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几组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几组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几组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几组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几组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几组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泛时研究、断代研究、专 书研究中都不断有成果涌现,成为古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研究的热点。但古汉语 同义词的断代研究,迄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上古汉语即先秦两汉阶段的汉语是汉语发展的源头,对后代的语言有重要的 影响作用。军事词语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系统,并且极为丰富。 因此我们将断代研究与按义类研究结合起来,从上古汉语军事词中选取一些 同义词进行研究,希望在得出几组有价值的辨释结果的同时,探索一条断代研究 途径。 我们选取了1 7 组同义词( 包括一些附及词) ,以组为视域,先证其同,然后 分析其差异特征,在注重共时差异的同时,还从历时方面考察了一些同义组的历 时发展变化情况。 我们发现: 研究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离不开原文献、古今人们的注疏和前人的古汉语词 汇研究;各同义组成员的语义类别不同导致差别特征的不同;就表示人及其动作 的同义词来说,由词汇意义差别所体现出来的语法特征往往比较明显,但深层词 源义及使用义对语法特征制约的有效性有时间限制,且从何及为何打破这种制约 还有待研究;同义组的历时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上古汉语;军事词;同义词:差别特征;历时变化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塑整日期:亟选盘羔垒 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潜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屠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垫查 日 期:垃魁目西霄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查选然童隍 通讯地址:基丞地丘琵差蕉l 蛰扭 指导教师签名: 圈 一 日期:迦鱼二理 电话: 堑丛巡纤产 予、邮编:“2z 怪 弓| 言 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泛时研究、断代研究、专书研究 中都不断有成果涌现,成为古汉语词汇学、训诘学研究的热点。虽然如此,古汉语同 义词研究仍有极大的空问可以去拓展。 尤其古汉语同义词的断代研究,相比于泛时研究、专书研究是目前古汉语同义词研 究中的薄弱环节。 这方面具体辨析上仅有岛邦男的甲骨文字同义举例( 国际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 集,1 9 8 3 年) 、刘燕文的先秦四组动词同义词辨析( 词汇学论文汇编,商务印书 馆,1 9 8 9 年) 、李素琴的先秦几组同义词辨析(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 0 0 2 年) 、谌于 蓝的金文同义词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2 年) 、车倩的从几组同义词的 辨析看上古汉语词汇意义对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3 年) 、 陈炜湛的甲骨文同义词研究( 甲骨文论集,2 0 0 3 年) 、管锡华先生的史记单音词 研究( 巴蜀书社,2 0 0 0 年) 的同义词研究部分、汪维辉的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等。理论上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 9 3 年) 分别对上古、中古、近代同义词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徐朝华先生的上古汉语 词汇史( 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 也对上古汉语同义词的来源、发展变化等作了探讨。 一些研究也散见于一些论文,如前面提到的李倩的论文等,但总体说不多见。我们注意 到这里的具体辨析大多是针对上古时期语料的,对甲骨文、金文有穷尽研究,对春秋战 国语料还仅限于几组,而对后世的语料的断代研究则尚待开展,唯汪先生一书广受赞誉。 理论研究尤其是专门针对断代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可以说还很少。故此,黄金贵先生甚至 认为:“我们需要断代的同义词研究,至今它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口 曾昭聪先生认为“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若干层级的分类,如神祀类、交通类、 服饰类、天文类、地理类等等。