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尝试对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跟普通话相 , 比,呈现不对称的现象,进行较全面的考察。 本文首先在“引论”中指明研究对象,限定研究范围,指出北方方言中可能 补语的肯定式几乎才确r 得”,大部分用 v cy ) v 不c ) 的不对称形式,偏离了 普通话 v 得c v 不c 的对称形式;然后在“描写”部分从相当于普通话的a 、 b 和c 类形式及宾语的位置四个方面进行较充分的描写:在“解释”部分拟从历 时演变角度,即构成可能补语的标志“得”和“了”的虚化过程,进行解释,并 从方言类型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最后是“结论”,指出对这种不对称现象考察的必 要性。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t r i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a s y m m e t r i cp h e n o m e n o nb e t w e e na f f i r m a t i v ea n d n e g a t i v ec o m p l e m e n tt h a t s t a t e s c a n ”i nn o r t h e r nd i a l e c t s b y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 s t a n d a r dc h i n e s e i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i sp a r td e s i g n a t e st h et a r g e ta n ds c o p eo f s t u d y , p o i n t i n g o u tt h a t t h e a s y m m e t r i c f o r m v c l e ) v b u c ) i s u s e d w i d e l n i n s t e a do fw o r d “d e ”i n a f f i r m a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c o m p l e m e n tt h a ts t a t e s c a n ”i nn o r t h e r nd i a l e c t s ,w h i c h d e v i a t e st h es y m m e t r i cf o r m v d ec v b u c ) i i d e s c r i p t i o n t h ep a p e ri nt h i sp a r tm a k e sa f u l l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a s y m m e t r i c p h e n o m e n o nf r o mf o u ra s p e c t s :f o r ma bca n do b j e c tp o s i t i o nw h i c ha r ee q u a lt o s t a n d a r dc h i n e s e i l l e x p l a n a t i o n t h i sp a r t s t u d i e st h e a s y m m e t r i cp h e n o m e n o nf r o md i a l e c t t y p o l o g ya n dt r i e st oe x p l a i ni tf r o m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m a i nm a r k e r s d e ”a n d “l e o f c o m p l e m e n tt h a ts t a t e s c r n f i n a l l yt h ep a p e rp u t sf o r t ht h en e c e s s i t y t os t u d yt h i sa s y m m e t r i cp h e n o m e n o ni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p a r t 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 一、引论 1 1研究问题的提出( 研究对象) 普通话表示动作的可能性,大体上有两种语言手段,一种是在动词 前面加能愿动词,如“能”、“可以”等,另一种是在动词( v ) ( 包 括形容词) 和补语( c )( 包括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 间加“得不” 字,构成所谓可能补语,带“得”的格式是补语的肯定可能式,带“不” 的格式是补语的否定可能式。 可能补语,也称补语的可能式、动词的可能态、能性补语、能性述 补结构等。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一律称为可能补语。 按照结构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能补语一般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 参照刘月华1 9 8 0 ) : a 类: v 得c v 不c 】一般情况,如吃得饱、出不来。 