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下求索——多义范畴“上”、“下”的认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下求索——多义范畴“上”、“下”的认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下求索——多义范畴“上”、“下”的认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下求索——多义范畴“上”、“下”的认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下求索——多义范畴“上”、“下”的认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大多数词有着多个义项,在看似混乱的、无秩序的各个义项之间建构出清晰 的语义引申链条,是研究多义现象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 现象的本质和全部,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表明,支配着多义关系的方式是某种基本 意象图式的借代投射或隐喻投射。本文以空间主义为假设前提,利用认知语义学 的基本理论方法,通过从移动者一界标关系进行分析,建构出“上”、“下”各种 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形成较为完整的汉语意义链条模式,探讨汉语多义词的不 同意义之间的引申机制及造成的多典型语义范畴结构。 第一章引言,概括陈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总结多义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提 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文中所采用 的语料做出了来源说明。 第二章构拟“上”的空间语义链条。通过解构“上”的各个空间意义,分析 其中的相似点与相异点,找出其中的语义引申关系,构成一个较为详细的空间语 义链条。 第三章构拟“上”在其他论域的意义链条。通过分析“上”的多项非空间意 义,揭示出“上”从空间意义到时间、数量、社会等级、范围、状态等其他论域 的隐喻引申关系,不同的义项间彼此链接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上”的多义范 畴。 第四章构拟“下”的空间语义链条。通过对不同分布的“下”的空间意义的 语义描写,勾勒出“下”的空间语义链条,并与“上”的空间意义作了对比,找 出了“上下”在空间论域使用的不对称规律。 第五章构拟“下”在其他论域的意义链条。利用隐喻投射,描写出与空间意 义相关联的“下”的时间、数量、社会等级等其他抽象意义,找出其中的词义引 申关系,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下”的多义链条模式,并对“上下”的不对称 使用作规律性的总结。 在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 关键字:多义词移动者界标 上 下 中图分类号:h 1 0 9 4 2 a b s t r a c t m o s to ft h ew o r d sh a v em a n ys e n s e s t h ep o l y s e m yi san u m b e ro fr e l a t e d m e a n i n g sp r o j e c t e db ym e t a p h o ra n dm e t o n y m y , w h i c hh a sb e e np e r f o r m e db y 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s b a s e do nt h en e wa p p r o a c ho fc o g n i t i v es e m a n t i c s ,t h ep a p e r 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s e m a n t i ce x t e n s i o no fm e a n i n g sa n df o r m sac o m p l e xf a m i l yo f m e a n i n gc h a i n so ft h ec h i n e s ew o r d s s h a n g a n d “x i a ”b yt h el a n g u a g e s p e c i f i c a s p e c to ft h et r l m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i s p a p e rc o n t a i n s s i x 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s u m m a r i z e st h eu p t o d a t e r e s e a r c ho fp o l y s e m ya n de x p l a i n st h es c o p ea n dt h ev a l u e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a sw e l la s 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c h a p t e rt w or e s t r i c t so u ra t t e n t i o nt os o m eo ft h es p a t i a lu s e so ft h ec h i n e s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h a n g t h eg r e a td i v e r s i t yo fm e a n i n g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s h a n g i s s y s t e m a t i z e ds p a t i a lm e a n i n gc h a i