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虞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虞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虞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虞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虞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上虞地区的地名入手,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该地区地名进 行分析。地名的语言是地名的表层,对其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地名在语音、 语义、修辞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地名的特殊性是其语音的平仄规律、双音 化趋势、地名用字的区域性等。地名的命名理据一真是地名研究者所热衷 的课题之一,本文主要根据上虞县地名志的记载,对上虞的乡、镇及 村名进行统计,共计1 6 8 0 个,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力图用统计和分类的 方法对通名和专名的用字及其含义进行研究,找出地名命名的依据与分类 标准。用名与实的关系来研究地名的演变也是本文中的一个亮点。同地异 名与异地同名是地名名实不一性的典犁类型,按照命名的依据,归纳地名 的类型,进一步探求古今地名的异同。此外,地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 一部分,自然与积极修辞中的修辞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浅析地名与修辞格 的关系是打开地名修辞学的一把钥匙。地名的文化内涵是地名的深层,旨 在探索地名的文化矿藏,发掘积淀在地名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 诸方面的信息以及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特质。总之,本文力图从语言、文化 两个层面,从古到今用发展的眼光对地名加以审视和研究,期望能为更合 理地了解l 虞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内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地名语言文化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m a i n l yd e a l sw i t hp l a c en a m e si ns h a n g y uf r o ml a n g u a g e a n dc u l t u r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p l a c en a m e si st h eo u tl a y e r , f r o mt h ea n a l y s eo f w h i c h ,w ec a nl e a r n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m e a n i n g , m o d i f i c a t i o na n ds oo n t h es p e c i a l i t yo fp l a c en a m e sa r ea sf o l l o w s :t h e r u l e so fl e v e la n do b l i g et o n e s ,t h et r e n do fd o u b l e t o n e ,r e g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 o r d su s e di np l a c en a m e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 r e s e a r c h e r s a r ei n t e r e s t e di nn a m i n gp l a c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p l a c en a m e si ns h a n g y u , t h ea u t h o rc a r r i e do u ts t a t i s t i c sr a n g i n gf r o mt o w n ,c o u n t r yt ov i l l a g e , 16 8 0p l a c en a m e sa l l t o g e t h e r , c l a s s i f i e d a n dc o n c l u d e dt h e s en a m e s , r e s e a r c h e di n t oc o m m o na n ds p e c i a ln a m e sb ym e a n so fs t a t i s t i c sa n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t of i n do u tt h eg i s ta n ds t a n d a r do f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s h i n i n g p o i n to ft h i s t h e s i si s s t u d y i n g p l a c en a m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b