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的特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所取 体己 已在 根据 或机 可以 或者 或与 保密 摘要 摘要 土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在中国建筑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 地位。它独特的建筑技术、文化意蕴,代表了东方建筑体系的灿烂成就,是一笔 珍贵的遗产。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表现在建筑材料、平面结构、立面 构成、木构架及屋面装饰等方面: 建筑材料方面,以土、木为最早且一直为主,兼用陶砖瓦石以及金属等; 平面组织方面,单体建筑柱网结构经历了由门柱发展到中心柱、再到中心柱 与承重柱并立,最后形成纵横对称的“间 、“架 单位。群体建筑院落从单体复 杂建筑中分离而来,经历了室廊结合、室廊庭结合、室廊庭庑结合、室廊庭庑塾 结合的“回 字形院落、“日”字形四合院等几个发展阶段。 立面构成方面,分为基础部分、屋身部分、屋顶部分。基础部分经历了不加 工、少加工、多层铺垫、地面夯筑、高台夯筑几个阶段;屋身部分经历了穴壁、 木骨泥墙、夯土墙、版筑墙几个阶段,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日渐分离;屋顶部分 的斗拱可能源于商代、至周代已经成为重要的承托屋架的构件,屋顶则经历了屋 盖、人字形屋檐、多样式屋顶等几个阶段,商代已经出现四阿重屋。 一 木构架方面,根据一些典型遗迹分析柱、椽、檩、梁等木构架部件的产生于 相互联系。裴李岗时期产生了椽与柱,柱由橡演化而来,仰韶时期产生了檩和梁, 抬梁式构架由此发源。梁柱之间联系方式从绑扎逐渐发展为绑扎与榫卯技术结 合。 屋面装饰方面,仰韶时期就开始在建筑上进行装饰,夏代已然木构件上施以 彩绘,周代建筑对色彩的施用有了等级分化。 至迟到周代,中国古代土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在黄河流域已经基本完备。 技术的连续发展对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木作工具和土作 工具是采伐和加工土材与木材的保证,防潮、防火等实用及礼仪的需求也在很大 程度上使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在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影响建筑特征的形 成,柔韧的木梁柱结构又造就了独特的外观形象,制陶技术等其他技术也间接地 对建筑发展产生作用。 另外,自然环境为建筑选材提供便利的条件,气候变化对建筑平面、立面布 局有重要影响。生产力发展、战争、等级制度等历史因素和“天人合一 、人本 位等思想因素也对建筑特征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关键词:土木结构建筑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c i v i l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w h i e l lp l a y sap r e d o m i n a n tr o l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st h em a i nt y p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t su n i q u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a n d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ap r e c i o u sl e g a c yf o ru s ,r e p r e s e n t t h eb r i l l i a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e a s t e r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s y s t e m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f e a t u r e so fe a r l yc i v i ls t r u c t u r ei nc h i n a : s o i la n dw o o da r ef o rt h ef i r s ta n dh a v eb e e nt h em a i nt y p e so fb u i l d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廿1 e va r eu s e da l o n gw i t hc e r a m i ct i l es t o n e ,m e t a l ,e t c ; a st ot h e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i n g l eb u i l d i n g c o l u m ns t r u c t u r e e x p e r i e n c e sas e r i e so fc h a n g e s :f r o mt h eg o a lp o s tt ot h ec e n t e rc o l u m n ,a n dt h e nt o c e n t e rc o l u m n sa n dl o a d - b e a r i n gc o l u m n ss i d eb ys i d e ,a n df i n a l l y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s c h e m e so fv e r t i c a la n dh o r i z o n t a ls y m m e t r y t h ec o n