n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a t t e m p t st of o r m u l a t eav a s tn u m b e ro fn o n s p a t i a lu s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h a n g ”o fs p a t i a l s c h e m a st o n o n s p a t i a ld o m a i n si se m p h a s i z e db y m e t a p h o r i c a le x t e n s i o n s ,w h i c hc o n s t i t u t e sac o m p l e xf a m i l yo fr e l a t e d m e a n i n g s c h a p t e rf o u re x a m i n e st h ed e t a i l so ff a m i l yr e s e m b l a n c es t m c t u r eo f “x i a i n c h i n e s e ,i d e n t i f i e st h em e a n i n gc h a i n s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a s y m m e t r yb e t w e e n “s h a n g ”a n d “x i a ”i ns p a t i a ld o m a i n c h a p t e rf i v e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t h em e a n so fc a t e g o r ye x t e n s i o n ,w h i c hi st h e p r o c e s so fh o w x i a ”i sp r o j e c t e df r o ms p a t i a ld o m a i nt on o n - s p a t i a ld o m a i n ,i nl i g h t o fm e t a p h o rm a p p i n g t h ea s y m m e t r yo f “s h a n g x i a i nn o n s p a t i a ld o m a mi s e l u c i d a t e dm a n i f e s t l yb o t hi nf o r ma n di nm e a n i n g c h a p t e rs i xc o m e s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a n ds u m m a r i z e st h em a i ni d e ao ft h i st h e s i s k e yw o r d s :p o l y s e m yt r a j e c t o r l a n d m a r k s h a n g x i a i n d e xn o :h 1 0 9 4 3 第一章引言 在汉语、英语等自然语言中,大多数词是多义的,多义( p o l y s e m y ) 是指一 个语言形式具有多种相互联系的意义。虽然一个语言符号产生的时候,总是用来 指称某个特定的事物或某种特定的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越来 越多的新事物、新现象不断的涌现,当人们的记忆无法负荷过多的语言符号的时 候,就会寻找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用相同的语言符号指称类似的事物或现象, 从而更好的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第一节多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多义研究的萌芽孕育于对经典的阐释和文学的创作。词源学的发展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词语的多义研究,通过在历时层面上对词语义项的考察,为多义词 和同音词的区分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标准,如符淮青( 1 9 8 5 :7 2 8 6 ) 结合历时 和共时两个角度,强调从“词源”与“现时语感”观察多义词与同音词的意义关 系,为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和多义词的区分确立了基本的原则。但是由于词语历 史演变中的种种复杂性,一词多义与同音形异义的区别始终是人们不断讨论的一 个问题。 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多义词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索绪尔过于强调 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结构主义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对词义进行二分法对 比分析,绝对的非此即彼的形式化操作体系对多义词的研究显得苍白无力,难以 深入。在分析多义词不同意义时,往往总是对各个义项作表面描写后直接得出结 论,并不能系统地说明语义关系的选择和各个义项间的形成动因。结构主义的任 意性原则把多义词各个义项的使用视作语言使用者的本能反应,忽视了人们与语 言符号之间的认知关系。利奇( 2 0 0 0 1 9 8 1 :3 1 0 ) 中认为多义词是由词法规则 所生成的,语义转移规则的定义可以等同于“产生多义现象或多层意义的新实例 的规则”。特里尔( 转引自徐烈炯1 9 9 5 :1 1 2 1 1 4 ) 所提出的语义场理论注重从 整体上把握词汇的意义,虽然对同一语义场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清楚的描 述,但对场与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作进一步的阐释,所以对多义词的义项研究也 没有足够的解释力。