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螽由和合文化之源 内容摘要 “和合是中华文化豹首要价值,是华夏文化的人文精神,亦是中国传统 的文化精髓。“和合文化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 并已凝结成为华夏文明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天台山因其“苞元气 以混成,镇厚地而安静,堪为仙宅神营 ,故有“佛窟仙宅 之美誉,古往今来, 为历代参佛修道治学之士所憧憬、神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孕育 了独特的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圆融和合的天台山文化。庸代诗僧寒山子归隐天 台山7 0 多年,由儒入道,由道入佛,与天台山匿清寺高僧拾得情趣相投、亲如 兄弟,其流传下来的诗作与故事千百年来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与精神生活。 清雍正帝救封天台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离此,土下传承了轰千年的中华 文明所蕴含的和合精神始得以人格化的形式正式定格,寒山、拾得成为了中华“和 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也因此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关键词:天台山寒山予和合文化发祥地 珏 a b s t r a c t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a n d i n t r o j e c t i n gc u l t u r ei sf o r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i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ti sn o to n l yt h e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d to f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b u ta l s o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e s s e n c eo fc u l t u r e o v e rt h el o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i n t r o j e c t i n gc u l t u r ea st h ec u l t u r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h a sb e c o m et h eb a s i c s p i r i t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c o r ei d e o l o g y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m o u n tt i a n t a ii sf a m o u sf o ri t sw e l l k n o w nr e p u t a t i o na s b u d d h a sc a v eo r i m m o r t a l s r e s i d e n c e ”t h e r e f o r e ,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t ot h ep r e s e n t ,s c h o l a r se n g a g e d i n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a l ll o n g e df o rc o m i n gt ot i a n t a i m o r e o v e r , r i c h l ye n d o w e d b yn a t u r e ,m o u n tt i a n t a iw i t hw o n d e r f u l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d u c e di t su n i q u e c u l t u r ea sar e s u l to f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 t a o i s ma n dt h e p e r f e c t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h a r m o n i o u sa n di n t r o j e c t i n gc u l t u r e m o n kp o e th a ns h a n 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l i v e di ns e c l u s i o ni nm o u n tt i a n t a if o rm o r et h a ns e v e n t y y e a r s a tf i r s th ee n g a g e d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h e nf o c u s e do nt a o i s ma n da tl a s t jo i n e d b u d d h i s m h ea n ds h id e ,t h ee m i n e n tm o n ko f g u o q i n gt e m p l ei nm o u n tt i a n t a i , w e r el i k eb