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苟国利 指导教师喻遂生教授 摘要 “量”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在表达形式上存在显隐的不同,并可以据此分为“明鼍” 和“暗量”两个次类别。本文着眼丁“暗量”,以意义为纲,对先秦汉语的“暗量隋况进行 考察。文章概要如下: 绪论:介绍有关汉语量范畴的研究及本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并对量范畴一些相关问 题做出交代。汉语量范畴研究在令人瞩目的成绩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对明量的 研究多,对暗量的研究少,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领域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选择先秦古汉语 为对象,系统讨论其中存在的暗茧表达。方法上,从语义入手,描写为主,力求解释。交代 量范畴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计量维度、量的大小、量表达的主观性及量表达的语言形式。 第一章:事物量。将先秦汉语中事物量的暗量表达归置丁:全称量、相对量、存在量三种 量限,着重讨论了事物全称量私l 相对鼍。主要是一些形容词表达的相对量和一些副词表达的 全称量,指出相对量和全称量表达中的主观性特点。 第二章:动作量。将动作量区分为动作反复次数量和动作持续时间量,次数量中又细分 为表反复次数多少、动作次数全部、动作反复频率几种。 第三章:性状量。主要是性状稃度,包括形容词的程度量,一些带虬i 生状意义”动词的 程度量以及“语势”等。分析了程度量表达的不同方式,主要有程度副词、感叹、叠用、比 较等。 结语:对先秦汉语暗量表达作出总结,得出表达多样性、主观性以及语义内容对方式的 制约性等特点。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认为需要更多专题性的切入,以及动态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暗量先秦汉语事物量动作量性状量 a b s t r a c t q u a n t i t yi s ak i n do fi m p o r t a n ts e m a n t i c c a t e g o r y , i n c l u d i n gt w oc a t e g o r i e s o f o b v i o u sq u a n t i t y a n d “c o n v e r tq u a n t i t yi t t h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o nt h e ,c o n v e n q u a n t i t y ”i nt h es e n s eo ft h ep r e q i n t h ep a p e ra r ea sf o l l o w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q u a n t i t yc a t e g o r i e s ,a n dt h i st o p i c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m e a n w h i l e ,s o m ep r o b l e m sr e l a t e dt ot h ea m o u n to fc a t e g o r yt o a c c o u n t c h i n e s eq u a n t i t yc a t e g o r yr e s e a r c hm a d e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b u ta l s oe x i s t s s o m e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t h e ”c o n v e r tq u a n t i t y ”,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nt h ef i e l do f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b e c a u s eo ft h i s ,t h ep a p e rt a k e s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e q i ns y s t e ma s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a n dd i s c u s s e s ”c o n v e r tq u a n t i t y ”o fi t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s e m a n t i cm e t h o d e s c r i b ep h e n o m e n o na n dt r yt o e x p l a i n 。