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西施的故事经久流传,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西施的形象也在人 们的文学视野和生活视野里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时至明代梁辰鱼笔下的西施形象却是对 以往西施形象存有争议的一个完美论断西施是一位集凡人之美与巾帼英雄于一体的 形象。 这一论断的得出是通过对西施其人有关记载的考察、对西施形象的演变、作者梁辰鱼 所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的探究,并将浣纱记中的西施与西厢记、牡丹亭、 桃花扇等剧中女性形象加以对比,来说明西施形象的凡人魅力;以及将浣纱记中 的西施与救风尘中的赵盼几、雌木兰的中木兰相比较,来说明西施的侠女品质和 牺牲精神。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从而来论述西施形象的超越和 局限,并指出西施是一位集凡人之美与巾帼英雄于一体的形象。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西施其人的有关记载。通过对先秦典籍、两汉典籍、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西施其人的记载进行逐条梳理和细致分析,从而考察西施 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为大家提供一个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眼里西施形 象的差异之处,从感性上对西旆形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部分:浣纱女子与巾帼英雄的统一。主要运用具体对比的方式,通过西施与莺莺、 杜丽娘、李香君、赵盼儿和木兰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具体分析、详细论述,以及对西 施形象的超越和局限进行正面叙述,从而展现出了一位在国家危亡时毅然赴难、忍辱含垢 为国分忧的高尚品格和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的西施形象。 第四部分:浣纱记西施形象之新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对作者梁辰鱼所处的时代背 景以及生平经历的探究,来探索其创作浣纱记这样一个将传统的历史故事注入了深厚 的政治内容,在歌颂了越国君臣发奋图强、励精图治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也批判了吴国君 臣骄奢淫逸、贪财好色、不辨忠奸的腐朽本质的剧作的背后,更多的是为塑造西施形象所 倾注的心血,即西施代表了梁辰鱼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并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第五部分:浣纱记西施形象的影响。通过对浣纱记之后的有关西施形象以及 受西旁氲形象影响的作品尤其是桃花扇和长生殿进行分析论述,以及民间对西施遗 址的保护,均可看出西施形象影响的深远。 第六部分:结语。 关键词:西施;形象;凡人魅力;英雄气概;梁辰鱼 a b s t r a c t x is h i s s t o r yp r o l o n g e ds p r e a d s ,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t i l ln o w , a l o n gw i t hs o c i e t y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t i m ev i c i s s i t u d e ,x is h i si m a g ea l s oc h a n g e su n c e a s i n g l yi np e o p l e s l i t e r a t u r ef i e l do fv i s i o na n dt h el i f ef i e l do fv i s i o n ,i m a g ew a sa c t u a l l yh a dad i s p u t ep e r f e c t j u d g m e n t x is h it om i n gd y n a s t yl i a n gc h e n y ut h ew r i t i n gx is h it of o r m e r l yt h ex is h i i m a g ew a sb e a u t ya n dt h eh e r o i n ea c o l l e c t i o nm o r t a li nab o d y si m a g e t h i sj u d g m e n t so b t a i n i n gi st h r o u g ht ot h ex is h ii t sp e r s o no fr e l a t e dr e c o r di n s p e c t i o n , t ot h ex is h ii m a g ee v o l u t i o n ,a u t h o rl i a n gc h e n y nt h el o c a t i o nt i m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 b i o g r a p h ye x p e r i e n c ei n q u i s i t i o n ,a n d ”h u a ns h aj i ”x is h iw i t h ”x ix i a n gj i ”,”m ud a nt i n g ”, ”t a oh u as h a n ”a n ds oo nt h ep l a y st h ef e m i n i n ei m a g ec o n t r a s t s ,e x p l a i n st h ex is h ii m a