生认为法句经、佛医经是由竺将炎与支谦共同翻译的,“又支谦在黄武三 年( 公元2 2 4 年) 曾请竺将炎译出维祗难传来的略本法句经( 五百偈本) ,后来又请他根 据中本( 七百偈本) 加以补订,其间自然也有支漾参加的意见,所以可说是支谦和竺将炎的 共同译本。其次的佛医经一种,性质与此相同。【5 3 1 【“2 9 2 1 至于须赖经,3 v 正藏 中题作曹魏白延译,而吕潋先生却认为实由支谦所出而非自延。 俞理明先生在佛经文献语言一持中,通过对早期佛经文体特点和语体特点的分析, 同时也参考了吕潋先生的意见,考定出支谦的译经有二十五部,四十五卷,具体如下: 5 4 释摩男本四子经,一卷 6 8 赖吒和罗经,一卷 3 f q 7 6 梵摩渝经,一卷 8 7 斋经,一卷 15 3t :g - 萨本缘经,三卷 j q g l6 9 月明菩萨经* ,一卷 n a l 8 5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 l9 8 义足经,二卷 n a 2 0 0 撰集百缘经,十卷 2 2 5 大明度经,六卷 n 0 2 8 1 菩萨本业经,一卷 n a 3 6 2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 4 7 4 维摩诘经,二卷 q q 4 9 3 阿难四事经,一卷 j q 9 5 3 2 私诃昧经,一卷 h r a 5 3 3 菩萨生地经,一卷 5 5 6 七女经,一卷 55 7 龙施女经,一卷 n 9 5 5 9 老女人经,一卷 n 口5 8 1 八师经,一卷 63 2 慧f - - 三昧经,一卷 7 0 8 了本生死经,一卷 7 3 5 四愿经,一卷 h 9 7 9 0 孛经抄,一卷 10 1 1 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与吕潋先生相比,俞理明先生叉把法句经与佛医经排除在支谦译经之外。 荷兰汉学家许理和教授在佛教征服中国一书中对支谦及其译经也作过研究,他认为 在僧祜归入支谦名下的三十六部译经中有二_ = 十三部被保留下来,这二十三部依次如下: j q n 5 4 释摩男本四子经,一卷 q q 6 8 赖吒和罗经,一卷 q a 7 6 梵摩渝经,一卷 8 7 斋经,一卷 n a l 6 9 月明菩萨经,一卷 q a l8 5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 1 9 8 叉足经,二卷 n q 2 2 5 大明度经,六卷 2 8 1 菩萨本业经,一卷 3 6 2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m ,二卷 n a 4 7 4 维摩诘经,二卷 n 口4 9 3 阿难四事经,一卷 n 口5 3 2 私呵昧经,一卷 n 口53 3 菩萨生地经,一卷 5 5 6 七女经,一卷 5 5 7 龙施女经,一卷 7 5 5 9 老女人经,一卷 n q 5 8 1 八师经,一卷 n 9 6 3 2 慧印三昧经,一卷 7 0 8 了本生死经,一卷 7 3 5 四愿经,一卷 7 9 0 牵经抄,一卷 1 0 1 l 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从许理和先生所列的经目来看,他不仅没有收录法句经与佛医经,而且把菩 萨本缘经和撰集百缘经也排除在外。 我们以早期的经录即道安与僧祜的经录为基准,同时参照吕、俞、许三家的意见并结合 支谦本人的译经风格,由此来考定支谦译经的可靠数目。斋经与维摩诘经,安录 中虽然提到支谦译有此二经,但僧祜在其旁都注一“阙”字。表明这两部经可能在梁代己失 传可现今的大正藏却收存了这两部经并清楚地标明译者是支谦,吕、俞、许三位先 生也都认为确属支谦所出。今从译文风格上看,无妨将其视为支谦的译经。法旬经在大 正藏中题作“吴沙门维祗难等译”,但安录只将它划入支谦名下,未载另有维祗难、 竺将炎之译本,僧祜则认为是由竺将炎与支谦共译。吕潋先生采纳了僧祜的观点,亦将其视 为支谦译经之一;俞理明先生则认为法句经是由竺将炎与维祗难共同译出的:许理和先 生虽然没有把它归入支谦译经之列但义承认支谦确实增订过维祗难译法句经。 1 2 l ”1 】 读出三藏记集卷七法句经序,其序云:1 5 7 1 1 ”2 7 3 1 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漫。惟 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 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 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 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昔传此时有所不 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按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 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 上引序文详细地记载了有关法句经的翻译情形。法句经最早是由维祗难带入中土, 之后竺将炎把它首译为汉文,但译文过丁二质朴并时有脱漏,从而引致序作者的不满。后 来序作者巧遇竺将炎,于是向其“谘受此偈,重得十三品”,并加以增补而完成今本。 据此可知,维祗难是法旬经原本的传入者,非译出者。竺将炎虽为始译者,但其译本如 序中所述极不合人意,今本的法句经是经过序作者再三的加工润色才得以成形,故 最后的功臣当属序作者。出三藏记集虽未记载该篇序作者的姓名,可是观其内容应为 译者的自序。至于该篇的序作者,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就是支谦,因此我们把法句经 视为支谦单独所译也无不可。佛医经、菩萨本缘经、撰集百缘经这三部经在道安与 僧祜的经录中均未见到( 甚至在失译经与疑译经里也未看到) ,直至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 里才出现,众经目录卷六记日:( 5 5 1 4 4 1 ) 菩萨本缘集四卷僧伽斯那撰、昊世支谦等译 佛医经抄一卷吴世竺律头炎共支谦译 撰集百缘七卷吴世支帝译【帝,三本作谦】 吕、俞、许三家对于这三部经的分歧较大。