i n t r o d u c es e v e r a li m p o r t a n tq u e s t i o n so f q u a n m yc a t e g o r y , i n c l u d i n gm e a s u r i n gd i m e n s i o n ,t h es i z eo ft h e q u a n t i t y , t h e s u b je c t i v i t yo ft h e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s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o fq u a n t i t y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t h eq u a n t i t yo ft h i n g s i ti n c l u d e sf u l lq u a n t i t y , r e l a t i v eq u a n t i t y a n d e x i s t i n gq u a n t i t y w ed i s c u s s et h er e l a t i v ea n df u l lq u a n t i t y c h a p t e r2 :t h eq u a n t i t yo fa c t i o n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r e p e a t e d l yt i m e sn u m b e ra n d a c t i o nd u r a t i o n t h en u m b e ro f r e p e a t e d l yt i m e si n c l u d e st i m e so fa c t i o n ,t h ef r e q u e n c y o fa c t i o na n da l lt i m e so fa c t i o n c h a p t e r3 :t h eq u a n t i t yo fc h a r a c t e r i tm a i n l y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d e g r e e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e x p r e s s i o n so ft h a t ,m a i n l yi n c l u d i n gd e g r e ea d v e r b s , e x c l a m a t i o n ,o p p o s e dc o n f o r m a t i o n ,c o m p a r e dw i 也,e t c c o n c l u s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p r e q i nc h i n e s e ,w eg e tt h ef o l l o w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r ea r e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nt h ee x p r e s s i o n so f ”c o n v e r tq u a n t i t y ” i n c l u d i n gv a r i o u sm o d e so fe x p r e s s i o n ,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e x p r e s s i o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 f r o mc o n t e n t st ot h ef o r m k e y w o r d s :c o n v e r tq u a n t i t y t h eq u a n t i t yo fa c t i o nt h e q u a n t i t y l l p r e - q i nc h i n e s e t h eq u a n t i t yo f t h i n g s o f c ha r a c t e r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 萄【虱勃 j 签字日期:? 肿,年f 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耐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萄【习副 签字日期:) 卵歹年岁月7 日 钟鲐气训 签字日期:加7 年r 月锣日 绪论 绪论 第一节暗量研究与本文选题 一、量与暗量 “量”首先是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存在于物质世界,世上万物、人间万象,从 事物、活动到性状等无不包含有量的因素。具体而言,“量”是事物存在的规模和 发展的程度,是表示事物数量、等级、规模、范围等的规定性。以唯物观观之, 万事万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一切的质都体现为一定的量,并受到量的制约。 然宇宙虽大,事物虽繁,却并非不可知不可求。客观存在的“量”一旦为人类主 动认识和反映,便形成了认知世界的量范畴。这种认知最终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便有语言世界之量范畴。因此,“量”是人类“认知世界、把握世界和表述世界的 重要范畴h 。语言中的“量”可以说是认知世界量范畴在语言中映射的结果。