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论中国画的势.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中国画的势.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中国画的势.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中国画的势.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中国画的势.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绘画可谓是历史悠久,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并经过数千年 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美学思想 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所以在画面的构成上有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它受儒学影响 很深其中虽也受道家和禅宗的消解,但总体上仍以重教化为主,所以往往对属于内容 范畴的“意”、“神”、“气”、“风等比较重视,对形式范畴的“形、“势 、“骨”的研 究局限在把它们摆在“意”、“神 、“气”:“风”的从属地位上。然而我们仔细推敲一 下古代贤哲们的论述,势虽处于从属地位,但它在中国古代的审美方式中,很早就被看 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早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提到“势”,崔缓的草书势,东 晋大画家顾恺之的论画中也都提到势的重要性,势具有其自身的自主精神。 因此,取势在中国画构图中非常重要,古今中国画坛的高手,无一不在“势 上 下功夫,一幅有势的作品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美感,并令人神往,一幅画的成功 与否取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本文尝试讨论的问题是:在中国画中,势与气、意蕴的 关系,以及中国绘画中布势的潜在法则。文中共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于分论述 了中国画的势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一些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来阐述势 和气、意蕴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势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绘画 过程中取形用势的规律和方法。通过这三部分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绘画以 “意”、“神”、“气、“韵”为最高意境,但“势 作为画面构成因素之一,却又是不可 缺少的。势,实质上就是画面中具体的点线面等形式要素间联系的纽带,它是情感的载 体,是画面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形式因素。在绘画过程中要取形用势,用势贯通画面之 气,除了要注意不同的用笔表现不同的气势外,还要注意整体组合之势。因为一幅画的 “势 是由整体的组合和诸多局部表现元素相结合所取得的,只求局部之“势 ,则失 去全局之“势”,只有整体之势,局部就没有什么精彩。因此,整体的势和局部的势都 处理好了,画面之势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才能打动人。 关键词:中国画气意蕴取势构图 因素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c a nb eal o n gh i s t o r y i ti sr o o t e di np r o f o u n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i s o i l ,a n da f t e r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y e a r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 n l i n gau n i q u eb l e n do ft h e e n t i r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o ft h ec u l t u r e ,w a y so ft h i n k i n g ,a e s t h e t i ca w a r e n e s s ,a e s t h e t i c i d e a sa n dp h i l o s o p h yt h ei n t e g r i t yo ft h ea r ts y s t e m s o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h es c r e e n t h e r ei st h es t r o n gn a t i o n a i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t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h i c h ,a l t h o u g ha l s oa f f e c t e db yt h ed i g e s t i o no ft a o i s ma n dz e n ,b u tt h eo v e r a l i e m p h a s i so ne d u c a t i o ni ss t i l lt h em a i n t h e ya r eo f t e nc o n t e n tt ob e l o n gt ot h es c o p e o ft h e i