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pdf_第1页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pdf_第2页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pdf_第3页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pdf_第4页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刽性声鹱及使瘸授权书 ,攀岔论支 ;楚罾僳玄否 籀麓缳露,鐾露时阎霉秀 墨 | j 独剑性声鞲 | 笨人尹缓伊差褒豹论支是我个人在导舞籀导下连行棼磺笼二律及聚缮绣研究鬣 | 象。恳我萨知,除了文孛绣裁抚以榜潼扫致落的玩方纷,论文孛虿包台其讫入已经发 i 袭裘攮写迄翡哥究葳聚,瞧不包台为获得肇孛农业穴攀鲮箕健瑷富杌均鳃学位羲证书 i 露缓露过鲤兹拇,糖导敷缚对诧运巧了审定,与我一既工作缝弱惠跫寒爵究霞够黪簪 ;侥贾靛麓乏毯论文孛皴了绣凌磐说明,并裘豕了彰意。 | 磷充垒强i 艚帕 魄鼬9 冬多冤 l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目录 摘要1 a b s t r a c t 2 1 绪论4 1 1 研究背景4 1 1 1 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传统文化丧失4 1 1 2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4 1 1 3 和谐、生态的传统傣寨人居环境4 1 1 4 傣族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迫切需求5 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5 1 2 1 国外相关研究5 1 2 2 国内相关研究5 1 3 研究的目的、意义8 1 4 研究的方法8 1 。4 1 文献查阅法8 1 4 2 实地调研法8 1 4 3 对比分析法9 1 4 4 推演归纳法9 1 5 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的选取9 1 5 1 研究区域9 1 5 2 研究选样9 1 6 研究内容及框架1o 1 7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 2 1 7 1 聚落地理1 2 1 7 2 人居环境。1 2 1 7 3 生态结合1 2 1 7 4 意象心理13 2 德宏傣寨概述13 2 1 德宏概述13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2 德宏傣族聚居地自然环境1 4 2 2 1 德宏傣寨分布调查1 4 2 2 2 河谷平坝16 2 2 3 温暖多湿16 2 - 3 德宏傣族文化。1 6 2 3 1 边境多元文化并存1 6 2 3 2 傣族“善稻作”、“沿江迁徙”的族源17 2 3 3 傣族社会五百年的土司制1 7 2 3 4 傣族宗教信仰1 7 2 4 德宏傣寨类型18 2 4 1 傣勒村寨19 2 4 2 傣德村寨19 3 德宏傣寨环境布局19 3 1 选址1 9 3 1 1 选址依据19 3 1 2 地景特征2 0 3 2 寨落与环境关系2 1 3 2 1 绿岛型。2 2 3 2 2 背山型2 2 3 3 绿地布局2 3 3 3 1 镶嵌的绿块2 3 3 3 2 围合的绿环2 5 3 3 3 穿插的绿点2 6 4 德宏傣寨寨落空间2 7 4 1 寨落布局2 7 4 1 1 边界和出入口2 8 4 1 2 三个控制点2 9 4 1 3 空间组织31 4 2 宅院空间3 2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4 2 1 傣德宅院3 3 4 2 2 傣勒宅院3 4 4 2 3 两式比较3 5 4 3 公共活动空间3 6 4 3 1 佛寺前广场3 7 4 3 2 大青树林下广场3 7 4 3 3 公房及晒谷场3 8 4 4 道路空间3 8 4 4 1 空间感3 9 4 4 2 走向和布局。4 2 5 德宏傣寨景素研究4 3 5 1 地形4 3 5 2 水景4 3 5 2 1 独特的水文化。4 4 5 2 2 有序的水网布局4 4 5 2 3 丰富的水景4 5 5 3 建筑景观4 8 5 3 1 民居建筑。4 8 5 3 2 佛寺建筑4 9 5 3 3 佛塔建筑。5 2 5 3 4 水井建筑5 3 5 4 植被景观5 5 5 4 1 多样性的种质资源5 5 5 4 2 多层次的植物组合。5 8 5 4 3 独特的植物文化6 1 5 5 设施景观6 4 5 5 1 交通设施6 4 5 5 2 行善设施6 5 5 5 2 祈福设施6 7 i u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德宏傣寨景观特色解析与传承6 8 6 1 自然环境对村寨景观的影响。6 8 6 1 1 利稻作与三大地景6 8 6 1 2 地广人稀与低容积率6 9 6 1 3 “植物王国”与聚落植物态6 9 6 2 宗教对村寨景观的影响6 9 6 2 1 原始宗教与神性的村寨6 9 6 2 2 佛教与园林式的村寨7 0 6 3 德宏傣族村寨美学特征7 2 6 3 1 外表美7 2 6 3 2 内在美7 5 6 4 德宏傣族村寨的传承与发展。7 7 6 4 1 神聚7 7 6 4 2 形似7 9 7 结语8 0 参考文献8 1 致谢。8 4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8 5 附表德宏傣寨常见特色园林植物调查名录8 6 i v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摘要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东南亚古老的泰傣民族,与缅甸、泰国山水相 连、文化相通,居住习俗也十分接近,创造了文化独特、环境优美的傣寨,在华夏 大地上独放异彩。由于傣族分布的地区差异性,傣族村寨景观也是同中有异。在此, 文章选择滇西德宏地区的傣族村寨景观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弥补对德宏傣寨研究 匮乏的问题,为更好的建设德宏傣寨提供参考依据。而另一方面,在与其他聚落的 对比分析过程中,可以更清楚、全面的认识傣族居住环境特色,丰富我国在少数民 族聚落方面的研究,为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又一实考案例。 