结构主义时期的语言学家们虽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一词多 义现象,在分析同一语言形式下的不同义项关系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但对于多义 词的理据性阐释依然难以令人信服。 曾有语言学家注意到多义词不同义项间的模糊界限和语义引申的隐喻性手 法,但苦于难以确定核心意义而缺乏信服的解释力。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4 ( w i t t g e b s t e i n ) 在哲学研究( 2 0 0 2 1 9 6 7 :6 8 7 1 ) 中举了“游戏”的例子, 提出了“家族相似性( f 锄j l yr e s e m b l a n c e ) ”的概念,这不仅从传统的经典范 畴论中解脱了出来,而且对寻找语义的典型意义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多义词义项 关系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在多义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立足于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对多义范畴的解释更加有说服力。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思维来源于自身的躯体经 验及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所以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 类最基本的意象图式。通过隐喻和借代模式的投射,空间概念被投射到时间、社 会等级等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所以一个词的意义就由具有了不同论域的有 联系的各个义项所组成。认知语言学认为,支配着多义关系的原则就是某种基本 意象图式的隐喻或借代投射( 参考赵艳芳2 0 0 1 :7 7 )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多义现象,包括不同的义项以及不同的词性,都是 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通过隐喻、借代等手段向其他意义引申的结果。一个多义 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语义范畴,不同义项不一定具有某个共有的语义特征,而 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关系来连接,形成一个多义的语义链条。链条上相邻的节点之 间往往通过隐喻或借代投射等认知手段而享有一些共同的属性,不相邻的节点之 间不一定有共同属性,这样的一个多义范畴就是t a y l o r ( 2 0 0 1 1 9 9 5 :9 9 ) 所 称的“家族相似范畴”。 传统语法对于介词的分析,往往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几个中心用法上,对 于其他用法则归为不含任何内在联系的同音现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也认为介词 的各个义项之间是不相关的。然而在认知语言学中,l a k o f f ( 1 9 8 7 ) 、l a n g a c k e r ( 1 9 8 7 ) 等详细地描写了“o v e r ”等介词的各个义项,揭示了介词各个义项之间 的关系。这些关于介词各义项的统一描写研究在系统性、覆盖面和精细程度上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节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多义词的研究,无论在语言的理论研究还是在语言的应用层面都有着重要 的意义。从语言学本身的学科理论建设而言,对多义现象做出充分的分析和解释, 能够大大提高语义分析的有效性。在语言应用方面,多义研究对第二语言的习得、 字典词典的编撰、人工智能的处理等方面都有推动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 以很好的解释一些词的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 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词典编撰中,不同词典对于同一字的字头处理存在着 分歧,对同一字头的义项处理也有不同的归并方式,原因在于对同音宇和多义词 的划分存在不同的标准,对多义词的义项关系描写缺乏有效的手段机制,多义词 5 的深入研究将使得词条的编辑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传统的汉语多义研究,在历时研究中考察词义的引申过程,在共时平面上限 于对各个义项的描写分析,把多义现象归结为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忽视了语义引 申的心理机制。句法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少帮助,“下车”的“下”和“下 锚”的“下”从构词方式上来说,都是支配式,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或行为,后 一个语素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从词典释义来看,前者是离开,后者是 放下,在这两个义项间我们很难找出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多个义项的产生源于 历史演变,在看似混乱的、杂乱无章的、无秩序的各个义项之间建构出一种清晰 的语义引申机制,是研究一词多义现象的关键所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对于认知语言学在多义研究方面的成就,国内外语学 界作了不少介绍,并对“o v e r ”、“u p ”、“a b o v e ”等介词的语义多元性作了继续 深入的描写与分析,例如陶文好( 1 9 9 8 、2 0 0 0 ) 、蔡建平( 1 9 9 9 ) 等。