n e c t e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 i s o l a t e df r o mt h es i n g l ec o m p l e x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i tc o m c st h r o u g hs e v e r a l s t a g e s : 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r o o ma n dg a l l e r y ,a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g a l l e r y , c o u r t y a r da n dr o o m ,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r o o m ,g a l l e r y , c o u r t , v e r a n d a ,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v e r a n d a ,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 ,c o u r t y a r d ,r o o ma n dg a l l e r y , w h i c hi si nt h es h a p e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回”,a n dq u a d r a n g l ed w e l l i n g s ,w h i c hi s i nt h es h a p e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曰” i t s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c a n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b a s ep a r t s ,t h eb o d yp a r t s a n dr o o fs e c t i o n t h eb a s ep a r tp a s st h r o u g hn o n p r o c e s s i n g ,l e s sp r o c e s s i n g ,b o d y p a r t se x p e r i e n c e dw a l l s ,w o o d e nw a l lp l a s t e f i n g ,b o n e ,b a n z h ur a m m e dw a l lw i t h s e v e r a ls t a g e s ,b e a r i n gs t r u c t u r eo fr e t a i n i n gs t r u c t u r ei ss e p a r a t e d ,h em a yc o m ef r o m t l l er o o fp a r to fs h a n g z h o ut ou n d e r p i nh a sb e c o m ea n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t h e r o o f , r o o f , r o o f , c h e v r o ne x p e r i e n c e ds e v e r a lv a r i e t yr o o f , r o o fh a sf o u rs t a g e s ,s h a n g , h e a v yh o u s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r u c t u r e ,a n a l y s i so fs o m et y p i c a lr e m a i n sc h u a nc o l u m n ,e t c , l i n w o o d e nf r a m eb e a m si np a r t so fe a c ho t h e r p e i l i g a n gp e r i o dc h u a np r o d u c e d b yc h u a nc o l u m na n dc o l u m n ,e v o l v e d ,l i i lp r o d u c e dd u r i n gy a n g s h a oa n db e a m s , l i n t e lf r a m ew h i c ho r i g i n a t e d c o n t a c tw i t hb i n d i n gg r a d u a l l yf r o mt h en e t w o r k t e c h n o l o g yc o m b i n i n gm o r t i s e d e c o r a t i o nf e a t u r e b e g a n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e r i o do fy a n g s h a oo na d o r n m e n t , a l r e a d yt o o ko nw o o d e ni m p o s ec o l o u r e dd r a w i n go rp a t t e r n , t h ec o l o ro ft h ez h o u d y n a s t yh a sg r a d e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o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 , c i v i ls t r u c t u r e si n1 a t ei nt h ey d l o wr i v e rb a s i n 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a s i cc o m p l e t e t h ec o n t