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吉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study on the developing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long ji an candidate: xu liquan maj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upervisor: prof. zhou junq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 china january, 201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 摘 要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经历了从直觉形态到制度层面的分析。当前我国城市空间 结构研究基本上处于城市形态研究与实证主义研究阶段。鉴于我国特有的意识形态和 管理制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 1980 财政包干制到 1994 年的分税制,政府始 终扮演着经营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大量的资本(尤其是土地)都控制在政府及国企 手中,因此,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分配从根源上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助经济地理学、社会学、制度学等相关理论,选取 吉安市作为样本城市进行研究,分析其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剖析影响吉安城市空间 结构的动因。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发展态势进行预判,进而提出吉安市城市治理对 策。 吉安市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年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吉安,吉安已步入工业化时期,就业机会增加、人口集聚明 显、商贸物流发展迅猛。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围绕工业布局开展,使得城市的开发成为 单纯利益驱动下的商业行为,企业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联合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这种单纯追求最大利益的模式,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势必导致城市无序蔓 延、环境恶化、城市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都将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因此,本 文试图通过对吉安市样本城市的研究总结出当下城市发展的合理方式,最终将经验运 用在和吉安类似的城市上,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提供新出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以“空间演化-特征总结-动因分析-态势预判-策略思考”为核心,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展开。通过对吉安城市空间变迁的时空过程 进行整理,分析其在快速城市化、快速工业化背景下的空间演化特征、动因、规律、 态势,最终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样本意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i abstract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west has gone from an intuitive form to the system level analysis. at present, china is basically in the stud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urban form of positivist research stage. for chinas specific ideology and management system,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the financial contract system from 1980 to 1994 the tax system, government has always played the role of the operator rather than managers, large amounts of capital (especially land) are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so they determine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y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s . this paper search from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with economic geography, sociology, systems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select a sample city of jian to stud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 on the basis, pre-sentenc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space, and then propose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jian. jian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ha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as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get into jian, jian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de logistics. around the industrial layout urban construction, making the citys development into a simple profit-driven business practices,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co-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is process. pursue the best interests of simple model, brought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urban sprawl at the same tim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urban problem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se will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refore,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sum up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a rational way by study the sample city of jian, these experience will eventually be used in jian city on a similar,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this research ideas:with space evolution - features summary - dynamic analysis - situation to judge - strategic thinking as the core, according to questions -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text started. by collating the proces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space of jian,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rapid urbanization,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patial evolution, dynamics, laws, momentum, and ultimately to explore a sustainable way. keywords: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factors sample significanc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ii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吉安市城市发展的样本意义 . (1)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3)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4) 1.4 概念界定 . (5) 1.5 研究思路 . (7) 2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 (9) 2.2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15) 3 吉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及特征总结 3.1 吉安城市发展概况 . (18) 3.2 交通演变轨迹 . (19) 3.3 产业演变轨迹 . (22) 3.4 土地利用演变轨迹 . (25) 3.5 吉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 (28) 4 吉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动因分析 4.1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 (30) 4.2 区位因素的影响 . (33) 4.3 交通因素的影响 . (38) 4.4 经济因素的影响 . (44) 4.5 政府行为的影响 . (5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v 4.6 小结 . (59) 5 吉安城市空间演化规律总结及态势预判 5.1 吉安城市空间演化规律总结 . (61) 5.2 吉安城市空间演化态势预判 . (64) 6 吉安城市空间问题思考与治理对策 6.1 合理确定城镇化目标,冲动发展回归理性 . (71) 6.2 注重产业链培养,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 . (72) 6.3 打破三片区行政壁垒,建设生态经济综合区 . (73) 6.4 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提升城市软实力 . (74) 7 结语 7.1 吉安样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启示 . (77) 7.2 对中国当前类似城市的发展与结构优化的建议 . (78) 7.3 不足及后续研究 . (79) 致谢 . (81) 参考文献 . (8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吉安市城市发展的样本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1 年我国平均城市化率达到 49.68%,即将迈过 50%这一关。发达国家的历史 表明,50%这个拐点是城市化的转型时期,该时期城市的发展从不断加速,到慢慢减 速,但总体上依然保持增长。预计到 2050 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 70%以上,按目前城 镇人口 6.22 亿总人口 14 亿算,未来 40 年我国将有超过 3 亿的农民进入城市,而这其 中还不包括 1.67 亿目前正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空间布局与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目前 655 个城市中有近 400 个城市缺 水,其中约 200 个城市严重缺水。因此,我国城市发展都面临同样的矛盾:第一,如 何协调城市化的速度和城市化人口质量的矛盾;第二,如何协调城市化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之间的矛盾;第三,如何协调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矛盾。 本文基于这一时代背景,选取江西省吉安市这一样本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 吉安样本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启示,试图为中国当前类似城市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 一定的借鉴意义。 1.1.2 吉安市城市发展的样本意义 1.1.2.1 城市规模具有代表性 目前,我国总共 655 个城市中,市区总人口达到 1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一共是 122 个;50 万到 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达到了 118 个;20 万到 5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达 到 151 个;20 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是 264 个。其中中小城市达到 415 个,占到总数的 63%。吉安市作为赣中地级市,根据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统计,至 2010 年吉安市中心区城区的用地规模为 56.7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 口为 50.3 万人。城市规模和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小城市的规模类似,在我国城市化过程 中扮演重要角色。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 1.1.2.2 城市化过程具有普遍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出口拉动走向内需拉动,未来城市化之于我国的发展作用显 著,这是因为“工业化创造出口,城市化创造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化东中西部发展 水平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和沿海城市强大的经济 实力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基础差,吸引人口能力不足,大多数城市还处于城 市化初期。但其发展潜力巨大,是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主战场,因此城市化过程具有普 遍性。 吉安市城市化率从 2005 年的 31.95%增长到 2010 年的 40.85%,年均增长高达 1.78%。同期,我国城市化率从 2005 年的 42.99%增长到 2009 年的 46.59%,年均增长 只有 0.9%。通过数据比较可发现吉安市城市化发展速度快,超过中国平均水平,处于 城市化初期。但由于其基础差,因此城市化水平不高。这和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 的情况相似,这类城市都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但是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底子差,自 身发展动力不足,未来城市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1.1.2.3 后发特性符合中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发展特征 受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比较缓慢。随着沿海地区产业 转移力度加大和国家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建设,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取得了长 足的进展,大量中小城市走向工业化道路。面对机遇,这些城市各自发力,积极应对, 很多地区普遍呈现出逆势发展、“弯道赶超”的强劲势头。 吉安市 gdp 从 2000 年并市的 150 亿增长到 2010 年的 700 亿,根据十二五预测, 2015 年吉安市 gdp 将再翻一番达到 1400 亿。 如此强劲的后发力量也印证了前文所说 的这类城市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主战场,城市后发特征明显。 1.1.2.4 资源状况具有普适性 从我国城市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总结出,沿海地区、中西部省会城市、资源型城 市城市化水平比较高,而对于即没有区位优势,又没有丰富资源的中小城市其发展比 较缓慢。受限于自身资源条件,这些城市的发展具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依靠外部经 济溢出发展工业; 二是依托土地支持推进城市化。 不可否定, 这两种方式的效率极高, 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是建立在对土地资源掠夺基础 上的粗放发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 拥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和气候条件的吉安,农业历来是其主导产业。除此之 外,吉安其它资源优势并不明显,这也导致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近年来,受外部产 业转移影响,吉安步入工业化时期,工业生产总值从改革前的 5.7 亿增长到 2010 年的 280 亿,三十年增长了 50 倍,尤其是近几年来受沿海产业转移影响,工业发展迅猛。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土地财政也使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总之,这类型城市共同的特 点就是资源优势不明显,城市发展依托土地资源发展低端制造业和商品房。 1.1.2.5 交通改善具有典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实现该目标的 两个重要因素是信息网络技术和交通运输条件。