不过, 必须看到,认知世界的“量”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量”的简单摹写,语言世界的 “量”也不是对认知世界“量”的机械表达。认知与表达都是能动的并且自成系 统的,因此语言世界的量范畴虽然来自认知,源于客观,却并不等同于认知和客 观。 语言有形式有内容,二者表里相依、密不可分,一定的形式承载一定的内容, 一定的内容依托于一定的形式。作为语义范畴的“量”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 式才能得以表现。不过形式和内容关系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往往是 一个形式可以承载不同的内容,一种意义也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因此,语言表 达总是呈现出丰富多彩甚至令人眼花缭乱的面貌,其中关于“量”的表达,也是 方式多样、手段无数。就大处而论,李宇明将“量”分为“明量”和“暗量”两 类2 。这是就表达方式的显隐而言,“明量”是指用数量词语表达的量,是一种显而 易见的数量表达;“暗量”则是不用数量词语而用其它手段表达的量,是一种较为 隐微的量表达。张国宪也曾谈到记量的两种主要方式,即“数值记量和非数值记 量3 ”:数值记量是“取数字为值的方式”,非数值记量是“以自然语言中其它词语 为值的方式”。陆俭明也指出:汉语中存在暗含的数量意义,即不用数量词只用某 个没有客观数量意义的词语表示的数量意义4 。当然,暗量并非只存在于非数量词 语这样一个词汇的层面,它还广泛存在于语音的、语法的、语用的各个层面。因 此,语言表达中有些看起来与数量无甚相关的语法形式,在语义上却受制于隐含 1 李字明,2 0 0 0 ,汉语量范畴研究,页3 0 。 2 李字明,2 0 0 0 ,汉语量范畴研究,页7 l 。 3 张国宪,1 9 9 6 ,形容词的记量,世界汉语教学1 9 9 6 年第4 期。 4 陆俭明,2 0 0 4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页3 8 4 。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存在的数量意义。譬如“连 字句,张旺熹就认为其表达的是一个以量级为基础 的语义范畴系统。因此,“在语言的系统中,不仅仅存在着显性的范畴系统,还存 在着大量的隐性范畴( c o n v e r tc a t e g o r y ) 系统m 。 二、有关“量”的研究与本文选题 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发展,汉语量范畴研究由零星散论而至于今天的热烈关注, 已有累累硕果。世纪回眸,鉴往思来,杨素英等人和李劲荣分别对百年来量范畴 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和综述,总结成绩并探索未来发展之路2 。参照二者的叙述, 2 0 世纪初以来汉语量范畴研究的情况主要是: 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先是从词语入手,并且从主要讨论数量词语发展至对副 词、形容词、名词、动词等几类词语量性特征的全面探讨;随后更逐步将范围扩 展至词语之外的语音和句子等,全面探讨不同层面的数量表达。研究的视角也逐 步从对客观量的单一关注转向更多地对主观量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随着语言事 实描写的不断丰富,研究者开始利用认知和功能语法对现象作出解释,并形成一 些理论上的总结。研究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了大量的论 文和一些专著。 尽管关于量范畴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喜人,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量范 畴的研究已经全面铺开,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各层面,包含古汉语、现 代汉语、汉语方言各类材料,也探讨了量的主与客、虚与实、确与约、明与暗等 不同表达方式。应该浣量范畴研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广度,但是专题的研究还 有待深化和细化,譬如对于“暗量”的专题性研究。而且目前的解释对于大量存 在的量现象来说还显得远远不够,即便是事实描写也未能尽如人意。以往描写的 对象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的量现象,对于古代汉语则很少有人从“量”这样一个 语义范畴去进行较为仔细的描写。而已有的古代汉语量范畴的相关研究还主要集 中在数量词语这样的“明量”的考察上,对于“暗量”方式则缺乏较为系统的梳 理和研究。事实上,明量因其明显而易于把握能较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暗量因其 隐蔽不易把握而人们认识较少,因此,“对暗量的研究难度也就更大一些,研究的 必要性亦更多一些。基于以上情况,本文便以先秦古汉语为对象,对其存在的暗 量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并期做出力所能及的解释。在材料运用上,以先秦传世 文献为主,兼涉甲骨文、金文,对于简帛材料,本文暂时无力进行。 