研究对象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一方面使研究者易于把握 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易于把握古汉语同义词因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同中之异。在对 有关文化史材料、语言材料等作了清理之后,我们可以以古汉语单音词尤其是文化义的 词汇作为研究对象,将周秦至东汉作为共时层面,上溯下联,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在一 个词义的系统中运用多手段、多角度、多侧面、综合性的方法,精确的辨析词义”吼 虽然他针对的是文化同义词的研究,但就义类进行同义词研究仍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一 条路径,而且按照这条路径进行研究的王风阳、黄金责二位先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徐正考先生也认为“目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就某组或某几组同义词进行 徐正考先生也认为“目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就某组或某几组同义词进行 叶电昌海的五十年祝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 杭州大学学报,1 9 9 8 ,2 ) 、徐时仪的同义词研究述略( 大同离奇 学报,1 9 9 8 ,2 ) 、徐正考的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 北华大学学报,2 0 0 2 ,6 ) 、张成平,宋辉韵古 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 宿州师寺学报,2 0 们,2 ) 、曾昭聪的( 古摁语文化剧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烟台 帅范学院学报,2 0 0 4 ,4 ) 、徐盛芳,橡正考的2 0 年来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综琏( 长春大学学报,2 0 0 5 1 ) 等 都从一定角度、范围概括了近年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成果,这里不再赘述。 1 第一章、研究对象、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1 时间段的选择依据 很多同义词研究者都强调同义词是共时概念,认为同义词研究一定要构组辨考共时 同义词。我们认为不仅要构组共时同义词,还要注意共时内部的复杂情况,尤其当所划 定的共时域是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的时候。因为共时是个相对的概念,共时域内部是由一 个个小的历时区域组成的,在这些不同区域内,同义词的存在、使用情况往往是不同的。 这些小的区域相对于大的共时域又是历时的国,想要使同义词的构组、辨考更为细致, 就避免不了在大的共时域内分段研究。 黄金贵先生认为;“一组同义词组的词群,必须是一起使用的,同义词之所以会出 现、存在,就因为社会焦急表达的需要;之所以有辨析的必要,就因为在一起使用中因 词义相同,难以区别。离开共用,就失去了同义词赖以存在的空气与土壤。”【5 1 黄先生是 由辨析的角度来谈同义词的构组原则的。我们认为,如果要揭示同义词组的历时变化, 研究其演变规律,仅就共时来构组是不够的。而同义诃的研究不仅是辨析而已,将其目 的仅限定在共时辨析一个方面,就会造成对同义词组内部的交替演变视而不见。而且就 先秦的同义词研究来说,由于语料的不确定性,所谓菸时不放入历时的大环境中,难免 发生错误的判断,而如果将词义的演变放入历时线索中,可以减少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正如王风阳先生所说:“词是存在的语言的代号,要想解开历史词义的密码,必须采取 历史主义的原则。在古代词义辨析中,历史主义主要归结为两条,就是溯源与观用。任 何词都有来历,任何词都被使用;源决定其始,用决定其变。能溯源观变,则辨在其中 矣。”【6 】其实黄先生自己在辨析过程中往往要对各时代的不同状况进行揭示,仍避免不了 历时演变研究。 我们这里选择东汉以前的语料进行研究,并尽量追寻同义词组中各词的源流,以寻 找同义组的变化线索,而且在研究中尽量对相对共时意义上的同义词进行共时态的辨 释。按这个时间段语料的实际情况,我们往往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时段,这样可以使研 究更为细致,同时也便于揭示历时变化。先秦是个很大的历史范围,从文字材料记载上 看我们的研究大体应以商代为起点,由于传世文献材料大多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有 西周材料也不好区分,这就使得商代与西周的语词研究主要依据为出土文字材料,故我 们往往将商代与两周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时间段,这一时间段因材料有限,同义词辨考很 。从小的时域说,相邻时域的具有一个相同义位的词从理论上讲必然县有共存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两个时域的词构 成共时同义组,但非相邻时域的具有相同义位的词则并不一定构成同义关系 3 难全面展开,但我们还是将它作为我们研究的个方面,这主要考虑到: 一方面便于溯源: ( 1 ) 商代的甲骨文自身有军事方面的同义词,如“征”与“伐”、“筻”与“孚” 等。这些同义词往往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一脉相承,不应该因其不好研究或是语料 的特殊性就忽略它。 而且它所具有的大量的军事词或其他词,往往是后世军事词的源头,不加以探讨, 很多同义词词义演变的线索就不会清晰。