国内借鉴 认知语言学方法研究汉语具体多义问题的文献有沈家煊( 1 9 9 7 、1 9 9 9 ) 、杨宁 ( 1 9 9 9 ) 、赵艳芳( 2 0 0 1 ) 等,开展对汉语多义现象的探索,推进汉语多义范畴 的研究。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的多义性是有认知理据的,造成多义范畴的引 申方式是借代投射或隐喻投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 概念,在语言中,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最初用于空间的词语后来被用 来喻指时间等其他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的结果( 赵艳芳2 0 0 1 :4 8 ) 。根据语 义学的z i p f 定律( 束定芳2 0 0 0 :5 8 ) ,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其义项就越多, 意义变化也就越大。所以选取一些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表示空间意义的词来做 分析,成为研究汉语多义现象的极好入口。 本文在结合汉语实际语言现象作多义研究时,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只选取 了一个非常小的问题,通过对“上”、“下”这两个常用词,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 础理论、中心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精确的个案描写与分析。“上”、“下” 是表示空间意义的基本词语,其义项较多,可供描写、分析的空间也较大。 第三节多义词“上”、“下”的研究综述 “上”、“下”是非常基本的词,不少研究者对它们已经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 和讨论。他们已经注意到了“下”在使用上的范围比“上”小,但对于“上”、 “下”的语义研究还大多停留在描写阶段。例如,对“下”这个词的语义认识, 在词典的条目编撰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按照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原则,分立了 “下”的三个条目,分别是方位词,动词( 含趋向动词) 和量词,吕叔湘的现代 6 汉语八百词对“下”的释义也采用同样的三分法。这样处理,某些意义之间, 例如方位词的“位置在低处”释义与动词的“由高处到低处”释义之间的意义联 系,由于分属不同的条目而被割裂了。实际上,划分词类的根据是词的语法动能, 词义在划分词类的时候没有参考价值,从词类的角度入手,对于研究词义并没有 什么太大的帮助。对于一个词汇形式的多个词性不同的用法,如果执着于词性分 类,就会象杨宁( 1 9 9 9 ) 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忽视其不同意义之间的弓| 申关系, 就会单看分布等形式差异而把它们当作不同的词,这样就会简单地夸大同音词的 范围而缩小多义词的范围。”再如袁晖等编的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把“位置 在低处”作为“下”的基本义,把其他一些动词性与名词性的用法作为引申义, 把作为量词的“下”当作同音词来处理。这样处理有助于整体性的理解“下”的 语义,但在例举的多个引申意义中,义项与词条的排列顺序并没有充分的显示出 不同意义之间的引申关系。 大多数的词典以语法功能的异同为标准来划分义项,对“上”、“下”的释义 虽然描写地很详细,对其中的联系却不够深入,不少研究“上”、“下”具体个案 的论文往往也只注重了某一个语法功能的语义特征。例如杨云( 2 0 0 1 ) 探讨了方 位词“上”、“下”表示空间位置的词汇意义,张其昀( 1 9 9 5 ) 对表示空间运动意 义的动词“上”、“下”的用法进行了多视角的系统化描写,张燕春( 1 9 9 5 ) 重点 考察了用于动词后面的“上”、“下”的意义。 在注重对“上”、“下”的某一个语法功能的语义特征进行研究时,也有不 少学者注意到了其中的联系,突破了某一个特定的语法功能的限制,对“上”、 “下”作更为深入的语义探讨。 杨宁( 1 9 9 9 ) 通过对北京话和上海话中“上”的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两种方 言中“上”的空间意义,例如“上”可以指纵向空间中的一个线段或区域,可以 指在一个纵向线段或区域中的向上移动,也可以用来描写被动移动或水平移动, 还可以勾勒移动者与界标之间的覆盖关系等等。北京话中“上”的空间意义比上 海话中的更为复杂,所构成的语义引申链条也比上海话更复杂,这种语义研究方 法不仅在拓展汉语跨方言研究的方面做出了探索,更重要的是探讨了汉语多义单 位的不同意义之间的引申机制及其造成的多典型语义范畴结构。 蓝纯( 1 9 9 9 ) 对“上”、“下”的语义研究,主要从空间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 重点是“上下”的意象图式,通过从语料库中考察了大量的语言事实,对“上 下”的隐喻模式作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找出了“上”和“下”隐喻义拓展的途 径,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 1 ) 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上”通常与好的事 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 2 ) “上”与“下”被发现用来构造时间、 状态、数量、社会等级等抽象目标域。( 3 ) 除上述抽象概念外,“上”还被用来描 述横向位置的改变。 卢华岩( 2 0 0 1 ) 注意到了“到”义动词“上”、“下”所构成的动宾组合在语 义上的一些细微差别,尤其“下”与宾语组合具有一定的表义特殊性。他从认知 的角度归纳了“上”、“下”五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即高等级低等级,北南,外 内,发达区落后区,去来( 某地区) 。