y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n a m e sa n dr e a ls i t u a t i o n s f o re x a m p l e ,ap l a c eh a s d i f f e r e n tn a m e ,d i f f e r e n tp l a c e sh a v et h es a m en a m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p l a c ee v i d e n c eo fn a m i n g ,t h et h e s i sc o n c l u d e st h et y p e so fn a m e s , e x p l o r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p o i n t si nc o m m o nb e t w e e na n c i e n tp l a c e n a m e sa n dm o d e r np l a c en a m e s p l a c en a m ea sap a r to fc h i n e s e v o c a b u l a r yh a s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m o d i f i c a t i o n ,s oa n a l y z i n g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l a c en a m e sa n d m o d i f i c a t i o ni sak e yt op l a c e n a m e sr h e t o r i c c u l t u r ei st h ed e e pl a y e ro fp l a c en a m e s ,a i m i n ga t e x p l o r i n g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i n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 s , m i l i t a r y ,r e l i g i o ne t c i naw o r d ,t h et h e s i st i e st os t u d yt h ep l a c en a m e s f r o ml a n g u a g ea n dc u l t u r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a n dr e s e a r c hi n t oi tf r o ma n c i e n t t om o d e r ni nd e v o l o p m e n t ,t r i n gt op r o v i d es o m eh e l pt o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l a n g u a g ea n dc u l t u r eo fs h a n g y u k e yw o r d s :p l a c en a m e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 虞地名的语占j 文化埘f 究 上虞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 0 引言 0 1 上虞概况 上虞位于浙z r 省尔北部,为绍兴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总面积1 4 2 7 5 平方公 里,人口7 8 万。全市共设2 1 个街道、乡镇,8 0 0 个行政村和8 5 9 个自然村。上 虞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t i j 丘陵与北部水网平原面积参半,俗称“五山一水四分 闸”。南部低i i i 丘陵分属两支,尔南系p q 明j i i 余脉,较为高睃,两南属会嵇山余脉, 略为平缓。北部水网平原属宁绍平原范畴,地势低平。浙江省第四大河曹娥江自 南向北纵贯全境,两岸十地肥沃,风光无限。四季分明的上虞属东南亚季风气候, 季风显著,气候温和,。因而蕴涌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它们是上虞人 民世代赖以牛存和繁衍的基础。 上虞历史悠乡b 人文汇謦,名家辈出。“上虞”之名起源于父系氏族后期。 据传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为避唐尧之子丹朱之乱来到今百官镇,文武百官随舜而至, 因有百官桥古迹,百官镇地名。又“诸侯会事讫。闪相娱( 通虞) 乐,故日上虞。” q ) “上虞”之名由此而来,已经有几千年的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 曾经在此或留下动人的故事,或展示其杰出的才华。如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虞舜的 故事,梁祝化蝶的故事,还有历史名人干充、嵇康、谢安等等不胜枚举。他们以 及后来的众多历史人物的名字往往i 也现在本地k 的地名巾,或与很多的地名传说 有关。 0 2 上虞地名研究现状 本论文的选题和撰写是受李如龙的汉语地名学论稿、盛爱萍的温州地名 的语言文化研究等著作的丘 发完成。从语占的角度研究文化是代语言学的热 ”i :虞县占编撰委员会编l :冀县占 ,新江人民;i :版扎,1 9 9 0 年第5 攻 1 j 黉地名的语奇o 史化帕f 究 fj 话题。l :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 二厚,许多地私中蕴涵菪内容j “泛而珍贵的文 化卿习富,从i 此本文分析了上虞地名的命名分类和依据,产生一地多名,重名、名 不剐实的原i k l 。蚓时利用修辞学理论知! ,分析年i 门纳地名中所体现的几种常见 的修辞 法。