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解读.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解读.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解读.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解读.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1 9 世纪是英国文学史中一个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的时代。尤其在女性小说领域,大 批女作家竞相涌现,一度打破传统文学中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女 作家有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特。她们笔锋犀利,言语 睿智,刻画的众多女性形象一反男性作家笔下的温驯柔弱、多愁善感的天使模式,表现 出女性坚强、独立和自信的一面,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她们作品中 的女性意识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这一作家群的女性意识在历史纵向上的一个演变过 程。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1 9 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繁荣的背景及成因。第 二部分着重1 9 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解读。第三部分又分为四小部分,从1 9 世纪初的简奥斯丁开始,分别介绍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以及乔治艾略特,论 述1 9 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这一时期的女性意识在简奥斯丁笔 下有了初步的觉醒;在勃朗特姐妹的创作中得到全面彰显,表现为强烈的反抗意识、全 新的经济独立意识和平等的性爱意识;在盖斯凯尔夫人笔下将女性意识走出家庭延展到 社会,同政治相关联;而乔治艾略特又将女l 生意识提升到伦理和心理层面,形象地展 示女性的内在困惑和思索。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比较简奥斯丁与夏 洛蒂勃朗特其女性意识的传承与勃发。 关键词:女性意识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 a b s t r a c t t h e19 t hc e n t u r yi nt h eh i s t o r yo fe n g l i s hl i t e r a t u r ew a st h ee r ai nw h i c hl o t so f d a z z l i n gs t a r sa n df a m o u sf i g u r e sa p p e a r e d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i nt h ef i e l do ff e m i n i n e f i c t i o n ,al a r g en u m b e ro ff e m a l ew r i t e r se m e r g e dt ob r e a kt h et r a d i t i o nt h a tt h em a l e d o m i n a t e dt h ew h o l el i t e r a r yf i e l d t h em o s ti n f l u e n t i a l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f e m a l ew r i t e r s w e r ej a n a u s t i n ,b r o n t es i s t e r s ,g a l e sm a d a m ek y l ea n dg e o r g ea l u e t e t h e i r w r i t i n gs t y l ea r ei n c i s i v e ,t h ew o r d sa r ei n t e l l i g e n t ,t h ei m a g eo fal a r g en u m b e ro f f e m a l et h e yp o r t r a y e dd i s p l a y e dt h ei r o n 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s e l f - c o n f i d e n c es i d eo f t h ef e m a l ea g a i n s tt h et a m ed e l i c a t es e n t i m e n t a la n g e lp a t t e r nc r e a t e db yt h em a l e w r i t e r s ,t h u sm a n i f e s t e dt h ei n t e n s ef e 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t h i sp a p e r ,ia t t e m p tt o s t a r tf r o mt h ew o m e n sa w a r e n e s sv i e w , d i s c u s st h ef e 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t h i s g r o u p o fw o m e nw r i t e r sd e e p l ya tav e r t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 t h ef u u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f o c u s e do nt h en o v e l so ft h e l9 t hc e n t u r yb r i t i s hw o m e n sb a c k g r o u n da n dc a u s e so fp r o s p e r i t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e m p h a s i z e do