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代汉语髟髮词语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代汉语髟髮词语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代汉语髟髮词语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代汉语髟髮词语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古代汉语髟髮词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髟鬟词语研究 摘要 古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人体词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人 体词语这一系统中,“髟爱词语 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体词语 及髟爱词语的形成,寄托了古人对自身状况的认知,寓含了特定时代 人们共同的思想、理念、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华民族一种极其深厚 的文化积淀。 本文将对髟爱词语进行分类解析,揭示髟鬟词语的语义内容和文 化内涵,并探讨髟爱词语的借代义和比喻义。 关键词:髟爱,词语,语义,文化,借代,比喻 r e s e a r c ho nt h eh a i rw o r d so fa n c i e n tc hi n e s e a b s t r a c t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g l o s s a r ys y s t e m ,t h eh u m a nb o d yw o r d s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sr e m a i n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b u ti nh u m a nb o d yw o r d sa n d e x p r e s s io n ss y s t e m ,w o r d sc o n c e r n i n g h a i ra r ea l s oi t sim p o r t a n t c o n s t i t u e n t w o r d sc o n c e r n i n gh a i rc a r r i e dt h ec o g n i t i o no fp e o p l e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a n dr e f le c t e dp e o p l e sc o m m o nt h o u g h t ,t h ec u s t o ma n d e x t r e m e l yd e e pc u l t u r ei nt h es p e c if i ct i m e w ew i l lr e s e a r c ht h es e m a n t i c so fw o r d sc o n c e r n i n gh a i ra n dd i s c u s s t h ec u l t u r ei nw o r d s w ew i l ls t u d yt h es y n e c d o c h ea n dm e t a p h o rb y 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h a i r ;w o r d s ;s e m a n t i c s ;c u l t u r e ;s y n e c d o c h e ;m e t a p h o r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卤苤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螽燃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塑亟叠 e t 期: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 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 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立缸 历d 厂 血于 绪论 人体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事物,在汉语词汇中存在 着大量的以人体器官做词素构造的词语。人体词语作为一种符号,不 仅记录了人类最初命名取象的思维倾向,而且积淀了一定的文化信 息。 人体词语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也 是人们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人体词语进行分析的结果。这方面的成 果比较多,如王彩丽先生的通过名词性人体隐喻透析人的认知过程 ( 山东外语教学2 0 0 2 年第4 期)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概念和基 本原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典型的人体隐喻作了分析;王逢鑫先生的 身体隐喻:构词理据、功能变换、冗赘与错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 0 0 2 年第2 期) 也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与身体隐喻有关的问题;史 锡尧先生对人体词语的关注比较细致,他先后发表了“手”有多少 意思? ( 普通话1 9 8 9 年第1 期) 、身体词语作计量单位( 语文 月刊1 9 9 0 年第9 期) 、说“头”( 语文学习1 9 9 2 年第9 期) 、 漫话“口 与“舌 ( 语文月刊1 9 9 3 年第3 期) 、妒肚 、“腹 语用分析( 语文月刊1 9 9 4 年第2 期) 、“心 族词语的语义、语 用考察( 中国语文1 9 9 4 年第3 期) 漫话“眼睛 和“耳朵” ( 普通话香港1 9 9 6 年第1 期) 等文章。