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霍文杰 指导教师喻遂生教授 中文摘要 “在”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大量出现,到现在为止都是一个常用词。但是对“在”的 词性,语言学界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在”在先秦时代只有动词的用法, 其介词用法产生于西汉或者更晚的时期;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在”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兼 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那么“在”语法化的过程和细节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介词和动词的 区别及鉴别标准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绪论,即前人的研究成果概述;二、甲骨文“在”词性研究: 三、金文“在”词性研究;四、上古传世文献“在”词性研究;五、“在”的语法化过程。本 文选取上古时期的多种文献材料( 甲骨文、金文、传世文献) 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中出现 的“在”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在”的动词和介词用法的分析,我们得知,先秦时期,“在” 在词性上仍然是动介兼类词,动词的用法更强于介词的用法,但是不能否认“在”从先秦时 期就已经开始虚化,并渐渐成为了比较典型的介词。 关键词:上古汉语在动词介词语法化 a b s t r a c t 曼曼曼曼曼皇皇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皇曼曼! ! 曼皇曼曼皇曼皇曼! 曼曼曼! 曼曼曼曼皇曼! ! 曼i 曼皇曼曼鼍舅曼篡量量皇曼曼皇皇曼皇皇曼曼曼曼量曼曼舅 t h es t u d yo np a r to fs p e e c ho f z a i ,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m a j o r i n gi n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 :h u ow e n j i e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y us u i s h e n g a b s t r a c t “z a i ”( 在) i sae v e r y d a ye x p r e s s i o ne v e rs i n c ei tw a sr e c o r d e di n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 t h e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i n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f r o m1 6 伪t o11m c e n t u r yb c t h e r e a r et w ov i e w sa b o u ti t ss y n t a c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d i s c u s s e di n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 sa l la l o n g s o m es c h o l a r s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i tw a su s e da sav e r bd u r i n gt h ex i a n q i np e r i o d sa n di t s p r e p o s i t i o nu s a g ec a n l ei n t ob e i n ga t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o rm u c hl a t e r , a n dt h e o t h e r sb e l i e v e dt h a ti ts h a r e dw i t hav e r ba n dap r e p o s i t i o nu s a g e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d u r i n gt h ex i a n q i np e r i o d s n oo n ed i s c o v e r e dt h ep r o c e s sa n dt h ed e t a i l so fi t s g r a m m a t c a l i z a t i o n ,t od i s c l o s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s t a n d a r db e t w e e na v e r ba n dap r e p o s i t i o n i th a s g r e a tt h e o r yv a l u et op u tf o r w a r ds t u d y i n gc h i n e s e g r a m m a rh i s t o r yi ft h ep a p e r c a ns o l v e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s e c t i o n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i sp r o b l e mi nt h eh i s t o r y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e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t h es y n t a c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o f “z a i ”i