g e t h em o r t a lc h a r m ;a sw e l la s ”h u a ns h aj i ”x is h iw i t h ”j i uf e n gc h e n ”z h a op a ne r , ”c im u l a n ”m ul a nc o m p a r e s ,e x p l a i n sx is h i sv a r i a n tf e m a l e q u a l i t ya n dt h es a c r i f i c es p i r i t t h r o u g hc a r r i e so n ,t h ec a r e f u lc o n t r a s tt h o r o u g h l yt o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ri m a g e ,t h u se l a b o r a t e sx i s h ii m a g es u r m o u n t i n ga n dt h el i m i t a t i o n ,a n d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x is i f ti sb e a u t ya n dt h eh e r o i n e ac o l l e c t i o nm o r t a li na b o d y si m a g e t h i sa r t i c l e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 si n t os i x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x is h ii t sp e r s o n sr e l a t e dr e c o r d t h r o u g ht op r e q i na n c i e n tb o o k ,t w o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b o o k s ,t h ew e ij i n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t i m ea n d t a n gi nt h es o n g y u a n m i n gc l e a rt i m e sl i t e r a r yw o r kt h ec o n c e r n e dx is h ii t sp e r s o n sr e c o r dc a r r i e so no n eb y o n ec o m b sw i t ht h ec a r e f u la n a l y s i s ,t h u si n s p e c t st h ex is h ii m a g e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e v o l u t i o n p r o v i d e sf o re v e r y b o d y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t i m ed i f f e r e n ts t a t u s p e r s o ne y et h ex is h ii m a g ep l a c eo fd i f f e r e n c e , h a sa no v e r a l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f r o mt h e p e r c e p t i o nt ot h ex is h ii m a g e t h et h i r dp a r t :h u a ng a u z ef e m a l ea n dh e r o i n e su n i f i c a t i o n t h em a i nu t i l i z a t i o nc o n c r e t e c o n t r a s t sw a y , t h r o u g hx is h ia n dt h eh a w kh a w k , d ul i n i a n g , l ix i a n g j u n ,z h a op a ne r h o p e dt h a ta n dm ul a ns i m i l a r i t y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c o n c r e t es t u d y , t h ed e t a i l e de l a b o r a t i o n ,a s w e l la sc a r r yo nf r o n t a g et ox is h ii m a g e ss u r m o u n t i n ga n dt h el i m i t a t i o nt on a r r a t e ,t h u s u n f o l d e do n ei nt h ec o u n t r yi np e r i lt i m ew e n th e l pi nd a n g e r o u ss i t u a t i o nr e s o l u t e l y , e n d u r e s h u m i l i a t i o nt h en o b l e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w h i c hs h a r e ds o r r o wf o rt h ec o u n t r ya n dd a r e st h e s e l f - s a c r i f i c et h eh e r o i cs p i r i ta n dt h ep a t r i o t i s mx is h ii m a g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h u a ns h aj i ”t h ex is h ii m a g et h en e wr e a s o n i sm a i n l yt h r o u g ht h