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晋国军权变化与君权衰落.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i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春秋晋国军权变化与君权衰落 中国古代史专业 研究生毛波指导教师徐亮工 春秋时期诸侯国军权下移卿大夫导致君权衰落是一种普遍现象。笔者认为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春秋时期的分封制( 采邑制) 、世族世官制、非常备军制。在 这些制度下,诸侯国武装力量有“国人”、“私属”之分:对诸侯国军权的掌握 来自于对民的掌握,对民的控制是控制军权的基础。公室与私家“国人”、“私 属”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了君权的下移。晋国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也在实行 一种县制,晋县后来成为各大卿族的势力范围,其实质与采邑无异。通过激烈 的内部斗争,晋国军权逐渐集中于少数几大卿族之手,君权也随之下移于几大 卿族。 春秋时期诸侯国军权对君权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方式。笔者将诸侯国军权分 为对外作战时的军权和非对外作战时的军权。未见对外作战时的军权直接作用 于内部武装冲突的事例。非对外作战时的军权主要指各方对所属第一、二类人 员的掌握,这种军权对诸侯国内部权力格局具有决定作用。晋国后期各大卿族 已开始注意经营所属采邑( 县) ,对第三类人员的掌握开始成为非对外作战时军 权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春秋晋国军权君权分封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c h a n g e so fm i l i t a r yp o w e ra n dt h ed e c l i n eo f r e g a l i t yi nt h es t a t eo f j i ni ns p i n ga n da u t u m n s u b j e c t :t h eh i s t o r y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a s t u d e n t :m a ob o s u p e l v i s o r :x ul i a n gg o n g i th a db e e nau n i v e r s a lt h i n gt h a tt h et r a n s f e ro fm i l i t a r yp o w e rl e a dt ot h e d e c l i n eo fr e g a l i t yi nt h ef e u d a ls t a t e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w r i t e r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 e n f e o f f m e n ts y s t e m ,t h es y s t e mo f o f f i c i a l s h e r e d i t a r y a n dt h es y s t e mo f n o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r m e df o r c e sw e r et h er o o tc a u s e i nt h e s es y s t e m s ,t h ea r m e d f o r c e sw e r e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g u o r e na n ds i s h u ;t h ec o n t r o lo fm i l i t a r yp o w e r s t e m m e df r o mt h ec o n t r o lo ft h ec i v i l i a ni nt h ef e u d a ls t a t e s ,a n dt h ec o n t r o lo f m i l i t a r yp o w e rb a s e d0 1 1t h ec o n t r o lo ft h ec i v i l i a n t h ed e c l i n eo fr e g a l i t yw a sc a s e db yt h ec h a n g e so fs t r e n g t ha b o u tg u o r e na n d s i s h u t h es t a t eo fj i nc a r r i e do u tas y s t e mo fc o u n t r y , 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 e n f e o f f m e n ts y s t e m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c o u n t r yo fj i nb e c a m et h eo r b i to fe v e r y m i n i s t e rl a t e r , w h i c hw a se q u a lt of i e fi nn a t u r e g r a d u a l l yt h em i l i t a r yp o w e ro fj i n w a so i lc o n t r o lo fs e v e r a lm a i nm i n i s t e r s ,a n dc o n s e q u e n t l yt h er e g a l i t yo fj i n t r a n , , ;f e f r e dt ot h es e v e r a lm a i nm i n i s t e r s t h e r ew a sa s p e c i a lw a yt h r o u g hw h i c ht h em i l i t a r yp o w e ra f f e c t e dr e g a l i t yi n t h ef e u d a ls t a t e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m r a n w r i t e rd i v i d e dt h em i l i t a r yp o w e