n t e n d e d ”,”g o d ,g a s ”,“w i n d ”,e t c m o r ee m p h a s i so nt h ef o r r no ft h es c o p eo f t h e ”s h a p e ”,”p o t e n t i a l ”,”b o n e ”c o n f i n e dt ot h es t u d yb e f o r et h e i r ”i n t e n d e d ”,”g o d ,” ”g a s ”:”w i n d ”o ft h es u b o r d l i n a t es t a t u s h o w e v e r ,w e j u s tt h i n ka b o u tt h ee x p o s i t i o no f a n c i e n ti a m i a tu l e m a i - h a v e ,a l t h o u g hi nas u b o r d i n a t ep o s i t i o na n dp o w e r f u l ,b u ti ti s 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j nt h ew a y i th a si o n gb e e ns e e nt ob ea ni m p o r t a n t a e s t h e t i cc a t e g o r y a se a d ya si nt h e ”a r to fw a r ”ab o o ko nt h er e f e r e n c et o ”p o t e n t i a l ”,c u iy u a n sb o o kn a m e dt h e ”c u r s i v ep o t e n t i a l ”。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a r t i s tg uk a i z h i st h e o 吖一”o np a i n t i n g ”a l s om e n t i o n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p o t e n t i a l , s op o t e n t i ah a si t so w np o t e n t i a i - n d e p e n d e n ts p i r i t t h e r e f o r e 。p o t e n t i a la c c e s sp a i n tc o m p o s i t i o ni nc h i n ai sm e r yi m p o r t a n t ,a n c i e n t a n dm o d e m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m a s t e r ,a l i nt h e ”p o t e n t i a l ”w o r kh a r d ,a n dp o w e r f u l p i e c eo fw o r ki sf u o fv i g o r ,v i t a l i t y ,g i v e sb e a u t ya n df a s c i n a t i n g ,ap a i n t i n g sf 而mt h e s u c c e s so fp o t e n t i a ip l a yad e c i s i v er o l e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d i s c u s st h eq u e s t i o n : t h er e l a s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 t h ep o w e ra n dg a s ,a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i nt h e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 a sw e l ia s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nt h ed e p l o y m e n ta n dt h ep o t e n t i a l | a w t h et e x t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o ft h et e x t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f i r s th o u r s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i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o nt h ec a u s e so ft h ep o t e n t i a l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e c o n d p a r to fan u m b e ro fl a n d s c a p e ,f i g u r ep a i n t i n g ,b i r d ,t ot h ep o w e ra n dg a s ,i m p l i c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 。i sf u r t h e re v i d e n c eo ft h ep o t e n t i a i n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t h e t h i r dp a r to ft h ep a i n t i n gf o c u s e so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a k i n gs h a p ew i t ht h el a w sa n d m e t h o d so fp o t e n t i a l t h r o u g ht h et h r e ep a r t so ft h ef i n a i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a r to f ”i t a l y ”。”