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走向完备——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走向完备——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走向完备——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走向完备——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走向完备——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走向完备——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宋朝统治者为了整顿吏治、巩固皇权,制定并推行了严密的回避制度。宋朝 的回避制度十分庞杂,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亲属回避、地区回避、特殊官吏回避、 科举回避、任职时间回避等。本文主要探讨常见的亲属回避和地区回避两个方面, 重点在于考察上述两项制度的变迁过程,特殊情况及操作与理想的差距。本文的 研究基本上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并辅以空间顺序加以叙述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回避制度的渊源和特点。包括现代的回避应用,历代的回避 制度回顾及宋代的任职回避制度及新特点按时间线索对回避制度作了一个回顾 和总结。 第二部分论述了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相关的问题,从空间线索出发,通过 回避法得以完备的原因、特殊区域特殊政策、制度与操作过程中的差距等方面的 分析,希望可以以立体的方式,以饱满的形象再现宋代的官员任职回避制度。 第三部分从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两个方面对宋朝的官员任职回避制度进一步 做出了理论的概括和评价,指出它在防止地方割据、遏制经济和司法腐败等方面 的作用。文末分析了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指出了它的一些弊端, 并对其之所以不能根除腐败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第四部分即为结语部分,谈了一些对学习研究回避制度的体会,以及对建立 现今国家工作人员回避制度的借鉴。 总体说来,宋代的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问题。 关键词:宋代回避制度避亲避籍 a b s t r a c t h lo r d e rt 0r e l c t i 母。街c i a l sa l l dc o l l s 0 1 i d a t ei l n p 耐a lp o w m l e f so fs o n gd y n a 时 f 嘶彻l a t e da n di n l p l e m 朗t c dar i g o r o u sa v o i d a n c es y s t e m t h ec o n t e n t so fa v o i d a l l c c s y s t e ma r em u l t i 僦o u sa n dh a v ev 碰o l l sf - o m s ,i 1 1 c l u d i l l gk i n s h i pa v o i d a n c e ,r e 百o n a l a v o i d a n c c ,s p e c i a lp o s i t i o n sa v o i d 姐c e ,油p 嘶a le x a n l i n a t i o na v o i d a i l c e ,s a m n gt i m e a v o i d a i l c e ,觚ds oo n i n l i sp a p 1w i l lf o c u so nm ek i n s l l i pa v o i d a i l c ea n dr e 西o n a l a v o i d a i l c e ,s t u d yn l ec h a n g eo fm e 锕os y s t e m s ,s p 酗a 1o p e r a t i o ni i lc c r t a 缸a r e a sa i l dt h e 羽,pb e 呐e e i lm ei d e a la n dr c a lo p e r a t e i ti sb a s e d0 nt i m e1 i l l ea n ds u p p l e 芏i l e l l t e dw i m s p a l i n e 1 1 1 i st l l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o u rs e 砸o i l s i nm e 丘r s ts e 嘶o i l ih a v ed i s s s c d 也eo 矗g i i la n dc h a r a c t 嘶s t i c so fm ea v o i d a n c e s y s t e i l l i ti n c l u d e sm e 印p l i c a t i o ni nm o d c n ls o c i e 吼t l l el l i s t o r ) ,o fa v o i d a i l c es y s t e m , a v o i d 锄c es y s t e i i lo fs o n gd y n a s t y 龇l dn e wc h a r a c t e f i s t i c s t h er e v i e wa n ds u m u po n a v o i d a l l c es y s t 锄i sb a s e do nt i m e1 i n e h lm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i l ih a v ed i s c u s s e di s s u e sr e l a t e dt oa v o i d 锄c es y s t