n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f e 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19 t hc e n t u r yb r i t i s h w o m e n s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s m a l lp a r t s b e g i n n i n gf r o mj a n a u s t i ni nt h ee a r l y19 t hc e n t u r y , i n t r o d u c i n gb r o n t es i s t e r s g a l e sm a d a m ek y l ea s w e l la s g e o r g ea i l u e t es e p a r a t e l y , t od i s c u s sv a r i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 f e m a l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19 t hc e n t u r yb r i t i s hw o m e n sl i t e r a t u r e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o f f e m i n i s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j a n ea u s t e nh a sb e e nd e s c r i b e db yt h ei n i t i a la w a k e n i n g ; b r o n t es i s t e r si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h o w , f o rt h es t r o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t h er e s i s t a n c e ,an e ws e n s eo fe c o n o m i c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a w a r e n e s so fs e x u a l e q u a l i t y :m r s g a s k e l ld e s c r i b e di nt h ew o m e n o u to ft h es e n s eo ff a m i l ye x t e n d e dt o t h ec o m m u n i t y ,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t h ep o l i t i c a l ;a n dg e o r g ee l i o tw i l lr a i s ea w a r e n e s so f w o m e nt ot h ee t h i c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l e v e l t os h o wt h ei m a g eo fw o m e ni nt h e i n t e r n a lc o n f u s i o na n dt h i n k i n g t h ef o u r t hp a r tf o c u s e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p r e v i o u s et e x t c o m p a r e d t h e i n h e r i t 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o ft h ef e m a l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ew o r k so fj a n ea u s t e na n dc h a r l o t t eb r o n t e k e y w o r d s :t h e f e 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j a n a u s t i n b r o n t es i s t e r s m r s 。g a s k e l l g e o r g e e l i o t 引言 在数千年的西方文学中,女性永远都是男性笔下描写的对象,不管是莎翁笔下的 鲍西娅( 威尼斯商人) ,还是1 7 世纪莫里哀笔下的桃丽娜( 伪君子) ,1 9 世纪的 福楼拜笔下的爱玛( 包法利夫人) ,以及萨克雷名利场中的爱米莉亚和蓓基夏 泼都是在男人虚构的世界中,活在男人的视野中间,女性也仅是被书写的对象,即使 开明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之一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也如此写道:“男人和女人 是为对方而存在的,然而他们的相互依赖性是不平等的,没有女人,男人仍然存在, 没有了男人,女人的存在便有了问题。女人一生的教育都应该依照和男人的相对 关系来计划,女人要取悦男人,要贡献给男人,要赢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 要照顾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悦” 1 ( p 5 3 8 ) 。卢梭 的观点代表了西方父系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女性自身都未曾意识到自己的真 正价值,使其自身在男权话语系统里一直处于“失语 状态。 然而,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最早的国家英国,也是女权运动的发源地,1 9 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全面迅猛的发展,其“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同渐巩固。 与此同时,女性文学迅速崛起,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女作家竞相涌现。在小说领 域,女性创作更是成绩斐然,从世纪初到维多利亚时代结束,一共产生了三十多位颇 有影响的女性小说家。