三、研究方法 1 张吒熹,2 0 0 5 ,连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对条件成分的映现,汉语学习2 0 0 5 年第2 期。 2 杨素英等,2 0 0 4 ,现代汉语数量表达问题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 0 0 4 年第2 期。 李劲荣,2 0 0 7 ,汉语量范畴研究的若干问题,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5 期。 3 李宇明,2 0 0 0 ,汉语量范畴研究,页7 l 。 2 绪论 上世纪以来,我国的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西风东渐,我国语 言学者开始放眼世界,利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言,并逐步摆脱生搬硬套, 开始从汉语实际出发作出独立思考和理论探索。不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新的 理论的回应较为热情和积极,而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对此却显得兴趣索然。古汉语 语法研究材料虽是“旧”的,但方法却应该求新。适当吸收现代汉语一些新的理 论方法和研究思路,不仅可以更好地描写古汉语材料,更有助于对描写的最终解 释。在已有的有关量范畴的研究中,特别是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基本上都出自现 代汉语,但我们认为这些成果对于古代汉语的量问题研究是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 只不过在运用中,我们也尽量注意古今汉语存在的差异性,尽力寻求古代汉语在 量范畴领域自身的特点。 语言本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研究语言不过是要厘清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错 综复杂而又有路可寻的各种关系。因此语法研究的路径主要有两种1 :“或者从听和 读的人的角度出发,以语法形式( 结构,语序,虚词等) 为纲,说明所表达的语 法意义”,这是由外而内从形式入手;“或者从说和写的角度出发,以语法意义( 各 种范畴,各种关系) 为纲,说明所赖以表达的语法形式”,这是由内而外从意义入 手。两种方式,各有短长,不过终究殊途同归,目的都在于探究语言形式和意义 间的复杂关系。以往的汉语研究,特别是古汉语的研究,比较多地采用由外向内 的方式。本文主要是由内出发,向外寻求“量”这个重要范畴在先秦汉语中隐微 的表达方式。由于古今汉语语义范畴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以范畴统摄形式的方法, 也更加方便我们发现古今汉语表达方式的异同。不过两种方式并非彼此对立,而 是可相依辅,因此考虑到操作的便捷,我们也综合运用由外向内的方式。 第二节量范畴的相关问题 一、计量维度 天地万物,人间万象无不有量的存在,无不以一定之量呈现。而人们也往往 从量的角度去认知世界。从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角度上看,有对纷繁各异的量 现象进行类分区别之必要;客观上,无处不在的量现象反映的内容、存在的维度 及表现形式等确有区别,这为人类认识和区别不同的量提供了可能。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较早地以范畴为纲研究语法,其中所论的第一个范 畴便是“数量”,文中实际上是将数量范畴分为物量、程度和动量三种类别,并特 别指出程度也是数量,“程度的差别也就是数量的差别2 7 。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从语义范畴角度,将量范畴再分为六个次范畴: 吕叔湘,1 9 8 2 ,中国文法要略重印题记。 2 吕叔湘,1 9 8 2 ,中国文法要略页1 4 5 。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物量、空间量、时间量、动作量、级次量、语势。 物量:计算事物数量的量范畴,在语言形式上主要与名词有关。 空间量:计量事物的长度、面积、体积以及事物间距离的量范畴。在语言表 达中主要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相关。 时间量:与事物、性状和时间都有关系的量范畴,事物、性状在时间中存在 和变化,事件在时间中发生、发展和结束。 动作量:计量行为动作等的力度、涉及的范围、活动的幅度、反复的次数和 持续的时长等的量范畴。 级次量:级次是因同一维度上量的差异或等级的差异而形成的序列。 语势:反映的是言语情感的“量”,不同的语势代表不同的言语情感度。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是首部致力于建立汉语量范畴理论的专著,但由 于标准未明,其分出的六种次范畴,在逻辑上并不合理。其中级次量属于量级问 题,反映的是量在同一维度的大小关系,其它几类则是不同性质的维度,大家并 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物量、空间量、时间量、动作量和语势都可以因量差而形 成级次量。再者,物量与空间量,动作量与时间量等都存在交叉现象。尽管如此, 李宇明却为我们区分不同维度的量提供了思路。而他更独具思考地提出“语势”, 让我们把对量的关注进一步投向理性认知之外情感情绪的表达。