n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t h e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 s h e l l si n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p a p e rd o e s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 s y n t a c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o f “z a i ”i n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t h eb r o n z ew a r e si nt h ez h o u d y n a s t y i nt h ef o r t hp a r t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s y n t a c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o f z a i i nt h e p a s s i n g - o n c h i n e s ed o c u m e n t s i nt h ef i f t h p a r t ,t h ep a p e r w i l ld i s c l o s et h e g r a m m a r i l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 “z a i ” t h i sp a p e rh a sc o l l e c t e d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c h i n e s em a t e r i a l s t h e o r a c l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s ,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 o nt h eb r o n z ew a r e sa n dt h e p a s s i n g o nc h i n e s e i i i i v d o c u m e n t s ,b a s i n go nw h j c ht h ep a p e rh a sc h e c k e dt h ec o n t e x t u a l so f z a i ”,t oa n a l v z e t n ev e r ba n q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u s a g e 。a tl a s t ,t h e p a p e r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s y n t a c t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so f “z a i ”h a v et h ec o m m o n f e a t u r e so fav e r ba 1 1 dap r 印o s i t o n ,e v 印t h e v e r b u s a g eb e m gm u c hi m p o r t a n tt h a n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u s a g e d u r i n gt h ex i a n q i np 鲥o d s b u t a tt h es 锄et i m et h eg r a m m a r i l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b e g a na n dg r a d u a l l yd e v e l o p e dt 0 a k e yw o r d s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z a iv e r b p r e p o s i o ng r a m m 砌i z a t i o n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尘立:主! 在:立司i 玺塑壶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 霍丈查、 签字日期:沙口9 年r 月? 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痉丈查、 签字日期: 知。9 年,月弓1 日 导师签名:v 幺盖也 v 砀幺嘭 签字日期:叉7 7 年易月1 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本文研究的缘起 “在”是古今汉语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词,且出现时间较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大量出 现。但是语言学界对上古汉语“在”的词性,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在” 只有动词的用法,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从目前的材料整理 来看,汉代以前的文献中,“在”作为介词的用例并不多见,汉代以后才逐渐增多。那么“在” 语法化的过程和细节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及鉴别标准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 的解决对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对于甲骨文中“在”字词性的界定,众说不一,其分 歧主要是“在”在甲骨文时代是否已经有从动词虚化为介词的用法。纵观各家观点,我们可 以归结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在甲骨文时代仍然是动词,尚未开始虚化为介词。 持这一观点的有郭锡良、杨逢彬等先生。此外,王力和唐钰明两位先生虽然没有就甲骨文 时代“在”字的词性进行专门讨论,但是一般也认为“在”的虚化始于稍晚的时期。