e mo ft l l es 0 n g d y n a s t y b a s e d0 ns p a c ed u e s ,t h i sp a p e r 姆t od i s c u s sm e r e a s o no f m em 砌j r i t yo f t h e l a w ,s p e c i a lp 0 1 i c i e sf o rs p e c i a la r e a s a i l dg a p sb e t w e e ni d e a la i l do p e r a t i o nt or 咖r a v o i d a n c es y s t e i l lo fm es o n gd ) ,n a s t y ,w i m 伽1a i l d1 i v ei m a g e h lt 1 1 et h i r ds e c t i o n ,il l w ed i s c u s s c dm ep o s i t i v ea s p e c t sa i l dl l i s t o d c a ll i m i t a t i o n so f s o n ga v o i d a i l c es y s t e m i th a sb e i l e f i t si nm ep r e v e n t i o no f l o c a ls e p a r a t i s m ,m e c o m j p t i o ni ne c o n o m ya n dj u d i c i a d r a tm ee n do f 吐l es e c t i o n ,i tp o i n t e do u t 1 e 1 i i i l i t a t i o n so ft l l es y s t e i i l ,a 1 1 dm er e a s o n 、) l j h yc o m l 砸o nc a nn o tb ee l i l i l i n a t e db yt h i s s y s t a n h l 吐l ef o u r ms e c t i o nih a v ed i s c u s s e dm ee x p 西e l l c e 、) l 舡l es t u d y i i l gm ea v o i d a n c c s y s t e i na 1 1 ds o m e m i n gc a i lb eu s e df o rm o d e n l 删s 仃a t i o n 0 v 啦l l ,t h ea v o i d a n c cs y s t e mo fm es o n gd y n 鹤够h a sp r o d u c e dap o s i t i v ei m p a c t t os o n gd y i l a s t ya i l d1 a t e rp 嘶o d ,b u ti tc a i ln o t 缸m 珊e n t a l l ys o l v e 廿1 ep r o b l 锄o f c c 盯u p t i o n 【k b yw o r d s 】s o n gd y l l a s t y ;a v o i d 觚c es y s t 锄;1 ( i n s h i pa v o i d a i l c e ,r e 百o n a l a v o i d a n c e i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鎏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文作:榔期:8 年侈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逝望盘堂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姿盘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差碍 导师签名:钐纬刖 撕期:瑚年易月 日 榔衫年月7 日 致谢 时光荏苒,转眼毕业在即。西溪的校园仍一如我初来时那样庭草萋萋、校树 青青,而我即将离开六年来,在这里度过的晨昏欢笑、笔墨相亲的日子,我将 一生怀念。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包伟民教授,他教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 做人做事的道理。此篇论文的写作,也多亏有包老师的指导和提点,几易其稿, 才能最终付梓。在修改的过程中,文稿中诸如错别字之类的缺点都会被老师一一 指出。包老师渊博精深的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敏锐的思维、宽宏谦和的为人、 平易近人的品德以及忘我的钻研精神,将是我以后为人和工作的准则。然而学生 不才,有负老师厚望,始终未能做出可以让老师感到骄傲的成绩。但老师的谆谆 教诲学生将牢记于心,在毕业后的日子里,它将始终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其次,我还要感谢在学习过程中指导过我的古代史的各位老师们,感谢他们 给予我的教导和帮助,使我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在此深表谢意 再次,硕士班的同学们,我也要感谢你们两年来给予我的关心和照顾。你们 的善良、热情和勤奋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鼓励着我,你们更是我欢乐和信心的 源泉。同时,也特别要感谢魏峰师兄、李海青同学等,你们耐心地帮我指点论文, 提出建议,对我帮助很大。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给予我的关爱和鼓励。本文的完成和他 们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娄一锞 2 0 0 8 年5 月于西溪生科院 堑堑太堂亟堂僮迨塞 耋自塞查= = 塞岱宣旦堡驱回壁剑廑巫塞 绪论 研究意义 我国古代的回避制度,对于现今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实行官员回避制度。 现代国家公务员的回避制度,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来自古已有 之的古代官吏回避制度。