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雅》“同”、“近”、“通”、“转”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雅》“同”、“近”、“通”、“转”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雅》“同”、“近”、“通”、“转”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雅》“同”、“近”、“通”、“转”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雅》“同”、“近”、“通”、“转”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雅》“同”、“近”、“通”、“转”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h es t u d y0 f “t o n g ,“j i n ,“t o n g ”,“z h u a n ”c a n d i d a t e :a c a d e m i cd e g r e ea p p l i e df o r :m a s t e ro f a r t sg r a d e :2 0 0 7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s u p e r v i s o r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e j i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d a t eo f f i n a l i z e d :a p r i l1 0 ,2 0 1 0通雅“同 、“近 、“通”、“转”研究摘要通雅一书是方以智倾其一生精力所著,并且篇幅最长的一部巨著。形式上类似于尔雅、广雅等分门别类解释名词术语的字书,内容包罗万象。通雅中出现了大量使用“同”、“近”、“通”、“转 系联的词语。“同”、“近”、“通”、“转”是通雅一书中的重要训诂术语,对其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同”、“近”、“通”、“转”为切入点,全面考察了书中使用这四个训诂术语的字例,归纳出它们的表现形式,对它们之间的音义关系进行描述,概括出它们的功能。发现这四个词都是多功能、性质模糊的训诂术语。通过研究,总结出了方以智音训研究的成就和不足。除绪论和结语以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方以智的音训理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通雅中的“同”、“近 、“通”、“转 ,对它们的表述形式、语音关系、功能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介绍通雅在音训方面取得的训诂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关键词:同;近:通;转;通雅rt h es t u t yo f “t o n g ,“j i n ”,“t o n g a n d “z h u a n a bs t r a c tj ,f a n gy i z h is p e n th i sw h o l el i f ew r i t i n gt o n g y a t o n g y ai st h el o n g e s tb o o ko ff a n gy i z h i s f o r m a l l y , i ti ss i m i l a rt oe r y aa n dg u a n g y at h a ti n t e r p r e tt h em e a n i n g so ft e r m sa n di si n c l u s i v ei nc o n t e n t t h e r ea l em a n yt e r m sw h i c ha l el i n k e db yt o n g , j i n ,t o n g , a n dz h u a n t h ef o u rw o r d sa r ei m p o r t a n te x e g e c t i c a lt e r m i n o l o g i e sa n dt os t u d yt h e mi si m p o r t a n t w et a k et h e ma sas t a r t i n gp o i n ta n do b e r v ea n ds t u d yt h ee x a m p l e so ft h e mi n 而馏砌i na no v e r a l lw a y w es u mu pt h e i re x p r e s s i v ef o r m s ,t h er e l a t i o no fs p e e c h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 s w ed i s c o v e rt h a tt h e ya r ed i mc x e g e c t i c a lt e r m i n o l o g i e sw i t hm u l t i p l ei m p l i c a t i o n sa n df u n c t i o n s b ym e a n so fs t u d y , w es u m m a r i z et h ee x e g e c t i c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i n a d e q u n c i e s a p a r tf r o mt h ef o r e w o r da n dt h ee n d i n g ,t h e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t h r e ep a r t s f i r s t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h e o r yi ny i n x u no ff a n gy i z h i s e c o n d l y , i ti n t r o d u c e s 而豫j n ;而够a n dz h u a ni n 乃馏物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f o r m so