例如“追”、“逐”二词,在商代就都有追逐的 意思,只是“追”用于追逐人,而“逐”的对象是动物( 只有1 例晚商残片对象是人) 。 这影响到后世对二者的使用先秦文献使用“逐”接人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或对这一行为指责,或对“逐”的对象指责川。有的研究者只注意后世二者的某些区别, 而不能从源上找到后世那些区别产生的原因。对同义词的研究不应该满足于对同或异的 描述,更应该有所解释。 ( 2 ) 同义词的具体辨考很多要从字形入手敲定其意义初始的分歧,对甲骨文与西 周金文字形的分析是解决词义区别的一条重要途径。如讨论“征”、“伐”二词在两周金 文中使用上的区别: “甲骨文征的字形象人的脚向个目标前行,它表示的是一种笼统的位移过程, 这就导致征偏向在其前加个方位词,如果与动词连用,则是偏向与位移动词连用。 如:金文中多见南征、东征,金文中也见征与行连用。而伐在甲 骨文中的字形是以戈击人,它表示的是一种具体的杀人动作,其对象可以是单个的人, 也可以是群体,这可能导致它在金文中征伐的范围可大可小。而这一行为本身也就为 伐的引申发展赋予了丰富的外延空间,它既可与位移动词连用,表示去杀伐,当引 申到一定的抽象地步它也可与一些具体的杀伐动词连用。由于伐的概念义本身不带 有方向要素,所以它一般不直接与方位词组合。”嘲 另一方面,商周时代的同义组情况也可以用于我们与春秋战国时期对比,发现语言 演变的线索。 我们将下限定为东汉也是有依据的: ( 1 ) 从义类入手研究同义词离不开对尔雅、释名等文献的关照,而这些文 献最后写定年代往往在汉代,尤其释名作者是在东汉,很多名物词的认识是东汉人 的观念,选择东汉作为下限可以为使用这些书提供方便; ( 2 ) 很多先秦古书到今天面貌已或多或少有所改变,而如果想利用出土材料去修 订,像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出土的文献材料最早也在汉初,而且一些传世文献 材料都经过刘向的整理,如战国策,很多语言只能代表西汉时的使用习惯; ( 3 ) 一般的汉语词汇史分期都将上古词汇划到东汉,我们研究同义词的一个目的 就是为汉语史研究提供资料,故以遵从这一分期为宣,而且历时断限如果太短,也不利 于我们从同义词研究入手探索词汇历时演变的规律。 2 选取文献材料的范围 本文所选取文献以含军事词汇辞例较多的传世文献为主,适当选取出土文字材料及 4 其他文献参证,所涉及的传世文献主要有周易( 卦辞与爻辞部分) 、诗经、左传、 墨子、苟子、韩非予、国语、吕氏春秋、战国策、周礼、礼记、谷 梁传、公羊传、史记、淮南子、汉书等,涉及到的古文字材料有甲骨文、两 周金文、楚简( 葛陵楚简、望山楚简等) 、睡虎地秦筒大事记、汉简( 如尹湾汉墓兵 器簿,马王堆帛书本春秋事语、战国策,张家山汉简盖庐,居延汉简,银雀 山汉简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尉缭子,孙家寨汉简) 等,以有辞例的传世文献 为主是为了达到用辞例说明问题,用古文字材料,是为了更接近上古汉语的原貌,尽量 减少因为后世对传世文献的改动而造成的对词义使用时间上的错误理解。 3 选取语料的范围 首先是要构组一些出现频率非常低的偏僻词。很多学者认为将出现频率低的词放入 同义词组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认为,对于辨析来说这或许是没有价值的,但对于语料的 全面描写与分析,对词汇发展的系统性的研究又是必须的,有必要将这些词放入同义词 组或至少作为附加词放入。 其次是同义词构组要不要包括复音词的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这里主要选取 单音词进行研究。 最后还有一词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认为,我们的同义词研究一个 重要目的是为阅读古书提供更精确的训诂,是为了人们阅读古籍的方便,所以应该将 个词的不同表现形式列入,以保证人们遇到不同形式时知道是这个词。而且这些不同形 式往往能给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义、辨考同义词提供方便。所以我们设定代表字, 其余形式放入括号内。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不仅列出传世文献用字,还将相关古文字 字形列入一些,由于从辨考方面考虑得多一些,所以有时不同形式未能全部列入,只能 有待他日补充了。 这里还要提到,我们为了实现构组的准确,在构组时列入“附及词”。“附及词”是 黄金贵先生首先提出的,他指出了几种使用场合:“1 ) 用于一个完整事物的非同义词内 容;2 ) 用于相关词;3 ) 用于训释非同义。”1 9 l 我们接受这种看法并在构组中应用了它。 形容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且用于军事方面占比重较大或者比较突出的 词非常少,很难就某一意义来说有经常性的军事词特征,所以我们这里只研究名词与动 词类的军事同义词。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 军事词 什么叫军事词? 军事词具体包括哪些词? 有关军事词的研究论著看法不一。孙景 涛认为“所谓军事词,是指跟军事有关系的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概括的对象全 部涉及军事事物的词,一种是概括的对象部分涉及军事事物的词。这类军事词的标 准有一定相对性,大体上说,在所概括的事物当中,如果用于军事方面占比重较大或者 嚏音词中的复合词与词的组合不好区分是我们这里姑且不将其纳入研究范围的主要原因,但复音词在同义组中往往 占有重要地位,其还会对单音词的研究起到参考作用,在汉代复音词在同义组中的地位更是重要( 数量多使用广 泛) 。 5 比较突出,就视为军事词。我们所说的军事词,是就该词的某个义项说的”【- 0 1 。褚良才 认为“军事用语是指表述军事概念的词语。