r o t h e r sa n dh a dt h es a m ei n t e r e s t s h i sp o e m sa n ds t o r i e sh a v ei n f l u e n c e d p e o p l e st h o u g h t sa n ds p i r i t u a ll i f e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e m p e r o ry o n g z h e n g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n o m i n a t e dh a ns h a na n ds h id ea s “t w os a i n t so fh a r m o n i o u sa n d i n t r o j e c t i n gc u l t u r e ”f r o mt h e no n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 a n di n t r o j e c t i n gs p i r i t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f i v e - t h o u s a n d - - y e a r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b e g a n t oh a v eah u m a n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w a sf o r m a l l ys e t h a ns h a na n ds h id eb e c a m et h e s y m b o lo fc h i n e s e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i n t r o j e c t i n gc u l t u r e ”m o u n tt i a n t a ia l s ob e c a m e o n eo ft h em a i nb i r t h p l a c e so fc h i n e s eh a r m o n i o u sa n di n t r o j e c t i n g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m o u n tt i a n t a i ;h a r ts h a n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i n t r o j e c t i n gc u l t u r e ; b i r t h p l a c e i i 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由和含文纯之源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入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姿态鲎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藤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嘶叶甥糊期:洲年m 矿酲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姿态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入授权逝望蠢茎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名:寸甥 签字目期:洲年 v 片“多 日 2 导师签名:。 字目期;年月 日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论文完成之际,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庞学铨教授、董平教授,两位德高望重的 教授在百忙中欣然接受了对我的指导,于公务繁忙之际,仍然对我的论文选题和 撰写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热情的鼓融,并不厌其烦、不辞辛劳地对论文的写作给 予了精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同时,在我产生畏难情绪想要放弃的时候,热心、 及时地给予开导、鼓励,给了我按时完成论文的信心与勇气;感谢赵平安、洪显 周、胡j 下武、周琦、许尚枢以及奚向阳、陈文飞、郑伟等等师长朋友们对我的大 力支持与帮助,大家搜集、提供给我的资料以及成功的经验与有益的建议是我完 成论文的基础与关键;感谢县政府办公室的同事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我论文写 作上的协助与配合,他们的认真与细致使我的论文更加规范与完整;更要感谢我 的先生“老杨头”与我的孩子“小星星 ,是他们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写作 氛围与环境,每当晚上开始写侔的时候,先生总是细心地为我准备好茶水和点心, 而当我电脑输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那】3 岁刚读初二的儿子总能热心地过来解 决闻题所有这些,都是我能按时完成论文写作的坚强后盾与有力保证,在此, 再次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如期完成任务的师长、朋友、同事以及我的家人, 表示深深的谢意。 浙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台u 卜_ 一和合文化之源 引言 天台山一一“和合文化”之源 短发齐眉,憨态可掬的两童子,一人手捧似乎正冒热气的饭盒,一人肩擎 已然盛开的荷花,一派温馨祥和,录密无间的宜人景象。