i n u i t yo ft h et e c h n o l o g yo fc i v i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f e a t u r e sp l a y sa l l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i nt h ef o r m a t i o n w o o d e nt o o l sa n dm a c h i n i n gt o o lf o rc u t t i n ga n di st h e g u a r a n t e eo fw o o da n dc l a ym a t e r i a l s ,m o i s t u r e p r o o f , f i r e p r o o fd e m a n df o rb u i l d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u n c e a s i n ge n h a n c e m e n t , t h ef u n c t i o n a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i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f e a t u r e so ff o r m a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w o o db e a ms t r u c t u r ea n df l e x i b l e m a d eu n i q u ea p p e a r a n c e ,p o t t e r ya n do t h e rt e c h n i q u e sf o rb u i l d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a l s o n a b s t r a c t i n d i r e c t l y i na d d i t i o n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b u i l d i n gm a t e r i a l sp r o v i d ec o n v e n i e n c e c o n d i t i o no fb u i l d i n gp l a n e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f a c a d e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e f f e c to nt h e l a y o u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 w a r , g r a d es y s t e ma n d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o r s a n dt h e ”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 i t y s t a n d a r d ,s u c hf a c t o r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f e a t u r ei sp u s h e da h e a d k e yw o r d s :c i v i ls t r u c t u r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r c h i t e c m r a lf e a t u r e s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i i 目录 目录 1 绪言1 1 1 选题意义、目的1 1 2 相关研究概况1 1 3 相关问题的说明一2 1 3 1 土木结构建筑的概念2 1 3 2 研究的时空范围3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4 2 1 建筑材料特征的发展演变4 2 1 1 天然材料- j 4 2 1 2 人工材料7 2 2 平面特征的发展演变1 0 2 2 1 单体建筑柱网的演变1 0 2 2 2 整体院落的演变2 4 2 2 3 中轴对称、尚中的意识3 l 2 3 立面特征的发展演变3 3 2 3 1 基础部分3 3 2 3 2 屋身部分3 5 2 3 3 屋顶部分3 6 2 4 结构方式的发展演变4 0 2 5 装饰特征的发展演变4 0 i v 目录 3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发展演变的原因分析4 2 3 1 技术原因分析4 2 3 1 1 建筑工具因素4 2 3 1 2 防潮技术因素4 3 3 1 3 防火技术因素4 3 3 1 4 制陶等其他技术的影响4 4 3 2 自然环境原因4 5 3 2 1 对建筑选材的影响4 5 3 2 2 对建筑平面布局的影响4 6 3 2 3 对立面形制的影响4 6 3 3 社会历史原因4 7 4 结语4 9 参考文献5 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 3 后记5 4 v l 绪言 1 绪言 1 1 选题意义、目的 土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在中国建筑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 地位。它表现出来的独有的建筑技术、文化意蕴,代表了独立于东方的特殊建筑 体系的灿烂成就,是一笔无比珍贵的遗产。弄清中国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起源与 早期的发展演变,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课题。