b 类:【v 得了v 不了1 i a o 】口语里常用,如:去得了,熟不 了。傀儡可能补语d u m m yp o t e n t i a lc o m p l m e n t s ,“了”是傀儡补语, ( 赵元任19 6 8 ) ,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词汇意义“完成,结束”( 比如 “去不了”) ,只用来给动词提供构成可能补语的机会,所以不能把它 划到a 类。 c 类: v 得v 不得 如:去不得、急不得。 袁家骅( 1 9 6 0 ) 早就注意到了可能补语在汉语方言中的表现形式是 多种多样的。通过实地考察与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北方话里可能补语的 肯定式几乎不用“得”,大部分用 v c 了 。有的方言,跟否定式fv 不 c 】相应的是 能v c ,显得很不对称。而且用 v c 了) v 不c ) 的方 言也偏离了普通话【v 得c 】【v 不c 的对称形式:可能补语的标志不 是放在v 和c 之间,而是放在( v c 】之后。这种语法形式不能简单地归 之于“词汇代替”现象。 例如:河北昌黎( 方言志) 这果子吃得吃不得? 这是熟的,吃得。留, 那是生的,吃不得。 你们来了来不了? 我没事,来了。留 他忒忙,来不了。 普通话 这果子吃得吃不得? 这是熟的,吃得。 那是生的,吃不得。 你们来了来不了? 来得了。 我没事,来得了。 他忒忙,来不了。 这决石头很沉,拿动拿不动? 这块石头很沉,拿动拿不动? 我拿动。留,我拿得动, 他拿不动。他拿不动。 可以看出,昌黎可能补语的肯定式用“动词+ 补语+ 口留”格式来 表达。可能补语的标志是直接加在 v c 】之后的,不用“得”,跟普通 话可能补语的肯定式格式【v 得c 不同,偏离了普通话的可能补语肯定 式和否定式形式上的对称格局。 那么,为什么在现代汉语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 式和否定式跟普通话相比,呈现不对称的现象昵? 本文首先对这一不 对称现象进行较充分的描写;之后,拟从历时演变角度,即构成可能 补语的标记“得”和“了”的虚化过程,尝试进行解释,并从方言类 型学角度考察这种现象。方言材料限制在北方方言区,其中主要是河 南、河北、山西、山东几个省份,有时也涉及到部分南方方言资料。 i 2 研究现状 前贤时彦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可概述如下: 太田辰夫( 19 58 ) 、蒋绍愚( 1 9 9 5 ) ,提到近代汉语中可能补语的 岢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但是只限于普通话,没有涉及到方言语法。 柯理思( 19 9 5 ) 提到方言中也存在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但只论 述了可能词尾“了”的情况。 - 2 汪国胜( 1 9 9 8 ) 提到湖北大冶方言“v 得”与“v 不得”句法上的 不对称以及“不得v ”没有“得v ”的肯定形式与之对应的情况,从句 法角度对大冶方言的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作了一些的考察。 可见,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与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本文拟对 可能补语在方言( 主要是北方官话) 中的肯定式与否定式不对称现象作 一个较为系统的考察。 1 3界定 文中所说的“可能词尾了”指的是,直接放在v 或v c 后边表 示可能,而来源于“了l i a o ”的形式。普通话的b 类中出现的“了”只能 在“不”和“得”后出现,不在此例。这儿用“了”来代表北方方言里 来源于“了”的各种语音形式,因为记录可能词尾的字因方言中的语音 形式以及作者的记录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如“唠、佬、喽、溜、。留、 “老、了”等) 。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北方方言的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其他方 面或偶有涉及,也是为了把这个问题讨论得更全面清楚一些。 为了避免把普通话与方言的格式混在一起,普通话的格式用 ,方 言的格式用 。 二、描写 在本节分别讨论相当于普通话的a 、b 和c 类的形式及宾语的位 置。 。 我们有必要先清楚可能补语所表示的能性语义的情况。 世界上不少语言里表示可能的助动词表现出这么一个倾向:表示 动作者的能力( a b i l i t y ) 和表示一般的可能义( 包括外界的情况等,根 义r o o t m e a n i n g ,a g e n t o r i e n t e d ) 是基础意义,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的 真假值的判断( 认知义e p i s t e m i cm e a n i n g ) 往往是衍生出来的、后起 的意义( 柯理思2 0 0 1 ) 。现代汉语助动词中有一类专门( 或主要) 用来 表达能性范畴,我们把这类助动词叫做能性助动词,常见的有“能”、 - 3 “能够”、“可以”、“会”、“可能”等,往往表示上述的种种可能 义。可能补语所表示的可能义一般认为比助动词要客观。 吴福祥( 2 0 0 2 ) 指出;通常所说的“能性”,是个内涵繁杂的语义 概念,至少包括五个语义次类。其实,通过材料调查,方言中的可能补 语的语义也至少包含四个次类。