它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以此正确标记 有关古代军事各个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1 l l 我们认为确定它的范围只能以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为基准。军事词汇作为一个集合, 并不具有封闭性、独立性,往往是与其他集合相交叉的,而我们无法设定或算出一个比 率来衡量个词是军事词或是其他义类的词汇,尤其大多数用于军事的动词并不单单用 于军事。所以我们借用褚先生的说法界定同义词为“标记有关古代军事各个领域中的事 物、现象、特征、关系和过程的词。”本文在研究某一词时只研究其义位中与军事相关 的内容,其他部分暂时搁置。 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体现军事词的系统性,我们将军事词划分为武器( 包括甲胄) 、 其他军用器物( 武器除外) 、军事工程、军事人员、军事动词等小的义类。 2 同义词 同义词的定义前人提出了很多,目前有代表性的有两家:徐正考先生认为“同一时 代、同一语言( 或方言) 中具有一个相同或相近义位而词性相同的实词叫同义词”【1 2 1 , 认为同义词是理性意义相同的词;黄金贵先生认为“同义词是按一个义位( 词义) 系统 横向聚合的词群”【1 3 】,包括两种,一种是“理性意义相同而附加意义有别的词,即俗所 谓等义词”,一种是“理性意义有异者”【l ”。二者看似有异,但从两位学者的实际构组 看,其实只是对理性意义的认识有所不同罢了,所指都是共时共域、意义相同或微别的 实词。如徐先生所研究的论衡征兆类同义词,有的词只指喜兆,有的只指凶兆,未 尝不可看作理性意义有异的词,其“相同或相近义位”与黄先生的理性意义相同或相异 所指是一样的。但是二人都不能解决这里的微别( 义位相近或理性意义有异) 到底到什 么程度才可以算作同义词。黄先生虽然提出了“浑言通义”识同法l ”j ,但应用起来仍难 避免主观随意性,而且很难操作。其实意义的判定是有主观认知在里面的,更不用说意 义的比较了,想要想出一个完全实用科学的方法恐怕不太可能。我们这里使用徐先生的 定义,但也承认我们在判定第二种类别时的主观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同义词 构组过程中将一些我们没有把握的词及一些方言词归入附及词,以免遗漏。 二、研究方法 ( 一) 语料时间的判定方法 我们在研究先秦文献词汇时首先碰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确定词语的语料年代问 题。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出土材料进行确定,如两周金文,战国文字资料以至于汉简, 像用银雀山汉简中守法等篇可参证墨子部分章节,由金文材料可参证周礼、诗 经等。 其次,可吸收一些学界较承认的对文献篇章考证的意见。我们对西周传世语料的确 定主要参考了张玉金先生的西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西周汉语语法断代研究的语料 i 训题”一节1 1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同义词研究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这些成果,有时 还可以反过来验证这些成果。如在对“军”、“师”二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军”当“军 队”讲在墨子中出现1 5 次,而集中在7 0 节共出现1 0 次,1 8 2 8 节3 次,4 3 、4 9 2 声各1 次,“师”当“军队”讲共1 6 次,1 8 3 9 节共出现1 4 次,5 6 、6 3 节各一次,二 词在墨子各章节中的出现频率与学界对墨子各章节的写作年代认识是基本一致 的( 第5 2 7 1 节相对其他部分晚出国) 。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词义发展的逻辑脉络的推理及对一些可靠文献的词语使用 意义脉络的掌握,推断出一些词义应该存在的时间段。 根据前代学者们的代表性意见,我们对使用的主要文献( 或某些章节) 的语言年代 问题基本确定如下: 表1 f 文献年代 易( 爻辞与西周圆 卦辞部分) 诗经西周到春秋时期 逸周书既有大量战国作品,也有可靠西周文献回 国语 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战国中期以前( 含大量春秋语言成分) 苟子战国中期 韩非子战国末期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 淮南子 西汉初期 史记西汉初期 汉书东汉中晚期 东观汉记东汉晚期 ( 二) 构组方法 第一步:在划定的小的义类基础上,通过前人构组成果及释名、尔雅等文献 寻找属于这义类的同义词; o 学者们一般认为5 2 7 】节是墨子后学所述,可参见李学勤的秦简与墨子城守备篇( 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 1 9 8 1 年) 、陈直的墨子备城门等篇与居延汉饲( 中国史研究,1 9 8 0 年第2 期) 和秦彦士的t 墨子考论 ( 巴蜀 书社,2 0 0 2 年1 2 月第1 版) 。 o 杨伯峻、张传玺、李镜池、末作胤等先生皆主此说,详见张玉金文。 o 周颂与太雅主要是西周作品,小雅主要是西周晚期作品,兼有西周作品。( 国风产生于春秋时代,兼 有西周作品,( 鲁颂与商颂是春秋作品,见张文 o 杨宽等先生认为本文所涉及的世俘、克殷、作雒等是西周作品,见张玉金文 面绦元诰先生指出“国语是编辑成书的,各篇的写作年代根不一致,从内容上详加考察,太致周鲁晋郑楚各语多 为当时人所记其年代较早:齐吴越三语为后人所追记之笔,当为战国中前期时人所写。”见国语集解,中华书 局,2 0 0 2 年6 月第1 版,前言 。杨伯峻先生认为左传成书在公元前4 0 3 年( 魏斯为侯之后) 到周安王1 3 年( 公元前3 8 9 年) 以前,这是就成 书年代来说,在语言上报多沿用春秋语言。 