此外,从文化的角度关注 人体词语的还有李树新先生的谈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 内蒙古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2 年第5 期) ;赵永新的反映人体器 官的词语及文化因素( 语言文字应用1 9 9 3 年第2 期) y o 举了不同 器官构成的人体词语,分析其意义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王海桑、吴 可颖的古汉语表年龄的语词及文化背景( 中国语文1 9 9 4 年第 5 期) 讨论了头发、牙齿代指年龄构成的词语;解海江、张志毅的汉 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 古汉语研究1 9 9 3 年第4 期) 利用语义场 理论论述了面部义场由古至今的演变等等。 上述论文在对人体词语的收集、分析、描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工作,角度各不相同,在阐发分析中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但 是这些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应有的深度,他们只是对“心”“牙齿 “发 等的构词作了某些分析而对人体各个器官构成的词语还缺乏全 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就选取人体词语中指称头爱这一身体部位的 词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髟鬟词语进行 语义的描写,对其内部形式的分类及特征进行归纳,对其文化内涵进 行阐释,并着重对髟爱词语的转义用法进行探讨。力求在这个课题的 研究领域,在前人的科研基础上,有所开拓。 本文在髟爱词语的研究上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 、定量定性研究 定量指的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对其中出现的髟鬟词语尽可能 进行穷尽性考察;定性指的是对髟鬟词语进行合理定位,辅助其他文 献中的资料和前人的研究,尽可能把当时出现的髟爱词语描写完整充 分。 2 、由描写到解释 全面、充分、准确的描写是语言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开展深入研 究的基础。本课题从典籍材料出发,对语料进行整理、归纳、分类, 力图勾勒出古代髟鬟词语的全貌。 3 、语言内外要素结合 词汇是社会的棱镜,是文化的底座。髟爱词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 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本课题研究 以语料为根基,对词汇系统本身进行考察,还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对词 汇构成的影响及其发展演变的制约和影响,考察词汇中包含的丰富文 化内涵。 一、古代汉语髟鬟词语的界定 为了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要对“髟鬟词语“这一概念做一个明确 的界定。 在古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人体词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人体词语这 系统中,“髟鬟词语 又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王珏先生曾对人体词语( 他称为“器官名词 ) 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器官名词 包括作为动物的人先天具有的身体、五官、四肢、内脏、毛囊等狭义的器官名词, 也包括作为社会人的性格、才能、意识等广义的器官名词。回李树新先生也指出, 人体词语是指称人体器官的词语及词语结构中包含有人体器官语素的词语和熟 置圆 旧o 依据以上人体词语的界定,我们将髟鬟词语界定为指称头鬟这一部位的词语 及词语结构中包含有指称头爱这一部位语素的词语和熟语。本文讨论的髟鬟词语 不仅包括基本的头鬟器官词,还包括以爱为语素构成的词和固定短语,它们有些 仍指称头爱( 如“鬓鬟 ) ,有些则通过比喻、借代等方式转指其它意义( 如“鬟捻” “垂髫o 我们把这些与头鬟这一器官有关的词语统称为“髟鬟词语。 具体来看,本文讨论的髟鬟词语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指称头鬟这一器官的词语,如“髟 “鬟”“髻 等单音节词; 2 以头鬟这一器官为语素构成的词语,这些词语不再指称人体的头鬟,而是 通过借代、隐喻等方式转指其它的意义,如“垂髫 “髦秀 等; 3 以头蹇这一器官为语素构成的熟语,如“留头不留爱,留鬟不留头”“怒 鬟冲冠”等。 “髟一说文解字:“髟,长鬟焱焱也,从岛。刀段注:磋,犹毛也。一“髟一 既是一个词,又是一个部首。在古代汉语中,以搿髟 为部首构成的单音节词 大多都与头鬟有关,这些单音节词也是我们本文讨论的对象。 o 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 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1 0 9 譬李树新,谈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 j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2 ,( 5 ) 4 搿鬟”,古代汉语中,以“鬟万这个单音节词来指称。头鬟。 本文借“髟鬟一来指代。鬟刀。 古代汉语髟爱词语概说 鬟在人的额面之上高高盘旋,它处于生命的顶端,是人容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备受世人的关注。孝经开宗明义提到:“身体鬟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注疏:“父母全而生之,应当全而归之。头鬟并 非等闲之物。在汉民族眼里,它不仅仅是人类身体器官的一部分,而且它关系到 人类的审美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地位了。 