另一种 观点则认为“在”是动介兼类词,在甲骨文时代已经有了介词的用法。持这一观点的有胡光 炜、管燮初、黄伟嘉、姜宝昌、陈梦家、张玉金、沈培、喻遂生等诸位先生囝。总括以上诸家 观点,介词“在”有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和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三种用法。三种 用法的介宾结构“在十宾语”都有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和之后两种情况,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称 之为“前置”和“后置”。 对于金文中“在”的用法。语言学界也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将金文中的“在” 全部视为动词,如陈永正、管燮初、唐钰明、张世超等都认为“在”在金文中仅有动词的用 法。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已经有介词的用法,持这一观点的有陈初生、崔永东、黄伟嘉、 潘玉坤、武振玉、张玉金等 。总括以上诸家观点,介词“在”有两种用法。一是介引动作行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1 9 9 7 年第2 期。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 第3 0 3 页,花城出版社,2 0 0 3 年。 王力:汉语语法史第1 5 卜1 5 2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唐钰明: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 明卷异文在释读铜器铭文中的作用第8 5 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 胡光炜:甲骨文例,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 9 2 8 年。管燮初:殷虚甲骨刻辞语法研究,中国 科学院,1 9 5 3 年。黄伟嘉:甲金文中“在、于、自、从”四个介词用法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1 期。姜宝昌:卜辞虚词试析,收入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第3 4 页,山 东教育l “版社,1 9 9 2 年。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文法,第1 2 2 - 1 2 5 页,中华书局,1 9 8 8 年。张玉金:甲 骨文语法研究第6 5 - 7 4 页,学林出版社,2 0 0 1 年。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第1 2 6 页,台湾文津 出版社,1 9 9 2 年。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收入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第6 5 - 6 9 页,巴蜀书社,2 0 0 2 年。 陈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收入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 9 8 6 年。管燮初: 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第1 8 1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张世超等:金文形义通解,香港中文出版社,1 9 9 6 年。 衄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第6 3 4 - 6 3 6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第6 6 - 6 9 l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量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鼍鼍曼曼鼍舅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鼍曼詈曼曼曼曼! 曼! ! 曼曼! 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寰曼曼舅! 曼曼曼曼! 曼璺皇曼曼曼曼曼寰皇皇皇曼曼皇曼皇曼皇 为发生的处所,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位于谓语动词之后,例如:“不蒙( 堕) 在上” ( 秦公镩,集成1 2 7 0 ) 、“孰( 薮) 忘在曾”( 中瓶,集成3 9 4 9 ) 等1 5 例:另一种是位于谓 语动词之前,例如:“王在宗周令盂”( 大盂鼎,集成5 2 8 3 7 ) 等2 5 例。另一类是介引动作行 为发生的时间。 后世对上古时期其他文献中“在”的词性多有零散研究,其中也不乏有就一些语料中出 现的虚词或介词的精彩阐述。但是,就现在的研究成果来说,还缺乏对上古时期多种文献中 的“在”字作专门的系统梳理,并且,语言学界也没有就“在”的语法化过程作系统的分析。 本文拟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材料以及上古时期的传世文献材料的梳理,对上古时期汉 语“在”的用法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以期对上古汉语“在”的语法性质及其语法化进 程作出细致的描述,并对存在已久的词类划分标准问题进行浅要的讨论。 第二节区分动词和介词的标准 长久以来,在动词与介词的划分问题上,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到目前为止还未达 成一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汉语中的单音节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而 虚化又是一个历时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动词与介词互相纠缠是在所难免的。 