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以《宋平江城坊考》坊巷名为例.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以《宋平江城坊考》坊巷名为例.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以《宋平江城坊考》坊巷名为例.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以《宋平江城坊考》坊巷名为例.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以《宋平江城坊考》坊巷名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以《宋平江城坊考》坊巷名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苏媸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北部濒长江,东枕大海,西临太湖, 襟江带湖,交通便捷。她是太湖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也是江南的工商 业大都会。宋代是苏州经济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期,“苏湖熟,天下 足”的谚语是其农业发震成就麴形象概括。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苏州城的规模不断扩大,先秦以来严密封闭 的坊市制度宣告崩溃,由封闭转变为开放。苏州城市街巷命名始于市坊制度崩溃 之时,函丽就留下了名露各异的新坊巷名。这些薪坊市命名很有特点,其中不少 以手工业或商业行业命名。这些新地名是宋代苏州经济文化孕育的果实,是宝贵 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宋代苏州手工业经济及其演变进行研 究。本文以王謇先生宋平江城坊考所考证的宋代苏娴部分手工业坊巷名为线 索,联系当时的生产、消费、风俗等,运用芷史、地方志、文集、笔记小说、考 古材料、宋代文赋诗词等材料,从衣、食、行、用等方面去揭示宋代部分苏州手 工业变迁及其发展繁盛状况。 通过苏州坊巷名对其部分手工业的考察,我们可以得知:宋代苏州手工业是 在其商品性农业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丝织、食品加工、金银器加工、造船、 造纸、花灯制作业等颇具规模,表现出蓬勃发展的特点;其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 专业化分工程度高、规模大,水平远较前朝为离;从众多手工业地名的分布考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蕾懋宋代苏州城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功能在不断增 强;从消费角度考察,可看出其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开放性,不少手工业产品不仅 在太湖地区颇为有名,而且还享誉全国,源源不断销往各地。手工业的发展是苏 州城市经济长足进步的标志之一,不断扩大的消费规模,手工产品商品化程度的 提高,也刺激了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值得深思的是:坊巷地名作为苏州 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随岁月的流逝而被淹没,而应代代相传。对历史 地名这些宝贵的菲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仍是不容忽视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宋代苏州手工业 a b s t r a c t t h a n k st oc o n v e n i e n ta n df a s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u z h o ui nf a v o r a b l eg e o g r a p h i c p o s i t i o na n de x c e p t i o n a l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i c hf a c e s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o nt h e n o r t ha n dt h es e ao nt h ee a s ta n di sc l o s et ot h et a i h ula k eo nt h ew e s t ,i sp o l i t i c a l , c u l t u r a la n dm i l i t a r yc e n t e ro ft a i h ul a k er e g i o na n di n d u s t r i a la n dc o m m e r c i a l m e t r o p o l i so ft h es o u t h e r ar e g i o no f 氇el o w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i sam i l e s t o n eo fs u z h o ui ne c o n o m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 , a n dap r o v e r b “m a t u r es u z h o ua n dt a i h ul a k e 。r i c ha uc h i n a ”i saf i g u r a t i v es u m m a r yt o s u z h o u sa g r i c u l t u r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a n di n c r e a s ei np o p u l a t i o n 。