e t i m eb a c k g r o u n dw h i c ha sw e l la st h eb i o g r a p h ye x p e r i e n c ei n q u i s i t i o nl o c a t e st oa u t h o rl i a n g c h e n y n ,e x p l o r e di tt oc r e a t e ”h u a ns h aj i ”s u c hh a sp o u r e di n 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h i s t o r i c a ls t o r y t h ed e e pp o l i t i c a lc o n t e n t ,w h i l ee u l o g i z e ds t r u g g l es p i r i tw h i c hm o r ec o u n t r yr u l e r sa n dt h e m i n i s t e r sv i g o r o u sp l a n n e dt ob es t r o n g e r , m a k ed e t e r m i n e de f f o r t s ,a l s oc r i t i c i z e dt h ew u r u l e r sa n dt h em i n i s t e r ss y b a r i t i s m ,t ob eg r e e d yf o rm o n e yl a s c i v i o u s l y , d o e sn o td i s t i n g u i s h l o y a ld e c e i t f u ld e c a y e de s s e n t i a lt h ed r a m a t i cw o r kb e h i n d ,w h a tw e r em o r ew a s t om o l dt h e p a i n s t a k i n gc a r ew h i c ht h ex is h ii m a g ep o u r e di n t o ,n a m e l yx is h ih a sr e p r e s e n t e dl i a n g c h e n y ui nt h ei d e a lc h a r a c t e ri m a g e ,a n dw a sr e p o s i n ga u t h o r si d e a lo fl i f e t h ef i f t hp a r t :”h u a ns h aj i ”t h ex is h ii m a g ei n f l u e n c e t h r o u g h r e c o r d sa f t e rh u a n s h aj i ”t h ec o n c e r n e dx is h ii m a g ea sw e l la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 ”t a oh u as h a h ”a n d ”c h a n gs h e n g d i a n ”c a r r i e so nt h ex is h ii m a g ei n f l u e n c ew o r kt h ea n a l y s i st oe l a b o r a t e ,a sw e l la st h ef o l l 【 t ot h ex is h ir u i n s p r o t e c t i o n ,m a ys e et h ex is h ii m a g ei n f l u e n c ep r o f o u n d n e s s t h es i x t hp a r t :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x is h i ;i m a g e ;m o r t a lc h a r m ;h e r o i cs p i r i t ;l i a n gc h e n y u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目论文梁辰鱼( 浣纱记) 西施形象新探,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 日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豸妖糨日强:j t 町i j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梁辰鱼( 浣纱记) 西施形象新探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 硕士目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留学位论文。本论文的 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 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 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弘拖鲁 导师签名篇彬茭 日期:川。r 矿 嗍小尸7 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 引言 自西施问世以来,她在人们的心目中,并非一直都是美女或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而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和演变。即使在有关西施的不同形式 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对其思想品德、历史作用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是迥然而 异。仅就西施的最终归宿而言,也有越人将其“沉江”、吴人将其“杀死、她随范蠡“泛 游五湖”等等多种。