g o d ,”g a s ”,”m u s ic - a st h eh i g h e s t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b u t ”p o t e n t i a l ”a so n eo ft h ec o n s t i t u e n te l e m e n t so ft h es c r e e n ,i ti s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0 f p o t e n t i a l ,i ne s s e n c e 。i st h es c r e e no ft h es p o t sa n di i n e st oc o v e rt h es p e c i f i cf o r n lo f i n t e r - 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e l e m e n t s i ti st h ec a r r i e ro fe m o t i o ni s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 s c r e e n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o ft h ef o r m 1 nt h ep a i n t i n gp r o c e s st ot a k es h a p e w i t hp o t e n t i a iu s eo fa i rp o w e rt h r o u g ht h es c r e e n i na d d i t i o nt oap e n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 t o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d i f f e r e n tm o m e n t u m b u ta l s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p o t e n t i a io f t h et o t a ip o r t f o l i o a sap a i n t i n go ft h e ”p o t e n t i a l ”i sf r o mt h eo v e r a l i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m a n yi o c a ie l e m e n t sc o m b i n e dm a d ei u s tf o rt h es a k eo ft h e i o c a l s ”p o t e n t i a l ”,t h e nt h ei o s so ft h eo v e r a l is i t u a t i o no f ”p o w e r 。o n l yt h eo v e r a l i t r e n d ,t h e r ei sn o t h i n ge x c i t i n go nt h ei o c a i t h e r e f o r e ,t h eo v e r a l lp o t e n t i a ia n di o c a i p o t e n t i a la r e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 mw e l l ,t h es c r e e nc a nb eb r o u g h to nt h ep o t e n t i a is h o w n i no r d e rt oi m p r e s sp e o p l e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g a s i m p l i c a t i o n c h e c kp o t e n t i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f a c t o r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 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 逝指导教师签名:一 签名e t 期:五矽c 7 年月。e t 论中国画的势 序言 在谈到中国画时,大家都会想到中国画重神、气韵、和笔墨。自从古代东晋画家顾 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后,“传神 便成为人们评判一幅人物画成功与否的标准, 顾恺之画论的中心是“传神 ,他发现了人物画的本质不在写形,而在传神。随后谢赫 在顾恺之画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关于中国画的评品标准,即他在古话评录 中所说的“六法者何? 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 五月经营位置,六日传移摹写。一以“传神”、“气韵生动”为评画的最高境界。创作一 幅作品,“传神 为画家创作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要“传神 就必须“气韵生动 , 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绘画创作在思想意识和情感表达上的最高境界,而在创作过程中要达 到这个境界,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笔墨功底外,还需要把握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 势。 