在古代汉语中,髟鬟词语已经形成一个系统。这些词语孕育着非常丰富的文 化内涵。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注重对头鬟的修饰。 对头爱的赞美主要从长、黑、密三方面来考虑。如若头爱长得不符人们的审美要 求时,就会借助假鬟。古代汉民族头鬟以爰髻为主要爱式。 古时以长爱为美。在古代汉语中形容长鬟下垂貌,写作“髟说文解字: “髟,长鬟焱焱也,从长。 段注:“,犹毛也。”因此,焱焱者,形容长爱之 词,说鬟长而垂,其形焱焱也。故集韵云:“髟,长爱儿。 东观记载, 当时东汉明帝马皇后,其鬟长而美,除扎成四起大髻外,还有余鬟,再能绕髻三 匝。又如陈书高祖纪载:“张贵妃爱长七尺,鬓爱如漆,其光可鉴。 以 上都是赞美头发的修长美。 赞颂爱黑的。左传昭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鬟黑而甚美,光可 以鉴,名日玄妻。”文选张衡七辨也日:“鬓鬟玄髻,光可以鉴。”成语里 也有“鬟光可鉴 。鉴,原是古代器名,青铜制,形似大盆,用以盛水或冰。古 时没有镜子,古人常盛水于鉴,用来照影。把黑爱比作鉴,这是夸大形容头鬟的 润泽黑亮。 赞颂鬟密的。鬓,毛爱稠黑貌。诗经墉风君子偕老:“鬓鬟如云,不 屑髦也。 宋陆游霜草诗:“草衰有复荣,我爱宁再鬓。”明汤式一枝 花赠明时秀套曲:“星靥靥花钿簇翠圆,黑鬓鬓云髻盘鸦小。”清厉鹗游 中塔院遂历上塔院诗:“盘跚到上塔,修竹密于鬓。” 还有以“鬓为构词语素组成表示鬟密黑美的词语。 鬓美,谓头鬟稠黑美丽。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洗头盘:“相传女 6 子就盘沐鬟,能使鬟鬓美而长。 邓之诚骨董三记屈翁山集外文引清屈 大均花怪:“其鬟鬓美其长,鬈嚣至眉,面玉色,唇丹鲜,红襦彩履,芗泽竟 体。 鬓云,谓女子头鬟稠黑如乌云状。清黄永姗姗传:“姗姗侍夫人出,常 妆便服,迟迟来前,鬓云肤雪,柔若无骨。况周颐临江仙词之四:“记得鬓 云香覆额,新兴梳裹偏宣。 鬓黑,头爱稠黑貌。陈书皇后传后主张贵妃:“张贵妃鬟长七尺,鬓 黑如漆,其光可鉴。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十回:“西太后丰容盛箭,天生 成一头美鬟,鬓黑可鉴,如乌云相似。陈炜谟狼筅将军:“像披着孔雀翠的 泥金绡衣的美人,在瓦尔池舞后,洗去铅华,卸去珠翠,倚着玻璃窗口,抚着鬓 黑的香爱。 鬓鬈,稠黑的鬟鬈。清方履蔑孙母倪孺人墓志铭:“鬓髦可截,资乐羊 之游学;莞葭为盖,娱莱子之高情。” 鬓鬟,稠美的黑裳。诗墉风君子偕老:“鬓鬟如云,不屑髦也。 汉张 衡西京赋:“卫后兴于鬓爱,飞燕宠于体轻。”唐杜甫昔游诗:“虽悲鬓 鬟变,未忧筋力弱。甜 鬓鬓,稠黑的鬓爱。唐自居易如梦令词之二:“鬓鬓弹轻松,凝了一 双秋水。”明王世贞愁赋:“朱颜向墨,鬓鬓移素。 古人对头爱的审美要求是长、黑、密。在古人眼里,长一头又长又黑又密的 头鬟,则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美、健康美。所以如果长得不理想,人们就用别人的 好头鬟来装饰自己。 “妇人之首,不能无饰,自昔为然矣,与其饰以珠翠宝玉,不若饰之以髟 皮。髟皮虽云假,原是妇人头上之物,以此为饰,可谓还其固有,又无穷奢 极靡之滥费,与崇尚时花,鄙黜珠玉,同一理也。予岂不能为高世之论哉? 虑其 无裨人情耳。(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 左传哀公十七年:“初,公( 卫庄公) 自城上见己氏之妻鬟美,使髡, 以为吕姜鬈。”鬈,就是假鬟。诗墉风君子偕老:“鬓鬟如云,不屑髦也。” 郑玄笺:“鬈,爱也。孔颖达疏:“言己鬟少,聚他人爱益之。”庄子天地: “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髦,病而求医。 新唐书东夷传新罗:“兴光亦 上异狗马、黄金、美髦诸物。清钱谦益丁节妇传:“节妇鬓鬟,老而不衰, 栉有遗鬟,必需之以为髦。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假鬟的词语有: 鬟,三国志吴志薛综传:“珠崖之废,起于长吏靓其好爱,毙取为爱。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 狒狒) 血可染绯,鬟可为发。一清唐孙华 夏重谈金陵旧事诗:“复有故宫妃,飞蓬乱双鬟。 炭子,假髻。胡祖德沪谚外编卷下引清颠公三百六十行营业谣卖 爱子:“爱予本是头鬟扎,可将假鬟济真爱。 炭髦,假髻。仪礼少牢馈食礼“主妇被锡衣移袂”汉郑玄注:“被锡 读为鬟鬟,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鬟,以被妇人之骱为饰,因名爱荔焉。 唐柳 宗元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髭鬈峨峨,笾豆维嘉。宋史后妃传 上真宗刘皇后:“柴氏、李氏二公主之见,犹服爱鬃。明唐顺之吉镜歌: “银镂细细爱髦萦,瓜皮津津流水渍。 清钱谦益秀才孙鲐妻王氏墓志:“爱 鬈我我兮,骱而去缓。 鬟爱,假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一鬟爱:“鬟鬟,乃剪雹下爱也。” 清陆圻新妇谱款待宾客:“新妇或系贫家之女,奁无可废,然常存此心, 即布衣可质,鬟震可截也。 鬟,假爱。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郑玄 注引诗:“鬓爱如云,不屑鬟也。今本诗墉风君子偕老作“不屑髦 也。”郑玄笺:“鬈,鬟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造字时有通借证:“说 文九篇上髟部云:鬟,髭也,从髟,易声。或作髦。按爱下云:益鬟 也。鬟训爱,爱训益鬟,则荔为益鬟可知。易益古音同,鬟从易,假易为益也。弦 鬏,鬏勒,假髻。清李斗扬州画肪录小秦淮录:“扬州鬏勒,异于 他处,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 音诸义髻。 我国古代,以头鬟散乱为丑,故而由乱爱引申为衣冠不整、不事修饰、癫狂、 狰狞之貌。 古汉语中,形容乱鬟的词语有: 髦,毛鬟蓬乱貌。攀攀,毛爱蓬乱貌。清黄景仁平定两金川诗:“突 锋冒烬纷投诚,颈徽缱索髡擎擘。 鬟,毛爱乱貌。楚辞大招:“豕首纵目,被鬟鬃只。”王逸注:“鬓,乱 貌也。一楚辞刘向( 九叹思古 :“爱披披以鬓鬟兮,躬劬劳而瘩悴。 王逸 注:“披披鬓鬟,解乱貌也。唐柳宗元哀溺文:“爱披鬟以舞澜兮,魂伥 伥而焉游。一 髻髻,头鬟散乱貌。元袁桷扈跸开平次鲁子晕韵:“共知心耿耿,明对 鬟髫髻。髻肇,狰狞。