7 第二步:由故训汇纂入手,寻找对文、连文、自注、直训和义界训释中涉及到 的意义相关词,并据语境辅以辞书确定是否与相关诃有相同义项; 第三步:最后通读部分文献资料进行补正。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上古材料的有限性,对于军事词语来说,尔雅、释名 等汇总性的文献已经收集了很多,通过后人专门的军事词研究成果的补充,再加上古文 字语词研究方面材料的收集补充,对我们所要构组的范畴来说语词材料是基本穷尽的, 所以我们的工作主要在于整理后进行研究,而不是一本书一本书的阅读查找。 第二章、几组名词类上古军事同义词研究 一、武器类 ( 一) 斧( 铁) ,钺( 戊) ,锖( 我) ,戚( 缄) ,扬,岁 同义:以上各词所指物体均为斧形器物。 斧在上古时是一种常见的武器及刑具,石斧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出现,如北京周 口店和山西襄汾的丁村文化都有了石斧。其在文献中屡现,或作“铁”,急就篇言: “谶铁镑| 锥釜镬鍪”,“铁”即指“斧”。 说文云:“戊,斧也。”在古文献中“斧”、“戊”( 钺) 经常连文,如春秋左 传注疏卷4 2 说:“王弗听,负之斧钺以狗于诸侯。”吕氏春秋卷1 6 言:“不惮斧 钺。”“戌”在左传、史记等文献中常写作“钺”,如:“左杖黄钺,右把白旄。”( 史 记卷3 2 ) 。 说文云:“戚,戊也。”诗大雅公刘云:“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毛传 云:“戚,斧也。”林法先生指出,“戚”指弧刃钺形器之两侧有齿状饰首者。,安阳侯家 庄1 0 0 1 号墓出土的一种商代玉器是两侧有齿牙状扉棱的钺形器,正是“戚”的典型代 表器。“戚”或作“缄”,左传昭公十五年言:“铖、钺,文公受之,抚 征东夏。” 诗经豳风破斧云:“既破我斧,又缺我镝。”“镝”亦为一种斧形器。“镝” 从奇声,奇从可声,我、可、奇古韵同为歌部,且均属舌根音,由音韵及意义关系看, “镝”与古文字中的“我”是一个词,“是刃部有齿的一种特殊的钺形武器”,“”这在古 器物中亦有所印证,如偃师二里头及洛阳孙旗屯出土有刃部带齿状斧形器,即为“镝”。 诗大雅公刘云:“弓矢斯张,千戈戚扬。”毛传云:“扬,钺也。扬”亦 是一种斧形器( 由于在文献中扬与从戊的字屡次通假,窃以为二者可能是同源词,但证 据不足,这里暂且将其单独看作一个词) 。 “岁”从字形看亦是斧形( “岁”与“戊”古音相同,是同源词,这里我们将其作 为附及词列入) ,马承源先生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载一件西周早期双孔銎钺“长圆筒 形銎,可以按秘”“,形状正与金文“岁”字字形相同,尤其从“岁”的“刿”字在金 文中有“杀伐”和“祭名”的意义,应该是由“岁”的武器意义而来。所以,虽然“岁” 在文献使用中未见作武器讲的辞例,我们仍将其作为同义组的一员。 。是大激在古玉圈考中将两侧有齿牙状扉棱的锇形玉器即已定名为玉戚,惜无确证夏鼐先生在商代玉器的分 类,定名和用途( 考古,1 9 8 3 年第5 期) 一文中指出其无根据( p 4 6 2 ) ,却承认了这种称法( p 4 5 7 改二里头遗址 简报中的“钺”为“璧贼”) 。林振先生在t 说戚、我( 古文字研究第1 7 辑) 中从几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认识 9 异: 1 在形制上,前文已经提到“铸”是刃部有齿的种特殊的钺形武器,“戚”指弧 刃镀形器之两侧有齿状饰首者,“岁”指长圆筒形銎斧,他们是三种特殊的斧形器。至 于“斧”与“钺”的区别则相当复杂,学术界认识不一,我们认为要想分清斧、钺必须 有文献外的实物证据,最好是有自名其类属的出土器物。有两件文物正好符合我们要求,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了一件钺,其有铭文“天子建邦,中山侯暴,兹作军钺,以敬( 警) ( 厥) 众”o ”,而西周虢国墓出土的太子车斧有铭文“太子车斧”啪3 ,二者正可相比较 来看先秦时斧钺有何不同。 通过对比实物与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斧”与“钺”在先秦时形制之别主要 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 装柄方式不同。诗经豳风破斧云:“既破我斧,又缺我j i 。”毛传:“隋 銎曰斧。”说明“斧”为有銎器。段清波指出“石钺用绳索穿孔将钺与柄绑缚,斧则是 以銎受秘”。”。由实物看中山铜钺无銎,而太子车斧有銎,而且銎内还有朽木,的确如 段清波先生所云。 相应于有銎无銎,二者还有有肩无肩、有阑无阑的区别。中山铜钺有肩,太子车斧 无肩,这样装柄方式上前者的内装入柄并由肩下的穿穿绳固定,肩也可起到很大的固定 作用,而后者需柄整体插入上部,肩不是必需的。前者有阑,后者无阑,这样是因为阑 可以帮助钺的柄与器身相固定,而这对于“斧”来说也不是必需的。 这样来说,“钺”与柄绑缚而“斧”是以銎受橙,这是“斧”与“钺”在先秦的主 要区另4 。同时,“钺”往往有肩有阑,雨“斧”爱g 往往不具备肩与阑。 ( 2 ) 大小之别。左传昭公十五年云:“钺大而斧小。”诗经正义云:“广 雅云钱戚,斧也。则戚、扬皆斧钺之别名。传以戚赢斧,以扬 羯钺,钺大而斧小。太公六韬云大阿斧,重八斤,一名天钺,是钺大於斧 也”。我们发现中山铜钺长2 9 4 厘米,宽2 5 5 厘米,中部最厚o 6 厘米,太子车斧 高1 4 8 5 厘米,宽4 & 3 4 5 厘米,銎口长4 8 厘米。宽2 3 5 厘米。从二者看, “钺”与“斧”确实存在大小之别。( 当然,这是就实物来说,出土器物中有些器物是 明器,其往往只要求形似,未必大小皆相应,故有时不存在大小之别。) 从文献看在汉代或更早时候已往往无法从形制上具体区分“斧”与“钺”。大小的 界限是很主观的,从文献及汉儒的注释中我们发现谈到“钺”时多与“斧”混同,六 韬云:“大阿斧,重八斤,一名天钺。”同是“戚”,郑玄注为“戊”,而许慎解为“斧”, 而且这时期“钺”往往与“斧”并称。用途上的区别在这时已经是主 x 虢季子自盘云“赐用戊,用征蛮方。”左传昭公十五年言:“城、钺,文公受 之,抚征东夏。”