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许筠论略.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许筠论略.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许筠论略.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许筠论略.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许筠论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许筠论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许筠( 1 5 6 9 一1 6 1 8 ) 是朝鲜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歌批评家、 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朝廷官员、著名的“异端”。 许筠是当时朝鲜朝社会环境和中国中晚明文化影响共同作用的 结果。他自负放诞、违俗叛逆,追求随情适性的生活方式,有着中国 中晚明士人的个性品行,但他却生活在严守程朱理学抵制阳明心学的 朝鲜朝,没有这种品行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时代主题,因此他被视为异 端,为人所贬斥,为社会所不容。然而,他的异端思想却蕴含着重要 的文化启蒙意义。他倡导男女情欲,反抗封建礼教;反对权威,提倡 个性;公然佞佛,有违儒教;认为天赋人才平等,主张不拘身份重用 人才等等,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统治进行了颠覆,冲撞了当时居于 统治地位的理学,启发了人们的自觉,成为了实学思潮的先驱者和启 蒙者。 面对别人的非议、社会的不容,许筠没有选择遁世与逃脱。他抱 着强烈的入世情怀和现世享乐思想,希望干预社会现实、改变社会现 状,实现他作为儒士的自我价值,同时也享受物欲的快乐。但他放诞 的个性、任情的思想又使他与官场不合,屡次被排斥于官场之外,此 时他又有着出世归隐的理想。他徘徊于出世与入世的痛苦矛盾之间: 欲以出世情怀做入世之事,在入世之际又不能忘怀出世理想。他毕竟 是儒士,而不是玩弄权术的政治家,在党争激烈而复杂的朝鲜朝政坛, 他只能被迫卷入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许筠是一个悲剧,一个儒 士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许筠是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三次作为从事官接待 中国明朝使节,与中国使节当面交流中朝两国的政坛和文坛动态,并 与他们结下深刻的友谊。曾帮助中国明朝文人吴明济编选中国第一部 朝鲜古代诗集朝鲜诗选,把朝鲜诗歌介绍到中国,弓f 起了明末清 初中国文人对朝鲜诗歌的重视。他三次作为使节到中国明朝,购回了 大量中国典籍并加以编选、介绍、评论。中国文学中的许多精华通过 许筠传到了朝鲜,影响了朝鲜,许多关涉中朝关系的原始珍贵材料也 保存在他的文集中。在文化的交流中,许筠的品格、文学创作和文学 理论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的影响,带有中国 中晚明时代的印迹。许筠既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 播者。 许筠放诞的品格、异端的思想、中国中晚明时代哲学和文学影响 的印迹,表现在他的诗词辞赋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中,形成了以“性 情”为中心的思想和理论:他的诗词辞赋多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 “性情”也是他品评朝鲜诗歌和中国诗歌的标准;许筠的“性情”观 和他过人的诗歌品鉴能力也表现在他的诗歌编选中,国朝诗删是 朝鲜诗选中最优秀的一部诗选,时人及现当代的学者都给予了很高的 评价;表现在他的传体作品中,形成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尤其是 其长篇国语小说洪吉童传,作为朝鲜最早的国语小说,也是朝鲜 首次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更是充满着对朝鲜当时社会现实和现有制 度的抗议和否定,对美好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洪吉童传也成 为朝鲜后来“英雄小说”的典范。 许筠的品格思想和文学观念,受中国中晚明时代思潮和文学观念 的影响,这可以从与中国中晚明文人李贽这一个案的比较中得到显豁 的说明。他们都以异端的思想冲击了当时礼教的桎梏,启蒙了人们的 自觉;他们都以进步的文学观念冲破了传统文学的牢笼,走到了文学 发展的前沿。然而虽然他们同是封建社会的异端,同是传统文学观念 的挑战者,他们又同而不同,在许多方面,许筠没有李贽走得更远, 这反映出中朝两国相异的时代意识、不同的社会背景、差异的社会现 实。 从许筠品格心态的复杂历程,从其矛盾的行为方式,从其创作和 文学理论以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从其与中国中晚明“异端”李贽的 参照对比中,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许筠、了解许筠、理解许筠, 探究他品行思想以及文学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阐述他在中朝文化交 流史上的作用,分析他创作和文论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对其有较公正 客观、全面深入的判断和评价,另一方面从中也可以透视出中国文化 对当时朝鲜文人和朝鲜社会的影响,折射出朝鲜与中国相异的时代环 境和主题意识。 