c i t ys c o p eo f s u z h o ui se x t e n d e dc o n t i n u o u s l y , a n d 氇e nc l o s ew o r k s h o ps y s t e r ns i n c eq i nd y n a s t y w e n to nf a l l sa p a r ta n db e c o m e so p e n t h en a m i n go fs t r e e ta n dr o a do fs u z h o ub e g i n a tp e r i o dw h e nw o r k s h o ps y s t e mf a l l sa p a r t ,t h u sn e wd i f f e r e n tn a m e so ft h es t r e e t s a n dw o r k s h o p sa r ep r o d u c e d t h em o s to ft h e s en e wn a m e sf e a t u r eh a n d i c r a f to r c o m n l e r c e 。t h e s en e wn a m e sa r et h ef r u i t sb r e db ys u z h o u s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v a l u a b l eh i s t o r i cm a t e r i a l st h a ta r eh e l p f u it or e s e a r c h o nt h eh a n d i c r a f te c o n o m ya n di t se v o l u t i o no fs u z h o u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t h ec h a n g e sa n dp r o s p e r i t yo fs u z h o u s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ea s p e c t so fg a r m e n t 。f o o d ,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n dc o n s u m eo nt h eb a s i so f 氆e n a m e so fh a n d i c r a f tw o r k s h o p sa n ds t r e e t so fs u z h o ui ns o n gd y n a s t yt e x t u a l l y r e s e a r c h e db ym r w a n gq i a ni n “r e s e a r c ho np i n g j i a n gc i t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w i t h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 ,c o n s u m ea n dc u s t o ma tt h a tt i m ea n dw i t hr e f e r e n c ct oh i s t o r yb o o k s w r i t t e ni nb i o g r a p h i c a l s t y l e ,l o c a lc 虹o m c l e s ,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 ,n o t e dn o v e l s ,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n da r t i c l e sa n dp o e m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b y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p a r to f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w i t ht h en a m e so fs u z h o u s s t r e e t sa n dw o r k s h o p s ,w ek n o wt h a ts u z h o u s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o nt h eb a s i so fc o m m o d i t ya g r i c u l t u r e s o m ei n d u s t r i e ss u c ha ss i l k , f o o d p r o c e s s i n g , g o l d e na n ds i l v e rw a r ep r o c e s s i n g , s h i p b u i l d i n g , p a p e r m a k i n ga n df e s t i v a l l a n t e mm a k i n ga r eo nal a r g es c a l ea n df l o u r i n g t h e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h a sa c o m p l e t er a n g eo fv a r i e t i e s ,h i g h e r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g r e e ,l a r g e rs c a l ea n dh i g h e rl e v e l w i t ht h ec o m p a r i s o nt o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y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h a n d i c r a f tn a m e ss h o w s t l l a t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s u z h o uc i t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i sc h a n g e dd e e p l ya n de c o n o m i c f u n c t i o ni ss t r e n g t h e n e di n c r e a s i n g l y 