f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r e l a t i o no fs p e e c h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 s t h i r d l y , i ti n t r o d u c e si t se x e g e c t i c a ls u c c e s s e so ft o n g y a _ m e a n w h i l e ,i tp o i n t so u tt h ee x i s t i n gd e m e r i t s k e yw o r d s :t o n g ;j i n ;t o n g ;z h u a n ;t o n g y ai i目录摘要ia b s t r a c t _ :i i目录i i i一、绪论1( 一) 方以智及其通雅1( 二) 本文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和任务22 研究方法2( 三) 本选题研究现状3二、方以智较为合理的音训理论5三、同、近、通、转。:7( 一) 同7i 表述形式82 语音关系类型1 23 功能1 3( 二) j 量1 61 表述形式1 62 语音关系类型1 83 功能。:1 9( 三) 通2 1i 表述形式:2 12 语音关系类型2 83 功能o 3 0( 四) 转3 21 表述形式3 22 语音关系类型4 23 功能4 3( 五) 其他训诂术语4 5四、成就和不足:4 6( 一)成就4 6i 范围上超过了前代4 62 因声求义在方法上的突破:。4 83 对清代的影响:。4 9( 二)不足。5l结语。5 3参考文献5 4附录5 6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 7i i i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7 8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7 9( 一) 方以智及其通雅一、绪论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明万历年间出生于安徽桐城,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几百年来,方以智被认为是一个贵公子、文学家、隐者、苦行僧。方氏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则是近几十年才开始被发现的。而通雅一书是方氏倾其一生心精力所著,并且篇幅最长的一部巨著。通雅在形式上类似于尔雅、广雅等分门别类解释名词术语的字书,通雅一书,包罗万象,涉及文史哲、小学、天文、历算、医学、物理等众多门类。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作了中肯的评价:“要之密之学风,确与明季空疏武断相反,而为清代考证学开其先河,则无疑。”四库全书对通雅的评价颇高,“惟以智掘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 侯外庐在方以智全书序言中说:“此书范围广阔,包括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类似于词语的考证与解诂,三百年来有一定影响。”四库全书对通雅一书评价如此之高,那么通雅有什么具体内容呢?卷首三卷是杂论,这一为音义杂论,之二为读书类略、小学类略,之三为诗说、文章薪火,共五部分内容。正文五十二卷。正文分为六部分:一般词语、自然科学词语、礼乐制度、植物类词语、动物类词语、杂类等。具体包括疑始、释诂、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器用、衣服、宫室、饮食、算数、植物、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m 东方出版社2 0 0 3 :1 7 0永珞等四库伞书总目 m 中华书局,1 9 8 3 :1 0 2 8 方以智方以智全书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1l一、绪论物、金石、谚原、切韵声原、脉考和古方解等门。通雅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方以智考据精准核实,用小学作钥匙,打通各个学科。方氏小学达到当时最高水平,尤其是在音训方面,即因声求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方以智不但在音训的范围上超过前代,用音训破通假,明转语,释连语。在音训的方法上也有突破,同时注重死的材料和活的材,料,大胆使用金石钟鼎、方言俗语、笔记小说材料。方以智的音训研究对清代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开了清初朴学之风。( 二) 本文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和任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用通雅中用同、近、通、转系联的词语。研究任务是归纳出啤雅中用同、近、通、德系联的阐语所有的表现形式,描述它们之间的音义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方以智音训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同时对书中有关训因声求义的理论进行概括总结。2 研究方法( 1 ) 仔细研究方氏有关音训的论述,对书中有关训因声求义的理论进行概括总结。( 2 ) 材料收集:本文对所有包含“遇”、“赶”、“遍- “转”的音训材料进行穷尽性收集,共计七百余条,以便全面地对通雅中的这四个训诂术语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法:归纳总结出它们所有的表现形式,并对它们之间的音义关系进行分析:利用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查出每个字的古音,对每条音训材料的声音关系逐条进行考察,判断它们是声音相同,还是相转,或是相差较远。2一、绪论再对字的意义进行分析,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同源、假借,还是其他。统计法:如声音关系中,音同、音转、音差较远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在音转中,双声比例、叠韵比例等又占多少。