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则将量范畴分作三个次范畴:空间量、 时间量和性状量。它们分别对应了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大词类。 空间量:主要和事物相关,包括事物的数量和事物的度量。 时间量:主要和动作相关,包括动作的持续量和动作的次数量。 性状量:包括了事物的性状量和动作的性状量。 陈振宁现代汉语量范畴语义模型初探基于对世界“事物、运动变化、状 态”三种基本要素的认识,先将量范畴划分为事物量、活动量和性状量;又认为 时间和空间“总是依附于上述三个要素之上”,在三个次范畴下划分出时间或空间 的计量维度。 事物量:空间量( 事物占据的空间) ,如:几个人、一瓶水。 时间量( 事物经历的时间) ,如:三天的作业、多年的老朋友。 次数量( 事物经历的次数) ,如:两场雨。 动作量:时间量( 活动持续的时间) ,如:等片刻,写了十分钟。 次数量( 活动反复的数量) ,如:挣扎了几下。 性状量:程度量( 性状达到的程度) ,如:有点儿红,跑得快,狠狠地打。 时间量( 性状持续的时间) ,如:花红了三天。 次数量( 性状反复的数量) ,如:脸红了几下。 4 绪论 陈文认为次数只是时i 自j 的一种表示方法,可以归入时间量。关于性状量,文 章指出,一性状程度就是把性状看成是一种抽象的事物的空间分割沏,故而“性 状程度量”也就是“性状空间量”;性状也可以从时间上进行分割,从而有“性状 时间量”和“性状次数量”。 李善熙的三分和陈振宁的三分其实是一致的,只是二者着眼的角度有别。李 善熙的分类是以时间、空间为上位,来统摄事物和动作。而陈振宁认为,时间和 空间依附于“事物、运动变化、状态 ,因此以事物、动作和性状为上位来统摄时 间、空间。那么,究竟是时间和空间依附于三要素,还是三要素依附于时间和空 1 1 自j ,哪个应该处于上位? 我们这里并不纠缠于这个问题,因为分类本身不是目的, 我们主要是要寻求一种清晰简便的分类以更好地认识被区分的对象。为此,本文 主要参考陈振宁的三分法,这是考虑到从事物和动作这样较为具体的概念出发更 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同时事物、动作和性状同语言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也存在更强的对应性。虽然在事物、动作、性状三种次范畴下存在时间或空间的 维度,但具体就先秦汉语而言,事物量主要是事物空间量,动作量包括动作持续 时间量和次数量,性状量则主要是性状程度量。 二、量的大小 数量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也习惯于从量的角度来认 识和把握事物。人们认知和把握量,最直接关注的是量值大小,量值既是量的外 在体现,也是保持事物自身质的关键所在。一定之量表现一定之质,一定之质具 有一定之量,质、量统一为一定的度。量值偏离了事物的度则会引起质的改变, 即量值大于或小于一定的度都不再能保持事物原来的质。因此认识和把握一定的 量也即是认识和把握了一定的质。而量值有大有小,在同一个维度上则会因这种 大小的差异形成一个量的序列,即是“级次孙。在语言中,可以表现为运用数量词 语直接表达的量差,也可能是非数量词语形成的序列。我们这里不妨援引李宇明 的例子来看3 : 班长 排长 连长 营长 团长 师长 军长( 名词) 个 十 百 千 万( 数词) 寸 尺 丈( 量词) 走 跑 飞( 动词) 白 雪白( 形容词) 有点 较为 很 非常 最( 副词) 1 陈振宁,2 0 0 6 ,现代汉语量范畴语义模型初探,页2 4 3 0 。 2 李字明,2 0 0 0 ,汉语量范畴研究,页6 4 。 3 李宇明,2 0 0 0 ,汉语量范畴研究,页6 5 。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基本上,许多实词都可以直接用这种词汇手段来表现“级次”。词汇手段之外, 还有用语法手段来表现的,如: 白 ( 孟子 老子) ( 庄子) 的全称和特称量限表达,重庆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1 0 期。 3 2 第一章事物量 i 在于表达主观量的不同。绪论已经提到,不同的句类所表达出来的主观量是不同 的。作为一般性陈述的“所有的s 都是p ”,在表达主观情绪的程度上显然低于“没 有s 不是p 这样的双重否定式。而“孰不”、“谁不”这样的反问式所表达的主观 量则又更强于双否式。 3 3 两南大学硕+ 学伶论文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i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第二章动作量 朱德熙语法讲义所言“动量”是指动作的反复次数。吕叔湘中国文法 要略在“动量”一节,并未对动量的含义进行界定,但从其所举各例来看,所 指的也是限于动作的反复次数量。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扩大了动作量的内 涵,认为动作的力度、涉及范围、活动幅度、反复次数及持续时长等皆是动作量。 我们承认动作的反复次数和持续时间是动作量,但认为动作涉及范围当属于事物 量,动作的力度幅度等实则可归入性状量1 。 第一节动作次数量 现实世界中,不仅事物有量可辨,人类的活动也是以一定之量呈现出来。受 到对事物计量的启发,人们把称量事物的手段和方法扩大应用到了对动作行为的 称量。先秦古汉语当中,同数词直接修饰名词表事物量的情况相一致,对动作的 反复量也惯用数词直接修饰动词的方式。例如: 1 癸酉b ,觳贞:旬亡祸? 