其中,作为世纪的晨星简奥斯丁被誉为“散文化的莎士 比亚 ;勃朗特三姐妹的异军突起被称为“勃朗特峭壁 ;盖斯凯尔夫人被马克思列入 “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之列;当代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f r 里维斯盛赞 乔治艾略特为英国文学史的“伟大传统四大家 之一。女性文学真正走入了写作史, 走上了世界文学的大舞台,批评家们为此通常把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称作“女性小说 家的时代 ,惊叹它的前所未有。 一、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繁荣及成因 1 9 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繁荣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多方面原因,1 9 世纪英国政治、 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变革为其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1 8 世纪后期的启蒙运动倡导 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不仅唤醒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的臣民在制度上寻求变革, 而且也唤醒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及英国女性作家群、读者群的形成,妇女 解放运动的兴起,文学自身发展的状况等,都促进了1 9 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繁荣。 首先,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最早爆发的国家。英国1 9 世纪是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时间从女王即位的1 8 3 7 年到2 0 世纪的1 9 0 1 年。这一时 期是英国的政治经济鼎盛时期,各行各业迅速发展。1 8 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其他 科学技术的应用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工业大革命。 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也丰富了英国人的精神 世界,科学的思维方式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思维,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随之改变, 全社会形成一种普遍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 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至1 9 世纪5 0 年代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的 垄断地位。1 8 5 1 年,伦敦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 伯特亲王亲自参加设计的“水晶宫 里,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琳琅满目,使得一向 偏居一隅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情愿和被迫的情况下接连参观了五次,足见当时的轰动 性,它向全世界宣布大英格兰站在了世界文明的巅峰。经济的繁荣使社会更加稳定, 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更加乐观自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渴望和信心。其中之一就是促使 极少涉足文学领域的广大女性拿起笔杆,写出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学。 其次,启蒙主义宣传的人生及自由平等的思想使女性终于意识到以男性为中心的 制度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她们为深受压迫感到痛苦、屈辱和义愤,一些通过学习认识 到自身价值从而不再听从命运或者说不再听从男性安排的女性勇敢地站起来,冲破家 庭的藩篱,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女权运动由此产生。1 9 7 2 ,英国女权运动的先锋、 著名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就发表了为女权辩护一书,书中呼吁男女平等, 要求给女性经济独立权,享有选举权和自由发展的机会。作者认为妇女解开枷锁的关 键是教育,要给予女性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把教育看作是女性获取独立和自由的手 段。以往玛丽个人的呼声过于微弱,但是现在她却引起众多女性的重视和共鸣,中产 阶级女性把它当作旗帜,开始了向男权社会的冲击。 在广大女性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她们的受教育情况大为改观。1 8 4 7 年,英国 创立了“家庭女教师福利会”,希望通过培训促使家庭教师更加积极,获得较高收入, 并且使离职后的家庭教师老有所养。1 8 7 0 年,英国教育法实施,该法规定5 至 1 2 岁的男孩和女孩必须全天到学校接受教育。英国女性有了和男性同样的受教育的 权利和机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正规教育。 与女性争取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女性为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而付出的努力 也初见成效。1 9 世纪初根据英国的习惯法,无论哪种阶级的女性一旦进入婚姻状态, 就意味着法律上的“死亡”。在习惯法中,已婚女性没有独立的身份,自结婚之日起 丈夫和妻子在法律上即为一体。所谓的“家庭天使”只不过徒有虚名,女性必须像菟 丝草依附大树一样依赖着自己的丈夫。 首先向压制女性的法律进行猛烈抨击的是著名女小说家卡洛琳诺顿夫人。出于 自身的原因和周围女性的屈辱地位,她于1 8 5 4 年出版了十九世纪英国妇女法,1 8 5 5 年又出版了一份给女王的信,抗议男性在家庭中的特权。