势在中国古代的审美方式中,早就被看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早在孙子兵法 一书中就提到“势 ,之后汉代书法艺术家崔缓在草书势中对“势 作出了“蓄怒 佛郁,放逸生奇”的论述;蔡邑的九势中有“凡落笔结字,上皆复下,下以承上, 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背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论述;到了晋宋时期, “势”更被美学家们演绎为“置陈布势 之类的艺术形象的合理布局,王微早在叙画 说:“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而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论画孙武条中说:“若以临 见妙裁,寻其置阵布势,是达画之变也。”随后六朝一直到清代,“势”在绘画、书法、 文学领域都被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和美学范畴广泛地运用着,如我们会用“气势憾人”来 评论一幅画;用“笔势”来评论书法的用笔;用“体势”来评论一篇文章的结构。因而 “势也经常被看为一幅作品的结构,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的“因情立体,即体 成势”,“夫情致有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因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 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 章体势如斯而已 在作出此论述后,他又进一步论述道:“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 同时指出“情固先辞,势实须泽”,“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相反,必兼解以俱通,刚 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把“势 明确为“文章体势 ,文章中飘忽不定的情感流动和作家个人气质所透露出来的气韵也 决定了作为其外显的势。由于作家才气、性情的不同,自然形成或阴柔或阳刚的文势,并 不是只有用慷慨激昂的言辞,才能称势,清丽舒缓的文辞表现出与之相应的纤细哀婉的情 感,同样也能称势。 而绘画中,势是具体的点线面等形式要素合理的联系所形成的。古人经常用“置陈 布势 “气势 “收势”“蓄势 来评论一幅画。所谓“置阵布势 ,就是通过构图布置来 论中国画的势 取势,是画家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境或思想情感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运用审美的原则,安 排和处理画中各种元素的关系,使之成为表现力的艺术整体;而气势、蓄势、空灵之势、 都蕴藏着流动的气韵,能够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联想。由此可见“势”是画面内容所呈现的 外在形式,而“神气韵”是画中蕴含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而又离不开形式,画中 “神 “气韵”的传达离不开势,同时势也具有自己的独立审美价值。“势 虽然并未像 “神”“气”“韵”一样被正式纳入中国画的画论里,它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确是创 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历代优秀的绘画作品无不在势上有自己的独到布置。 第一章中国画势的产生 什么是势?“势 本意上指表现出来的样子。在中国古代,以“势 论书、论画、 论诗、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势”就成为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这在学 术界早已有人提出,如伍蠡甫先生的中国画论研究说“势”是“美学术语”。在中国 画中,我们常用“气势憾人来形容一幅画,那什么是中国画的势? 下面我们就溪山 行旅图进行简单的探讨下。 山水画中,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可谓是一幅流传至今的山水画巨作,这幅画 章法突兀,境界壮阔,表达了即浑厚而又辽阔的意境。画中虽然描绘的是静态的山,但 画中山石的造型及笔墨的走势使整个气脉贯穿画面,使看过这幅画的人,无不被整幅画 雄强浑厚,大气磅礴的意境所打动。图画见闻志记述:“峰峦浑厚,势壮雄强,枪笔 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它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染力与画家独特的“布势” 有很大的关系。在这幅画采取的是山水画传统构图中的“甲 字形构图,画面上用一巨 大山头顶天而立,占画面的三分之二。主峰又采取“高远法”,同时画中的山头在画面 视平线以上,山头上画家还用重墨进行皴擦,这样一座巨峰平地而起,使看画者的视觉 中心一下子集中在这个山头上,站在画前使人不自觉的就迎头望山,被这种巍峨的气势 所震撼。由于“甲”字形构图本身就给人一种上重下轻的感觉,画家巧妙的在画面下段 水际处,用突兀大石以求均衡。画中瀑布以长线画出,垂直而下,与拔地而起的主峰即 形成动和静的强烈对比,同时又借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更衬托出了主峰的 高大雄伟之势。而在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安排上采取“之 字形迂回的走势,使观者 沿折落有势的山石,乔木,从下往上看,形成一种“之 字的走势,在近景和中景,中 景和远景的中间横着的两道虚白,和山峰的厚重形成对比,使画中实中带虚,更突出了 主峰的垂直之势。同时前景行走的骡队画的很小,不仅显现出自然山的博大,而且使画 面生动起来,它的位置是在“之一字这个构图上,使观者的视线由前景的空白到行走的 o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2 论中国画的势 骡队,再由骡队转到中景的山石后面,然后到巨大的主峰上,左推右让,节奏委婉,增 强了画面了“之 字的走势,使整幅画结构紧密,气脉相通。从整体上看,画家把画面 上的诸多矛盾要素统一起来,使自然里的山石、溪流、树木、骡队等有情有致、相 互呼应、开合有序、主次分明、虚实相生。