关键词文学家,异端,党争,性情,中朝文化交流 a b s t r a c r h o k y u n ( 1 5 6 9 1 6 1 8 ) w a sa w e l l - k n o w nw r i t e r s ,a p o e 时 c r i t i c s ,as i n o k o r e a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sw i t n e s s ;a no f f i c i a l ,a sw e l la sa f a m o u s ”h e r e s y ”o ft h ek o r e ap e r i o d h ok y u n w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a n d c o m p l e x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a b e i n gh i sb o l dt h i n k i n ga n da b n o r m a lg o o d sa tt h a tt i m e ,h ok y u n w a sc o n s i d e r e da sa ”h e r e s y ”a n dr e p e a t e d l yb ec e n s u r e d h ok y u nw a s a no f f i c i a l s ,b u th ew a si nt h em o s ti n t e n s ep e r i o do ft h ep a r t i s a ns t r u g g l e , s oh i s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w a sf u l lo f f r u s t r a t i o n s f i n a l l y ,h ew a se x e c u t e d a sc u l p r i to fr e b e l l i o n h ok y u nw a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c o m b i n e di n f l u e n c eo fk o r e as o c i a l e n v k o n m e n ta n dt h el a t em i n gc u l t u r e h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o fl i v i n gb e h a v i o r u n s u i t e d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s u r v i v a lt h e m e ,s oh ew a s s u b j e c t e dt od e n o u n c ea s “h e r e s y ”a n dn o tb et o l e r a t e db ys o c i e t y h o w e v e r , h i sh e r e t i c a li d e a sc o n t a i n e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c u l t u r a l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f a c i n go ft h ec r i t i c i s m ,h ok y u nh a d n t c h o s et o e s c a p e h e a l s oh a s s t r o n gf e e l i n g s o f w o r l d l yp l e a s u r e s a n d s e l f - r e a l i z a t i o n h ew a sv e r yc o n t r a d i c t a b l eb e t w e e nt h er e a l i t ya n d i d e a l i t y a sas c h o l a r , h eh a da ni d e a so fc h a n g i n g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 ,b u t a f t e ra l ln o tb e i n ga np o l i t i c i a n s ,h ew a sf o r c e dt oi n v o l v i n gp o l i t i c a l s t r u g g l ea n da sas c a p e g o a t h ok y u nw a sat r a g e d y ,t h et r a g e d yo fa c o n f u c i a n ,t h et r a g e d yo fa ne r a h ok y u na l s ow a st h ew i t n e s so f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k o r e a a n dc h i n a a sad i p l o m a t i ca r e n d a n t h er e c e i v e dc h i n e s ee n v o yt h r e e t i m e s ,a n dh a d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w i t hc h i n e s ee n v o yo nt h ep o l i t i c a la f f a i r s a n dl i t e r a r yo ft w oc o u n t r i e sf a c e t o - f a c e h ew a sb e e ns e n ta sk o r e a e n v o yt o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p u r c h a s e dm a n yb o o k s h ea c c e p t e d t ot h e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i