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 research of china low-carbon economy policy innovation in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 by fei shanshan supervised by prof. huang bin major: marxist philosophy college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气候的剧烈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温室气体减排 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 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对其发展规律还缺乏认识。发展低碳经济时,不仅要考虑经 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因而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因此,政府必 须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相关部门在制定低碳经济政策时,必须遵循相应的 指导原则,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论文的目的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论述低碳经济政策创新应遵循的几个基 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发展 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进行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的意义;对低碳经济及低碳经济政 策创新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描述,表明了人类走向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参照国内 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教训,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政 策创新的三个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化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的原则。论述了这些原则产生的必然性和基本内涵;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之间 的辩证关系,并举例说明这些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依据三个基本原 则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创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dramatic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human environment gave birth to the idea of lowcarbon economy. it is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into practical ac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it is a global trend to turn to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economy is a new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responding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building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re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is still in initial stage, is a new thing, people are little understanding to its law of development.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not only to consider the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consider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additional cost.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must play a role in policy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policy, must follow the appropriate guidelines in order to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innovative policy of low-carbon economy shall follow several basic princip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s: describing th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hesis, pointing out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ow-carbon economy policy innovation;describ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innovative policy of low-carbon economy, showing the necessity of mankind towards lowcarbon economy; referring to som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asing on the requirements of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proposing three basic principles of lowcarbon economy policy innovation: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zation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unified plann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se principles; elaborating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basic principles, illustrating directive significance of these principles in real life by example; putting forward to some advices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about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se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principles. keywords:lowcarbon economy, policy inno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zation, unified plann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目 录 中文中文摘要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 1 绪绪 论论 .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背景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3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5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6 1.4 研究的意义以及创新之处研究的意义以及创新之处 . 6 1.4.1 研究的学术意义 . 6 1.4.2 研究的实用意义 . 6 1.4.3 创新之处 . 6 1.5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 . 7 1.5.1 研究目的 . 7 1.5.2 研究的内容 . 7 2 低碳经济和低碳经济政策创新低碳经济和低碳经济政策创新 . 8 2.1 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 . 8 2.2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 10 2.3 低碳经济的必然性解读低碳经济的必然性解读 . 10 2.3.1 高碳能源存量的有限性决定人类走向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 10 2.3.2 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人类走向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10 2.3.3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决定了人类走向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 11 2.4 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的内涵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的内涵 . 12 2.5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 13 3 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的几个原则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的几个原则 . 14 3.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4 3.1.1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自然观演进的必然结果 . 14 3.1.2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反思传统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 16 3.1.3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 17 3.1.4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容和基本原则 . 18 3.1.5 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政策创新 . 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 3.2 生态化原则生态化原则 . 20 3.2.1 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生态化原则的内涵 . 20 3.2.2 人类向生态文明转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21 3.2.3 人类向生态文化转向是必然的选择 . 