意义关系中,同源、假借等的比例各占多少。( 三) 本选题研究现状通雅成书后,并没有受到清代学者应有的重视,钱大听、王念孙等大家几乎没有提到过通雅。殷寄明在中国语源学史认为:“站在中国语源学发展研究史的角度来看,通雅一书远远没有得到应有高度的评价。”直到四库全书才注意到通雅的价值,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虽其中干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溯委,词必有征,在明代考据家中,可谓卓然独立者矣。”梁启超认为:通雅是“近代声音训诂学第一流作品,清代学者除高邮王氏父子以外,好像没有哪位赶得上他。”可见,通雅的学术地位很高。现当代以来,对通雅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通论性、音韵学、版本学、语源学等。通论性方面有:石云孙的( 通雅) :雅学的辉煌,刘娟的方以智语言学研究,蔡言胜的( 通雅) 语文学研究,李恕豪的从( 通雅) 看方以智的语言研究等,概述了方以智语言学方面的重大成就。音韵学方面有( 切韵声原) 研究,周远富的( 通雅) 与“考古”“审音”、( 通雅 与古韵分部、方以智古音学考论、方以智( 通雅) 与历史语言学、方以智( 通雅) 与上古声纽研究等,方以智对古音有着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比如他分古韵七部,主张古音四声通转等。其古韵分部虽有很大的疏漏,但尚有一些合理之处。版本方面有:顾之j l l ( 通雅) 版本源流考等。语源学方面有几篇论文:顾之川的( 通雅) 对语转的运用、( 通雅) 转语研究;田恒金的谈方以智对同源词的研究;袁雪梅从( 通雅) 看方以智的同源词研究;二:堑丝朱冠明的方以智 中的因声求义;杨建忠、贾芹的方以智( 通雅) “因声求义”的理论、方以智 “因声求义 的实践。论文数量较少,因此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多,通雅的音训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通雅在音训学史的重大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a 方以智较为合理的音训理论- 先秦是因声求义的萌芽时期,因声求义的例子并不多见,而是散见于各大典籍当中。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不过这一时期的音训,并不是被人们自觉地使用,而且使用范围也不广泛,仅仅是一种自发行为。两汉时期,是因声求义的发展时期。从使用范围来看,音训得到广泛地使用,如春秋繁露、白虎通义中大量使用音训,刘熙的释名则用因声求义贯穿始终,为音训的集大成之著。从对音训的认识来看,是一个从自发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时期的音训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便是对音义关系的认识不科学,单纯凭借语音上相同或者相近,就对词的意义进行臆测。从而使音训走向了泛滥。“右文说”,是对音义关系的突破,由宋代的王圣美滥觞。梦溪笔谈记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戈,小也。水之小者日浅,金之小者日钱,。歹之小者日残,贝之小者日贱,如此之类,皆以戈为义也。”“右文,是指声符,王圣美打破了过去形声字声符仅表音的认识,认为声符还具有表义功能。“右文说 注意到了声符相同的字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音训领域的重大成就。但它同样有一个重大的缺点。王圣美认为所有形声字的声符都具有表义功能,这太绝对化了。何九盈一针见血:“把右文表义作为普遍规律看待,是不科学的。 王力分析得很透彻:“造字的人采用同一声符也仅仅是把它当做声符来使用;反过来说,不用同一声符的字所代表的词却不一定没有亲属关系。”“右文说”没有跳出形体的束缚,它离真正科学的音义关系还有较大的差距。学术界一般认为比较科学的音训始于清代段、王等人。事实上,早在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就在其通雅中大量使用音训,并且力求使音义关系的研究科学化。o 括梦溪笔谈 m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o 王力汉语史稿 m 中华书局,1 9 8 0 :5 3 45音训理论毫不夸张地说,方以智对音训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准。方氏对文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非常科学。在通雅卷首一音义杂论六书形声转假说,方氏就提出:“如见日月之形,即指日月之事,即有日月之声。而指为日月之意即会焉。特以因形立事,附声见意。惟形与声两端,而意在其中。”在这三者关系中,方以智更强调语音跟语义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必须通过语音来了解语义,也就是所谓的“因声求义”。而文字只不过起语音的记录符号作用。如方氏在卷首方言说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 ,又在卷五释诂古隽中提出:“通古今人物之情,文字其寄迁者也。”方以智对因声求义法有着科学的认识:“以韵训字,不可执一古人解字皆属借义,如歌诗断章,自左氏止戈已然,不必责以正体也。若周末至汉,皆以韵解之。如韩婴e l - 君,群也,王,往也;先生,先醒也。郑玄、贾连、刘向、班固、刘熙、杜预诸人皆袭此以为正训。如父,矩也;母,枚也;兄,况也;弟,涕也;子,孜也;孙,顺也,男,任也,女,如也;姑,故也,姊,咨也;夫,扶也;妻,齐也,妾,接也率以己意牵合。此弱侯之所以痛恨也。然亦有暗合者,皆属借意,不为不可。”国方氏清醒地认识到古人的因声求义法随意牵合、主观附会,因此在考释语词时,严格控制了因声求义的使用范围,并且用翔实丰富的材料进行考证。:o 方以智方以智全书 m 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5 :1 4$ 方以智方以智全书 m i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2 28 方以智,方以智拿书 m 卜海古籍h j 版社,1 9 8 5 :1 3 46三、同、近、通、转“同 i “近”、“通”、“转 是通雅一书中最重要的训诂术语。