中国土木结构建筑很难保存, 目前发现的保存最早的地面木构建筑只能追溯到唐代,而唐代之前,尤其是新石 器时代与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土木结构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则要依靠对考古发 现的研究。对各个时期建筑特征的研究,是解决建筑历史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 研究秦代之前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和发展演变的原因,目的是探究这些 特征形成的历程、动因。 1 2 相关研究概况 对于中国土木结构建筑特征早期演变的研究,主要基于田野考古发现和建筑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先 生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 1 9 4 4 年) 里总结为四个方面,即“以木料为主要构 材、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外部轮廓之特异”,并将原 因归结为“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n 1 。建国后,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发现,梁思成先生在其论著中国建筑的特征 ( 1 9 5 4 年) 中,根据殷代遗址的发掘,提出至迟在公元前1 5 世纪,中国古建筑 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1 、立体 构成,单体建筑一般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构成;2 、平面布局,一所房 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 有“户外的空间;3 、结构方法为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4 、斗 拱的承托和装饰作用;5 、实行举折、举架的方法,形成了屋顶的斜坡或曲面;6 、 屋顶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7 、着色方面,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8 、 建筑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3 中国建筑史 m 北京:宇航出版社,2 0 0 1 4 一- - 1 2 1 l 绪言 装饰形状或图案。9 、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 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n 1 。中国建筑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刘敦桢先 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的 建筑遗迹,从结构、组群布局、艺术形象、园林、城市、工官制度几个方面总结 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 9 8 0 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硕果累累,如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建筑技术史( 张驭寰主编) ,是关 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发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早期 发展进程作了阐述,对建筑工程做法、技术经验和成就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综合 性建筑史学巨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 筑) ( 刘叙杰主编) 等,结合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相关研究,对早期的建筑 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充分的阐述。同时,建筑考古学方面的著作或学术成果, 如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杨鸿勋) 、宫殿考古通论( 杨鸿勋) 、陕西岐山风雏 西周建筑遗址初探( 傅熹年) 、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初探( 傅熹年) 等, 也纷纷对三代及三代之前的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复原研究和深入探讨。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于土木结构建筑的特征的研究多停留 于对传世建筑的总结,而对于各个时期尤其是早期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缺少系统 的总结与整理。梁思成先生虽然提出了中国建筑体系至迟于公元前1 5 世纪已经 基本形成,但是仅是基于殷墟的发现,缺乏对相关考古发现的分析和研究。 + 本文通过对相关考古资料的整理、分析,从材料选择、平面布局、立面结构、 结构方式、装饰艺术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历 程,并从技术、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些特征发展演 变的动因。 1 3 相关问题的说明 1 3 1 土木结构建筑的概念 中国古代将建筑活动称为“营建”,也称为“土木”,文献中多有“大兴土木”、 “破土动工”、“土木之功”等的描述记载,可见,中国建筑离不开土和木,土木 结构建筑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类型,那么,何谓土木结构建筑? 