淮南子兵略训言君主授命于将军时“亲操钺,持头授将军 其柄日: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持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日:从此下至渊者,将军 制之。”礼记王制云:“赐敛钺,然後毅。”说明“铁”与“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 军事刑罚。中山侯钺言“天予建邦,中山候恐,兹作军钹,以敬( 警) ( 厥) 众。”正说 明“钺”象征了军事刑罚权威,可作为行军法的工具使用,可警戒部下。太子车斧亦具 有相同的功用。周礼夏官司马云“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注云: “功,胜也;律,所以听军声;钺,所以为将威也;先,犹道也。”这种威严即来自于 对刑罚等军事权力的掌握。以上可见三者与其他斧形器的用途差别,林法先生在说 “王”。”中论述了“王”字的字形代表了斧头之形,阐述了斧钺与军事权力的关系, 可供参考。 诗大雅公刘云:“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从这个辞例看,至少在西周时期, “戚”仍是作为常用兵器使用的。但随着时闯的发展,“戚”渐渐变为军事乐舞的舞具。 韩非子五蠹言:“执干戚舞。”从汉代文献看,斧钺这时还象征军事权力,用于赐 予,而“戚”则不见,说明它作为舞具的作用已经基本替代了其作为武器和刑罚工具的 用途。 “斧”除了具有与钺相同的用途,还常用作攻城守城的工具及特殊的人使用的武器。 六韬云:“镘锅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尹湾汉墓筒牍载:“铁斧百卅三”8 ”从数量 上看应是用于特殊用途的特殊武器,而不是一般兵器,其用途己主要不是格斗。 ( 二) 盾( 檐) ,千( 旱殳) ,卤( 橹,植) ,胶( 伐,掇,程) ,科( 渠,魁) 同义m :以上各词均有义位“盾”。 诗经大雅公刘云;“弓矢颊张,于戈戚扬。”笺云:“干,盾也。盾”后 来有时写作“檐”,如尚书牧誓言“称尔戈,比尔干。”注:“干,檐也。” 说文云:“盾,臌也,所以捍身蔽目,象形。”逸周书伊尹朝献言:“鲛麒 利剑为献。”这里的“臌”有的文献写作“伐”,诗经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毛 传:“伐,中干也。”或作“掇”,史记孑l 子世家云:“于是矛戟剑掇鼓噪而至。” 国语吴语云:“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渠,楣也。” 礼记儒行云:“礼义以干橹。”注:“干橹,小盾、大盾也。”可见“槽”为大 盾之称。或作“卤”,史记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卤。”集 解云:“徐广日:卤,楣也7 。”或作“旅”,西周伯晨鼎有“旅五旅”之语,“旅”即 “橹”。 异: 1 形制之别。 ( 1 ) “干”、“盾”从字形看初始时有羽饰有无之别。李孝定先生认为“干”字上部 为羽饰,下部为盾牌形“;林法先生进一步推定“千盾之别不在盾形的方圆,丽在羽饰 。同义部分部分参考了成东的先秦时期的盾,考古,1 9 8 9 年第】期 之有无”“3 。 ( 2 ) 大小之别。 出土之盾低者仅6 1 厘米( 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出土之木盾) ,高者有1 1 0 厘 米( 陕西宝鸡竹园沟古强国墓地出土之盾) ,大小差异是很明显的。 “伐”与“盾”统言无别,析言则有大小之分。诗经毛传言:“伐,中干也。”史 记孔子世家司马贞索隐云:“播音伐,谓大楣也。” 十五年越曹鼎言:“易弓矢,虎虞( 橹 ,九( 蛰) ,胄,干,殳”,其中“橹”与“干” 对言,可见二者有别。礼记儒行:“礼义以干橹。”注:“千橹,小盾、大盾也。”韩 非子说难二:“赵筒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槽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 “盾”、“橹”对言可见二者有别。说文云:“橹,太盾。”墨子备城门言:“橹 广四尺,高八尺。”王风阳先生指出:“盾仅能遮蔽身体主要部分,槽是可以遮蔽全身的 大盾。”甚确。 由上文可见,“盾”、“伐”、“槽”相对而言时,“盾”为小盾,“伐”为中等大小的 盾,而“橹”则为大盾。 2 使用地域之别。 方言卷九云:“盾,自关而东,或谓之榷,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说明汉代 时“伐”、“干”、“盾”三词有方言之别。 诗经- 秦风小戎云:“龙盾之合蒙伐有苑。”“盾”、“伐”共言。此诗属 秦地歌谣,可知在诗经时代( 此诗大致在春秋时期或更早) ,“伐”仍为关东、关西 通用语,二者主要区别还在于大小。“伐”后来成为用于关东的方言,二者之别也就转 变为地域之别。 国语吴语云:“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渠,檐也”。楚辞九歌云:“操 吴戈兮被犀甲。”注:“吴戈一作吾科,檐名也。”广雅释器:“吴魁,干,臌,植, 旱殳,盾也。”王念孙言:“吴者,大也,魁亦盾名。”他认为“科、魁、渠”三词音近音 转。这说明从春秋直到汉代楚吴之地的人们一直有方言称呼盾,“科、魁、渠”与其 它表示盾的词存在方言之别。 3 使用的时间不一。王风阳先生指出,“春秋以前,干更通用。”1 在西周金文中, 赐“盾”通常称“干”,仅在或簋中发现1 例用“盾”。 ( 三) 鳟,镦( 锌) ,首,钎 同义:皆为兵器秘末之铜饰。 说文云:“鳟,秘下铜也。”礼记曲礼上曰:“进戈者前其蹲,后其刃。进 矛戟者前其镦。”注云:“锐底日鳟,取其蹲地,平底日镦,取其镦地”。可见“鳟”、“镦” 均为兵器秘末之铜饰,用于插地。 考工记言:“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三分其围,去一以为 晋围,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郑玄注: 牍中“盾”与“千”( 组 成“终干”一词,“终千”西周金文中有所使用) 菇用。