王二日:丐21 ( 合集1 0 4 0 5 正) 【2 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举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 战 国策赵策三) 【3 悸5 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 左传成公二年) , 4 孟子三见宣王。( 荀子大略) 先秦汉语的动作次数量表达,还尚未有现代汉语“次”、“回”、“遍”、“趟” 等动量词,径用数词是其基本f 段,句法位置也多是直接修饰谓词性成分做状语。 不过修饰谓词的数量词却并非邹是称量动作次数的。譬如: 【5 】五行: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尚书洪范) 【6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苟子劝学) 例 5 中“- - h ”形式上全同于例【1 ,但两个“日”意义不同,且 5 句中“二” 是用作序数,并非计量动作次数。其实表示“两次 意义,除了甲骨文中有一例 用“二 ,在传世先秦文献中,都只用“再”,如例【3 等。当时的“两”并不用来 表达动作量,如例 6 旬,“两”虽然也是做状语直接修饰动词,但其语义却是指向 动作涉及事物的量。这些都再次表明,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并非整齐对应,从意 义入手可以考察到一种意义的多样化表达方式。 当然,除了用数词准确表达动作反复的次数量,先秦汉语还存在大量的非数 词方式表达动作次数量。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参见陈振宁,2 0 0 6 ,现代汉语量范畴语义模型初探页2 9 。 2 “丐”即害。 3 4 第二章动作晕 一、表示反复的次数多少 【1 比投不释。( 礼记投壶) 2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楚辞- 离骚) 3 】屡省乃成,钦哉。( 尚书益稷) 4 屡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 孙子行军) 5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五蠹) 【6 】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 左传成公十六年) 【7 公子商人骤施于国。( 左传文公十四年) 8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子罕) 9 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苟子富国) 上例中,“比”、“数”、“屡”、“累”、“亟”、“骤”是言动作反复次数之多,“罕” 是指动作反复次数之少。它们所表达的不是确实的量值,而是带有一定主观判断 的虚约的量。从语法分布来看,这组词语的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固定,都是直接修 饰动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这类表动作次数量的词语是既可作为状语出现也 可作为补语形式出现的。就表达量之多少的情况来看,表多量者明显多于表少量 者。 二、表示动作次数的全部 【1 王每见之必泣。(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 今也每食不饱。( 诗秦风权舆) 【3 每见王,常掩鼻。( 韩非子内储说下) 表次数全部的仅一“每”字,意为“每次”,置于动词前限定动作发生的全部 次数,常与“必”连用,有表条件的意味。表动作量是其在先秦最常见的用法, 其表事物全称量当是由此发展而来。其称量动作与称量事物时有所不同,作为全 称限定词表示事物量时,还没有发现其否定式1 ,而表动作量却可以用于否定式, 如上例 2 。 以上表动作次数量词语,无论是表反复次数的多少,还是表全部次数,它们 称量的动作一般是已经完成了的。并且,我们发现,对于事物和动作的称量,在 表达方式上既存在不同的系统( 如“多”与“屡 的差异) ,也有共同的地方( 如 数词与“每”) ,这种表达上的异与同恰反映了人们对共性与个性的辨别与区分。 量普遍存在于事物与动作,使二者在量性上有本质的相同,反映于语表就是可以 用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而量在于事物或动作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人们也用不同 的语言形式来反映其不同。 1 现代汉语的“每”用于肯定式也占绝对优势。 3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三、表示动作反复的频率 【1 】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 苟子王霸) 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3 】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孟子万章上) 4 】孑l 丘之于至人,其未邪! 彼何宾宾( 频频) 以学子为? ( 庄子德充符) 【5 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 毅梁传哀公十三年) 6 身临忧劳,动辄躬亲。