这就是由中国人民大学 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绘画,“和旮学”创始人张立文教授题字的“和合二 仙图”这幅画于2 0 0 5 年7 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赠送给了台湾新党主 席郁幕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寄托着两岸同胞期盼祖 国早日和平统一的美好心愿。 其实, “和合二仙”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民问一对广受尊崇和喜爱的神祗, 广泛出现在各种喜庆和节日场合。在我国民间,每逢婚庆节日,总能看到类似以 上这样的“和合二圣”画作,被主人家高高悬挂在厅堂之上,寓意兄弟相亲、夫 譬翼 幽l 镣庆平( 左一) 张立文( 右一) 向台湾 新党主席郁慕明赠送国画“和台二仙图” 妻恩爱、合家和睦。尤其是旧时婚嫁, 更是常要挂“和合z - 仙”像,以图婚姻 美满、百年好台。 画中肩持荷花者为“和圣”寒山, 手捧礼盒者为“合圣”拾得,相传两人 皆为唐时生活在中国天台山,并与域中 名刹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有着深厚 滞源关系的一代圣僧。 清雍正十一年( i73 3 ) ,雍正帝在 御选语录序中指出:“如二大士( 指寒山、拾得) 者,其庶几乎? 正信调 直,不离和合因缘,圆满光华,周遣大千世界”气并御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 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台称“和合二圣”。自此, 始终蕴含并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和合精神理念,传承了上下五 见蓐修寒m 寺志,苏古籍版社2 0 0 2 年第3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合精髓,通过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形式,终于以官方正 式确认的概念定式加以确立,同时,也有了鲜活的代表和物化的象征;传统文化 的和合精神,终于能以最直观的人物表达方式得以寄托,为普天下平民百姓所喜 闻乐见并自觉接受;寒山、拾得的“和合二圣”形象,成为了中华文化在民间广 泛流传的形象化表现与人格化象征。 所以,我们说,“和合二圣”寒山、拾得遁世隐居了7 0 多年并终老于此的 天台山,当然地成为了“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1 寒、拾生平传说及和合二圣之缘起 关于寒山子的生平;在金唐诗卷8 6 0 中是如此介绍的:寒山子,不知何 许人。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弊履。或长廊唱咏, 或村野歌啸,人莫识之。闻丘胤宦丹丘,临行,遇丰干炳,言从天台来。闽问彼 地有何贤堪师,师日:“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在国清寺库院厨中著火。”间丘 到官三日,亲往寺中,见二人,便礼拜。二人大笑日:“丰于饶舌,阿弥不识, 礼我何为? 即走出寺,归寒岩。寒山子入穴而去,其穴囱合。尝于竹木石壁书 诗,并村野屋壁所写文向三百余首,今编诗一卷。 至于寒山子生活的确切朝代,因其身世年代不见于正统的经传史籍,史料缺 乏明确具体的记载,“夫寒出子者,不知何许人也? 盘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 之士,隐居天台唐兴县七十里,号为寒岩。”。故其扑朔迷离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 成为一千多年来古今学者众说纷纭的公案。 1 。1 寒山、拾得的生平传说 虽然关予寒山子昀生活年代各辩考据论述很多,但誉莆最主要的还是“贞观 说”( 6 2 7 - 6 4 9 ) 和“大历说”( 7 6 6 - 7 7 9 ) 。 “贞观说”者认为,寒山子主要 生活在唐初爽观年阉,英依据是台娥刺支阖丘胤的寒山子诗集( 序) 。宋 高僧传记载,在初唐时候,台州刺史间丘胤曾命国清寺的道翘和尚: “编成寒 垂诗一集,人多讽诵。所汉,霉蓠流传的南宋患南和尚予冒清寺刊刻翡寒出 诗集) ) 首有闾丘胤序。篇。据史志记载,闻丘胤确有其人,且于唐初曾任台州刺 史。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八秩官门剃闻丘崴为唐突观十六年至二十年 ( 6 4 2 - 6 4 6 ) 间的第七位台州刺史。 见全唐诗卷8 6 0 ,第9 8 9 5 页。全唐诗总集九百卷。清代彭定求等十入奉敕编校,始于康熙四十 四年( 1 7 0 5 ) 三月,成于次年十月。 释恚海;宋代,寒由谤集中溶茳缪所载,夭螽由莺瀵专程刻。 丁茁:从“天台寒山”到“和合二仙”,天台社会科学,2 0 0 8 年第5 期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柬代天台山国清禅寺三臆集记肯定t 贞观说,其后的佛祖统记、释 氏通鉴及元代的释氏志鉴、清代的四库垒书都承袭了这一说法”1 9 79 年版辞海记载:寒山,唐诗僧,一称寒山子,贞观时人居始丰县( 今浙江 天台) 寒岩,好吟诗唱偈,与国清寺僧拾得交友其诗语言通俗,近于王梵志 有诗三百余首,后人辑为寒山诗集三卷另,日本学者如地哲定著于1 9 6 5 年 的中国佛教文学以及日本现版的百科全书都将寒山定为唐初贞观时人 四库垒书、辞海等是学术著作,日本学者治学的严谨也是有口皆碑,可 见“贞观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认同“贞观说”的当代寒山研究学者,也基本认同寒山子出身隋朝皇室,更 有学者甚至考证得出寒山子即隋文帝杨坚亲兄弟、滕穆王杨瓒第四子、时以“好 学解属文”扬名的杨温。