以及它们所 。生的修辞效粜。此外,迎探埘,l 瞧地名的文化内涵 这对j 二我们继承矛l 弘扬比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建设都有蘑要意义。 1 地名的结构特点 上虞历史悠久,人杰地足,在这片具有深厚史化底蕴的热十上,许多村落的 历史也十分久远。上军眷秋下列“j 代,随着社会牛产力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和 人【j 的繁衍经常有新的自然村落应运而生。作为汉语词汇一部分的上虞地名 其构诃特点同其它汉族地区韵地名相比,既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特 的一面,而相同或相似是主流。 。j 地名的结构特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二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 1 1 从地理学角度 从地删学角度考察地名可知其构成经过了k 新的历史演变,现代的地名多 由专名嗣i 通名蚺部分组成。如“上虞市”,“上虞”是专名,“市”是通名:风鸣山, “风呜”是专名,“山”是通名:。曹娥江”,“曹娥”是专名“江”是通名。通常认为“专 名定位,通名定类”。因此。对通名和专名的研究是地名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1 1 1 专名 每个地名都省自己的专名,专名表示该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专名的形成 则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认识和理解有关,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体现着各式各 样的“命名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得名之f h ”。如上虞的曹娥镇以孝女曹娥 l 冀地名的语音i 文化”f 究 的名字命名。根据上虞县地名志记载:“尔汉时。少女曹娥之父溺于江,不得 ,。娥投;! 【= 寻父师死,后人立僻建庙,并以苘娥命名该地,以示纪念。”“曹娥” 即足弩名,体现了浚地的得名之由。没有地理的孥名便没有地名u 丁言,从历史二 看,地名中的专名产牛最早。历史最悠久。甲骨文记录的地名,只有专名,没宵 通名。q 1 嘲最t j f 内地理学术文献尚1 5 禹以1 1 的地名,除“九州”的“州” 外。也是只有专名,没有通名,如“壶u 治粱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 底绩,罕,二衡搴。”( 2 ) 以后,随着国家的建立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便逐渐产牛地名的通名。“地 名= 专名+ 通名”的格式,有点像“人名= 姓+ 名”。专名类似人名,通名类似姓。 1 1 2 通名 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 种举措和设旌,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是对地理实体最概括、最确切的 表述,是了解,识别地理实体最便捷的形式。上虞现行的地名,有一部分是完整 的,一有一部分是通名省略。这些省略的通名往往是街道居民点和行政建制类地名 的通,名,如“百官镇”就称p 百官”,“丁宅乡”就称”r 宅”,省略了通名。村”、 “乡”、“镇”。有的地名省略后本身还含有通名,如“幸镇镇”省略了通名“镇” 后,还含有通名“镇”,“丁宅”省略了通名“乡”后,“宅”还是通名。一般来说, 通名在专名之后。t 在上虞地名里,也有一部分通名在专名之前,如“沥东、溪 南”,这类地名有一个特点:位于通名后的往往是方位词或表示方位的普通名词。 通名一般分三类: 1 1 2 i 自然地理实体通名: 山体类通名: 山:如梁家山、馒头山,占7 。 岙:如市岙,艰岙,l 与6 。 岭:如隐岭、五婆岭,占3 。 。i :蜒县地名。占编撰蚕英会编i :虞县地名占 ,浙江人民版礼,1 9 8 3 年。第5 磺 4 渍- 孙星衍尚书今古义渖疏 ,中卑书局:i i 版1 9 8 6 年第1 3 9 必 1 j 冀地名的语苦义化研究 丘:如降吕丘, 埭:如叶家埭 坪:如枫树蚪 洞:如仙姑洞, 水体类通名: 江:如前# r ,占 湖:如南湖、皂 溪:如刚溪,占 t 二和丘,占2 。 f 0 3 。 f i0 2 。 f 与0 0 5 。 2 。 湖,梁湖,产i2 。 2 。 浦:水边,如上浦、汤浦,占l 。 沥:粤语指小河汉,如汀后沥,占0 9 。 潭:如自龙潭。i 与0 ,7 。 泾:如后泾、温泾,占0 3 。 1 1 2 2 人文地理实体通名: 儇:如殷家锈、大锈,占l 。 巷:如太半巷、朱咎,古o 7 。 坝:如大坝、蒿坝,占0 6 i : 楼:如七问楼、吴家楼,占0 6 。 1 i 2 3 行政区划通钇:如县、镇、乡、村等。 此外,在上虞地名的专名和通名中还偶尔可地古语词成分和方言成分。地名 的历史十分悠久,它是应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与社会的产生、发展有 密切联系,可以反映人们命名的历史遗迹。如“蚊里”中的“里”,古代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以“里”命名在上虞并不多见,在| 1 | j f 收集的资料里只见这一例。在 北京以“里”命名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和平里、安贞里”。又如“甲”,“头 甲、二二甲”等,古代以神会社甲编制分别列为地名,反映了古代的名物制度。 另外,方吝成分在地名中也有反映,首先在通名中就含有区域方言词语。 区域疗苦词语赴指通行j :某一特定区域的谢语,为该地区人娃所理解、所使 件】,不只薪命民住,普遍性,一般刁i 能进入文学语言。