r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 ,c o m m e n t e do nt h ec h i n e s e p o l i t i c a l ,c r i t i c i z e d t h ec h i n e s ef i c t i o na n dp o e t r y ,c o m p i l e dm a n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n o t a t e da n di n t r o d u c e dt h e mi n t ok o r e a ,a n dh e l p e d t h e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t oe d i t o rt h ef i r s tk o r e a np o e t r y “k o r e a np o e t r y h o k y u n h a db e e nm a d ea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s i n o k o r e a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 ea n df r i e n d s h i p h i sc h a r a c t e r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m a r k e dw i t ht h el a t em i n gt i m e s b l o t t i n g i l lh i st h e o r yo fp o e t r ya n di r e r a r yt h e o r y , h ok y u n sc h a r a c t e r , b o l d st h i n k i n g ,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m p a c t i n gf o r m e d t e m p e r a m e n t ”i nh i s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 h i sp o e t r y w e r et h e t r u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h i si n n e rf e e l i n g s ”t e m p e r a m e n t ”w a sa l s ot h e s t a n d a r df o r j u d g i n g k o r e a n p o e t r ya n d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i n h i s 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h ep r o t e s t e da n dd e n i e dt h er e a l i t i e sa n de x i s t i n g s y s t e mo fs o c i a l ,a n dp e r s u a d e do f a ni d e a lk i n g d o m r e f e r e n c e dh ok y u n s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c h a r a c t e ra n d b e h a v i o r , c o n s i d e r e dh i s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ya n d t h e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c o n t r a s t e dw i t hc h i n e s e ”h e r e s y ”l iz h i 。o nt h eo n e h a n d ,w ew i l lh a v eam o r ei n - 0 e p t h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h ok y m a ,a n dg i v e h i mam o r eo b j e c t i v ea n di m p a r t i a lj u d g m e n ta n de v a u a t i o n , d i a l y s i s t h ei n t e r n a lr e a s o n so fh i sc h a r a c t e ra n dh i sl i t e r a t u r ec o n c e p t s t h eo t h e r h a n d ,w ec a l lp e r c e i v et h ei m p a c t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t ot h ek o r e a nl i t e r a t i a n dt h ek o r e a nc o m m u n i t y ,t h ed i f f e r e n te r aa n dt h e m e sb e t w e e nk o r e a a n d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 w r i t e r s ,h e r e s y , p a r t ys t r u g g l e ,t e m p e r a m e n t , s i n o k o r e a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保留本人学位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 交论文或者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 大学可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和汇编学位论 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垂垒! 