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茅鹿门云:吾作文 时,屋瓦皆为动摇。说得恁髻髦可畏,想讼魁代入作诉牒时,当如此下笔。 骺,头鬟散乱貌。宋欧阳修绛守居园池诗:“胡鬃虎搏岂足道,记绿 细碎何区区。 骺首,头爱散乱貌。霓裳续谱筋首儿:“髯首儿认不出云鬟雾髻,血泪 儿擦不干新痕旧痕。 筋头,头鬟散乱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富调卷二:“几个鬣头的行者, 着铁褐直掇,走离僧房。 清无名氏柳轩丛谈江君辅:“君辅方久坐堂上, 讶无出肃客者,忽一霸头婢,肩水桶,目江大声日:尔新来仆,速出汲! m 清王 韬淞滨琐话红豆蔻轩薄幸诗中:“小婷日:此间多髯头大腹贾,令人见作 三日恶。m 鬃,鬟乱貌。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到次日清早晨,婆娘先起来,穿上 衣裳,鬟着头,走出来。 参见“髦松刀。 鬃头,亦作“鬟头 。头鬟散乱貌。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这西门庆也 不梳头洗脸,鬈头,披着绒衣,戴着毡巾,径走到花园里藏春阁书房中。 髦髻,亦作“鬈髻。毛鬟散乱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回顾其婢,广颡巨目,短鬟髦髻,腰腹彭亨,气咻咻如喘。 清纪昀阅微 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爱鬈髻如羽葆,手足皆钩曲如鸟爪,宛然一奇鬼也。 攀,鬟乱貌。元吴莱观孙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图诗:“裳衣互躲袭, 角鬣纷披拳。 傅尊故园诗:“清宵百感多哀思,吟罢还搔短鬟零。 拳鬃,本指毛囊蓬乱貌。唐元稹有酒诗之一:“天蒸地郁蕈动萌,毛 鳞躲介如攀髯。 宋朱辅溪蛮丛笑:“胎鬟不剃除,长大而无栉篦,不裹巾, 蓬垢雾鬈,自古以然,莫可化也。后引申为狰狞,凶恶可憎貌。唐元稹酬 9 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鳌钓气方壮,鹘拳心颇尊。下观攀髯辈,一扫冀不 存。 元吴莱女杀虎行:“山深日落猛虎行,长风振木威零髯。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以次各指其官职,率拳攀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髯,乱鬟。明杨慎丹铅杂录聒与髯同:“沈俭期诗鹦鹉晴林彩聒 分,字一作髯。 按,今本全唐诗卷九六载沈俭期从幸香山寺应制诗作 “鹦鹉晴林采吒分 。参见“髯髦 。 鬃,乱裳。西溪丛语卷下引旧题汉东方朔神异经:“西北荒有人, 人面朱鬓,蛇身人手,四足,食五谷禽兽,顽愚,名日共工。 按,今本神 异经西北荒经作“人面朱鬟 。 甏头赤脚,头鬟散乱,双脚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之貌。明无名氏下 西洋第二折:“人执标枪气势舞,髦头赤脚布袍宽。若还赢了都欢喜,若是输 了都往水里钻。 筋头垢面,头蹇蓬乱,满脸污垢。谓不事修饰。元高文秀遇上皇第 一折:“鬃头垢面,鼓腹讴歌。参见“蓬头垢面”。 骺头跣足,头鬟蓬乱,双脚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之貌。三国演义第八 八回:“孔明尽教入帐看时,皆是青眼黑面,黄鬟紫须,耳带金环,骺头跣足, 身长力大之士。 解鬟佯狂,散鬟假装疯癫。韩诗外传卷六:“比干谏而死。箕子日:知 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 遂解鬟佯狂而去。 小结: 鬟,头鬟的通称;鬈,蓖落的头爱:鬓,脸庞靠近耳边的头鬟;暂,头发梢; 髻,挽在头顶或脑后的鬟结;髫,古时儿童下垂的爱式;髦,毛发中的长豪;髟, 长发下垂貌;鬓,髦爱稠黑貌;髯、鬟、筋、髻、霉、髯、髯等表示乱鬟。我们 发现在指称头爱这一概念时,既细致又精密。古人对头鬟这一概念的区分与命名, 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成长初期的思维特点,他们将其所能观察到的事物的每一个 细节都作为一个概念,都用专名去反映。而且从人类学的角度讲,不同民族因为 发展水平不同,对某一类事物的兴趣,关注和积累相异,因此认识的结果和质量 i o 总是有很大差别。凡是一个民族兴趣的所在,那么在相应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 词汇集中在那儿。而生活中为人们所忽略的地方则可能有时只有大而化之的几个 词。这一点正如帕默尔所说:“一种语言的词语与其说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现实, 还不如说是反映了操这种语言的人们的兴趣所在。”语言是人发明来为自己服务 的工具,因此语义对世界的划分始终遵循着人的需要。文化总则首先决定人需要 什么,不需要什么,什么对他们有用、有趣、或有害,然后人们对跟自己利益相 关的目标产生注意,并赋予名称。 因此,从古代汉语髟鬟词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头爱在人们生活中所 处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头鬟本身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是我们华夏 民族头鬟文化发展的结晶。 髟鬟词语语义文化分析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有自身的内在组织规律,对语言系统进行本体性的 研究,旨在揭示构成语言大系统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句法系统以及语义系统 等子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规律。但任何有规律的系统都不是完全封闭、完全独 立的,而总是和其他系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越密切,系统与系统之 间的相互影响就越明显,单纯的本体性研究并不能充分揭示语言系统的内部机 制。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深人地比 照性研究,这能更加广泛地揭示语言的社会性,也能加深人们对语言的文化功能 的理解。 