诺顿夫人的行动得到众 多女权主义者的声援,包括一些文学妇女如伊丽莎白贝雷特布朗宁夫人。1 8 5 7 年离婚法案通过,这个法案允许离婚女性收回其财产权。后历经无数次的论战,国会 终于在1 8 7 0 年通过已婚妇女财产法,此法案允许妇女对其收入保留所有权。1 8 8 2 年已婚财产法修正案在议会中没有争议地顺利通过,成为法律。英国女性至此终于获 得包括婚前和婚后的完全财产权,享有了与男性同样的权利。 然而,女性在政治上争取选举权的历程坎坷。1 9 世纪6 0 年代,女性争取选举权 的运动开始兴起,前后持续了将近三四十年,到1 9 世纪末仍未得到解决。但是在此 过程中,广大女性逐渐觉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家庭,而应扩展到广 阔的社会生产和公共领域中去。 正如教育家所言,教育是提升个人素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力 量,对个人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启发也有莫大功能。1 9 世纪的妇女正是在教育的启迪 下,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她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一个大写的“人 的价值,才认识到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是多么的屈辱和卑下。她们不再 以婚姻为人生目的,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与男人平等的地位。这一切无不影响 到深处其中的文学妇女,她们或一抒胸臆,或为同胞姐妹辩护,或对社会进行批判, 她们所作的努力都直接地促成1 9 世纪女性小说的全面繁荣。 再次,通过妇女运动以及社会的进步,更多的女性接受过教育。当时中上层阶级 家庭的妇女“p e r f a c tl a d y 的标准,不再以目不识丁、愚昧无知为美德,而是“多才 多艺”:“精通音乐、昌歌、图画、舞蹈以及现代语言还应该有点真才实学,多 读些书,增长聪明才智。 2 虽然她们仍然没有机会像自己的兄弟那样到专门的学校 接受教育,但家长会安排她们在家里读书识字,因此这些家庭的女性,普遍都会读会 写,再加上生活悠闲富裕,于是便造就了一个女作家群,也培养了一个庞大的女性读 者群,当时女性参与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觉醒了的女性不愿再作“房 间里的天使 ,而“写作 正是她们当时所能找到的表达自己,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写作 并不被认为是妇女合适的职业,相反,做一个贤妻良母 相夫教子才是她们的正职。然而女性作家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继续抗 争,如发表作品时采用匿名甚至假借男性名字。女作家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直接参与 者,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 1 7 7 5 - 1 8 1 7 ) ,她办学校为妇女争 取接受教育的机会,又著书立说宣传妇女的平等权益,被后世誉为“女权主义之母”。 1 8 世纪末到1 9 世纪初的英国小说领域几乎全由女性作家所垄断,从拉德克利夫 夫人、范妮伯尼、简奥斯丁到玛丽雪莱,莫不如此。到维多利亚时代( 1 8 3 7 - 1 9 0 1 ) , 女性作家在小说领域虽然不再一枝独秀,然而面对以狄更斯、萨克雷和哈代等组成的 男性作家的强势阵营,女性作家的创作显得越加成熟和更具竞争力,正是卡洛琳诺 顿、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女作家与男作家一道创造了英国小 说史的黄金时代。 从上分析可见,女性文学是父权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女性的自 我意识觉醒,起来反抗父权压迫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崛起与发展有着特定的历 史文化成因。 二、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 一)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1 9 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已无需从经济物 质层面开始,而直接锲入到精神领域,即渴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人格 尊严,追求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男人平等,并且在精神上、人格上同男人站在同一地 平线上 3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 正常到异化的痛苦过程。她们往往从自身经历出发,表达着对阻碍自由的一切势力的 控诉及抗争命运、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决心。 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现实生活中自我独立价值的渴望和寻找,1 9 世纪维多 利亚时期的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等一大批灵心慧 智的女性作家冲决原有的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的题材范围,把探索的目光转向深深 印着切身体验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们的身上,展示出她们在生存处境中争取和走向精 神解放的艰难历程,演奏出不无沉重的女性命运的交响和心灵的变奏。 ( 二) 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所有女作家的作品都属于女性文学,因为并不是 所有女作家都有这样的觉悟。 其实,女性作家古而有之。但是,女性作家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文学中女性 意识的觉醒,妇女写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妇女文学。从女权主义的文学理论看,“并 非凡是妇女所写的作品都可以称作妇女文学 ,因为很多女性,“并不一定就像女人那 样讲话,她们或者只是在说男人的话。