而画中形的变化,大小错落参差,石块、树 形各具特点,色彩上浓淡有序,画面均衡。 整个气势上,呈纵势的主峰和呈横式的崖下的山、树部分变化而统一,主次分明, 画面中点、线、面的分布合理合情。而这种左推右让,大小错落,虚实相应的对比方法 使画面具有了力量的对比,进而观者感受到整体画面的重量和力量的气势。这就是中国 画的势。 韩昌力在“中国画的势 中说“势一方面是物体之间,或物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 作用而具有的能量;一方面是表现物体运动的趋向与形态结构。一也就是势的产生是由 客观物体的方位、形状及不同的个性在对比中显示出来的。如:动与静,正与欹,方与 圆,主与次,虚与实等,是在各种不平衡的布置中,使人在心理上能感受到某种动感, 情感,从而更好的传达画家的情感,使读者和画家之间通过画面的布势而在画的气韵和 意境上达到的一种共鸣。 ( 一) 、势与气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势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1 、中国画讲究“以气取韵为上” 古人主张“以气取韵为上 。所谓的“以气韵为上,陈传席在六朝画论研究一 书中说:“举个比喻就是一幅画,其气骨好,不染色或染极淡的色,犹如一位极美的人, 越是简淡的衣着越是显示出其美的风姿,穿多了反而会将美掩盖住了。人以骨骼结构中 显示的风姿美为最美,画以气取韵为最美。 中国画最要紧的是一个韵字,无韵则无味。 “一幅画以气为主便是偏于阳刚性的,以韵为主乃是偏于阴柔性的,但以气胜者须 显示一定的韵,以韵胜者须有一定的气为基,否则便不是好画。 中国画的线条反映着 作者的感情,气质等精神状态。线条本身的精神状态就是作者精神状态的外化符号,吕 风子先生曾经介绍“凡属愉快感情的线条,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淡总是 一往流利,不作顿挫。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 停顿过甚的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风趋电疾,如兔起鹘落,锋芒必 漏,就构成了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一这就是气之韵在某种线中呈现出某种 3 论中国画的势 精神状态,也可以说就是某种气呈现出来的某种韵。一幅画中所有的线条组成的总的结 构,显示出总的精神状态,就是画面总的韵。近代画家黄宾虹、潘天寿的画是以气取韵 的典型。方薰说过“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带碍, 其问韵自生动矣。 2 、“以气取韵为上离不开“势” 如何把握画面的气,如何使气很好的贯通画面,进而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布 势就很重要了。广雅木释言有云:“风,气也。 庄子木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 风。皆谓风就是气。言风有风力,言气有气势,当有力量时风才能走,有势时气才能 贯通。在一幅艺术品中,气怎样通,怎样表现好韵味,怎样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力量? 如何布势,则是画家必须考虑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人物画史上,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写到“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 是达画之变也。 说明要对表现客体进行截取,研究它的布局,表现他的体势,这样才 能明白画的变化。顾恺之主张画要传神,用神统筹全局,而古代人物画多是全身像,因 此除了眼睛要传神外,人物的动态,及人与人之间肢体语言的传答,也很重要,只有画 面整体的“置”、“布 及整体的“势 安排好后才更有利于“神”、“气”的传达。谢赫 把“经营位置”评为绘画的六法之一,而当代的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 要。 可见画中物体的方位,和布置,是绘画的基础,那么势是绘画得以完成的必要条 件。 山水画也是如此,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山水松石格中提出“设奇巧之体势,写山 水之纵横”;石涛也在话语录中说:“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境,显露隐含”, 都要求构图体现山水纵横的气势。花鸟画大师潘天寿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画 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 纵横曲折,然尤须注意于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向承接,自能 得气趣于画外矣。 可见,中国历史上的大师们无一不精通造“势 ,“势 可以说是 体现气韵,意境的必经途径。 3 、气推动了势的发展,又贯通于势 由于中国画讲究“以气取韵为上 可见气在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蕴藏于创作 主体的心胸之中,贯穿于一件作品形成的全过程并决定其价值取向。它是一幅画的精神 实质,它离不开势但又决定了势的发展趋向。 。见潘天寿美术文集p 3 31 9 8 3 年 4 论中国画的势 在我国书法中,气与势是两个重要审美概念。书法作品中气的贯通要借助于势,势 的体现则又须借书法家主体之气的旺盛,所以气又推动了势的发展。如韩愈在答李诩 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在书法方面,古代书法家也认为主体 之气对势有领衔作用,如明代书法家倪后瞻认为书法欲“极势”主要在于挥洒胸中的神 气:盖字必先有成局于胸中至临写之时,神气挥洒而出,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 极势弃。神气挥洒的时候,也就是主体之气正处于旺盛之时。