其中,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受空间 的限制,本文讨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发展受交 通条件改善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因为每一次交通方式的改变都带来不同的运输方式 和运输速度,也就产生了不同经济效益。而这一特征随现代主导交通方式转变速度加 快而越发明显。 吉安市自古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城市发展深受交通的影响。城市的兴衰和城市交 通方式的改善高度吻合。从水运时代的“江南望郡”到清代的落寞,再到当代城市的快 速发展,无不和城市交通方式的改善密切相关。这和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对交通的依 赖极度相似。 综合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笔者认为吉安市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非 常类似,都经历过兴衰成败,同时也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而城市发展所碰到的问 题具有可比性,笔者认为:对吉安城市空间结构个案研究的启示可以为中国类似城市 提供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多维角度梳理吉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总结出吉安市空间结构演 化特征和规律,试图探索吉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因与作用机制,同时结合区域发 展背景和吉安自身优势对其空间发展态势做出预判。剖析出真正制约城市发展的约束 条件,综合审视时代赋予吉安的发展契机,探讨吉安市的发展是否一定要通过发展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 业和土地财政来实现,并由此提出如何降低这种模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找一条适合吉 安市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保障城市空间协调有序发展。 1.2.2 研究意义与学术目标 1.2.2.1 学术意义 国内外研究空间结构的理论和实践都非常多,而研究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则明显不多。吉安市作为庐陵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庐陵文化对吉 安市的影响一直伴随着其发展历程。从江南望郡到近代的衰落,再到改革开放后重新 焕发生机,文化一直是这个城市的魂。因此,重新研究庐陵文化之于吉安的重要性极 具学术意义。 本文采取样本研究方式,选取吉安市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通过梳理其发展历 程和特征,分析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因,从而预判城市未来发展态势,并提出城市 治理对策。为类似城市的研究提供实证案例。 1.2.2.2 应用意义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区域一体化态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 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我国 655 个城市中大部分 发展比较落后,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这些落后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 研究落后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寻求一条适合我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践 意义重大。 1.2.2.3 学术目标 通过研究吉安这一典型的样本城市,探索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 因,进而讨论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演进的模式选择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的重要方法。比较法主要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基本形 式。纵向比较是指对比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状态,进而探索其演化规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5 横向比较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将不同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差异性1。 本文一方面通过对比较不同时期吉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点,另一方面从同时期 城市的产业结构,道路交通,土地利用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和特征,从而剖析出吉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因。 1.3.2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城市空间包含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学科。本文 通过对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理论的发展,分析城市 空间结构的理论发展过程及城市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同时,本研究以吉安为案例, 通过对吉安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历程及目前城市开发的状态进行分析总结,寻找实际开 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最终运用理论探索适合吉安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1.3.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对吉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现状的研究中,一方面通过广泛搜集统计数据, 拟采用一些数学模型对吉安市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包括经济发展情况,城市 土地开发情况,人口增长速度等;另一方面运用经济地理学原理和城市空间理论,对 城市空间发展进行定性分析。 1.3.4 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本文从宏观分析开始, 逐步过渡到微观的研究方法。 宏观方面将吉安看成一个点,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及该点在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区域交通环境的改善,信息 技术的进步。微观角度剖析城市内部系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市综合开发等方 面,寻找城市空间发展的微观动力。 1.4 概念界定 1.4.1 城市空间(urban space) 城市空间概念的内涵最早应缘自地理学家的空间观 (黄亚平, 2002) 。 素雅 (soja, 1980)认为城市空间是由居住在其中的人创造的,并通人对其特征进行描述。人们在 1 陈立立.城市化转型对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6 城市空间中进行生活,他们便慢慢将自己的行为加注于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并尽最大 可能对他们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表达他们的价值。 黄亚平教授(2002)认为对城市空间涵盖了地理学、知觉心理学、社会文化渊源, 均可以看出“人”与空间的内在联系。地理定位、场所、文化结构都是以人为参照系, 人的一切行为都意味着在某个场所有多种形态。他还认为城市环境问题不是技术、经 济、社会和政治性质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防止人的同一性丧失的问题,这对于我 们准确地理解城市空间概念的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既包括物质空间也包括社会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政 治空间等。它是一个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空间载体。 1.4.2 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 结构即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结是结合之意义,构是构造 之义。合起来理解就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结合构造之意思。在意识形态世界和物 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1。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是指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 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2。