这四个次类是: 1 ) 表动作者本身的能力a b i l i t y ( 记做“可能 能力】”) 如:这点东西他拿动喽。( 河南开封) 2 ) 表示客观条件可能r o o tp oss i b i l i t y ( 记做“可能【条件 ”) 如:我明天有事,来不了。( 河南开封) 3 ) 表示主观推测可能e p i s t e m i cp o s s i b i l i i y ( 记傲“可能f 或然 性r ) 如:这件衣服肯定便宜不了。( 河南开封) 4 ) 表示情理上的许可d e o n t i cs p e a k e r - o r i c n t e d m o d o l i t y = p e r m i s s i o n ( 记做“可能 许可 ”) 如:这果子是生的,吃不得。( 河北昌黎) 其中,可能式a 类与b 类表示“可能 能力】”、“可能 条件】”、 “可能【或然性】”等语义类别,即用来表达实现某种结果的主客观条 件。c 类表示“可能 许可】”的语义类别,包括禁止或者警告。a 类与b 类虽然在表达意义方面相似,但a 类总是与动作的某种结果或趋向相联 系,两b 类一般与动作的结果或趋向无关。 试比较: 1 ) 今天晚上我有事,看环完这本书了。( 不能实现“看完”) 2 ) 今天晚上我有事,看不了这本书了。( 不能实现“看”) 即:b 类已经不是基本式【v c 的可能式,而是构成一种与动作“v ” 本身对应的可能式: 1 ) v c 【v 得c 】( 能实现 v c 】) 【v 不c 】( 不能实现v c ) 2 ) v v 得了】( 能实现 v ) 【v 不了】( 不能实现v ) c 类表示说话人对动作的适当性判断( 包括禁止、许可等意义) , 即“可能 许可】”义,就句式来说,动词的受事成分一般做主语不做定 4 语,所以有人叫做“被动”的可能( 刘月华1 9 8 0 、吕叔湘1 9 8 0 ) ,句子 往往以受事主语的形式出现。 如:这些果子是熟的,吃得。 欧美的语言学界般把表施事的某种本领的意义叫做“根源意义” ( r o o tm e a n i n g ) ,把表示说话人对其后面的命题可否成立的一种判断 的意义称为“判断意义”( e p i s t e m i cm e a n i n g ) , 柯理思( 2 0 0 0 ) 指出:可能补语格式在某些条件下会产生判断意 义,如: 1 ) 车站卖的面包,好不了!( 火车上,回答刚吃一口而觉得 “不好吃”的人) 2 ) 父母个子都那么高,这孩子长大以后也矮不了。 汉语的可能补语格式【v 不c 】的原型意义最符合表示以施事为指向 ( a g e n t o r i e n t e d 的可能义。即根源可能义( r o o tp o s s i b i l i t y ) 。可 是,谓词为性质形容词的性质形容词+ 不了】格式所表达的可能义却只 能属于判断式情态( e p i s t e m i cm o d a l i t y ) 。柯理思认为,是补语“了” 的虚化给性质形容词提供了进入v 不c 1 格式“v ”句法槽的机会。 如: 1 ) 今天太冷,看电影的人多不了。( 郭志良1 9 8 0 ) 2 ) 今晚演的是新闻纪录片,时间太长不了。( 同上) 另外从语法分布来说,能进入可能式b 类的动词比能出现在可能 式a 类要多,包括大部分形容词、一部分双音节动词、结构比较复杂的 动词等( 只要口语化程度高就行) 。这证明可能词尾“了”比一般的 c 结合面要广,语法化程度要高,能构成“v 不了n ”格式。如“成 不了名”、“动不了身“、“游不了泳”等。与性质形容词结合时, - 不了】 还发展了新的可能义,即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的真假所下的判断( e p i s e m i c m e a n i n g ) ( 柯理思2 0 0 0 ) 。 2 1 a 类:【v c 】的可能式 这儿讨论的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 问句: v 得c v 不c 或【v 得c 吗】。例如“这个东西很重,拿得动拿不动? ” - 5 - 回答:【v 得c v 不c 。例如“我拿得动,老李拿不动。” 问句的各种不同形式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e 回答的否定式跟普通话一样,都是( v 不c 】t 闷题在于肯定式:北方 话不少方言根本不用跟 v 不c 】对称的【v 得c 】格式。有的用放在动词前 的能愿动词,说成 能v c ) ,还有一些用 v c 了 ,或者 能v c 、 v c 了l 都可以用。 例如山西方言( 乔全生2 0 0 0 ) : 肯定式【v 得c ,在山西方言里几乎不说,而是说成: ( 1 ) v + 补+ 了拿动了搬走了吃完了做起了 ( 2 ) 能+ v + 补能荷动能搬走能吃完能做好 晋语( 1 ) 的这种格式,表面上看类似北京话表示完成的陈述句,但所 表达的意义截然不同。如“吃饱了”,北京话的意思是“满足食量 了”,晋语的意思“( 食物) 能够吃饱”。晋语不少方言使用这种格式 表示可能。如: 长治拿动了坐下了装上了放平了 开开了搬走了吃饱了穿住了 介休这桌子重得多,搬动了搬不动? 一一我搬动了,他搬不动。 交城这东西可重勒,荷动勒了荷不动勒? 一一荷不动。 介休话还可以用第二个格式:能+ v + 补,如: 这桌子重得多,能搬动搬不动? 一一我能搬动,他搬不动。 山西大部分方言使用“能+ v + 补”这种格式。如: 吉县能请示能收回能看懂能撵走 医生请采了吗? 一一能请采。 本钱能收回吗? 一一能收回。 山阴能拿动能坐下能吃能走 真沉哩,沉得我也拿不动了。我能拿动,他拿不动 6 洪洞能荷起一一荷不起能吃上一一吃不上 能走动一一走不动能干完一一干不完 用“能+ v + 补”格式的方言,有时用简略形式“v + 口老”,或“能+ 口老”,其 义相同。如: 你能荷起呀荷不起呢? 一一能。老。 