盐日期:! 盟年羔月坐日 绪言 许筠( 1 5 6 9 一1 6 1 8 ) 是朝鲜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歌批评家、朝廷官员、著名 的“异端”、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 作为朝鲜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歌批评家,许筠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惺 所覆瓿稿( 包括诗部、赋部、文部、说部,其中说部包括惺翁识小录惺叟诗 话屠门大嚼) 闲情录鹤山樵谈国朝诗删及小说洪吉童传。他的这 些作品体裁广泛,内容庞杂,其长篇国语小说洪吉童传和诗话鹤山樵谈惺 叟诗话在朝鲜汉文学史和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许筠是中朝文化 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曾三次接待中国明朝使节,三次出使中国明朝。他接受中国 哲学和文学思潮,评论中国政坛文坛,批评中国小说诗歌,编辑中国诗选文选,中 国文学中的许多精华通过许筠传到了朝鲜。朝鲜诗歌之被介绍到中国也得益于许筠。 许筠为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许筠大胆的思想和放诞的品行使他在当时 被视为“异端”而屡遭非难,但他的异端思想却蕴含着文化启蒙的意义;许筠是朝 鲜的朝廷官员,提出了许多尖锐而有前瞻性的政治见解,但他异端的思想和放诞的 品格,再加上此时正是朝鲜朝党争最为激烈复杂的时期,使他在官场备受颠簸,最 后以“谋逆之罪魁”被处死。许筠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牺牲品。 许筠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有全面深入地对他进行研究和探讨的 必要和价值。 然而,或许是他的轻薄狂诞为正统文人所不齿,或许是他的倔强刚直难与世合, 或许是他思想中叛逆的因素难以被人接受,或许是作为“异端”处死让人畏避,所 以,其同时代的人,无论是在许筠生前或是死后,无论正史抑或野史,无论朋友抑 或同时代的他人,或不屑或不敢或不能对他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方面,其同 时代的人对他超凡的文学才情和文学成就有所肯定,如南龙翼在壶谷诗话中称 赞他的诗歌创作:“百体具备,妙解旁通,虽盛世无出筠右者。”对许筠独到的诗歌 编选和理论批评予以肯定,如金万重在西浦漫笔中称许筠的“识鉴”,“当为近 代第一”。然而另一方面,对其人品,更多的却是非议和贬斥:“赋性聪慧,博通群 书,长于词章,但为人轻妄,无足观者”( 宣祖实录) ;“天地间一怪物”( 光海君 日记) ;“万恶具备,乱常悖行,无复人理”“淫邪无行”“秽行若禽兽”( 光海君e t 记) ;“轻薄无行”“居丧狎妓”“参禅拜佛”“兴妖造谶”( 燃藜室记述) ;“轻薄无 行,见弃于士伦”( 荷潭破寂录) ;“专行无检,居母丧食肉狎娼”( 泽堂别集) 等等。正因为因人废言,许筠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得到正视和挖掘。 现当代的中韩学者认识到许筠的价值,对他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目前韩国 方面对许筠研究的论著,主要有李家源的许筠的思想与文学、姜东烨的许筠与 理想国、金台俊的许筠的改革思想、李莉花的许筠、金贤龙的许筠、许 京振的许筠评传、金贤龙的许筠的自尊意识与理想乡的追求、金镇世的许 筠研究一以传记与思想为中心、车熔柱的许筠论再考、金东旭的蛟山许筠 许筠研究、朴永浩的许筠诗论研究、赵文周的许筠的汉文“传”研究等 等,以及对洪吉童传的专论,如李俞京的( 洪吉童传) 研究、金银贞的( 洪 吉童传) 的结构特性研究、朴美善的反映在( 洪吉童传) 中的作家精神、赵成 焕的( 洪吉童传) 综合研究、郑乔柱的( 洪吉童传) 研究、李俞京的( 洪 吉童传) 研究等等,以及一些单篇论文;国内对许筠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笔者 目前见到的主要专著仅有左江的朝鲜文人许筠研究,一些研究朝鲜诗话的著作, 如郑判龙主编的韩国诗话研究、任范松主编的朝鲜古代诗话研究,虽然对许 筠的诗话论述很详细,但只是作为全书的一部分一些朝鲜或韩国文学史,如赵东 一的韩国文学论纲、赵润济的韩国文学史、韦旭界的朝鲜文学史作为文 学史其中的一部分,对许筠只是简略的介绍。一些单篇论文,如孙德彪的许筠诗 论的独特价值及其影响,蔡美华的许筠的情感美学观研究,漆瑗、陈大康的许 筠与中国明代小说等,他们都是针对某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不可能 对许筠进行全方位的阐述。而且目前这些研究成果也是屈指可数。这些国内外的研 2 究大多着重研究许筠的诗歌理论和小说洪吉章传等,对许筠的探讨和研究还不 够全面和深入。一方面,有些对许筠其人的评价有些过分褒扬而笼统,如朴永圭称 之为“悲运的革命家”、李家源称之为“革命思想家”国,对许筠其人品格的整体 研究尚嫌贫弱,没有分析出他品格的多重性,没有挖掘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没有 分析他品格的深层成因。另一方面,对其诗歌理论批评和小说洪吉童传的研究 较多,但对他的诗词辞赋创作及五篇短篇传记的分析研究没有或很少。另外,对其 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也少有涉及,对他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较少。 