方以智用“通”、“同”、“近”、“转”贯穿全书,将有音义关系的词系联在一起,对它们进行考察,从而达到因声求义的音训目的。因此,本文对所有包含“通”、“同”、“近”、“转”的音训材料进行穷尽性收集,归纳出它们所有的表现形式,描述它们的音义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方以智音训研究的成就和不足。现将声音关系绘制成表格如下:声母:差距较大的有2 7 例。声音关系旁纽双声准双声准旁纽邻纽混合无关比例2 4 8 4 7 2 3 9 3 9 4 7 1 6 1 3 9 韵母:声音关系叠韵旁转旁对转通转对转混合无关比例5 0 9 1 3 8 4 6 4 7 8 1 3 1 4 9 将通雅中含有“同”、“近”、“通”、转的音训材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关系上,声母中双声占了近半壁江山,为4 7 2 。旁纽紧随其后,占了二成多;韵母中叠韵占了一半,其次为旁转,为1 3 8 。但是,有些声音相差较远的字词,方以智作了音近或音同处理。同、近、通、转,共7 0 7 例。( 一) 同:共111 例7三、同、近、通、转1 表述形式( 1 ) 同类:8 6 例a 、甲与乙同:8 l 例壶与瓠同。按,壶与瓠音韵皆同,均为匣母鱼部。壶,容器名,又枣之大者。瓠,说文:“匏也。”壶、瓠意义本无关。瓠又通“壶”。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瓤。”郭璞注:“瓠,壶也。”宋王观国学林壶瓠:“尚书禹贡日,壶口治梁及岐:史记河渠书日,秦凿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则古之人以壶瓠通用为一字也。云云,与芸芸同。按,云与芸音韵皆同,均为匣母文部。云,“霎”的古字。战国策秦策四:“楚燕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云通芸,芸芸。众貌;盛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复其根。”成玄英疏:“云云,众多也。”南朝梁沈约述僧中食论:“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 唐陈子昂尾尘赋:“天之浩浩兮物亦云云,性命变化兮如丝之棼。”功与攻同,坚也。按,功与攻音韵皆同,均为见母东部。“功”是工作,“攻”是进行工作,二字同源。诗豳风七月:“载缵武功。传:“功,事也。 又:“上入执宫功。”传:“可以上入都邑之宅,治宫中之事也。释名释言语:“功,攻也,攻治之乃成也。”广雅释诂:“攻,治也。”汉书董贤传:“贤第新成,功坚。”师古:“功,字或作攻。攻,坚也。”功、攻同源,见王力同源字典。复与迥同。复:晓母耕部。迥:匣母耕部。晓匣旁纽,耕部叠韵。远。辽远。毂梁传文公十四年:“长觳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复入千乘之国。范宁注:“复,犹远也。”陆德明释文:“复,况盛反。”南朝齐r三、同、近、通、转谢胱京路夜发诗:“故乡邈已复,山川修且广。”遥远;僻远。汉班彪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南朝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复与迥音近义通,为同源字。b 、甲同乙:2 例分分,同纷纷。按,分:帮母文部,纷:滂母文部。帮滂旁纽,文部叠韵。一分r 本义是分开,划分。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分、纷意义不同,音近相通借。分通纷。众多。管子势:“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之道。”c 、甲乙同:3 例弁、卞同。按,弁与卞音韵皆同。卞:法度。书顾命:“临君周邦,率循大卞。”孔传:“用是道临君周国,率群臣循大法。”卞通弁,通“弁”。左传昭公九年:“岂如弁髦”。杜颓注:“弁,皮彦反,本又作卞。 汉书杜钦传:“夫少,戒之在色,小卞之作,可为寒心。”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j 、雅叫、弁:小弁,汉书杜钦传引作小卞,卞即弁之变文,犹:抹舞之摔即拚字之变也。( 2 ) 同声:7 例盖柄、秘同声,皆秉之转也。按,柄:帮母阳部。秘:帮母质部。秉:帮母阳部。帮母双声。按,广雅释诂- - ) :“秉,持也。”管子小匡:“治国不失秉。”注:“秉,柄也。”说文:“柄,柯也。易系辞下:“谦,德之柄也。”干注:“柄,所以执物。秉作为动词,表示“执持”,作为名词,表示禾把;“柄”斧柄,也是手执处。柄、秉古音同,均为帮纽阳韵。两者义近音同,为同源字。萧与肃实同声。按,萧:心母幽部。肃:心母觉部。心纽双声,幽觉对转。q三、同、近、通、转萧:蒿类植物的一种。即艾蒿。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陆玑疏:“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多者数十茎。 萧通肃,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何晏集解引郑玄日:“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3 ) 同音:8 例a 、同音:4 例豕盖与矢同音。豕:书母支部。矢:书母旨部。书母双声,脂支通转。豕,猪。书召诰:“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矢,箭。以木或竹制成。易絷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二者意义无关,音近而通假。訇实与轰同音。按,均为晓母耕部,双声叠韵。訇,形容大声。文选张衡( 东京赋) :“轷磕隆訇。”李善注:“轩磕隰訇,钟鼓之声也。”轰:群车行进声。说文二车部:“轰,轰轰,群车声也。 又指轰鸣声。唐韩愈燕河南府秀才诗:“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铿轰。”二者音义皆近。b 、音同:4 例耱轲则上声,音同坎坷。耱:溪母侵部。坎:溪母谈部。轲:见母歌部。坷:溪母歌部。见溪旁纽,侵谈旁转,歌谈通转。耱轲:困顿,不得志。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耱轲长苦辛。 坎坷,路不平。北史文苑传序:“道鞫轲而未遇,志郁抑而不申。”坎坷:高低不平貌。汉书扬雄传上:“减南巢之坎坷兮,易豳岐之夷平。”颜师古注:“坎坷,不平貌。”比喻困顿不得志。