当然,地名里有一些通名 词语一开始并不见得就是全民性语言,但伴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和大规 虞地名的语苦j 文化研究 模的移民运动,逐渐进入了全挺性语言。像村、庄,堡等差不多已通行于全国。 有砦词语则仅仅在一个或几个方言区域里使用,如埭、岙等。 岙:现代汉语渊典中解释为“浙r l :、福建等地沿海一带称【i i 问平地( 多用 】。地私) 。”+ 如琏乔、陶压。 埭:现代汉语嗣典中解释为:“方占,坝,多用于地名。”如叶家埭。 泾: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方等,河沟。“如后泾村、温泾村等。 其次在专名中也包含着方言洲语,如: 石弹下村:“石弹”即“小石子”的俗称,在上虞称用小石子铺成的路为“石 弹路”。 石砩村:“砩”即石坝的俗称。 猢狲洞村:“猢狲”即猴r 的俗称。 由于地名具有地域性。因此与方言有密切的联系。地名中的方言成分,反映 出当地人民使用方言的习惯。 专名和通名中还含有历史词,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事物的词,该词所表示的事 j 。 物在现文社会i f l l 经消火人 f j 仃舀! 为f 农达历史枣物或达剑一定修辞j 的时 才使用,它们大多属于古代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词语。反映历史名物、制度文化 的词语,既有利于人们理解地名命名在语文上的理据性,又能帮助人们认识和熟 悉民族文化的历史风采。妇: 殷家鹾:“锈”,冉代的邮铺。 进士:丘村:“进士”,古代的科举制度。 头甲、二甲:“甲”,古代的神会社甲编制。 两七房村:“房”,指家族的分支。 驿亭镇:“驿”,古代此地设有驿站。 一二都:“都”,晚唐以后的军队编制单位。 “中固钆会科学院语高研究昕词典编辑市编成代攫语词典 商* 印* 馆1 9 8 6 年第1 3 贝 。牛同 t 2 科擘靛语苦 6 彳所词典编辑盔编t 现代汉语词典,1 晦务卸书馆,1 9 5 6 年,豁2 4 2 强 “中国 l :会科学院语音埘 究所例典编辑空编珑代汉语涮典) ,商势e l j 书馆,1 9 8 6 年,第6 6 3 页 虞地名的语苦i 文化研究 保驾i i i 后村:“保驾”,i 刚茜保i j 争帝。 甲仗村:“甲”,古代指农服。 ,i 家姆村:“姆”,古代教育朱嫁女r - 的妇人。 铺f i 村:明 i 时曾设铺司兵h u 名,、i ,时传递公文。遇管驰报,l 划此得村名。 1 2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 地名是不同地点的语著符号标志,是不同语言成分的组合,因此地名也属于 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即完伞可以从语矗学的角度分析地名的结构。下而,我们分 别从语音角度和构词方式角度来考察地名的构阋特点。 1 2 1 从语音角度考察 1 2 1 1 地名的音节 地名o j i l 会! t 活密切干【i 关,这”t 以从地名的爵侈上鲜卅j 地农现出米。上占社 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人类所创造的物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比较匮乏,单音节词汇已经能够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所以 : ,、 上古汉语的词汇是以单音节为丰的。地名作为汉语词汇家族的一个成员,自然也 不例外。这以古代幽名、7 地名较为多j ! | ,如“燕、赵、韩、魏”等,另有河( 黄 f 、 河) ,江( 长江)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认识也 越来越精细,单音节词语已经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双音化成为词语发展的总趋 势,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已经占绝对优势。这在地名中也有明显的变化,如河 黄河,江k = 江,睬嵊州。“江、河、州”等通名的出现,打破了地名 单音节统天下的局面,舣音节开始成为地名中的主流,并山现了少量的三音节 地名。早期的双音节地名多为专名( 一个音节) + 通名( 一个音节) 的“一加一” 形式,如“嵊州、章镇”。就现代汉语的标准地名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加 一”的肜式逐步为“二加一”的形式( 专名两个音节,通名一个音节) 所取代 如“上虞市”。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新事物、新认识和新观 念不断产生,人口数_ 量不断增加,自然村落的规模和数最也不断增欧,与之相应, 新地名也随之大餐涌现出来。依靠汉语语法的“第| j 性”,地名在词语结构上由双 音壮化,向爵仃、i z t t 音_ i ! 等多爵1 ,扩展以便在口常生活和j 二作中,满足人们 更准确、更方便地识别和交际的需要。 h 虞地名的语音j 文化研究 在现代一卜虞地名中,舣音1 ,地名与多数,多为专名,:置音节的也很多,一般 为专名+ 通名,还仃。些四舟竹、,“卉1 ,构成的多菏1 i 地名。如: 舣爵修:百官、东关、章镇、岭南、盖北等,占5 2 。 二音仃:祝家庄、梁家山、金家岙、马家埠、华家墩等,占4 3 。 四音铮:九问头楼、进r t 兰斤、进i 二:斤= 、塘下何家、桥i 珏i f 家等,占4 。 五音仃:陈其户:丘等占l 。 由此可见。双音节是现代地名的一个姥著特点。单音节地名区别性功能太差, 影响了交际活动的i r 常进行,所以慢慢被淘汰。i 音常以1 二的专名地名也比较少 见,而舣音侈地名既简便易记,又有极大的区别性,适应了社会交际的需要,同 时也符合汉语抑扬顿挫有音乐性这特点,凶此j 为流彳:j :。 1 2 1 2 地名的平仄规律 汉语声音的美主要体现在它的声调上,虽然古代汉语两个重要分期上古汉语 和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不尽相同,而h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也无定论,但古声调 有平仄区别,这一点是相同的。