我国古代官吏回避制度是古代官吏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权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古代官吏制度中的精华之一,具有相 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中国古代官吏利用职务、亲属和地域等特殊关系,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这是 中国帝制时期吏治腐败的重要原因,也是政治腐败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像瘟疫一样 侵蚀着国家政权的机体,直接危害帝制国家政权的巩固。如何防止和克服官吏结党 营私所造成的弊端,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所关注。宋朝是我国传统社会经济大发 展的时期,政治方面也创立发展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制度,回避法的进一步完善便为 其一。宋代回避法的完备及其执行的严格程度大大超过以往朝代,终宋一代,历位 君王从巩固其政权统治的目的出发,在官吏选拔任用上,不仅强调广开仕路,任人 唯贤,更总结前人的经验,继续实行并深化官吏回避制度。这在防止官员利用亲戚 关系结成官僚集团,防止在地方拉帮结派危害中央集权以及改善吏治等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宋代的任职回避制度。回避制度可以包括官吏的任职回避、科举 回避、司法监察回避等等方面,内容庞杂。本文选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印 任职回避,试图从此一侧面来深入讨论回避制度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并提出自己对 它的评价。任职回避包括亲属回避、职务回避、地区回避、特殊官吏回避等。囿于 篇幅及资料的限制,本文只讨论其中的亲属回避和地区回避。总结任职回避制度有 益的经验,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试图从存在文献和现有研究出发,集中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 ) 在制度阐释 方面,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力图对两宋任职回避制度作一比较全面的阐述;2 ) 在 1 堑婆太堂亟堂僮诠塞壹囱塞餐二= 塞岱宣旦堡亟回堡劁廑班宜 避制度做了比较,对研究回避制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不过,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回 避制度的内容只在一章内简单回顾,涉及到宋代的回避制度就更少了。 除了专书外,一些学者也发表论文,讨论回避制度的某些侧面。如隋亮的试 论任官回避制度,从几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即两汉、唐宋、明清,以历代典型个 案为例,对任官回避制度的演化和作用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述。类似的还有张长立、 宋超的论我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及其当代价值等。作者在回顾制度演变的同时, 又与当代作比较,希望可以从古代任官回避制度中汲取精华,为当代公务员任职回 避规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又如苗书梅1 9 9 1 年发表于( ( 河南大学学报的宋代官吏回避法述论一文, 分析了任职回避制度在宋代发展的程度、原因及其在宋代政治史上的地位,其中还 提到了一些特殊地区的宽松回避政策,此外还涉及到荫补之制带来的弊病,以及一 些统治者个人意志导致的制度实施不力等等现象。这些,都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 惜未能详细展开讨论。另一篇颇为重要的文章为张邦炜的宋代避亲籍制度评述。 作者先论避亲制度,并指出该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避亲而得美官竹和“避亲而 入近地”两个漏洞,而且从任职避亲谈及其它如科举避亲等。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对 避亲籍制度的意见,作者也有论述。在讲到避籍制度时,他也注意到边远地区的特 殊性以及统治者个人对制度实施力度的影响 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并不专门讨论宋代回避制度,但部分内容属于,或者是 与回避制度相关,因此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虞云国宋代台谏的职事回避, 贾玉英1 9 9 1 年发表于史学月刊的宋朝御史选任制度述论,龚延明宋史职 官志补正( 1 9 9 1 ) 、宋代官制辞典( 1 9 9 7 )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 1 9 9 3 )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1 9 9 6 )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 1 9 9 6 ) 、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2 0 0 1 ) 等 较之国内研究的历时久远、成果丰硕,海外学界对中国回避制度的研究相对薄 弱。