他考察了“上”、“下”的互换现象,对 相应的语义变化作了描写,并对由此产生的第二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提出了一 定的对策。 张华( 2 0 0 2 ) 从表示“方位”、表示“高低”的基本义出发,对“上”、“下” 的动词和趋向动词的意义作认知上的梳理。他认为“上”、“下”作为自动词时的 意义是由表示“高低”这一义点出发的,并通过隐喻的作用进一步泛化到表示 抽象的人们社会心理上的高低;从表示“方位”的义点出发,引申表示“到达这 一位置的动作”;然后进一步语法化,从动作动词虚化为趋向动词,表示“趋向 立足点”、“达到某一目标或某一目的”、“由开到合”、“容纳”等趋向补语的意义。 他从认知的角度对“上”、“下”构成的动词性组合进行了共时的语义分析,在探 讨其语义演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 综上所述,对于“上”、“下”的语义研究,前人与时贤已经对“上”、“下” 的各种用法做出了比较全面的描写,尤其是近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兴 起,对于“上”、“下”的语义描写更为清晰,但至今为止,依然没有总结出“上”、 “下”的整体语义框架,对于其中不同论域的意义联系尚没有形成完整的语义范 畴结构。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充分吸收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认 知语言学的理论来探讨“上”、“下”的不同意义之间的内在引申机制,力图对各 种义项及义项关系间的关系做出统一的描写与解释。 本文对于“上”、“下”的语义研究,拟借鉴国外认知语言学描写介词语义的 研究方法,通过从移动者一界标关系( t r a j e c t o r l a n d m a r k ,参见l a n g a c k e r l 9 8 7 : 2 3 1 2 3 6 ) 进行分析,利用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建构出“上”、“下”各 种空间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汉语的空间意义链条模式。在 空间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性情景和时间性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分析出“上”、 “下”的时间意义,再用隐喻投射来分析“上”、“下”的其它义项,更好地把握 更复杂的权力、数量、社会阶层等其他抽象概念,更好地认识到其中的词义引申 关系,进一步把握一词多义现象。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京派小说家王朔的作品及前人论文用例,均在后面注 明,少数例句为作者自拟,其可接受性已多次向别人调查过。 第二章“上”的空间语义链条 认知语义学对于多义词的研究,是在共时平面上分析相关义项间的借代或隐 喻引申,构拟出多个义项之间的语义链条,从而建立起多义范畴。对于“上”、 “下”这样的多义词,分析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找出各个空间义项之间的联系, 因为空间语义是这些多义词义项间隐喻投射的源意义。正如本文前面综述部分所 指出的那样,“上”不仅有一些名词性的用法,还包括一些动词性的用法。对于 一个词汇形式的多个词性不同的用法,为了不简单夸大同音词的范围而缩小多义 词的范围,在本文的分析中,尽可能寻找一个词汇形式的多个词性不同用法之间 的语义引申关系,尽可能把一个词汇形式的不同用法看作一个多义词的不同事 例。 移动者一界标方法提供了一种描述词汇意义的有效途径,显示出了各个义项 在变化意义中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中所提到的移动者一界标的某些特 征不仅仅被理解成为是物理意义上的特性,而更应该是心理上的特性,也就是说, 具有心理意象般的抽象性。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可以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对语 言单位的意义加以描述和解析,利用“途径”、“容器”等基本概念,对一个语言 单位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语义现象做出简单而统一的解释。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旬含有“上”的句子。 l 、蚂蚁沿廊柱往上爬,爬到光滑的地方把持不住掉了下去。( 王朔过把瘾 就死) 2 、我右眼的上眼皮有点肿。 对于例( 1 ) 中的“上”的意义,描写的是纵向空间中的一条线段或一片区 域。我们可以找到这句话中定位的零点,就是蚂蚁在没有爬上廊柱时在原地的位 置。说话人无需将零点位置在具体的话语中指明,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背景 常识来确定。用零点定位的廊柱表面区域的“上”,也可以理解为定位蚂蚁的参 照点。自然地,被定位的事物,在此例中的蚂蚁是移动者,“上”所指的位置, 即移动的终点是界标。在例( 2 ) 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一个非常明显的零点关 系,按照背景知识,人的眼睛就是定位的零点,此句中的“上”的意义指的是以 眼睛为中轴,在中轴以上的纵向区域。在这句话中,可以不涉及到移动者一界标 关系,用零点关系足以龅明问题了。这是例( 1 ) 和例( 2 ) 的不同之处。 3 、家里收拾得整洁异常,窗台土的花贫,果盘里的苹果散发出幽幽芳香。( 王 朔浮出海面) 4 、桌上搁的饭菜一口没动。( 王朔过把瘾就死) 5 、我一脚踢开门进去,杜梅正一个人一边吃桔子一边看电视,床上摊了一 片新买的衣物,神态怡然。( 王朔过把瘾就死) 9 6 、我打开门,贾玲和另个姑娘站在走廊里,每人双手端着一个盛满饭菜 的饭盒,反扣的饭盒盖土还放着一些切成片的酱肘花。( 王朔过把瘾就死) 以上的4 句例句中“上”都是从例( 1 ) 引申出来的,描写的是移动者界标 之间静态的位置关系,并且移动者的位置与界标相比,处于高处。