汉语卢凋系统到了现代汉语阶段则演变为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若把阴平、阳平合为平,上声、去声合为仄,则现 代汉语同样也有了平仄的区别。所以古今汉语声调虽有变化,但体现汉语声调美 的本质特点平仄却依然存在。j r 闪为有了平仄,我们的汉语才那么优美动听, 我们的占人爿。创造了那么多抑扬顿挫、脍炙人u 的名篇佳作。作为人们生活中须 臾不能离开的地名,自然不能不讲究平仄。一个语音上优美动听的名字,琅琅上 口,方便称说,方便记忆。因此无论是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从双 音节地名的平从上来看,有这样个规律以舣平声和平仄相间为常式,双仄 声极少,上虞地名也不例外。 ( 1 ) 舣音节地名 双平声:共3 5 6 处,如南湖、丁家、前江、梁湖、任庄等,占2 l 。 平仄相问:共3 4 0 处如章岙,外严、顾家、章聃、新建、杜家等,占2 0 。 舣j 人卢:共1 2 8 处,如四甲、沥海、卜岸、p q 埠、后泾等,占9 。 ( 2 ) j 音1 ,的地名 其平仄情况是以平声相连,平仄相问相对多一些。 蠼地名的语言1 i 文位宠 甲声箭l 连:共1 5 8 处,如梁家i ij 、七h j 楼等,占9 。 、f 从帆j l h j :j 5 6 3 处,如大坝火、赵家沥、枸菊笆、沿河埭等,占3 4 。 从= 卢相连的不多:如孝女庙,仅占0 0 5 。 凹爵社和五音肖的地名不多。 1 2 2 构词方式 地名标志某地方的名称,是专囱f 名词的一部分,本文探讨地名的构词方式, 主要就其修饰语,即专名而言,其构成与一般名词大体相同。我国地名中有由单 纯词构成的,如邯郸、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上虞地名中极少有由这类单纯词构 成的地名,只有少数几个,如“浦渚”、“漳汀”,丰要由合成词构成,其中以复合 式为主,附加式只是略见,没有重髓式构成的地名。 复合式主要是偏j e 式、述宾式、手谓式。如: 1 2 2 1 偏正式 前语素修饰、限制后一语豢,这类犁在 二虞地名氍占绝大多数,珈偏i e 犁地名中的中心语几乎都是名词性的,常见的有下面几类: 。( 1 ) 名词十中心语 。以建筑物为中心语 如孝女庙、仙姑洞、龙千堂等。 以聚落为中心语 如章岙、外严、杜家、沈家、丁宅等。 ( 2 ) 形容词+ 中心语 如清潭、荒塔、高山、半山、大l i 】横墉等。 ( 3 ) 数最词+ 中心语 如一:甲、三甲、一:都、四埠等。 ( 4 ) 方位+ 中心语 如i 简汀、里严、外严、厦堡、外馒、下宅、上宅等。 1 2 2 2 谓式 如 屯牛、魁兴、海胜、红扎:等。 1 2 2 3 动宾式 蠛地名的语音文化坩f 究 如闹溪、建海、纂风烁塘、覆卮等。 1 2 2 4 联合式 这种形式的地私在上虞地名巾j :4 i 常她,多足m 眄个或两个以上的姓氏词语 主次不分,平等地联合在一起。姓氏联合地名是我国根深蒂崮的封建宗族观念在 地名中的折射。如金冯刘村、张倪村、朱邵村、潘蒋村、祝马村、狄祁村等。 联合式还包括部分简称地名。简称地名是分别敬两个或几个地名中的一个字 合成一个新的地名。如: 藉坝:蹦蔫尖山和石坝而得名。 龙浦:解放前曾建有龙山、秀浦:乡,后合并为“龙浦乡”。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上虞地名结构类掣并不均匀偏正犁最多。 2 上虞地名的重名、一地多名、名不副实的现象分析 2 1 重名现象的原因分析 、地名是人们为其所赖以生活、生产和居住的地方赋予的名称。由于处在同一 j 区域的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封建家族观念、审美观、宗教信仰,或曾经历过相同 的历史事件。加上该区域村落稠密等原闪,地名重名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2 1 1 因封建族姓崇拜引起重名 由于对封建族姓的崇拜,人们在为其所居住的新村命名时,大多首先想到的 就是在该村子的通名前冠以宗姓,借以光宗耀祖,流传百世,这就形成了重名现 象。据统计,在上虞的村名中,含有“千家”的村名有1 8 处,含有“陈家”的村 名有l l 处,含有“徐家”的村名有7 处,含有“顾家”的村名有5 处,含有“谢 家”的村名有6 处。但村子重名太多,往往可能给人们的日常交际、通讯等造成 麻烦,因此有些地名稍微作了改动,如“于家村”改名为“小平家村”,同样是王 姓定居成村,但为区别于附近之千家,故名。 2 1 2 因相同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愿望引起重名 ,蠼地名的语音o ;文化掣f 究 受传统文化的煎陶,汉民族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人f j 往往选取吉祥美 好的字眼,而摒弃l x | 险邪恶的字抖醚。渴望和甲、健康、快乐、富裕、进步,讨厌 战争、死亡、疾病、痛苦、贫穷、落后,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我国,这 种心理特别强烈,w 此中国的人名地名巾充满了吉祥的字眼,上虞也不例外,如 在上虞地名中,包含“太平”一硼晌地私就自- 3 处。 此外,具有吉祥美好的文化意义的动植物也较易进入汉语地名的语义系统, 所以含有牛、马、龙、风、梅、樟等的地名随处可她。据统计,在上虞地名中。 称“樟树下”的就有2 处。 2 1 3 因宗教信仰引起重名 我国过去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因此在上虞地名中含有宗教色彩的通名 用字也较多,统计如下: i庙庵 寺 洞堂 i 1 91 2 l l ll 、 ( 表一) 这其中也有众多的重名,如寺前村2 处,庙下村4 处。 ,; 2 1 4 因相似的地理环境引起重名 我国早期地名巾就有“近取诸身,远墩诸物”( 1 j 的特点,地名的来历与自然 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可以说,因山为名,依水取名的地名命名原则,是地 名命名原则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如在上虞虞南l b 区。以陆地为主,属山地丘陵地 带,因此在命名时多为“岭、岙”。如“五婆岭、谷岭、章岙”等,虞北多水网, 因此地名多带“沥、坝、丘”,如“沥海沥东、蒋家沥、大坝头,隆吕丘”等。 一些常用的与居住环境相关的通名在本地区使用率很高,这也是产生重名现 象的原因之一。下面是一些常用通名用字的统计结果。 部分常用通名用字使用次数统计: 4 戢寿横、张善文崩易详沣幕静,l :海古错j l i 版 l :1 9 8 9 年,第5 7 2 页 i i i 虞地名的语苦j 空化耐 究 ( 表一:) 这具f 1 自众多的匿名,如f 家埠2 个,基岙2 个,千岙2 个,谢岙2 个,何 家岙3 个,郧忝2 个,岙啦2 个,f i 墉夼2 个,岭卜村2 个,横墉2 个,高山村3 个,大山村2 个,两山f 村2 个,尔i i l 村2 个,风凰山2 个,山脚f 村2 个,尔 山下村2 个,董家山村2 个,湖壁村2 个,高墩2 个,赵家漤2 个,陈家缕2 个, 朱家漤2 个大湾村2 个,深湾2 个,溪头村2 个,两溪村2 个。 2 1 5 因相同的人文建筑引起重名 部分常用通名用字使用次数统计: 桥堰 堡巷 楼 坝坊 6 8 1 91 8 1 2 1 01 0 3 ( 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在上溪地名中,“桥、堰、堡”的使蹋频率较高,因此以桥、 堰。,堡等人文建筑名称做村名而引起重名的村落也不少。如洞桥头村4 个,木桥 头村3 个,七问楼村2 个。楼下村2 个堰头村2 个,外堡村2 个。 、。点。:砖 2 2 一地多名 一地多名,古已有之,明于应麟 序:“畜地理者难于言天, 日月星辰之度终古而不易,郡国山川之名屡变而无穷。”( 羔) 尽管历史风云变幻,但 天地日月,地理实体不会轻易发生变化,而指称他们的名称却随着历史的浪潮发 生着无穷无尽的变化。例如:杭州,五代称两府,南宋称临安,别称武林。 产生一地多名现象的原因是多秘多样的,主要有:人e t 更迭、历史事件、求 雅心理、行政干预和谐音转化等。从命名争体看。一地多名丰要有j 种类型:曾 用名、官方用名、俗名等。以下从下列几个方面分析一地多名现象。 2 2 1 入口更迭 由于族姓的消长、绝户或迁山。其他族姓的人往往就用自己的姓氏替代先前 “l :心麟通罄地理通释 。j :海古籍i f ;版社1 9 g 年t 第2 烈 1 1 堪地名的语高,立化研究 的姓氏,从而就会产隹一个曾用名。 原名今名 丁俞村1 一家村 李家村徐家村 丁家岭张家岭 大月家村徐万家村 蒋何山蒋家山 陈千庄陈庄 2 2 2 历史事件 原名 桂林 今名 蔡林 苞山保驾曲厨村 风凰山郑监山村 原闪 】姓兴盛。 李姓衰弱。徐姓兴盛。 丁姓迁j j j ,张姓迁入。 徐姓迁入。 何姓衰弱。 千姓迁出。 原因 上虞县地名志记载:“李祥为袁菘部将,菘平 孙恩之乱阵亡,李祥以白刃夺尸归葬,民感其义, 立赣林裥祀之。又载,宋高宗南渡,夏荣护驾东 征有功,病退老j :上虞赐第蔡林。” 。 上虞县地名志记载:“原名苞山,宋建炎初吏 部徐处仁随驾南渡,赐第蠡城,后裔迁居苞山。 更名为保驾i l l t 因f 孙兴旺,分居山前,山后两 村。此即后村,”彩 上虞县地名志记载:“风凰山,相传有郑宫监 移居于此,村以i i i 得名。”( 劫 2 2 3 求雅心理 这种方式很常见,命名时用十俗语词,后来有意识地同音雅化而写成谐音的 文雅字眼。这正名与俗名的关系,有点像一般语词中的书面语词和口头语词的关 “i :虞县地名占编撰蚕掘会编i :蠛县地名占) , 置i :堪县地名。占编撰委员会编f :虞县地名岳, “i :虞县地名去编撰委盟会编i :虞县地名占, 浙江人民m 版i :1 9 8 3 年,第1 2 5 页 浙江人民m 版扎1 9 8 3 年,鹅2 4 5 页 浙江人民:版扎1 9 8 3 年第2 9 0 页 11 虞地名的语音,卫化研究 系。雅名平i i 俗名。殷足j 司音或谐青。造成雅俗存在的原i 脯很多,从语言角度来说, 汉语中有大最的单字同音。首先为稚俗字同在创造了条件。而且。中国人崇尚富 有美感、乐感的事物和名称,i 卜是这种文化心理世界的求善求真,一些不雅、粗 俗的地名,放人们通过谐音的方式将其雅化,用青i 司字不同的谐音字宋代替粗俗 的字。这样念起来年i i 原名叫的差不多叮o i 在标忠牌上意义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而达到雅化的目的,而且村里的大多数人也都能接受。如: 原名 枯枝村 西瓦窑 牛埠村 荒弄 白牧 大浸畈 今名 沽渚村 两华瑶 藕浦村 方弄 白鹤 大勤 原名含义 丰f j 传村旁山麓原有一枯枝,旧以“枯枝”名村, 后w 地近 i :渚,又冈方畜音近,改做沽渚。 上虞县地名志记载:“县西南有官窑三十 八所,村处其两,故名。” 上虞县地名志记载:“乍埠为高僧白道猷 骑牛入山之路。故名。” 原名意思为荒凉的山挚。 早有白、牧两姓定居。 这一地域为一丘陵环绕的小盆地,中部平川地 带地势低洼,易遭水患,锯放前群众称这里为 “大浸畈”。 按照地名规范的原则。地名发展的趋势,应足逐步淘汰粗俗的地名,从而达 到洁净雅化的境界,但是地名最为重要的是发挥其指称交际的功能,于是有必要 遵循从俗从便的原则,不得不吸收一些早已在当地人之间约定俗成的俗名,真正 做到地名的“雅俗共赏”。总之,地名是从俗还是从雅,还耍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不能一锤定音。 2 2 。4 谐音 “i :蠼县地名占编攘蚕员会编i 嘴县地名占 浙江人民;敝礼1 9 8 3 年第3 1 i 贞。 4i :廛县地名占编撰委员会编i :瞧县地名忠,浙江人民m 版社,1 9 8 3 年,第3 d o 负 1 3 蜞地名的语南义化研究 谐音演化是产牛一村多名的王要途径,据统计,有1 4 的村名是靠这种办法 产生的,但新地名产生后,立村时的命名理据被掩盖了。 原名今名原名含义 湖顶村湖墩村 二虞县地名志记载:“林岙附近有 湖项村,湖墩系湖项的演变。”( 1 j 赏地头村上地头村 茆岙村麻岙村 伧塘k 塘 藕庄后庄 啸吟 肖金 据传始 f t 顾儒二。