ro ft h e f e u d a ls t a t ei n t ot w of o r m s ,t h em i l i t a r yp o w e ri nt h et i m eo fw a ra g a i n f lo t h e rs t a t e s a n dt h em i l i t a r yp o w e ri nt h eo t h e rt i m e w ec a n tf i n da n ye x a m p l et h a tt h em i l i t a r y p o w e ri nt h et i m eo fw a ra g a i n s to t h e rs t a t e sd i r e c t l y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t h ea r m e d c o n f l i c to fi n t e r i o r w ed e f i n e dt h eo t h e rf o r mo fm i l i t a r yp o w e ra st h ec o n t r o lt h e f i r s tk i n da n dt h es e c o n dk i n dp e o p l ew h i c hw e r es u b j e c t e dt oa l ls i d e s t h ek i n do f i l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i l i t a r yp o w e rw a sd e c i s i v et o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i n n e rp o w e ri nt h ef e u d a ls t a t e s i n t h el a t e rs t a g eo fj i n ,t h es e v e r a lm a i nm i n i s t e r sb e g a nt ob e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o ft h e i rf i e f d o m so rc o u n t r i e s ,a n dt h ec o n t r o lo ft h et h i r dk i n do f p e o p l eb e c a m et o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m i l i t a r yp o w e ri nt h et i m eo fn o - w a r a g a i n s to t h e rs t a t e s k e yw o r d s :t h es t a t eo fj i n 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m i l i t a r yp o w e r r e g a l i t y t h ee n f e o f f m e n ts y s t e m 1 1 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春秋以来,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与此同时,诸侯 国卿大夫势力逐步膨胀,到春秋中后期,渐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之势,进 而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的局面”1 。春秋时代,权力逐级下移。其中军权是权 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谁掌握了军权,谁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国家局势, 谁就拥有了对民众、卿大夫甚至国君、天子发号施令的权力。反之,则可能堕 族亡家、身死国灭。因此,从诸侯国军权变化的角度,来考察诸侯国国君权力 的旁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于诸侯国军权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军权从由国君掌握到逐渐下移于卿大 夫。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而诸侯国军权是如何下移于卿大夫的,对这一重要 问题的具体详细的考察,就笔者所见,目前还做得不够。一些学者在谈到这一 问题时,显得模糊笼统。有的仅停留于对军权下移现象的描述,如春秋中后期 国君亲自带兵出征的次数减少,卿大夫出任军队统帅大大增多,如军队将、佐 之职被少数卿大夫垄断而世袭担任等;有的虽明确指出了卿族发展私家武装是 军权下移的重要原因,但缺乏进一步的具体论述;一些学者往往认为卿大夫通 过担任军职攫取军权,担任了军职就掌握了军权( 笔者认为担任军职与掌握军 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 。总之,系统论述诸侯国军权发展变化的论文 几乎没有。因此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索。春秋时代的军权对君权的影 响有其独特的方式,本文还试图在考察军权变化的基础上,对军权如何影响君 权作一分析。 由于春秋诸国中以晋国史料相对最为丰富,这为研究其军权与君权的关系 问题提供了一定条件。因此本文选取晋国为考察对象,具体考察春秋时期晋国 军权的发展变化及对君权的影响。春秋各国虽具体制度各异,但其政权组织形 式基本相同,军权下移,君权旁落卿大夫是各国的一般规律。3 对晋国军权与君 权关系的考察,也可以反映春秋时期各国这一问题的一般状况。 1 杨伯峻:论语译注季氏篇第十六,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1 8 1 页。 2 有关春秋军权变化的论文见周苏平:春秋时期晋国政权的演变及其原因之分析,西北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2 期:黄朴民:春秋时期列国军权下移现象考析,求是学刊1 9 9 6 年第1 期;陈恩林:先秦军 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杜1 9 9 1 年版第1 4 5 1 5 6 页。 3 春秋楚、秦两国与晋、郑、齐、鲁等中原和东方请国在政治、军事制度上有较大差异。本文所论春秋诸 国一般不涉及楚、秦二国。 