军事大辞海释为:“一种用粘土和木制构件承受重力和外力的建筑结构。是 中国传统的房屋建筑结构。墙身主要用粘土或坯砌筑,屋架是用木材制作 口3 。 【1 】梁思成,中园建纂的特徵 j 建筑学报,19 5 4 ,( 1 ) ,3 6 - 3 9 【2 】熊武一,周家法总编,卓名信,厉新光,徐继昌等主编军事大辞海 m 上北京:长城出版 社,2 0 0 0 ,8 9 2 1 绪言 也就是说,土木结构建筑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界定:一方面是建筑材料以 土和木为主,另一方面是建筑结构采用土木混用、土木结合的方式。“土木 是 中国传统建筑之源,远古时期的北方地区发现的大量穴居、半穴居遗迹,南方地 区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迹,说明人类从事建筑活动的初始之期利用的主要材料就 是土和木。至于而后的人工材料砖、瓦等也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技术的不 断发展,利用土材烧制而成。土和木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建材,再辅之以 砖、瓦、石等材料构建成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尔后的建筑,无论是宫殿祠庙、 亭台楼阁、还是草堂民居,大都是以土木材料为主。 1 3 2 研究的时空范围 在时间上,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早期发展演变,上限是新 石器时代早期,下限是东周时期。在地域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土木结构建筑的主 要发源地,本文采用的资料和研究的地域主要限于黄河流域。 3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表现在建筑材料、平面结构、立面 构成、木构架及屋面装饰等方面。 2 1 建筑材料特征的发展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部分。秦之前的建筑材料 除常见的土、木、砖、瓦、石之外,陶、金属等其他材料也比较多见,下面就这 些建筑材料的发展演变进行概述。 2 1 1 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主要有土、木、石等。 土材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建筑之初,在黄土层下挖成竖穴上覆以草 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穴居、半穴居的下部 空间是挖掘自然土构成的,为了防潮,在穴底和穴壁涂细泥层,后改进为草筋泥。 夯土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土材的利用有了巨大飞跃。夯筑能使松土致密, 强度大,既能用于承重,也能用于围护,且还具有一定防水能力。河南汤阴县白 营遗址f 1 6 地面有明显的夯窝,是目前所知居住建筑较早的夯筑实例。 夏朝如二里头三号宫殿的夯土,台基夯层厚薄不均,土色较杂,说明这一时 期夯筑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盥3 。发展到商代,水平有较大提高。郑州商城宫 殿遗址发现了版筑的墉,小屯遗址的夯土是分层夯打,层与层之间的衔接采取榫 卯式。 目前考古发现的土坯最早出现在河南汤阴县白营龙山文化晚期遗址、河南淮 阳县平粮城内龙山文化一号房址及安阳市后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房基f 8 、f 1 2 、 f 1 5 、f 1 8 的墙体。汤阴白营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发现的砌块可分三种:一种是逐 块摔打成的砌块,如同陶坯;一种是厚度基本相同,但长短规格不一,大约是摊 成泥片,划分切割而成的坯块;再一种似乎是用模具逐个成的相同规格的坯块h 3 。 河北藁城台西商代中期聚落f 2 、f 6 房址的夯土墙上部亦发现有土坯砖哺3 。土坯 【1 1 方酉生,孙德萱,赵连生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 j 考古,1 9 8 0 ,( 8 ) 2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 0 0 3 ,( 5 ) 3 】王慎行商代建筑技术考 j 殷都学刊,1 9 8 6 ,( 2 ) ,8 1 3 【4 】方西生,孙德萱,赵连生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 j 考古,1 9 8 0 ,( 8 ) i s 唐云明藁城台西商代遗址 j 河北学刊,1 9 8 4 ,( 4 ) ,7 4 - 7 7 4 一 一 一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一经火烧,坚硬如石,即为砖。 木材 木材易腐朽,难以保存,秦之前考古发现的木构件更少,仅在南方地区个别 遗址有所发现,且主要分布于浙江地区,据初步统计,在浙江有河姆渡、罗家角、 庙前、鲻山、田螺山、三合潭等近1 0 个遗址发现了形态不一的木构遗迹。以河 姆渡遗址为例,河姆渡遗址第1 期发掘出了数量可观的干栏建筑木构件,其中发 现的榫卯构件更是体现了该地区这一时期先进的木构工艺( 图2 1 ) 。 桂 , 企口板 图2 1 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木构件榫卯 ( 考古学报1 9 8 7 年l 期) 上述现象并非说北方地区木材使用较少,北方地区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穴 居、半穴居以及地面建筑多留有或多或少的柱洞。