从十九世纪的马氏文通起,语法学界就开始了对汉语介词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金昌吉的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一书,就对介词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书中, 金昌吉首先区分了介词的核心功能和一般功能,认为“核心功能是指某一类词的所有成员都 具有的区别性特征,是立类的基础和主要依据”。该书将介词的核心功能分列五项如下: 1 介词是定位附着词。它主要附着于名词、代词以及名词性词语之前,表示这些词 语同句中其他成分之间的时间、关涉等关系; 2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 3 介词短语不能单独作谓语; 4 介词所附着的词语不能外移或省略; 5 介词后面绝对不允许再出现另一个介词短语。也就是说,两个介词不能共同附着 于同一词语之上。 凡符合以上五项的,均可看作介词。o 现代汉语的许多论著均对动词与介词的区别作了细致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启 页,中华书局,1 9 9 4 年。黄伟嘉:甲金文中“在、于、自、从”四个介词用法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1 期。潘玉坤:西周金文语序研究第8 4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武振玉: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 0 0 7 年第6 期。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 第1 3 0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 ”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第1 9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9 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第1 9 - 2 0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2 第一章绪论 发意义。然而,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介词应当还有不同的特点。张赦在汉语介词词组词 序的历史演变一书中说: 1 ) 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都有一个词义由实变虚的过程,作介词后用法有了变 化,表达的意思也有了变化。 2 ) 在汉语发展史中,介词经历了专一化、精密化的过程。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介词是 一词多功能,很多介词可以引进不同类型的介词词组,如既可引进动作行为的场所,也 可引进动作的对象,既可引进工具也可引进受事。介词词组的意思也是多样的,既可表 示行为的场所也可表示动作的归结点,既可表示行为的工具也可表示行为的依据、凭借。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介词这个群体在句子中担任着专门的职能,使用上有共同的 特点,历史上有共同的发展变化,是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进行考察的。 另外,不少学者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介词及其相关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如刘丹青运 用语言语序类型学的理论来研究汉语介词类型及介词词组的功能等问题,他在书中说: 对于历史上的语法化,我们只能通过观察统计来大致测定其虚化的程度。假如动词 用法和介词用法在现代同时并存,那么就能用句法测试来确定其虚化程度。比较: ( 2 ) a 公在乾侯。( 春秋昭公三十年) b 他在上海。 ( 3 ) a 我在内心感激他。b 他在新民晚报登广告。 在( 2 ) 中,“在”无疑是动词,因为“在”是句中惟一动词。在( 3 a ) 中,“我在内 心”不成一个小句,“在”不再是动词。“内心”虽然还是“在”所支配的成分,但“在 内心”整体已经是后面v p 的状语,( 3 a ) 已是重新分析以后的结构了。( 3 b ) 也可作同样 的分析。 一, 对( 3 ) 的分析体现了测定动源词回是否达到前置词虚化程度的区别性句法指标 只要该带宾结构不能独立作谓语,必须与其他主要谓语一起出现,它就是真的p p 。 由于语法化的渐进性,一些动源前置词即使成为了真正的介词,仍然可能保留部分 动词属性。 这也是即便到了现代汉语中,仍然有许多动介兼类词存在的原因。 就动词与介词的区分问题,石毓智在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一文中也提出 了新颖的观点: 介词跟动词的本质区别实际上是它们用作次要动词的使用频率上的差异。动词代表 的语义范畴与行为动作的施事、受事、地点等特征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它们用 。张赦: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第3 - 4 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刘丹青在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一书中说:“人类语言的介词主要是由动词( 主要是及物动词) 、名词 ( 尤其是关系名词) 以及副词经过语法化丽形成的。”按:这里的“动源词”指的就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介 词。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第1 5 3 1 5 4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 3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作次要动词的频率。