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晋国军制的发展演变 一春秋军制的特点 要考察晋国的军权变化问题,首先必须对整个春秋时期军制的基本特点有 一个把握。春秋军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和“军政合一”。 “兵农合”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没有常备军,而是“兵农合一”、亦兵亦 农的民兵。4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不守关隘论:“春秋时列国用兵相斗争,天下 骚然。然其时禁防疏阔,凡一切关隘昵塞之处,多不遣兵设守,敌国之兵平行 往来如入空虚之境,其见于左传者班班可考也。文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 守桃林之塞,注云以备秦。桃林,今潼关也。昭二十六年秋,晋知跞、赵鞅率 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注云以备子朝。阙塞,今伊阙也。二者天下之险,必 待纷纭有事而后遣将设守,重书于册,则其平日之漫无闲御可知矣僖三十 三年秦人袭郑,道自华阴出函谷关,经历二觳及周之冁辕、伊阙,而后至河南 之偃师,行嵌岩深谷中二千余里,商人弦高遇诸途而始觉,而周人、晋人之不 诘也处兵争之世,而反若大道之行,外户不闭,历敌境如行几席,如适户 庭”5 列国不守关隘,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当时还未有常备之军。 常备军时代,都城总是军队驻防的重点,国君宫室必有重兵把守( 不论其 军权被谁掌握) ,不容他人有觊觎之心。而左传中我们未见春秋列国都城有 大军驻守。列国都城内几乎都发生过卿大夫之间或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武力冲 突,但未见哪一方在发生冲突时利用军队( 常年存在的成建制的军队) 或去设 法获得军队的支持。如果有这样一支军队,它肯定是斗争双方竭力争取、控制、 利用的。左传中记载了多次都城内的武装冲突,我们看不到都城内存在这样 一支军队的任何线索。 郑简公三年( 公元前5 6 3 年) :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帅贼以 入,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劫郑伯以如北宫。子西 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盗入于北宫,乃归授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 一关于春秋时期是否有常备军,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是常备军与民兵制相结合。参见 间铸:春秋时代的军事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 9 8 0 年第2 、4 期;李盂存、常金仓:晋国的军制t 山西师大学报1 9 8 5 年第4 期:徐勇:春秋至秦军事制度概述,历史教学1 9 8 9 年第9 期:( 中国 军制史兵制卷,解放军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4 5 页。 5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5 1 7 页。 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 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蠕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侯晋 奔晋。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奔宋。6 卫灵公十三年( 公元前5 2 2 年) :丙辰,卫侯在平寿,公孟有事于盖获之门 外,齐子氏帷于门外而伏甲焉。使祝霞置戈于车薪以当门,使一乘从公盂以出。 使华齐御公孟,宗鲁骖乘。及闺中,齐氏以戈击公盂,宗鲁以背蔽之,断肱, 以中公孟之肩,皆杀之。公闻乱,乘驱自阅门入,庆比御公,公南楚骖乘,使 华寅乘贰车。及公宫,鸿骄魑驷乘于公,公载宝以出。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 衢,遂从。过齐氏,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齐氏射公,中南楚之背。公 遂出。寅闭郭门,蹰而从公。公如死鸟。7 卫庄公二年( 公元前4 7 8 年) :公使匠久。公欲逐石圃,未及而难作。辛已, 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阖门而请,弗许。跄于北方而队,折股。s 卫出公复元七年( 公元前4 7 0 年) :楮师比、公孙弥牟、公文要、司寇亥、 司徒期因三匠与拳弥以作乱,皆执利兵,无者执斤。使拳弥入于公宫,而自大 子疾之宫噪以攻公。 宋景公三十六年( 公元前4 8 1 年) :宋桓魅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 而将讨之。未及,魅先谋公,请以章易薄,公日:“不可。薄,宗邑也。”乃益 毫七邑,而请享公焉。以日中为期,家备尽往。公知之,告皇野曰:“余长魑也。 今将祸余,请即救。”司马予仲日:“有臣不顺,神之所恶也,而况人乎? 敢不 承命。不得左师( 向魃兄向巢) 不可。请以君命召之。”与之乘,至,公告 之故,拜不能起。司马日:“君与之言。”公日:“所难子者,上有天,下有先君。” 对日:“魅之不共,宋之祸也。敢不唯命是听。”司马请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 其父兄故臣日:“不可。”其新臣日:“从吾君之命。”遂攻之。子颀( 桓魅弟) 骋而告桓司马。司马欲入,子车( 车亦魅弟) 止之,日:“不能事君,而又伐国, 民不与也,祗取死焉。”向魅遂入于曹以叛。” 晋平公八年( 公元前5 5 0 年) :四月,栾盈帅曲沃之甲,因魏献子( 魏舒) ,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十年,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7 左传昭公二十年 8 左传哀公十七年 9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左传- 哀公十四年 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昼入绛乐王鲋侍坐于范宣子。