医生能请来吗? 一一能。老。 一人两碗面,吃。老吃不。老,得7 吃* 7 7 我饭量大,吃。老吃得t 。 侯精一( 19 9 9 ) 指出:平遥方言的可能补语的肯定式是“动词+ 补 语+ 了1 ”。“搬转了1 ”是说能搬开,“坐开了1 ”是说能坐的下,“夹 着了1 ”是说能夹伤,“担将去2 了l ”是说能担过去。与北京话不同。 山东方言中与普通话“v 得c ”式意思相对应的格式,主要有四种: “能v c ”式、“v 得c ”式、“v c 了”式、和“v 了”式。( 钱曾怡 2 0 0 1 ) 第一,“能v c ”式。 在山东方言中,“能v c ”式的使用区域最广,诸如东区的荣成、 牟平、烟台、蓬莱、莱州、平度、即墨、青岛、潍坊、寿光等地。西区 的宁津、德州、济南、博山、泰安、新泰、临沂、枣庄、曲阜、济宁、 荷济、东明、东平等地,都有这种说法。例如: 山东方言普通话山东方言普通话 莱州能吃饱吃得饱即墨能看见 看得见 能听清听得清 : 能上去上得去 能出来出得来能找到找得到 能进去 沂水能买起 能搬动 能忙活完 第二,“v 得c ”式。 进得去 买得起博山 搬得动 忙活得完 7 - 能说清 能吃了 能上去 能说清楚 说得清 吃得了 上得去 说得清楚 “v 得c ”式在山东主要通行于东部的荣成、牟平、烟台、莱州、青 岛、和中北部的潍坊、寿光、济南、利津、无棣等地,以及鲁西南的曲 阜、济宁等少数地区,用法和意义与普通话的“v 得c ”式褶周。 第三,“v c 了”式。 “v c 了”式的使用范围非常广 下,西区运用更为普遍。 山东方言 聊城他考上喽。 彩电他买起喽。 小茴出来喽。 德州他干完溜。 这根木头我扛起来溜。 郓城这些东西拿动了。 他看见了。 新泰他上去唠。 我说清唠。 利津他上去哩。 这些书我拿动哩。 第四,“v 了”式。 在山东东西两区中都有,但相比之 普通话 他考得上。 彩电他买得起。 小苗出得来。 他干得完。 这根木头我扛得起来。 这些东西拿得动。 他看得见。 他上得去。 我说得清。 他上得去。 这些书我拿得动。 “v 了”是山东方言“v c 了”式中的“v 了了”( 如“吃了溜) 意义的一种省略说法,是省去补语“了”而得来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 的“v 得了”。如: 临清 你拿了唠吧? ( v 了了) 你拿唠吧? ( v 了) 在山东方言中,以上四种格式的分布常有交叉,而且大多数情况都 是同一地区同时存在几种说法。大致分布情况见下表: - 8 如 普通话v 得cv 得了 山东方言能v cv 得c v c 了 v 了 荣成能上去上得去 牟平能上去上得去 蓬莱能上去上去了 龙口能上去上得去 拿动了喝了 莱州能上去 吃饱了 平度能上去 看见了 即墨能上去 诸城能上去 上去了 沂水能搬动 搬动了 寿光能上去上得去 上去了 利淬看得清 上去哩 无棣 上得去上去溜 德州能上去 拿动溜 济南能拿动 拿得动拿动了 博山能上去 新泰能上去 看见了 临沂能搬动 说清了 曲阜能上去 上得去 上去了吃了 金乡 看清了 菏泽能上去 上去了 郓城 看见了干了 聊城 买起喽来喽 临清 上去唠 拿唠 河北地区的肯定式可能补语跟普通话不同,是动词+ 补语+ 口留”。例 昌黎话( 方言志1 9 6 0 ) 这块石头很沉,拿动拿不动? 一一我拿动。留,他拿不动。 这房子你上去上不去? 一一我上去。留,他上不去。 这钉子你拔出来拔不出来? 一一我拔出来。留,他拔不出来。 9 - 故城话拿动。留 获鹿话拿动唠( 黄伯荣1 9 9 6 ) 河南话的动补结构比较少,结构助词“得”河南话基本不用。动词 前加能愿动词,或省略能愿动词在句末加“喽”。 ( 普通话) 我拿得动 ( 河南话) 我能拿动。 我拿动喽。( 河南方言志) 平谷方言的可能补语的肯定式除了有与北京话相同的说法之外还 有自己的说法“动词+ 补语+ 喽”:( 陈淑静19 9 8 ) 电线杆子上那毛毛虫我看见喽。 你小点儿声儿说我也听见喽。 仨人一条板凳坐下喽。 可能不可能 普通话拿得动拿不动 保定拿动了拿不动 洛阳能拿动不能拿动( 袁家骅) 黑龙江哈尔滨话的可能补语与普通话“v 得c ”对应的表达式是用 补语和状语的形式表示,如能跑快。主要形式是在动词前加能愿动词, 而不用助词“得”。如: 普通话做得好 哈尔滨话能做好( 黄伯荣l9 9 6 ) 普通话可能补语一般用“a 得x ”的形式,它般既可以指情况也可 以指能力。临夏话甘肃表示情况的可能补语与普通话一样可用“得” 字,读为【t i 】。但表示能力的用“成”字单独作可能补语。如: 1 ) 信你琴成下啦? ( 你能写信吗? ) 写成下呢。( 能写) 写不成。( 不能写) 2 ) 这个菜唼感下啦? ( 这个菜能吃吗? ) 吃成下呢? ( 能吃) 一l o 吃不成。( 不能吃) 临夏话指能力的可能补语还可以用“动词+ 补语+ 下”的形式表示。如: 1 ) 这个物件你拿动下啦? ( 这个东西你能拿动吗? ) 2 ) 我拿矽下呢。( 我能拿动。) 3 ) 他说 走下来啦不? ( 他能说快吗? ) 4 ) 我谌 夹下呢。( 我可以说快) ( 黄伯荣1 9 9 6 ) 综上所述,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北方话很少有方言用 v 得c 】格式,更 多的用 v c 了) ,或者在动词前加能愿动词,还有个别的用“下”等。 2 2 b 类:c = 了( “了”字充当结果补语的场合) 相当于普通 话的: 问句:【v 得了v 不了】或者【v 得了吗】 回答: v 得了】 v 不了 2 2 1 几种不同的“了” “了”作为补语c ,用在可能补语里,可以按照所表示的不同的可 能义分成几类: a ) 表示“完成”、“结束”的补语“了”。这种“了”大体上跟 “完”相近,属于a 类。 在结构中其语义指向v 的受事,整个结构表示动作v 实现“了”这一结 果的可能性。如: 1 ) 这本书你今天看得了吗? 一一我今天没有空,看不了。 2 ) 钱多了花不了。 