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王安石的吏、士合一政策一文中也提到,宋代地方长 官三年一任,又要回避本籍,难有作为,为一弊端寺地遵在其南宋初期政治史 研究指出,二战之后日本研究宋代政治史之所以出现偏颇,其远因在于唐宋变革 说的“比较类型论”,以往重视宏观的、静态的、文本主义的制度史研究,不免脱 4 逝堑盘堂亟堂焦迨塞焘囱壶圣二二二塞岱宣虽堡盟回鲎剑廑硒塞 离历史实际,现在应该认识制度自身的复杂性,考察制度的变迁,地方化过程,以 求贴近实际,认识制度背后的种种关系。无论如何,研究政治过程,应该深入细致 地具体考察哪些人是政治主体( a c t o r ) ,他们基于什么样的力量泉源,通过什么样 的过程进行政治活动,这些观点,给研究制度史一个很好的启发。在宋代官僚制的 研究方面,日本学者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体大思精,使学界对于宋代官制 的整体认识有所改观。这些都在宏观上对研究回避制度具有指导意义。 通观历年来研究回避制度的论著,可见专论宋代回避制度的并不多,很多学者 只是在研究整个制度的时候,对各个朝代做一个总揽,并未深入、详细阐发。已有 的几篇关于宋代任职回避制度研究,讨论相当精彩,但仍留有深入的余地,有待详 细、具体和深入的挖掘。 本文当围绕前人所未能深入讨论的一些侧面,略述己见具体而言,将包括三 个方面:回避法得以完备的原因分析,特殊地区的特殊政策,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因 为一些因素的干扰造成与理想的差距甚远等等 此外,本文还希望透过制度的设置,分析其背后的指导思想。钱穆先生曾说, 我们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 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而产生出来的。4 这种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 在我们今天看来,或已成为一种“历史意见”,但对当时人来说,无疑是代表着他 们时代精神的“时代意见”。唯有代表着当时的“时代意见 ,它才有存在的合理 性,才能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不变,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历史意见”。 4 参见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第2 3 页。 5 逝堑盔堂亟堂焦迨塞壹回塞釜= 塞岱宜虽暨巫回壁剑廑班塞 1 宋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主要内容 1 1 制度渊源 中国古代的回避薹鼋罐篓蓠雾霎萋雾塑萋零蠹。缀篙蠢理蹩霪张磁季悠型霎妻 穗薹羹| 萋| 剿;乍1 乏雾霉薹;攀戮一垂戡降谈朝耘孽雾澜;鬻雾咖囊豢闻蠢妻囊鸯晶鞘 荸薹盔譬罄薹羹堕需萋攀j 需霪雾曩溺堕錾囊镰耋嘉靠粪垂咎艟越儡蓁| 薹燮霎 薹委鑫薹霸,繇譬薹哥垒鞠纛爵垂i 事小”1 、 “务为清廉仁爱之官,勿作苟且贪污之事”2 、“律 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3 。这些是古人修身、为官、治政的行 为规范。但由于中国是重血缘、重亲情、重关系的社会。以乡土情谊为基础的地缘 关系和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亲属关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关系对为官、 行政的清廉、无私、公正产生了诸多干扰。为此,古代专制统治者创立和发展了较 为完善的回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回避制度源远流长。它对保障专制国家行政行为 正常运作起过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存在 不少弊端。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当下的社会里,行政行为的核心依 然是人和制度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就显得很有历史与现实 的意义。 所谓回避制度,是指国家在对官员选拔、任用和执行公务等活动中而制定的一 系列限制性条令政策。目的在防范当事人利用某些社会关系网和行政岗位徇私舞弊, 从而保证国家行政行为的公正、严明和廉洁 2 0 世纪8o 年代以前,学界对宋代典章制度的研究较少,除了邓广铭先生4 0 年 代所撰宋史职官志考证以及聂崇歧先生的宋史丛考外,几无相关专著。 进入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宋史研究的进步迅速,回避制度也是史学界比较关注的 一个焦点。 1 脱脱:宋史卷四一四叶梦鼎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徐栋辑、。丁日昌选评: 牧令书辑要卷二屏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真德秀: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潭州谕同官咨目,四部丛刊本。 2 x 逝堑盍堂亟堂僮诠塞壹囱壶备= = 塞盐宜虽壁巫回避剑廑班塞 隋统一后,把任命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又以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世 家大族的势力逐渐消除,回避制度得以更好地推行。如,隋代规定县丞和县尉“尽 用他郡人”儿又规定州县的主要属官“三年一代,不得重任”1 2 。 唐朝对回避制度的规定已相当完备。一是亲属回避,唐太宗时有“叔父兄弟不 许同省为郎官13 的惯例。同一机构内有统属关系的亲属( 如父子兄弟、叔伯子侄及 相关的外亲) 须回避,但虽在同一机构内而无统属关系的,则无须回避亲属间虽 无职务上的统属关系,但不方便履行职务的,也须回避。如父为宰相,子即不能为 谏官。二是对地区回避作了明确的规定。唐初规定,靠近京师的雍、洛两州的人不 得在本地做官,高宗时有所放宽,但仍然要回避原籍。及州、县的正副职均不得在 本籍及郡县为官。至唐太宗时,本籍回避乃成章法。还有对于高官子弟的任用回避, 如规定高官子弟不得至地方为官。