或告日:“栾氏至矣”,宣子惧。桓子日: “奉君以走固宫,必无害也。且栾氏多怨,子为政;栾氏自外,子在位。其利 多矣。既有利权,又执民柄,将何惧焉? 栾氏所得,其唯魏氏乎! 而可强取也。 夫克乱在权,子无懈矣。”公有姻丧,王鲋使宣子墨绽冒垤,二妇人辇以如公, 奉公以如固宫。范鞅逆魏舒,则成列既乘,将逆栾氏矣。趋进,日:“栾氏帅贼 以入,鞅之父与二三子在君所矣。使鞅逆吾子。鞅请骖乘。”持带,遂超乘,右 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仆请,鞅日:“之公。”宣子逆诸阶,执其手,赂之 以曲沃范氏之徒在台后,栾氏乘公门。宣子谓鞅日:“矢及君屋,死之! ” 鞅用剑以帅卒,栾氏退,摄车从之栾盈奔曲沃,晋人围之。儿 齐景公二年( 公元前5 4 6 年) :九月庚辰,崔成、崔强杀东郭偃、棠无咎于 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众皆逃,求人使驾,不得。使圉人驾,寺人御而出 遂见庆封( 庆封) 使庐蒲婴帅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宫而守之。弗克,使 国人助之,遂灭崔氏,杀成与强,而尽俘其家,其妻缢。婴复命于崔子,且御 而归之,至,则无归矣,乃缢。1 2 上举各国的内部武装冲突,皆牵涉到国君或执政大臣的生死存亡。我们都 看不到有国家常备军存在的痕迹。冲突双方使用的武装是卿大夫私人武装、国 君少量侍卫或l l 缶时纠合之人员。 列国既不守关隘,都城又无重兵,则无常备军矣。 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各国还无法常年维持一支数千或数万的常备军。 那么实行兵农合一的民兵制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民兵不能一上来就拉上战场, 于是我们看到先秦古籍里讲“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蔸于农隙、獬于既蒸, 狩于毕时”、“春茺、夏苗、秋称、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m ,利用农隙 时间训练民兵,这样遇有战事,民兵可迅速集结成军,开赴战场。战事结束, 兵士又返乡为农。 各诸侯国也还有少量的职业武装人员,他们是国君、卿大夫的侍卫,保卫 国君、卿大夫的人身及富室安全。 “军政合一”是指春秋时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行政长官与军事长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1 2 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 1 3 徐元诰:国语集解刷语上,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 “左传隐公五年 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官合一的军政体制。春秋时军队的组建,是根据地方乡里组织,编成相应一级 的军事建制。地方各级乡邑长官同时又是军队各级军事长官。国语齐语载 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焉”:“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 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 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伍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两百人为 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伍乡一帅,故万人为 一军,伍乡之帅帅之。”当大概反映春秋时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的情况。 唐人贾公彦在研究周礼军制时曾说:“在乡五家为比,以营农事,比长领之。 及其出军,家出一人,五家为伍,则为伍长领之。在家阊胥领一闾,在军则为 两司马领之。在家为族师,在军为卒长。在家为党正,在军为旅帅。在家为州 长,在军为师帅。在乡为大夫,在军为军将。”1 5 周礼军制中“军政合一” 的特点也应是符合春秋时期的历史实际的。春秋各诸侯国的执政一般也即是军 队统帅。如晋之中军将即最高执政官,中军将不仅可以指挥三军,而且还可以 全权处理晋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民政、司法等各方面的事务,甚至还是晋 国法律的制定者。其它各国,如齐国的国氏、高氏,郑国的七穆,鲁国的三桓, 楚国的诸令尹,宋国的诸执政公族等等,在他们执政时都是将相合一,既内理 其政又外御其侮。” 二晋国军制的发展演变 1 晋国兵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关于西周春秋时期的兵役制,研究者一般都要提到国野之制。认为周灭殷 后,统治者居“国”,被统治者处“野”,“国”、“野”分制;从西周至春秋前期, 实行“国人兵役制”,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7 ;认为晋“作州兵”、鲁“作丘 甲”、郑“作丘赋”即是改革兵役制度,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从 而扩大了兵源,使得春秋中后期各国兵力大幅度增加。” 晋国初年“作州兵”是晋国军制发展的一大变革。 1 5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2 0 引贾公彦疏。 1 6 参见李元:论春秋时期的民兵制度,中国史研究1 9 8 7 年第3 期a 1 7 参见杨宽:西周史第五章西周春秋的乡递制度和杜会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陈恩林 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4 - - 1 1 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1 年。 幅参见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1 2 8 - - 1 3 8 页。 