至于读者、观众、评者,对于西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而言,更是毁 誉不一,莫衷一是。即使解放以后,也仍是歧义百出。肯定者则赞颂其为江山社稷而不惜 个人情爱的牺牲精神、泛舟五湖功不受赏的品质。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许金榜先生的元杂剧概论等,都是这种观点。另一派则对西施形象评价不高,认为她 牺牲个人情爱去臣服江山社稷,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吴越之争中的越国胜利也不是 正义的胜利;范蠡、西施之爱未必超出才子佳人之爱。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戏剧史中, 就有这种看法。至于像三十年代吴梅所谓浣纱记中范蠡与西施,“二人先订婚约,后 因国难,以聘妻为女戎,功成乃谐退,殊觉可笑 的观点,解放以后,已经罕见。但是, 也有个别论者否定西施形象,甚至将其称为“高级间谍,这显然是不公允的。 唯其如此,笔者才意欲考察西施其人的有关记载,通过对西施形象的演变、作者梁辰 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平经历的探究,将浣纱记中西施与西厢记、牡丹亭、 桃花扇等剧中女性形象加以对比,来说明西施形象的凡人魅力;将浣纱记中西施 与救风尘中赵盼儿、雌木兰中木兰相比较,来说明西施的侠女品质和牺牲精神。 从而来论述西施形象的超越和局限,并指出西施是一位集凡人之美与巾帼英雄于一体的形 象,即浣纱记中对西施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有史以来比较完美的程度,也是在所有与西 施这一人物形象相关的文学作品中水平比较高的一种,她不仅具有平凡女性的美好品质, 更具有在国家危亡时毅然赴难、忍辱含垢为国分忧的高尚品格和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 与爱国精神。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社,1 9 2 6 年,第2 9 页 l 一、西施其人的有关记载 1 、先秦典籍中有关西施其人的记载 有关西施的故事,早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零星记载。只是记载不同,认识有别。却为后 人演绎西施形象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最早记载西施的资料是管子,j 、称: 作者将西施与毛嫱并称,而且说她们是“天下之美人 ,至于美的程度则是只可想象 而不可言传,只是要求不可“盛怨气于面,否则就会“不能以为可好。意谓成为完美 的“美人 也是有条件的。 不过,若将管子的成书年代仔细考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书中对西施的记载似有可 疑之处,因为管仲去世于公元前6 4 5 年,而吴国最终被越国灭亡却是在公元前4 7 3 年,管 仲怎么可能言及近二百年之后越国灭吴中发挥作用的西施昵? 这就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 此处提到的西施并非春秋末战国初时的西施; 作品在传抄的过程中有可能掺杂后人的伪作, 墨子亲士中亦云: 再就是管子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管仲,但 小称就极可能是伪作的。 是故比干之殪,其抗出孟费之杀,其勇也西施乏犯其美出吴起之轧其事也。故彼人者, 寡不死琪轲张,故目太盛难守也。嘲 意谓比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的刚正不屈,孟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的勇力过人,西 施之所以被沉江中是因为她长的太美丽了,而吴起之所以被车裂是因为他的才能太过于杰 出了。这些人没有不是死于他们的特长的,所以说太盛了就难以保全自己了。其中孟贲乃 是战国时期卫国勇士,力可拔牛角,曾投秦武王麾下,后被秦武王所杀。而吴起则为战国 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卫人,曾在出仕楚国时锐意改革,而楚悼王死后,却被杀害。 从墨子的成书年代可推知,此处对西施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因为墨子出生于越 灭吴前七年( 或后五年) ,这与吴越之事相距很近,所以此书对西施的记载具有一定的权 威性。而且文中将西施与比干、孟贲、吴起相提并论,而且这三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所 以我们可以推断西施也应该实有其人。这对于曾经怀疑和争论历史上是否真有西施其人的 问题,墨子已作出了明确的答案。也是最早而且是唯一言及西施结局及其原因的先秦 典籍,即所谓“西施之沈,其美也 。在墨子看来,西施之死的本质与比干、孟贲、吴起 一样,是“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即“太盛难守 ,是物极必反所造成的。遗憾的 是,墨子没有记载为何他们均死于其所长? 为何“美 就要被“沈? 难道“其所长 是 2 他们的错吗? 不过这一遗憾也能留给后人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梁辰鱼在浣纱记 中对西施结局的描述却并未采取墨子中的记载,而是给了西施一个富有诗意的结局, 即让范蠡携西施泛游五湖。说明作者梁辰鱼在塑造西施这一形象时不无怜惜之情,认为西 施牺牲自己的爱情是为了拯救危亡中的国家,只有拯救了自己的国家才可以拥有自己的爱 情,所以当西施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就应该获得自己的爱情。不管历史上的西施最后是否 是沉江而死,但是梁辰鱼却给了西施一个人性化的结局,这是与他的妇女观不无关系的。 先秦典籍诸如慎子、尸子、苟子、韩非子、庄子、国语、 战国策等书中,对西施的记载还有不少,只是对西施整体形象的描述并没有多大的变 化。 j l 好外篇云: 毛嫱西施。天下之至搦池。