3 ) 做一件连衣裙哪用得了这么多的布料呢? b ) 表示施事者所处的客观条件允许动作的实现。 这种“了”可以跟动作的“开始”或“结束”无关的动词搭配, 如: 1 ) 明天我没事,来得了。 2 ) 今天下雨,走不了。 这就是赵元任所说的d 岫m yc o m p l e m e n t ( 傀儡补语) ,即刘月华( 1 9 8 0 ) 和本文 所说的b 类可能补语。如: i ) 二十七? 二十八也不去磕头,看谁怎样得了祥子? 2 ) 在酒席筵上建立不了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了”意义虚化,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一个形式补语。其语义指向动作 v 。整个结构表示动作v 实现的可能性。如“建立不了”,即“不可能 建立”的意思,其中的“了”没有“完”“尽”等实在的意义。 李宗江( 19 9 4 ) 认为,v 得了2 来源于v 的了1 。 c ) 表示施事者的能力( 包括通过训练而得到的某种技能) 允许动 作的实现,有时与“会v ”相似。这种“了”当然也属于b 类。如: 1 ) 你骗不了我。 2 ) 他骑得了马。 在北方话里,跟普通话“v 得了”相对应的语法形式一般是f v c 了l 请看例旬: 河北:( 黄伯荣1 9 9 6 ) 普通话:去得了 昌黎话:去了。留 故城话:去得了 获鹿话:去唠 可能补语里的助词“了”在河北各地读音不同写成“。留”、“唠”。 昌黎方言志( 19 6 0 ) : 你们来了来不了? 我没事,来了。留, 他忒忙,来不了。 这个事儿三天做了做不了? 你做了4 留, 我做不了。 山东方言与“v 得了”对应的也是f v c 了) ( 钱曾怡2 0 0 1 ) : 山东方言普通话 德州他今天来了。留。他今天来得了。 郓城我拿了了。我拿得了。 1 2 山东潍县方言用“能+ 动词+ 了”和“动词+ 了”两种格式表示普通话的 以t t 了”做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其中的“了”一律轻读。 潍县方言普通话 能搬了搬了搬得了 能拿了拿了拿得了 能装了装了装得了( 黄伯荣19 9 6 ) 山西陵川话可能补语肯定式与普通话不同,一般不用“得”,常见 的有“动词+ 补语+ 了”、“动词+ 圪+ 了”、“动词+ 了”三种形式。 “了”读: 普通话陵j i i 话 吃得了吃了 做得了做了 干得了干了 山西太谷话的可能补语肯定式是“动词+ 喽”。例如: 一人两碗面,吃喽吃不喽?( 吃得了吃不了? ) 一一我饭量大,吃喽。( 吃得了) 一一他饭量小,吃不喽。( 吃不了) “喽”字表示可能的意味。这种格式动词前也可以加“能”,语气 表示的就重一些。如:我饭量大,能吃喽! 平遥方言不带补语动词的可能式是“动词+ 了l ”。( 侯精一1 9 9 9 ) 如: 这碗面你吃了l 吃不了2 7 ; 一一吃了t 。 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也可以说“吃了l 了1 ”。不管是问句,是肯定句还是 否定旬,平遥话的可能补语都不用“得”。 2 。2 2 f v 了 v 了了 和f v c 了 长治话( 山西东南区) :( 转引柯理思1 9 9 5 ) 回去了 回不去( = 普通话“回得去回不去”) v c 了) v 不c ) 1 3 去了了( 去了) 去不了( = 普通话“去得了去得了) 单个的“了用在 v c 后,重叠的“了”用在单个动词之后。所 以,刚重叠的“了”的 v 了了) 只不过是一种 v c 了) ,即补语由“了” 字来充当的b 类可能补语( c = 了) 。 v 了了) 有时只保存在老年人的话里( 侯精一1 9 8 1 ) ,不过山东西 部( 德州、利津) 跟长治一样,单个动词后一定要两个“了”( 个是 c ,一个是可能词尾) 。山东济南、曲阜的 v 了了) 却可以省略一个, 说成f v 了 。例如: v 了了v 了 郓城这活我一个人干了了。这活我一个人干了。 这碗米饭他吃了了。这碗米饭他吃了。 曲阜三个馍馍吃了了。三个馍馍吃了。 济南这一大篮子菜我拿了唠。这一大篮子菜我拿唠。 临清你拿了唠吧?你拿唠吧? 德州他吃了溜。 我来了溜。 聊城 下边请看陵川话里补语“了” 理思19 9 5 ) 他今天来喽。他今天束得t 这件事他办喽。这件事他办得7 半斤酒他喝喽。半目他喝得t 你这病好喽。你这病好辱7 天晴喽。 晴得t ( 钱曾饴2 0 0 1 ) 能代替其他补语c 的几个例句:( 转引柯 问:( 这本英文书) 你看懂了看不懂? 答:( 我学过英文,) 看懂了。( = 普通话“看得懂”) 1 4 ( 我没学过英文,) 看不懂。( = 普通话“看不懂”) 问:( 这本英文书) 你看了了看不了? 答:( 我学过英文,) 看了了。 ( 我没学过英文,) 看不了。 问:( 今天已经很晚,) 你回圪回不圪? 答:( 我骑车来的,) 回圪了。( = 普通话“回得去”) ( 太晚了,) 回不圪。( = 普通话“回不去”) 问:( 今天已经很晚,) 你回了回不了? 答:( 我骑车来的,) 回了了。 ( 太晚了,) 回不了。 同样,“开了了”( 难开的窗户) 和“开开了”、“穿了了” ( 衣服) 和“穿上了”,都能用在相似的情况下,而从问句和回答的句 式中,能看得出“了”和其它补语c 的对应关系来。 2 3 c 类:表示“被动义”的可能,相当于普通话的v 得v 不 得1 陆志韦( 1 9 5 7 ) 关于【v 得】【v 不得】早己指出过,“北方方言未必 都有这种格式,像滦县话就没有。”有的方言只能用动词前置的能愿动 词“能”等。如山东方言( 钱曾怡2 0 0 1 ) 列表举例如下: 1 5 肯日:式否定式 普通衙 v 碍 v 不得 山东方言v 得能vv 不得不能v 聊城说得喽说不得 穿得喽穿不得 办得喽 办不得 喝得嵝 喝不得 交得喽交不得 卖得喽卖不得 临沂能去 不能去 能蜕 不能说 济南能吃 不能吃 能看 不能看 能说 不能说 博山 能骑 不能骑 能屹 不能吃 即墨 能骑 能说 莱州能吃 吃不的不能吃 能说说不的 不能说 能去去不的 不能去 马虎不的 不能马虎 大意不的 不能大意 烟台 能说 不能说 能屹 不能吃 不能小看了 山东地区“v 得”、“v 不得”的说法,也是在动词前加能愿动词 “能”,否定式在动词前加“不能”。