(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7 阴使时循以省衰。( 韩非子八经) 【8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论语子路) 9 】百姓同用而不知。( 周易系辞上) 【1 0 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 左传哀公十六年) 1i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1 2 】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 ( 庄子山木) 1 3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诗召南采蘩) 1 4 夙夕勿废朕令。( 恒簋盖) 【1 5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 6 】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吕氏春秋遇合) 1 7 如彼飞虫,时亦弋获。( 诗大雅桑柔) 以上诸例中表动作频率的词语,在性质上并不全同,主要分属于时间副词和 时间名词两类。属时间副词的有“常( 长) 、常常、宾宾、累累、动辄、时l 、时2 、 或”等,属于时间名词的有“日、日日、岁、月、夙夜、夙夕、朝夕、日夜、昼 夜”等词。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许多相同点,在意义上,上述词语都可以表 示频率;在语法功能上,都是在句中充当状语。不同在于:意义上,上述时间副 词只是单纯的表频率,而以上时间名词表频率往往包含有时段含义:而在语法功 能上,时间副词是只能做状语,而时间名词还具有名词的一般功能,还可以充当 主语等成分。 动作的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复的次数量,根据其反复次数的多寡,可以区别 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个类别1 。 1 、低频词语。低频词语在先秦时期极少,仅有一个“时l ”,表示动作发生频 率很小,如例 1 7 。“时”在当时还可以有中频的用法“时2 ,表示“时常”,例如 7 。 2 、高频词语。先秦的高频词语主要有:日、日日、夙夜、朝夕、日夜、昼夜 1 张谊生,2 0 0 4 ,现代汉语副词探索页1 7 2 。 3 6 第二章动作营 等。“日”和“日日”在表频率上意义相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天天”,表示某 事发生的频率极度频繁或持续不断。“日日”和“人人”相类,是以复叠表周遍性, “日”以原形式表周遍意义需要借助语境才能确定。“夙夜”、“朝夕”、“日夜”、“昼 夜”在意义上是相同的,表示从早到晚动作持续不断的反复。因为反复频率极高, 所以动作出现就显得持续不断,因此在语言表达中还常常并用“无已 、“不休 这类语词以增强其持续不断之义。例如: 【1 】用夙夜无已。( 伯康簋) 【2 】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 韩非子内储说上) 3 】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 吕氏春秋不苟) “夙夜”等时间名词单独表高频率时,是作为动作的状语出现,当它们和“无 已”、“不休”等结合时却不能做动作的状语,而是在动词后单独为句,在意义上 对动作频率进行补充说明。不过现代汉语里,类似的结构带上结构助词却可以置 于动词前为状语,例如:他昼夜不停地打游戏。 由于高频词语表达的频率过高,每次动作间的间隙过小,往往使动作呈现出 持续不断的面貌,这就和动作的持续量非常近似。例如: 【l 】用夙夜无已。( 伯康簋) 【2 子子孙孙永宝用。( 吴彝) 【3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4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例 1 、 2 】均出自金文,是祈愿之辞,加点处一个是表高频反复,一个是表持 续时间长,二者表达的效果却基本相同的。例 4 中的“终日而思”与例 3 “日夜 思之”用法极为相似,本来将其视为表频词语也无不可( 译为“整日整日地 ) , 不过从上下互文的角度看,它与“须臾”相对,我们还是把它看成表持续量的词 语。 虽然意义相近似,但是在对动作量的描述上,两者着眼点并不相同。频率是 次数量,表达时是把动作分割来量化的,侧重在动作的反复性,呈现出一种动态; 持续量是把动作整体观照的,重在表现时段的长短度,因此表现为静态。而二者 之间的接近性,正反映了“次数”也不过是另一种时间量,只不过是表达者以空 间思维来认识的时间性而己。 3 、中频词语。先秦汉语表中频的词语主要有:常( 长) 、常常、宾宾、累累、 动辄、时2 、或等。它们都是副词形式,其表达的频率不如高频那样频繁,每次动 作之间的间隔是比较明晰的。因此它们的表频特征也更为明确,不会与持续量相 混。 