5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晋惠公六年( 公元前6 4 5 年) :晋侯使御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 瑕 吕饴甥) 教之言日:“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日:孤虽归,辱杜稷也,其b 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日:“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 至也。将若君何? ”众日:“何为而可? ”对日:“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 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 ”众说。晋 于是乎作州兵。” 关于作州兵,古今学者众说纷芸。 杜预:五党为州,州两千五百家也,因此又使州长各缮甲兵。” 沈钦韩:按周官,兵器本乡师所掌。州共宾器而已,今更令作之也。2 1 惠栋:作州兵者,犹成公之作邱甲也爰田州兵是当日田制兵制改易之 始,故特书之晋之所以强者,未必不由乎此。2 2 洪亮吉:作州兵盖亦改易兵制,或使二千五百家略增兵额,故上云“甲兵 益多”,非仅修缮甲兵而己。8 蒙文通:作州兵就是取消只限三郊才能当兵的规定,扩大及于三遂( 诸侯 三郊三遂,管子说“州者谓之遂”) 。2 4 “作州兵”究竟何意,材料所限,恐难有定论,不过晋国通过“作州兵”, 增加了军赋,增强了军事实力,这一点应该可以肯定。 2 晋国军事编制的发展演变 晋国最大的军事编制单位为军,且一直稳定地存在着军这一级编制单位( 各 军有较为固定的将、佐及属吏) 2 5 。各军又分军、师、旅、卒、两、伍六级编 制2 6 。 自曲沃代翼以来,春秋晋国军事编制变动频繁。 晋侯缗二十七年( 武公称三十八年、公元前6 7 8 年)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 ”左传僖公十五年 2 0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7 年版第2 9 7 页注 5 0 1 2 1 沈钦韩:左传补注,清经解续编卷5 8 7 ,上海书店1 9 8 8 年版a 2 2 惠栋:春秋左传补注,清经解卷3 5 3 ,上海书店1 9 8 8 年敝 2 3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2 9 6 页。 2 4 蒙文通:孔子与今文学,经史抉原,巴蜀书社1 9 9 5 年版第1 9 9 页。 巧春秋其它诸侯国齐、鲁、吴等似也有军一级编制。 2 6 见陈思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1 3 8 页a 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军为诸侯2 7 。 晋献公十六年( 公元前6 6 1 年) :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 2 8 晋文公四年( 公元前6 3 3 年) ;( 文公) 茏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乃 使 ;口毂将中军,御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 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2 9 晋文公五年( 公元前6 3 2 年) :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苟林父将中行,屠击将 右行,先蔑将左行。” 晋文公八年( 公元前6 2 9 年) :秋,晋蔸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3 1 晋襄公七年( 公元前6 2 1 年) :六年春,晋蔸于夷,舍两军。3 2 晋景公十二年( 公元前5 8 8 年) :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苟 骓、赵旃皆为卿,赏章之功也。3 3 晋厉公三年( 公元前5 7 8 年) :( 麻隧之战) 晋栾书将中军,苟庚佐之,士 燮将上军,卸镝佐之,韩殿将下军,萄警佐之,赵旃将新军,钾至佐之。” 晋悼公十五年( 公元前5 5 9 年) :师归自伐秦,晋侯舍新军。” 从晋侯缗二十七年曲沃代翼开始,晋国军事编制经历了一军( 晋侯缗二十 七年晋献公十六年) 、两军( 晋献公十六年晋文公四年) 、三军( 晋文 公四年晋文公八年) 、五军( 晋文公八年晋襄公七年) 、三军( 晋襄公 七年晋景公十二年) 、六军( 晋景公十二年约晋厉公三年) 、四军( 约 晋厉公三年晋悼公十五年) 、三军( 晋悼公十五年以后) 之变。其问在晋文 公五年,三军之外,还建立单独的步兵部队三行,后又罢去。 晋国军事编制变动如是,其总的兵力有何变化呢? 晋文公五年:( 城濮之战) “晋车七百乘”3 6 。( 六卿全出) ”左传- 庄公十六年 ”左传闵公元年 挣左传值公二十七年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 1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左传文公六年 ”左传成公三年 3 4 左传成公十三年。杨伯螋注:“三年晋作六军,而此战及鄢陵之战晋仅有四军,似新上军、新下 军均已取消。说本齐召南注疏考证。”( 杨伯螋:春秋左传注,第8 6 5 页a ) 封左传襄公十四年 3 6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晋景公十一年:( 毫之战) 郁至请师于晋侯,“晋侯许之七百乘”。御至嫌少, “请八百乘”,晋侯许之。”( 章之战,晋国六卿只出动了一半,“卵克将中军, 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3 8 。) 晋平公二十一年:“晋人若丧韩起、杨胖,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 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3 9 晋昭公三年:“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 据童书业先生分析,“至鲁昭公时,晋兵车已达五千乘左右”。 显然,军事编制的变化并不与兵力的变化成正比。换句话说,晋国“军” 这一最高军事编制单位的员额是不固定的,春秋后期的“三军”的兵力不会比 中期的“六军”少。“军”的数量与兵力多少并没有必然联系。