论文首先介绍了德宏傣寨区位概况,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在调查了德宏 傣寨分布情况后,确定了德宏傣寨分布于温暖多湿的河谷平坝,因受多元文化的影 响,具有傣勒、傣德两种村寨类型。其次,对村寨外环境进行研究,得出德宏傣寨“两 山夹一坝一水”的带状地景特征,并根据寨落与山水田的位置关系,呈现出绿岛型和 背山型两种特征。文中提出一个新概念绿景,指贯穿于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之 间的大面积绿色空间,这对整个傣寨的布局、景观具有巨大影响。第三,研究傣族 寨落空间特征,对其人格化的空间布局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通过对宅院空间、 公共空间、道路空间的空间分析,论述了傣寨“诗意栖居”的生活空间。第四,对傣 寨景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傣寨具有软质平缓的地形、丰富多情的水景、文化嫁接的 建筑、立体绚丽的植被和宗教色彩的设施等景素特征。最后,从环境和宗教两方面, 解析傣寨景观特色,归纳了傣寨的美学特征和精神内涵,并浅谈了从神具、形似两 方面传承和发展傣族村寨,希望傣寨这种园林化的和谐人居空间能得到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德宏傣寨;环境;空间;景素;特征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d a in a t i o n a l i t yi so n eo ft h em i n o r i t y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o fc h i n a , w h i c hb e l o n g st ot h e a n c i e n tt h a i d a ie t h n i cg r o u pi n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i ti sj o i n e db yc o m m o nm o u n t a i n sa n d r i v e r s 晰t hb u r m aa n dt h a i l a n d ,a sw e l la st h e i rc u l t u r ea n dl i v i n gc u s t o m t h ed a ih a s c r e a t e dt h eu n i q u ec u l t u r ea n db e a u t i f u ls u r r o u n d i n g st h a to u t s h i n i n gi nc h i n a f o rt h e o t h e r n e s si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d a i ,t h e r eh a v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s a m e n e s si nt h el a n d s c a p eo f d a iv i l l a g e s t h i sp a p e rc h o s et h el a n d s c a p eo fd a iv i l l a g e si nd e h o n gs t a t ei nw e s t e r n y u n a na r e a t h er e a s o n sa r ea sf o l l o w s ,o no n eh a n d ,i tc a nm a k eu pad e f i c i tt ot h e d e f i c i e n c yi nr e s e a r c ho fd a iv i l l a g e si nd e h o n gs t a t e ,w h i l e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c o m p a r i n gt ot h eo t h e rv i l l a g e s ,w ec a ng e ta 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 c l e a r e rr e a l i z a t i o no fd a i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r i c ht h er e s e a r c h e so no u rc o u n t r y s m i n o r i t y , p r o v i d i n ga ne x a m p l ef o rt h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i m p r o v i n g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f i r s t l y , t h e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dt h el o c a t i o ns u r v e yo f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i nd e h o n gs t a t e , i n c l u d i n g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a f t e r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i t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w h i c hc a ne n s u r et h a ti td i s t r i b u t e da l o n gt h ew a r mw e tr i v e r t h ev i l l a g e s a r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b o t hd a i l ea n dd a i d ef o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m u l t i p l ec u l t u r e s s e c o n d l y , 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o u t s i d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 ,i