宋王谠唐语林方正:“李以定册立武后勤,恃宠任势,王恶而弹之,坐是见贬,坎坷以至于终。”二者为向源联绵词。儒儒,蔫蔫,此音同而别一义。儒、蔫:影母元部。双声叠韵。1 0三、同、近、通、转偶,豫价,抬高价格。后汉书崔蹇传:“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不司徒。7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倬者日:悔不小靳,可至千万。”唐李贤注:“靳,固惜之也。靳,或作儒。说文日:儒,引为价也。”蔫蔫,犹闷闷。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不想姑娘闹了个皮子,蔫蔫儿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时抓不着话岔儿。”二者音近,义不同。( 4 ) 同义:1 例a 、同意:1 例即即j 与禾资禾资、秩秩、翼翼、僚僚同意。按,即j 精母质部。禾资:从母脂部。秩:定母质部。翼:余母职部。僚:疑母之部。五个连语音近而义通,均有众多义。汉书- 礼乐志:“磴磴即即,师象山则。颜师古注引孟康日:“即即,充实也。汉书礼乐志:“冯冯翼翼,承天之则。”颜师古注:“翼翼,众貌也。”唐王光庭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虎貔纷僚僚,河洛振熊熊。”僚僚:众多貌。唐王光庭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虎貔纷僚僚,河洛振熊熊。( 5 ) 同声义:9 例a 、声义皆同:1 例瞎瞎器t ,声义皆同。,按,畴与融声叠韵。畴畴:目旁薄致 ,细密,致密。b 、同声义:1 例啐、哜豫、噍、咀、嚼,同声义。按,啐:清母物部。哜:从母脂部缘:精母缉部。噍:从母宵部。咀:从母鱼部。嚼:从母药部。六字从精旁纽,意皆相同,均有吃义。礼记杂记下:“自诸侯达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哜之。众宾兄弟,则皆啐之。”陈潞集说:“入口为啐。”淮南子说林训:“嚼而无味者弗能内于喉。”晋潘岳西征赋:“樊抗愤以卮酒,咀彘肩以激扬。 书顾命:“太保受同,祭哜。l l三、同、近、通、转c 、音义同:7 例湄浞,音骨。汩汨,亦音骨,其义亦同。按,浞与汩音韵皆同。湄,搅浑;扰乱。楚辞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湄其泥而扬其波? ”涧、汩意义不同,音近义通。涧通汩,治。尔雅释诂下:“湄,治也。 郝懿行义疏:“温者,汩之段音也。灌、懂音义同。灌:见母元部。懂:晓母元部。见晓旁纽,元部叠韵。灌,浇;灌溉。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饔而出灌。 晋葛洪抱朴子逸民:“灌田溉园,未若沟渠之沃。”馕:欢喜。庄子盗跖:“怵惕之恐,欣懂之喜,不监于心。灌、罐音同,意义不同。2 语音关系类型( 1 ) 声韵皆同类挥,与探同。按挥、探声韵皆同,均为透母侵部。今用蟑蟑,与淫淫同。按,蟑、淫声韵皆同,余母侵部。序,与叙同。按,声韵皆同,均为邪母鱼部。( 2 ) 声同韵近类蓬勃之声,又转为旁勃。按,蓬:并母东部。旁:并母阳部。并纽叠韵,东阳旁转。谁转为孰。按,谁:禅母微部。孰:禅母觉部。禅母叠韵。1 2三塑:堑:望:茎一( 3 ) 韵同声近类古书母马同音。按,母:明母之部。马:明每鱼部。明母双声,之鱼旁转。桃与挑同。按,桃:定母宵部。挑:透母宵部。定透旁纽,宵部叠韵。( 4 ) 声韵相近类功与汹同。按,功:见母东部。匈:晓母东部:见晓旁纽,东部叠韵。乞与给同。乞:溪母物部。给:见母缉部。见溪旁纽,物缉通转。( 5 ) 其他韵母流转,但声母相差较远:或声母流转,韵母相差较远。迦与邂同。迦:见母歌部。邂:匣母锡部。声母相近,见匣旁纽,韵母相差较远。蘖,通作薛。棼,蘖:疑母月部。薛:心母月部。声母相差较远,月部叠韵。3 功能源。( 1 ) 同源词指同源词因语声转变而产生的不同写法功与攻同,坚也。按,功与攻均为见母东部,双声叠韵。“功 是工作,“攻”是进行工作,二字同1 3三、同、近、通、转诗豳风七月:“载缵武功。”传:“功,事也。”又:“上入执宫功。”传:“可以上入都邑之宅,治宫中之事也。”释名释言语:“功,攻也,攻治之乃成也。”广雅释诂:“攻,治也。”汉书董贤传:“贤第新成,功坚。师古:“功,字或作攻。攻,坚也。 功、攻同源,见王力同源字典。苟传:“惺然顾化”,注“即瞿然”。东方朔王莽申屠刚袁安传用虬瞑然”,皆注日:“惊也,与瞿同。”按,惺:群母鱼部。瞿:群母鱼部。双声叠韵。瞿,庄子徐无鬼:“子綦瞿然喜。”释文:“瞿然,本亦作矍。字林云:大视貌。李云:惊视貌。”字又作“1 翟”。汉书邹阳传:“长君1 翟然。”师古日:“1 鼋l 读日瞿。惺,说文:“惺,恐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曹人凶惺。”瞿是惊视,是害怕的表现。催是害怕,因此二词同源。见王力同源字典。氓与民同。按,氓:明母阳部。民:明母真部。明部双声。氓:民;百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氓,民也。晏子春秋杂上十四:“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日:财不足,请敛于氓。m民:泛指人类。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螈:。生民如何,克棰克祀。朱熹集传:“民,人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达疏:“民者,人也。”氓与民声近义通,为同源词。( 2 ) 假借词本来是两个意义无关的词,因音近而假借。如:壶与瓠同。按,壶与瓠均为匣母鱼部,双声叠韵。壶,容器名,又枣之大者。瓠,说文:“匏也。 壶、瓠意义本无关。瓠又通“壶”。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瓶。”郭璞注:“瓠,壶也。”宋王观国学林壶瓠:“尚书禹贡日,壶口治梁及岐;史记河渠书日,秦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则古之人以壶瓠通用为一字也。1 4三、同、近、通、转本音麓,与蕞同。按,楚与蕞音同,均为子悦切。藐,说文:“朝位束茅草表位日莼,从舯绝声。春秋国语日:致茅楚,表坐。莼与蕞相通,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为绵蕞”,司马贞索隐引汉贾逵日:“束茅以表为楚。”功与汹同。按,功:见母东部。汹:晓母东部。见晓旁纽,东部叠韵。功,诗豳风七月:“载缵武功。”传:“功,事也。 汹,喧哗纷扰。喧哗纷扰。诗鲁颂泮水:“不告于汹,在泮献功。”