从总的趋势看, 晋军兵力是在不断增加的,城濮之战时三军不过七百乘( 可能国内有一定兵力 留守,总计大概千乘左右) ,而至晋昭公时三军已达五千乘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 ”左传成公二年 ”左传昭公五年 柏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2 0 1 - - 2 0 3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a 4 1 关于春秋每乘兵车配置若干人,颇有争论。司马法佚文中有每车“三十人制”和“七十五人制”两 种军赋制度。蓝永尉认为春秋时期每车编制七十五人( 见蓝永尉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9 9 - 1 0 0 页) ;陈思林认为春秋初期为“三十人制”,“七十五人制”是春秋中期以后,列国打 破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改革兵役制度的产物( 见际思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l 柏一1 4 4 页) ; 童书业先生认为春秋“一乘的人数,连乘车者和步卒( 每乘的甲士和步兵的分配似乎没有一定) r 确是 三十人左右”( 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1 9 2 1 9 3 页) :而钱穆先生则谓春秋以车战为主,偶有车 徒相杂,但与车后七十二步卒之说无关( 转引自石璋如:周代兵制搽源,【台】l 丈陆杂志第九卷 第九期) 。春秋各国兵制每乘之人数,由于资料所限,恐难有定论。笔者认为既然春秋各国政治、军事 诸具体制度各异,或许车乘:- k z 芦2 _ 法也各有其制,各国并不尽同。从总体上看,各国春秋中、后期每 乘人数较之前期有增加,应可肯定,而战车数量的增加印意味着总兵力的增加,也应无疑。 四j l l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春秋诸侯国军权的特点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支柱。 军队的重要性对任何统治阶级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失去了对它的控制,也就 意味着自己覆亡的日子不远了。战国以后的常备军时代,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 视对军队的控制,每每选派最为信任的宗室子弟或亲信将领统帅军队,以保王 权稳固:而觊觎王权者,也以侵夺军权为起点,或本人谋求担任军队统帅,或 拉拢军队将领,以求获得对军权的控制。总之,常备军时代,国家常备军是国 家武装力量的主体,控制了它也就控制了国家政权。 我们所要考察的春秋时代没有国家常备军。国家军队只存在于战争发生时 或农隙大蔸时,在大多数时间里,各诸侯国军队成员散而为民,各诸侯国中不 存在一支武装起来的现实的国家军队。因此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军权,不能仅 仅理解为在诸侯国军队集结时( 此时存在一支现实的诸侯国军队) 对军队的控 制指挥权,还应该包括在诸侯国军队未集结时对现实的和潜在的武装力量的控 制指挥权4 2 。而后种形式的军权存在于各国的大多数时间。因此我们将诸侯 国军权定义为对诸侯国武装力量或潜在武装力量( 不一定是正式的成建制的军 队,只要能够武装起来用于对内、对外的武力行动) 的控制、支配权。为了便 于具体考察军权问题,我们将诸侯国军权分为对外作战时的军权( 此时存在一 支统一的诸侯国军队) 和非对外作战时的军权两种情况( 此时不存在一支统一 的诸侯国军队,散而为民,内乱时国君、卿大夫各自集结所属人员) ”。 我们先来分析诸侯国武装力量的构成。 诸侯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在发生对外战争时临时征召的由各阶级、阶层人 员组成的军队。左传哀公二年,晋、郑铁之战,晋上卿赵鞅战前誓师:“克 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 免。”此材料清楚地揭示了当时晋国军队人员的阶级构成:卿、大夫、士、庶人、 工、商、人臣、隶、圉。春秋其它各国的军队阶级构成大致也应如此。卿大夫 4 2 现实的武装力量指国君、卿大夫所属少量职业武装人员,潜在的武装力量指平时为民一定时侯可武 装起来参加武力行动的人员。 1 3 对外作战时,指诸侯国内部致对外,组成统一的诸侯国军队与他国发生战争的时候。春秋各国常有 表凉大蔸之举此时诸侯国武装力量处于与发生对外战争时一样的状态,因此将太茏归入对外作战时- 除此之外的其它时间,划为非对外作战时,包括有其它诸侯国军队参与诸侯国的内部武装冲突的情况, 如晋国的范、中行氏之乱中齐,邦、卫等国派兵助范、中行氏,宋国的华、向之乱中有吴、齐、卫、曹 等国军队参与。 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属于贵族,他们是军队的指挥者,担任高、中级军官,是军队的上层。士是贵 族之最下层,一般充当下级军官或为战车甲士。由于春秋时期作战是以车战为 主,因此士这一阶层是当时诸侯国军队的骨干。庶人者,童书业先生认为是“只 能使用土地而不能占有土地之农民”,“为不甚自由之农民”“。身分低于士, 主要在军队中充当徒卒或服杂役。“工、商者,官府手工业者与官府商人也。 故日工商食官”,“其身分似为半奴隶”4 5 。工匠在军队中承担着维修保养战 车、兵甲、舟船的重要任务。人臣、隶、圉是公室或私家奴隶,战时主要侍奉 主人或服贱役,人数不多。 晋、郑铁之战时已是春秋晚期,当时晋国内忧外患,可以说赵鞅动员了所 能动员的全部人员。这其中士、庶人应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量。就整个春秋时 期而言,士、庶人都是各国军队的主要战斗力量。 谁才能控制掌握这样一支军队呢? 国君是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一国 军队的最高统帅。诸侯国的军权一般掌握在国君手中。这在西周及春秋初年是 不错的。但随着诸侯国内分封制的发展,一国的土地人民为各级封建主等级占 有,国君的军权也随之出现了问题。 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 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周初周公东征后,大封同姓子 弟、异姓功臣及先代帝王之后,此即“天子建国”;自西周晚期诸侯国渐大之后, 诸侯国在其国内也开始分封卿大夫采邑,此即“诸侯立家”:诸侯以下的卿大夫 又将自己封地的一部分封赐给自己的子弟亲信,以立家臣,此即“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这样逐级分封土地人民,形成等级占有制。