在例( 3 ) 中, 移动者“花盆”垂直处于界标“窗台”的上方,两者之间有接触,例( 4 ) 中的 移动者“饭菜”同样以接触的状态处于界标“桌”的上方。在例( 5 ) 中“新买 的衣物”是移动者,“床”是界标,新买的衣物在空间位置上比床高,移动者和 界标之间也是密切接触的,只是其中的垂直关系并不如例( 3 ) 、例( 4 ) 那么突 显。同样的道理,在例( 6 ) 中的移动者“酱肘花”与界标“饭盒盖”之间的垂 直关系也可以忽略不计,只需要考虑勾勒的是移动者位于高处的接触关系。 这几句例句中的“上”描写的是一种移动者高于界标,并且两者之间有接触 的静态空间关系。正是由于移动者和界标是静态而非动态的,所以“上”的意义 就是对于移动者相对于界标的位置描写,此外作为移动者和界标的实体本身的大 小、形状,以及两者之间是否接触、包含,也有关系。在例( 3 6 ) 中,如果把 移动者和界标作空间概念上的抽象处理,把移动者视作点,那么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窗台,还是桌子,抑或是床,或是饭盒盖,这些界标都可以视作一个平面。 在“上”的义项中,作为静态空间关系的界标不仅仅是一个平面,也可以是一个 点,例如“山顶上”、“塔尖上”、“立柱上”等等。 7 、小李在灶上安装了一台抽油烟机。( 周统权2 0 0 3 例旬) 8 、飞机从桥圭飞过。( 齐沪扬1 9 9 8 例句) 例( 7 ) 中的移动者是“抽油烟机”,“上”描写的是一种移动者高于界标, 并且两者之间不接触的静态空间关系。这与例( 3 6 ) 中所描写的空间关系相比, 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在于都是移动者高于界标的静态空间关系, 不同在于例( 7 ) 中的移动者与界标之间没有接触关系。我们可以认为,例( 7 ) 中的“上”与例( 3 6 ) 有一定的引申关系。 例( 8 ) 所勾勒的也是一种移动者高于界标的不接触的空间关系,与例( 7 ) 有所不同的是,移动者“飞机”与界标“桥”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周统权( 2 0 0 3 ) 认为这里的“上”表示的是一种“体”的范畴,以桥作为参照物但不与桥相接触, 也就是齐沪扬( 1 9 9 8 ) 所指的表示三维空间的语言范畴,这些观点都是强调了这 种不接触关系。“上”的这种意义用例较少,在很多情况下,这一个义项往往以 语素义的形式出现,用作“上方”、“上面”、“上头”等等。 9 、我在阳台土鸟瞰北京。( 王朔浮出海面) 1 0 、上午十点,我一头撞破了窗户上的玻璃,满面鲜血,像人们狩猎归来缴 获的兽头悬挂在墙上。( 王朔过把瘾就死) 1 0 儿、“门上再贴俩喜字。”我叫。( 王朔过把瘾就死) 1 2 、肖超英也喝多了,脸自如纸,鼻尖土额头上挂满细密的汗珠儿,身上也 在不住地出汗,脱了外衣,衬衣后背都湿透了。( 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 9 ) 中的“上”虽然也是一种静态的有接触的空间关系,但是它的界标 “阳台”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容器,这是它不同于例( 3 ) 的地方。例( 1 0 ) 第一个“上”字意义,除了静态关系以外,与上述各例又有不同,它的移动者“玻 璃”是界标“窗户”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界标包含了移动者,两者之间是包 含关系而非接触关系。例( 1 0 ) 第二个“上”字意义,描写的也是一种静态的空 间意义,只不过由于界标“墙”本身垂直的关系,移动者“兽头”与界标之间的 接触意义,更加突显了“附着”的语义特征。例( 1 1 ) 中的“上”与例( 1 0 ) 的 第二个“上”字意义相同,移动者“喜字”与界标“门”之间强调一种静态的附 着关系。例( 1 2 ) 中移动者“汗珠几”也是附着在界标“鼻尖”、“额头”上,但 是界标形状与例( 1 1 ) 的平面相比,又有不同之处,它是不平整的有弧度的表面。 例( 9 1 2 ) 中的界标与例( 3 6 ) 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也影响着“上” 的意义描写。 1 3 、十分钟后,听到她们上楼的脚步声,然后敲门。( 王朔过把瘾就死) 在例( 1 3 ) 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用来定位的零点关系,就是移动者“她 们”在上楼移动前的位置,这是它与例( 1 ) 、例( 2 ) 意义相同的部分。但是, 例( 1 3 ) 与例( 1 ) 、例( 2 ) 相比,有着显而易见的语义差别,例( i 3 ) 中的“上” 的意义指的不是一个纵向的线段或一个纵向的区域,而是在一个纵向线段或区域 的向上移动。在例( 1 ) 中,“上”是移动者蚂蚁经过的地方,就是向上移动的途 径,而在例( 1 3 ) 中,“上”并不是移动者的途径,“楼梯”才是移动者“她们” 向上移动的途径。在上述的语义分析中,例( 1 3 ) 与例( 1 ) 的相似之处比较多, 两者之间的引申关系比较密切。 接下来的例句是从例( 1 3 ) 开始引申的,“上”的意义同样勾勒的是向上的 移动,只不过与例( 1 3 ) 相比,例( 1 4 1 7 ) 中的移动者与界标的关系不一样。 1 4 、动作迅速的吴林栋这时已土了十米跳台,正在上面迎风展翅,作种种豪 迈矫健状。( 王朔过把瘾就死) 1 5 、游着游着,我想起了夏天在市内那个湖里游泳的情景,上岸后,我就哭 了。( 王朔浮出海面) 1 6 、散场后,我第一个洗完澡出来,在后台门口徘徊了很久,直到大家都出 来上了车喊我,才上车回团。( 王朔浮出海面) 1 7 、我们来到病房大楼后面的单身宿舍,一直了三楼。( 王朔过把瘾就 死) 在例( 1 4 ) 中,移动者是“吴林栋”,界标是“十米跳台”,界标不再是移动 者向上移动的途径,而是移动者所做的向上移动的终点,也就是移动者前往或到 达的地方。在例( 1 5 ) 中,“岸”是移动者“我”游泳到达的目的地,同样也是 移动的终点。在例( 1 6 ) 中,“车”是移动者“我们”、“我”前往的交通工具, 同样也是移动的终点。与上两句语义的不同之处在于,终点“车”是一个容器, 而不是一个平面或线段的意象,“上车”所蕴含的语义更确切的说是进入一个容 器的内部。例( 1 7 ) 中的“三楼”也是移动者“我们”向上移动的终点,“三楼” 是一个容器( 楼房) 内部的一个高处平面。在刚刚分析过的4 旬例句中,“上” 的意义都是勾勒终点,并且我们可以发现,终点都处于一个高处的位置:十米跳 台比地面高,岸比湖水平面高,车子比地面高,三楼也比地面高,在这些例旬中 移动者所做的移动都是向上的移动。