22 3.2.4 人类伦理道德向生态化转向是必然的趋势 . 23 3.2.5 科学技术发展向生态化转向是必然的方向 . 23 3.2.6 新兴科学的发展为政策创新的生态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 24 3.3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 24 3.3.1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 24 3.3.2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低碳经济政策创新中的基本内涵 . 25 3.4 低碳经济政策创新原则之间的辩证关系低碳经济政策创新原则之间的辩证关系 . 28 3.4.1 政策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28 3.4.2 可持续发展是政策创新生态化的目的和归宿 . 29 3.4.3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二者的必然要求 . 29 3.5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 29 4 低碳经济政策创新原则的实践低碳经济政策创新原则的实践 . 31 4.1 低碳经济政策创新原则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实践低碳经济政策创新原则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实践 . 31 4.1.1 鄂尔多斯市情况简介 . 31 4.1.2 2010 年西部大开发前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31 4.1.3 2000 年2010 年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情况 . 32 4.2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 36 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我国低碳经济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我国低碳经济政策 . 37 5.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和优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和优势 . 37 5.1.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 . 37 5.1.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 . 38 5.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 39 5.2.1 创新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 39 5.2.2 创新能源政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 . 39 5.2.3 创新文化政策,提倡低碳和绿色消费 . 40 5.2.4 创新科技人才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发展 . 42 5.2.5 完善法律法规框架,保障低碳经济发展 . 43 5.2.6 利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44 5.3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 47 6 论文总结与展望论文总结与展望 . 4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i 6.1 论文总结论文总结 . 48 6.2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48 致致 谢谢 . 4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50 附附 录录 . 53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1 1 绪 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的地球怎么了? 南极的冰山在不断的离去:2000年3月,一座长约295公里、宽约37公里,面 积相当于美国特华达州大小两倍的冰山正从南极分裂出去。 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1997年,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 中国的三江源地区: 位于青藏高原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 冻土变化 加剧, 冻土层温度增加, 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 平均每年减少147.36 平方公里。 沙尘暴的肆虐:2003年4月,我国华北地区沙尘暴突袭而至,遮天蔽日,久久 不绝。甚至跨过海峡,漂浮到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 冰山的分离和融化将造成全球性灾难:海平面上升,各州沿海地区和太平洋 岛国大片被淹,热带风暴、干旱、荒漠化将接踵而至,人们流离失所;臭氧层空 洞,将无法阻挡太阳光中对人类具有巨大破坏作用的紫外线的照射,皮肤癌、白 内障将如影随行;沙尘暴袭击的原因之一在于地表丰富松散干燥裸露的沙尘,狂 风吹至,漫天飞舞,人们痛苦万分,无所遁形;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 上,拥有大量的雪山冰川、湖泊湿地, 孕育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 生态破坏后极不容易恢复的敏感区域, 因 此,三江源生态对于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江源生态崩 溃的一天就是人类灾难降临的一天。 我们为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全球高级别的气候峰会不断地召开,而且越来越频繁。 1992年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地球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从1995年始,人类已连续 16次召开缔约方大会(如丹麦哥本哈根和墨西哥坎昆气候会议) ,并签署了京都 议定书(kyoto protocol),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规划等,吹响了人类向低碳 经济革命进军的号角。2011年第17次unfccc缔约方气候大会也将如期在南非举 行。 原因是什么? 原因在于人类无节制的生产、 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温室气体” 。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 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碳(pfc)和六氟化硫(sf6) 等,是引起全球温度升高、气候变暖的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其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中, co2占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2 自18世纪中叶西方兴起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开始大量使用以煤、石油、天然 气为主的化石燃料,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增长过快,以致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浓度不断上升。 研究表明 ( 斯特恩回顾: 气候变化经济学 ) , 自1750年2006 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由280ppm 增加到了380ppm,且还在以2.3ppm/年的速 度增加,全部温室气体的含量则相当于430ppm 。若在2000年至2030年期间,全 球混合能源结构配置中石化燃料仍保持其主导地位,温室气体排放量则会增加 25%-90%(co2当量) (ipcc,2007)。 图 1.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fig.1.1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快速增加,对全球环境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 气候变化 2007 综合报告 ) , 在过去的 100 年 (1906 年2005 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0.741。这种趋势如不扭转,预 计 21 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与 1980 年1999 年相比)将可能上升 4,海平 所有温室气体的 77%,所以常用 co2当量来衡量温室气体。 stern n. 2006.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0 40 30 20 10 49.0 28.7 35.6 39.4 44.7 60 1970 1990 1980 2000 2004 每 年 十 亿 吨 二 氧 化 碳 当 量 co2源自石化燃料使用 co2源自毁林、生物腐殖、泥炭 ch4源自于农业、能源、废弃物 氟类气体 n2o 源自农业和其它 数据来源:根据 ipcc 第四次气候变化报告数据绘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3 面将上升 60 厘米,对生态系统(如物种大量灭绝)、食物与淡水供应以及人类居 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ipcc,2007)。 与世界气候变化趋势相一致,中国近百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也发生了明 显变化:从1994年到200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2006 年,我国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 。 近 100 年来,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了将近 0.8;预测表明:2050 年我国气温将 升高 2.33.3;近 50 年来,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 2.5 毫米/年2,海岸区被淹 和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2009 到 2010 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 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人畜饮水严重困难 。 低碳理念的诞生: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大量事实表明,全 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将触及粮食、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 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的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ipcc(2007)报告也告诉我们,全 球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多寡取决于我们对发展路径的选择。 