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国战国后期赵国名将。生卒年不详。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赵惠文王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被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但远离国土,,廉颇,人物简介,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摄行相国职。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他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前324前251)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嬴姓,名稷,又称秦昭襄王。秦武王异母弟。曾为人质于燕,武王死后归国,于公元前306年继位。在任前期,其母宣太后当权,贵族外戚骄横,大权旁落。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采取断然措施驱逐专权的贵族外戚,废黜太后,重整纲纪。前期任用足智多谋的魏冉为相,日益东进,“天下皆西向,稽首”。后用魏人范雎为相,白起为将,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大破韩、魏、楚军,夺取邓、宛、河东之地,攻取楚都,建立南郡,又联合各国破齐,并大败赵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北),使秦疆土日广,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基础。,秦昭襄王,秦昭王,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和上一个说的一样,还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3天3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课文链接,和氏璧,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背景局势,一、司马迁和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入选中学课本的作品,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合纵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连横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合纵齐楚燕韩赵魏等国联合抗秦连横某些国家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战国形势历史条件,合纵连横,战国的士战国时的士,包括各种人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任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颇、蔺相如,都是当时的士。纵横家士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为了对付南面强大的楚国,虽然对相邻的赵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文章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是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思考问题,1、全文由哪几个故事组成?2、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3、他们有怎样的思想性格?,第一部分(12):廉、蔺简介第二部分(321)写三个故事。1、(313)完璧归赵2、(1416)渑池之会3、(1720)负荆请罪廉蔺交欢,注音,1、缪贤()2、遗赵王书()3、蔺相如()4、燕王()5、夫赵强而燕弱()6、可予不()7、曲在赵()8、奉璧往使()9、大王()10、舍人(),mio,wi,yn,ln,f,fu,png,q,di,sh,臣语曰y召见zho睨柱n奉盆缶fngfu渑池min佯为yng相如虽驽n璧有瑕xi礼节甚倨j衣褐yh肉袒负荆tnjng奏瑟s间至赵jin就汤镬hu欲毋行w与王诀ju度道里du列观gun广成传舍zhunsh刎颈之交wnjng,出自本文的成语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2、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愤怒之极。3、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本文指百姓之间的交往。4、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诚恳认错,请求责罚。5、刎颈之交:刎颈:割头。交:交情,友谊。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阅读12节,思考问题尽量用课文直译回答,1.廉颇蔺相如各是什么身份?2.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开头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12)简介身份既是对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章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1、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2、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阅读3-5节,思考问题尽量用课文直译回答,1.秦王用什么代价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而赵国为什么却犹豫不决?3.缪贤讲述了蔺相如怎样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蔺相如怎样的性格?3.蔺相如是如何回答赵王的询问的?,第3节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并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第4节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烘托、铺垫作用.,第5节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赵王召见蔺相如,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小结第35节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造成悬念,吉凶未卜。,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第6节,秦国不合礼数有三:1.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2.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3.左右侍从狂喜不尊重外臣。,6节相如发现秦“无意偿城”后怎么办1.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2.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3.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79节秦王佯予赵城,相如有何对策1.使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2.私下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第10节归璧于赵,相如如何对秦王交代?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第1113节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概括(313)“完璧归赵”表现相如大智大勇表现方法:直接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渑池之会(1416)1.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2.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缶,反请咸阳为寿3.