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陕西西乡李 家村遗址窝棚式建筑6 1 x i f i 发现三个排列为三角形的圆柱洞n 1 ;甘肃秦安大地 湾一期发现房址3 座,沿穴壁外侧地面上有柱洞分布摇3 ;河南巩义铁生沟遗址房 基门道口旁有柱洞2 个1 。考古发掘所见,大多数房屋均残留有或多或少的柱洞。 据残留遗迹推测,深穴居时人们为了遮风避雨利用树木枝干和其他植物茎叶之类 构成顶部维护结构,随着穴壁越来越浅,墙体开始出现,仰韶时期的浅穴居上部 的屋架可能使用中心木柱和斜椽,方形或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使用木骨泥墙。因腐 朽或其他原因发掘时只见木柱的自然腐朽或焚化后所遗留的柱洞。种种迹象表 明,从穴居、半穴居开始,木材已经和土材一样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的建筑材料之 “3 廖彩墚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j 考古,1 9 6 1 ,( 7 ) ,3 5 2 3 5 4 f 2 】甘肃省博物馆,秦安县文化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j 文物,1 9 8 4 ,( 4 ) p 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巩义县铁生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试掘简报 j 文 物,1 9 8 0 ,( 5 )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一jo 石材 我国石材的蕴藏量十分丰富,有名的产石地区有北京房山、山东青岛、江苏 苏州、浙江绍兴、福建泉州、云南大理等地。石材的品种有花岗石、石灰石、大 理石、砂石等。先秦时期的石材已发现的多用于柱础、散水、道路等处。 半坡f 2 1 a 的第3 号柱洞底部柱脚侧部斜置有两块扁砾石用来加固( 图2 2 ) , 这两块扁砾石还称不上成熟的础石。庙底沟f 3 0 1 、f 3 0 2 ( 图2 3 ) n3 的中心柱和 安阳后岗f 1 9 柱5 的下面则己埋设了平置的砾石柱础,是迄今所知最早和成熟的 础石实例。 图2 2 半坡遗址f 2 1 a 柱基构造示意图 ( 西安半坡) 鞯罐 草群泥 红禧土一: 图2 3 河南陕县庙底沟f 3 0 2 柱洞做法 ( 庙底沟与三里桥) 【l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庙底沟与三里桥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5 9 ,1 0 1 5 6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商代宫殿的石柱础仍只是一般不加雕琢的天然鹅卵石,东周山西赵城台榭建 筑的柱础作圆形或圆角四方形,径约5 0 厘米,厚约1 0 厘米,始有了一定的加工 【1 】 o 2 1 2 人工材料 人工材料有陶质建材( 陶、砖、瓦) 、灰、琉璃以及金属等。 陶质建材( 陶、砖、瓦) 陶制水管的发现见于淮阳平粮台龙山城址用于卫生设施的陶水管、二里头1 号宫室北面陶水管、郑州市铭功路商代中期陶水管、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陶三通管。 二里头1 号宫室北面陶水管陶面绳纹,每节长4 2 厘米,一端稍粗,直径1 4 4 厘米,另一端稍细,直径1 3 5 厘米。殷墟宫殿建筑遗址所见陶管,节长4 2 厘米, 直径2 1 3 厘米。发现陶三通,证明地下排水管道已形成分支( 图2 4 ) 。 o 固 图2 4 夏、商时期遗址中发现的各种陶水管 河南偃n - 里头出土陶水管( 考古1 9 7 4 年第4 期)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陶水管( 偃n - - - 里头) 河南郑州市铭功路商代中期陶水管( 华夏考古1 9 9 1 年第4 期) 河南安阳市殷墟商代晚期陶三通管( 考古1 9 7 6 年第1 期) 河南安阳市殷墟商代晚期陶水管( 考古1 9 7 6 年第1 期) 考古发现最早应用于建筑的陶制品,是在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红陶块”。凌 家滩遗址发现了近3 0 0 0 m 2 的红烧土遗迹,其中有用红陶块垒筑的墙体,厚度 【l 】张驭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m 科学出版社,1 9 8 5 ,2 5 1 7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0 5 1 5 m 。在红烧土遗迹的南部有一口用红陶块砌成井壁的水井,口径约1m , 深约3 m 。凌家滩红陶块系用纯粘土经摔打成型,再置于窑内烧制而成,这些陶 制块状物质地坚硬,估计烧成温度达到了8 0 01 0 0 0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 古实验室通过测试分析,揭示了红陶块的烧制工艺和物理性能,证明了考古学家 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瞳1 。 土坯的使用也为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发现了 砖眵1 ,其正、背面多模印几何纹样。春秋时期的风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曾发现有 素面砖和花纹空心砖h 3 。战国中期出现大空心砖,一般长度约1 3 0 厘米,宽约4 0 厘米,厚约1 5 厘米。不过,在周代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砖的应用并不 普遍。 陶寺城址宫殿区i t 5 0 2 6 、i t 5 1 2 6 出土1 0 4 片陶板状器物的破片,何驽先生 通过分析认为这些陶片很可能是陶寺文化的陶瓦1 。中国科学技大学科技考古实 验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通过现场考察和测试分析,证实其为我 国新石器时期工艺性能较高的“陶板瓦”。