程度最密切的经常用作次要动词,它们的句法位置慢慢地固定下来, 最后只能出现在次要动词的位置上,在时间一维性的制约下,永久失去了普通动词的与 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最后从动词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个新类介词。 还有一类与动作行为特征密切相关的动词,它们虽然也经常用作次要动词,但是同时还 兼有主要动词的用法,这就是兼有介词和动词双重功能的词。 我们博采众家对动词介词划分标准研究的成果,确立了本文判定介词的标准,概括起来 有以下几点: 1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其后必须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因为动词和介词都可以带宾语, 因此要注意动词、介词跟宾语之间不同的依存关系。 2 句法结构的变化。介词在汉语中一般有两个位置,一是位于谓语动词前,构成 “n p + p p ( p + n p ) + v p ”结构,二是位于谓语动词后,构成“n p + v p + p p ( p + n p ) ”结构。也就是说, 动词首先得能充当连动结构中的第一个动词或第二个动词,这样就为该动词虚化为介词提供 了前提或基础。 3 语义结构的变化。介词在由动词虚化的过程中,语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由原来 实在的词汇意义逐渐向语法意义转变。如果与做实词相比,该词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 们就把它看作是介词。 4 介词短语对谓语动词的黏着程度。如果介词短语对谓语动词的黏着性很高,并且对谓 语动词有明显的修饰作用,我们就把它看作是介词。 5 词语的出现频率。介词作为语法化程度较高的词,一般应为高频词。如果某个词语出 现的频率很低,可资参考的例句就少,那么也就比较难判断该词及其宾语组成的结构是动宾 结构,还是介词结构。反之,出现的频率越高,则该词语法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当然,受出 土材料数量和统计范围的限制,这一标准只能作为参考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动词和介词的划界历来都比较复杂,上述五条标准并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这一问题,这里只是设定了本文所采用的标准。此外,由于笔者功力尚浅,在前期的材 料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对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本文对上古时期多种 文献中的“在”的用例情况做了比较细致、穷尽的描写,应该不会影响对本文结论的判定。 第三节本文的凡例 一、时代的限定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为上古时期,即先秦时期至西汉。西汉或以为是上古之末,或以为 是中古之始,但因“在”到汉代可能有质的变化,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采取前说。因此,我 们选取上古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和先秦时期及西汉的传世文献为考察材料。 。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 9 9 5 年第l 期。 4 第一章绪论 二、研究材料的选定 由于本文是作一个历时过程的梳理,因此采取的材料较多,这里先分说如下: 1 甲骨文 本文所用甲骨文材料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汉达文库甲骨文资料库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 骨。所引用甲骨著录书籍简称如下: h :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 9 7 8 - 1 9 8 3 年。 t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 9 8 0 年。 h d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 2 金文 主要选用张亚初编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并辅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 心金文引得( 殷商西周卷,春秋战国卷)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金文资料通鉴检索 系统。所引用金文著录书籍简称如下: 集成: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 9 8 5 - 1 9 9 4 年。 引得:张亚初编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 0 0 1 年。 3 上古传世文献 先秦的典籍主要选用十三经中的尚书、诗经、论语、春秋左传,版本采用香港 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原哈佛燕京 学社所编引得和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电子版。 秦汉时期的文献,主要选取一部史记作为考察对象,材料选用李晓光、李波主编史 记索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8 9 年。 本文主要考察所选定的上古时期文献中“在”的全部用例,分析“在”动词和介词的用 法,并作出统计说明,以期考察“在”的语法化进程。 三、凡例 1 本文所引用出土材料的释文采用宽式,读为“在”的“才”直接写作“在。有些没有 定论的字,综合各家之说,择善而从。 2 文中所选材料中缺一字用“口”表示,缺字字数未定用“”表示,材料残缺或字迹 不清而据“残辞互补法”可补出的字加 表示,据残辞互补法补出的辞条暂不计入数据之内。 金文引例中某个词语后面的( ) 用来表示该词常见的文献用词。例如:“唯王初奉( 祓) 于成 周。”