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根据富利 (foley,1964)的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包 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同时,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 市结构要素的空间格局和空间作用模式,形式与过程体现了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依存。 波纳(l.s.borune)则提出了跨学科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框架,运用系统理论提出 了城市系统的 3 个核心概念:城市形态,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哈维 (d.harvey,1973)认为,社会过程过程和空间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关系,而非单向 的因果关系,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空间作用和社会过程亦始终处于相互循环作用状 态。所以应该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相互关系中理解城市空间结构。 蔡平与凯塞尔(kaiser,1979)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来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结 构涉及城市地区的物质要素与土地使用的秩序与关系,城市空间结构是活动体系、土 地开发体系等在时空的持续。黄亚平(2002)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 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连接状态。或解释为:指城市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 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在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运营过程中的状态。杨上广 1 资料来源: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99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7 (2009)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社会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它的重构、变 迁与演化,反映了城市中各种经济社会力量的成长、组合与嬗变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 市内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陈鹏 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土地市场各个行为主体在效用最大化激励下各自经济活动相互 影响的结果”。 由此可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流派,城市规划学主要研究 物质空间,经济学家着重经济空间布局,社会学家研究的则是人的行为。本文主要从 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制约角 度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框架 吉安城市空间结构吉安城市空间结构 演化动因分析演化动因分析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 区位因素影响区位因素影响 交通因素影响交通因素影响 对 策 研 究 对 策 研 究 现 状 研 究 现 状 研 究 机 理 研 究 机 理 研 究 经济因素影响经济因素影响 政府行为影响政府行为影响 新环境下影 响因素变化 吉安城市空间结构吉安城市空间结构 演化研究演化研究 交通技术演变轨迹交通技术演变轨迹 产业结构演变轨迹产业结构演变轨迹 土地利用演变轨迹土地利用演变轨迹 对空间演变的 历史维度比较 吉安城市空间结构吉安城市空间结构 演化特征及规律演化特征及规律 空间结构演变轨迹空间结构演变轨迹 吉安城市空间问题吉安城市空间问题 思考思考 城市规模问题城市规模问题 产业模式问题产业模式问题 行政壁垒问题行政壁垒问题 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提升 公共政策引导下 的空间规划 吉安城市空间治理吉安城市空间治理 对策研究对策研究 吉安城市空间结构吉安城市空间结构 演化态势预判演化态势预判 总体态势总体态势“摊大饼摊大饼” 城市空间中空化城市空间中空化 新区开发冲动化新区开发冲动化 三片区发展均衡化三片区发展均衡化 居住空间两级化居住空间两级化 山水格局山水格局 居住空间居住空间 产业空间产业空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8 1.5.2、逻辑主线 逻辑主线一: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吉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并总结吉安城市空 间结构演变规律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剖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因,预判未 来城市空间发展态势,从而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通过对吉安样本城市的发展问题 研究,为我国类似城市提供可鉴建议。 逻辑主线二:本文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对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因进行分析,其中客观 因素是指经济发展的规律,主观因素是指人设置的制度。这两个因素相互促进,又相 互制约,在它们的共同主导下,城市不断往前发展。通过分析两者之间作用关系,进 而分析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9 2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2.1.1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历程 西方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由来已久,也产生诸多流派:区位学派,以区位研究为 核心,代表有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社会生态学派,认为 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活动竞争中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土地 经济学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代 表人物有阿隆索 (w. alonso, 1964) 、 迈尔 (e. s. mill, 1967) 及墨思 (r. f. muth, 1969) ; 行为学派将交通技术进步、信息、知识等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影响因素增加进来,完善 了新古典主义学派只强调城市经济而忽视城市主体人的活动,强调空间的动态过程, 现实意义明显;结构主义学派,强调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内部,找出 它的“深层结构”。 从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环境也日趋恶化,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居住环境。为改善城市 居民的居住条件,解决城市贫困家庭的居住问题,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西方学者从 社会改良角度提出许多理想城市模型,如欧文(owen, 1817)的新协和村、豪斯曼 (haussman, 1853) 的巴黎改造、 马塔 (mata, 1882) 的带型城市、 霍华德 (howard, 1898) 的田园城市、赖特(wright, 1932)的广亩城、沙里宁(saafinen, 1942)的有机疏散理 论、 昂温 (unwin, 1922) 的卫星城市等模型; 它们主要属于古典主义的城市形态研究, 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各种理想城市形态来解 决人居环境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受近代科学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实证主义方法开始盛行,并 产生了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主要探讨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城 市生产和消费区位与规模和距离因素的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社会的金融危机 使得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种族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结构主义诞生。结构 主义认为空间与社会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城市空间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综 合作用的结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0 近 30 年来,针对住房隔离、空间分异、社会断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了新 马克思主义学派(又称结构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学派(又称制度学派) 。