固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 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 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 的不同层面上。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文化差异在词汇层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本文将对髟爱词语进行语义分析,描述髟鬟词语的意义, 揭示髟爱词语在构词中意义上的共性,归结出髟爱词语的文化内涵。 国顾嘉祖、陆异语言与文化,第2 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 1 2 ( 一) 髟鬟词语年龄代称词 在古代汉语中,人们有用头鬟来代称年龄的用语习惯。因为不同的年龄群体 具有不同的鬟型、不同的颜色。因而头鬟作为年龄代称词的构词理据不仅适用子 一个年龄段的概念,还适用于年龄这个概念所属的整个年龄义类,年龄在语言中 得到了液态生动的表现。所以古人就利用鬟型、鬟色这一特点作为构词理据来代 称不同的年龄。 1 、以头鬟的样式代指年龄 古时,儿童的头鬟是自然下垂的,或将头蹇绾成小髻。因此幼年的儿童一般 用以下词语代称。 两髦,古时男子未成年时,鬟分垂两边至眉。诗经墉风柏舟:“髡彼 两髦。”毛传:“髡,两髦之貌。髦者,爱至眉,子事父母之事饰。 陆游斋中 杂兴诗:“琅琅颂诗书,尚记两髦髡。刀 “髫 ,儿童下垂之鬟。 垂髫,儿童。晋陶潜桃花源记:“黄鬟垂髫,并恰然自乐。 唐司空 曙寄卫明府诗:“柴桑官舍近东林,儿稚初髫即道心。清戴名世( 姚 符御诗) 序:“初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髫男,男孩。清厉鹗茅湘客 序:“( 吴地) 声诗极盛, 其著作大小雅之材,传诵通都大邑,髫男稚女,皆能道其姓氏。 髫女,女孩。清厉鹗张今涪 序:“一篇始出,四方传唱,敏 若风雨,虽茶樯酒帜,井眉椒壁闲,伟男髫女,皆能道其名字。 髫年,幼年。唐杨炯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卯岁腾芳,髫年超霭。明曙 隆昙花记尹公冤对:“你本是个最歹心人,方在髫年,便手刃父妾。徐念 慈余之小说观:“吾见髫年伙伴,臼坐肆中。 髫秀,犹妙龄。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二十回:“继妃路氏,系太皇太 后侄女,年虽髫秀,貌未妖淫,子业未能满意。 髻角,男孩。语本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翦爱为髫,男角女羁。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欢郎) 须臾至,髻角儿如鸦头绪儿自; 穿一领触衫,不长不短,不宽不窄。 髡,爱垂貌。诗墉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仪。宋陆游夜 坐观, b j l 作拟毛诗欣然有感诗:“老夫假寐角巾低,稚子高吟两髦髡。”清刘 大樾题朱子颍画像诗:“忆昔与子初结交,童然侍侧髡两髦。 髡右,古代指女童或青年女子右边头鬟下垂的鬟式。亦借指青年女子。王 闯运李编修妻郭夫人墓志铭:“本期百岁,才逾二年,璋祥未兆,髡右俄捐。 髡髦,, l , j l 或幼时的代称。宋曾巩代皇子延安郡王谢表:“欲善在身, 忘髡髦之至弱。 宋陆游社饮诗:“起舞非无垂白伴,暮归仍有髡髦扶。” 总角,古时儿童束鬟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齐风甫 田:“婉兮娈兮,总角卵兮。 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 孔颖达疏:“总角 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陈书韩子高传:“子高年十六,为总角, 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宋苏轼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 吹葱叶送迎翁。”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 手侍立。 王阁运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 角之年,研精六艺。而后用总角来借指童年。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 道,自首无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夷甫时总角,姿才 秀异。”唐刘知几史通自叙:“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 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一清刘大槐祭族长嗣宗先生文:“我 始总角,翁犹壮年。捧 总岁 j ,古时儿童束爱为两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朝皇 孙以下,总9 j 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 会通- - :“余自总卯之岁,溺志斯途,南北东西,访求余二十载,经史子集,类 次赢三万编。”后借指童年。南朝梁武帝拟长安有狭邪诗:“小息尚青绮, 总卵游南皮。隋李谔( i - 隋高祖革文华书:“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9 p , 未窥六甲,先制五言。 爱丫,少女爱式。宋梅尧臣送张子野知虢少1 1 先归湖州诗:“溪山小女 儿,姹姹两爱丫。 束爱,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把头鬟束成髻, 1 4 盘在头顶。 后来就用“束爱 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鬟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鬟,读书轩中。 结鬟:古代男子2 0 岁束鬟而冠,表示成年。史记李将军列传:“广 结鬟,与匈奴大小七十八战。一 2 、以头鬟上的饰物表年龄的 ( 1 ) “笄弦,古代女子一般到1 5 岁以后,就把头鬟盘起来,并用笄 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本来是指古代女子长到十五岁时要用簪子将头鬟盘起来。