挥洒神气而能极势,乃是 因为在书写主体神锐气旺的状态下,以气驭笔,笔为我用,笔随气走,无往不如,如此 才能将笔势的丰富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的书法,笔势是不拘常规、 不泥定式的,即是所谓的“极势”。 古人又常常强调乘兴作书、画。兴常常和气连在一起,兴到之时即是胸中逸气高涨 之时,作书、画则是古代文人抒发逸气的上好途径之一。此时所完成的作品,笔势信手 拈来,无不神妙。清代书法家冯班说: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元代 画家倪瓒说:“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大小相参,上下左右, 起止映带。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它 们无一不是偶然欲书、兴到而成的书法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笔势仿佛自生自长,大小 长短,高下整歌,尽见神妙。他们若是强求的刻意创作,则其笔势必然不能臻人神妙。 由此可见,主体的气对书法的笔势有着深刻的影响。刘勰在定势篇中也说“势者, 乘利而为制也”还提出“因利骋节”的定势方法,可以看出他是从作家主体的角度出发, 以风托势,依据流淌于波澜跌宕的情感之上的氤氲之气而定势。势乃是随主体之气运转 的,气盛才能势极。 ( 二) 、势与意境的关系分析 1 、意境的传达离不开势 现代画家李可染说:“要画好山水画,首先就要掌握山水画的灵魂意境。要表 达意境,还必须进行意匠加工。有了高强的意匠手段,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感染别 人。表现意境的加工手段,就是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主要关键,有了 意境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他又引用诗词举例说:“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本来“敲”字想用“推”字,反复吟咏,犹豫不决,后来还是韩愈给他作 了主用了敲字敲了月下门,就有了声音了,更能表达出月夜幽深空寂的意境。 从这些诗句来看,我们的前辈诗人,对于意境的创造和意匠的经营,一字一句,反复琢 磨,真是呕心沥血,所下的苦心是何等惊人! 。 由此可见在诗句中,意境的创造在于 引自周积寅史金城谈艺录p 2 6 1 吉林美术出版社1 9 9 8 年4 月版 5 论中国画的势 用字用词,而在绘画创作中则在于画家如何安排客观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使它们在不 平衡的布置中相互作用,产生一种能量,就像是诗句中的“敲”字通过声音表达出月夜 寂静的意境一样,这种能量使人感受一种动感、情感,从而传达出画面的意境,而这种 能量也就是“势”。 山水画中的意境和势的关系 明代画家赵左在论述山水画时说:“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 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石得势。虽奇怪而不 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随交错而自不繁乱。何则? 以其理然也至于夜 桥、村落、楼观舟车、人物、屋宇,全在想其形势之可安顿处,可隐藏处,可点缀处, 先以朽笔为之,复详玩似不可易者,然后落墨,方有意味。 他强调山水要得“势”,同 时把势和自然之理相结合,来显现客观景物的生机,传达画面的气势,意境。 元四家王蒙的夏日山居图,画家在构图中除了利用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外,在处 理画面各种关系的手法也是非常巧妙。山峦整个形态被以一个夸张奇特的剪影般轮廓外 形统一在画卷的下部。这种图案化的方式,使山的主体与背景空白形成对比,并以平面 化的手法作整体的分割。主体峰峦上部势头向左扭曲的山头轮廓与主体山峦山峰的左部 空间一片小面积的空白,形成了一个有着不稳定的,在视觉上有着扭曲与倾斜感的外形 节奏,如果只看这个局部,容易给人以视觉上的不安与紧张感,但由于它与画面右下方 穿插的空白面积形成的不规则轮廓的走势,在节奏上形成了呼应。也正由于左上方和右 下方这两个空白之间在对角线上对称意味,使得画幅在上部向左倾斜的趋势不但没使人 产生视觉上的局促与不适,反而是以其布局走势上的奇险,诡异使得山体走势在视觉上 产生了盘旋上升,富有张力的节奏。这幅作品的主体部分是以焦墨级擦而成,苍秀的笔 调被画家以紧凑的节奏描绘到画面的各个部分,形成层层叠加,秩序井然的细密网状, 但是作者在组织线条,塑造形体时,并非将各个部分都以墨填满,而是有意识的以松动, 留有空白的墨色套接留出透气的“活眼”,使得紧密中见通透,丰富中见灵动,充满了 虚实相生的形式美感。画面上山间溪流在山中蜿蜒穿插的意象形成了一种气的流动。整 幅画中,作者巧妙的以山石,树木,路径等物象将其分割成形态面积不等的小块空白, 处在画面主体的画眼处的空白使画面在视觉疏朗通透,使人随视线的深远而生幽意。这 些小块的空白之间的形态对比以及在视觉节奏中的调整作用,也丰富了画面的审美情 趣。 通过分析画面形式构成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王蒙这种布势的方式,与画面的基本 形式意味相协调,使其整体视觉效果呈现完整,丰富的形态。 而画家石涛说;“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6 论中国画的势 他用风雨变化、疏密深远,水云聚散,来表现山川的节奏,展现天地的气势,这样更有 利于表达心灵。他的一幅作品山水花卉十二开之十一画面很简单,就画了石和石 头旁边的一堆草,就能给人一种暴风雨来临时的紧迫感,这种意境的表达,正是画家借 助草的势和石头的势在画面上巧妙的布置,而达到的效果。画中巨石向前倾倒,石头旁 边的小草随着巨石向右方斜,交叉成不等边形,而不是平行线,从而产生一种动感,给 人一种整体的动势。观者能感受到画家豪情奔放的心境。 人物画中意境和势的关系 在人物画中,“神”的传达也离不开势。