气候剧烈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2008 年世界环境 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 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为抢占先机和产业 制高点,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着力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 能源、 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低碳经济发展涉及生产、消费、流通、价值观 等,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占领世界经济制高点的需要。 中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低碳经济政策,这对低碳经济发展 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促使国民 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低碳经济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 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实现 的制度安排(重点是碳税和碳交易)和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三个方面。 harrabin r. china “now top carbon polluter” n. bbc news,2008 年 4 月 14 日。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r.2010 年 11 月。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4 低碳经济实现的制度安排方面 andrea baranzin (2009) 等认为, 碳税碳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减排的激励机制, 但为了保证能源的有效供应, 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名碳税暗补贴”的现象, 因而碳 税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要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实施碳税的同时要对能源税进行 改革。征收碳税所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可以通过税制的设计以及相应财政收益的 使用方式来弥补 ;shrestha(1999)从供需两面研究了碳税对电力企业碳排放量 的影响。发现,在低税率情况下,通过提高电力能源价格,可使电能消费大幅降 低,并带来较高的碳减排量。而中、高税率则会促使企业提高能效, 或转向低碳能 源,但碳减排量却较低税率情况下小3;cheng f lee(2007)等研究了在一个国 家或地区进行碳税影响预测的方法,说明了预测碳税实施的影响有助于各国碳税 方案的选择, 也能更好的发挥碳税的效果4;toshihiko nakata(2001)等的研究表 明,能源税和碳税的使用能够使碳排放下降到预计目标水平,使用能源的种类也 会发生改变 。 tseming yang(2006)的研究表明,碳交易碳交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碳减排手段 。 碳交易市场绩效如何评定,碳排放总量限额如何保证,如何杜绝碳市场的操纵和 垄断行为,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政府机构联合体的参与和监管;gary c(2004)等认 为,开展碳交易市场的关键之一在于主管机构是否具有有效的实施监测手段5。 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yoichi kaya(1990)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归结为:人口、 人均gdp、 单位gdp能耗 和能源结构等四个驱动因素,被后人称为kaya恒等式 ;j.w.tester(2005)等人运 用kaya公式,对中国1980-1999年间的碳排放同四个驱动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 析。发现,人口和经济增长是驱动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salvador (2008)6和michael(2008)7等认为,随着世界人口转型, 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 凸显,碳排放量也将随之降低。 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 treffers t(2005)的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的政策保障,可以有效地抵御低碳经 济风险。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ghg排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较快发展,即 经济的增长和ghg 排放的减少是可能同步的8。 andrea baranzini, jose goldemberg, stefan speck. 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32: 395- 412. toshihiko nakata, alan lamont.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arbon taxes on energy systems in japan j. energy policy, 2001, 29: 159- 166. 京都议定书设立了三种借助“市场” 运行的“遵约机制”: 排放权交易(emissions trade,et)、清洁发 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其中,cdm 是 唯一涉及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碳交易的机制。 碳排放量kaya计算公式:碳排放量=人口 人均gdp 单位gdp的能源用量 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对中 国来说,人口增长和人均gdp具有一定增长惯性;单位gdp的能源用量(能源强度)取决于产业结构和技 术水平等;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碳强度),取决于碳汇技术和能源结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5 另外,christina ross(2007)等认为,为获得发展资金,企业可以把所具有的 或者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期货获得的未来拥有的碳排放权质押给银行,以申请相应 的贷款 ;fischer c(2008)等认为政策的支持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的 意义9 10。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家层面上,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198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为增加 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2005年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2007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气 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的政策与行动等,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具体目标、基本原则、 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十二五”规划更是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作为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 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政策理论也进行了大量探讨。崔大鹏(2009)在低 碳经济漫谈中给出了低碳的定义,对低碳经济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并把碳当量作为评价低碳经济的一种手段11;张世秋(2009)研究了低碳经济发 展的路径、机制,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 再生能源,引导消费者行为12;段红霞(2010)研究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并指出人口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经济效率以及低碳和无碳能源技术革 新,是驱动低碳经济转型和低碳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3;宋德勇(2009)等参 考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做法,提出政策工具设计应从主要 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14;陆小成(2009)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 要求,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及其实现机制15; 刘立(2009)等论述了低碳技术创新的社会建构性,探索了低碳技术创新社会建 构的途径及方法16;邢继俊(2009)17应用相关的经济理论,对基于利益相关者 的政策模型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进行了研究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处在初级阶段,缺乏宏观的原则引导,发展低碳经济主要 是应用行政的手段而不是市场的手段,还没有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系统的低碳 经济政策,包括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市场手段、法律保障等,这对我国低 碳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我国 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思考,寻找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依据科学发展观 christina ross, evan mills, seam b. hecht, “insurance risk-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stanford environ mental law journal, 2007, 6: 59- 66. 主要是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环境经济与资源经济、政府管制、进化经济学等理论着手,论证了低碳经济 的必然性,说明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进行了政策设计。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6 的要求,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的几个基本原则和政策建议等。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在导师的大力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