tc a nb e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 i nd e h o n gs t a t ef e a t u r e di n ad a ma n dar i v e rb e t w e e nt w om o u n t a i n s b e s i d e s ,f o r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l o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v i l l a g e sa n dt h el a n d s c a p e ,t h e r ee x i s tt w of e a t u r e s : g r e e ni s l a n dt y p ea n db a c km o u n t a i nt y p e an e wc o n c e p ti sp r o p o s e d 书e nl a n d s c a p e , w h i c hi st h eg r e e ns p a c eb e t w e e n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h a v i n ga n i m p r e s s i v ei m p a c to nt h el a y o u ta n dt h el a n d s c a p eo f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 t h i r d l y , t h r o u g h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p a c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a b o u tt h es p a c e l a y o u ti nd e t a i l ,a n di ta l s oa n a l y z e d t h eg a r d e ns p a c e ,t h ep u b l i cs p a c ea n dt h er o a ds p a c e , w h i c hf i n do u tt h e p o e t i ci n h a b i t a t i o n o f 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 ,t h er e a lm o d a lf o rg a r d e n - l i k e l i v i n ga r e a f o u r t h l y ,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dt h el a n d s c a p ee l e m e n t so f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 ,a n d c o n c l u d et h a t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h a v eg e n t l et e r r a i n , v a r i a b l ew a t e r s c a p e ,c r o s s - c u l t u r a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b e a u t i f u lv e g e t a t i o na n dr e l i g i o n a r yf a c i l i t i e s f i n a l l y , t h i sp a p e rp a r s e dt h e 2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l a n d s c a p eo f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f r o mb o t h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r e l i g i o n , a n ds u m m a r i z e di t s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a n ds p i r i t u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p a p e ra l s ot a l k e da b o u t t r a n s m i t t i n ga n da d v o c a t i n gt h ed a iv i l l a g e sf r o mb o t hs p i r i ta n ds h a p e h o p et h a tt h e g a r d e n - l i k eh a r m o n i o u sl i v i n gs p a c ea sd a iv i l l a g e sc a n b et r a n s m i t t e da n da d v o c a t e d k e yw o r d s :d a iv i l l a g e si nd e h o n gs t a t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p a c e ;l a n d s c a p ee l e m e n t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3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1 1 1 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传统文化丧失 乡村聚落是人类生活的载体,无声的记录着逝去的世间剧变,几个世纪以来, 工业化和城市化打破了传统的人类居住发展模式,传统民族村落受到严重破坏,民 族文化正在丧失,旧的聚落形态受到冲击。而现在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能使 保护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明相协调,向着传统、地域特性回归。 滇西德宏傣族村寨自古与汉人交往密切,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更容易受到城镇 化、工业化的影响。现在的傣寨不仅承载不起过重的城市垃圾污染,傣族传统文化 也在衰退。