1 2 方言曰:“矛蹲谓之钎。”“钎”为“蹲”之方言称呼。 其实古代不仅戈、矛、戟、殳下端有铜饰,钺与旗杆下端亦有铜饰,战国中山王警 墓中山侯钺橙端有墩,三门峡虢国墓出土有残留的旗杆铜饰,底部或平或尖,形制不一 挣j 异: 1 、形制不同。“蹲”截径扁椭,口大下尖,“镦”浑圆筒状,下端无尖。至于“首” 的形状,与“镦”相似,可参看战国中山王譬墓出土的殳首之形制汹1 。 2 、所应用的器物不同。礼记曲礼上日:“进戈者前其蹲,后其刃。进矛戟者前 其镦。”说明“鳟”指戈的兵器柄下端的铜饰,“镦”用于矛戟之柄,“首”为殳端之物。 但是这并不绝对。随着时间的发展,二者所应用的器物这点不同逐渐混淆,战国中山王 譬墓出土了4 件铜戈底部铜饰,有的下端即无尖。“。诗秦风小戎日:“套矛鋈 锌。”注“罅,鳟也。”毛注说明人们在汉代混用“蹲”与“镦”这两种器物于各种兵器 或旗杆。 3 、所发现最早使用时间不同。夏代的戈已有“蹲”,锦县水手营子夏家店下层文化 墓葬中出土的连柄铜戈下端即有圆形的蹲。”,“镦”“多出土于东周墓葬,西周的尚少见” a 蝴 o ( 四) 戈,戟( 棘) ,瞿( 锯) ,戳,惠,戛,孑( 舒) ,三刃枝,缋,镘胡,鸡鸣, 拥颈,匮 同义:以上皆是戟类兵器的名称。 戟是古代一种常用兵器,它的出现可上溯到商代,台西商代墓葬中有一件长6 4 厘 米的木秘顶端,安有青铜矛,秘端插入矛銎内,在矛下的木秘上又横装青铜的戈头, 戈刃与秘成直角的交角,但商代文献中束见此种器物如何称呼。近代以来,出土了大 量的周初十字形铜兵器,有刺有援。“梁伯戈”器呈此形,自名为戈。北京琉璃河西周 初期燕国墓地出土的5 件此类兵器所刻铭文为“隆族舞戈”。可见此类戟形物在西周时 期仍被称为“戈”。由此可见,上文所言戈矛合成物在当时仍应称呼为“戈”,即戟类兵 器在最初是称作“戈”的o ”。方言云:“戟,吴扬之间谓之戈。”说明这一称呼 在某些地方直到汉代仍有保留。 尚书顾命云:“一人冕执戳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孔注:“戳、 瞿皆戟属。”于省吾先生指出“戳即缓,郾王曹戈及矮口侯耳妥残戈均有缓字。瞿” 亦见于兵器自铭m 1 ,确为戟。六韬云:“攫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淮南子齐俗 训载:“今之修干戚而笑镘锸。”注:“镬,斫属。”说明一直到了汉代,“瞿”仍被作 为戟名,只是写成“镘”。山东临沂地区出土了两件文字款式相同的戟,自铭为锯m 5 , 正可证于省吾先生的想法“萃锯者,五戎副车所用之雄戟也州。何琳仪先生认为“锯” 与“瞿”古声韵皆同,为一词,并从上述二戟及白铭为“锯”的燕国戟的形制得出胡部 有锯齿形隆起是此名类物的特征的结论。”。 尚书顾命云:“执惠”,传:“惠,三隅矛。”于省吾先生认为“惠”可能是一 种胡上多出锋或援中有距的戟,疑其为雄戟”。 】3 在出土文献中发现铭文含“戟”字最早的器物也在春秋时期o ,春秋中期的以邓戟 已含“戟”字。左传中的“戟”还作“棘”、“孑”。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子 都拔棘以逐之。”左传庄公四年云:“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孑”、“棘” 应是“戟”的方言词。“孑”作为楚地方言,直到汉代仍然在使用,但写作“舒”。方 言云:“戟,楚谓之舒。凡戟而无刃,秦晋之间谓之舒或谓之绩。”在出土器物铭文中, “戟”字写法不一,这里不一一列举“”。 考工记郑注:“戈,今句孑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鸡鸣”、“拥颈” 与句孑戟在汉代为异称词。郑玄注解他书屡言:“今言旬孑戟。”句孑亦是戟的一种,突 出了其“援上倾”的特点,“孑”即为“戟”也。当时人不明“孑”为“戟”名,又再 加“戟”表明类属。 张衡东京赋有言:“立戈迪戛。”说文云:“戛,戟也。” 释名云“车戟日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八尺日寻,倍寻日常,故称常也。” 周礼考工记序言:“车戟常,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 方言云:“戟,齐秦晋之间谓其大者日镘胡,其曲者谓之钩舒镘胡。”“三 刃枝,南楚、宛、郢谓之匿戟。”据王念孙讲,“镘胡”为胡大之戟“”。 异: l 、使用时间有别。就目前材料看,“戟”这种器物初始时是被称为“戈”的,在西 周左右产生了“戳”、“瞿”、“惠”三词表示戟。,在春秋中期左右才使用“戟”作为这 类器物的名称,在战国左右开始使用“锯”作为胡部有锯齿形隆起的戟之称( 见于战国 兵器自铭) ,在西汉才使用“鸡鸣”、“拥颈”等称呼,到东汉左右才使用“戛”等名称。 2 、使用地域有别。“孑”是楚地方言,左传中谈楚师所授之兵器时言“孑”,方 言亦称楚谓“戟”为“舒”。“三刃枝,镔,镘胡”等称呼亦见于方言。“戈”在汉代 亦是“戟”的方言称呼。 3 、形制不同。“锯”特指胡部有锯齿形隆起的戟;“惠”指胡上多出一锋或援中有 距的戟,与晚周匮戟形制不同;“常”指长丈六尺的长戟;“鸡鸣”、“拥颈”为援上倾胡 部弯曲的旬孑戟的异称,此应是与汉代胡和枝垂直或近垂直的铁戟相对而言的;“三刃 枝”有三刃,是晚周以后之匮戟之形。 4 、应用场所不同。“常”用于车战,而其他名称的器物则不限于车战。 ( 五) 铠,甲( 介) ,函 同义:以上各词皆是铠甲之称。 释名释兵云:“甲,亦日介,亦日函,亦日铠,皆坚重之名也。” 诗经周颂臣工云:“嗟嗟保介,维莫之春。”郑笺“介,甲也。”诗经郑 风清人云:“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毛传:“介,甲也。” “介”是见纽月部,“甲” 是见纽叶部,二者双声音近,王凤阳先生指出:“介当是甲的借字。”3 甚确。 。 诗经小雅斯千有“如矢斯棘”之句,郑笺“棘,戟也”但后人多有疑问,高亨先生认为棘借为箭矢羽翮 之翮,庶几近之。( 高亨,诗经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 。