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辨别文言句式,1、以勇气闻于诸侯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3、求人可使报秦者4、何以知之5、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6、而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判断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被动句),一词多义:,幸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始皇帝幸梁山宫,(宠幸),(幸亏、幸好),(侥幸),(皇帝到某处去),一词多义,徒徒见欺徒以吾两人在也其带剑者,聚徒属班白者多徒行仲尼之徒,(白白地),(只、仅仅),(徒党、同一类的人),(步行),(门徒),一词多义:,亡窃计欲亡走燕此亡秦之续耳亡羊补牢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丢失),(灭亡),(通“无”),一词多义:,以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臣窃以为其人勇土宁许以负秦曲具告以事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徒以两人在也固以怪之矣,(凭借),(认为),(用),(而),(把),(用来),(因为),(通“已”),一词多义:,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拜为上卿臣窃以为其人勇士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之奈何何辞为吾属今为之虏,(是),(认为),(做),(替,制定),(对待),(句末语气词),(被),一词多义:,于以勇气闻于诸侯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长于臣,(在),(与),(被),(比),字词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2、臣请完璧归赵3、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使承担)(使动),(使完整)(使动),(向西)(名词作状语),渑池之会:赵王赴会渑池斗争斗争结果,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一词多义:,幸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而君幸赦臣,(宠幸),(幸而,幸好,侥幸),(侥幸),二、一词多义负秦贪,负其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谦颇闻之,肉袒负荆,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乃使其从者衣褐大王乃遣一介之使,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以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词类活用1、舍相如广成传舍2、左右欲刃相如3、乃使从者衣褐4、而相如庭斥之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6、完璧归赵7、秦王恐其破璧8、宁许以负秦曲9、毕礼而归之10、且庸人尚羞之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我为赵将。,文言句式,2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倒装句:宾语前置:a何以知之?(大王来何操?)b莫我肯顾(古之人不余欺也。)c无乃尔是过欤?(宋何罪之有?)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以勇气闻于诸侯,六、文言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5、我为赵将6、何以知之7、求人可使报秦者8、拜送书于廷,古汉语常识,通假字,可与不:臣愿奉璧西入秦:拜书送于庭:如有司案图: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不,通“否”。,奉,通“捧”,用手托。,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案,通“按”,察看,缪,通“穆“。,孰,通“熟”,仔细。,一词多义,负秦贪,负其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谦颇闻之,肉袒负荆,(依仗,凭借)(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乃使其从者衣褐大王乃遣一介之使,(派)(出使)(让)(使臣),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引见,延请),(拉),(牵,拉,引申为掉转),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白白的),幸而君幸赦臣而君幸于赵王,(幸好,侥幸),(宠幸),以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凭),(用,拿),(来,连词),(用以,用来),(因为),拜为上卿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请以咸阳为赵王寿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请指示王于是相如前进缶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布衣之交,拜,授予官职,患,忧虑,担心,寿,向人敬酒或献礼,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指示,指给看,前进,上前进献,宣言,扬言,到处说,布衣,平民,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衣,穿,名词作状语,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使动用法,完璧归赵完,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意动用法,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文言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我为赵将,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知之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踪是在四百年后。楚威王将此璧赏赐给了有功的相国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经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怀疑为张仪所偷,把张仪打了个半死,张仪因此入秦,凭三寸不烂之舌瓦解了六国的“连横”,玩六国于股掌之间,为日后强横大秦的铁骑踏平六国扫平了障碍。其实昭阳实在是冤枉了张仪。五十多年后,这和氏璧不知怎么的竟流到,课外阅读,了赵国,出现在赵国太监缨贤的手中,赵惠文王便据为己有。此时,秦国势力已十分强大,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便说要用十五城来交换璧。赵王孱弱,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上演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归秦始皇所有了。李斯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璧”两物,说明和氏璧已入始皇之手。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将此玉琢为玺,玉工孙寿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秦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风浪大作,有人献策丢宝镇浪,便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说来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风平浪静。八年后,秦始皇巡狩到华阴,有人持玺挡道,奉还秦始皇曰:“持此还祖龙。”(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而称“祖龙”)始皇帝使人收下玉玺,该人即化作一阵清风而去。不久,秦始皇东巡时病倒于途中,据史记秦记,秦始皇“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即以此玺为天子之权的象征,传给扶苏。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玉玺传给二世胡亥。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把璧献给刘邦。刘邦入咸阴,子婴“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和氏璧成了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协议
- 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方案库
- 艺术流派及发展历程概述: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换规则:六年级英语语法课教案
- 小猪学样550字(11篇)
- 纪念塔课件教学
- 银滩之旅250字(12篇)
- 关于七夕节的英语作文11篇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统计类试卷:统计学在美学中的
- 2025年商务英语(BEC)中级考试真题模拟卷:模拟实战演练
- 变化与更新-2025中国家居家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树懒生活fine-202501
- 《脑卒中与急救》课件
- 九上英语单词表人教版
- 2025年北京车牌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
- 4S店企业职业卫生培训
- 静脉配液治疗操作核对流程
- 检验科糖尿病
- 产科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制度
-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与检修手册
- 拆迁工程成本控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