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四:“于犹与也。说见凫翳篇。不告于汹犹云不告与汹。告读为啤汹犹匈匈也。苟子天论篇杨注日:匈匈,喧哗之声。与汹同。m 一说,此“汹 为争讼义。郑玄笺:“汹,讼也。”二者意义无关,仅仅为单纯的音转关系。古书母马同音。按,母:明母之部。马:明母鱼部。明母双声,之鱼旁转。母,指母亲。书? 尧典:“父顽,母器,象傲,克谐。 晋李密陈情事表:“( 密)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马,指一种哺乳动物,易屯:“屯如遑如,乘马班如。”二者意义风马牛不相及。:( 3 ) 异体字异体字指单纯形体的变化。如卷四十七:连与踔同。按,违与踔音同,均为微觉开二入江。遵,说文:“违,远也。”史记卫将军骠骑传:“逋行殊远。”索隐:“连,远也。”踔,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师古日:“踔,高远也。”连、踔音义皆同,实为一词。百斗与斛同。均为匣母屋部,双声叠韵。按,汉语大字典百斗条:“同斛。”集韵屋韵:“斛,或作百斗。”斛:量器。1s三、同、近、通、转庄子胜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二) 近:共5 2 例1 表述形式( 1 ) 近类:2 0 例a 、相近:6 例更郎相近。按,更:见母阳韵。郎:来母阳韵。更:改正;改变。论语予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日:“更,改也。”郎:官名。汉书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只是指发生了音变,“羹”、“郎”义并不通。伯赵即伯劳之声,古语相近而讹。按,赵:定母宵韵。劳:来母宵韵。来定旁纽,叠韵。赵:超腾,疾行。穆天子传卷二:“己卯,天子北征,赵行口舍。”郭璞注:“赵,犹超腾。舍,三十里。”劳:操劳;劳动。书金滕:“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赵、劳音近,意义不同,因音近而相讹。b 、甲与乙近g1 1 例古卑与疋近。按:卑:帮母支部。疋:疑母鱼部。支鱼旁转。卑:低。与高相对。易系辞上:“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疋:足。说文疋部:“疋,足也。上象腓赐,下从止。弟子职e l :问疋何止? m 今本管子弟子职作“问所何趾 。通雅:“易林:疋居鸟,楚鸟。即卑居,古卑与疋近。c 、甲近乙:3 例1 6三:塑:堑:望:茎古治平声近祠。治:定母之部。祠:邪母之部。定邪准旁纽,之部叠韵。治:治理;统治。易繁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治、祠意义不同,音近相通借。治通祠,春祭。左传庄公八年:“治兵于庙,礼也。”公羊传作“祠兵”。( 2 ) 声近:1 7 例a 、声相近:6 例。先、西,声相近。按,先:心母文部。西:心母脂部。心纽双声。先:谓时间或次序在前。与“后”相对。易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孔颖达疏:“郑义以为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过自新,故用辛也;甲后三日取丁宁之义,故用丁也。”先、西意义不同,声近相通借。先通西,西方。水经注:“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本引作“先”。b 、声近:1 l 例古棣逮声近。音同,定母质部。棣:木名。又名棠棣。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槎。”尔雅释木:“当棣,棣。”郭璞注:“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棣、逮意义不同,音近而通借。棣,通逮。逮逮,富贵娴雅貌。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按,礼记引诗作:“威仪逮逮。( 3 ) 音近:1 4 ,例遮与庶音近。遮:章母鱼部。庶:书母铎部。书章旁纽,鱼铎对转。遮:遏止;阻拦。吕氏春秋应同:“子不遮乎亲,臣不遮乎君。”高诱注:“遮,后遏也。”遮、庶音近相通借。遮通庶,繁盛。管子- 侈靡:“百姓不夭历,六畜遮1 7三、同、近,通、转育,五谷遮熟。”洪颐煊义证:“遮庶古字通用。,( 4 ) 声义相近:1 例媵、羡声义相近。按,媵:船母真部。羡:邪母元部。媵、羡舌齿邻纽,元真旁转。媵,增益;增加。说文贝部:“媵,物相增加也。段玉裁注:“媵、增叠韵。以物相益日媵,字之本义也。羡,有余:剩余。诗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毛传:“羡,余也。”媵、羡音义通,均有多义,为同源字。2 语音关系类型( 1 ) 声韵皆同类笛与逐近。按,笛:定母觉部。逐:定母觉部。声韵皆同。古棣逮声近。按,棣、逮声韵皆同,为定母质部。( 2 ) 韵同声转类伯赵即伯劳之声,古语相近而讹。按,赵:定母宵部。劳:来母宵部。来定旁纽,叠韵。呼与胡近。呼:晓母鱼韵。胡:匣母鱼韵。晓匣旁纽,叠韵。( 3 ) 声同韵转类古介与弼近。按,介:见母月部。弼:见母元部。见纽双声,元月对转。三、同、近、通、转、仍耳声近,盖一号也。按,仍:日母蒸部。耳:日母之部。日母双声,之蒸对转。( 4 ) 声韵相转类忽与竭同韵,不惟其义通,其音亦近。忽:晓母物部。竭:溪母月部。晓溪旁纽,物月旁转。( 5 ) 其他韵母流转,但声母相差较远;或声母流转,韵母相差较远。古卑与疋近。按,卑:帮母支部。疋:疑母鱼部。支鱼旁转。卑为帮纽,属唇音,疋为疑纽,属牙音,相差较远。功能( 1 ) 假借词“近大部分表示:本来是两个意义无关的词,因音近而假借。程、妍声相近。按,粳:溪母耕部。钎:匣母耕部。溪匣旁纽,叠韵。框,牛胫骨。说文牛部:“桎,牛膝下骨也。”段玉裁注:“牛胫也。胫者骰也。”妍,古代的一种盛酒器,似钟而长颈。庄子徐无鬼:“其求妍钟也,以束缚。”陆德明释文:“字林云:妍,似小钟而长颈。又云:似壶而大。m 桎、妍意义无关,音近假借。通雅:“妍之为径、为经,则借耳。古治平声近祠。按,治:定母之部。祠:邪母之部。定邪舌齿邻纽,之韵叠韵。治,治理;统治。易蘩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史记循吏列传序:“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祠,祭名。春祭。诗j 、1 9三、同、近、通、转雅天保:“檎祠蒸誉。”毛传:“春日祠,夏日檎,秋日尝,冬日熏。”尔雅释天:“春祭日祠。”治、祠意义无关,音近假借。