各等级之间是一种严 格隔离的等级关系,天子臣诸侯,诸侯臣卿大夫( 诸侯之卿大夫) ,卿大夫臣家 臣:天子不能管辖诸侯的臣下,诸侯亦无权管辖其卿大夫的家臣。如左传 成公十一年“晋卸至与周争郐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钾至 勿敢争。”周王不能直接命令谷口至,而要通过晋侯来解决其争端。又如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淫于崔杼之妻,骤入崔氏,崔氏家臣攻庄公于崔氏之家, “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白刃于庙,弗许。皆日:君之臣 杼病,不能昕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撤有淫者,不知二命。”崔杼之家臣与庄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1 2 3 页。 帖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1 2 4 页。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公无直接臣属关系,他们只听命于崔杼,而“不知二命”。这同西欧中世纪封建 等级制中实行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原则是一致的4 6 。 在等级占有制下,名义上诸侯国国君占有全国的土地人民,而实际上,国 君能直接控制的只是他直接管辖的公室属地,对于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及其附 属之民,国君只能通过卿大夫间接控制4 1 。这样一来,诸侯国被大大小小各级 封建主( 国君、卿大夫、豸渣) 分割。在卿大夫领地( 采邑) 上,卿大夫具有 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权力。采邑是国君作为俸禄分封给卿大夫的,按理卿大 夫死后采邑应归还国君,但由于春秋时期实行世族世官制,卿大夫之子往往继 续担任卿大夫,于是采邑也继承下来。这样一来,除非获罪或发生变故,卿大 夫世族的采邑一般都能世袭。显然,这样一种等级占有制具有很大的割据性。 到这里需要引入两个概念:“国人”和“私属”。“国人”一词屡见于左传。 “国人”在西周春秋各国国内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学者对“国人” 的人员构成、身份地位、经济政治状况进行了研究”。笔者赞同徐亮工老师国 人”新解中的看法,认为“国人”与“国野”之制毫不相关,而是春秋时期 东方各诸侯国等级占有制进一步发展的特定产物。“国人”作为国君公室直接管 辖的臣民,与卿大夫之家的“私属”相区别存在。“国人”是包括了从卿大夫贵 族、士以及农、工、商等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各阶层之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在等级制下,为“国”这等级所占有,都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公室直辖之臣民, 因而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事,与“不敢知国”的“私属”截然区别开来。” 以下论述中,如无特别说明,“国人”皆指此意。 “私属”在西周春秋时的文献中称谓甚多,或臼“私人”、“嵇卒”,或日“家 臣”、“家众”,或日“族”、“族属”,皆指卿大夫“家”这一等级占有之臣 民。“私属”不是一个阶级或等级的概念,而是表示一种特殊的人身占有关系。 家臣为“私属”中地位最高的一部分,属于统治阶层;封主家族的一般成员构 成“私属”之中间阶层;而家族内部的非自由人和封土上的原住民则处于“私 拍见徐亮工:等级占有制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化,中国古代史论丛第八辑,福建人民出版社 4 采取这种统治方式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政治制度简陋,尚未有成熟的地方行政制度,将 新征服区分封绘子弟功臣盼取得他们的拱卫支持是一种较好的统治方式。见上文 4 s 关于“国人一的研究,意见很多。多数学者认为国人即是国都中之人但亦包括近郊之人:至于“国 人”之阶级构成、政治作用,更是看法不一。参见杨宽: 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中的三种不同主张, 古史新探)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释国人:田昌五: 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 4 9 见徐亮工:“国人”新解,先秦史论集( 徐中舒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 1 9 8 9 年版。 1 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属”的最下层,是贵族们剥削的主要对象。5 0 再回过头来说军权问题。诸侯国军队的主体成分是士和庶人,我们研究士、 庶人的从属关系,就有助于弄清军权问题。 在等级占有制下,士、庶人也分属于“国”和“家”。卿大夫之家臣一般多 属士阶层,其来源为本族子弟中为士者,以及其它投入卿大夫之家的为士者。 除此之外的士为公室之民。至少在春秋初年,诸侯国中的士大部分应为公室之 民即“国人”。庶人占国人口的大多数,是主要的生产劳动者,在军队中也是 数量最大的阶级成分。卿大夫封邑上之庶人为卿大夫之“私属”,而公邑上之庶 人则为公室之民。 从等级占有制这个角度看,一国之武装力量实际上是由公室之“国人”和 卿大夫之“私属”两个部分组成。“国人”由国君直接掌握,而对于“私属”, 国君只能通过卿大夫间接掌握。这样一来,卿大夫之“私属”成为其实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成为卿大夫拱卫公室的重要力量,郑国子产有言“有禄于国,有 赋于军”5 1 ,即是讲对外作战时卿大夫要带领自己采邑的私属军队编入统一的 国家军队,共御外辱。当然,在卿大夫实力膨胀时,其“私属”也会成为对抗 国君的主要依靠力量。 “国人”、“私属”之区分仅就国内而言,表示等级占有制下一国之民不同 的所属关系。对外而言,他们都是一国之人,战时也编入统一的军队对外作战。 