此外还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回避唐朝的回避规定 虽然经常变动,但大致而言,愈趋严格。 宋代鉴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造成的内轻外重的局势,将回避制度作为加强 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其在沿用唐制的基础上更加严密。在亲属回避方面,回避的 范围进一步扩大。鉴于五代以来武官权重的历史教训,宋代对武官的回避尤为严格。 宋代的任官回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期,为以后回避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参 考 元朝时少数民族掌权,回避制度继续沿用唐宋制度,但已大为削弱。元成宗时, 由于各行省的长官多与当地居民结为婚姻,危害政事,元廷下诏互相调换。 明朝皇权专制高度发展,官僚机构不断膨胀,继承历代回避制度,并空前严密。 明代对宗室的严厉规定为历代王朝所仅有。地区回避中,回避原籍已经成为任官制 度中的惯例。有关区域回避方面,除学官可以用本省人外,其他各种地方官吏,均 规定南人官于北方,北方人官于南方,虽然后来稍有变动,但原则上,同一籍贯者, ”文献通考卷六三职官考十七。 ”王钦若: 册府元龟卷六二九铨选部条制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9 4 年,第7 5 4 5 页。 ” 文献通考卷六三职官考十七。 1 4 参见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七亲族回避,中华书局,1 9 6 3 年点校本。 7 堑堑盔堂亟堂僮迨塞 焘自塞蚤二二= 塞垡宣虽堡巫回避剑廑婴塞 不得在同一机关任职。又明代任官方面,于亲属之间亦必须要回避,如大臣子弟不 得任言官,不得参加殿试,即使是兄弟同族,亦要避嫌 清朝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的统治经验,进一步严密了回避制度,使之更加细致和 完备。其范围涉及面较广,且保持了灵活和变通,适应了实际的需要。其一为籍贯 回避,计有回避本籍( 原籍) 、祖籍、寄籍等规定,并有了数量化的规定。清康熙 四十二年规定:“选补官员所得之缺,在五百里以内,均行回避”;其二为亲族 回避,此为任官回避最为复杂的一种,凡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及同族关系,皆涵 盖在内。其三为师生回避,此在历代中最为严格,以前各朝的师生回避都限于科举 考试前的领域,清朝则突破此一领域,规定科举考试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在以后的 任职中亦须回避;其四为科举文场回避,包括亲属回避、籍贯回避、阅卷回避、命 题回避等;最后为审案回避,凡官吏于诉讼人内,有血亲、姻亲、师生等关系者, 或旧为上司,与本籍长官有司,及素有仇隙者,其于审案时都必须回避 综言之,夏、商、周三代是基于血缘为主的宗族统治,回避制度尚未建立,直 到东汉制定“三互法”,回避制度开始成形,而随着隋、唐、宋三朝的发展,有关 本籍( 区域) 、亲属( 任用) 、职务( 公务) 方面等相关的回避制度,逐渐建立, 再经明朝的努力,发展至清朝时,可谓已趋完备。 1 2 制度特点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十分重视乡土情谊和血缘关系的礼俗社会,以乡土情谊为基 础的地缘关系和以亲族关系为纽带的血缘关系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在传统 官场上即为结党拉帮、任人唯亲、裙带依附等等腐败现象,这使古代统治者不得不 予以重视并从制度上去限制和防范。 宋代的任职回避制度,可以分为亲属回避、职务回避、地区回避,特殊官吏回 避和任职时间回避。由于内容庞杂,这里主要介绍亲属回避和地区回避,即避亲、 避籍。 1 5 大清会典事例卷八四吏部处分则例,中华书局影印本。 8 1 2 1 亲属回避 亲属回避,就是规定有嫡系亲属关系及母家、妻家近亲关系者,不能在一个官 衙中任职,或不能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官衙中任主要官职;中央高级官员的亲属不得 在京都及附近任府县官,职卑者要回避,改任他官,以避免和防止官场中的徇私舞 弊行为发生。宋人曾说:“避亲故事,典策具存,天下之人,不可不晓。”“由此, 可以看出此制确实为宋代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制度。宋代的避亲相比唐代就更趋复 杂和繁琐。其任官避亲的基本原则是职事相干,或统摄有亲戚的,都要回避。即亲 属不得在同一系统和职责相关的衙门里任职。 宋初尚未实行避亲制度,这与当时官吏严重不足有关。读书人经历五代乱世之 后,心中余悸犹存,深感“仕不如闲”,宁愿“隐于山泽之间”。太祖求贤心切, 甚至下诏,举贤“毋以亲为避”。因此,直到哲宗时刘挚还说:“故事,执政于同 列少有避亲者加。可是,仅仅过了十来年,太宗即位以后,官员因避亲而上表辞职 的事逐渐增多。淳化四年( 9 9 3 ) 丁丑,赵昌言出任参知政事,他的女婿、虞部员外 郎、知制诰王旦“以官属当避嫌”,请求辞职。太宗当即予以批准。赵昌言离任后, “乃复旦知制诰”2 1 。可见,避亲制度在太宗时已经恢复。 宋初规定,“父子兄弟及亲近之在两府者,与侍从执政之官,必相回避”。2 2 正 副宰相等宰执大臣与两制官员、台谏官均属职事相干,故宰相执政官的亲属不能任 知制诏、翰林学士,不能任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 仁宗康定二年( 10 4 1 ) 正月二十八日,正式制定了服纪亲疏在官回避条例, 规定“本族缌麻以上亲,及有服外亲、无服外亲,并令回避,其余勿拘。”2 3 避亲 的范围从直系亲扩大到姻亲及其他旁系亲属。同时,要避本省官,即按中央的三省 1 6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o o ,绍兴六年四月丙寅条,中华书局,1 9 8 8 年 。