原为书童,得其主 赏地而定居建村,遂名赏地头,后困 谐音为上地头。 原名茆岙,上虞县地名志记载:“茆 姑岙亦日茆岙,相传茆仙姑于此得道, 后茆字演变为麻字,得名。” 别名伧塘,意思为荒山僻壤。传说吴 越千钱缪执政期间开拓疆土,移民伧 墉,此一带遂成村落。又一传说是, 占时这一带地势低洼,茫茫沼泽,人 民备受洪水之苦。当时有一名叫伧楚 的人为首凿山引水,治理水患,遂成 家园。为纪念伧楚,将村名定为伧塘 因“伧”与t k ”音相近,后演变为 “长塘”。 原名藕庄,因有藕池而得名,后因谐 音村名演变为后庄。 根据上虞县地名志记载,宋时有 阮、孟、魏、程、林六姓避元兵乱移 mi :虞县地名忠编撰蛋员会编i :蠼县地名占浙江人民川版朴,1 9 8 3 年第3 9 61 i f ol :虞县地名占编撰蚕必会编j :虞县地名占) ,浙江人民“i 版扎1 9 8 3 年第2 ( 3 0 负 1 4 ,j 共地名的语苦j 文化研究 居于此。时,阮叔绳不愿仕进,结构 望江亭,日与宾朋晏乐,啸傲吟咏其 问,过其地者常闻啸吟之声,故称此 地为“啸吟”,乡人俗呼为“啸呤”,。怜” 通“吟”。以后群众又惯称为“哨呛”, 方言谈音为“肖金”。为求读音与书写 一致,1 9 8 2 年元月将“哨睑”改为“肖 金”。( u 洞阁童郭相传翠时村里建有文昌阁一座,阁后 有石洞旱桥,取村名“洞阁”,后以方 言齐近转化为“童郭”。 2 2 5 简称 简化是为了书写方便。与雅化不同,雅化常常是文人所为,而简化则代表了 广大百姓的愿望,常见的就是用笔画简单的字。如鲤堡简写为里堡,鹰岙简写为 :, 应岙。还有一种即如果名称太长,就取其中几个字,以便称说,如“燕子窠千家” ,t 一 就简称为“于家”。 原名 洋山村 燕子窠千家 珠岙村 鹰岙 里霞齐 顶峡岙 鲤堡 2 2 6 别称 今名 羊山村 于家村 朱岙村 应岙 里霞 丁家岙 里堡 别称得于该地典犁的地物或地貌,如: ”i :虞县地名占编撰委员会编i :虞县地名占浙江人民i l :版礼1 9 8 3 年第6 7 页 1 5 瞧地名的语苦j 豆化研究 今名删名原因 徐家村捣闩岙该村形如捣闩,故又称“捣臼岙”。 许家村f 木桥该村有桥,名”下小桥”,故又称“下术桥”。 2 3 名不副实现象分析 名与实的关系一良是哲学、逻辑学雨i 语言学所网关注的问题,也是词汇学、 语义学与修辞学所共蚓关心的问题。地名作为卅“:f f l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 具有相应的名与实的问题,研究地名,一定要研究地名的“名”与“实”。地名的 “名”丰要指其读音、字形、命名法和命名意义;而“实”则是指其所指称的地 域地理位置。从总体上来说,绝大多数地名是先有实而后有名,先有了新的地理 事物,然后才有新的地名产生。对丁语寿体系巾其他专有名词来说。大部分还存 在这样的情况,先有了名称,然后才有了这样的事物:先取上一个好名字,然后 才生下一个孩子。如有些学者先提出建立怎样的新的学科,然后才花上几年的时 间去建立这一学科。面对于地名来说,先有名两后有实在自然地理实体部f j 中不 常见,倒是存在大承有实无名的现象。当然在虚构小说中存在的地名例外,在小 。说中有很多地名是作者为了写作的需要虚构的,这样的地名是有名无实,胆这一 部分有名无实的地名在地名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对于“名”与“实”的关系,苟r 早在苟f 正名篇中就进行了阐述。 “名无同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j 这说明名与实并无固定的、 必然的联系,苟子认为先有物后有名,名是人给起的名、物的关系是由社会习 惯确定的,其“名”、“实”都是以社会的传统习惯为标准的,只是经过人们在社 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名与实才有了联系任何地名初始阶段必有这种从约定到俗 成的过程,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参这是说名称有好有坏,易懂而不易 用错的便是好名。地名同样也有好与坏,为新地命名时。有的一次就用开了,有 的则约不定、俗不成,几经改变之后才定下名来这也说明,地名有好坏之分。 砷f 先谴撰倚了集解,中毕书局版。1 9 8 8 年,第4 2 0 撕。 。州i : 1 6 虞地名的语苦j 文化耐 究 “物有州状而片所者,有异状向蚓所者,町剔也。”u j 形状相l 捌而存在不f d h h 方的东西或同一个地方存在不同形状的尔两,都叫做可加区分的事物。地名中的 同地异名雨l 异地同名现缘的并存。并没有引起实际f ,的多大麻烦因为他们是可 加分的尽州的地1 i 名。 “状嘲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_ 异者,谓之化; 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因为形状类似而归属于同一命名类型的地名仍是两个 实体。 地名具有稳吲性,n 三趋这种稳阵j 性造成了语音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但是这种 稳固性是相对的。地名中的“名”读音或写法是经常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过 程有快有慢但大都会引起地名语义的演变,导致地名“名”与“实”之间的不 对应性。今天的地名系统是不同阶段演变的结果,一些地名还保留着原始的试音 和形态,另一些( 绝大多数) 名称则在k 期使片j 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地名演变的原凼很不相同,有语言内部系统发展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社会 发展的原冈。原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于本民族语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正如3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不尽相同一样,地名的现代名称一般也与最初的地名不尽相 同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名称的变化一定要与语音的变化严格相对应。