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是恢复整洁自然的村寨风貌,将傣寨建设得更加富 饶文明,还要注重傣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保护,让傣族以其独特自信的村寨风貌,屹 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 1 2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 0 0 5 年,政府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是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 进行经济、政治、文明的建设。人们把目光集中到了村寨人居环境的改善上,不仅 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还要创造具有文化特色、充满民族风俗的 村寨。这给地域文化推广和民族文化建设都提供了机遇。人们开始关注村民生活、 关注村寨风貌,更多人走进农村,了解村寨,希望建设真正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 求的村寨。为此,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创造出符合现代发展的生态、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 1 1 3 和谐、生态的传统傣寨人居环境 传统的傣寨是一个具有魅力的聚落,寨外山川秀美,寨内繁花似锦,以竹为墙、 以花为篱,处处绿荫清爽,时时花鸟亲呢,就像是佛经中说的极乐世界,让人心神 向往。这样的生态村寨、和谐村寨正符合当下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而国内外, 风景园林设计观也发生了从“功能主义”到“以人为本”再向“以自然为本”的变革。“人 4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与自然和谐”已经成为健康人居的标尺。正巧,绿色、生态的环境是傣寨的追求,也 是人类的理想,了解它或许会给我们建设健康家园有所启示。 1 1 4 傣族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德宏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尤其是0 4 年“7 5 ”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和0 8 年的持续百余次地震灾害,让少数民族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房屋倒塌、家园 毁灭,许多村寨需要原地修补甚至搬迁重建。这些工作无疑给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我们对即将或已经消失的民族村寨文化知之甚少,这使得如何重建民族村寨? 如何让村寨体现出民族特色? 成为了最棘手的问题。这迫使我们尽快对那些残存着 民族文化的村寨进行调研,希望能挖掘出少数民族村寨中蕴藏的真正含义。 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 2 1 国外相关研究 从十九世纪末期,布鲁尼斯( j e a nb m n e h e s ) ,阿尔伯蒂迪蒙根( a l b e r t d e m a n g e o n ) 对聚落空间分布与类型划分进行的研究,开始指导人们研究乡村住宅。 随后,人们广泛结合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或人文人类学等学科内容,把注意力 开始放在探究影响聚落的各种因素上。如原广司的世界聚落的教示1 0 0 ( 1 9 9 7 ) , 藤井明聚落访谈( 2 0 0 0 ) 。而1 9 9 7 年的( ( e n c y c l o p e d i ao f v e r n a c u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f t h ew o r l d ) ) 则更偏向总结性的论述,充分展示了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应用不同的 情况来取得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结果。 1 2 2 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聚落的研究,经历从单体研究向整体研究转变的过程。最早是起源于 2 0 世纪4 0 年代对古建、古民居的研究工作,属于纯建筑学范畴的研究。到8 0 年代, 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从传统建筑单体、传统装饰、选址风水、群体功能类型等方 面的分析,发展到以聚落的整体性分析为主,研究聚落空间的布局、组织与形态, 并开始从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人居环境科学和文化生态学等领域,多角度多学科 的综合研究。彭一刚( 1 9 9 0 ) 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从整体环境角度, 分析了影响聚落的自然文化因素,并主要从空间、美学角度,对聚落景观进行了分 析研究。他提到,传统聚落和传统园林有不少共同之处,都注重于借助整体空间环 境。 5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对于傣族聚落的研究,也经历了这样从单- - n 整体的过程。到目前位置,与傣 族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建筑、生态等方面。对于傣寨整 体风貌、空间布局及景观构成却极少研究,通常只在建筑研究专著里做概括性提及。 这使得人们缺乏对傣族村寨的整体认识,不利于其保护与发展。而在众多的傣族文 化研究中,又多以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傣族另一大聚居区德宏 的情况,使得对傣族的研究具有片面性。而以专门的著作论述德宏傣族村寨的几乎 没有。 江应梁先生的傣族史( 1 9 8 3 ) 中,对傣族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做了详 细考证,为研究傣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傣寨书中提到,“傣族村寨都在近 水之处,小溪之胖,大河两岸,湖泊四周,几乎翠竹围绕,绿树蓊茵之处,必有傣 寨。