强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i so n e o ft h es i g n so fg r e a tp r o g r e s so fs u z h o u sc i t ye c o n o m y , a n dp r o d u c t i v el e v e lo f 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i sr a i s e df u r t h e r i ti sw o r t h yt ot h i n k i n gt h a tt h en a m e so fs t r e e t s a n dw o r k s h o p sa s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s u z h o u so l dc i t yc u l t u r es h o u l dn o tb en e g l e c t e d w i t ht h ep a s s i n go fy e a r s ,a n ds h o u l db ep a s s e do nf r o m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 弧e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o fh i s t o r i cg e o g r a p h i cn a m e sa sv a l u a b l ei n t a n g j i b l e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si st h em o s tp r e s s i n gm a t t e ro ft h em o m e n ta n ds h o u l dn o tb en e g l e c t e d k e y 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 s u z h o u ;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 t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第一章宋代苏州丝织业 纺织业是封建社会重要的手工业,除了官营的纺织作坊属于独立的手工业 外,长期以来,“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的小农生产方式使民营纺织业长期 依附于农业,属于家庭副业。到了宋代,随着纺织品社会需求的增长,在以苏州 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等经济发达地区,丝织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 手工业。 宋代苏州丝织业的发展,可以从不少地名得到印证。苏州城中出现了绣锦坊、 锦绣坊巷等十多个有关桑蚕丝织业的坊、巷、桥梁名( 见下表一) 。这么多丝织 业地名的出现绝非偶然,应是苏州蚕桑、丝织业不断发展的产物。 表一与丝织业有关的地名一览表 有关地名大致位置在宋平江城坊考中的卷数 及页码 锈锦坊、 乐桥的东北隅卷1 ,第3 1 ;附录第2 9 6 页 锦绣坊巷 织里桥南街吴郡志:“织里桥,卷l ,第3 5 页 今讹为吉利桥” 画锦坊、卷l ,第4 4 页 画锦坊巷 孙织纱巷嘉鱼坊巷,姑苏志:“俗名孙织纱卷2 ,第6 2 页 巷” 丝行桥 卷2 ,第6 4 页 桑园巷姑苏志:在承天寺前卷2 ,第7 5 页 绣衣坊、 卷3 ,第1 3 6 一1 3 7 页 绣衣坊巷 衮绣坊、“乌鹊桥北”卷3 ,第1 5 8 页 衮绣坊巷 绣线巷附录,第2 8 7 页 巾子巷在大酒巷、乘鲤坊巷间 幛子巷列崇甫巷后、条坊巷前吴中故市考第3 5 1 页 新罗巷在故市巷、章家桥巷间吴中故市考第3 5 0 页 第一节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 宋代苏州出现这么多与丝织相关的地名,应是苏州丝织业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然,丝织业是建立了苏州蚕桑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先考察一下桑蚕 5 宋代苏州i 手一l :业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 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1 可见缂丝工艺复杂,需要技工心灵手巧,细 致耐心,缂织一件成品需要相当长的时日。北宋宣和时期是缂丝的鼎盛时期,以 定州生产的最为出名。宋朝南迁,缂丝工艺也随之南迁,在苏州等地流传,于是 苏州的缂丝工艺逐渐得到发展。苏州缂丝名家沈子蕃把缂丝手工技艺发展到了一 个高峰,她所作的缂丝花鸟图( 见图一)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中一鸟 栖息枝头,意态悠闲,梨花盛开,树梢抽芽,生机盎然。构图设色,清新可喜。 黼 图一缂丝花鸟图 另一幅榴花双鸟图,清朝姚际恒曾评论:“花叶浓淡,俨若渲染而成,树皮细皴, 羽毛飞动,真奇制也,面背如一。 2 沈子蕃在缂丝上最大贡献在于使缂丝由实 用转化为装饰化、欣赏性强的独立艺术,使技艺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达到巧夺天 工的境界。 “绫绌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3 说明独立的丝绸生产者集中在城市。 随着丝织业的发展,到元丰初年,苏州祥符寺巷创立的机圣庙4 ,应是出现机户 后的产物。两宋之交时“裨将赵秉中者,蠡里人,素业组织。”5 说明苏州城中 有不少以纺织为生的从业者。丝织手工业者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市场的需求而进行 鸡肋篇卷上,丛书集成初编第2 8 6 7 册,第2 7 2 8 页。 2 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卷下,丛书集成初编第1 5 7 3 册,第5 3 页。 3 陈奠缀:乾隆吴江县志卷3 8 生业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 7 6 页。 