仪礼士 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 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唐代以前妇女无冠,现在戏台上的 凤冠出现得很晚。女子十五而笄,即同男子二十而冠一样,把头鬟盘到头项上用 缡包住,插笄而定,表示从此成人,可以婚配了。所以后代称女子到了结婚的年 龄为“及笄之年 或简称“及笄”。及笄,也称为“上头 ,梁简文帝和人渡 水:“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 笄年,谓女子成年。唐王韫秀寄姨妹诗:“笄年解笑鸣机妇,耻见苏 秦富贵时。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癸丑,长安公主薨,帝之长女也, 笄年降于驸马杨承祚,帝悼惜之甚,辍视朝二日,追赠秦国公主。 宋史理 宗纪三:搿福州陈氏,笄年守志,寿逾九裹,诏旌表其门。”清叶廷管守 海盐县主簿王顼妻墓志铭:“夫人少习诗礼,长善笔札。自孩提至笄年,不履堂 阈。 初笄,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见礼记内则。后因以“初笄”指女 子成年。南朝梁简文帝从军行:“小妇赵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郑声。唐掷 世翼看新婚诗:“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揉梅。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三:“千言万语对生意,小女初笄为姊妹。 ( 2 ) “冠 ,古代礼俗,男子二十或十九岁行成人之礼,结鬟戴冠 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 礼上:“二十日弱,冠。 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日弱 也。 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贾生娇 娇,弱冠登朝。”晋左思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摹书。唐刘 知几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 宋钱 易南部新书癸:“章幼时为照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于其父,章弱冠,父 为娶妻李氏女。 明高启顾荣庙诗:“弱冠游洛师,已蒙南金赏。 刘绍棠 花街:“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 j , j l 子年方弱冠得了水 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呜呼。 3 、以头鬟的颜色代指年龄 汉王充论衡无形:“人少则鬟黑,老则鬟白,白久则黄。 根据这一特点,故而人的年龄以头鬟的颜色来表述,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 1 ) 用搿绿鬓力“鬓鸦弦等代指青年、中年 绿鬓,少年头鬟乌黑有光泽。“玉带金鱼,朱颜绿鬓,占断世界蓉耀。 ( 康 与之喜迂莺) “沉夏落红颜,蝉声摧绿鬓。”( 乔知之从军行) 鬓鸦,亦作“鬓鸦 。清李渔奈何天媒欺:“儿女催人改鬓鸦,只恐 虚度年华。 朱颜绿爱,指青春年少。宋沈遘送旬谌通判颍川诗:“朱颜绿爱出尘 土,长缨高盖生清风。 清唐孙华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朱颜绿爱况未老, 才地何雷十倍予。弦 ( 2 ) 用“鬓华甜鬓雪弦口鬓斑黟、“黄鬟“华爰 膏华颠 留华首一搿华 皓刀等代指头鬟斑白的老年人 鬓华,宋欧阳修采桑子词:“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1 日曲重听, 犹是当年醉里声。 元揭馔斯和族子节京城客思:“岁月日夜去,为谁催鬓 华。 明杨基闻邻船吹笛诗:“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清顾 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诗:“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鬓雪,唐白居易别行简诗:“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鬓雪。”宋李昴 英贺新郎词:“老行要寻松竹伴,雅爱山翁鬓雪。 清方文曹子顾秘书 见访感旧诗:“别来万事沧桑改,老去重逢鬓雪盈。 清李邺嗣泊定海夜 1 6 哭诗之四:“江烽催鬓雪,野爨燎衣霜。 鬓斑, 宋张耒和陈器之谢王渑池牡丹:“狂来满插乌纱帽,未拟尊前 感鬓斑。 清王士祺天门山夜泊诗:“列宿垂江阔,球萤点鬓斑。”清沈 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 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一 黄鬟,指老年人、高寿者。东汉 论衡无形云:“人少则爱黑,老则爱 白,白久变黄。 于是在古代文献中,常用黄鬟来形容年老高寿者。尚书泰誓 有句:“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爱,则罔所愆 华鬟,本指花白头鬟。张九龄戏题春意诗:“日守朱丝直,年催华鬟新。努 也指老年人。后汉书边让传:“华鬟旧德,并为元龟。 华颠,白头。指年老。后汉书崔驷传:“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 而报赵。唐卢肇被谪连州诗:“黄绢外孙翻得罪,华颠故老莫相嗤。清赵 翼接张廉船书寄答诗:“欲作报章无别语,相期健饭到华颠。 鲁迅集外集 拾遗 之一:“华颠萎寥落,自眼看鸡虫。 华首,指老年。后汉书樊准传:“故朝多皤皤之良,华首之老。一李贤 注:“华首,谓白首也。”新唐书张知謇传:“伯仲华首同贵,时以为荣。清杜 浚椰冠道人歌:“椰冠华首日相亲,人见椰冠识道人。 华皓,须鬟花白。指年老。隋书李穆传:“至若吕尚以期颐佐周,张苍 以华皓相汉,高才命世,不拘恒礼。 旧唐书良吏传下张知謇:“须鬟华皓, 同贵于朝,时望甚美之。 宋苏轼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故山岂敢忘, 但恐迫华皓。” ( 3 ) 其它还有 二毛,头鬟斑白。