对于许筠这样一位丰富、复杂而重要的人物,一位代表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人物, 一位在中朝比较文学史上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人物,我们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找寻关于朝鲜朝的历史记录,阅读别人对于许筠的评价,静听许筠自己心灵的 独白,笔者深深感到,复杂的社会、纷纭的党争掩盖了一些事实,枉屈了一些无辜; 狂诞的个性、异端的思想超越了社会的容纳,超出了常人的理解;历史的误读、别 人的唾骂淹没了他应有的功绩,抹杀了他应有的地位。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新面对 许筠,重新认识许筠,重新评价许筠。 要重新认识和客观评价许筠,我们不得不回到朝鲜朝那个时代,厘清当时纷纭 复杂的历史和党争,探讨当时的主题意识和思想动态,梳理许筠的心路历程,研讨 许筠作品的深意。无可否认,上述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给了笔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但要深层解析许筠的品格,系统分析他的诗歌、词、辞赋、传记等文学作品,综合 阐述他的诗歌理论批评及与中国文学文化方面的关涉,透析他和中国中晚明思想文 化的内在关联,这还要从他的文本本身出发进行挖掘。 于是一遍遍地研读许筠的作品,每一遍研读,都感觉是在和他进行一次跨越时 空的心灵对话,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也就有了新的喜悦。 或许一些观点见解是幼稚的、肤浅的,对许筠及其作品的理解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 差,但都是从许筠文本出发的,是从许筠文本出发而新挖掘出来的。 本文认为许筠是朝鲜当时的异端典型,是当时朝鲜朝社会环境和中国中晚明文 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自负放诞、违俗叛逆,追求随情适性的生活方式,有着 。朴永圭着,尹淑姬、神田聪译朝鲜王朝实录韩国:新潮社,1 9 7 0 年2 2 0 页转引自左江朝鲜文人许 筠研究 o 李家源许筠的思想及研究) 载东方学志第2 5 辑,1 9 8 0 年 3 中国中晚明士人的个性品行,但他却生活在严守程朱理学抵制阳明心学的朝鲜朝, 没有这种品行生存的社会环境,因此他被视为异端为人所贬斥,为社会所不容。但 他又没有因此而选择遁世与逃脱,他还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和现世享乐思想,他希 望干预社会现实、改变社会现状,实现他作为儒士的自我价值,同时也享受物欲的 快乐。他在超脱与现实之间矛盾着、徘徊着。作为儒士,他有着改变现实社会的思 想和理想,但他不是玩弄权术的政治家,在党争激烈而复杂的朝鲜朝政坛,他只能 被迫卷入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许筠是一个悲剧,一个儒士的悲剧,一个时代 的悲剧。本文既阐述他的异端思想和放诞品行,又揭示他异端思想和放诞品行背后 的深层成因;既说明他违俗叛逆的一面,又分析他享受物欲的一面,揭示他在超脱 与现实之间矛盾着、徘徊着的心灵困惑。这样,对许筠的认识,由以前对许筠简单 的品行概括,到比较全面地分析其既违俗叛逆又迎俗享乐的矛盾;由以前对许筠单 一的“异端”定位,到比较深入地结合中外背景分析其异端品格的深层成因,从而 对许筠其人能从大的中外背景、时代环境的视野中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理 解和评价。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一。 许筠这种放诞的品性、异端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诗词辞赋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 中,就形成了以“性情”为中心的思想和理论,他的诗词辞赋多是他内心情感的真 实表现,“性情”也作为他品评朝鲜诗歌和中国诗歌的标准;表现在他的传体作品中, 就形成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尤其是其洪吉童传,更是对朝鲜当时社会现实和 现有制度的抗议和否定,对美好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许筠的诗词辞赋还没有人 专门分析探讨过,本文对他的诗词辞赋的理解分析,以及“传”体作品,尤其是五 篇短篇传体作品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并结合许筠的思想品格而对 它们的解读。这些解读可能比较肤浅和幼稚,但对许筠诗词辞赋及传体作品进行全 面分析,这在目前对许筠的研究成果中尚未见到,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二 许筠的诗歌理论批评是被当时及其后人讨论最多的方面,但尚不够系统全面, 本文从性情论、天机论、独创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并分析了他的诗歌理论批评与 中国诗坛和朝鲜诗坛的关系。对许筠与中国文人李贽的比较,在韩国有李家源等学 者提到或探讨过,但还不太系统全面,本文从许筠与李贽的个性遭际和文学观念等 4 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全新比较。这些虽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但与之相比,更加深入、系统和全面,有些也是笔者的新见。这也可作为本文的创 新之三。 本文以许筠自己的作品为依托,以现有的历史和野史为参照,运用原典分析和 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许筠其人其文进行分析研究。论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许筠 其人;第二章,许筠与中国;第三章,许筠的诗歌理论批评;第四章,许筠的诗词 辞赋创作与诗歌编选;第五章,许筠的“传”体文学;第六章,许筠与中国中晚 明文人李贽。