7 赵令畴:侯鲭录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碍苏洵: 嘉祜集卷一三族谱后录,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1 9 宋史卷一六o 选举志六。 ”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三之六,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下文简称宋会要) 。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淳化四年十月丁丑,中华书局,2 0 0 4 年。( 下文简称长编) 2 魏泰:东轩笔录卷五,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5 3 页。 ”宋会要职官六三之二。 9 堑堑盍堂亟堂焦迨塞壹囱宝釜= = 塞垡宣基堡巫回堡剑鏖婴塞 系统,亲属不得同在本省为官对各路州县的地方官职,宋代规定: “所拟外官, 其五服之内于法许相容隐者,皆不得为代。有敢妄冒居之者,以私罪论”2 4 禁止亲 属相互接任,如子替父位,侄承叔职等都在禁止之类。仁宗时,凡官员因避亲嫌, 或因罪受轻罚者,得与其他官员调任。对移又称对易、两易、对替、对换,朝野 类要卷三 条:“俗谓对移也,或因避嫌、或以得罪被劾而罚轻者,皆两 易其任,或事妨者亦然。” 神宗熙宁三年( 1 0 7 0 ) 十一月所定内外官避亲法规定: 应内外官事局相干,或系统摄,若本族同居无服以上亲,异居袒免以上亲, 亲姑、姊妹、侄女、孙女之夫( 凡言亲者,堂、从不避) ,其子婿、子妇之父及 其亲兄弟,母、妻亲姊妹之夫,亲姨之子,亲外孙、外( 生) ( 甥) 女之夫( 母本 服大功亲,若嫡继慈母亡,即不避) ,皆令奏请回避。若审官、三班院、流内铨 主判官差注官员及其余司局事有干碍者,许一面牒同职官管勾,当并免签书,更 不旋逐申奏。若无官可牒,依公施行。” 较之康定年问的规定,这一立法更加完整,将回避的亲戚关系范围扩大。若有 上述亲戚关系的,须回避有相互政务关系及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职务。并且,鉴于五 代以来武官权重的历史教训,宋代对武官的回避规定尤为严格。熙宁七年( 1 0 7 4 ) 十 月诏:“今后应管军臣僚,如未管军已前系亲属,即须白陈。如管军以后,并不得 共为婚姻”。2 6 即武官任职前的亲属关系须自己呈报,已经担任了武官的不得互为婚 姻之家。 哲宗即位初年,“执政子弟皆得任内外清望官,但不为台谏、两省耳”。由于 垂帘听政的宣仁太后明确宣称执政子弟无回避之理,公开提倡高级官员可以不避私 嫌,使得执政大臣纷纷把京城的各寺丞监院等清要之阕从吏部取为堂除,把自己的 子弟安排进去。为此,元j ;占三年( 10 8 8 ) 朝廷下诏重申:执政官子孙不得任繁难要 官。元祜五年( 1 0 9 0 ) 十月,从吏部之请,又在内外官避亲法的注文中添入“或 “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八职制门五亲嫌,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2 年,第1 4 9 页。 ”宋会要职官六三之四。 ”参见宋会要职官六三之六。 2 7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六,执政子孙任祠官,中华书局,2 0 0 0 年点校本,第1 4 3 页。 1 0 逝婆盔堂亟堂焦迨塞虚囱壶备二二塞拭宣虽堡墼回塑剑廑班蕴 妻之大功以上、姊妹之夫及其子”十四字2 。姻亲的回避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原来 的回避妻亲姊嫌之夫扩大到妻大功以上姊妹之夫及其子。 徽宗政和敕称:“姊妹之夫同于同堂姊妹之夫,不合回避。”2 9 但是昏君徽宗 时期,“应回避者往往得到特旨不回避”。如加上蔡京当权,父子共政,回避制度遭 到极大的破坏。 南宋高宗朝中后期时,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和三大将兵权被收夺以后,高 宗以为从内外两个方面已经解除了对自己统治的威胁,从此天下太平于是,他不 顾“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和父兄被虏北去的悲惨命运,在竭力维护“绍兴和议” 的前提下,开始走向逸乐。同时,宰相秦桧则千方百计迎合高宗的偷安心态,并借 此迫害异己,打击反对派,拼凑党羽,独擅朝政,实行专权统治。在高宗、秦桧集 团黑暗腐朽的统治下,南宋的政治腐败,剥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这一时期,回 避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高宗置任职回避制度于不顾, “注授多有违戾”3 1 ,“由是 典制大坏”3 2 。 孝宗即位后,锐意恢复。对外,他下令北伐,想一雪靖康之耻。但由于国力不 济,军队腐朽,加上太上皇帝高宗的阻挠,金朝的统治也比较稳固,南宋无隙可乘。 内政上,他吸取秦桧擅权的教训,恢复祖宗家法,对宰执大臣的擅权和朝廷朋党的 防范尤严。自蔡京父子共政,秦煊继之,回避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为此,他制定了 更全面的任职回避制度,并严格执行。孝宗朝,还存在执政台谏官身居要地,其子 孙虽不在京城任要职,但任官于远方的现象,带来的危害也不少。监司郡守往往曲 法以事奉之,不敢按劾。孝宗在淳熙八年( 1 1 8 1 ) 八月, “始召见任宰执、台谏子 孙,并与宫观、岳庙,理为资考”3 3 。所谓的官观岳庙即祠禄,是些表面上示优礼, 实际上无职事的闲职。这一规定公开和严格地限制现任执政大臣子孙的任用,并得 到了切实的执行。 ”宋会要职官六三之六。 4 宋会要职官六三之十。 ”宋会要职官六三之八。 ”宋会要职官六一之五。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六,执政子孙任祠官,第1 4 3 页。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六,执政子孙任祠官,第1 4 3 页。 1 1 堑堑太堂亟堂垡迨塞 焘囱塞圣二二= 塞岱宣虽焦亟回堡剑廑亟壅 这些避亲之法一直被沿用,并载入法典。