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在说话和怎样说话,而在 于对谁说话和代表谁说话” 4 ( p 3 ) 。所谓女性文学,根据女权主义批评家们的看法, 是指女性作者以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为内容的文学 5 ( p 2 ) ,它包括三个要素: 女性作者、女性意识和女性特征。女性意识就是性别意识,是对女性的角色、地位等 问题的认识,是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是“我们一代在觉醒的过程中一份特殊的 经验 6 ( p 2 4 0 2 4 1 ) 。女性意识存在于女性文学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 三) 十九世纪前的英国女性文学 英国女性参与文学创作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中世纪。中世纪神权统治下的英国,写 作的女性十分罕有,其作品表达的观念也是服务神学教义而为男权统治所利用的。据 考究,此阶段留下笔墨的有三个女性:诺里奇的朱利安( j u l i a n o f n o r w i c h ,1 3 4 2 - 1 4 1 6 ) 、 玛格丽坎普( m a r g e r yk e m p e ,1 3 7 3 1 4 3 8 ) 和生平资料不详的朱丽安娜伯纳斯 ( j u l i a n ab u r n e r s ,1 3 8 8 - ? ) 。朱利安本身是个女修道士,著有神恩的启示,叙说她 在病中见到上帝显灵,旋即痊愈,并从病前的目不识丁,变作饱学之妇,于是著书阐 述上帝显灵给她的启示。此外,玛格丽坎普的玛格丽坎普之书,据说是英国 历史上第一部英文自传。她原是个大家闺秀,嫁作商人妇后遭遇神经错乱,同样是基 督显灵使她恢复常态,于是她抛夫弃子,献身宗教,到处讲述她亲历的神迹。她也是 个文盲,所不同的是,基督显灵并没有开发她的写作能力,她的传记是一个教士根据 她的口述以第三人称方式记述下来。显而易见,两位女性的作品,说的都是男性的话 语,为神学教义所认同,而且玛格丽的“心声 ,还是由掌握着神学话语权的僧侣转 述出来。或许她们独特的神秘体验对于宣传上帝的教义,更具说服力和煽动性,难怪 朱利安的书被称为“英国宗教著作中出众之作 7 。 文艺复兴到1 8 世纪中期,随着教育的兴起,一些中上层社会的妇女有机会在家 庭接受识字教育,参与写作的妇女远比中世纪踊跃,但无一女性有幸跻身于当时有名 望的男性作家的行列,其创作更未对男权统治提出质疑,包括可以在男人的世界中呼 风唤雨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作品。 此时期的女性创作多是日记、传记、书信、诗歌、故事、戏剧、政论等。安妮克 利福德夫人( l a d ya n n ec l i f f o r d ,1 5 9 0 - 1 6 7 6 ) 和纽卡斯尔公爵夫人玛格丽特卡文迪 什( m a r g a r e tc a v e n d i s h ,d u c h e s s o fn e w c a s t l e ,1 6 2 3 1 6 7 3 ) 这两位名媛贵妇热衷于记 下个人、家庭和日常社交生活,事无巨细一二道来。玛丽阿斯特尔( m a r ya s t e l l , 1 6 6 6 1 7 3 1 ) 是此时期较有锋芒的女作家,被2 0 世纪一些女权主义者视为先驱,她在 给女士们的严肃建议中建议中上层家庭的未婚女子出资为自己建立接受教育的场 所和避难所,在关于婚姻的思考中则警告妇女们,结婚可能意味着屈从暴君丈夫, 反映出作者意识到父权社会对妇女的压制,同时也流露出她对所受压制的无奈与屈 从;她的诗主要表达对宗教的愿望,作者自认受到上帝的召唤,但又深感作为女性无 力承担如此重任:在对付不信国教的人的好办法一文中更表示她对英国国教的坚 定不移的支持。 如前所述,此时期的妇女作品主要是叙述妇女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情人、朋 友的日常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也触及作为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对待,但其认识并未 越雷池半步,仍习惯性地自视低微,甘愿做“房间里的天使”( t h e a n g l ei n t h eh o u s e ) 。 应该指出的是,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把人从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并没有把妇 女从男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更有甚者,“人本主义话语中的大写的人字直接掩 盖了宗主与臣属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暗中支持宗主对臣属、男性对女性的 统治 8 。 1 8 世纪末之前的写作女性力争在男性占绝对优势的文学领域占一席之地,以图 获得男性社会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说是女性早期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但是,其创作意识仍是以男性传统价值标准为依归,并未形成女性的自我意识,正如 安德鲁桑德斯指出:“女性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并使其得到尊重,但这并不是以对 抗任何传统压制来实现的。 9 因此,此时期的妇女作品不属于女性文学范畴。 “作为绅士的伴侣,英国淑女( g e n t l e w o m a n ) 的历史是一个接受严格教养的历 史,以期婚嫁之后,能够胜任烦难而棘手的家庭事务,也就是说,她将作为夫君的 皇冠,一个大家族的掌管者,一个显赫家庭的女主人而生活下去。 1 0 追溯英国淑 女的历史至少应早于1 5 世纪前,即使是“作为绅士的伴侣”同“绅士 一词并驾齐 驱的“淑女”实则在地位上仍是“作为夫君的皇冠而生活着,妇女地位的低下,男 权观念的根深蒂固,从数千年的西方文学是便可窥其一二的。 三、从简奥斯丁到乔治艾略特 1 8 世纪后期的英国女作家中,几乎全都以表现女性独特的情感特征为主要内容, 而且几乎全用男性社会的眼光去审视其女性主人公,把其生活和思想道德局限在一个 为男性所认可,所感兴趣的领域内,小说的内容也非常单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简奥斯丁的出现是引人注目的。这个“散文的莎士比亚” 1 1 ( p 3 3 ) 从一开始便 是“反对当时小说中女性感情潮流的唯一女作家 1 2 。她开始把女性意识从关注自 己情感转移到关注女性眼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婚姻、家庭、道德,尤其是婚姻 和爱情。