才情横溢的杨温因作零陵赋,见妒不容于隋炀帝扬 广,遁入空门后辗转隐居天台山至于杨温为什么会千万里迢迢地来到人连罕至 的天台山归隐,有研究者认为,这与隋炀帝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统治有关据续 高僧传智投* 及国清百录* 所载,隋开皇十一年,晋王杨广任扬州总管,从 天台山迎智颤至扬州,为其授菩萨戒,杨广尊智媚为“智者大师”,智朗尊扬广 为。总持”开皇十五年,在荆州玉泉寺住持两年宣讲法华玄义的智颤退回 天台山,开皇十七年四月,圆寂于天台山,遗书扬广“如有神力,誓当影护王之 图11 佛教犬台宗 f l 庭国清寺 土境”,请求拨田产,建寺赐额,为夭台宗基 业,井要求“秽荆州玉泉寺贯十僧住天台寺”, 杨广应从智颤遗愿,次午,命司马王弘督造天 台寺,因遵智者大师“寺若成,国印清”o 之遗 言,大业元年( 公元6 0 5 年) 改名为国清寺 随后,玉泉寺僧众遵旨移居国清寺,天台宗迎 来鼎盛时期杨温所流徒之地零陵郡( 夸湖南) 距荆州玉泉寺不远,受天台宗佛学思想影响,家遭厄运,遂萌生出家之全但因 玉泉寺僧众皆知其皇室贵胄身份,为求安身之年,同时也为迎合隋炀帝重佛心理, 跟随玉泉寺叶僧”远离京城来至天台山,或在稍后一段时问,玉泉、国清两寺 0 p 振非:寒m 予生活时间莆说考析,天台社会科学 2 0 0 8 年第5 期 丁 魁:圈清寺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 9 9 5 年第3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僧众交往时来到天台出也耒可知。总之,从此后埋名隐姓,遁迹天台出至终老。 而与其交好的国清寺僧丰干、拾得,据考证也极有可能是隋室1 日人。 如此来说,对予闾丘魔所作闻丘序为什么带有如此浓重的神话色彩也 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间丘胤是官宦之人,很有可能知道寒山子的身世来历,但又 无法明言,赉于对寒山子的恭敬与尊崇,所以,在文章审只好以模糊昀描述将寒 山子神化处理。 现今,国清寺所保留的典籍所载基本上是认同寒山、拾得生活年代的“贞观 说”,而国清寺的历代僧人,一直以来,也认定相传为阿弥陀佛、文殊、普贤化 身的雷清寺“三贤”丰干、寒山、拾得为初唐对人,最近在寺院整修过程中,发 现了一方深埋地下、年代不详、字迹也显模糊的石碑,隐约可见的碑文中涉及国 清寺历史记叙中有阖丘胤与寒山、拾得相关的内容,寺院僧人推测此碑极可能为 唐朱宋初时所刻石碑。 在“贞观说”流传千余年后,民国时期国学大师胡遁为提倡臼话文,著白 话文学史,将寒山子列为中国最早的白话诗人之一,并对寒山予身世进行了较 为系统地考证,推测寒山子主要生活在公元7 0 0 - 7 8 0 年之间,于是就有了岿前研 究学者们所谓的“大历说”。 + “大历说”的依据是唐末五代时天台道士杜光庭所撰仙传拾遗有记载: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 7 6 6 - 7 7 9 ) 中,隐居天台翠屏出。其山深邃, 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_ 山子。好为诗,每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闻石上, 有好事者随丽录之,凡三百余酋。多述山林幽隐之兴,勤务讥讽时态,能警励流 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 三卷,行予人间。十余年忽而不见” 。 除此之外,能证实寒山子生活在中唐的有力依据是中唐著名诗人徐凝。据史料记 载,浙江桐庐人徐凝曾游览过天台山,并作送寒岩归士:“不挂丝纩农,归 向寒岩栖。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五绝诗传世。而根据寒山予诗中出现的历 史人物与典故如善导、王梵志、吴道之、万回等来看,寒山子也应该是生活在大 历年间。 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第二辑,1 9 9 4 年,第2 期第2 1 3 - 2 1 8 煲。 戆= 竞庭:铀传猃遗,冤太平广记卷5 5 。 逶晓鸣,焉琦:试论寒出予的生活年代,东南文化天台幽专号第二辍,1 9 9 4 年,第2 期第2 0 9 - 2 2 2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台文化之源 胡适之外,余嘉锡、钱穆两位著名国学大师也有述说支持“大历说”,而 在当代热衷寒山子研究的知名学者中,也是认同“大历说”的居众,认为闻丘 序系后人( 曹山本寂) 伪托假造。 目12 拾得岭拾捡回寺院里来的,故而取名“拾得”,对此,历 代文八学者皆认同而无有异议。 关于寒山子的身世与生平,虽然各家各有其说,但是,有几点却是一致的, 一是寒山于出身显贵,所以才有可能博览诸经史、接受常人莫及的良好教育。二 是家遭变故,世态炎凉,看破红尘遁世出家。三是问道参禅,园缘际会,终得归 隐天台颐养天年。总之,无论是“贞观说”也好,还是“大历说”也好,我觉得 对我们现在探究寒山子的历史价值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 在中华民族鼎盛的隋唐时代,确有寒山、拾得其人,且生活并终老于“佛 国仙山”天台山。而因为他们的传奇故事,成就了中华文化和合精神在民问广泛 流传的形象化表现与人格化象征。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寒山、拾得“和合”故事相关的传说,且非常地耐 曹m 奉寂( 8 4 0 年一9 0 1 年) 泱h 禅下i 宗之一的曹洞宗宗师,主要在日抚州曹m 传往。为$ m * 怍 注。泉嘉锝先生在删库提要辨证( 下) ( 科学版杜1 9 5 8 年版) 中指m “睡本寂得灵府所编寒m 诗一 喜其多言佛4 足为彼教目,恶灵府之序月去之,依托闾e 别怍一序h 冠其首谬言诗为道翘所集r 为 之作注f 是目丘遇! 僧之说盛传于世。 拾得录) 见束版寒m 于诗集。现为北京目书馆藏 丁i 魁日清 击) 华东师范大学日版社,1 9 9 5 年第2 3 0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人寻味。在以寒山、拾得的终隐地天台山为中心的浙东南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故 事:隐居在寒岩的寒山子和国清寺食堂执炊拾得甚为相好,情逾兄弟。