也指头鬟斑白的老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 重伤,不禽二毛。 垂自:须鬟将白,谓已迸老年。鲍照拟吉诗:“结鬟起越马,垂自对讲 书。 梨眉艾鬟,眉鬟俱白。形容年高。清檗子聊斋志异侠女篇弹词:“其 子后来镜下芙蓉人及第,祖母尚梨眉艾甏寿而康。 潘鬓成霜,晋潘岳秋兴赋并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斑 鬓髟以承弁兮,素鬟飒以垂领。因以“潘鬓成霜”为中年鬓爱初白的代称。元无 名氏醉写赤壁赋:“我则待养浩然袁门积雪,久以后空嗟叹得潘鬓成霜。” ( 二) 髟鬟词语一刑罚的代称 我国古代的先民是蓄鬟不剪的。蓄爱可能是古人迷信心理的一种反映,由于 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因而人们在崇拜自然、崇拜上天的同时,也崇拜上苍赋 予道德神秘莫测的人类身体。头鬟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忽视,常常被 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而且孝经开宗明义提到:“身体鬟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注疏:“父母全而生之,应当全而归之。一 头爱并非等闲之物。在汉民族眼里,它不仅仅是人类身体器官的一部分,更 为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地位了。如果谁被剔去头鬟,那就是犯了罪, 或者是精神不正常,又或者是妖魔。楚辞涉江日:“接舆髡首兮,桑扈赢 行。 接舆被剔去头鬟,便被称为“楚狂。髡顿,传说中的牛妖名。太平御览 卷八八六引白泽图:“故牧弊池之精名日髡顿,状如牛,无头,见人则逐, 人以其名呼之,则去 。闻一多战后文艺的道路:“史记- 滑稽列传淳于 髡为齐国赘婿,髡是受剃了爱的髡刑的,名字都已证明他是奴隶了。” 中国古代有五刑,即墨刑、判刑、宫刑、刖刑、髡刑。 髡,古代的一种刑罚。周礼夏官掌戮“髡者使守积”汉郑玄注:“此出五 刑之中,而髡者必王之同族不宫者,宫之为翦,其类髡头而已。”汉焦赣易 林复之坎:“髡刑受法,终不得释。”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人俗力田作,多 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三国志魏志王凌传“凌举孝廉,为裳干长”裴 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凌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三 国志魏志袁绍传“绍爱少子尚”裴松之注引三国魏曹丕典论:“刘氏 性酷妒,绍死,僵尸未殡,宠妾五人,刘尽杀之;以为死者有知,当复见绍于地 下,乃髡头墨面以毁其形。”晋葛洪抱朴子用刑:“且髡其更生之鬟,挝其 方愈之创,殊不足以惩次死之罪。”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司马迁答任 少卿书云:其次鬟毛爱,婴金铁受辱。髡刑,则剃毛爱。”范文澜、蔡美彪 1 8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以来有一种髡刑,把罪人须鬟剃光。” 资治通鉴- 陈武帝永定二年:“帝寻鬟怒,闻唏得杖,以故不杀,髡鞭配甲坊。 清昭楗啸亭续录名臣论识:“又向以当复肉刑,若以髡治罔上,以副治军 律以刖治盗,以劓治贪,可岁免死百人。” 吉汉语词汇中对髡这一刑罚的记载随处可见,在古汉语词汇里集中体现为 “髡 + “另一种刑罚名 。 髡流,亦作“髡流 。剃去罪徒须鬟并流放边地。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卷五:“秦相大怒,付锷于理。谏官承风旨,遂谓公与锷为刎颈交,更相誉说, 由是罢郡。锷遂髡流岭表。 髡笞,亦作“髡笞”。剃去须鬟,鞭打身体。后汉书史弼传:“诏书前后 切却州郡,髡笞掾史。 魏书刘昶传:“灵太后召清河王怿决其事,二家女髡 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敦煌为兵。 髡敛,剃鬟并带上脚镣。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六年:“律坐髡钛而役 者,敕黥窜以为卒。 髡钳,亦作“髡钳 。谓剃去头爱,用铁圈束颈。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唐卢照邻咏史之一:“髡钳为台 隶,灌园变姓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蒙) 因直言触忤刘璋,被璋髡钳 为徒隶,因此短鬟。 清赵翼赠李莪洲诗:“矢石已教同死地,髡钳那更 伴危途。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四章:“古用苗制,施行肉刑,汉文免之, 改为囚徒髡钳,鬼薪役作。 髡刖,剃鬟与断足之刑。汉贾谊新书阶级:“是以系缚、榜笞、髡刖、 黥劓之罪,不及士大夫。 髡形,亦作“髡形”。指剃爱和去除颊鬓之刑。元姚燧浙西廉访副使 潘公神道碑:“罪入髡形,有少枉疑,犹己渴饥,不身之私。 明夏完淳大 哀赋:“室处有荼毒之淫,虿鬟有髡形之累。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素 馨:“今也人尽髡形,花无所著,亦渐以稀少矣。 髡削,谓受髡刑,剃去须爱。汉王符潜夫论浮侈:“明帝时,桑民 攒阳侯坐冢过制髡削。 汉语成语“以爱代首 “擢鬟抽肠 也反映了这一刑罚。 1 9 以鬟代首,据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写道:操留苟或在许都,调遣兵将,自 统大军进爱。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 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 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 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 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 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 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日:“丞相岂可议罪? ”操日:“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 服众? ”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 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 操沉吟良久,乃日:“既春秋有法不 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 乃以剑割自己之爱,掷于地日:“割鬟权代首。 