与1 8 世纪后期的女性小说不同,她并不刻意雕凿女性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 界,以迎合男性口味,而注重考察女性情感与社会规范的距离,文学的内容一下子扩 大了。对于简奥斯丁的出现,文学评论家们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不仅认可她在女性 文学中的地位,也认可她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对英国小说的重要意义。有人甚至认为, 英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 比亚和奥斯丁经久不衰” 1 3 ( p 1 3 6 ) 。 ( 一) 简奥斯丁( j a n ea u s t e n ,17 7 5 - 18 17 ) 简奥斯丁从未上过正规的学校,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然而牧师的家庭给了 她文化的熏陶,做牧师的开明的父亲让他涉猎了家里的各种书籍,使她产生了写作的 欲望。她了解周围形形色色的女性,她非常渴望将她们的生活,她们的语言,她们的 行动她所了解的一切用她的笔表现出来。她阅读了不少范妮伯尼和拉德克利夫 夫人的小说,借鉴其长处,弥补其短处,形成了自己所独到的小说见解:即真实地描 写女性。虽然她不敢用女子的名而用男子名来出版她的小说,但不论怎样,我们仍然 可以这样说:至此,我们才有了这样的女性文学;我f f j :j j 。知道生活中的女性也是要吃 饭的;也是喜欢经常逛商店,看见喜欢上的帽子也会掏钱来买:她们经常住在什么样 的房子里? 白天常做什么? 跟父母、跟左邻右舍的关系如何? 什么是她们生活中快乐 的事? 多大年龄结婚? 是不是生活中兄弟姐妹也会吵嘴,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奥斯 丁可以说是英国女性文学的先驱,女性文学形成时期的杰出代表。 简奥斯丁虽然也以抒写当时的妇女生活为题材,但并不着意雕凿女性丰富而细 腻的内心世界,以迎合男性口味,而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幽默 的智慧,把女性意识从关注自己情感转移到关注女性眼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婚 姻、家庭、道德,尤其是婚姻和爱情。她注重考察女性情感与社会规范的距离,扩大 了小说的题材和主题的范围。在奥斯丁的作品中,个性鲜明的女性及女性群体是她创 作的主体,她所创作的女主人公是以自己真实的女性经验为标准塑造出来的,是对男 性文学中不真实女性的反驳和对抗。她们既不是“天使 ,也不是“妖妇,而是有头 脑、有见识的“新”女性,是追求独立自主与个人平等的女性,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 女性。在她笔下,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不再是没有经济自主权下的女性拿来与自由交换 的等价物,奥斯丁作为一个女性写作主体,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和表现女性生存本性与 世界抗辩。在她的作品中共同关注的问题: 1 对女性智力的肯定 奥斯丁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在才智、理性和能 力等方面丝毫不亚于男性。在诺桑觉寺和爱玛中,是亨利蒂尔尼和奈特科 先生对凯瑟琳莫兰和爱玛伍德豪斯施行教导,可是在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 导中,则是芳尼葛莱斯和安艾略特充当了爱德蒙伯特拉姆和文特渥斯海军上 校的精神向导。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明确指出头脑机灵、智力发达不仅仅是 男性的特点,愚蠢拙笨、能力低下也并非女性的专利,男性与女性一样,都是“人 , 都具有“人 的优点和缺点。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睿智、风趣、有主见,她的智慧 和理性不亚于小说中的任何一位男性,即便是达西,这个被作家美化了的贵族子弟, 也是在伊丽莎白的一言一行影响下,才改掉了性格中的“傲慢 。在劝导中,奥 斯丁为我们描绘了聪明能干、与丈夫风雨同舟的克劳福德夫人,处事果敢、沉稳的安 尼,身处逆境却坚强乐观、有着助人为乐精神的史密斯太太。这种对女性价值的新认 识,决定了妇女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中的新地位。 奥斯丁同样坚信,知识能力对于女性和男性是同样需要的。这一对于女性价值标 准的重新估计,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男主人公达西之口,阐述得很清楚。一个 妇女不仅仅必须精通音乐、歌唱、绘画、舞蹈以及现代语文,还应该“多读书、长见 识,有点真才实学”。 2 ( p 2 8 ) 这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实际是把女性置于与男性同等 的地位,是对女性价值标准的新思维。实际上,奥斯丁十分注意“长见识 ,以至于 把才艺放在其次。她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女主人公都不擅长那些表面上的才艺。伊丽莎 白和爱玛都对她们的钢琴练习满不在乎,充其量说不过是中等水平的演奏者:凯瑟 琳莫兰学钢琴才一年就完全停止了练习,对绘画也没什么兴趣:芳尼则对于音乐和 绘画都一窍不通。奥斯丁似乎要告诉我们:妇女的职能不是仅仅用来扮演沙龙里的娇 娃,家庭中的天使,她不需要依凭取悦男人的“才艺 来取得依附的地位。 2 女性身份的确立 奥斯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生活在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当时的英国 社会虽然封建统治不再占统治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崛起之中,但是就两性关系 而言,依然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思想和礼教要求妇女服从男人,保持愚 昧的头脑,遵从男人的思想,以男人的意志为意志,不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柔弱、 善良、温顺再加上面目姣好,身段优雅就是男性心目中的“天使”。中产阶级的妇女 虽然接受了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也只成为她们嫁个有财产男人的资本。