( 盂爵,集成1 4 9 1 0 4 ) 3 甲骨文的编号采用香港中文大学汉达文库者径出编号,凡一片甲骨上的卜辞有一条以 上者,均按占卜j f 颐义做释文,并标明( 1 ) 、( 2 ) 、( 3 ) 等,如h 0 0 0 0 6 - ( 2 9 ) ,表示甲骨文合 集第0 0 0 0 6 片第2 9 条;凡片号有正反者,按照一条完整的卜辞作释文,并注明( 正) 、( 反) 。 5 两南大学硕十学能论文 4 金文的编号采用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编的殷周金文集成的径出编号,例如: 王在宗周令盂( 大盂鼎,集成5 2 8 3 7 ) 。 5 凡引用的例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出现的,则在要讨论的“在”下面加着重符 号以示区分。例如:“癸巳卜,在上玺,贞王旬亡祸。在九月。”h 3 6 8 4 6 - ( 1 ) ,则该处要讨论 的是加着重符号的前一个“在”。 6 第二章甲骨文“在”词性研究 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 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 曼i 曼蔓皇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皇蔓曼皇曼曼曼曼皇! 曼曼暑! 鼍! ! ! 詈暑! 詈曼詈暑! 鼍曼曼量 第二章甲骨文“在”词性研究 第一节前人的研究 说文解字吐部:“在,存也。从土,才声。”甲骨文中假借“才”为“在”,写作中( h 2 7 3 2 0 ) , 隶定为“才”。甲骨文字典“才”字条的解释为:“甲骨文之- 叮示地平面以下,l 贯穿其 中,示5 i n | l 木初生从地平面以下冒出。卜辞皆用为在而不用其本义。”回说文解字才部: “才,卿木之初也。从l 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又后世历代辞书多释为“在,存也”, 常用来表示“存在”“居住”之意。甲骨文中有不少此类例子,例如:“贞生不若,在淝” ( h 0 8 3 3 9 ) ,“贞在岔,羌其夙”( i - 1 0 0 5 2 9 ) 等等。语法界很多学者认为“在”字在甲骨文时 代只有动词用法,郭锡良在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说,“在汉代以后才虚化 为介词,是介词于的主要替代者。一般认为在字在先秦就是介词,甚至把甲骨文中 的在字也看作介词,这是以今律古的作法,很不妥当。”王力和唐钰明虽然没有就甲骨文 时代“在”字的词性进行过专门讨论,但是从他们的一些著述中也可以看出,两位先生也认 为“在”字的虚化始于稍晚的时期。王力在其汉语语法史一书中提到,“有人说,在 字在诗经时代起,就被用作介词了,并举出下面这些例子: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诗小 雅鱼藻) ;子在齐闻韶( 论语述而) ;在陈绝粮( 论语卫灵公) 从历史的观点看, 这是不可能的。这些在字都是动词,不是介词。最有力的反证是古书中常见在于 二字连用,可见在是动词,于才是介词。晋代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字往 往用来代替于字。这时,在字才真正成为介词。”唐钰明在异文在释读铜器铭文中 的作用一文中说,“汉语语法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字先秦均作动词,秦汉之际才虚 化为介词:先秦引介处所补语用于不用在。 o 但是也有一些语言学家对这一问题持不同的看法。如胡光炜甲骨文例 、管燮初殷 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陈梦家殷墟i - 辞综述文法、向熹简明汉语史、张玉金甲 骨文虚词词典、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和喻遂生师甲 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等均认为甲骨文中的“在”已经有了介词用法。总述诸位先生的 观点,介词“在”有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和关涉对象三种用法。介引动作行为发生 处所的有两种位置鲫:一是前置,例如:“丙戌卜,争贞:在商亡祸”( h 7 4 1 4 正) 。一是后置, o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6 7 2 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8 年。 o 唐钰明: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异文在释读铜器铭文中的作用第8 5 页,安徽教育出版 社,2 0 0 2 年。 囝胡光炜:甲骨文例辞例篇:“卜辞概以中为在,有系时系地诸类。系时如云在几月是也,系地如 云在某( 地) 是也。其用略与于同。”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 9 2 8 年。 o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位于谓语动词之前的介宾结构称为“前置”,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的介宾结构称为“后 置”。下同。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如:“其祷年在毓,王受年”( h 2 8 2 7 4 ) 。介引动作行为发生时间的也有前置、后置两种情况: 一是位于谓语动词之前,例如:“乙丑,在八月酒大乙牛三,祖乙牛三,小乙牛三,父丁牛三” ( t 7 7 7 ) :一是位于谓语动词之后,例如:“丙子卜,王贞其有祸,在二月”( h 2 2 7 6 5 ) 。介引关 涉对象的多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其用在父甲,王受佑。至于祖丁,王受佑。吉。”( t 4 3 9 6 ) 。 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的仅见1 例:“在毓祖丁香。吉。”( h 2 7 3 2 2 ) 第二节甲骨文中“在”的词性分析 本章的考察分析对象是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三书 中有“在”字的卜辞辞条将近4 0 0 0 条。