然而在“上”的语义描写中,正如杨宁( 1 9 9 9 ) 所指出的那样,“上”的空间意义也有移动者作水平移动的。 1 8 、他上朋友家去了。( 杨宁1 9 9 9 例旬) 1 9 、他上了木排。( 杨宁1 9 9 9 例句) 在例( 1 8 ) 中,移动者“他”所做的并不是向上的移动,而是水平移动,“朋 友家”是移动的终点。在例( 1 9 ) 中,“木排”也在强调终点,移动者“他”所 做的甚至是向下的移动。 2 0 、见她哭了,我忙上前安抚,“你瞧这本来是喜事,无缘无故地弄得挺伤 心。街上人都看你了咱不这样行么? ”( 王朔过把瘾就死) 2 l 、房间里有贼,我们一块上。( 杨宁1 9 9 9 例旬) 例( 2 0 ) 、( 2 1 ) 中的“上”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例( 1 8 ) 的引申,“上” 描写的也是终点,并且是水平移动,只不过移动者的旅程是出于说话人想象关系 中的,起自说话人所处的位置,终于说话人目标对象的位置。 2 2 、一个端着鱼盘上菜的女服务员也歪着脖子看傻了,手里的鱼盘倾斜,汤 汁一滴滴落在胁下正埋头吃喝的顾客头发上。( 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 2 2 ) 中的“上”所描写的不再是一个自主的移动,而是一个被动的移动, 移动者“鱼盘”是女服务员使它移动,这是不同于上述例句的地方,从而使“上” 的意义产生了新的引申方向,增加了语义链条的引申环节。 从例( 1 ) 到例( 2 2 ) 中的“上”的语义描写与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找出 一系列的语义链条引申环节。如果我们从其他的引申方向入手,还可以找出“上” 的其他语义链条环节。移动者高于界标的这一语义特征还可以引申出“上”的另 外一个重要语义环节覆盖的意义。在接下来的例旬中,我们继续作更为详细 的分析: 2 3 、窗外,浅色的楼群矗立在耀眼的阳光中,桔红色的公共汽车在白色的 水泥马路上蜿蜒爬行,道旁绿地散落着蚁状奔跑的儿童。( 王朔浮出海面) 2 4 、“啪”她把书柜摆的一对小瓷人摔到地上打碎了,接着一路扫过去, 把上面的所有她心爱的小摆设:唐三彩马、小鸭标本、瓷卧猪、永动不锈钢分子 式以及镜子、小钟表、我的丁烷气筒、茶叶、润喉糖罐还有那支花瓶统统归到地 上,挥得乱七八糟,怒冲冲地回过头盯着我:“离婚,离吧,不过了。”( 王朔过 把瘾就死) 2 5 、我一把扯开贴在脸上的门帘,看到杜梅坐在被窝里正望着我。( 王朔过 把瘾就死) 2 6 、在街上商店里我买了架减光镜,一顶遮阳帽,想到脚上的鞋涉水不方 便,又进鞋店买了双高跟鞋穿上,拎着旧鞋出来扔进垃圾桶。( 王朔浮出海面) 初看例( 2 3 ) 中的“上”,移动者是“公共汽车”,界标是“水泥马路”,可 以用移动者高于界标,并且两者之间有接触的动态空间关系来描写,但是例( 2 3 ) 还暗含了移动者覆盖了界标的关系,虽然只是沿着一条线段形状的路径。例( 2 4 ) 中的覆盖意义更加明显,由于该句中移动者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有小瓷人、 唐三彩马、小鸭标本、瓷卧猪、永动不锈钢分子式以及镜子、小钟表、丁烷气筒、 茶叶、润喉糖罐、花瓶等等,所以对于界标“地面”来说,覆盖的意思更加的强 烈。例( 2 5 ) 中“上”是一种完全覆盖的意义,界标“脸”完全被移动者“门帘” 遮住看不见了,并且移动者与界标之间并不存在垂直关系,不象例( 2 3 ) 、例( 2 4 ) 中移动者大体上是垂直于界标的。实际上,这种不垂直的覆盖关系还可以从附着 义来引申推导,那么在例( 2 5 ) 与前面的例( 1 0 ) 、例( 1 1 ) 之间,也有一定的 意义联系。在例( 2 6 ) 中,“上”的覆盖意义最为彻底,界标“脚”让移动者“鞋” 彻底包围,从平面的覆盖引申到了三维立体的包裹,这是它不同于上述几例意义 的地方。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描写了“上”的许多空间意义,大多集中于“上”作 为处所词、方位词和动词的一些用法。“上”还有一种主要的语法功能,就是在 动词的后面作趋向词,表示趋向意义。吴云( 2 0 0 1 ) 认为,“v 上”最基本的用 法是表示旌事或受事随着动作由低处移至高处。这一语义描述对于整个“v 上” 结构来说,当然是十分准确到位的。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对“v 上”结构中“上” 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描写。这部分“上”的语义比较复杂,存在着一个由实而虚的 连续过程。在这罩,我们对于有空间意义的用法展开一些分析。 2 7 、接着我登土十米平台,风像决了堤的洪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 王朔 过把瘾就死) 2 8 、我走到紫竹院,脱衣下水,沿永定河引水渠一直游到玉渊潭,接着顺 水飘到木墟地大桥爬岸,坐车回紫竹院拿衣服,巡夜的联防队员把我截住盘问, 我和他们大吵大嚷。( 王朔浮出海面) 2 9 、我们终于把她抬土了车,几只手用力把她按在后座,挟压着她。( 王朔 过把瘾就死) 3 0 、我把衣服掷上船,趟水过去,猛地一推了一下船。( 王朔浮出海面) 比较一下例( 2 7 ) 与前文中有所提及的例( 1 4 ) ,我们发现,在这两旬例句 中,描写的其实是同一个情景( s i t u a t i o n ) ,说的都是一个人上到了跳水的十米 高台。在例( 1 4 ) 中,“上”是个动词,它的意义是移动者“人”向上移动的过 程,在例( 2 7 ) 中,“上”的意义是移动者“我”向上移动的方向,而非整个移 动过程本身,与例( 1 4 ) 相同的地方在于,“十米跳台”都是移动的终点。可以 说,例( 2 7 ) 与例( 1 4 ) 之间也有一定的引申关系,其中例( 2 7 ) 中的动词“登” 已经有了“向上”的意义,“上”就开始虚化了,转而突出到达终点的语义。 在例( 2 7 ) 中,“十米跳台”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物体,同样的,例( 2 8 ) 中 的“岸”相对于移动者“我”原来所处的位置( 河中) 来说,同样也是在高处, 例( 2 8 ) 中“上”的意义与例( 2 7 ) 相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v 上”结 构中“上”的意义。