宁宗时,庆元条法事类卷八亲 嫌名利敕载:“诸称亲戚者,谓同居( 无服同) 若缌麻以上( 本宗袒免同) , 母、妻大功以上亲( 姑、姊、妹、侄女、孙女之夫,侄女、孙女之子同) ,女婿、 子妇之父、祖、兄弟( 孙女婿及孙妇之父、兄弟妻及姊妹夫之父同) ,母妻姊妹、 外孙及甥之夫( 妻之姊妹之子若外祖父及舅同) 。诸缘婚姻应避亲者,定而未成亦 是。靠3 4 这些规定比北宋更加详尽,范围也更加宽泛,凡有婚约而尚未成婚的姻亲 也须回避。因此在理宗时重修的吏部条法差注门“亲嫌”条中,用“淳祜敕” 方式一字不漏地照抄搬用。3 5 官员在职事方面有统摄或相干关系而应避亲者,有时用“或有亲属仕宦在同朝、 同路、同州者,各仰陈乞,引嫌回避”,具体内容很多。一、同朝即同在朝廷中央 任职者。如“父、子、兄弟及亲近之在两府者,与侍从、执政之官,必相回避。”3 6 又如宰执的亲戚不可任台谏官。其“亲戚及所举之人见为台谏官,皆徙他官。”3 7 更 具体一些,如知制诰与参知政事,翰林学士与参知政事,知谏院与参知政事,侍御 史知杂事与御史中丞,右正言与御史中丞,给事中与宰相,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 驳事与枢密使,吏部侍郎与刑部尚书,右正言与尚书左丞,等等。二、同路。宁宗 “职制令 和理宗“淳祜令”规定,“转运司帐计官与诸州造帐官,提点刑狱司检 法官与知州、通判、签判、幕职官、司理、司法参军( 录事、司户兼鞫狱、检法者 同) ,经略安抚、监司的属官与本路其他各司官,必相回避。3 。三、同州。如通判与 知州,各曹参军与通判等。 宋代的避亲,不仅在官员任职差遣上,还扩展到司法刑审、科举考试和联姻婚 配诸多方面。 1 2 2 地区回避 ”庆元条法事类卷八职制门五亲嫌,第1 4 8 页。 ”参见吏部条法差注门六亲嫌,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6 l 页。 ”东轩笔录卷五,第5 3 页。 ”长编卷三六o ,元丰八年十月丁丑。 ”庆元条法事类卷八职制门五亲嫌,第1 4 9 页;永乐大典卷一四六二四淳祜令,中华书局, 1 9 8 6 年。 1 2 堑堑盔堂亟堂焦迨塞 虚翅塞釜= = 塞垡宣旦堡巫回蕉剑廑班壅 地区回避,作为避亲制度的一种补充,指官员任职必须避开本贯即原籍和寄居 地点或居止处或田产所在地。这项政策主要针对外官,即在各路、州、县任职的官 员。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 ,宋朝收复东南地区不久,诏令规定:“应见任文武 官,悉具乡贯、历职、年纪,著籍以闻。或贡举之日,解荐于别州,即须兼叙本坐 乡贯,或不实者,许令纠告,当置其罪。自今入官者皆如之,委有司阅视”即禁 止新收复地的人在本路任官,以便从朝中派官去加强对当地的控制,其余地区的官 员须如实具报其相贯,以便建立档案,将来差注有所依照这是宋代第一个回避乡 贯的条令宋代要求官员去里闾、远亲戚本贯回避的范围限定在帅司、监司治所 所在的州军。诸路州县官,初亦不许差注本路人。 神宗即位之后,进一步规定不准在自己的产业所在地任官。治平四年十月二十 五日( 神宗已即位,未改元) ,侍御史张纪言:“河南府本是故都,衣冠将相占籍 繁多,其如民力凋弊,甚于他州。”宋廷因此下诏:“今后臣僚乡里、田宅在河南 府,不得陈乞骨肉充本府通判、知县,仍不得陈乞两人同时在彼。”n 徽宗政和元年( 1 1 1 1 ) 四月规定:“即河南、京兆府、郓、苏州有产业者,虽 非本贯,亦不注亲民。”们开始了官员回避产业所在地的制度。此后,复行“县令不 注邻县”之制。4 3 政和六年( 1 1 1 6 ) ,宋徽宗下诏规定:知县任职的地理回避制度以 9 0 0 里为限,其概数即为千里。北宋的这种制度为以后的历代所沿用,并逐步成为一 种非常重要的人事制度。随着北宋中后期冗官的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有官无职的 闲散官员,其中大部分是待阙官。他们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即使不是本贯人,也会 结识很多朋友,人际关系也不比本贯人少。因此,宣和二年( 1 1 2 0 ) ,又进一步规 定不准在长期居住的寄居州县任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中书省、尚书省言: “增修 到诸繁难县令阙,本路无官可( 考) 【差】,若转运、提点刑狱司于罢任待阙官内选年 ”长编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戊寅。 ”长编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戊寅。 4 1 宋会要刑法二之三三。 4 2 宋会要职官四八之三一。 4 3 宋会要职官四八之三一。 堑堑盔堂亟主堂焦迨塞焘囱宠鱼= = 塞垡宣虽堡婴回蕉剑廑婴塞 未六十、曾历县令、无私罪疾病及见非停替人权,不得差在本贯及有产业、并见寄 居者旧曾寄居处”这是对乡贯回避制的扩大和发展。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 1 13 2 ) 二月,又重申本贯回避;“自今监司,不得任本贯。 其见在任者,皆移之。舒绍兴七年( 1 1 3 7 ) 又下诏日:“监司除授依祖宗法施行, 内本贯系置司州军者,即行回避。”“即将帅司、监司长官及属官实行本贯回避。南 宋时期,中原沦陷,大批北方人南迁,失去旧贯,出现众多的寄居官员,因此关于 田产所在地与寄居地的回避之法日趋完备。但绍兴年间的战乱及秦桧当权使得回避 法的执行遭到了破坏,出现众多的任官于本贯,殖产营私的现象。并且,铨选条法 虽详密,但注拟之时,还是有防所不及者。如“往年四方士人用开方户贯应进士举, 不可胜纪也。今其子孙假此,无所顾惮,乃于乡里守官,而铨曹未有法禁也。又有 久远寄居他郡,丰殖财产,而户贯仍旧者。子孙遂敢于所寄居州县守官,而铨曹亦 未有法禁也。使之就家供职,挟弄 权 势,逞其平日之私,若县令,若狱官,若 仓官,其害尤甚。”钉于是,高宗绍兴二十六年( 1 1 5 6 ) 十月规定:“命官田产所在 地或寄居及七年,并不许注拟差遭。”蛆次年六月十六日,又进一步规定: 官员元旧有土著本贯之人,因祖父以来用别州军户贯者,并合依本贯不许 差注条法。其西北流寓及东南人,虽无产业,见今于他州县寄居已及七年以上, 及虽未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虽非居住去处,并不许注授。 并且,所有定差、辟差,亦乞依此施行。4 9 即禁止子弟在祖父寄居地注拟差遣。