前者认为决 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是隐藏在表面世界后的深层社会经济结构,其研究的重点在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对城市形态及发展的制约;后者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多元的社会 制度,重点研究制度。 2.1.2 西方城市空间理论研究1 2.1.2.1 古典经济学派 杜能(j.h.von thunen,1826)提出农业区位论,主要是探讨在某特定区位寻求 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理论的归纳过程:市场距离农场的价值地租决定 经营方式的选择。韦伯 (aweber,1909)提出工业区位理论,试图从交通成本,劳 动力成本以及聚集经济三因素来解释工业活动的区位。两者通过对运输费用,距离, 集聚效果等地研究为今天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 1933) 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城市区位论) , 该理论把地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向周边地区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市空间 结构。他认为根据为其腹地提供商品服务的各个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 系,并将这些城市抽象成正六边形模型,六边形的各个角代表了一个层级。廖什 (august losch,1939)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他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经济区 的产生。他突破了中心地理论的层级结构,主张中心地之间是具有连续性而非阶梯式 的等级关系。两者通过分析中心地之间的层级关系,相似而不相同,一般来说中心地 理论适合第三产业区位布局分析,而市场区位理论则适合第二产业布局分析。 2.1.2.2 芝加哥学派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的主要领域是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芝加哥学派就是典型的 对城市社会空间进行研究的理论。20 世纪初,在美国崛起的人文区位学派从人口与地 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伯吉斯(e. burgess)的同心圆 增长模式、 (2)霍伊特(hoyt)的扇形增长模式、 (3)哈里斯(c. d. harris)和乌尔 曼(e. l. ullman)的多核心增长模式。哈里斯(harris)和乌尔曼(ullman)的多核 1 此部分研究直接参考和借鉴了黄亚平的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一文的研究内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1 心增长模式的价值在于对城市生长多核心本质的清晰认识。由于工业、文化和社会经 济价值对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认为城市土地利用难以预知,他们还认为,土 地利用与增长模式决定于地方的不同情况, 从这一点上, 多核心模式与现实更为接近。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3 种理论都是城市空间组织的描述西理论,三种理论都在现实 的城市中得到实证,只是使用的范围各不相同,但是,仅仅依靠这三种模型显然还难 以将城市空间发展的所有特征包含进来。 2.1.2.3 土地经济学派 20 世纪 60 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城市土地经济学,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主 要研究的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代表人物有阿隆索(w. alonso,1964) 、迈尔 (e. s. mill,1967)及墨思(r. f. muth,1969) 。其阿隆索(w. alonso,1964)用新 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解释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运用地租竞价曲线来解 析城市内部各种土地使用效率的差别。他认为,随着离中心区距离越来越远,土地使 用的效率由于受外部各种要素的干扰,会产生不同的边际递减效应。 阿隆索(w. alonso,1964)运用竞标价格曲线来解释了城市居住分布的空间分异 模式。和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的古典经济学模型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不同性质 的土地类型的区位和土地成本之间的权衡,其中,居住用地对区位成本的变化比土地 成本高,因此,也就解释了富裕阶层住在配套服务完善的中心城区,而贫困阶层则住 在城市外围的现象。 土地经济学派对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意义重大,该理论设计到土地配置问题,可 作为城市土地空间布局规划的基础;强调了土地经济活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通 过各类活动对距离中心区的距离要求及所愿意承担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 的位置;土地使用功能是塑造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动力,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则 是市场经济下自发市场力和竞争性投标过程的结果。该理论的缺点是只关注城市经 济,忽视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1.2.4 行为学派 1990 年代中期出现的行为学派反对新古典主义学派对人进行过于理性化的假设。 代表人物有 a. z. guttenberg,r. l. meier,m. m. webber,j. b. rotchie 等。他们认为, 城市空间应该是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新古典主义学派的改良,行为学派强调对人的研 究,提倡把人的价值观和意识等非经济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以研究现实状态下的空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2 经济行为。 其中 a. z. guttenberg(1960)认为如果交通条件良好,则倾向于集中布局。r. l. meier(1962)则强调运输和交通技术成为相互影响的主要媒介,所以只要充分的了 解城市居民交通行为分布,包含出行的起始点、路线、目的、活动场所等就可以预测 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成长与变迁。m. m. webber(1964)提出人类行为相互影响理路, 该理论强调把城市看成是“在行动中的动态系统”。j.b. rotchie(1985)等提出技术变 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型。该模型强调从以能源为基础的资源转移到以知识为基础的 资源,人类的需求晋升到高层水平。在供给层面,技术的变迁导致投入生产资源的改 变,从而导致生产部门事业增加。在需求层面,人类需求的高期望自然导致住宅,公 共设施配套的区位选择。 2.1.2.5 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学派(the structural approach)又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强调研究应该更深 入,不能停留在表象,将社会作为结构来研究。他们认为,行为学派的根本问题在于 将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而不是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揭阳网站建设方案咨询
- 北京同仁堂营销方案论文
- 滋补品实地店营销方案
- 名匠咨询策划方案模板
- 离婚谈判策略与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权协议
- 矿山合作开采项目投资风险承担与收益分配协议
- 《涉及多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离婚协议书定制模板》
- 砂石厂经营许可证及资质转让协议
- 离婚协议书范本及离婚后财产分割法律咨询及执行
- 离婚协议书(涉及房产、车辆分割及子女抚养权)
- (青岛2024版)科学二年级上册2.6 春夏秋冬 课件(新教材)
- 彩虹 第一课时 课件
- DB63-T 1921-2021 交通运输专业空间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
- (完整版)铝合金门窗施工方案
-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手册
- 微生物学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
- YS/T 226.12-2009硒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硒量的测定硫代硫酸钠容量法
- GB/T 29114-2012燃气轮机液体燃料
- GB/T 18690.1-2009农业灌溉设备微灌用过滤器第1部分:术语、定义和分类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1-8单元课文思维导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