如: 交城话:这是熟的,能吃。 太谷话:你宰西瓜能吃不能? 这根是熟的,能吃。 兀根是生的,不能吃。( 黄伯荣1 9 9 6 ) 河北地区:普通话昌黎话 故城话获鹿话 吃得吃得。留能吃 能吃( 黄伯荣1 9 9 6 ) 1 6 , 这里需要注意放在动词后的一种“得”,其语法意义似乎跟普通话一 样,表示被动的可能义,但实际上能出现的句式却类似a 、b 类,即 v c 了v 不c 句式。例如山西武乡( 方言志) : 问:宰东西吃的吃不的? ( = 这东西能不能吃? ) 答:吃的唠。( = 能吃) 口乞不的。( = 不能吃) 河北昌黎( 方言志) : 问:这果子吃得吃不得? 答:这是熟的,吃得。留。 那是生的,吃不得。 这几个例句中的 v 得了) 应该分析成带可能词尾“了”的 v c 了 , 以“得”出现的聚合体( p a r a d i g m l 来说,“得”属于c 的集合: ( v 的v 不的? ) 一一 v 的了) v 不的 vc v 不c ? ) 一一 v c 了 ( v 不c 例如河北昌黎: 拿动拿不动? 一一拿动。留拿不动 来了来不了? 一一来了。留来不了 吃得吃不得? 一一吃得。留吃不得 这种方言的 v 得了) 和普通话的 v 得了) 不同,前者应分析成 v c 了) ,后者该分析成 v 得c 】:前者的c = “得”( 被动) 和后者的c = “了”所 表示的可能义( 能动) 也不同。 表示类似的被动可能义在其他一些方言里有时由其他的语言形式来 表达,如山西平遥的“成”。侯精一( 1 9 8 1 ) 指出:“成”作补语就念 白读, v 成v 不成) ( 回答 v 成“老) ,( v 不成”是f 7 “可否”,而 v 。老v 不。老 ( 回答 v 。老( 。老) ) v 不。老) ) 是问“能否”,如:( 以 下五地区例句转引柯理思1 9 9 5 ) 袄儿穿成。老穿不成? ( = 普通话“上衣可以穿不可以穿? ”) 穿成。老。穿不成。 山东平度话用 v 着了v 不着) 来表示“值不值得v ”( 方言 志) : o1 7 现在鸡蛋这么便宜,真吃着了。 这种可能义在其他方言有时也由“得”来表达,如山东利津: 这活儿干不得。( = 赚不了多少钱) 河北承德地区: 他那个买卖做的做不的? 做的。 山西武乡( 方言志) : 宰种布买的买不的? ( = 买这种布合算不合算? ) 买的。老。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普通话的三种可能补语的格式从形态 格式上看,b 类只是a 类的一种变体,即补语部分“c ”由“了”来充 当。而c 类显然不同,否定式跟a 类相似,可是肯定式少一个因素。不 过,柯理思( 19 9 5 ) 已经证明,北方用 v c 了) 来表示普通话的可能补 语【v 得c 】的方言中,有一部分用f v 得了】来表示c 类,就是说不论a 类、 b 类还是c 类都能进入 v + 补语成分+ 了】可能补语格式里,如“拿动了” ( 拿得动) 、“来了( 了) ”( 来得了) 和“吃得了”( 吃得) 。 2 4可能补语的宾语的位置 可能补语中动词带宾语时。用可能词尾“了”的方言里宾语的位置 如下: a 类: v c o 了 ( v 不c o b 类: v 了0 了) ( v 不了o ) c 类: v e t o 了) v 不得o 山东方言的“v c 了”式带宾语,宾语不象普通话那样置于整个结构之 后“v 得c + 宾语”,而是插入结构中,置于“c ”和“了”之间,卸 “v c + 宾语+ 了”,但是否定式的宾语位置与普通话相同,即都是“v 不 c + 宾”。例如: 肯定式 否定式 山东方言普通话 山东方言普通话 聊城他买起彩电喽。他买得起彩电。买不起彩电 他挑动水喽。他挑得动水。挑不动水 1 8 郓城我看见字了。 他学会开车了。 我拿了这些东西了。 利津我拿动这些书哩。 我看清这个字哩。 我看得见字。 他学得会开车。 我拿得了这些东西。 我拿得动这些书。 我看得清这个字。 河北昌黎( 方言志) 你这病吃不得乾饭。 他病好咧,吃的乾饭。留。 兰、解释 看不见字 学不会开车 拿不了这些东西 拿不动这些书 看不清这个字( 钱 曾恰2 0 0 1 ) 3 1从历时演变角度解释 本文尝试从历时的角度去解释,在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为什 么选择( v c 了) 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普通话中的【v 得c 】的语言表现形式。 “了”和“得”的虚化过程不同,由此所构成的可能补语的体系也就 不同。“了”和“得”在表达意义上具有平行性。两者都是从表示“实 现”义转到表示“可能”义。我们能从方言的共时差异上看出语言历时 演变的痕迹。 3 1 1“得”的虚化与可能补语 普通话的可能补语的肯定式【v 得c 】的产生,与“得”的虚化密切相 关。有些学者对此问题已有论述。( 吴福祥2 0 0 2 ) “得”本为“获得”义他动词,甲骨文象以手取贝: 先秦两汉的文献里,“得”也可以用在他动词之后构成“v 得0 ” 的连动式; 汉魏六朝时期,“得”在非“获得”义动词之后逐渐虚化为表示动 作实现并有结果的结果补语; 唐代,用作结果补语的“得”进一步虚化,演化成表示动作实现或 完成的动相补语( p h a s ec o m p l e m e n t ) ; 1 9 入唐以后,用作动相补语的“得”继续虚化,一是在动态动词后变 成完成俅助词,然后,又演化成补语标记;二是静态动词之后演化为 持续体标记。 “得”的虚化历程应该是: f 完成体助词一一补语标记 “获得”义动词一动相补语 l 一持续体助词 唐代以后,“得”同时具有完成体助词、持续体助词、补语标记三 种用法的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闯,直到明清时期仍有用例( 参阅刘坚 等l9 9 2 ) 。现代汉语里,北京话以及多数方言“得”只用作补语标记, 不再用作完成体助词和持续体助词。不过有些方言里,“得”的上述三 种用法仍然存在。 “v 得”如果后援谓词性成分,那么整个结构就变成了述补结构, “得”也就逐渐演变成用作补语标记的结构助词了。由此述补结构“v 得c ”也就形成了。 此时,“v 得c ”中的补语c 已蕴涵了表示动作实现完成的语义 “得”原有的表示动作实现或完成的语义功能便逐渐消失。一个语法格 式里没有必要使用两个相同的体貌成分。因此,“v 得c ”中的“得”便 成了作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 然后,由表示实现的“v 得不c ”用于叙述未然事件的语境里派生 出表示可能的“v 得不c ”,最终语法化为表达能性意义的固定格式。 其中的“得不”并不表示能性意义。而是整个结构式的能性意义。( 参 考吴福祥2 0 0 2 5 ) 在能性述补结构“v 得不c ”产生之前,表达能性意义的手段还有 傀儡补语结构( d u m m yp o t e n t i a l - - c o m p l m e n t s ) “v 得”、“v 不 得”。这种表示可能的述补结构与动词“得”的关系是: “得”由“获得”义后来又产生两个助词“得”,都是由动词虚化 而成的。得1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实现或有了结果。如: 假使尧对天地相近,羿射得之,犹不能伤日。( 论衡感虚) ,2 0 得2 放在动词前面,“v 得2 ”表示可能。它比得1 出现得早,先秦文献 中就有很多。如: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徽子) 能性完成补语式“v 得”来源于连动式“v 得”,它经历了连动 式、完成( 结果) 补语式、能性完成( 结果) 补语式这样三个发展阶 段。能性补语式“v 不得”来源于动宾式“不得v ”,它经历了动宾式 “不得v ”、单纯能性补语式“v 不得”这样两个发展阶段。“v 得”和 “v 不得”式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 李晓琪1 9 8 5 ) 因此,可以说,从历时演变来看,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 对称是不足为奇的( 太田辰夫1 9 5 8 ) 。在不少南方方言里,宾语的位置 就是这种不对称状态的痕迹,例如客家话f v 得o c v o 不c 。游汝杰 ( 1 9 8 0 )( 转引柯理思1 9 9 5 ) 主张,温州话的 v c v 勿c ) ( + v 得 c ) ) 、 v 得v 勿得) ,可以说明“得”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得” 还没有发展到表示可能构成可能补语的形式。温州话中没有个助词相 当于普通话作为补语标志的“得”。例如跟“吃不完”相应的肯定式是 “吃完”,v 和c 之间“温州话一律不能用得,也不能插入任何别的 成分。”表明“得”还未虚化为结构助词。请看例旬: 射动,射勿动( 跑得动,跑不动) 吃完,吃勿完( 吃得光,吃不光) 讲快,讲勿快( 说得快,说不快) 写好,写勿好( 写得好,写不好) 用着,用勿着( 用得着,用不着) 眙懂,眙勿懂( 看得懂,看不懂) 胀,渤起( 站得起来,站不起来) ( 黄伯荣1 9 9 6 ) 其实,在普通话( 包括北京话) 中,【v 得c 】和 v 不c 】的对称也只 是表面上的现象。( 太田1 9 58 、蒋绍愚2 0 0 1 、吴福祥2 0 0 2 ) 从历史上 看,“v 不c ”比“v 得c ”产生得早。“v 不c ”原来是“v c ”的否定 形式,原来是表示实际之结果,后来才表示玄想之可能。 3 1 2“了”的虚化与“v 得不了” 2 i “了”本为“完了”义动词( 广雅。释古: “了,讫也。”) 。 唐宋时期,“了”经过若干演变语法化成完成体助词: 各请万寿暂起去,见了师兄便入来。( 敦煌变文集) 宋代以后,“了”在少数例子里用作补语标记: 提辖,端的热了走不得,休见他罪过。( 水浒传) “热了走不得”,用现在的话说是“热得走不了啦”,“了”的功 能与补语标记相当。 “了”在可能式里的虚化和其变为体标记的虚化是平行的: 根据结构意义的差别,把“v 得( 不得)”与“v 得了( 不了) ” 分成四个:“v 得了1 ”、“v 得了2 ”与“v 得l ”、“v 得2 ”。( 李宗 江l9 9 4 ) “v 得了1 ”中的“了”是实义动词,表示“完、尽”等意 义,在结构中其语义指向v 的受事,整个结构表示动作v 实现“了” 这一结果的可能性。“v 得了2 ”中的“了”意义虚化,其语义指向动作 v ,整个结构表示动作v 实现的可能性。 这四个结构之间存在着某些重要的联系,李文认为,“v 得了2 ”来 源于“v 得了1 ”,“v 得l ”被“v 得了2 ”替换。 由于“v 得了1 ”中的“了”语义指向v 的受事,所以v 应该是及 物动词。当“v 得了”中的v 是典型的不及物动词时,“了”指向v 的 受事的意义落空,不可能再是“v 得了l ”。由于“v 得了1 ”中“了” 语义溢出的要求,句中v 的受事前或者有表示数量的成分,或者句中隐 含数量意义。如: 我们纵有广大食肠,也吃不了他十亩田价。( 西游记) 3 1 3 “得”“了”的虚化与f v c 了l 从“了”和“得”的不同虚化过程可以清晰的看出,补语性的动词 后置成分“了”、“得”,怎样由实词“实现”义虚化到只表示“可 能”义的成分( 所谓d u m m yc o m p l e m e n t ) 。