官 员在某地居住达七年以上,或虽未有七年但田产和物力达到三等户以上的,即使不 是寄居地,也应像乡贯一样进行回避。 孝宗淳熙九年( 1 1 8 2 ) 二月进一步规定: 诸注官( 不厘务非) ,不注本贯州( 因父祖改用别州互贯者同,应注帅司、 监司属官于置司州系于本贯者皆准此) 。不系本贯而寄居及三年,或未及三年 而有田产物力,虽非居住处亦不注( 宗室同) ” 宋会要职官四八之三二。 4 5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绍兴二年二月庚辰 4 6 宋会要职官四五之一九。 4 7 宋会要职官八之二五、二六。 4 8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五,绍兴二十六年十月丙子。 们宋会要职官八之二五。 1 4 逝婆太堂亟堂僮丝塞焘囱塞釜二二塞垡宣虽堡巫回遂剑廑亟窒 即“寄居不必及七年,有田产不必及三等,凡有田产及寄居州县,并不可注授差遣” 5 1 。可见r 回避的范围更大了。而且,官员对妻家田产所 在地也实行回避。 “应参 选注阙官,于射阙前契勘本官,委的有无祖产、并妻家田产在所射阙处,取甘伏镌 降文状申部,方许指射。”5 2 宁宗庆元三年( 1 1 9 7 ) 八月,又规定帅司监司官“并不许差注本贯及居业在本 路者 。5 3 理宗宝祜二年( 1 2 5 4 ) ,又“申严本路人不许授诸司属官”之法,凡“已注授 者,并令改授”。“ 1 2 3 制度的新发展 与前代相比,宋代的任职回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体现出新的特点。 一、亲属回避的亲等不断扩大。唐代规定,同在一个机构内有统属关系的亲属 ( 如父子兄弟、叔伯子侄及相关的外亲) ,须回避。宋代,仁宗康定二年( 1 0 4 1 ) 正月,正式制定( ( 服纪亲疏在官回避条例,将亲属使得回避由直系血亲扩大到姻 亲及其他旁系亲属。后来,回避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哲宗元祜五年( 1 0 9 0 ) 十月, 从吏部之请,又在内外官避亲法的注文中添入“或妻之大功以上、姊妹之夫及 其子”十四字。5 5 有婚约尚未成婚的姻亲也须回避南宋高宗时范冲为翰林学士的 时间很短,自绍兴六年( 1 1 3 6 年) 四月戊午至丙寅,只有九天,主要原因是范冲的姻 亲赵鼎任宰相,范冲坚决要求辞命以“避亲”,于是“新除翰林学士范冲改翰林侍 读学士,兼职如故。冲再辞新命,上不许,冲复奏,上乃令改命。”“大概是 宋高宗对范冲的重视,不仅恢复了自哲宗绍圣年问已废除的侍读学士“特以命冲”, 还于绍兴六年五月“诏侍读学士班翰林学士之下,恩数依学士例”5 7 。 如宋会要职官八之四二。 卯宋会要职官八之四二。 5 2 参见吏部条法差注门一总法摄要,第4 页 宋会要职官八之五一。 5 4 宋史全文卷三五,宝裙二年三月戊寅 5 5 宋会要职官六三之六。 5 6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o o ,绍兴六年四月丙寅条。 5 7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绍兴六年五月乙亥条。 1 5 堑遁盔堂亟堂僮迨塞枣囱塞圣= 二塞拭宣虽堡巫回堡剑廑受窭 二、亲属回避的职务不断增多。对一些性质特殊的职务,唐代也作了回避规定, 当时被涉及的特殊职务有,监察者,勾检官和同司联事官三种。并且凡有大功以上 亲属关系者不得在同一部门任职,避免职务连带关系,以防勾通作弊。宋代时,应 当回避的职务更多了。凡具有宋代规定亲等范围之内亲属关系的内外官员,所注之 职事官如果“事局相干,或系统摄”,均应回避。所谓“事局相干”,是指同级之 间具有比较密切的事务关系;所谓“统摄”,是指上下级之间具有领导和被领导的 隶属关系。具体说来,职务回避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 中央政府官员之间的亲属回避。如宰相与执政之间、宰相与侍从官( 即六 部尚书、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 之间必相回避。交叉复杂的亲戚 关系并不一定在每次二府(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 务的中书省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竹,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大臣 的任命时都被注意到,或者二府大臣是在任职期间结为儿女亲家的,身在嫌疑之地 的大臣们往往自己出来说明,请求回避。仁宗庆历年间,枢密副使庞籍女嫁参知政 事宋庠之子,库因言于上,以亲嫌不可共事”诣。元祜五年( 1 0 9 0 ) 三月,朝廷任命 韩忠彦同知枢密院事,韩忠彦的弟弟韩纯彦之妻,就是知枢密院事孙固的女儿,两 入有间接的姻亲关系,“各以亲嫌乞罢,不许。”5 9 宋庠,宋祁兄弟两入是仁宗天圣 元年( 1 0 2 3 ) 的同榜进士,都以文才负有盛名,时称为“大小宋”。6 0 庆历五年( 1 0 4 5 ) 二月,宋庠拜参知政事,宋祁便由吏部郎中兼翰林学士知制诰改兼龙图阁学士,依 旧为翰林侍读学士。6 1 又如宰相与台谏官必相回避。仁宗时,监察御史唐询因与宰相 有亲嫌而出知湖州。曾三居台谏官的陈次升指出:“朝廷之事,宰相得以行之,台 谏得以言之,上下相维,彼此相制,以防私徇,以杜奸惩。祖宗以来,选任台谏官, 宰执不得干预,若有妨嫌,必须回避,所以存大公之道,立天下太平之基矣。”6 2 再 如枢密院与本院属官及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长官之间亦须以亲嫌 回避。绍兴十一年( 1 1 4 1 ) ,韩世忠任枢密使,其兄弟韩世良遂“自权主管步军司公 ”长编卷一五九。 ”长编卷四三九。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三六,天圣二年三月乙巳条,中华书局,2 0 0 4 年。 “续资治通鉴宋纪五七嘉祜四年( 1 0 5 9 ) 三月己亥条、己未条。 ”陈次升:谠论集卷一上哲宗论选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6 逝堑太堂亟堂焦迨塞焘囱塞鱼=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