男人并不希望 妇女因为受了教育而变得有头脑、有见识:相反,他们希望女人受了教育后更好地为 他们服务,成为男人所塑造的完美的家庭天使。家庭天使就是男人强加给女人的女性 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是男性社会压制和束缚妇女的残酷的精神枷锁。而奥斯丁作品中 的女主人公们却公然向这种传统的女性意识宣战,提出了女性自己的追求独立自主和 人格尊严的要求。这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表现在她们或张扬或含蓄的反叛个性上。 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张扬的反传统个性的非凡 女性。她有学问、有思想、有见地,遇事决不盲从,是一个追求独立自主和人格尊严 的女性。对于不平等的、不道德的、愚蠢的行为,她总是能讥笑时就讥笑。她不但嘲 讽别人的愚昧,也讽刺自己的愚昧。她敢做敢为,成为反抗i n * l 教的一个典型人物。 她曾不顾体统地独自步行三英里路去探望病中的姐姐,尽管衬裙上糊上了足足6 英寸 泥浆,被彬格莱小姐瞧不起,指责为“没有家教的野态,完全是乡下人不懂礼貌的轻 狂 2 ( p 2 5 ) ,但她步行之后明亮的眼睛与她身上所凝结的厚重的骨肉深情却赢得 了众所瞩目的男子达西的钦慕,这无疑是对彬格莱小姐等人的虚情假意的极大的讽 刺。她张扬的反叛个性更表现在她的不畏权贵。当贵夫人凯瑟琳夫人对伊丽莎白五姐 妹同时出入社交场合表示责怪时,伊丽莎白一针见血地反驳了她的责问:“要是因为 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想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有社交和娱乐,那实在太苦了她们。 最小的和最大的同样有消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为了这样的原由,就叫她们死守在家 里! 我以为那样做就不可能促进姐妹之间的情感” 2 ( p 1 1 6 ) ,一席话说得凯瑟琳夫人 哑口无言。凯瑟琳夫人出身贵族,地位尊贵,没有人敢和她争辩,而无权无势的伊丽 莎白居然敢在众人面前批驳她,足可见伊丽莎白的勇气之大。在小说的结尾,为了争 取自己的爱情,伊丽莎白和凯瑟琳夫人展开的那一场唇枪舌战更将伊丽莎白张扬的反 传统个性高大化。面对权势,伊丽莎白毫不退缩,当面指责凯瑟琳夫人无权过问别人 的事情“我自有主张,怎样做会幸福,我就决定怎样做,你管不了,任何像你这样的 局外人也都管不了 2 ( p 2 4 4 ) 。伊丽莎白就是这样一个敢做敢为,勇于追求独立自 主和人格尊严的“新”女性。她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女 性形象的新篇章。如果说伊丽莎白的反传统个性表现在她言谈的锋芒毕露和酣畅淋 漓,那么劝导中的安妮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反传统女性。她成熟稳重,善于体察、 疏导和处理感情并对人性有着透彻的理解:她柔情似水,坚毅忠贞,为了坚守自己的 信念和爱情,她忍受了八年的孤独与痛苦。她个性之中的含蓄内敛,孤芳自赏正是对 传统所规定的女性性格的反叛。因而尽管她和伊丽莎白的个性相去甚远,但在她身上 也闪耀着和伊丽莎白相同的光芒。她有睿智的大脑、深邃的思想,却得不到父亲姐妹 的赏识,她的教母拉塞尔夫人欣赏她却不理解她,朋友们喜欢她却不能与她沟通。在 现实环境中,她的心灵是孤独而痛苦的。然而这种孤独和痛苦并没有使她屈从世俗的 生存环境,更没有逢迎世俗的利益,将灵魂交出来任人宰割。在孤独中,她选择了自 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将情感内心化,任由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内。t l , 澎湃激荡。在自己 构建的精神王国里,她是一个强者,她以自己的存在,重建了一个同现实相对抗的世 界。在她的精神世界中,她继续着她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彻底实现的对个性自由,自主 人格的追求。 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或如伊丽莎白、爱玛、玛丽安个性率真坦荡、活泼自信, 使人感觉激情洋溢,痛快淋漓:或如安妮、埃莉诺、芳妮文静内秀、百折不饶,使人 感到和谐宁静、似水柔情。不管她们的个性怎样不同,但她们表现出来的女性的不凡 的见识和坚定的意志在她们那个时代熠熠生辉。 由此可见,奥斯丁的女性意识可能首先表现在她对女性身份的确认上,她的作品 “主要是把注意力放在年轻的单身女子身上 ,“更多地描写了妇女在维护优良习俗与 道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 3 ( p 3 4 2 ) 。她特别强调女性在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修养, 相信那是女性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修养,女性才可能在未来的生活 尤其是在家庭和婚姻生活中从容面对诸多的挑战,不丧失自身的立场、身份和地位, 并最终赢得男性的尊重而不是怜悯。这表明奥斯丁承认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差别以及 各自恪守那一种差别的必要性。不能被认可的,恰恰是女性丧失了自己的尊严,把自 身价值完全附着在男人身上。可见,在奥斯丁看来,修养、自尊是女性的价值所在, 而且女性是良好的道德风气的坚守者。 奥斯丁敢于同封建传统势力抗争。她在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封建 礼教的抨击,虽然这种抨击还不是那么直接,那么尖锐,但毕竟,在英国文学史上发 出了第一个不同的声音为女性寻求独立的人格而呼喊。傲慢与偏见全书的批 判锋芒,直接指向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达西和她的姑妈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纪之 交的资本主义英国,却死死抱住无药可救的封建门第观念看不起“生意人新兴 资产阶级:而彬格莱小姐作为“生意人”的后代,反而自惭形秽,企图给资本主义金 钱印上封建贵族的纹章。奥斯丁表现他们的生活,目的是要否定这种生活,通过对小 说中女主人公的塑造,作者将封建传统势力击得一败涂地。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芳尼虔信宗教、品德正直、对人恭顺,是理想的传统 妇女模式。然而她却被周围的人所忽视,无法阻止伯特拉姆家风的逐渐腐败。对奥斯 丁来说,芳尼的顺从与其说是一种美德,倒不如说是一种缺点。