统计分析后得知,甲骨文中“在”字共出现3 9 6 7 次, 其中因模糊不清或残辞而无法判断的辞条有1 1 5 8 例,不计入考察统计的范围内,最终,列入 考察范围的“在”字用例为2 8 0 9 例。 “在”在甲骨文中用为动词,表示存在义,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对于“在”字在先秦 时代是否已经有介词的用法,语言学家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见。郭锡良在介词“于”的起源 和发展一文说: 汉代以后,“在”字开始虚化成介词,它是介词“于”的主要替代者。一般认为“在” 字在先秦就是介词,甚至把甲骨文中的“在”字也看作介词,这是以今律古的作法,很 不妥当。论证先秦的“在”字是介词最典型的资料有下面几个例子: 鱼在在藻。( 诗经小雅鱼藻)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日。( 论语子罕) 其实,它们都是连动结构,也可以将它们点断作:“鱼在,在藻。”、“子在齐,闻韶。”、 “子在川上,日。”真正的介词“在”到汉代才产生,史记中有少数例子。 应该承认,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用例确实是可以点断,且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的。但 是,在甲骨i - 辞中,例如:“己亥卜,争贞,在妇田,生正雨。”h 1 0 1 3 6 正一( 3 ) ,我们认为, “在”引导的“始”表示的是“田”这一个动作发生的处所,“在妇田”意在说明田猎的地方 是在“妇”这个地方,而不是说田猎者位于“妇”,“在妇”是附属于谓语动词“田”上的,此 处断开不大合适。因此,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的“在”,当归为介词。 另外,喻遂生师认为,甲骨文中引进动作关涉对象的“在”字,是很难点断看作动词的, 并举出例证,和“于”字句作比较: ( 1 ) 其求在父甲,王受佑? ( h 2 7 3 7 0 ) 贞,求于上甲,授我佑? ( h 0 1 1 7 1 正) 郭锡良:t y r 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1 9 9 7 年第2 期。 8 第一:章甲骨文“在”词性研究 ( 2 ) 其侑在父庚?( 怀1 3 7 4 ) 贞,侑于父庚?(h01661正) ( 1 0 ) 其用在父甲,王受佑?( t 0 4 3 9 6 ) 乙巳卜,宾贞,三羌用于祖乙? ( h 0 0 3 7 9 ) (11)寻卜在大甲?(i-132484) 寻侑于妣己?( 英9 8 ) 以上各例,“在”引进祭祀对象,可以和“求、侑、告、祝、蒸、莒、岁、用、寻” 等多个动词搭配,用例有好几十例,从词义上讲已无存在义,从语法上讲已很难点断而 独立存在,如果我们承认用以比较的各例中“于”是表引进对象的介词的话,那就没有 理由不承认这些“在”字已是介词了。另外,还有一些同片同事而“在”、“于”并用的 辞例,更能证明二者在片中具有相同的词性。如: ( 1 2 ) 其侑于父庚羌? 弱侑羌? 其侑在父庚?( 怀1 3 7 4 。弱,否定副词) ( 1 3 ) 其求年在毓,王受年? 于祖乙求,王受年? 吉。于大甲求,王受年? 吉。( h 2 8 2 7 4 ) 从上述各例“在”字词义的虚化程度、语法上的黏着性和与“于”字句的比较来看, “在”在甲骨文中确实已有介词的用法,“在”字动词和介词的分化,在商代就已初步形 成。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甲骨文中用作动词的“在”有2 4 5 3 例,用作介词的“在” 有3 5 6 例。下面我们将分两部分来详细叙述其用法。 一、“在”用作动词 “在”作动词共有2 4 5 3 例,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存在和发生,有多种类型,现分述如下: 1 “在 + 地名 卜辞中的地名,多是单字,也有在单字基础上附加其它成分组合而成。 癸未b ,穷贞,马方其昆,在、址。h 0 0 0 0 6 一( 2 9 ) 贞,不雨。在白。二月。h12523-(1) 这一类地名多是单名,表示方国名,水名及普通地名。 直督彤口三十,在宗父甲。h 3 0 3 6 5 一( 1 ) 丁丑卜,罩在小宗生彳崴乙。h 3 4 0 4 6 - ( 2 ) 上述例子是在先王先妣名称的前或后加宗庙或以居室名命名的地名。 。怀,即许进雄编著: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1 9 7 9 年。 雪英,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编:英国所藏甲骨集,中华书局,1 9 8 5 年。 亩喻遂生师: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 0 0 2 年。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另外还有在单字地名前后加方位词等附加成分构成地名的表示方法: 王 占日:鑫,若。兹鬼险在富 阜 。h 0 7 1 5 3 正一( 2 ) 壬辰卜,在自昊。h24249 在鲧睬,筻中田。h29376-(1) 口巳卜,在涧东,贞,今夕自不星。h 3 6 4 3 2 甲午卜,贞,在狱天邑商皿宫衣, 兹夕 亡祸,孕。 1 - 1 3 6 5 4 2 一( 1 ) 癸巳卜,在上营,贞,王旬亡祸。在九月。h 3 6 8 4 6 - ( 1 ) i - 辞中有许多“自+ 单字地名或方国名”作为处所的表示方法。如上举一例:“在自昊”, 甲骨文字典卷十四释日:“自,次也,旅途中止息驻扎及其它之称。” 昊,甲骨文字 典卷四释为:“昊,方国名。” 自昊,表示的是“昊”这个驻扎地。诸如此类的用法,卜 辞中还有很多。例如:“甲寅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 g 。在自警。”( h 2 4 2 4 8 一( 3 ) ) ;“在 自木”( 1 1 2 4 2 7 0 一( 1 ) ) ;“丁未卜,行贞,王盔岁亡尤。在自安。”( h 2 4 2 7 2 一( 2 ) ) ;“癸卯卜,行 贞,王步自雇于勃,亡灾。在八月。在自雇。”( h 2 4 3 4 7 一( 2 ) ) 等等。 还有一部分,“在”后所接词语的具体意思暂不可考,但是从语法位置上我们也可以判定 出这类词语所表示的是地名。例如: 贞,在禽,兹用。h01824一(5) 只入二。在锄。h06486反一(7) 口入五。在黔。h08058 贞,乎共。在茜。h08070一(2) 其亡灾。