显然,这一发现,在人类建筑材料史 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将人类烧制陶瓦的历史提前了六、七百年,而且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作为陶质建材,其物理性能和烧成工艺甚至优于后世的秦砖 和汉砖。 周原建筑遗址,从遗址看来瓦的数量较少,形制较为原始,推测只用于茅茨 或屋面的重点部位。瓦型已有仰瓦和俯瓦两种,瓦的凹面或凸面均分别设有陶桩、 锥或陶环。大头陶桩与陶环一样是供系绳索使用的,说明瓦的铺设,是扎结于茅 茨或椽木上,而非被粘结。另有桩形和锥形瓦钉,显然是为了便于插入泥背,这 是晚期沙子灰抹面的灰背项所用。 西周早期的陶瓦如凤雏宗庙遗址中出土的陶瓦尺度都很大,一般长5 5 - - - 5 8 厘米,大头宽3 6 - - - 4 1 厘米,矢高1 9 2 l 厘米;小头宽2 7 - - - , 2 8 5 厘米,矢高1 4 1 5 厘米;厚度都在1 5 1 8 厘米左右3 。西周中期筒、板瓦的尺度都己减小, 如小型筒瓦长约2 3 厘米,其大头宽1 3 厘米,小头宽1 1 5 厘米,高6 5 厘米, 瓦厚0 8 厘米。中型筒瓦长4 0 - - - 4 4 厘米,大头宽1 9 - - - 2 0 厘米,高9 5 厘米;小 h 1 张敬国,杨竹英凌家滩发现我国最早红陶块铺装大型广场 n 中国文物报,2 0 0 0 年1 2 月2 4 日,第0 0 1 版 心1 李乃胜,张敬国,毛振伟,冯敏,胡耀武,王昌燧五千年前陶质建材的测试研究 j 文 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 0 0 4 ,1 6 ( 2 ) 口1 徐天进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 j 文物,2 0 0 6 ,( 8 ) 1 4 陕两省雍城考古队风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 j 文物,1 9 8 5 ,( 2 ) 【5 1 何驽陶寺城址宫殿区发现的陶板功能试析陶寺文化的陶瓦 a 襄汾陶寺遗址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7 ,5 2 2 5 3 2 【6 】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3 ,3 0 3 -|。1。1。卜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头宽1 6 7 1 7 6 厘米,高8 5 厘米。有的已具备瓦唇,使前后结合处不易漏水。 周原扶风县召陈村的西周中期遗址,屋瓦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已出现了如 后世所见的筒瓦和版瓦,说明铺瓦已采用泥土粘结,而且屋面坡度已经减小。其 中一种小筒瓦制作细致,面饰蟠螭纹,是一种新的类型。瓦的大量使用是在战国 时期,而且出现了多种形制,形成了各国不同形制的瓦当,如在秦国就有筒瓦的 出现,韩国的瓦当多素面,魏国的瓦当多卷云纹,齐国流行树林纹和卷云纹,等 等。这些瓦的使用既有实用价值,又增加了建筑外观的美丽。 金属材料 在先秦时期铜铁生产量非常少的情况下,金属材料仅仅用在帝王的重要宫殿 建筑上。用青铜作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很好地保护木材,而且坚固耐久,具有鲜 明的光泽,使宫殿建筑增强庄严华丽辉煌的气氛。 柱领: 最早见于安阳小屯殷墟宫殿遗址,领径约1 5 厘米,厚约3 厘米,上面平滑 稍凸,起着泛水的作用,以防止存水侵蚀柱脚。青铜制作的领极富装饰效果。 杨鸿勋先生根据发掘者口述和战国时期铜器上施以彩绘的做法推测小屯殷墟出 土的铜钣上也应是油漆的彩绘晗1 。这些铜领垫在柱脚下,起着取平、防潮和装饰 三重作用( 图2 5 ) 。 冒 图2 5 河南安阳小屯殷商宫殿遗址 甲十一柱下铜钣 ( 商周考古) 图2 6 陕西风翔县秦故都雍城出土之“金钮” ( 考古1 9 7 6 年2 期) 【l 】张驭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8 5 ,3 8 【2 】杨鸿勋宫殿考古学通论 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 0 0 1 ,1 0 1 9 杠 内 露 建 商 的 筑 网 上 网 的 大 在 其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图2 7 河南密县莪沟北冈遗址f 2 平面示意图 ( 文物,1 9 7 9 年第7 期) 秦安大地湾f 3 7 2 :沿穴壁外侧地面上一周分布有1 0 个直径约在0 1 5 - 0 3 米之间的柱洞,其中2 号柱洞位于门道一侧,发掘者推测另一侧也应有一柱洞n 1 。 仰韶文化时期。 特征:方形平面增多,主要是近方形,流行中心柱,中心柱有一、二、四、 六不等。 典型遗迹: 一中心柱:如半坡f 3 7 ,竖穴底部,中心偏西北有两只并连的柱洞,据发掘 记录,直径各为1 0 , - - - 2 5 厘米,北柱洞深4 3 、南柱洞深3 3 厘米,其中一柱洞可 能是增设的加固支柱遗迹,即初建时只有一柱。南部入口的沟状门道两侧,各有 一直径1 5 - - - - 2 0 厘米的柱洞幢3 ( 图2 8 ) 。 【l 】甘肃省博物馆,秦安县文化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j 文物,1 9 8 1 ,( 4 ) 【2 】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a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 社,1 9 8 7 ,2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f 3 9 :南北长3 7 5 3 9 ,东西宽3 6 - 3 7 米。四壁共发现6 2 个柱洞,间 距一般在6 厘米左右,最宽的3 2 厘米,洞径在5 8 厘米之间,深2 0 - 4 0 厘米。 四角的柱洞较大,直径1 0 1 5 ,深1 5 6 0 厘米。南墙中间也有两个较大的柱洞, 应是门柱。