通雅:“左传庄八年:治兵,公作祠兵。”橐辘,亦言包也。他处所引,如诗纪作磨儿坚,声近相借耳。按,橐:见母幽部。键:见母元部。磨:明母歌部。坚:见母真部。辘、坚见纽双声。橐键与磨儿坚音近,故可相借。否塞之否,与比声近宜其借也。按,否:并母之部。比:帮母脂部。并帮旁纽,之脂旁对转。否,闭塞;阻隔不通。易否:“否之匪人。”陆德明释文:“否,才也;塞也。”。比,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否、比意义无关。通雅:智按:论语:“予所否者,论衡引作鄙。苟子- 赋篇:“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 君子的所敬而小人所不知。”谓小人所鄙也。盖古人口齿如此。今依中原定音痞,贫弭切,音比。边美切。( 2 ) 同源词膦、羡声义相近。按,媵:船母真部。羡:邪母元部。媵、羡舌齿邻纽,元真旁转。膦,增益;增多。说文贝部:“媵,物相增加也。”段玉裁注:“媵、增叠韵。以物相益日媵,字之本羲也。羡,有余;剩余。诗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毛传:“羡,余也。语音上,媵、羡舌齿邻纽。词义上,媵、羡均有多义。故为同源字。古介与同近。按,介:见母月部。同:见母元部。嗣,说文:“隙也。从门从月。”引申为:间隔。穆天子传卷三:“道里悠远,山川同之。刀离间。逸周书武纪:“同其疏,薄其疑。”中间;内。亦指事物两者的关系。易序卦:“盈天地之同者唯蓠物。介,说文:“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间隔;隔开。汉书。翼奉传:2 0三、同、近、通、转“前乡崧高,后介大河。 颜师古注:“介,隔也。 引申为挑拨离间。文选扬雄( 解嘲) :! 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裔摺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印万乘之主,介淫阳,抵穰侯而代之,当也。”李善注:“介者,嗣其兄弟使踪也。”居间,处于二者之间。左传襄公九年:“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同。”杜预注:“介犹同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同。”语音上,见纽双声,元月对转。词义上,同本义为隙,引申为间隔、离间、中间。介本义为画,引申为间隔、挑拨离间、居间。二者引申义相同。故介、同同源。( 三) 通,共3 5 3 例能够相通的字词,声音或者意义相同或者相近。通作为常用训诂术语,将音义相通的词系联在一起。全面考察通雅“通”所系字词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字词具有音通、义通、音义皆通、形通四种关系。因此,“通”在通雅中也就相应地具有通声韵、通词义、通音义、通字形四种功能。1 表述形式( 1 ) 通类:3 0 8 例通类泛指相通。a 、甲与乙通:1 1 2 例这是最大的一类,约占通的近三分之一。萃与悴通。按,萃:从母物部。停:清母物部。从清旁纽,叠韵。倬:副。逸周书籴匡:“君亲巡方,卿参告耀,余子停运。孔晁注:“停,副也。 悴,通萃。积聚。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悴险赠垒,诤2 1三、同、近、通、转戒毋动;”按柏与迫通。按,柏、迫双声叠韵,均为帮母铎部。柏:柏科植物通称。书禹贡:“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札、斡、栝、柏。”柏通迫,逼近,贴近。史记河渠书:“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裴驷集解引徐广日:“柏犹迫也。冬日行天边,若与水相连矣。”b 、甲乙通:2 8 例方旁古通。按,方:帮阳。旁:并阳。方旁旁纽、叠韵。方,相并的两船;竹木编成的筏。亦指以舟、筏渡水。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毛传:“方,湔也。”方,通旁,广博、广大。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则古人繇、犹两通也。按,繇:余母宵部。犹:余母幽部。余母双声,宵幽旁转。繇:草木茂盛貌。书禹贡:“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孔传:“繇,茂;条,长也。 繇,通犹。仍然。艺文类聚士不遇赋:“虽已三省于吾身兮,繇怀进退之惟谷。c 、甲通乙:1 1 例古精办通晶。按,精、晶同隶耕部精纽,双声叠韵。精,指日月星辰之属。文选张衡( 东京赋) :“辨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尊赤氏之朱光,四灵懋而允怀。”薛综注:“五精,五方星也。 晶,日,太阳。北周卫元嵩元包经明夷:“晶冥炎潜,同映觇苫。”李江注:“晶,日也。”吕氏春秋:“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集释:“杨树达日:晶乃星之初文字,象形字也。”d 、甲乙相通:2 6 例古文包伏亦相通。按,包:帮母幽部。伏:并母职部。帮并旁纽,职幽旁对转。三、同、近、通、转包:裹。诗召南野有死唐:_ 野有死唐,白茅包之。”毛传:“包,裹也。”包通伏。易系辞下:“古者包棱氏之王天下也。”释文:“孟、京作伏。”古陪倍负背北皆相通。按,陪、倍、负:并母之部。背、北:帮母职部。陪,通倍。背向,背叛。文选南都赋:“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倍,通背。背对,反叛。战国策观表:“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倍,通负。背靠。史记鲁周公世家:“南面倍依以朝诸侯。”淮南子作“负康”。背通北。北面。诗鄢风- 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传:“背,北堂也。e 、甲通作乙:8 1 例元l j ,韵会通作玩。按,别:疑母元部。玩:疑母元部。双声叠韵。刷:削去棱角。南朝梁任畴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断雕列方,经纶草昧。”别通玩,戏弄。苟子王霸:“齐桓公闺门之内,悬乐奢泰游抚之修。”注:“抚与玩同。”。簸,亦通作服。按,簸、服同隶并母职部,双声叠韵。:服:任用;使用。文选屈原( 离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吕向注:“服,用也。 服通菔。盛箭的器具。