从许筠品格心态的复杂历程,从其矛盾的行为方式,从其创作和文学 理论以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从其与中国中晚明文人李贽的对比参照中,一方面可 以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许筠,探究他品行思想以及文学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阐述他 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分析他创作和文论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对其有较公正 客观、全面深入的判断和评价,另一方面从中也可以透视出中国文化对当时朝鲜文 人和朝鲜社会的影响,折射出朝鲜与中国相异的时代环境和主题意识。本文以期作 为开拓许筠研究新视野的一扇窗子,开掘许筠研究新价值的一粒种子。这也正是本 文意义之所在。 许筠是厚重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要真正探究他、完全解读他实属不易。首 先,研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许筠,要牵涉诸多领域的知识,既要厘清朝鲜的哲学、 历史,还要明白中国的哲学、历史;既要通晓朝鲜文学史,还要熟悉中国文学史。 要在有限的时空囊括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这些知识,对复杂的许筠现象进行深入的 解读,对厚重的许筠课题进行全面的探讨,真的不易。另外,异国资料难求,国内 资料稀少。再加上笔者学识浅薄,精力有限,时间紧张,所以本文的一些观点尚缺 乏足够的论据支持,一些见解还显得幼稚肤浅,一些分析尚不够深入透彻。这些都 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纠正、补充、完善和深入。 第一章许筠其人 作为文学家、朝廷官员、异端的许筠,他的品格,他的异端思想,他的文学观 念和文学创作,都带有他所处时代的印记,所以了解许筠就首先有必要了解他所处 的历史状况,这也是许筠所面临的社会时代环境。 第一节许筠的时代 许筠( 1 5 6 9 - - 1 6 1 8 ) 生活于朝鲜朝宣祖( 1 5 6 8 - - 1 6 0 8 ) 和光海君( 1 6 0 9 - - 1 6 2 3 ) 时期。这一时期,大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封建中央集权明显削弱,各种矛盾迅速 激化,一方面,王公贵族、大官僚、内需司( 国王的私人财政机关) 以及地方两班 地主,利用职权公然侵占公田,掠夺农民土地,扩大私人土地,到处建立私人农庄, 广大农民破产,生活极为艰难,不少农民沦为私贱。广大农民为了逃避封建剥削, 或背井离乡,或隐居深山,“十六世纪,农民的流离逃散,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现 象”。 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另一方面,大贵族大官僚的土地兼并侵 犯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土地所有者和中小地主阶级之间也就是统治阶级之间 的矛盾也日趋激化,这样,在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形成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占有大 土地、操纵政权的勋旧派,一派是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士林派。“从十五至十六世纪, 两派互相残杀,争权夺利,对人民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学士祸也接连不断地 发生,1 5 4 5 年“乙巳士祸”之后,士林派空前强大,掌握了中央的全部政权。不久 士林派内部又发生更为复杂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史称“党争”。许筠就陷入了这种党 争而最后沦为党争的牺牲品,这在后文将有详述。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使朝鲜国力日趋衰弱,朝鲜的国防也日渐松弛。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许多公田变为私田,国家田税减少,农民沦为私贱,国家 剥肖对象减少,因此国家财力疲弱,储备减少。另外,朝鲜长期以来武备松弛,义 务兵役多由苛刻的军布税代替。所谓的军布,就是登记军籍而不服兵役者要缴纳两 匹布。因为不少农民因逃往或沦为私贱不去服兵役,他们的兵役就转嫁到其他农民 叶 真爽等朝鲜简史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6 0 页 。丰 真爽等朝鲜简史)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5 5 页 6 身上,这样一个农民往往就要承担几个人的兵役负担,农民承担不起,于是大多也 背井离乡逃避兵役。国家就实行这种“军籍收布法”,即缴纳“军布”。政府收缴军 布原本是用来招募士兵,加强国防,但实际这些军布并没有用于国防,军布实际上 也就又成了一种苛捐杂税,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缺乏强壮的兵力。就在朝鲜党争激 烈、内政混乱、边防贫弱、军备松弛,国内各种矛盾激烈之时,日本乘虚而入,发 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一壬辰战争,朝鲜遭到前所未有的灾难。朝鲜由此陷入了 内外矛盾都异常尖锐的特殊时期。 