而只有当芳尼克服了 这个缺点,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精神后,才有机会最终掌握战胜邪恶势力的主动权。 3 精神、物质双重和谐奥斯丁的婚姻观 女人处境中的经济演变在不断动摇着婚姻制度,金钱和地位自然也成了婚姻的枷 锁与媒人。如我们在小说中所见,女人很难形成一个等级,平等地与男性等级进行交 换、订立契约。几乎在奥斯丁所有作品中都充斥着数字:收入、遗产,如傲慢与偏 见中,班纳特五位小姐每人结婚时只能从母亲那儿得到一千英镑:彬格莱小姐有两 万英镑嫁妆,达西小姐有三万英镑的嫁妆。而男子中,达西每年净收入一万英镑,彬 格莱每年有四千英镑的收入,班纳特先生则拥有近两千镑的地产。而正是这些数字才 引出了整个故事。理智与情感、劝导、诺桑觉寺、爱玛全都是围绕这一线 索展开,书中人物全都是因为钱,聚了散,散了聚。总之,在当时社会,金钱、地位 决定了婚姻,决定了生活和命运、尤其是没嫁妆女子的命运。奥斯丁认为经济对恋爱 婚姻不仅仅是影响的作用,在女性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权时,经济所起的往往是决 定性的作用。 关于资产阶级婚姻,从“自由选择”到“结婚 有这样一个过程:相见、钟情、 传情、求婚、订婚直至结婚,完全是一个形式化的仪式。而奥斯丁通过不同类型的婚 姻关系把经济与女性独立意识的关系实质揭露得无比透彻。在奥斯丁的作品中,在这 种形式化的仪式之前就已经在天平上决定了两个年轻人的命运。财富与美貌、女性的 才艺与男性的门第被用标尺仔细测量,两个人相等的价值如若相符,则早已在人心中 获得默许。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用“脱手 一词表明了帕默太太是一件不折不 扣的商品。经济上附庸于他人的女性在这个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很难真正拥有独立 意识,她们的婚事几乎不同她们商量。通过事先安排好的“拜访,她们被送给可能 的求婚者。正是由于帕默太太这样的经济处境,决定了她缺少甚至丧失了自己的女性 独立意识。当帕默先生对这件商品不满意时,婚姻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他从不将太太 放在眼里,故意在人前冷落、羞辱妻子,身怀六甲的帕默太太只能逆来顺受,因为对 女性来说,婚姻的商品化扼杀了她们的独立意识。理智与情感中起初埃莉诺与爱 德华的未来愁云惨淡,但后来由于爱德华被剥夺了继承权利,原来一直缠着爱德华的 未婚妻弃之而去,终于使爱德华与埃莉诺有情人终成眷属。经济因素在这里成了一个 神奇的魔术师,变化出神奇的结局,使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埃莉诺最终赢得了美满的 婚姻,而中途退出的情敌,正是完全在金钱中迷失自我的女性。 女性的幸福首先是婚姻生活的幸福,这是男性社会公认的且为女性作家所认可的 东西,相当多的女性作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在她们看来,在1 9 世纪的英国对多数妇 女而言,婚姻幸福很难寻求,因为女性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她们在对女 性婚姻的普遍不幸和平庸中,表达了女性抗议的声音。不过,对她们而言,什么是真 正幸福的婚姻,婚姻的价值如何体现,则又有一定的区别。在奥斯丁的心中,女性婚 姻幸福一个不可回避的前提条件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和谐,有一个自己所爱同时又 爱着自己的绅士,男女双方门第相当,财富匹配。任何有悖于这一原则的婚姻,在她 看来都是不完美和不和谐的,也是她小说中嘲笑的对象。她试图用道德的标准去规范 婚姻,认为如果没有两情相悦,仅有门当户对,是不幸福的,更是不道德的。她强调 女性在婚姻中的感受和心境,这在当时的女性作家中无疑是独特的。其代表作傲慢 与偏见以这样的句子作为开篇:“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 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条真理在四邻八舍各家各户人们的头脑中是如此根深蒂 固,这样一个单身汉新搬入一个地方时,不管人们对他的思想感情、观点见解知道的 多么少,他们也会把他当作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在看似本正经的语言背后, 揭示了金钱是扼杀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凶手,揭示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婚姻对于女 性的重要性,女性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的客观事实。然而其笔下的主人公 伊丽莎白却从不把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当成生活目的,她向往真正建立在平等的、相 互尊重基础上的爱情。她不把自己当成商品,不像好友夏绿蒂那样完全放弃对感情的 追求:她敢于面对一切阻挠她的力量,勇敢地捍卫自己的高贵爱情,绝不因为贫贱就 把婚姻拱手让人,也绝不会因为凯瑟琳夫人所指责的门不当户不对就缩回自己“贱低 的阶层中。但伊丽莎白总是处于传统父权社会女性被选择的弱势地位,物质爱情双丰 收的婚姻不过是提高她地位的一个手段和证明她才智的一个方法。她的婚姻仍然是父 权思想下的恋爱婚配模式:男追女等,郎财女貌。即使是充满反抗性格的伊丽莎白在 明白自己对达西的感情之后,也只是不动声色地被动等待他的下一次表白,而决不会 大胆主动表白自己的感情。奥斯丁的理想模式是,婚姻完全可以和谐而完美,有了金 钱和物质的基础,爱情便可以使之幸福。在奥斯丁笔下,觉醒、独立的女性对自由和 平等的向往与传统女性经济与婚姻的买卖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简奥斯丁以她的道德观和深邃无比的观察力,成为文学评论界唯一能不断与莎 士比亚并提的女作家,在她的笔下,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不再是没有经济自主权下的女 性拿来与自由交换的等价物,奥斯丁作为一个女性写作主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 价值的新认识,尽管奥斯丁难以超越那个时代,尽管作为女性,她对男性主流社会的 抨击不是那么直接、那么尖锐,但毕竟在1 9 世纪英国文坛上,有一位女性发出了第 一个不同的声音女性争取独立人格的呐喊。 ( 二) 勃朗特姐妹 奥斯丁把女性推向文坛的中心,继之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