4 顾震涛:吴门表隐卷5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下同) ,第6 2 页。 5 徐大焯:烬余录乙编之2 5 ,( 清) 谢家福:望炊楼丛书。 1 6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第二章宋代苏州食品加工业 第一节粮食加工业 苏州属于亚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这种光热条件,加上太湖水系的调 节,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气候条件。郏直说: “天下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1 因朝廷财政“一皆仰给于东南 2 ,故非常重 视苏州的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水利的兴修,促使旱涝保收的农田不断增加,加 之精耕细作耕作制度的推行,苏州的农业生产水平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因此唐 宋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地区成为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南宋时,“苏 湖熟,天下足 3 的谚语已广为流传。 苏州是粮食生产重地,又是粮食流通的集散中心和仓储基地。首先是在运河 沿岸,以“仓 命名的地名出现不少,表明苏州多处建有囤粮的仓库( 见下表) 。 其次,不少专业米谷坊巷名的形成。如米巷、和丰坊( 即米行) ,谷市桥等4 ,粮 食的生产、加工在宋代是苏州经济的支柱之一。 表二宋代苏州粮食仓库地名表 仓库名地点在宋平江城坊考 中的页码 府仓在饮马桥西卷一,第2 l 页 户部吴郡志补注:“在阊门里,开禧三年创。”附录,第3 0 2 页 百万仓 永昌仓北仓,在子城西北六里五十步。西仓,在 子城西一百八十步。南仓在子城西,北仓在附录,第3 0 2 页 阊门侧 平籴仓卢志:在营桥东。淳祜五年,魏峻以壮附录,第3 0 2 页 城废营该创 宝祜百万仓卢志“在至德庙后,宝祜五年”建附录,第3 0 3 页 籴纳仓在府治西,景定五年立 附录,第3 0 3 页 众多仓库地名的出现,是苏州成为天下粮仓的反映。由于稻米产量高,和籴 数量大,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苏州成为最重要的粮食储存中心之一。宋代苏 1 吴郡志卷1 9 水利上,第2 6 2 页。 2 吴郡志卷3 8 县记,第5 4 0 页。 3 吴郡志卷5 0 杂志,第6 6 0 页。 4 宋平江城坊考卷1 ,第1 4 、2 2 2 3 页;卷2 ,第6 0 页。 1 9 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虽无酒税的统计数据,但由于北方领土的丧失,苏州酒的产量应该和杭州、 成都府一起处于全国三甲之列了。 表三两浙路酒税表( 熙宁十年) 府名及酒务数酒税( 贯)名次府名及酒务数酒税( 贯)名次 杭州1 03 6 0 3 4 61明州58 3 1 5 49 苏州7 2 8 3 2 5 12 台州8 8 1 2 9 81 0 越州1 0 1 2 3 2 9 73 润州6 6 7 3 2 31 1 婺州91 2 0 4 1 2 4 睦州7 5 1 3 2 11 2 湖州61 0 9 6 5 7 5 温州75 0 7 4 81 3 常州91 0 5 8 6 56江阴军33 6 6 2 21 4 秀州1 7 1 0 4 9 5 27处州81 1 1 6 91 5 衢州4 9 0 7 9 08 上表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1 9 之1 2 1 3 制作,见中华书局1 9 5 7 年版,第5 1 2 9 页。 表四酒税超过2 0 万贯的州、郡、军一览表( 熙宁十年) 府州郡及酒务数酒税( 贯)名府州郡及酒务数酒税( 贯)名 ( 务)次( 务) 次 东京 4 7 4 6 4 51 京兆府2 3 2 8 7 6 4 16 成都府2 8 4 3 9 7 7 92苏州72 8 3 2 5 17 杭州1 0 3 6 0 3 4 6 3延州1 2 2 7 1 4 6 08 开封及十五县3 5 3 4 4 4 8 4 4 凤翔府2 52 3 1 7 8 8 9 秦州1 8 3 4 0 6 6 05 上表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1 9 之l 1 9 制作,见中华书局1 9 5 7 年版,第5 1 2 3 , - - - 5 1 3 2 页。 第四,苏州名酒不断涌现。 如北宋苏州名酒有木兰堂和白云泉1 。梅尧臣诗歌称赞木兰堂酒云:“忽有洞 庭客,美传乌与程。言盛木兰露,酿作瓮间清。木兰香未歇,玉盎贮华英。 2 司 马光咏:“吴酿木兰春,江鲈白锦鳞。3 可见美名在外。南宋时期所产齐云清露、 1 张能臣:酒名记,说郛三种( 宛委山堂本) 卷9 4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 下同) ,第4 3 3 7 页。 2 梅尧臣:九月五日得姑苏谢学士寄木兰堂官酝,全宋诗卷2 3 6 ,第2 7 5 1 页。 3 司马光: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全宋诗卷5 0 3 ,第6 1 0 8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与其冶炼加工噪音、粉尘大有关。 图二宋代苏州部分手工业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宋代苏州城内有较多的工场,这些工场,零散分布,没有形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溯,石,2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锹期:减易。己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宋代苏娥手工监考察 绪言 1 选题的原因 地名是泛指人类活动所在的各种三维空闻的遣域名称,是人类生产、生活、 交往和进行各种活动地理分布的象征符号。地名的命名不是随意的,其命名总有 一定的原因。研究地名,有助于我们了解区域内的环境变迁、政治变化、经济特 点、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军事活动等诸多方西的蠹容,具有重要参 考价值。