他们的友 谊也得到了国清寺丰干禅师的赞许与认可,三人成为莫逆之交。为此,寒山子经 常往来于寒岩与国清之间,来时在厨房帮忙干活,走时带走残食剩滓回寒岩食用。 岁月如流,寒山、拾得彼此照顾,情谊弥深,亦僧亦俗的日子就这么宁静地一天 天过去了。直到有一天,从越州来了一位汪氏婆婆,带着她名唤荷花的女儿来国 清寺进香,不幸这汪氏婆婆因旅途劳顿,到国清寺后竟一病不起,病重期间得到 了寒山、拾得的深切同情和尽心照顾,临终前,遂将女儿托付给寒山、拾得两人, 并遗言恳求兄弟中的一人能娶荷花为妻照顾她一生。汪氏去世后,寒山、拾得、 荷花三人情如兄妹,亲如一家;寒山自此更是少回寒岩,长时间逗留在了国清寺。 这么过了一两年,把一切看在眼里的丰干禅师,按照汪氏遗嘱,遵从长者为先的 古礼,撮合寒山与荷花的婚事,对此寒山满心欢喜,拾得点头同意,荷花本人也 没有什么异议但是,成亲前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得知了荷花与拾得 原本真心相爱的事实,有感于拾得的兄弟情深、无私相让,也为了成全拾得、荷 花这对默默相爱的有情人,是夜,寒山在寺院拾得住所的小院泥墙上,画了一个 光头和尚,旁边题上“此去无寻”四字,便悄然离寺出走了。次日,拾得、荷花 遍寻寒山不见,看到院墙上寒山所题的字与画,拾得明白了寒山出走的本意。面 对兄弟情谊和儿女私情,拾得同样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对寒山、拾得两人 兄弟情深有着深切感受的荷花是位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姑娘,自然对于拾得的 选择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于是,拾得辞别了心爱的姑娘,离开了国清寺, 踏上了千辛万苦的迢迢寻兄之路。有一天,拾得来到了苏州城,打听到离城不远 的寺院里有位僧人的容貌装柬,竞与寒山一模一样,欣喜之余急忙赶往相认。在 院寺山门外等人进去通报的时候,心想多日不见应该送给兄长点什么礼物,这时 风送荷花清香过来,心中一动,就在寺院前的荷塘里摘下一枝盛开的荷花来,此 时,接到通报的寒山,心想兄弟远道而来,腹中必定饿极,急忙去厨房盛了一盒 饭,捧着热气腾腾的盒饭匆匆地迎将出来。相见时,弟弟献花,哥哥赠斋,忘我 情谊、无限欢喜,尽在相视一笑中。因为“荷”字谐音“和,“盒”字谐音“合”, 寒山、拾得兄弟欢喜相见,一笑释怀的当时情景就以“和合二仙”图样在民间传 说中定格。据说,寒山,拾得在苏州的寺院滞留了两、三年后,因难忘神奇而美 浙江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台文化之源 丽的天台山,终于两人相偕又重新回到了夭台山而此时,荷花姑娘也已在丰干 禅师的开导、帮助下,婚嫁生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美好归宿,还留下了一段“四 荷( 和) 而得藕( 偶) ,有核( 合) 方为梅( 媒) 川的人间佳话此时的寒山 与拾得两人,心中已然了无牵挂,自此兄弟相伴、彤影不离,终日纵情山水,唱 咏相和于山野林泉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充满禅意机锋的好诗作 据光绪十一年十月金陵刻经赴刊行的寒山诗集卷首御制序* 中所载, 雍正皇帝对寒山诗推崇备至,在序言中指出:“朕以为( 寒山子诗) 非俗非韵, 非教非掸,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并盛赞其诗为:“如摩尼珠,体非一色,赴 赴皆圆,随人目之所见。”而对寒山子的推崇,赞誉也在序言中表露无遗“如 二大士者,其庶几乎? 正信调直,不离和合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不 熬。圜 幽i3 民间工艺品( 和台二仙) 萌枝上,金凤翱翔:无影 树边,玉象围绕性空行 实,性实行空;妄有真无, 妄无真有有空无实,念 念不留:有宴无空,如如 不动是以直心直语,如 是如是学者狐疑净尽, 圊证真如,亦能有无一 体,性行一贯,乃可与读二大士之诗否则随文生解,总无交涉也删而录之, 以贻后世。寒山子云:有子期,辩此音是为序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 御笔。”。事实上,清雍正帝也是满清朝庭受汉文化熏陶最漾的一位皇帝。当时, 清入关统治虽然将近百年,但是,满、汉两种文明的冲突仍然继续存在精于治 国之道的雍正帝深知要想取得汉民族对满清朝庭的真正认同,就必须继承并弘扬 汉民族文化,只有在文化认同下,国家才可能“长治久安”出于稳固政权,“和 合”国家方略同时,出于对寒山子诗歌非同寻常的欣赏与热爱,亲选寒山诗 0 许昌粜:和台文化与古代社台o 社会福利韧探 天台社会科学,2 0 0 8 年第5 期,第1 3 2 蕊 泰寒m 寺前院日镕边有“碑厝“其南侧有。御碑亭”一鹰内有却碑一块就是雍掷制寒m 予 诗序) 碑n 碑4 宣统庚戌。由江粥抚程德全勒石碑阴部分由程锚全录书乾r 制希* 晓月) 诗全 文;”# 苏城北瘦i 白船寒m 钟声请硗传睿窖断续亦目此,传不阻钟以 耳千秋过客不一r ,或听戢欣 或凄怆在嚣特口总无心此意自师何h 状”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1 2 7 酋翻刻传世,并御笔钢序,冠诗集议御选语录乏名。此外,还根据唐、 宋、元、明以来民间广为流传的寒山、拾得“和合传说”,敕封寒山、拾得为“和 合二圣”:清代汪汲事物原会载:“和合神,乃天台出僧寒出与拾得也。” 清代翟灏( ( 通俗编( 无不宣斋本) 卷十九和合二圣条亦称: “今和合以二 神并祀,褥万溺仅一人,不可以当之。霹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 圣,拾得犬士为合圣。 至此,“和合。仙”就正式成为了中华和合文 化昀象征,褥天台出,也理所篓然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 祥地! 翟灏:清代,通俗编( 无不宣斋本) ,见卷1 9 和合二圣条目。 