大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察只有十数家,房子都是单幢的,四周有空地, 各家自成院落。”这介绍了傣寨近水、植被环绕,各家自成院落的特点。并且书中所 引史料,多次表明,傣族临水、喜居干栏。但书中以史论研究为主,没有详细介绍 傣族传统居住空间形式。 黄惠煜先生相继在骠禅诸国佛教及其在掸傣居民中的传播( 1 9 8 4 ) 掸傣古 国考( 1 9 8 5 ) 等文献中,对德宏傣族族源做了详细说明,并将德宏傣族和缅甸掸族 同宗同源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他说“有着共同族源关系的掸、傣、泰、老各族,尽管 现在分属于不同国家,但在古代共属于一个相同类型的文化区域,i i l j + 乘佛教文化 区域”。这为傣寨景观中表现出的缅北小乘佛教景观找出了原因。 而最早详细论述傣寨聚落的文献要属1 9 8 6 年云南省设计院编写的云南民居 一书,该书虽以民居建筑研究为主,但是先对聚落整体进行了论述。在傣族民居章 节中,首先介绍了我国傣族聚居区的自然和社会概况,而后根据民居的表现形式不 同,将其分为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德宏瑞丽傣族民居、德宏潞西傣族民居三大类型, 并分别进行了论述。这就说明,在德宏境内,傣族民居主要有两种类型。书中主要 从民居布局、佛寺位置、道路形态、公共空间、院落等方面,描述了村寨整体形态, 并测绘了平面分析图。可以说是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文字,对傣寨整体形象 进行了记录。但这些论述主要是出于对建筑环境的考虑,为后面的民居建筑研究做 准备,因此篇幅不多,没有深入展开,傣寨聚落仍然出于朦胧状态。不过该书对傣 6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族建筑的研究十分到位,科学、严谨、全面,为今后傣族居住环境的研究,提供了 最宝贵的资料。 朱德普先生继民国陶云逵先生和姚荷生先生之后,从原始宗教信仰角度,窥探 了傣族风情。他在傣族原始土地崇拜和古代汉族社神之比较( 1 9 9 2 ) 、傣族神灵 崇拜浅说( 1 9 9 6 ) 等文章中阐述了傣族“建寨先立寨心、建勐先立勐心”,“建寨先 选寨址,再选寨心”,揭示了精神崇拜对村寨的影响,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是了 解傣寨的重要出发点。但文中主要是从精神的角度揭示了寨心的作用,没有深入研 究寨心对傣寨形态空间的实实在在影响。 刘宏茂、许再富、方仁、段其武、何瑞华等人,从9 0 年代开始就长期在西双版 纳地区,从事生态学、植物学的研究,他们深入研究傣族的生态环境、园林文化、 稻作灌溉,并对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宝贵意见。 近年来更是有不少高校研究生纷纷深入傣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从 事傣族文化研究。艾红菊( 2 0 0 4 ) 傣族水文化研究中详细分析了水与傣族的关系, 介绍了水对村寨选址的影响,和水利灌溉、水井文化等与村寨景素,并在文中将傣 族聚落称为和谐的人居空间,从村落文化角度描述了一个具有人格化特征的美好的 聚落。刘荣昆( 2 0 0 6 ) 傣族生态文化研究,刘矗( 2 0 0 6 ) 傣族生态环境思想研究 等哲学方向研究生,则从生态思想方面介绍了傣族对自然的认知,这就剖析了傣寨 生态性的根源。张春玲( 2 0 0 8 ) 诗意的生活把目光集中在了傣族居住环境上,她 用“诗意的栖居”概括了傣族居住环境的魅力,并用哲学的眼光进行了阐述。“正是由 于这种合乎天理、因循自然的生存态度,才造就了傣族传统稻作农耕之“诗意”技术; 才造就了傣族先民诗意般的审美文化和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才造就了园林化的傣 族村落:才造就了傣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傣寨就是海德格尔所设想的 “天地神人四方合一”的“诗意”生存状态的物化表现。” 马建武( 2 0 0 6 ) 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景观一书,已经从园林学的角度将傣族村 寨景观进行了研究分析,从村寨景观、宅院景观、寺庙园林景观、综合性公园园林 景观、森林公园景观等几个部分,把傣寨的美用园林学的语言进行了描述,对笔者 研究傣寨景观极具参考意义。但遗憾的是由于篇幅所限,书中涉其他及众多民族园 林,所以未能详见定性定量的图示分析。 7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之前的论著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都对傣寨进行了描述,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 了理论基础。不仅用优美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也揭示了傣寨的深刻的内涵,尤其是“诗 意的栖居”已经准确定位了傣寨的魅力。但是对聚落的整体还是缺乏完整的、系统的、 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对傣寨的实地测绘考察,用园林学的研 究方法,对诗意的、园林化的傣寨做更深入的揭示。 1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傣族生态思想影响下,傣族居住环境与自然高度和谐,使得傣族村寨具有独 特魅力,在我国传统村落中独树一帜,成为和谐人居的典范,十分值得我们研究与 借鉴。而如今这样一种优质的居住空间正在遭受破坏,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知 其美,但不知其为何而美,这让我们无法更好的制定保护与发展计划,更不知从何 仿效。这是我们的遗憾,也是我们现在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本文希望从园林学的角度去分析村寨聚落的景观,并通过对聚落空间及景素“可 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的研究思考,揭示傣寨景观的结构和特征。不仅要把傣寨之美 展示出来,更要究其原因,探讨其建设的理念与手法,为傣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 考依据。