正如帕默尔所说:“地名的考查实在是令人神往的研究工作之一,因为 地名往往能提供出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1 苏娜地理位置优越,鲁然环境得天独厚,北部濒长江,东枕大海,西临太灞, 襟江带湖,交通便捷。她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吴国建都苏州之后,兴修水利, 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军事力量迅速壮大,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称雄 于东南。司马迁在史记卷1 2 9 货殖列传中说苏斓:“东有海盐之饶 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沟通南北,推动 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南移,苏州的地位迅速上升。孙觌( 1 0 8 l 1 1 6 9 ) 普明禅院记说:“平江鸯唐盘公为刺史时,鞠事赋诗,已有a 门、六十坊、 三百桥,十万户,为东南之冠。 2 龚明之( 1 0 9 1 1 1 8 2 ) 亦称:“姑苏自刘、白、 韦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3 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城邑载:“自 钱锻纳土至于今元丰七年,百有七年矣。当此百年之闻,并邑之富,过于唐世。 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近郊隘巷,悉瓮以甓。冠盖之多, 人物之盛,为东南之冠。实太平盛事也。 北宋灭亡之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史称南宋。本来就已十分繁荣的江南, 更得天时、地利之便,这时苏州“华屋鳞鳞冠盖里,画桥曲曲管弦楼。金陵蜀郡 俱疏远,除却皇都第一州。”4 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 入蜀的增加和商品交换、消费需求魄扩大,先秦以来有时闻限制而且封闭的坊市 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市和坊彼此隔绝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坊市制度宣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舨,第1 3 4 页。 2 吴郡虑卷3 3 嚣努毒,泛苏砉簇窭黢撩1 9 8 6 年叛( 下鬻) ,第4 9 3 页。 3 中关纪闻卷6 苏民三百年不识兵,藏书集成初编第3 1 5 5 册,第8 6 页。 刘过:上袁文昌( 说发) 知平江五首( 之三) ,全宋诗卷2 7 0 2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1 9 9 9 年版( 下 同) ,笫3 1 8 2 5 页。 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告崩溃。商业不再限制在指定的商业区,许多居民区中出现了市场、店铺、作坊, 坊与坊之间的通道增加了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的功能,于是一大批新的坊巷名出 现了。近代学者王謇在吴郡志等方志的基础上,对宋代苏州城新出现的地名 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写出了专著宋平江城坊考。该书记载了不少能反映 宋代苏州具有浓郁经济气息的坊巷、桥梁等地名,如绣锦坊、锦绣坊巷、画锦坊、 画锦坊巷、绣线巷、巾子巷、幛子巷、新罗巷、四酒务巷、醋库巷、大酒巷、 水团巷、雪糕桥、沙糕桥、吉油巷、油巷、东船场巷、西船场巷、蒲帆巷、船舫 巷、船舫桥、弹子巷、马黄桥、珍珠巷、胭脂桥、碎银巷、碎金巷、同坊巷、草 鞋桥、平权坊巷、荐行桥、东打绳巷、条坊巷、趿鞋桥、纸廊巷、余天灯巷、四 天灯巷、天灯巷、乐营堂巷、乐鼓巷等等,这些新地名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 色。“历史中存在着地名,地名中少不了历史。一时期历史变迁与同时期的地名 演变是同步发展、同步变化的。”1 通过对苏州坊市名的考察,可以管中窥豹,探 求宋代苏州经济、文化的变迁。 从新坊巷名中,我们还可以探寻到当时各种行业的地理分布状况。中国古代 城市经济多从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开始,它们经历了唐代的坊市制,在规定的时 间、规定的地点经营同一种商品,而且形成了行会组织。但到宋朝后,随着商品 经济逐步繁荣,城市经济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手工业、商业经济逐步走向专业 化,不同行业的商店或一家一户的手工业作坊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段,同行业商 店或手工作坊往往相对集中在某一地区,形成了上述有专业性行业特征的地名。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再看到这些旧作坊、旧店铺,但从这些坊巷名中,我们可以复 原当时的手工业、商业布局。所以对地名的研究,并非仅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颇 具学术价值的事情。 宋代是苏州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苏湖熟,天下足是其农业 发展成就的见证。对宋代苏州的农业、商业、城市史研究,学者的成果颇多,而 对其手工业的研究,还似乎稍显单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传统社会的三大经 济部门,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领域。它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史领域中科技 含量较多,较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变化的一个窗口。