尚书顾命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西周作品,粱启超、陈梦家、马雍、裘西圭、张玉金都持此看法- 1 4 诗大雅桑柔云:“四牡骥骏,旗旒有翩。”传曰:“鸟隼日旗,龟蛇曰旒, 翩翩在路不息也。”正义日:“四牡旗旒是军行之物,乱生国灭是加兵之辞,故知此言军 旅久出征伐也。”可见“旗”、“旒”均用于军事。 诗小雅出车云:“王命南仲,征城于方,出车彭彭,旃旒央央。”诗小 雅采芑云:“方叔莅止,其车三千,旃旒央央。”则“旃”、“旒”用于征伐之兵事。 释名中的“旋”初学记引作“旋”,周礼亦作“旋”,“全羽为旋。”说 文“旋”下注“或作j 趣”。 礼记王制云:“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正义:“绥当为矮者, 绥字是多旁,妥是登车之索,矮字是多旁,委是旌旗之名,经作绥字,故云绥当为矮。 云有虞氏之旌旗也者,案明堂位云: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郑注云:有虞 氏当言须,旌旗无旒者,周谓之大麾。于周则春夏田用矮。” 说文云:“鹰,旌旗,所以指麾也。”国语吴语云:“迁军接和。”孙子军 争篇:“交和而舍。”魏武帝注:“军门为旖和,两军相对为交和。”陆宗达和王宁先生 认为“和即孽的声借字。”汉书窦田灌韩传:“至戏下。”颜师古注:“戏,大将 之旗也。读与麾同。摩”,说文手部:“饔,旌旗。”段注:“俗作麾。”以上可证 “麾”或作“戏”,或作“和”,或作“摩”。 蔡邕月令章句言:“麾,鸟翼以为旌,幢,麾也。”小型的“幢”用于军事指 挥,武士祠画像石所画齐将所持即为幢“”。周礼乡师:“及葬,执纛,以与匠师御 匿而治役。”注云:“郑司农云:翻,羽葆幢也。”叶德炯云:“翳与翻古字通”,诗经君 子阳阳云:“君子阳阳,左执翻。”说文羽部引作“左执翳。”“翳”与“幢”在军 事中有应用。尹湾汉墓简牍有“五采羽翳廿? 四”和“乘舆车童( 幢) 百二”的记载。 异: 1 材料不同。 ( 1 ) 有的旗帜是羽制的,如上文所述,“旌”、“旋”皆为羽制,二者又有全羽析羽 之别。全羽是天然完整的羽毛,析羽指用斧斤等工具加工羽毛( 对坚硬粗大的大羽毛) 或挑选羽毛将其分类( 对细小的羽毛而言) “”,孙诒让周礼正义云:“析羽者,集 众羽也。”即是聚集挑选过的羽毛之义。“幢”、“翳”亦为羽制,逸周书王会云:“其 西天子车立马乘,亦青阴羽凫旌。”逸周书允文:“赤弈阴羽。”洪颐煊“读阴为翳, 羽葆幢也。” ( 2 ) 有的旗帜上有旄。根据释名的阐释,“旌”为羽制。但尔雅又云“注 旄首日旌。”这说明“旌”有用旄作原料制成的。前文所言“矮,有虞氏之旌也,注旄 竿首”,说明“矮”是竿首注旄的旗帜。司马法云:“将军死绥。”礼记曲礼上: “武车绥旌。”诗经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旒矣,建彼旄矣。” 传日:“龟蛇曰旒,旄,于旄。”笺云:“设施者,属之于干旄而建之戎车,将帅既受命 行乃乘焉。”诗大雅韩奕云:“淑旃绥章,簟弗错衡。”诗经正义云:“王于是 锡赉韩侯以美善,所画交龙之旃而建旃之竿,其上又有大绥以为表章。“天官夏采 注云:徐州贡夏翟之羽,有虞氏以为绥,后世或无,染鸟羽象而用之,或以旄牛尾为 1 6 周礼司常云:“王建大常,诸侯建旃,孤卿建旋,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 孙 诒让认为牡壤翠印芑匿爨舔。嚣熟辍裂蕈龠裾雀公竿! ,攫邋淫嚯;君笠文鞑j “ 勃固湛燃醺喹誊副曼i 醛萋驵雏奥? 越皤淄涵鏊鲋畦强草稿塑舅; 霾鞋趸礓悸夏御夤搬厦i 锚【_ 上_ ;藓f 荔器,蛾囊斌窿髑;r 唯潲j 囊毯| ;8 b 删秘雨j 翳驰嚣捆野;辇疆疆鼻譬:占鬣翟需掣器鼎婪弘,昆显;1 ) “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 史记卷5 5 ) “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 史记卷l l o ) “各有所屯守。”( 汉书卷9 4 ) “戍”则用于“屯戍”和“适戍”、“往戍”、“戍田”、“戍止”,如: “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伤兵厚卫。”( 史记卷1 0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 史记卷4 8 ) “往戍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 史记卷3 2 ) “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卷3 0 ) “汉遣大将军周亚夫等戍止河南。”( 汉书卷2 6 ) “卫”则用于“守卫”、“宿卫”、“辅卫”、“屯卫”等,其中尤以“宿卫”常见,如: “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 史记卷1 1 0 )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卫于汉。”( 史记卷5 2 ) “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史记卷1 7 ) “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 史记卷 1 0 9 ) “保”可用于“保守”、“保栖”、“走保”、“居保”等组合,如: “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史记卷8 3 )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 史记卷4 1 ) “庄伯走保曲沃。”( 史记卷3 9 ) “故东越王居保泉山。”( 汉书卷6 4 ) “捍”常“捍蔽”连文,如: “愿大王资余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扦蔽。”( 史记卷7 ) “护”可与“调”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