衣以皮:供,则见者忐易以玄泡则储皆止口1 意谓毛嫱、西施,虽然都是普天之下最为姣美的女子,但是当她们穿上“皮供”或者 “玄渣”之后,却得到了“见者走”与“行者皆止”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可见即是本 质都是美人,也不可不注重衣着外表。 云 人之欲见乏嫱西施。美其面也。夫黄帝、尧、舜、汤、武j 毛者,非其面也。天之所欲观焉,其 行也所欲闻焉,害皤池。幻 意谓人们愿意看到毛嫱和西施美丽的面容,愿意看到黄帝、尧、舜、尚汤、周武王美 好的德行,愿意听其美好的言论。已将毛嫱、西施的貌美与黄帝、尧、舜、汤、武的德美 相提并论。 孟子离娄章句下云: 意谓即使像西施这样的美人,如果蒙受了不洁,那么人们也会捂着鼻子从她面前走过。 即使是个恶人,斋戒沐浴之后,也可以祭祀上帝。这是孟子随手取喻,还是西施果真曾经 蒙受过“不洁? 她又为何蒙受“不洁? 孟子没有具体交待。倘属实事,从“人皆掩鼻 而过之可以知道一定不是好事。而西施与恶人对比出现,此处恶人是指“貌丑者 ,所 以西施应是“貌美者;又因为“祀上帝 是庄严神圣之事,而恶人可以通过“斋戒沐浴 祭祀上帝,西施虽貌美,却因“蒙不洁而“人皆掩鼻而过之 ,估计“祀上帝 是没 有她的份的。因此可以推断西施所谓的“蒙不洁”应该是一种奇耻大辱1 3 在庄子中,也有多处记载西施,如齐物论云: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刁。可故为是举建与楹。厉与西池恢诡隔盼道通 为一咖 意谓万物本来就有对的地方,万物本来就有可以肯定的地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对的,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肯定的。所以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举出小小的草茎和厅堂前的大 柱子,以及满身长者癞疮的丑妇和美丽无比的西施为例,还有那大大的变化无穷的狡诈的 妖异的等等千奇百怪的东西。从道的观点来看,可以把这些东西都看成是相同的,而不必 加以区别。 天运云: 故西施病心而嚷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瞎其里其里之富人见 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其妻子而去之走。彼知暄美,而不知嚷之所以美。 c 7 这就是“东施效颦 故事的来源。虽然庄子提到西施是为了说明“美是相对而且表 里统一的,但在此处他却为我们透漏了一个信息即“西施病心 ,并且还有丑人予以效仿, 结果是事与愿违。 将正论:云: 若黾财沈如僦以人乏情型量欲,此五恭著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彻溅等贵而不欲 货也好美而恶西德也锄 在这里西施是作为一个比喻出现的。 嫜饲肾显笋轻酬云 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嘲 在此西施亦是作为美女的形象而被提及。 国语越语上云: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葩 4 吴越之争中,已有将美女八人纳之太宰伯瓠之事。至于这美女八人中是否有西施却不 得而知。但是将吴越之事与美女相连便为后人能将西施置于政治斗争的洪流中提供了某些 根据。 战国策中亦曾提及西施,如齐策云: 世无骐骑、骠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 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1 1 1 后宫十妃,皆衣缟练,食梁肉,岂有毛嫱、西施哉? n 幻 楚策云: 臣闻之,贲、诸怀锥刃,而天下为勇,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1 3 1 、 既沈画献苗髟c 又提到了她昕斜阳劝艮褐,褐既葡踊生贻与质地 总之,这个阶段对西施的记载相当简略,有的仅是提及“西施 这一名字,给人留下 一个貌美、被沉、曾蒙不洁的模糊印象,远非浣纱记中那个有血有肉的西施形象所能 比拟。 2 、两汉典籍中有关西施其人的记载 两汉典籍中记载西施的也有不少。新书劝学云: 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潦,则过之者莫不睨而掩鼻。m 1 与所记黼同。 饼睛子中,记彭稻西够,如:尉剃| l : 吴王夫差地方二千里,带甲七十万,南与越战,楼之会稽,北与齐战,破之 艾陵,西遇晋公,擒之黄池,此用民气之实也其后骄溢纵欲,拒谏喜谀,饶悍遂过, 不可正喻,大臣怨怼,百姓不附,越王选卒三千人,擒之干隧,因制其虚也。n 司 虽提到了吴越之争,但是没有言及西施,没有将西施与吴越兴亡联系在一起。 i i 云 虽然提及美女,却未提到吴越两国,而是指骊戎与晋国之事。而在本经训和齐 5 俗训中将西施与毛嫱并提,言其共同之处在于貌美,尤其西施“曼颊皓齿,形夸骨佳 , 连身材也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刘向蝴尊贤亦云 古者有豹象之鸭今无有,王选于瓮王好味兔古者刁氍腐西施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兔 壬必将待尧瞬禹汤之士而乓数子之,则禹汤之士亦不好王兔宣王嘿然无以应。1 力 其中对西施的看法与先秦时期大致相去不远。而将西施与吴越兴亡相联的记载则主要 见于东汉的两部历史散文:袁康和吴平的越绝书及赵晔的吴越春秋。这两部书在 内容上都写吴越争霸之事,而且很多内容可以相互印证。但二书的先后,学界尚无定论, 不过一般认为吴越春秋曾参考了越绝书。我们可以将这两本书中对西施的相关记 载加以比较。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埴利里丘土城,句践所习教美女 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芋萝山,欲献於吴,自谓东垂僻陋,恐女朴鄙,故近大道 居。