手工业作为宋代苏州 个十分重要的经济部门,相对于农业、商业而言,前人研究的论著略少。宋 2 张云风:天津历史变迁与地名的关系,刊中国地名1 9 9 7 年第6 期,第1 4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平江城坊考记载的许多地名有其时代特点,通过对当时颇具特色的以手工业、 商业命名地名的考察,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判断出宋代苏州经济活动的特点。 而地名研究与古代工商业生产、分布进行比较研究,似仍相对薄弱,以新地名为 例来考察手工业发展应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视角,所以我把宋代苏州手工业作为 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来考察。从宋代苏州坊巷名为切入点,去揭示宋代苏州除了 居领先地位的农业之外,还有颇为发达的手工业和十分繁盛的商业,只有从农业、 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来考察,才能较全面把握宋代苏州经济的全貌。 新坊巷名的由来,与苏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古迹、人物典故、风土人情都有 密切的关系,积淀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州作为历史文化 名城的丰富内涵,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这些各种各样的坊巷名,作追踪溯源的 考察研究,除了有助于对古迹遗址的考证外,对苏州宋代城市的研究、对当前的 城市规划和古城文物风貌的保存、开发旅游资源等都有参考价值。比如,随着岁 月的流逝,不断对旧城进行改造,扩宽马路或兴建住宅,加剧了文物古迹的毁坏, 拆毁了旧街巷和桥梁,已使不少宋代坊巷不复存在。而幸存的宋代古地名,成为 了解苏州过去的“活化石,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宋代苏州城市的发展演变轨迹, 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2 学术史回顾 二十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史研究成为学术界瞩目的热点,其中苏州及今长三 角地区更成为研究者注目的焦点。明清时期由于距今时间较近,史料充足,研究 成果相对较多,而有关宋代苏州的成果相对比较少。上面已提到宋代苏州手工业 方面的研究似乎稍显薄弱,苏州手工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段本洛、 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集中探讨了从明清时期 到1 9 5 6 年的4 0 0 多年间苏州手工业发展演变情况,基本上没有涉及宋代。但历 史是有传承和延续性的,苏州手工业的繁盛不可能在明清突然涌现,事实上也是 如此。宋代手工业曾经有过辉煌,许多行当为明清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虞云国宋元时期具有地方特点的农业和手工业( 刊宗菊如等主编中国太 湖史,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 、梁庚尧宋元时代的苏州( 刊宋代社会经济 史论集,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 9 9 7 年版) 、吴恩培吴文化概论( 东南 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 农业出版社1 9 9 3 3 宋代苏州手丁业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年版) 、朱俣苏州的缂丝( 刊1 9 5 6 年1 0 月2 9 日人民日报) 、林锡旦苏 卅i n 绣( 苏州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孙佩兰吴地刺绣文化( 南京大学出版 社1 9 9 7 年版) 等论著对宋代苏州的部分手工业及其工艺的发展情况也仅作描述 性的介绍。从地名的角度考察宋代苏州城市手工行业的文章也颇罕见,王謇先生 宋平江城坊考,对宋代苏州的官宇、营寨、坊市、桥梁、里巷、乡都、寺观、 祠庙、楼台、亭馆、学校、河流、古迹等的名称、方位、沿革等,一一加以考订。 王先生的著作侧重点在于考察宋代苏州各个地名的方位和沿革。总之,关于宋代 苏州手工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似仍未免差强人意。如其研究很少注意手工业与社 会生活、农业及商业的关联;忽视了某些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发展史中的地位作 用的探讨;也很少与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消费观念相联系而展开研究等。我 将结合有关正史、地方志、文集、笔记小说、考古材料,尤其是诗词中有关宋代 苏州经济史料等,以宋平江城坊考中记载的手工业地名为例,试图考察其手 工业繁荣的状况,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两宋手工业的地理分布,去揭示其发展 脉络。 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文以坊巷名为例展开研究,“地名的来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地理、 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及神话等因素。 1 因此它涉及到语言学、地理学、历史 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尝试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1 麻志杰:地名来源与地名要素,刊中国地名1 9 9 8 年第2 期,第4 5 页。 4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第一章宋代苏州丝织业 纺织业是封建社会重要的手工业,除了官营的纺织作坊属于独立的手工业 外,长期以来,“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的小农生产方式使民营纺织业长期 依附于农业,属于家庭副业。