傣寨是和谐人居的典范,傣族创造园林化居住空间的理念与手法,更是值 得传承与借鉴。 1 4 研究的方法 1 4 1 文献查阅法 在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上,广泛收集与所写题目相关的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注 意各种最新动态的发展情况,对所选题目进行针对性的文献查阅、分析和理解。文 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村寨聚落环境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另一方面是 与傣族有关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及所形成的自然观与方法论。 1 4 2 实地调研法 在对傣族村寨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深入村寨感受、走访、调查,为预期的设想 寻找答案,并对新面临的问题深入思考。实地勘察、记录、分析、测绘平面分析图, 走访当地居民,整理出第一手资料。实地调研预计在不同时令季节、重要傣族节庆 进行。 8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1 4 3 对比分析法 针对不同时期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别人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调查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针对不同民族村寨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傣族村寨的特色, 得出自己最具独创性的结论、观点,为傣族村寨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1 4 4 推演归纳法 针对云南傣族村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傣族村寨环境特色及精髓价 值,找出形成该特色的重要原因,对其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提出科学的保护,利用 方法。 1 5 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1 5 1 研究区域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两大聚居区 和孟连、景谷、新平等县,如图1 1 。此次研究 区域界定在云南西部的德宏地区,虽同属傣族, 但受区位和文化的影响,德宏傣族与版纳傣族 有很大不同,居住习惯也有很大差异,这使得 我国傣寨景观丰富。以往对傣族的研究多集中 在版纳地区,让人遗忘了占大部分傣族人口的 德宏地区。而在德宏曾建立过最大的傣族王国 勐果占壁,也是最早以乘象国之名进入了 历史记载,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使德 宏傣寨别具风味,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1 5 2 研究选样 图1 - 1 我国傣族分布图 f i 9 1 - i d a in a t i o n a l i t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 m a pi nc h i n a 来源:云南省地图改绘 德宏傣族并无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傣寨,因此,在此次调研中,首先 对全州傣寨进行了了解,在确定了德宏傣寨的分布情况及其类型后,选取具有 代表意义的盈江坝、瑞丽坝进行深入走访、调查,最后在这两个坝区收集了7 个村寨的资料,以作为论文的重要论据。在对傣寨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后,确 9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定以下几个标准,作为研究选样的依据。 首先,样点要全,能代表德宏傣寨的不同类型,包括傣勒型、傣德型,背 山型、平坝型,大型村寨、小型村寨。 其次,样点要真,为真实的傣族传统村寨,其传统含义,表现在能完全反 应傣族传统思想观点、宗教信仰和行为习俗。 第三,样点要准,具有典型性,能实事求是的反应傣族传统村寨形态和功 能要求。 最后,样点要好,具有研究性,能反映笔者所述论文的最终目的人与 自然和谐的人居。 最终研究集中在大盈江和瑞丽江流域,并选了芒别寨、弄以寨、弄杏寨、 大等喊寨等进行实测分析。 1 6 研究内容及框架 论文首先介绍了德宏的区位地理与社会结构,调查了傣族在德宏的分布情况, 以及傣寨所处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并对不同类型的傣寨进行了划分。其次,是 对傣族寨落环境的研究,包括傣寨的选址、地景特征、村寨与环境的布局关系、寨 落与环境的衔接点绿景。第三,从空间的角度,探究傣寨空间特征,包括寨落 的整体空间布局,和其宅院空间、公共空间、道路空间的空间感、空间组合。第四, 从地形、水体、建筑、植物、设施五大景观要素,逐一分析傣寨景观特征,找出傣 寨的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最后,解析傣寨景观特色,归纳傣寨特征,探讨传统傣 寨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1 0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绪论 f ilii i 研究背景 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 广 之- 德宏傣寨概述 i f 区位自然文化分类 ,j 一 傣寨总体环境 i lil 选址寨落与环境关系绿地空间 l 傣寨寨落空间 f i l 寨落空间布局宅院空间公共活动空间道路空间 ii - 之- 傣寨景素 i li ii 地形水景建筑植物设施 一j ,一 傣寨景观解析及传承 i 自然对傣宗教对傣 展由挚粤 傣寨的传陂水大子 寨的影响寨的影响 特征承与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7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 7 1 聚落地理 聚落:“聚落”原意指人类居住的地方。