使人 以爱传示三军日:“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鬟以代。 于是三军悚然,无 不禀遵军令。后人有诗论之日:“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爱 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擢爱抽肠,拔下头爱抽出肚肠。形容自引罪责,表示悔恨,以求宽恕。梁 书伏随传:“岂有人臣奉如此之昭而不亡魂破胆,归罪有司,擢爱抽肠,少自 论谢? 一 除此之外,剔去自己的头鬟来表示赎罪的美丽故事在古代汉语里也多有记 载。 吕氏春秋顺民等记载汤时天下大早:“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 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于是剪其鬟,厝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 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一商朝初年( 约公元前1 6 世纪) 成汤灭桀以后,自 称天子,建立了商王朝。据说成汤夺得天下后,我国中原遭到大早,整整五年时 间,老天爷不下一滴雨,河水枯竭,田地龟裂,草木焦死,庄稼颗粒无收。这时 候成汤焦急万分,就跑到城外的桑林里,向苍天祷告道:“这是我一个人的罪过, 请不要连累天下的百姓;如果百姓有什么罪过,也都怪我不好,请责怪我一个人 吧。请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过错,而使得天下的老百姓都活不下去! ”说罢,剪 下自己的头鬟和指甲,作为自己的替代,用枷锁把自己的双手束缚起来,愿意将 自己的身体当作牺牲,祭祀上帝,要求由自己来承担上天的惩罚。谁知道这样一 来,感动了上帝,天上突然哗啦啦地下起大雨来。 ( 三) 髟爱词语一身份的标志 1 、民族身份的标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迥异,有着不同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古代中原汉民族对头发的处理 方式就与四裔少数民族不同,因而头鬟的样式就被作为了民族区别的表征之一。 北方中原地区汉族人民历来以蓄发束发为礼俗。小孩子出生,到剃“满月头 ; 时,常在前顶留一小块寿桃状的头发,称为霪,保留着一小片胎鬟又称“血鬟, 佣 用意在予表示对于父母的孝敬之情。这种习俗在今天的苏北、河南、山西等农村 还保留此习俗。留下的头发在孩子进入幼儿和少年时代被称为“髦”,并一直保 留到成年之前,所以“髦 是未成年男子的标志。古代当一名男子满2 0 岁,就 应当把头鬟束起来,插上簪子,然后戴冠,由父亲获老师为他取一个与“名意 义相关的“字 ,从此以后,社会就承认这名男子是一个成年人了,这就是所谓 的冠礼。同样,古代女子满1 5 岁,也要把头鬟扎起来,插上簪,被叫作“及 笄”,这是女子成年的标志。女子许嫁时,用五彩丝绳( 称为“缨) 把头鬟束起 来,成婚的当夕由新郎亲手解下,称为“结发”。如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夫 妻,席不暖君床。 “结发夫妻“指的是原配夫妻,原配的妻子又称“鬟妻”。唐 宋时代,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之前要各剪下一绺头爱,挽在一起表示同心,称为 “合髻 。 而与此同时,中原地区四周的各个民族仍然保持着披鬟的习俗。礼记云: “东方日夷,被鬟文身;西方日狄,被爱朱身。”据此,我们知道周时的夷狄, 头爱都垂披在肩上。论语孔子日:“微管仲,吾其披爱左衽矣。意思是说没 有管仲,我们就会披着头爱,衣服的前襟向左开,沦为夷狄了。孔子以披鬟作为 夷狄的一个特征,并将它视为一种落后与不文明的象征。西溪丛语卷下引旧 题汉东方朔神异经:“西北荒有人,人面朱髯,蛇身人手,四足,食五谷禽 兽,顽愚,名日共工。”按今本神异经西北荒经作“人面朱爱”。 2 l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词语便可对爱式与民族习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鬃,一种爱式,后借指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书牧誓:“及庸、蜀、羌、 鬃、微、卢、彭、濮人。打孔颖达疏:“此八国皆西南夷也。”唐柳宗元祭姊 夫崔使君简文:“蜀寇内侮,祸联羌挈。君出显昼,披攘其徒。 清张闯陶送 石琢堂殿撰出守川中诗:“地远羌髯杂,时危战伐频。”郭沫若宿楚雄诗: “濮鬃北会无遗迹,诸葛南来有旧营。 披鬟左衽,披头散爱,衣襟向左边开。古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含 有落后、不开化之意。后亦借指异族入主。语出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 被鬟左衽矣。 被,通“披:衽,同蕾孛任。宋文惟简虏廷事实披秉: “胡几自古以来,披鬟左衽,习以为俗。 亦省作“披鬟 。清方文舟过 芜湖寄怀沈昆铜诗:“四海倏披鬟,中原谁枕戈。 断裳文身,古代吴越带风俗,截短头鬟,身刺花纹,以避水中蛟龙之害。左 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爱文身,赢以为饰。 宋苏轼策断二五: “昔吴之先,断鬟文身,与鱼鳖龙蛇居者数十世。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 “古代吴越人断鬟文身,是我们熟知的事实。亦作“断鬟纹身。冯至伍 子胥九:“在吴越的边境上还有许多野人,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