到了宋代,随着纺织品社会需求的增长,在以苏州 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等经济发达地区,丝织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 手工业。 宋代苏州丝织业的发展,可以从不少地名得到印证。苏州城中出现了绣锦坊、 锦绣坊巷等十多个有关桑蚕丝织业的坊、巷、桥梁名( 见下表一) 。这么多丝织 业地名的出现绝非偶然,应是苏州蚕桑、丝织业不断发展的产物。 表一与丝织业有关的地名一览表 有关地名大致位置在宋平江城坊考中的卷数 及页码 锈锦坊、 乐桥的东北隅卷1 ,第3 1 ;附录第2 9 6 页 锦绣坊巷 织里桥南街吴郡志:“织里桥,卷l ,第3 5 页 今讹为吉利桥” 画锦坊、卷l ,第4 4 页 画锦坊巷 孙织纱巷嘉鱼坊巷,姑苏志:“俗名孙织纱卷2 ,第6 2 页 巷” 丝行桥 卷2 ,第6 4 页 桑园巷姑苏志:在承天寺前卷2 ,第7 5 页 绣衣坊、 卷3 ,第1 3 6 一1 3 7 页 绣衣坊巷 衮绣坊、“乌鹊桥北”卷3 ,第1 5 8 页 衮绣坊巷 绣线巷附录,第2 8 7 页 巾子巷在大酒巷、乘鲤坊巷间 幛子巷列崇甫巷后、条坊巷前吴中故市考第3 5 1 页 新罗巷在故市巷、章家桥巷间吴中故市考第3 5 0 页 第一节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 宋代苏州出现这么多与丝织相关的地名,应是苏州丝织业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然,丝织业是建立了苏州蚕桑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先考察一下桑蚕 5 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产的大致情况。 苏州的丝和丝织品在很早以前就有生产,唐代“丝、葛、丝绵、八蚕丝、绯、 绫布 等丝织品成为贡品1 。北宋初期,江南已经有不少地区种桑养蚕。北宋中 叶,李觏( 1 0 0 9 - - - 1 0 5 9 ) 曾对该地区的丝织业生产进行了全面而简要的论述。他 说:“东南之郡平原沃土,桑柘甚盛。蚕女勤苦,罔畏饥渴。急采疾食,如 避盗贼。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非贵非骄,靡不务此,是丝非不多 也。今也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工女 机杼,交臂营作,争为纤巧,以渔倍息。”2 可见北宋中期东南地区种桑养蚕已 很普遍,锦、绫、罗、毅等丝织品的大量生产,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社会的消费习 惯,同时也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可是这时的苏州“本土不育蚕”3 ,只在洞庭 山等少数地方种植桑树,苏舜钦( 1 0 0 8 , - - - - 1 0 4 9 ) 写道“皆以树桑栀甘橘为常产。” 4 因而苏州地区丝的产量相对较少。北宋末程俱( 1 0 7 8 1 1 4 4 ) 说“苏、秀两州乡 村自前例种水田,不栽桑柘。每年人户输纳夏税物,帛为无所产,多被行贩之人 预于起纳目前,先往出产杭、湖州乡庄贱价僦揽百姓合纳税物,抬价货卖。 5 可 见苏州的蚕桑生产规模有限。但另外一方面,苏州地区的桑蚕生产在不断发展。 北宋雍熙三年( 9 8 6 年) ,长洲知县王禹偶( 9 5 4 l 0 0 1 ) 称其“地无柔桑,野无 宿麦”,可见当时长洲桑树还不多。可到了元祜( 1 0 8 6 - - , 1 0 9 4 ) 时,吴县知县郭 受则称其地“桑田翳日,木奴连云。 6 宋室南渡以后,北方大批王公贵族、官吏、军人和百姓都纷纷南迁,这样市 场上丝织品的销路激增,大大刺激了南方的丝织业生产。这时苏州蚕桑生产也进 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 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7 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二七四时田园杂兴 诗中更系统具体描写了苏州农村从养蚕到织绢的过程:“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 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 嘈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 吴郡志卷1 土贡,第6 页。 2 直讲李先生文集卷1 6 富国策第3 ,四部从刊本。 3 宋会要辑稿食货7 0 之7 2 ,第6 4 0 6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 下同) 。 苏学士集卷1 3 苏州洞庭山水禅院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下简称四库本) 第1 0 9 2 册,第9 2 页。 5 北山小集卷3 7 乞免秀州和买绢,四库本第1 1 3 0 册,第3 6 6 页。 。吴郡志卷3 7 县记,第5 3 0 页。 7 庄季裕:鸡肋篇卷中,丛书集成初编第2 8 6 7 册,第5 l 页。 6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同书卷三缲丝行:“小麦青青 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缲车嘈嘈似风 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这些都是当时农家 养蚕缫丝的真实写照。前后对照,桑蚕丝织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苏州地区,其民 务耕织,故当地每年腊月二十五都要举行“照田蚕 仪式,祈求来年蚕桑丰收1 。 苏州常熟县,县城有十二坊,其中有两坊为“制锦坊”、“衮绣坊 2 ,丝织业 亦颇兴盛。桑蚕的普及也直接导致丝的产量大增,以昆山县为例,“景德、祥符 间夏税绢一万五千三百四匹、绸七百七十匹、绵一千三百( 屯) 匹 庆元年间,夏税倍其数,绵十倍之。 3 税绢、帛数量的激增,也足以反映苏州本 地蚕丝业的发展。