吕潋先生认为这三部译经都是支谦所出,俞 理明先生只承认菩萨本缘经、撰集百缘经才是支谦所出,至于佛医经乃是竺将炎 独出的,许理和先生则认为这三部经都非支谦所译。根据早期的安录与祜录,同时 结合这三部译经的语言风格,我们赞同许理和先生的做法,暂不把这三部译经视作支谦的译 8 经。( 关于撰集百缘经的考辨详见第六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存支谦可靠的译经共有二十四部,三十四卷。具体如下: 5 4 释摩男本四子经* ,一卷 6 8 赖吒和罗经,一卷 7 6 梵摩渝经,一豢 8 7 斋经* ,一卷 1 6 9 月明菩萨经,一卷 1 9 5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 1 9 8 义足经,二卷 2 l o 法句经,二卷 n 。2 2 5 大明度经) ) 六卷 2 8 l 菩萨本业经,一卷 3 6 2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 n e 4 7 4 维摩诘经,二卷 4 93 阿难四事经,一卷 5 3 2 私呵昧经,一卷 n n 5 3 3 菩萨生地经* ,一卷 5 5 6 七女经,一卷 5 5 7 龙施女经,一卷 n 口5 5 9 老女人经,一卷 n q 5 8 1 八师经,一卷 63 2 慧印三昧经,一卷 7 0 8 了本生死经,一卷 7 3 5 四愿经,一卷 7 9o 孛经抄,一卷 1 0 1 1 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9 第二章支谦译经的词汇性质与活跃的构词语素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其东渐的过程较为曲折,它首先从发源地印度向北传入大夏、安 息以及大月氏,然后越过葱岭( 帕米尔) 传入中国西北地区。随着汉代对西域交通的开辟, 最后才传入中国内地。东汉就开始了译经活动,早期的译师们主要来自匿域,他们把用梵语、 巴利语写的原典佛经翻译成汉文,“任何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碰撞,都会在语言上留下 不可磨灭的痕迹”,7 因此汉译佛经的语言必然带有很强的特殊性,朱庆之先生认为“汉文 佛典的语言从整体上看是一种既非纯粹口语又非一般文言的特殊语言变体”,并称之为“佛 教混合汉语”。例四”1 后又撰文进一步指出:“佛教混合汉语( b u d d h i s th y b r i dc h i n e s e ) , 简称佛教汉语( b h c ) ,指的是以翻译的语言为代表的汉文佛教文献的语言。这种语言无论 在词汇还是在语法方面,都与其他汉语文献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可以看作是汉语历史文献语 言的一个非自然的独特变体。”8 “佛教混合汉语与其他中土文献语言有明显的差别,是一种 非自然产生的独特变体。这主要表现在两种混合上,一是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成分的混合, 二是文言文与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俞理明先生则认为“佛经文学用语实际 上成为一种专供佛教使用,既不同于口语又区别于传统文言的新型书面语,是以汉魏以来的 民族共同语为基础,反映的主要是南北朝以前口语的白话文。” 1 4 1 1 5 “1 把汉译佛经与同时期 的中土文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前者在语言上确实是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 第一节支谦译经的词汇性质 纵观支谦的所有译经,其主要的语言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承袭了上古文献语言, 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一面。二是东汉三国时期出现的口语,反映出语言发展演变的一面。三 是从古印度语言以及古中亚、西域语言中所汲取的外来语,尤其是那些极具佛教色彩的名相 术语词,又使它在语言上呈现出与同时期中土文献不同的特色。 一、古语词 支谦虽为大月氏的后裔,但他在汉地十生十妖,对中国的本士文化有着较深的了解。故 其译经里沿用了不少的古语词。 黎民 梵志就座,须臾退坐日:“吾闻佛道,厥义弘深,汪洋无涯,靡不成就,靡不度生, 巍巍堂堂,犹星中月,神智妙达,众圣中王,诸天所不逮,整鱼所不闻,愿开盲冥,释 其愚痴,所事何师,以致斯尊。”( 八师经,1 4 9 6 5 1 ) 按:“黎民”指民众、百姓,先秦已见,如诗经大雅云汉:“早既大甚,则不可 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馀黎民靡有孑遗。”【8 4 】【”6 2 1 尚书尧典:“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i “1 1 9 万姓 阿夷相言:“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必为自然佛,当度脱万姓。今辞学造, 乃自然乎? ”( 太子瑞应本起经,3 4 7 4 1 ) 按:“万姓”指百姓,先秦已见,如尚书立政:“式商受命,奄甸万姓。【”1 1 7 参见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中国语文2 0 0 2 年第6 期。 8 参见朱庆之佛教混台汉语初论语言学论丛第二卜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 页。 9 参见朱庆之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 页。 1 0 治生 自怨言:我治生若干岁苦欲死,殊不得钱财,与寒苦共居,或得病瘦。”