在中轴线北发现一个直径约2 6 、深4 9 厘米的柱洞,为中心柱n 1 ( 图 2 9 ) 。 图2 8 西安半坡f 3 7 平面示意图 ( 西安半坡) 1 支撑屋顶的柱洞2 、3 支撑门棚得柱洞4 灶坑5 门道6 门坎7 后期破坏坑8 - i 0 陶 器 【,3 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a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 社,1 9 8 7 ,7 1 0 1 2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脚 - o 一一。呛- o - o o - 。产口呛一? d 0 0 d 。oo o o 。o ooo0dod oo 它。_ 幂 : 图2 9 西安半坡f 3 9 平面示意图 ( 西安半坡) 1 、灶坑及破碎的的陶器2 、压碎的陶器3 、柱洞 二中心柱:半坡f 4 1 。 穴底发现四柱洞,相邻火塘左右两柱洞有浅色“细泥圈”,即栽柱后柱坑用 细密泥土回填,进行了加固处理,另外两柱则无,杨鸿勋先生推测火塘两侧的两 柱为中心柱,另两柱可能是后加支柱n 3 ( 图2 1 0 ) 。 【1 】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a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 社,1 9 8 7 ,7 1 3 。q,。口,。 一 令 r。 时 毒:毒:,岑 ;每占专6j; ooo ip。o,;口,。91i。p:9,ly穹y争nvjip。o,;口,。v;jn,i。p:9,lnr)-y争6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图2 1 0 西安半坡f 4 1 平面示意图 ( 西安半坡) 1 灶坑2 5 柱洞6 陶瓮及所盛之螺壳 半坡f 2 5 。 四角和四边以及室内二柱洞,直径最大的达2 5 厘米;外围大柱洞之间的小 柱洞,一般约5 1 0 厘米。反映了外围支柱已有承重与维护的分工n 3 ( 图2 1 1 ) 。 【1 】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a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 社,1 9 8 7 ,i 0 1 4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图2 1 1 西安半坡f 2 5 平面示意图 ( 西安半坡) 1 、灶坑2 1 3 、墙壁中大的支柱洞1 4 、进门处所作成的硬面1 5 一1 6 、周壁柱所遗留的柱洞 和槽痕 半坡f 2 4 - 这一房址与f 2 5 类似,但较为规整。大柱洞已略呈柱网,初具“间”的雏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例,它标志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墙例屋不塌”的古典木 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间一列四柱洞大致在一直线 上,约反映了脊檩已达两山,即四柱等高n 1 ( 图2 1 2 ) 。 【l 】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a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 社,1 9 8 7 ,1 0 1 2 一n b 2 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发展演变 ,1 0 1 1 o = 二:二o ,= 二3 0 o , :一一。 l l i3 鼋;虢 _ _ _ - _ - - _ - _ - - - _ - l _ _ - _ - _ _ - - _ 一 图2 1 2 西安半坡f 2 4 平面示意图 ( 西安半坡) 卜1 2 墙壁中支撑屋顶的大柱洞1 3 一1 4 墙壁中木板和小支柱所遗留的主动和槽痕1 5 门道 四中心柱:f 2 1 按发掘记录,穴底发现三只柱洞,皆直壁,深度各为8 0 、1 0 0 、1 1 0 厘米, 其中有一柱洞似为后加支柱遗迹。其余二柱洞相对中轴的两个对称位置( 已遭破 坏) 上,估计原来应各有一柱洞,即复原为对称布置的四中心拄u 1 ( 图2 1 3 ) 。 【1 】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a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 社,1 9 8 7 ,5 1 6 缇3霉霪吞墨捌杖哆o 8 ,k 培 o , 0 ; 、, 八vo重 , 、 g b 0 9 u p 9 9 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分包施工管理办法
- 肉鸽育雏期管理办法
- 考核评定及管理办法
- 规划设计监理管理办法
- 询价管理办法及流程
- 中学外籍教师管理办法
- 业务超市开发管理办法
- 《审计现场管理办法》
- oa督办平台管理办法
- 西藏旅游景区管理办法
- 小学二年级下安全课件
- T-CSEA 25-2022 批量热浸镀锌行业含锌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
- 继发性肥胖症的临床特征
- DB21∕T 3149-2019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 报价函(工程项目招标文件资料)
- 2024年中级通信专业实务(终端与业务)考试题库大全(含答案)
- 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培训课件
- 《国际商务单证》课件
- 电力增容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2022版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基础培训课件
- 论高校思政教育宏大叙事的有效性建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