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疏:“服,盛矢器也。”f 、甲通为乙:1 2 例。燕,通为无、亡、勿、莫、末、没、毛、耗、蔑。按,燕、无、毋:明母鱼部。亡:明母阳部。勿:明母物部。莫:明母铎部。末:明母月部。没:明母物部。毛:明母宵部。耗:晓母宵部。蔑:明母月部。毋,读为燕。没有。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势:“奇正环相生,如环之毋端,孰能穷之。”燕,读为毋。不要。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亡,读为羝。明母双声,鱼阳对转。没有,不。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g 、甲乙通用:3 2 例。三、同、近、通、转古绩才裁财通用。按,绕:心母谈部。才裁财:从母之部。从心准旁纽。缀:方始;刚刚。汉书晁错传:“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绕至,则胡又已去。”绩通才。汉书贾邹枚路传:“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族灭绝矣。”裁通才,刚刚。汉书霍光传:“长裁七尺三寸。”财通裁,治理。苟予天论:“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财通才。才能。汉书晁错传:“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古李理通用。按,李、理,均为来母之部。双声叠韵。李:果木名。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李通理。狱官。管子大匡:“国子为李。”( 2 ) 通义类:2 例a 、义通:1 例忽与揭同韵,不惟其义通,其音亦近。;按,忽:晓母物部。竭:溪母月部。晓溪旁纽,月物旁纽。忽有忽略、忽然、灭亡等义。忽略,书周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孔传:“怠惰忽略,必乱其政。”轻视;怠慢。汉书楚元王刘交传:“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而今忽之,是忘道也。”颜师古注:“忽,怠也。”竭有离去、武壮等义。离去义:武壮貌。诗卫风硕人:“庶姜孽孽,庶士有竭。”毛传:“竭,武壮貌。 楚辞九辩:“车既驾兮羯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洪兴祖补注:“竭,去也。”意义并不相通。b 、通义:1 例寸与又通义。寸:清母文部。又:匣母之部。文之通转。按,又,说文:“又,手也。打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艿何休注:“侧手为肤,案指为寸。”寸,长度名。指宽为寸,与手有关。故又、寸意义相近。寸:清母文部。又:厦母2 4三、同、近、通、转之部。声音相差较远。( 3 ) 声义通类:4 例a 、甲音义与乙通:2 例钻,音义与钳通。按,钻:群母元部。钳:群母谈部。元谈通转。钻:钻同“钳 。急就篇卷三:“红锏键钻冶鲴鳙。 颜师古注:“钻,以铁有所镊取也。”b 、声义皆通:2 例“崭崭整冠佩”,与“蕲蕲”及“渐渐之石刀,声义皆通。按,崭:平衔从。蕲:上琰从。渐:从母谈部。蕲蕲,植物吐穗或吐絮貌。蕲,通“渐”。清吴嘉纪送吴眷西归长林诗:“小麦蕲蕲秀,雉来麦上飞。”渐通崭。崭崭,山石高峻貌。诗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传:“渐渐,山石高峻。( 4 ) 通声:2 7 例a 、通声:1 8 例姚姚,办与遥遥、陶陶通声。按,姚、遥:余母宵部。陶:余母幽部。姚姚,美盛貌。汉刘向说苑指武:“孔子日:美哉德乎! 姚姚者乎! ”遥遥,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鹤鹞之巢,远哉遥遥。”晋陶潜赠长沙公诗:“遥遥三湘,滔滔九江。”陶陶,和乐貌。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左孰翻,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毛传:“陶陶,和乐貌。 三者意义不同,音近义通。抵、抵本自通声。按,抵:端母脂部。抵:章母支部。端章准双声,脂支通转。抵:侧击:击。汉扬雄法言重黎:“或问蒯通抵韩信不能下日:城可2 5三、同、近、通、转抵乎? ”汪荣宝义疏:“谓不以直言正谏,而纡遛其辞以触发之,正侧击之谓。后汉书刘玄传:“起,抵书书案。”李贤注:“抵,击也。”一本作“抵”。抵、抵皆有击义,声义相通。b 、声通:5 例诗持声通。按,诗:书母之部。持:定母之部。诗:文学体裁的一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凡乐辞日诗,诗声日歌。”诗通持。握持。仪礼特特征馈食礼:“持怀之。”注:“诗犹承也,谓奉纳之怀中。”c 、声相通:2 例古以与之相通。按,以:余母之部。之:章母之部。以、之余章准旁纽,之韵叠韵。之:生出,滋长。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舯过中,枝茎益大,有所之。”徐灏注笺:“之之言滋也,草木滋长也。”之,通以。使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鲍彪注:“之,犹用也。d 、甲,声与乙通:1 例暴乐,其声又与薄落通。按,暴、薄双声叠韵:并母药部。二者声音相近,为同一联绵词的不同书写形式。薄落犹落魄,潦倒失意。古代戏曲中常用以形容科场失败后颓丧不得志的样子。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齑发呵,与那个陷本的商贾,你裔发呵,与那个受困的官员,你裔发呵,与那个薄落的书生。”e 、甲,通为乙声:1 例款款,通为灌灌、懂懂之声。按,款:溪母元部。灌:见母元部。懂:晓母元部。款、灌、懂声纽分别为:溪、见、晓,旁纽;叠韵。三个词声音相近,为重语的不同书写形式。款:诚恳;忠实。楚辞卜居:“吾宁悃悃欺歇朴以忠乎? 黟王逸注:“志纯一也。欺,一作款。一洪兴祖补注:“款,苦管切,诚也。俗作歇。”灌灌:犹款款。情意恳切貌。诗大雅板:“老夫灌灌,小子踽踽。毛传:“灌灌,犹歇歇其窟古陈田通音。按,陈、田:定母真部,双声叠韵。陈:陈列;排列。易繁辞上:“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韩康伯注:“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