社会经 济的发展是地名变迁的直接动力,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 贯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不仅是地名的数目发生了变化,地 名内在的“实”幅员、边界、层极等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地名与语言 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地名处于 反复变动状态中,老的地名消亡了或被取消了,新的地名不知不觉间被叫起来了 或被有意识地创造出来。地名的“名”与“实”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应关系,这 种不对应关系大体可以分为有实无名,有名而无实、名大于实、名小于实和名实 相背五种表现形式。若从地名语义的角度来说,“名“与“实”的关系又可称为地 名语义的演变。 。l :光馕援掰 餐瓣,中瞥书局班救。1 9 辐年,第4 2 ;b 斑。 。i - :1 i : 缨地名韵语苦j 文化研究 2 3 1 有实而无名 i j 地名时代,舀:人类社会仞期,自然实体l 三绛存在,人类认识他们给予取 名后彳。名实十u 符。在今天的许多深j l i 老林- 扣和戈 凌荒漠里,许多地方是有实向无 名的。所以。地名郁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 3 2 有名无实 文艺作品中有许多地名是作者虚构的,属j 二有名无实。现实生活中,尽管有 的地名在历史上存在过,但由于种种原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村落由于移民外迁 变成了废村,有的由于天灾人祸不再存在,有的由于地震陷落、大火焚毁或集体 逃难造成村落的消失。在上虞就存在着许多废村,如坟庄村、小刀桥村、楝树下 村、龙于堂村,这螳都属于有名无实的地名。 2 3 3 名小于实 指的是某一地名原来代表的村落规模很小,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 繁荣,人口的增加和集中。该村落就成为更大的居住单位,这种变化现象就叫做 :+ l t 。 名小丁实。如章家埠( 章镇j 。当地居民多姓章,故名。当初章家埠只是一个小小 j 的集镇,现已成为上虞面积最大的一个镇。 2 3 4 名大于实 指地名原名代表的地理实体较大,现在变小了,如“新市”,古时此地地处交 通要道,居民设铺营癌,形成集市地名。现在村已衰退。 2 3 5 名实相背 指原来村名所反映的情况已经不存在或发生了变化,但依然原封不动地被沿 用。如: 梁湖村:今湖已废丁家村:现丁氏已绝 凌村村:今凌姓已绝董家岙村:今董姓已绝 石塘村:现塘已毁横塘村:现塘己无 从一村多名和重名现象可以看出地名r 1 名与实的相悖和矛盾。地名中名与实 的相悖和矛盾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维的发 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地理条件的改变,都会使地名的名与实产生矛盾。特 i * 瞧地名的语音文化研究 别是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名与实的矛盾就尤其尖锐复杂。 地名名与实的年 i 忭和矛盾,也并不都是南社会原w 所引起的,也有语言内部 的原岗。这足闪为语苦符号系统州客观物理世界既一敛又不一致也导致了名与实 的相悖和矛盾。语青符号是指称客观物理世界的,但语言的历史是保守的。语言 的世界本是要反映客观的物理世界,t i 【这个反映足历史形成的,受到地理的、时 代的局限,于是便形成了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不一致性。如果说语言世界即是 名,那么物理世界就足实,这时候我们便可以看到,名与实的不一致不对应乃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结果,是受人类认识的时代、地域、文化上的局限性的制 约。因为“我们只能在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 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q j 但我们有理由孝甜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思维 的越来越缜密,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客观物理世界的认识只会越来越进步, 地名中存在的名与实的相悖只会越来越少,因为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 发展相适应。 3 命名法与命名类型分析 3 1 命名法的特点 关于词语和它所标志的事物和概念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所关心 的问题。英国的哲学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里写道:“语言所以能标志各种观念, 并非因为特殊的音节、分明的声音和一些观念之问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因为若是 如此,则一切人的语言只有一种。” 为客观物理世界的事物命名,是人类认识客观物理世界和主观语言世界的过 程,也是这种认识活动的成果。这种命名是一种社会现缘,是一个社会群体集体 心智的创作。地名的命名也不例外,地名是反映地理实体的信息,也就是说语 言世界要与物理世界丰h 一致。f l 足在语寿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