( 释摩男 本四子经,1 8 4 8 1 3 ) 按:“治生”犹今言谋生,佛经中常用来指经商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 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8 5 】i “o g l 管子轻重戊:“ d l , h 者- 睦时 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6 2 】【”3 】 须臾 须基佛到,国王臣民皆迎拜谒,g , - - 牧g 华,华悉堕地。( 太子瑞应本起经,3 4 7 3 i ) 按:“须臾”袭自上古汉语,用来表示时间的短暂,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片刻、一会儿”, 礼记中庸:t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1 8 4 ”5 】 褰裳 一心念是已,便起瞻沸星,夜其过半,见诸天于上又手,劝太子去,即呼车匿,徐 令被马,塞整跨之,徘徊于庭。( 太子瑞应本起经,3 4 7 5 2 ) 按:“褰裳”指揭衣渡水,出自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寨裳涉溱。子不 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8 ”“” 寝疾 于是长者维摩诘自念:“盔盔于床,念佛在心。”佛亦悦可是长者,便告贤者舍利弗: “汝行诣雏摩诘问疾。”( 维摩诘经,1 4 5 2 1 2 ) 按:“寝疾”指卧病,如左传昭公七年:“郑子产聘于晋晋侯疾,韩宣子逆客。 私焉,日: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 也? 8 4 1 f2 0 4 9 1 二、外来词 佛典的翻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它原本的语言载体是梵文、巴利文 等中亚语言,在语法、词汇、语音、文字方面都与汉文相去甚远,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流畅 地翻译佛经原典,是早期译师们首先遇到的麻烦。其次佛经中深奥的佛教义理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所没有的,如何将其清楚明晰地表达出来,以便让汉民族接纳是早期译师们面临的又 一困难。从早期的译经来看译师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翻译经验,掌握了音译与意译两种翻 译方法。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只有音译词才算是正宗的外来词,至丁j 意译词则不应视为外来词。 无论是音译词还是意译词,它们都是将别的语言中的概念引入汉语里,所以本文也把意译词 视作外来词。译经运动的出现不但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汉语也起了深远的影 响。大量的外来词随之蜂涌而入,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的 一部分。 1 、音译词。所谓的音译词是指那些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词。像“波 旬”、“优波离”、“阿那律”等人名,“袈裟、钵、塔”等物名,“罗阅祗、阎浮利”等地名, “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门、婆罗门”等称呼语,“阿僧祗、那术、由延” 等数量词以及“三昧、般若、般泥洹、须陀洹、斯那含、阿那含、辟支佛、禅、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等佛教义理术语,均采用了音译的方式。 2 、意译词。所谓的意译词是指利刚汉语本有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 念介绍到汉语中的词。如“应器、金刚、地狱、如来、方便、庄严、因缘、应仪”之类如 果说音译词从字面上就很容易让人意识到它们是外来词,那么意译词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它们借用了汉语中现有的词语来表义,从而使它们的外来性变得更隐蔽,并且随着年代 的推移,大部分佛经的意译词己与汉语词汇融为一体,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它们的来源了。 总体上来说,支谦译经中的音译词和意译词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l 、音译和意译的多元化。音译的多元化是指大部分音译词有着不同的书写形式,像“阎 浮利阎浮提、迦留罗迦留楼、罗云罗倪、犍陀罗楗沓和、瓶沙萍沙、由延足俞旬、 炎天盐天”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译经中不胜枚举。由于音译词中每个汉字只充当记音符 号,不表示任何意义,所以常常会出现这种同音或近音异字的现象。形成书写形式的多样化。 意译的多元化是指在意译的过程中所选取的立意点不同,于是可以借助不同的汉语构词方式 来表达同一个概念,从面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异称词。在支谦译经中有一处关于“佛”的不同 名称的记载,可资佐证,兹录于下: 于此佛土,国殊别者亿百千嫉,贤愚好丑,长短寿天,种种言异,皆闻佛德,各自 名之,或有名佛为大圣人,或有名佛为大沙门,或号众祜,或号神人,或称勇智,或称 世尊,或谓能儒,或谓升仙,或呼天师,或呼最胜,如是十方诸天人民,所称名佛亿万 无数,此皆佛本发意以来,班宣道化,所诲之徒也。( 菩萨本业经,1 0 4 4 7 1 ) 从上引文字中,可知尽管所称的对象同为“佛”,但由于个人喜好及立意点相互不同, 于是“各自名之”,便有了“大圣人”、“众辜占”、“神人”、“勇智”、“世尊”、“能儒”、“升仙”、 “天师”、“最胜”等一系列关于“佛”的异称词。译经中类似的情况不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