朝鲜国内这时的矛盾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大地主的代表勋旧派和中小地主 的代表士林派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思想领域,他们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提出各 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在相互争论中,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程朱理学传入朝鲜以 后,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到朝鲜朝时期,统治阶级实行“斥佛扬儒”政策,大力宣 扬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统治思想。李况( 1 5 0 1 一1 5 7 0 ) 代表大地 主的利益,是“继承程朱的韩国儒学第一人”。,他的朱子学节要可谓是读破朱 子大全而来,他继承程朱理学,主张理先于事物而存在,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与 之相对,代表士林派哲学思想的是徐敬德( 1 4 8 9 一1 5 4 6 ) ,他是著名的主气论者,他 认为产生任何事物和形体以前的宇宙为太虚,太虚的虚静是气的本体,气的聚散运 动状态是气的作用。人也是禀受天地万物之正气的存在。他的思想被看作是程朱理 学的异端邪说,遭到压制。李珥( 1 5 3 6 1 5 8 4 ) 作为李混的学生,批判地吸收了李 混的学说,确立了理气二元论思想。他的思想包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认为 万物的物质基础是元气,所有的现象都是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的结果。他认为认识是 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可以 认识的。 随着国内各种矛盾的日益激化和朝廷内部党争的日益激烈,朝鲜官方日益加强 思想上的统治,把程朱理学奉为圭桌,尤其对朱熹的观点不能有一字质疑,否则就 给扣上。斯文乱贼”的帽子予以打击。但是面对国内的矛盾,战争的灾难,一些进 步学者需要借鉴国内外的进步思想来改革国内的现状,谋求国家的繁荣和强盛。一 方面徐敬德的唯物主义和李珥为代表的主气论,为一些进步学者所接受,对后来实 学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邻国中国正在盛行的阳明学也日渐渗入 朝鲜,为一些朝鲜学者所接受。 。韩国哲学会编,韩振乾等译韩国哲学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7 7 页 7 中国的阳明学在1 6 世纪上半期传入朝鲜”,虽然一开始这种思想便遭到了李混 等朱子学儒者的大力批驳。李混著传习录论辨一文,斥阳明学说:“其心强狠自 用,其辞张皇震耀,使人眩惑而丧其守,贼仁义,乱天下,未必非此人也。”其他儒 者后多效之,阳明学在朝鲜成为邪说,正如李丙焘在韩国儒学史略中所说:“王 书之东来也,最初著为文字,以加一棒者,除退溪外,未闻其人焉。退溪可谓王学 排斥之第一先锋也。自是以还,退溪门下尚矣勿论,其他儒者,率多效之,攻斥不 遗余力。即使王学卒不能有地步于当时学界,益驱学人入于朱子学之单一窝中矣。” 然而,阳明学的新颖、王阳明的卓越战功,对正在遭受壬辰战争的朝鲜士人来说, “若使阳明为近日经略,则此贼可以荡扫矣”的想法是现实的。宣祖本人对朝鲜早 期的阳明学者也采取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南彦经是朝鲜最早接受阳明学的学者之 一,他的弟子李瑶曾与宣祖有一段对话:“瑶日:虽中朝人,若有心学,则愿见而不 得,王守仁之书,亦尝喜见矣上日:所见必高矣。守仁何如人耶? 瑶日:其言云 晦庵之心与某同,而格物之说与程子有异。上日:阳明之说是乎? 瑶日:臣尝见阳 明及象山书,臣之心以为好矣。上赐瑶内馔。”( 宣祖实录卷五十三) 而这时,在 援朝战争的明朝将领中有一些王学学者,他们在朝鲜期间也宣传了阳明学。宋应昌 为经略,曾与朝鲜儒者柳梦寅、黄慎、李廷龟一起讨论王学:“经略初至,请世子侍 讲官数人,讲论道学。上遣文学柳梦寅、司书黄慎、说书李廷龟往,经略留之幕下, 军务之暇讲大学旨义。经略学于王守仁门人,力诋程朱注说,慎、廷龟极论朱 陆之辨。经略使制大学讲语,慎等e l :我国尊尚程朱,先儒之说具载,此外不敢 赘一辞。经略日:贵国学尚如此,但可从所学,而著说资我讲蒯,不宜蹈袭周儒陈 言腐语,以流出胸中者,别具一书。”( 宣祖修正实录卷二十七) 这样阳明心学虽 受到官方排斥,但也未能阻止它的日渐渗入并为一些文人所接受。许筠便是接受中 国阳明学影响的其中一人。 许筠无疑带有他所处时代环境的特征。他身处这种国内外各种矛盾激烈尖锐的 环境中,作为儒士,他对这种现实感到不满,极力想改变现状,干预现实;他接受 阳明学的影响,思想和品格带有“任情”的异端因素,使他为社会所不容,为官场 所排斥,他在出处之间徘徊着、矛盾着;他的品格和思想使他的文论和创作都以“性 情”为标准和主旨,冲破了朱子理学的桎梏。许筠以他异端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学创 作和文学思想,启蒙了其后的实学和实学派文学。这在后文将会一一详述。 啊于阳明学传入朝鲜的时间,目前说法尚不统一韩国哲学史 认为:“传习录,韧刊本传到韩半岛那是中 宗十六年( 1 5 2 1 ) ,也就是王阳明5 0 岁时板的事”( 韩国哲学会编,韩振乾等译韩国哲学史 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3 页) 郑德熙认为:。阳明学传至朝鲜约在中宗( 1 5 1 1 6 - - - 1 5 4 4 在位) 、明宗( 1 5 4 6 一1 5 6 7 在位) 年问”( 阳明学对韩国的影响,台湾文史出版社,1 9 8 6 年,3 8 页另外还育其他一些说法) 8 第二节许筠与党争 在古代,每个国家、每个朝代的朝廷内部可都能会出现一些党派之间的纷争, 但朝鲜的党争“特点在于是朋党之争,党人基本上是前世已定,代代相续的。党人 的子孙一代接一代接任本派的职位。他们同族人也参与本派的政治活动,而且他们 在农村有地产提供经济来源,使这种朋党斗争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种性质的党争 不可能因某起事件、某次胜利而终止”。因此,这些朝廷臣僚们陷入这种无休止的 党争之中。