去县五里n 8 1 越绝书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 越乃饰美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日:“昔者,越王句践窃有天遗西 施、郑旦,越邦下湾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n 们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或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 谋,可乎? ”种日:“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瓠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 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日:“善。一乃使相国中,得芋萝山鬻薪之女,日 西施、郑旦饰以罗毂,教以容步,习於土城,临於都巷,三年学服而献於昊。乃使 相国范蠡进日:“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湾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 王,不以鄙陋寝客,愿纳以供箕篇之用。斗嘲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西施形象较之以前确实有所丰满: 其一,西施成了勾践复国计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勾践利用夫差“淫而好色、太 宰伯豁“佞以曳心”的弱点,献西施、郑旦给吴王夫差,以麻痹他对越国的戒心,最终使 6 勾践实现了亡吴兴越的计划。所记不同之处在于:在越绝书中是大夫种将西施、郑旦 献于吴王,而在吴越春秋中则是相国范蠡将其献于吴王。而且西施在被献于吴王之前, 因“恐女朴鄙 ,对其进行了一番“训练 ,即对她们“饰以罗毅,教以容步,习於土城, 临於都巷”,在越绝书中还将其所“习教 之处称为“美人宫。 其二,二书中都对西施的出身予以记载。一是记为“出于芋萝山 ,一是记为“芋萝 山鬻薪之女 。这也是对西施故里的最早记载。 其三,首次出现了西施与郑旦并举而非以往与毛嫱并举,而且都是“芋萝山鬻薪之女, 同被献于吴王夫差,“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实为越王的政治棋子。 其四,今本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都未提到西施的下落。只是在南唐陆广微吴 地记所引的越绝书中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口u 而明杨 慎升庵集引修文殿御览中吴越春秋逸篇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 鸱夷以终。静蚴还有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诗云:“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 入松网,鱼沉畏荷花。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呦1 以飞鸟入网而惊、游鱼沉水而畏, 不是形容西施有沉鱼落雁之美,而是含蓄地揭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可悲下场,所以直到此 时方才醒悟美貌已成虚妄,杀害她的众人原本心怀奸邪。可见,在西施的下落问题上,已 经出现了“泛湖”和“沉江的不同说法。 两说中,前者尤其值得怀疑。南唐陆广微吴地记所引越绝书虽是西施随范蠡 “泛湖 的最早记载,但作为地方志的吴地记所记却有一些不实之处。例如所记“语 儿亭 一段,竟说“嘉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 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语,因名语儿亭。显系 荒谬无根之谈,因为范蠡既然是一个“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的堂堂正正的一国之相,怎 么会做出、也怎么敢做出这种违抗圣旨、有伤大雅的事呢! 而且,吴越相隔不远,怎么会 花三年的时间才将西施送到吴国呢? 所以这种认为西施与范蠡“泛湖 的说法难以置信。 在西施的故事里的确有有关“语儿亭 的记述,但其来历并非如上所说。 而对于吴越春秋逸篇中的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嘲1 与墨子亲士中所记“西施之沈,其美也”嘲的说法是一致的,并且孟子中曾记: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嘲,也应说明西施于亡吴之后,由于当时封建贞节观 念的根深蒂固,执政当道不但不会称道或奖励西施救越灭吴的功劳,反而会以“女色祸国 为名而要对其严加惩治,将其沉江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梁辰鱼在创作浣纱记时, 却能冲破陈腐的世俗观念,在剧中对西施的举动大加赞扬,尤其显得高瞻远瞩、难能可贵! 总之,以上资料说明,两汉时期的西施不再是仅仅作为先秦时期美女的典范而出现, 而是被卷入了吴越争霸的斗争之中,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成了美人计的主角。虽然记载 简略,仅有故事梗概,而缺乏人物形象塑造,但是,西施不同结局的记载,却成为后人一 直关注的焦点。这些,既为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提供了某些借鉴,也为之塑造西施形象 留下了再创造的广袤空间。 7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西施其人的记载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西施的记载,主要见于拾遗记、抱朴子等。 拾遗记云: 越谋灭吴,蓄天下奇宝、美人、异味进於吴杀三牲以祈天地,杀龙蛇以祠川岳。 