然后又是怎样跳过辛b 语c 的聚合体( p a r a d i g m ) 而构成可能式。如:【v 得c 】或 v c 了 。即 “得”由原来表示动作实现或完成的语义功能逐渐消失,成为引导补语 成分的结构助词。而“了”由充当可能补语c ( 作傀儡补语) 到作可能 2 2 词尾。 e c t r a u g o t t 是研究“语法化”的专家,她认为主观化和语法化一 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强调局部的上下文在引发这种变化中所起的作 用,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 p r a g m a t i c i n f e r e n c e ) 过程。 t r a u g o t t 认为很可能所有的语法化都涉及主观化。主观化可以说无 处不在。说话人要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总要借助一些表达实在意义或 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加上自己对客观情形的主观“识解”( c o n s t r u a l ) ,从 而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也传递给对方,她认为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表现在 互相联系的多个方面: 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 d is c o hr s e ) 功能: 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 山非认识形态变为认识形态: 山非句予主语变为句予主语; 由句予主语变为言者主语; 由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 转引沈家煊2 0 0 1 ) 语法化涉及的演变在语义上一般是由“实”变“虚”,在形式上一 般是由“自由”变“黏着”,极少有相反的情形,这叫做语法化的“单 向性”。 现在有不少研究语法化的专家认为,从主观化的角度看,语义并没 有淡化或消退,只不过是减弱了客观意义,加强了主观意义,这只是语 义的重新调整( r e a l i g n m e n t ) 而己。 因此“了”和“得”的语法化过程,是一种语义一语用的演变,从 而使整个结构式呈现不同主观性的可能义。 汉语语法系统中,不同的语法形式之间往往表现出语法化程度差 异,有些语法形式业已充分语法化,有些则呈现不足语法化。比如同样 是虚词,“着( z h e ) 、了( 1 e ) ”是充分语法化了的语素,而“得”则 是不足语法化的因素。因此“了”和“得”语义上同样是由“实”到 “虚”语法化,但“得”没有“了”语法化程度高,可见,北方方言区 很多地区可能补语肯定式为【v c 了 ,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一点。 “得”字还未完全语法化,还未虚化为结构助词,可作可能补语标志的 - 2 3 地步。 柯理思( 19 9 5 ) 已经证明可能式的a 类、b 类和c 类都能进入 v + 补 语成分+ 了 可能补语格式里,因为有一部分用 v 得了) 来表示c 类。只 是其中的“得”还未语法化为普通话可能式 v 得c 中的“得”( 结构助 词) ,使 v 得不c 成为一个固定结构。 3 ,2从可能补语标记寻找方言类型学的尺度 作可能补语标记的除了“得”以外,还有“来”、“倒”、“成”、 “了”等。 可能补语的标志用的的助词不同,不仅是词汇替代现象,用词的不 同也表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钽铌分离工岗位操作规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复习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菌物标本采集制作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钽铌分离工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粉矿烧结工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煤气化备配煤工突发故障应对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矿井通风工成本预算考核试卷及答案
- 选矿脱水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酶制剂充填封装工效率提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教育宣传考试题及答案
- 患者自杀案例分析
- 副主任护师职称述职报告
- 《电机原理与应用》课件
- DB4403-T 56-2020 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全管理规范
- 展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学前教育法》知识考试题库100题(含答案)
- 专题十一-新航路到工业革命
- 桩基检测施工方案
- 配电室改造施工方案
- 尿酸高患者的日常护理
-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天地人》精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