3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传论文 四、表动作重复 1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2 】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左传僖公五年) 3 】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 左传僖公十五年) 4 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 毅梁传僖公二十四年)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6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而“复”、“更”、“又”、“再”、“重 等副词则侧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和累 加,它们在语义上表示动作行为至少反复了一次以上,因此隐含表达了动作次数 量。另外,词语“尝 有“曾经”之义,表示某事件、动作出现或发生过,因此 表明某个动作行为至少发生了一次,也暗含动作次数量。例如: 7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8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孟子梁惠王下) 9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1 0 】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 无乎? ( 墨子明鬼中) 1 1 我未尝闻天下之所求祈福於天子者也。( 墨子天志上) 1 2 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论语雍也) 不过“尝”表达动作量类似于“有”表达事物量,重点不在表明数量的多少, 而在于数量的存在。因此,“尝”与“未尝”分别表达的是某个行为、动作是否存 在发生过,存在发生过表明次数量至少为“一”,所以可以用“有”提问,如例【8 】; 不曾存在,则次数量为零,如例 1 1 】、 1 2 等,表明动作一次也未发生过。 第二节动作持续量 一、动作与时间 本来时间和事物、活动、性状皆有关系,事物、性状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 并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而一个的活动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也是时间流 动变迁的过程。其中动作的时间性特别强,人们也习惯从时间上来分割某个动作 行为。而与动作有关的时间词语有两类1 :时段词语和时点词语,其中的时点词语 表示“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时段词语也叫“时量词语 ,表示“时间的长 短”。时点和时段是相对存在的,时间轴上的点从微观来看,它也有一定的长度, 而一个时间段从宏观看,也不过是一个点。关键还在于表达者关注的是时间在轴 上的位置,还是时间经历的长度。因此,语言中一些表时间的词语,既可以用来 1 朱德熙,1 9 8 2 ,语法讲义页4 3 。 3 8 第二章动作量 表示时点,也可用来表示时段。例如: 1 昨天他看了一本书。 2 埘;天他一直在看一本书。 例中的“昨天 ,一般是作为时点词语,表达一个相对的时间位置,如例【1 】; 但它本身蕴涵了一个时间量,所以能够用来表持续的时间段,如例 2 】。 所谓“持续”是就时间的延展性而言,因此动作的持续量,关注的即是动作 行为持续的时间量。为此,我们关注的时间表达,是那些关于时段的表达,而非 时点的表达。 二、动作与时间量 时间与人类的生存休息密切相关,因此对时间的关注必不可少,而关于时问 量的表达,起源也很早。甲文中已多有用例: 【1 贞,自今至于庚不其雨? ( 合集1 2 3 3 0 ) f 2 - - 旬又一日甲寅娩。( 合集1 4 0 0 2 正) 例 1 】是用两个时点确定的一个时间量,例 2 是直接用数量词语表达的时间量, 这些至今仍是时量表达的重要方式。其中例 2 】是数量表达方式,例 1 】是非数量词 语表达方式,本文关注的正是先秦汉语里那些非数量表达方式。 时量观念除了用数量词语表现,还较多地以概念化于其它词语之中,包括一 些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等。事物量有多少之别,时间量则有久暂之异,根据其所 表达时间量的大小不同,主要有表长时和短时两类。其中表示长时的有:永、久、 长、恒、永久、长久、恒久等;表示短时的有:暂、须臾、斯须、俄( 俄而、俄 且) 、顷( 有顷) 、少焉、少顷、攸然、突如、倏忽、忽然等。具体的用例如: 1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兮仲簋) 【2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 【3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楚辞哀郢) 4 】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诗小雅六月) 5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6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子劝学) 7 】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 庄子山木) 9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礼记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