矫以江南亿万户,输吴为慵保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以贡於吴 吴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蔗幌,朝下以蔽景,夕播以待月。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靓 妆於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为之神人吴王妖惑忘政。乃越兵入国乃抱 二女以逃吴苑越军乱入,见二女在树下,皆言神女,望而不敢侵。今吴城蛇门内有 朽株,尚为祠神女之处。啪1 此处西施形象承汉而来,是作为越王美人计的主角去迷惑吴王的。只是她又有了一个 新的名字,被称为“夷光 ,而郑旦也被改名为“修明”。二人的美貌令窃窥者“动心惊 魄 并称其为“神人 ,以至于当越兵攻入吴国之后,“望而不敢侵,并且还有“祠神 女之处 。显系作者在无法描述西施、郑旦之美如何无与伦比的情况下,便用超乎寻常的 想象将她们奉之为“神女 。至于她们究竟美在何处,这又与先秦两汉时期的记载一样。 此时便只能是夸张性地概括记述或者以他人表现予以衬托,把她们塑造成了半人半神的形 象。 抱朴子外篇刺骄亦云: 昔西施之蹁,而巨麟差侧,姿萄瞵丽,兰麝芬习既见者戍擀而念其疾,莫不穿嬲焉。于是邻 女慕乙因伪疾侥淤路间,形状既丑,加刁啦魃行人皆憎其貌而恶其气莫羽兜蜀掩鼻,疾趋而过 焉。似无戴阮之自然,而劾典晤院亦是丑女茼於自叟:类也。嘲 此处对西施的记述与上文庄子天运所记“效颦 故事大同小异,只是更为细腻, 而且与西施相提并论的不再是毛嫱、阳文、郑旦,而是南威,而与西施相映衬的丑女也不 是馍母,而是以无盐代之。 这一时期与先秦两汉时期所不同的是,因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西施作为志怪小说 里的形象而出现,与浣纱记里作为平凡百姓家之女出现的西旌不同,她被描写成了神 女、仙女的形象,而且首次将西施描绘成浣纱之女,这也为浣纱记里将西施描写成溪 边浣纱提供了依据。 4 、唐宋元明清时期有关西施其人的记载 唐朝是一个诗意的王国,对西施的描写也多见于诗歌之中,而且对西施形象的塑造也 具有了诗意。如王维西施咏云:“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仍越溪女,暮作吴宫 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 8 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川剀西施之所以从“越溪女”变成“吴 宫妃,乃是因为令其在吴越之争中发挥特殊作用。但是诗人却将她从古今兴亡的是非中 解脱出来,让她再也不用去承担历史的责任,而是要表现她在贵贱迥异的身份变化之后的 自我价值观念。本来,西施若仅仅靠其浣纱女的“艳色 这一客观价值,是难以为人发现 并引起高度重视的,而必须借助吴越兴亡来实现其“美 的价值。往昔不少诗人正是由此 出发,才将西施视为复国英雄的。而王维之诗却是并非如此,而是将西施故事与其处世态 度相联系,着重刻画其得到“君宠之后的姣矜自得。为何“持谢邻家子 ? 是感激? 是 念旧? 是告诫? 是感慨? 让读者自己玩味,从而对西施有了新的诗意阐释。 在“诗仙李白的诗作中涉及西施的诗歌有十几首,如在感叹美人一去不复返的西 施中写到:“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 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情节,即西施在吴亡之际并 未回家,“千秋竞不还 暗示了西施的香销玉殒,也在叹息美的消逝。这种痛惜之情在送 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中亦有流露。 李白之后的楼颖有西施石一首,与李白的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所表达 的情感相似,即抒发美人一去兮不复反的感慨,如“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 一去姑苏不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 口,由景生情,从浣纱石上的青苔而联想到美人的去 而不返,似乎连作为美人背景的芬芳桃李也怅然若失,不知道为谁使春天增妍。 西施作为美女亦出现在杜甫、张继、李端、自居易等人的诗篇之中。 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对西施形象存有分歧的诗歌,如:施肩吾的越溪怀古:峨 乙昔 西施人未求,浣纱曾向此溪头。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d 2 1 胡幽贞的题西 施浣纱石:“一朝入紫宫,万古遗芳尘。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川蚓卢注的西施: “惆怅兴亡兴绮罗,世人犹自选青娥。越王解破夫差国,一个西施已是多。”泓1 前两首都 是因美人逝去而流露出感伤之情,与前人有关诗作不无相似之点;而卢注却认为越王勾践 深知“美人计 能以灭亡吴王夫差的重要作用,只用一个西施已经是多余的了。显系从从 封建伦理观念出发,把吴国的灭亡归罪于西施,流露出“女子祸水 、“冶容误国 的陈 腐思想。值得庆幸的倒是梁辰鱼在创作浣纱记时,并没受到这种陈辞滥调的影响,而 是把唐诗中对西施诗情画意的描写作为了自己的借鉴。剧中范蠡与西施于溪畔一见钟情、 赠纱订情一场,充满诗情画意,就是明证。 到了宋代,特别是在宋代大曲中,西施却被归为了“妖类 ,对其进行贬责亵渎,可 以说是一个否定、贬毁西施的时期。即如南宋初董颖大曲 道宫薄媚 西子词,堪称此 类作品的代表。曲中描写吴亡之后,西施不但没有得到越王的赏赐,反而被认为洵是妖类: “降今日,吴亡赦汝,越与吴何异? 吴正怨,越方异,从公论,合去妖类。娥眉宛转,竞 殒鲛绡,香骨委尘泥。渺渺姑苏,荒芜鹿戏。 于是西施就被沉江而死。尽管字里行间, 作者也流露了某些同情之意,但是对其悲惨结局缺乏否定之情,对执政当道的是非颠倒、 9 残酷无情的反动本质,也缺乏应有的批判。不过,这种观点并没有影响到梁辰鱼对西施形 象的再塑造。 