综上所述,诸侯国武装力量就其阶级构成而言,由卿大夫、士、庶人、工 商、人臣隶圉组成( 主体为士、庶人) ;就其成员的所属关系而言,又分为“国 人”和“私属”。武装力量成员所属关系的区分,对研究军权问题有重要作用。 在考察对外作战时,区分“国人”和“私属”意义不大,而在研究国内政治斗 争、考察军权时,这种区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下面再根据春秋时期诸侯国武装力量非常备军的特点及在内部斗争中作用 的不同,将春秋时期武装力量分为三类: 5 d 见上文。 5 1 左传昭公十六年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核心层外围层 类别 类二类 三类 平时为民,可迅速集 散居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 主要为 常各军性质 中武装起来参加行 下层民众中的庶人) ,虽人数众多,但 作为武装力量需临时征召,且在内部 特点动,其作用在一定程 的人员斗争中,这些人能否被利用,有一个 度上近似常备军性质 民心向背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与 的人员 国君或卿大夫关系较远。 国君及卿大居于国都内及近郊之 夫侍卫、宫“国人”( 主要为士)公邑( 县) 之“国人”、卿大夫采邑之 具体身份 室府库防卫及卿大夫“私属”( 主 “私属”( 主要为庶人) 2 人员要为家臣、族人) 上表第一类人员如襄公二十二年传之弃疾( “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 ,昭 公二十一年传之多僚( “多僚为御士”。杜注:公御士也) ,宣公二年传之翳桑饿 人灵辄、赵宣子之车右提弥明,晋语九中赵简子之车右少室周、牛谈。 第二类人员如宋文公二年“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族攻 武氏于司马子伯( 华耦) 之馆”5 3 中的“戴、庄、桓之族”,如下面几条材料中 提到的“国人”:宋共公十三年“( 华元) 使华喜、公孙j j 币j r b 国人攻荡氏,杀予 山”5 4 :郑简公三年“子蠕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郑简 公二十三年“( 伯有) 因马师颉介于襄库,以伐旧北门。驷带帅国人以伐之,皆 召子产”弱;齐景公十六年“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国人追之,又败 s 2 国都外之公邑( 县) 、卿大夫采邑城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与国君或卿大夫关系较密切者,如管理采邑之家 臣、居于采邑之族人等,由于距国都较远,而内部斗争的中心在国都,这些人作为武装力量在内部斗争 中的作用远不如国都中的一、二类人员,因此对于他们,在此分析中忽略不计a 驺左传文公十八年 5 4 左传- 成公十五年 ”左传襄公十年 靳左传襄公三十年 】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诸鹿门”;鲁定公十二年“仲尼命申旬须、乐欣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 之,败诸姑蔑。”5 8 左传中绝大多数卿大夫之间或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武力冲突( 一般发 生在国都城内) 都是由一、二类人员完成的。如来文公二年“宋武氏之族道昭 公子,将奉司城须以作乱。十二月,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 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 华耦) 之馆。遂出武、穆之族。”5 9 如郑简公十二年“子 孔当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甲辰,子展、子西帅国人伐之。”6 0 又 如晋定公十五年“( 苟寅、士吉射) 遂伐公。国人助公,二子败,从而伐之。丁 未,苟寅、士吉射奔朝歌。”“再如齐安孺子荼元年“陈乞、鲍牧及诸大夫以甲 入于公宫。昭子闻之,与惠子乘如公。战于庄,败。国人追之,国夏奔莒,遂 及高张、晏圉、弦施来奔。”“上述内部武力冲突中,参加者均为国君及卿大夫 所属武装人员之核心层第一、二类人员。 第三类人员( 外围层) 较少直接参与内部斗争。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他 们散居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属下层民众,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如主人统 治宽松,颇得民心,则主人需要时可为其出力,如主人征敛无度,不恤民力, 一旦有事,即使征召,也会溃散而逃,甚至倒戈相向。考之左传,国君及卿 大夫在内部斗争中使用第三类人员的事例较少。左传中据邑以叛的事例中6 3 , 根据当时情形,至少部分第三类人员应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叛乱。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国人”和“私属”又可根据春秋时期武装力量非 常备军的特点及在内部斗争中作用的不同,再细分为三类。其中第一、二类人 员是春秋诸侯国武装力量的核心部分,人数较少,战斗力较强( 大多属士阶层) 。 他们是诸侯国内部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左传中记载的历次各国内部斗争,大 多都是由这些人充当主力。在没有国家常备军的情况下,内部斗争中国君及卿 大夫的军事实力最直接地体现在他们身上。国君或卿大夫所控制第一、二类人 员实力的强弱对国君或卿大夫的权力地位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国人”、“私属” ”左传昭公十年 5 8 左传定公十二年 5 9 左传文公十八年 砷左传襄公十九年 乱左传定公十三年 “左传哀公六年 6 3 如左传成公十七年:“高弱以卢叛”、“( 国佐) 以谷叛” 襄公十九年:“( 夙沙) 卫奔高唐以叛” 襄公二十六年:“孙林父以戚入晋”;哀公十四年:“向魅遂入于曹以叛”。 1 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的第三类人员作为内部斗争的工具使用较为困难,他们一般不参与内部斗争。 由上述可知,研究诸侯国军权变化问题,实际上就是考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