9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台文化之i 咏 2 天台特殊的地域特性孕育和合精神 人类各种文明的创造,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与地理条件下的自然与社会环 境。天台山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域特性,孕育了具有和融性和独创性的天台山文 化和合精神。 2 1 天台山的地理特征 天台县位于东径12 1 度,北纬2 9 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i82 摄氏度,年降水量15 40 毫米,可谓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对于天台所处地 理位置的优势与独特,古人有“苞元气以混成,镇厚地而安静,堪为仙宅神营” 之说,故有“佛国仙山”之美誉。 图21 天台山全景圈清方世熙 天台山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成书的内经山 记与h 山海经大荒南经( d o 南北朝时,南朝陶 弘景在其道教上清派重要典籍真诰* 中为天台山释 名目:“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 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以其上应台 宿,光辅紫宸,故名天台,亦名桐柏。”。东晋孙绰 在游天台山赋中说:“落五界而迅征”,唐李善 注指余姚、鄞、句章、划、始宁五县之界现代地学 实测表明,天台山脉蜿蜒于金华( 永康、东阻、磐安) 、 绍式( 嵊州、新昌) 、台州( 天台、仙居、临海、三门) 、宁波( 宁海、奉化、 象山、鄞县、镇海) 4 市,八海构成舟山群岛( 定海j 嵊泗、岱山、普陀) ,及 于18 个市县。真话- 稽神枢称:“桐柏山( 即天台山别名) 高万八千丈, 其山八重,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视之如一。在会稽东海际,一头亚在海中”这 “一头亚在海中”,指的正是天台山绵延入海成舟山群岛。齐孔灵符会稽记 许尚枢:* 台m 旅游文化丛书- 天台m 名胜古迹,西安地鹫出版杜,2 0 0 4 年第9 一1 0 页 m 南北朝h 南朝g 道陶弘景所著真诰篇,此作为道教上清派重妻典籍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称“天台山l 滔居五县之余,五县者,余姚、鄞、剡、台、宁也。”明代天台名臣 范理也以唐释神邕的天台山图为据,在所著天台山志要中提出: “天台 出处嚣县中央,霹赤城| 露志所指余姚、匐章、l 箍海、天台、剡县,则知所谓夭台 山者逶迤延袤,幅员甚广,亦无定在。故县可界而山不可界。后人遂以县界分山, 于是位不属予县者牵游履所不到矣。敌统而论之,出鲁会稽而来,天姥、石城皆 台山也,宁海之筋竹、王爱皆台山也,嵊县之金庭桐柏亦台山也。照各有其名, 各有其胜,要皆台出之属耳,褥必以来于县者为天台,是失山之全体矣。”以 上所谓之天台山,乃广义之大天台山脉也,有别予通常所指县境之内狭义之天台 出。 古今诗词文章中的“天台山”,从具体景地看,通常均指天台县境内之诸 山名胜而言。东晋章安令孙绰,学问渊博,酷爱山水,长于诗文,时入以其文才 为当世文士之冠,许多王公大臣殁后,其家属皆以能得到他写的碑文为荣。他在 游天台山后写出了名垂千古、有“掷地金声”之称的得意之作游天台山赋( 并 序) ,使天台山一举驰名天下。孙绰在序文中写道: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 秀者也。涉海则有方文、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夭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 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寓,尽入神之壮丽矣! 所以不列 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影于重溟,或嚣峰于 千岭;始经魑魅之途,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攫祀。故事绝于 常篇,名标予奇纪。”圆 2 2r “九龙造天台 的民间传说 在天台民间,一蛊流传着“九龙造天台”的神奇传说。 相传古时候,在浩瀚无垠的东海上;龙王的九个儿子,兄弟之间手足情深, 相亲相爱,经鬻相彳半游戏子海上。一天,。最善良也最聪明昀小见子突发奇想,跟 其他八位兄长倡议说,如此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上,空旷t 了无一物的,甚是寂寞 范理:明朝名臣,天台人,著有天台山要志等。 孙缚( 3 1 4 - 3 7 1 ) ,东晋文学家,字兴公,太原中都( 今山西平遥) 人,家予会稽,官楚廷尉卿,有集。 蓖籍斌净写子章安( 治在今台州) 令任土,自称:“掷缝霹作金搿声”。本篇节选自粱曙鳞太子( 萧缆) 文 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台文化之源 无趣,况且渔船在海上遇到风浪,也是毫无遮挡无处停靠,莫如兄弟们每人拔下 身上龙鳞八片,八九七十二正好凑成一朵莲花,一则可为渔民们出海时躲凤避雨 之用,二来为东海增添一人问美景岂不是好,! 他的提议立马得到了哥哥们的一 致赞成。于是,九条小龙忍着剧痛各自拔下八片珍贵的龙鳞,凑在一起精心拼制 戍了一朵金光闪闪、精美绝伦的莲花。从此,九龙白天围绕莲花盘旋飞腾,尽情 耍玩,夜晚则轮番当值,尽心守护这朵弥足珍贵的莲花。不想宝花光华四射、照 耀天庭,惊动了西王母。西王母得知人间有此奇珍异宝,便有心想据为己有取来 目22 苍山九龙潭 装点瑶池,于是派了天兵天将前来东海掠取。九龙合 力奋勇护卫,与天兵天将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斗, 一时间风雷滚滚,惊涛骇浪,激烈争抢中,莲花跌入 了水中,转眼问沉入7 海里眼见捞取无望,天兵天 将只得悻悻地无功而返。雨过天睛,却见东海上原来 浮着莲花的地方平空耸立起一座形似莲花的大山,中 间最高的山峰就是花顶,四周不多不少,正好有7 2 座 小山峰。