在研。h08351 2 “在”+ 时间 甲寅t - ,行贞,王奏岁,亡尤。在十一月。 1 1 2 2 5 5 1 - ( 2 ) 戊午i - ,闩贞,王盔大戊哉,亡祸。在十四月。h 2 2 8 4 7 一( 2 ) 戊午卜,行贞,王盔岁亡尤。在十三月。h 2 4 2 4 7 一( 2 ) 癸丑卜,贞,王旬亡祸。在十月二。h 3 7 8 8 0 - ( 2 ) 癸酉王卜,贞,旬亡祸。王占 日 :大吉。在十月生一。h 3 7 9 6 4 一( 2 ) 3 “在”+ 王名 甲 午卜,大贞,翌乙未其聂 鬯 ,其在祖乙。h 2 2 9 2 6 壬子卜,即贞,祭其髟奉,其在父丁。七月。 i - 1 2 3 2 5 6 一( 1 ) 口丑卜在父甲生h27478 o 一句中有两个“在”字的,则加着重号者为该处讨论的对象。例如:癸巳卜,在上鲁,贞,王旬亡祸。在 九月。h 3 6 8 4 6 - ( 1 ) 。则我们此处讨论的是前一个加着重号的“在”。下同 雹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1 5 0 0 页,四川辞书版社,1 9 8 8 年。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3 6 5 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8 年。 1 0 第二章甲骨文“在”词性研究 曼曼曼曼曼皇曼曼皇曼! 曼曼曼曼鼍ii 曼鼍! 曼曼曼曼皇曼皇曼皇! 曼曼皇曼曼曼皇曼曼量曼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 曼曼曼曼皇曼量 在父甲。h27481 贞,在祖乙,六月。 1 1 1 4 0 9 5 5 一( 2 ) 弱在祖乙。t01439一(1)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祭祀卜辞,而在祭祀卜辞中,又有许多对先公、 先王、先妣诸神的祭祀。如上举几例,均是“在”+ 王名,即对于某位先王或先妣的意思。 4 “在”+ 方位名词 庚戌卜,王贞,墨其蔓正曳,在东。一月。h 0 6 9 0 6 昔生福,在西。 1 1 0 8 7 5 0 己未i - ,佳辱方其克贝,弱在南。h 2 0 5 7 6 正一( 3 ) 殷墟甲骨文申:已经有记录东南西北四方和四方风名的卜辞。四方不仅仅是表示方位的 名词,在殷商时代,殷人是把东南西北四方当做神灵来加以崇拜,并对其进行祭祀的。例如: “辛卯i - ,卿乡酒其生于四方。”( h 3 0 3 9 4 ) 卿或为人名,乡即肜,祭毕第二天又祭。此为祭四 方之辞。1 9 5 6 年,胡厚宣在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名的祭祀一文中说:“所谓四方 和四方风名者,在殷人心目中,都是一种神灵。”“殷人以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雨水,风云 雷虹雨水,皆有上帝所命,来自四方。四方各有神灵,与上帝和风云雷虹雨水,共同掌握着 人间农作的丰收。天神上帝是总的神灵,命令风云雷虹雨水,则风云雷红雨水,也就成了神 灵。风云雷虹雨水,来自四方,则四方,则东南西北四方,也就都有了神灵。”李学勤也在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一文中也提到:“这种观念显然是古人历象知识的一种反映。古人已经 认识到,一年之中,随着季候的推移,风向有所变化,昼夜的长短也有不同。四方之神及其 来风,是当时人们科学知识和宇宙观的一种结晶、不可单纯视为神话。” 可见,在殷商时代, 殷人是把东南西北四方当成一种神灵加以崇拜,并对其进行祭祀的。 5 “在”+ 代词 贞,宜在兹,小臣令 事 。 1 0 5 5 8 1 王占曰:艨。不吉。在兹。h16335反 辛亥盅。壬子王亦梦尹,f 生 若】于父乙示。余见也在之。 1 1 1 7 3 7 5 一( 2 ) 弱以在兹。h30346一(1) 癸酉,贞,嚣元,在兹。t00130-(1) 甲骨文中指示代词有“兹”和“之”。在上述卜辞中,“兹”和“之”均指代某地,作“在” 的宾语,意思是在这里,或在那里。 另外,指示代词“兹”和“之”也可以作介词的宾语,例如:“己亥卜,内贞,王生石在 庙北东,乍邑于之”( h 1 3 5 0 5 正一( 1 1 ) ) 本章第三节将对介词“在”与“于”的区别进行详 祭祀四方的卜辞还有:于丁卯彤南方。( h 3 0 1 7 3 一( 2 ) ) 庚戌卜,宁于四方其五犬。( h 3 4 1 4 4 一( 2 ) ) 等等。 国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星学报,1 9 5 6 年第l 期。 固李学勤:商代的四风与四时,中州学刊,1 9 8 5 年第5 期。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细比较,这里暂不赘述。 二、“在用作介词 “在”作介词用共3 5 6 例,根据其介引的成分不同,我们将用作介词的“在”分为介引 动作发生的处所、介引动作发生的时间和介引动作涉及的对象三种用法。 1 介引动作发生的处所 1 2 “在”+ 处所名词+ 非祭祀动词 癸亥卜,争贞,旬亡祸。王占日:生希。五日丁未在辜圜羌。 贞,其 风 十月。在甫鱼。 己亥卜,争贞,在妇田,生正雨。 贞,在及田,武其来告。 壬午卜,生哎,在断东北叟。 “在”+ 处所名词+ 祭祀动词 癸卯卜,穷贞,令章蹑在京奠。 癸未卜,行贞,今夕亡祸。在正月。在丘雷卜。 其舞,在囊乇。 大卸自上甲,其告于祖乙。在父丁宗卜。 “在”+ 方位名词+ 祭祀动词 乙卯卜,喜贞,乎彘笛在东保。 贞勿冒在南奠。 甲子卜,散贞,在西亡、翌 “在”+ 指示代词+ 谓语动词 丁未卜,贞亚勿往,庚在兹祭。 贞日:自母在兹祉。 贞亦自般在蔓,乎皇在之奠。 壬午卜,矢贞,卜生需,在兹入,生不若。 甲辰 卜 ,弱口,在兹乍宗,若。 非祭祀动词+ “在”+ 处所名词 甲辰卜,贞,乞令盔以多马亚省在南。 己藉在名,受生年。 直束 人 令省在南亩。十二月。 今日其遗在塞,亡灾。 庚申卜,弱取在默,斩祉成。 h 0 0 1 3 9 反一( 1 ) h 0 7 8 9 4 1 1 0 1 3 6 正一( 3 ) h 1 0 9 8 9 正一( 1 ) h 2 0 7 7 9 - ( 1 ) h 0 0 0 0 6 一( 1 9 ) h 2 4 3 6 7 一( 2 ) h 3 1 0 3 4 一( 1 ) t 0 2 7 0 7 - ( 5 ) h 0 1 1 0 6 正一( 1 ) h 0 7 8 8 4 - ( 1 ) h 1 5 1 9 8 h 0 5 6 8 4 一( 3 ) 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