到了元代,无名氏有南戏浣纱女;关汉卿有杂剧请退军勾践迸西施( 钟嗣成 录鬼簿卷上) ,曹楝亭刊本录鬼簿则云关汉卿有杂剧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 明道有杂剧陶朱公范蠡归湖,吊词云“钟公鬼簿应清朝,范蠡归湖手段高。究竟是 勾践“进西施”还是范蠡“进西施 已难以考证。不过,范蠡的结局是泛舟五湖。而朱权 太和正音谱里,记载简略,只说关汉卿有进西施,赵明道有范蠡归湖。 尽管上述剧本早已遗失难觅,但是也能看出,范蠡与西施的命运在舞台上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不管范蠡是进西施还是沉西施,抑或功成之后携美泛游,他的命运似乎优于西 施。而西施的命运更是服从政治斗争的需要,是在作为斗争工具的价值消失之后,至多成 为一件可有可无的战利品,或者被赏赐给有功之臣,或者反要归罪于她,予以惩治。但是, 她和范蠡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亦即都没有摆脱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明代戏曲涉及西施的,除了梁辰鱼的浣纱记,还有无名氏的倒浣纱。而倒 浣纱在今乐考证、曲录中则为翻浣纱,主要叙演:“子胥子伍封率齐师灭 越,为父复仇。范蠡沉西施,变姓名隐居,入山仙去,以与梁辰鱼浣纱记示异。川蚓 名为与梁辰鱼的浣纱记大唱对台戏,故意标新立异,实际上却是浣纱记的反动和 倒退,显系狗尾续貂之作。 清初颇负盛名的戏曲作家徐石麒有杂剧浮西旌一折,叙演范蠡于吴国灭亡之后, 将西施沉于江中。显系根据史书“浮西施于五湖口钉写成的。此外,还有陈栋的苎萝梦, 叙演西施死后,因情丝未断与重生人间的吴王补完前恨。而许善长的西子捧心则主要 是叙演西施捧心的娇媚可爱与东施捧心的丑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梁辰鱼在其浣纱记中对西施形象的塑造的确超越了前人, 其后的同类剧作也难以与之媲美。他笔下的西施,既是平凡的浣纱女子,又是不平凡的巾 帼英雄。 浣纱女子与巾帼英雄的统一 梁辰鱼的浣纱记,在古老的历史题材里熔铸了新的思想内容,又是最早采用改革 后的昆山腔演唱的传奇剧本。所以一经扮演,便使得竞尚新声的三吴观众耳目一新,于是 便很快流行开来。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称:“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 不祥”嘲对浣纱记的评论也接踵而至。明人吕天成曲品云: 浣纱记罗织富丽,局面甚大,第恨不能谨严中有可减处,当一删耳 明人徐复祚曲论云: 1 0 梁伯龙辰鱼作浣纱记,无论其关目散缓、无骨无筋、全无收摄,即其词亦出 口便俗,一过后便不耐再咀;然其所长,亦自有在:不用春秋以后事,不装八宝,不 多出韵,平仄甚谐,宫调不失,亦近来词家所难。独一最可笑,而人不知:吴、越之 在当时,称王久矣,王则车马、服御、位号、称呼俨然一天子矣,故有郊台,有柴望, 夫差、勾践亦偃然不复知有周天王矣,而胥、豁、种、蠡称日主公,何也? 孟 子在梁,称惠王曰王好战,不闻主公惠王也,在齐称宣王日今王发政施仁, 不闻主公宣王也,此何异三家村童子不知厥父称呼,而曰我家老子也,陋甚 矣! ”蜘 明人张琦衡曲麈谭云: 张伯起素喜梁伯龙博雅擅场,吴越春秋善述史学而不平实,且宾白工致,具 见名笔,第其失在冗长;若江东白苎一辞,读之有学士风,张伯起评以掷地金 声,殆非虚语。h 妇 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云:“曲不欲多,白尤不欲多骈偶。梁伯龙浣纱、 梅禹金玉盒终本无一散语,其谬弥甚。伯龙名辰鱼,字少白,明昆山人,国学生。 脚1 褒贬不一,而对剧中人物却评论不多,既是对剧中女主人公西施,评论者也寥寥无几。 其实,文学艺术家的重要使命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只有人物形象永垂不朽。梁辰鱼浣 纱记的根本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西施这位集凡人之美与巾帼英雄于一体的艺术形象。 作者一反前人对西施的否定看法,将西施置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之中,让她面对群 雄逐鹿、烽烟四起、吴越争霸、家国难保的动荡形势,处于爱情之果与江山社稷之花不可 兼得的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经受一次次严峻考验,来揭示其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使读 者和观众由衷地信服西施不愧为集凡人之美与巾帼英雄于一体的艺术形象。 其实在元明清戏曲中,有不少貌美而又聪颖的女性形象,为实现自己幸福的婚姻爱情 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冲击封建壁垒的过程中,不管她们付出的代价是何等惊人,无 论她们的结局是当场团圆还是悲惨陨命,但是她们所表现的那种新的婚姻爱情观念,她们 至死矢靡它的斗争精神,始终是感人至深的。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紫云亭 中的韩楚兰、曲江池中的李娃、柳毅传书中的龙女三娘、墙头马上中的李千 金;南戏荆钗记中的钱玉莲、拜月亭记中的王瑞兰;明传奇牡丹亭中的杜丽 娘、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红梅记中的李慧娘、娇红记中的王娇娘;清代洪异 传奇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孔尚任传奇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等,都有这种特点。而 梁辰鱼浣纱记中的西施,与上述形象比较而言,还是同中有异、既有超越又有局限的。 1 、西施与莺莺有所不同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所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 在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