例( 2 9 ) 中,终点“车”也同样地高于地面,所不同的是, 这里移动者所做的移动行为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上”所勾勒的是移动者 向界标作被动移动的方向。例( 3 0 ) 中的“上”与例( 2 9 ) 相比,移动者“衣服” 也经历了一个被动移动的过程,也有到达终点的语义,但“船”位置处于高处的 语义特征与前面几旬中的终点相比,却不是那么明显,甚至是很不明显。所以, “衣服”所做的移动不是一个向上的移动,根据一般的物理常识,其移动途径是 一道弧形的抛物线或一道水平的直线。 3 l 、我转过身,她严肃地走土前,轻声说:“再抱我一次。”( 王朔过把 瘾就死) 3 2 、饭都做好了摆上桌,她也没到。( 王朔过把瘾就死) 3 3 、侍者送土煎好的牛排,我吩咐过他,煎得老点,切开时,里面还是红 红的有血丝。( 王朔浮出海面) “上”出现在动词后面除了表示移动者向上移动的途径之外,还可以表示移 动者水平位移,例( 3 1 ) 中的“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移动者“她”走路做 的是非向上的水平运动,“上”的意义就是移动者由原来所处的位置,到目标位 置( 我) 之间所发生的水平移动的途径方向。例( 3 2 ) 中,移动者“饭”并不是 主动移动到终点“桌”的,而是一个被动的移动过程,这与例( 2 9 ) 中的“被动” 语义特征是一脉相连的。例( 3 3 ) 中的移动者“牛排”同样也是一个被动移动的 过程,在此旬中,终点并没有在句子中做出明确的提示,是想象中的,我们可以 推测此旬的终点与上一句相同,都是桌子,但是由于“上”后面出现的是移动者, 1 4 终点实际上就是说话人的所在位置,所以更容易省略界标。 3 4 、她把面团搁在案板用力撤开,然后用刀麻利地切成一把吧细细的面条, 撤上干面,一根根抖落开。 3 5 、我们把她抬到床上,脱了鞋,盖上被子。( 王朔过把瘾就死) 3 6 、我点了根香,找出瓶不知谁丢这儿的香水漱漱口,剩下的都倒在床上, 拉上窗帘,香喷喷地睡觉了。( 王朔浮出海面) 在例( 3 4 ) 中,移动者是“干面”,终点是“面条”,移动者通过动词“撒” 从而覆盖了终点,“上”所描写的是移动者覆盖终点表面。此句中,移动者“干 面”是部分覆盖了终点“面条”。在例( 3 5 ) 中,“上”的意义大致与例( 3 4 ) 相同,只不过移动者“被子”的覆盖面较大,覆盖的意义更加强烈。在例( 3 5 ) 中,移动者“被子”的位置高于“我”,而在例( 3 6 ) 中,我们找不到这种高低的 关系,而且移动者“窗帘”完全覆盖了没有在例旬中出现的窗子,导致“上”意 义有略微的差异。 从这几种典型的作趋向动词的“上”的空间意义分析看来,我们发觉“上” 作趋向动词时描述的情景与作普通动词时刻画的情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 联系。基本上,移动者和界标的定位都一致,而且移动者所做的移动也一致,不 同的在于,“上”作趋向动词时,所描写的意义是移动者移动的方向或位置,而 不是像作为普通动词一样,所勾勒的是移动者的整个移动过程。看下面的例旬: 3 7 、我一根接一根抽烟,把手里的一个硬币抛土抛下。( 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 3 7 ) 中的“上”的意义,杨宁( 1 9 9 9 ) 认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移动,而 是对于移动方向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语义描述可以概括作为趋向动 词“上”的空间意义的各种情况,无论是向上移动,还是水平移动,抑或是覆盖 等其他关系,都可以归纳到对于移动者移动方向的语义说明这一点上来。 通过对上面的三十多例“上”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它是处所词、 方位词、动词、或趋向动词,在空间意义上面都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通 过分析其中的相似点与相异点,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语义引申关系,构成一个较 为详细的空间语义链条模式。在上面分析的语义特征中,我们也可以找出一些核 心语义,例如移动者高于界标的上位关系,移动者和界标之间的覆盖关系,移动 者移动的终点等等。这些核心语义之间彼此链接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上”空 间语义范畴。在“上”的诸多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表示非空间意义的引 申意义,都是某种空间意义的隐喻引申,在本文的后面还要做进一步的展开分析。 第三章“上”在其他论域的引申链条 第一节“上”在时间论域的意义 “上”的时间意义,是在其空间意义的基础上,用基于相似性的概念隐喻引 申出来的。从隐喻的角度来看,“上”在时间论域的意义是建立在“时间如流水” 的隐喻模式上,蕴含了从上到下的意义。 1 、上个月撞死三十七个人。( 王朔浮出海面) 这里的“上”的意思是时间早于现在的,我们可以用零点关系来分析。以“现 在”这个时间点作为参照物,也就是零点,“上”表示的时间可以视作为在时间 轴线上纵向的一个线段或区域。这是最基本的时间意义,可以从“上眼皮”这种 空间意义引申过来。这种时间意义,与“上”最基本的空间意义相对应,只是在 不同的认知领域产生了结构相似的投射。 汉语中对于时间意义的认知采取的是直线型的图示,早于“现在”这个定位 参照点的用“上”来表示,类似的用法还有“上个星期”、“上星期一”、“上一季 度”、“上个世纪”等等。在时间意义上,还有以说话人自身作参照点的。 2 、比起上一代人来,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了。 例( 2 ) 中的“上”还是时间轴线上纵向的一个线段或区域,以说话人自身 为零点。如果用家族谱系图来表示的话,上一代人的位置应该高于说话人这个零 点的位置,这样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论域的意义,在下文中会讨论到。还有种 时间意义,它的零点是一种既定的背景知识,通常与“半”连用,表示“前部 分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