不少蚕丝经过多种途径聚集到郡城,自然有利于丝织业的发展。 宋代其桑蚕丝织业这种发展趋势应该延续到元初,马可波罗在至元十二年( 1 2 7 5 年) 五月来到中国,居住长达十七年之久,1 2 9 2 年回国后整理的马可波罗游 记涉及苏州和吴江的史料,向我们提供了元代至元年间后期的城市面貌: 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方圆有三十二公里。居民生产的生丝制成的绸缎,不仅 供给自己消费,使人人穿上绸缎,而且还行销其他市场。他们之中,有些人已为 富商大贾。这里人口众多,稠密得令人吃惊。吴江也同样生产大量的生丝, 并有许多商人和手工艺人这地方出产的绸缎质量最优良,行销全省各地。4 元初能有这么兴盛的丝绸生产,很大程度上来说应是南宋苏州发达桑蚕丝织 业的一种历史延续,今日吴江盛泽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丝绸之都,当亦渊源于宋。 宋代苏州的蚕桑丝织业为什么得到如此迅速发展呢? 主要有两点: 其一,宋代征收赋税:“一日罗,二日绫,三日绢,四日纱,五日施,六日 纳,七日杂折,八日丝线,九日锦,十日布葛。 5 布帛丝绵之品共占十项,其 中除了布葛一项是麻织品和杂折不详外,其余八项是丝和丝织品。由于农民必须 向朝廷缴纳一部分纺织品作为赋税,因此,广大农民作为家庭副业经营的首先应 是丝织业。 其二,种桑养蚕有利可图。农民既要交纳繁重的赋税,又要直接获得生活资 1 吴郡志卷2 风俗,第1 4 页。 2 琴川志卷1 坊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9 0 年版( 下同) ,第1 1 5 5 页。 3 淳祜玉峰志卷中税赋篇,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9 0 年版( 下同) ,第1 0 6 6 页。 4 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7 4 页。 5 文献通考卷4 田赋考,十通本。 7 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料或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解决温饱问题,只得依赖收益较高的蚕桑生产,因此它 在农家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蒡算了一笔帐: “十口之家,养蚕十箔。每箔得茧一十二斤,每一斤取丝一两三分;每五两 丝,织小绢一匹;每一匹绢,易米一硕四斗。绢与米价常相侔也。以此岁计衣食 之给,极有准的也。以一月之劳,贤于终岁勤动,且无旱干水溢之苦,岂不优裕 也哉! ”1 依照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推算:这些农户每家“一月之劳 的生产能力,大体 为三十一点二匹绢,其价值,可易米四十三石六斗,这只是一季养春蚕的收入。 江浙一带除了养春蚕外,还可养夏蚕、秋蚕、晚秋蚕等,一年至少可养四季。当 然后三季的产量一般来说没春蚕高,但后三季总产量至少抵得上春蚕一季,这样 农家一年至少可易米八十七石。一般宋人每日每人食米一到二升。姑且折中,以 每人一点五升为准,十口之家一年要食米大约五十四石。可见十口之家一年的养 蚕收入完全可糊口并有余。加之种桑,又“终岁勤劳、“无旱干水溢”之苦,比 务农力田轻松稳定。郁郁葱葱的桑林后面,潜伏着人们获利的动机和精打细算的 经营理念,这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地区种桑兴盛的真正原因。种桑养蚕有利 可图,驱使着广大农户纷纷致力于桑蚕丝织,趋之若鹜,出现了“高原无几( 谩) 漫 栽桑”2 的盛况。蚕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苏州出现了种桑与养蚕、缫 丝与织绢相对独立的情形。最初是一家一户从种桑树、养蚕直到缫丝,最后出售 生丝。宋时出现了栽桑、养蚕、缫丝相分离的现象。有些农户专门种植桑叶,从 范成大的词“秀麦连岗桑叶贱 3 中可以看出,桑叶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 第二节苏州丝织业的生产及流通 上面一节考察了苏州蚕桑生产的情况,下面从与丝绸有关的地名出发,结合 有关方志、文献来考察一下苏州丝织品的种类及其生产情况。 苏州有绣锦坊、锦绣坊巷、织里桥南街、画锦坊、画锦坊巷、孙织纱巷、丝 行桥、绣衣坊、绣衣坊巷、绣线巷、巾子巷、幛子巷、新罗巷等地名,少数地名 1 陈寡:农书卷下种桑之法,( a k 书集成初编第1 4 6 1 册,第2 l 页。 2 范石湖集卷3 3 检校石湖新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 下同) ,第4 4 2 页。 3 范石湖集下册附录石湖词蝶恋花,第4 6 6 页。 8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宋代苏州手工业考察 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就曾在,但大部分地名是在宋代新出现。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 以看出当时苏州丝织业品种繁多,分工日益细密。 宋锦宋锦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是杰出代表,是苏 州古城特有的传统丝绸文化。锦是彩色提花的丝织品,是一种经线提花的重经双 面织物,也是丝织品中最华美的品种之一。释名日:“锦,金也,作之用功 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帛与金也。 1 绣锦坊、锦绣坊巷、画锦坊、画锦坊巷 这些地名,记录着当时苏州织锦业盛况。 从盘门瑞光寺塔发现的织锦经帙残片2 ,可以看到北宋初时苏州的织锦已有 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宋代苏州织锦的生产规模、人数、组织形式等发展情况,由 于史料的缺失,没有具体的记载,我们很难精确把握织锦生产的详情。吴郡志 卷六坊市提到:“绣锦坊,大市。”可见绣锦坊在大市,包括锦绣在内的商 业贸易一定很兴旺。 锦的生产,首先是宋代高档服饰的发展需要。从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 来看,在宋太祖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