原来为了使莲花永留人间不被抢走,九龙施 展法术以牺牲为代价,将龙鳞莲花化成山峰真正留作 了人间美景,这就是现在的天台山。而九龙兄弗们却 因抗旨犯上,最终被西王母分别贬入了天台东面的九个龙潭里,水世不得再回东 海,这就是现在苍山的九龙潭。从此,兄弗们再也难得一起邀游大海、游戏玩 耍7 。现令,只要你登上天台山的主峰华顶四下俯瞰,你会发现周遭层峦叠嶂的 七十二峰,峭然屹立,似莲花盛开,美不胜收。 九龙兄弟追求美好,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同心协力造花,护花、守花, 体现的正是这么一种兄弟和睦、共生共荣的和台精神在这里,从民间传说“九 龙造天台”。的故事里,我们也能充分感受到天台山本身所蕴含着的和合精神。 2 3 天台胜境和合太成的地域特性 唐诗人李鄄在重游天台诗中称誉“南国天台山水奇”。无独有偶,仔 曹志x 许尚枢:* 台m 旅游立化丛书天台m 民俗r 物,目安地图敝社,2 0 0 4 年第1 6 2 页 陆树栋镕杖天台,作家m 版社,2 0 0 7 年第2 7 4 面 浙江大学顿十学位论文火台山和合文化2 渊 细考究天台的地理景观,就会发现天台山自然和合的山水资源还真是不少。且不 论九龙造天台的神奇,也不论琼台双阙的美妙,就是天台水的空灵和秀美,也足 縻 :篮逡窆三_ 酣23 _ 】粱t ? 饕 以叫人称奇。元代诗人曹x 晦首创将天台山内主要景 观归纳为“天台十景”,而这十景中就有四景不仅与 水相关,而且都是由于“两水”相汇“和合”而形成 或构成的。 如:金溪水与大兴坑水相汇,台成了“天下第 一奇观”、国家4 a 级景区石梁雪瀑胜境;被誉为“域 中四绝”之一的隋代古刹国清寺前,东涧水与西涧水 相交,融汇成了匪夷所思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的双 涧回澜奇观:城内三茅溪水与始丰溪水交汇,在汇合处四周形成了“清溪溪口获 花秋,底事年年伴白鸥”的清溪落雁生态美景;城东 的螺溪水与幽溪水相汇,构成7 “溪流曲曲漾青螺, 巨石如舟挺碧波”的螺溪钓艇神秀景观等等。如此 种种,天地造化,山水景物之间无不蕴藏着“和合” 意境,虽然天台山在自然地理环境上“所立冥奥,其 路幽迥”,但有道“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寒山子会 选择抛弃繁华风光的京城生活,从成阳华阴千万里迢 迢寻踪而束归隐天台山,也就不足为怪了而和合天 图24 琼台烈阀 成的夭台山能成为朝庭钦定御封“和合二圣”的终老归隐之地,也是因缘天定 理所当然的事7 。 ( d 赵r 安:天台秀水采;f _ 1 口生羹景 音j 台资源的z 表现,e 台 究j2 0 0 7 年第9 ;w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3 天台山文化的和合原点 天台山蜿蜒于东海之滨,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千数年来,以其绚丽多资 的自然形貌和深邃厚实的社会内涵,孕育出了华夏文明苑囿中独具特色且有相对 独立体系的文化一一天台山文化 天台山文化是以宗教文化为主体,于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并对日本、朝鲜、 东南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名山文化但是,有别于古都文化和其他名山文化, 天台文化以崇尚自然为核心,以神山秀水为依托,以宗教文化为特色,融汇了儒 家文化以及民间文化,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儒释道三教互融的文化榕局 它主要由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 的儒家文化以及民间文化所共同组成。前两者为宗教文化,后两者则带有强烈的 宗法性和民俗性,亦可以称之为毗儒学为核心的宗族文化。所以,也可以说, 天台山文化实为宗教文化和宗族文化的特定复合体。“两宗”文化互相渗透,互 相融摄,互为依存,相辅相承,充分呈现出睦居共处的“和合”情景。 3 1 天台山宗教文化的和合精义 历史上,我国许多名山,或偏于佛,或偏于道,或佛、道兼修但相争颇多 图3 1 赤城山 而历史上的天台山,其本身就是儒释、道三 教共修之地,魏晋以来,鸿儒、高道,圣僧竞 相来此修行,为三教的相互融合创造了充分的 地理条件是故夭台山始终以来是儒释道三教 同山鼎足睦居,教理相修,教宗共融。如县 境内被称为是县域标志的券城山,既是佛教天 台宗五祖灌运、九祖湛熟讲经说法之地,又是仙家高道葛洪、魏夫人( 魏华存) 修炼的第六洞天玉京洞之所在,还是儒师学子的教读之处,宋代“活佛”济公季 修缘,其少时出家之前也是在这里接受童蒙教育的。 o 连晓鸣,奇e :天台m 文化韧论 ,东南文化天台m 文化专号第一辑) ,1 9 9 0 年,第6 期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台文化之源 回顾宗教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天台山出了许多精通三教并且积极倡导三教 和合、兼修圆融的高僧名道鸿儒。如,佛教天台宗的创 始人智者大师,他不仅对佛教诸经典学说作出7 折中, 对中印两种不同佛学思想加以融通,而且还融会佛道两 教,摄取仙道、儒学的精华,创造了汉化佛教第一宗天 台宗。再如,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3 0 余年, 修道期间还潜心钻研佛教天台宗教义,倡导“佛道双修”, 目32 智者人m n 像 “神仙即人”的道家主旨理论,以道教文化会通儒、释两教,融儒、释、道三教 于一炉。同样,道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则出儒入道,刨以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归 一”论,继而出道入禅,吸收佛禅教理,“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开道教紫阳 仙派,创道教南宋。