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长卷 的形式描绘了听乐、观舞、休息、轻吹、送别这五个即相互联系又独立的片段,其中第 一个片段,画家借助一个“听 势,把画中的人物都联系起来,他不仅把画中听众的神 情表现出来,而且借助“听 势,描绘每个人的姿态,画中穿红色袖衫的男子盘坐在椅 子上,上身向前倾斜,专心听音乐,在他旁边的人,则握双手,头稍低,向红衣男子方 向倾斜,和红衣男子向前倾之势相互呼应,他眼神向下,似沉醉在美妙的旋律中,其他 几个人物的姿态有的侧身,但脸对着弹琴的宫女,有的直立,眼睛望向远方,所有人的 姿态动作都通过音乐的旋律,集中到“听 这个势上,使观者无形中感受到画面欢乐听 奏的祥和气氛和意境。 盛唐时期张萱的捣练图中的人物动作有站有坐,有高有低,画家巧妙的把捣丝、 理丝、缝合、把绢拉平、熨平这几个环节自然的联系起来,并通过人物在平面和深度安 排上的相互作用,赋予他们一种节奏感。鲁道夫阿恩海姆就捣练图的“捣丝 这 段进行了分析:“四个捣连女子是成三度排列的,她们围绕着台桌排列成了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是台桌本身的形状进行了倾斜变化之后形成的形状。在这四个女子中,其 中三个女子以对称排列的方式面对面站立着,第一个女子正准备开始操作,她是正面站 立着的。结果,这第一个女子便从四人组合中分离了出去,从而使整体变成了一个三角 形和另外一个点的排列。第四个女子便成了两个正在操作的女子和那个正准备着操作的 女子之间的联系链条。两个穿浅颜色衣服的女子与穿深颜色衣服女子之间的联系,正好 与这四个人组成的长方形对角线相重合。那两个穿深色衣服的女子确立了长方形的侧面 的边界线,那两位穿浅色衣服的女子确立了深度上的边界线。这样,第二位女子便位于 前景,第三位女子则移到了最远的位置。”鲫在平面上,我们看到这四个女子分别站在台 子的两侧,并且每一对都重叠交织在一起,又通过空白与另一对隔开,四个女子的脸由 第一个女子全型的脸,到第二个女子倾斜的脸,到第三个女子侧脸,再到第四个女子完 引自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p 1 5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3 月版。 7 论中国画的势 全看不到脸,整体形成一种“之 字势的联系,即合情理又自然。这两种构图形式一个 是向内拉深之势,一个是向外展开之势,两种势相互作用,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形式和更 为深刻的含义:通过三度构图的深度描绘了真实的场景,生活气息甚浓;又通过平面化 的处理,赋予这些人物形象形式美感和节奏感,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美感。 4 、花鸟画中意境和势的关系 花鸟画注重新“意 ,而“意 的表现首先要看画家如何升华自己的主题,这个“升 华 离不开和“形”、“势”的相结合,“取形用势 是花鸟画的重要构图方法,花鸟画讲 究疏密、开合、奇正、藏露、上下、左右这些对立而统一的矛盾关,要想表现好花鸟画 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清代八大山人的墨荷图 ,这是一幅水墨画,画 家通过用几块墨色描绘了数片荷塘叶茂盛的情景,并通过荷叶将长方形的画面分成了上 小下大的两个空白面积,中间通过几组夸张拉伸的荷梗,连接荷花及水草。这个荷叶的 外形上重下轻,正好和画面上小下大的空间形成一种力量上的均衡,而拉伸的荷梗,呈 竖点状的水草,都有一种向上生长之势,画面下部大面积的空白为这种“势”提供了一 个很大的空间,更增强了荷梗向外伸展的力度。整幅画,显得极度概括和洗练,生气勃 勃。在墨色的安排上,整个墨色由下往上逐渐施展开,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带有倾斜趋势 的走向,而大面积的墨色外形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动感,被水墨泼洒的丰富肌理效果所吸 引,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画面荷叶的大块面积的墨色,协调画面重心与调整 画面节奏的几组荷梗的夸张拉长的线条,以及荷花与水草的丰富的小笔触的点的形态, 在画面中形成线面和谐交汇的形式节奏。这副作品通过由点,线,面所形成带有抽象意 味的夸张手法,来突出荷叶向上生长之势,在这个过程里,画家的情感和构思,及画面 的意境都表现出来了。 由上可见,无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势在意境的表现中都起着很重要 的作用,不同的布势能形成不同的意境,平远之势表现了寂静悠远的意境;动感之势表 现了画面物像的勃勃生机,纵横之势则能突出险境。 ( 三) 、势体现了画面的张力 我们有时会用“张力一词来评论一幅画的构图,其实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没有“张 力 这个字眼,。张力本义是指引起伸长的两个平衡力之一或弹性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 见紫都耿静八大山人生平与作品鉴赏远方出版社2 0 0 5 年版 8 论中国画的势 力。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称形式张力是一种“不动之动 之 力, 康定斯基把画中视觉形状的某些集聚或倾斜称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图形 本身可以蕴含不动之动,呈现出一种“扩张的力量 ,这种力量能对接受者产生强烈的 视觉震撼,迸一步引起接受者的关注、兴趣以至情感共鸣。这种“不动之动之力正是 体现了画面外使人感受到的力量,是视觉( 心理) 作用的扩张和强化,是主体心理上的 一种反应。“势 正是体现了“不动之动 的画外之音,“势”是指画面中所包含的某种 可能性和必然性趋向,它像张满的弓,虽未发而强有力,是一种将发未发的力量,秦祖 永桐荫画决:“凡书画当观韵。李伯时作李广夺马南驰状,引满以拟追骑,箭锋 所值,人马应弦j 伯时叹日: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 李公麟画李广射胡人, 只画引弓而欲发,让观者在心中把胡人中箭这个结果引申出来,这正是一幅有“势 的 作品。正是这种“引弓而欲发”之势体现了画外“不动之动”之张力。 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是通过“取势使画面具有了“张力 ,这种张力扩展 出画面,使观者充分的体会到了画家的画外之音。