作为当时一介官员的许筠也未能超脱党争,并最后沦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朝鲜朝当时党争的大致情形以及许筠在党争中的态度, 从而理解许筠在朝野之间徘徊的心路历程,了解许筠的个性品格及其成因,对许筠 其人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一朝鲜朝中期之士祸与党争 自1 4 9 4 年燕山君即位之后,朝鲜朝失去了成宗时期国运昌平、士林济济的景象, 士祸开始屡屡出现。燕山君本不好学问,尤其厌恶文士,认为他们限制了自己的自 由,于是出现了戊午士祸、甲子士祸,金宗直、金驷孙等或被剖棺斩尸碎骨,或被 连带处死。中宗时期,士人赵光祖等极力辅佐国王,但中宗惑于谗邪,于是又出现 了己卯士祸,许多士人被流配诛杀,其后三奸三凶更把持朝政。明宗时期,母后听 政,外戚用事,出现乙巳士祸、丁未士祸,一时名士百人受祸。自燕山君戊午士祸 至明宗丁未士祸,一起比一起惨烈,自此,士林萧然,元气大丧。宣祖即位之初, 用心政治,起用李混、李珥等士人,改革弊政,然而不久却渐渐怠于政而溺于色, 朝臣内部腐败纷乱,纲纪渐坏。宣祖八年( 1 5 7 5 ) ,士林开始正式分裂,此成为朝鲜 朝绵延不断而贻害无穷的东西党争。 东西党争的起因先是明宗时舍人沈义谦( 仁顺王妃之弟) 到领议政尹元衡家, 元衡的女婿李肇敏与义谦相知,便引见于书室,沈义谦见到金孝元的寝具,心里便 鄙视金孝元附会权门。后来,金孝元登魁科,文名日盛,吴健欲推荐他为铨郎,当 时,沈义谦为吏曹参议,便引证金孝元的前过而加以阻止。之后数年,金孝元终为 铨郎,这时有人荐举沈义谦之弟沈忠谦为铨选者,金孝元也不许。后辈士类多推重 。李基白著,厉帆译韩国史新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4 年第2 1 7 2 1 8 页 9 金孝元,前辈士类则多推重沈义谦。沈义谦之徒疑惑金孝元有报复心理,金孝元之 徒则嫉恨沈义谦之不利正义。于是,士林中前辈后辈之间出现矛盾。 副提学李珥因沈、金之反目,欲加以调和,奏请二人为外官。李珥因二人均为 士类,不可有黑白邪正之分,任为外官,本欲暂时远离,以免纠纷,不料前辈责怪 李珥不攻孝元,含糊不明;后辈则埋怨李珥不用孝元,不从公论;朝廷又认为李珥 矫激,非可用之才。李珥于是断然弃官,归回乡里。后来,李珥为大司谏又进行调 解,但终无效。李珥虽调和以求保合两党,但与西人更多便利,李珥死后,东人得 势。东人西人之间相互排挤打击,“如是一事之发生,不论事理之是否曲直,但以党 派之同异,而事援引排挤,此当时之情弊也”。毋 郑汝之本为李珥之弟子,但见李珥死后东人得势,便随附东人。郑汝之之乱( 宣 祖二十二年,1 5 8 9 ) 后,东人于是受到极大的打击,西人得势,掌握朝政。宣祖二 十四年( 1 5 9 1 ) 在世子珊封问题上,东人西人又发生纷争。宣祖王妃懿仁王后不能 生子,要在后宫所生王子中册封世予。属东人的领议政李山海察知宣祖宠爱仁嫔金 氏,于是偷偷传话给金氏,说属西人的左议政郑澈等欲拥立光海君,并欲灭金氏和 其子信城君。金氏随即把此事泣诉于宣祖,而郑澈对此一无所知,在经筵上请定光 海君为世子,宣祖大怒,最后郑澈被流放,西人失势,东人掌握了朝政。在对待如 何处罚郑澈的问题上,东人之间又意见不一,遂又有南人、北人之分。李山海等主 张将郑澈处极刑,为北人;柳成龙等主张将郑澈流配,为南人。南人掌朝。 正因为当时当政者耽于党派斗争,置其他经济、民生、边防等于不顾,而日本 早有用兵海外之心宣祖二十三年( 1 5 9 0 ) ,朝鲜派西人黄允吉为正使、东人金诚一 为副使、许箴为书状官前往日本,侦查日本的内情和丰臣秀吉的态度。第二年回国, 黄允吉,许箴认为日本欲大举侵入,金诚一则认为不足为患。其实,金诚一也并不 能肯定日本不会入侵,只是因为党派与黄允吉不同,“盖诚一,愤允吉等,到彼惬怯 失体,故言言相左如此。故凡主允吉之言者,皆以为西人失势,动摇人心,区 别麾斥,以此廷中不敢言。柳成龙谓诚一日:君言故与黄异,万一有兵祸,将奈何? 诚一日:吾亦岂能必倭不来,但恐中外惊惑,故解之耳”。( 宣祖修正实录卷二十 五宣祖二十四年三月) 但朝臣之间又因有党派之分而争论不休,难成定论。“议者或 从允吉,或吉诚一,盖诚一为东人,允吉为西人,各护其党,故纷纭不定。其于海 外情状之报告,不问实事如何,唯从党人之说,党论之弊,亦己甚矣。”圆而在议论 是否将倭报之情状奏闻于明朝时,朝臣之间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西人主张奏闻, o 林泰辅著,陈清泉译朝鲜通史) 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7 1 年第1 5 1 页 啉秦辅著,陈清泉译朝鲜通史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7 1 年第1 5 3 页 1 0 东人主张不奏闻。然而正在朝臣进行无谓的无休止的论争之时,日本于1 5 9 2 年壬 辰四月十三日以二十余万大军大举入侵朝鲜,朝鲜由此遭遇前古未有的大难。 在战争初期,朝鲜节节败退,在是否与日本议和方面,东人西人南人北人又纷 争不定。柳成龙、成浑等主张议和,柳永庆、李尔瞻、郑仁弘等反对议和,柳成龙 属南人,柳永庆、李尔瞻、郑仁弘属北人,所以角立而互相排挤。在日本再次兴兵 攻打朝鲜时,水军统制使李舜臣被诬下狱,元均为统制使,但元均嗜酒溺色,指挥 不利,终于军溃败死。朝鲜再次战败。李舜臣为东人,元均为西人,所以元均不愿 服从李舜臣的领导。“陷舜臣者,西人所为也,或云东人中之北人。要之,因党派之 争斗,而斥舜臣遂败绩明矣。”国宣祖三十一年( 1 5 9 8 ) ,南以恭、郑仁弘以柳成龙在 倭乱前支持金诚一议和而进行弹劾,柳成龙被罢官,北人掌权。后来,南以恭、金 荩国论劾洪汝谆,北人又分为大北、小北。大北以李山海为主,李尔瞻、郑仁弘、 金大来、奇自献、许筠、洪汝谆属之;小北以柳永庆、南以恭、金荩国为主,李弘 老、柳希奋、朴承宗等属之。宣祖三十四年( 1 6 0 1 ) 李山海为相,洪汝谆为兵判, 两人相互争权,大北内部又分派别,以李山海为主者为肉北,以洪汝谆为主者为骨 北。这样“朝臣之间纷纷扰扰,互相轧轹,知有己身,不知有国家,汲汲于政权之 争夺者大率如此,故不能以举国一致之力敌外国”。圆宣祖三十九年( 1 6 0 6 ) 宣祖察 世子光海君昏庸不足为嗣,对继妃金氏所生永昌大君特别钟爱,有易世予之志。小 北柳成龙顺王意拥立永昌君,大北李山海、李尔瞻则因与洪汝谆争权而被罢黜,常 怀怨恨,因此欲以光海君为托,又以郑仁弘在山林有名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