史记五帝本纪栽:“一年而所居成聚, 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书沟恤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聚落现 在泛指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村寨,属于乡土聚落中的一种,是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有居民点, 包括村庄和集镇。因受地理、气候、文化等影响,乡村聚落千姿百态,各地称谓不 尽相同,称庄、屯、里、堡、寨等。 聚落地理学又称居民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聚落形成发展、组合分布以及发展 演化规律的学科,其目的是探讨和揭示不同聚落的形成肌理和地域特征。运用该理 论,可以首先进行聚落定位,包括聚落类型、聚落分布等。 1 7 2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 然的主要场所。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人居环境又可 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该理论关心的是将人工与自然环境的 相关内容引入到规划设计中去,用以提供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宜居环境。人居环境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大专业为主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聚落的方向,那 就是从民居、环境、总体格局等角度探究聚落整体。 1 7 3 生态结合 生态学探讨在一个相当规模的区域内中,多个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结构相互作 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分析人类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与优化格局,利用系统理论 与等级组织理论等分析研究各种尺度、各种地表类型( 点、线、面) 的组成及空间关 系,探索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生态的高度,提出自然保护、持续利用土地的策略。 而麦克哈德的设计结合自然中“人类的合作和生物的伙伴关系”,“最充分地利用 自然提供的潜力”,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结合。 1 2 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 1 7 4 意象心理 “意象”本身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与物象相对应,是人们对它所经历的环境建立 的心理图像或者心理印象。凯文林奇试图从“心理图像”的角度探讨传统乡土聚落景 观的构成与特征。认为“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在分析城市景观要素中至关重要。 乡村聚落与城市尽管形式面貌都不相同,但构成景观空间的要素大同小异,因此该 理论可供借鉴作为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的重要依据。将聚落拆分成空间、景素,通过 人的识别,形成对聚落的印象。 2 德宏傣寨概述 2 1 德宏概述 德宏,取傣语,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为 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南 省西部中缅边境,位于东经9 7 0 3 l ,- 9 8 0 4 3 、 北纬2 3 0 5 0 ,_ 2 5 。2 0 之间。东和东北与保山市 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 联邦接壤,国境线长达5 0 3 8 公里。全州紧靠 北回归线附近,纬度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 响,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如图2 1 。 德宏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属横断山脉的南 延部份,高黎贡山的西部山脉延伸入德宏境内 形成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的切割山原 地貌。全州最高点在海拔3 4 0 4 6 米的大娘山, 图2 - 1 德宏区位图 f i 9 2 - 1 l o c a t i o nm a po f d e h o n g s t a t e 来源:g o o g l ee a r t h 最低点在海拔仅有2 1 0 米的羯羊河谷,境内高差达3 0 0 0 多米,具明显的立体 气候,覆盖了从高寒山区到热带季雨林的七类不同海拔的气候地带。 境内地表景观由“三山”( 大娘山、打鹰山、高黎贡山尾部山脉) 、“三江”( 怒 江、大盈江、瑞丽江) 和“四河”( 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萝卜坝河) ,和大小 不等的2 8 个河谷盆地( 坝子) 构成,河谷盆地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 7 1 。 茸 p i 磊 翟。、t、“海 一 赢飞x过少 一 一。0慧、iv沙 一 、蝴、霉j一。、飞湾,吨“ 餮磐藤譬一 写;。;。逞i;b 华中农业大学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截止2 0 0 8 年统计,德宏州常住人口达1 1 8 5 万人,其中世居有傣族、景颇 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五种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全州人口的5 2 。 为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行政区划为两市三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