马远,又称“马半边”,他在画面“取 势 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 观,表现出空灵的空间和极浓郁的诗意。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 “全境不多,其中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中脚,或近山参天 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给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寒江独钓图中表现 了大江中的一叶扁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巧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钓者的 悠闲,画中江水、孤舟、渔翁组合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的和谐的艺术画面。整幅画 在“取势上显示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极高水平,画家巧妙地利用空白所表现 出来的“平远之势,把画面的意境扩张到画面外,从而把诗歌的意境很好地贯穿在绘 画之中,使之相互融合,使画面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第三章中国画中构成势的因素 画要活,有生气、有生命感,就必要有运动势态。画是生活中画面一瞬间的定格, 是不会动的。它的动感,全从势出,有了势画面才能有生机。中国画有句古语“得势则 随意经营,一偶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皆非。 因此画家要通过巧妙的“布势 来 把握画面。而影响画面取势的因素很多,从基础技法上看,中国画用笔讲究用线造型, 骨法用笔;讲究皴、擦、点、染,要想把握画面的势,首先要处理好用笔之势 引自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p 5 6 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3 月版。 9 论中国画的势 ( 一) 、通过用笔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来布势 中国画很讲究用笔,用笔在中国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人常用“力透纸背”“锥 划沙”“屋漏痕”来强调用笔,谢赫在六法中就提到了“骨法用笔”。刘海粟在诗书画 漫谈中说:“把书法和掌握用笔结合起来。笔笔中锋,看起来就有气势,有力量,有 韵味。”说明国画用笔能体现一种力度,而这种力度,也就形成了势的力量。 用笔法取势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通过下笔过程中形成点和线的相呼应所形成 的“势”,另一种就是用笔本身所含的势即笔势( 或笔力) 。第一种方法我们从用笔过程 中的线和点来分析。齐白石对李可染语“笔笔相生,笔笔相应。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 谈随笔中说:“运笔要点与点相联,画与画相联,点与点联得密些,即积点成线积点 成面之理。点与点联得疏些,远近相应,疏密相顾,正正斜斜,缤纷离乱,而成一气。 线与线联得密些,即成线与线相并之密线和线于线相接之长线。线于线联得疏些,如老 将用兵,承前启后,声东击西,不相干而相干,纵横错杂,而成整体。使画面上之点点 线线,一气呵成,全面之气势节奏,无不在其中矣。”可见要把握住用笔之势就必须处 理好点、线的关系。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说点是有生命的:“由于点是复杂的统一体( 其大小加其形态) , 所以在平面上如果点逐渐增多时,音响的风暴会变得何等激烈啊( 即使这些点的大小、 形态是相同,也是如此。而在将大小、形态及其均匀程度明显不同的点撒在平面上时, 这种风暴的强度将达到何种程度,也是不难想象的) 。”“点的积极作用,经常出现在另 一个纯粹的世界自然里。并且,它经常是有目的的、有机的、必然的东西。其自然 形态实际上都是微小的物体,这对于抽象的( 几何学) 点的关系与绘画上点的情况是相 同的。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写到“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苦瓜和尚 云:画法之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盖吾国绘画, 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然线由点连接而成,面由点扩展而得,所谓积点成线, 扩点成面是也,故点为一线一面之母。 中国画的打点要求行笔快,使各自独立的点能 合成一团,形成一种势。点虽不是线,但点与点的连接却体现了画家的笔势。在中国绘 画作品中,石涛画中的点可谓是非常有特点,点散乱地点缀在画面上,随意而适,或有 利于形成山峰岩石飞动之势,或成为一种有机的生命韵律。石涛的画山水册之五上 描绘了,树木、房屋、山石、水面等景色,其中画中树木是抽象的,光秃秃的直立在画 面上,山坡、山顶上的远树,以及水中的草都是用竖点表示,众多的竖点和直立的树干 都朝向同一个方向,而树的直立引发出了点的升腾之势,点又烘托出树的向上伸展的生 。见潘天寿美术文集p 1 71 9 8 3 年 l o 论中国画的势 命力。 中国画的线是物象形体结构的轮廓边沿或是面的结集与转折处,它讲究气敛内充、 “一波三折 、“劲弩筋节 ,它自身显出一种气的流向势态。任意一笔的呈现和相续出 现的另一笔,在笔与笔之间形成一种“势”,而这种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断气连,一 气呵成。线与线在画面的排列不同,所形成的势的状态也不同。如果线条的组合是平行 的状态,他们之间的势能相等,物体的状态就是静止,我们也感受不到气的流动,那么 这个形象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当线条的排列失去了平衡的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