又如,南北朝时儒学大师兼道教学者顾欢曾提出:“道即佛 也,佛即道也”的释道同源论;曾在天台山修炼多年的一代道教宗师陶弘景则首 倡“三教合一”,提倡“佛道双修”,并身体力行,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两主台州崇道观,他既热衷融集佛教天台宗之义 理学说,又注重融摄道教南宗的“内丹学”,形成了新儒家理学,使懦学发展进 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应该指出,曾对隋唐道教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主要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如天台宗、禅宗等,正是由于其本身融摄了道,懦的思想因素,所以才更容易对 道,儒产生影响,反之亦然。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融摄,是中国哲学不断 发展演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31i 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哲学思想 天台宗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也是第一个以地名命名的佛教宗派。 它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盛于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佛 教哲学体系。天台宗作为汉化佛教第一宗,其最大特色是融“南义北禅”于一体, 印由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将当时中国佛教界“南方重义理,北方重禅定”的两 见摘史隐迪传。内景( 4 5 65 3 6 ) ,字通明,丹阳株陵人( 夸南京) m 身名门女旌,年| j 岁,得 高道葛洪( 神仙* - 昼夜研寻,便有养之志。* 是一代道教宗州,却r 信仰佛教主张佛道日修曾在 茅m 道观中垃遒佛= 堂,隅日朝拜j c 佛道口修学说见于南史本传、华m 陶隐居集真诰等书。 学忭勋:天台宗与道教,东南文化i 台女化专号第= 辑,1 9 9 8 年第l 期( 增“) 1 6 l 。 露 浙7 i 人学顶f 学位硷立 天台山一州台立化z 源 种不同的学风予以“和合”统一 天台宗的佛教哲学思想主要由“一念三千”的本体论、“一心三观”的认识 论、“三谛圆融”的真理论“止观双修”的方法论、“无情有性”的佛性论和“性 具实相”的辩证法思想缘起论等命题构成。有的命题具有双重内容,如“一念三 千”,既是本体论命题,又是认识论命题,有的命题有明显的侧重,但也不排拆 嘲嗍 善豢鬃茹攀 附33 修习止观 交织着其他内容。如“三谛圆融”,虽 然明显侧重于真理论,但又交织着认 识论和证- 軎论。“天台智者大师立足 于中国古来诸多思想和佛教思想的交 汇处,使中国佛教形成一个能动的体 系。从佛教史的流脉来说,释尊阐示 佛教的根本原理,而天台( 即智者大 师) 使佛教作为一个哲学的理论体系 得以完成”4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 教典法华经的精髓,是天台哲学的最高成就和特色所在,“其精密性和生动性, 不言而喻是空前绝后的最高峰”。智者大师强调“依境立观、以观照境”的 “定慧双修”和“止观双运”。也就是主张佛教理论必须与佛教实践相结合。所 谓心静则定,定能生慧;定后即止,慧生即观。寒山子“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 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就是对“依境立观、以观照境”的最好诠释 智者大师以主体的“心”作为认识世界的本原( 即一念( 指心 三千 指客观世 界) ) ,通过“缘起性空、即色悟空”和“依境立观、以观照境”的因缘和台论, 来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这既有印度传统文化“持( 天) 我一如”的哲学思 想,也有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命题特色,虽然是宗教唯心王义的命题, 却也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如承认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渗透相 互转化,承认事物运动变化具有因果关系,指出t 主体在认识事物中的主观能动 作用等等。 口m :( i 台宗的佛教哲学思想,晾南女n * 0 立化专号第一辑,1 9 9 0 年第6 期,笫4 44 6 池大作 r :t 我的无台观四川 民出版社2 0 0 3 年,序 $ 桨 新寒m 诗首,中国国际女化版祉2 0 0 8 年,第6 l 更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 黧样,天台宗“三谤圆融捧的和合观,也在现实世暴酶真实与假象、此岸与 彼岸、入世与如世之间,创造性地构建了一条“即此即彼、不偏不倚”的和合中 庸之遵。智者大魉一再强调“世法即是锦法”,肯定现实世暴的合理与合法性。 他以“三谛圆融”的入世精神,化真为俗,化佛为儒,化释为道,使佛法回到“一 色一番,无非孛道的现实世界。他提出盼“治生霹道”思想:“一切治生产 业,杼与实相( 佛法) 不相违背” ,这在当时奉行“士居蹬民之酋”的重农搀 商的封建社会中可逶惊世骇俗,但也卤此创导了人间佛学”、“生活佛教”昀积 极思想与和谐理念。智者大痴在其述著的法华文句中说到:“因缘和合即世 界也”、“和合成身、和合成业反映的也是霹样翡思想。寒士子受天台宗思想影 响,归隐天台后,成为图清寺的“编外僧 ,过着亦僧亦俗、亦释亦道的闲放隐 逸生活,从他昀身上,明显地可以看到“久阚佛学”修持的痕迹。 此外,“性具善悉”也是天会宗的基本教义之一,其涵义主要是指佛与众生 一样同具善恶之心。所不霹的是:佛能知恶焉修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