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专业论文)“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pdf_第1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pdf_第2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pdf_第3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pdf_第4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舞蹈学专业论文)“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山东胶州秧歌(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历 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采用了田野考察的调查记录及中国文化反观法、 历史研究的归纳演绎等方法,就“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历史溯源、形态、现状、文 化属性及功能等凡方面迸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和研究。 全文包括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部分。引言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范 围、研究方法,以及与本文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论述“原 生型”胶州秧歌的形成及发展轨迹。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原生型”胶州秧 歌的现存状态。第二章介绍“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形态及审美价值。第三章就“原 生型”胶州秧歌的文化属性及功能进行详细阐述。结语部分针对“原生型”胶州秧 歌的传承和保护,提出有益的设想 关键词:“原生型”;胶州秧歌;文化功能;审美价值 a b s t r a c t t h ee s s a y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s h a n d o n gj i a o z h o uy a n g g e ( o u co ft h ef i r s tg r o u p n o n - p h y s i c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 ) f r o mt h _ eh i s t o r yo r i g i n , s t a t u s c u l t u r ep r o p e r t ya n d f u n c t i o na s p o c t s i te x p a n d st h ed i s c u s s i o nb a s e do nl o t so fh i s t o r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 w h i c hm e a n t i m eu s 嚣t h ef i e l dv i e w i n gr e c o r da n dt h ec h i n ac u l t u r e l o o k - b a c km e t h o d t h e e s s a yi n c l u d e so p e 口f i n g , t l l f e ec h a p t e r s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o p e n i n gm a i n l ye x p l a i n s t h er e s e a r c h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m e t h o d s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r e l a t e dw i t ht h i s e s s a y f o l l o w i n g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f o r m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r i g i n j i a o z h o u y a n g g e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v i e w p o i n t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 = o r i g i n ”j j a o z h o uy a n g g e s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b a s e do i lf i e l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t a t u sa n d 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o ft h e “o r i g i n ”j i a o z h o uy a n g g e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d e t a i l e dd i s c u s s e st h e c u l t u r a l p r o p e r t ya n df u n c t i o no fi t f i n a l l y , 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g i v e ss o m eh e l p f u l a s s u m p t i o n sa b o u t “o r i g i n ”j i a o z h o uy a n g g e s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p r o t e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o r i g i n ; i a o z h o uy a n g g e ;c u r u r ef u n c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副荦磷。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日期:盆菇7 年 月彦日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中国艺术研究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训圣爪 日期:立印年妒多日 导 日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引言 一、研究意义 “原生型”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民间,是自发参与、自然流交的农民广场艺术。 它既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 以其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征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2 0 0 6 年,“原生型”胶州秧歌己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原生型”胶 州秧歌在漫长的时空中自然生长发育,在新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又面临新的历史机 遇。法国著名的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强调指出:“长期的连续性与短期的 急剧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历史本质的辨证关系。”。由此,研究探讨“原生型” 胶州秧歌现存形态及历史形成过程,对丰富我国舞蹈理论建设、舞史研究,以及舞 蹈创作、教学、表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之所以选定对胶州秧歌现存形态中的“原生型”进行考察研究。原因是: 。原生型”胶州秧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今面临“断代”的危险。“经 历了战乱、繁荣、低谷、新生等不同时期的胶州秧歌,曾经是穷苦人谋生的手段, 也是人们欢庆解放的表达方式,它宣泄着人们的情感,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追求, 成为人们精神调节的平衡体。由于受港口文化的影响,使其汇南北风情,集男刚女 柔于一体,形成了兼容性特征,并含有舞蹈、民间歌曲、戏剧、杂技、武术等多种 艺术元素。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秧歌已 不再是众人娱乐的主体,传统秧歌队也因缺少相对稳定的人员变得所剩无几。秧歌 艺人的故去,使得传统绝技濒于失传。”。抢救和保护“原生型”胶州秧歌对于创造 出更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二、概念界定 “原生型”胶州秧歌是指在自然生成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保有充分的源头性特征 。详见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1 0 o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r 山东省民间舞蹈,2 0 0 5 8 2 8 :4 1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的、以传统的传承方式为基础的及未经质变性加工的胶州秧歌。它既包括历史上记 载和传说中的胶州秧歌,也包括建国后至今,在胶州地区农村由农民亲自表演的、 在各类场合出现的、以传统表演程式为主的胶州秧歌它是流传在以山东胶州为中 心,辐及高密、即墨、黄岛、胶南等县( 市) ,深受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至今已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老百姓也称之为。地秧歌”、。跑秧歌”、“耍秧歌”。 建国后,为与其它地区和形式的秧歌相区别,又常称作“胶州大秧歌”。“原生型” 胶州秧歌,。不是一种简单的纯秧歌表演形式,它原有七十二出秧歌小戏,现已整 理出三十五个剧目,就某种意义而言,它是中国戏剧的一个地方剧种。”。近几十年, 我们通常所说的。原生型”胶州秧歌,主要是指胶州秧歌戏前的跑场( 舞蹈部分) 。 目的是用来招徕观众,打开演出场,为其后演唱小戏做预备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历史学研究中基本的文献分析归纳法,田野实地调查材料分析等方法, 以期对“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历史溯源、流交、文化属性及功能、审美价值、保护 发展等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笔者也尝试运用了中国文化的反观法( t h el o o k - b a c k m e t h o d ) 来分析。庄孔韶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宇宙观、思想、知识、 制度和行为系统总是有可以追寻的线索,高层文化与基层文化的历史性传递与关联 过程,提供人类学田野工作反向观察,以及寻找文化解释的基础。其中,作为主流 的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目标达成千余年,政治、道德、教育和礼制融为一体,并 主要是单向从高层输导至基层,故反观法的文化理解具有被优先考虑的田野工作方 法论地位。古往今来,由中国高层精英文化代表的大传统和基层大众文化代表的小 传统之间,保持了历史性的关联。文化的反观法绝不是简单的文化线索追寻,而是 对中国文化本质的学习与理解过程。文化的反观法还将在人们急于向前走的时候, 提供回头看的历史借鉴。”本文也试图从此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原生型”胶 州秧歌历史发展中所呈现的某些被上层文化样式影响的现象,来揭示“原生型”胶 州秧歌表演形态上的变化原由。 四、成果简述 在对“原生型”胶州秧歌的综合研究上,1 9 9 2 年, 胶州大秧歌( 作者:吕 。参见高杷杰形式变革发展 j 】舞蹈:1 9 9 1 ,4 :1 4 o 参见张志康胶州秧歌和大秧歌的起源 j 】越然台: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主办,2 0 0 6 4 :3 2 o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 9 2 0 一1 9 9 0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 0 0 0 :4 8 7 2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文化艺术出版社) 一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对胶州秧歌 的历史( 至1 9 9 1 年) 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就小调秧歌的行当、音乐、 服饰与道具、舞蹈动作、常用队形图案、场记说明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一部分对本 文的写作提供了最详实地“原生型”胶州秧歌的文字资料。第三章从小戏秧歌的“安 锅”、演出习俗、曲牌、剧本、轶闻、秧歌班的编制将胶州秧歌的“小戏”部分一 一说明。其中附有传统小戏秧歌本戏拉磨全文及表演程式图、常用唱腔曲牌曲 谱。此外,建国后的胶州秧歌剧七月七剧本也附于书中。第四章资料附录包括 胶州秧歌师承关系示意图、人物略传、活动范围示意图、秧歌安锅点资料。 胶州文化志中将胶州秧歌列入第三章传统文萃部分的第一节,简要概述了秧 歌的历史形成发展、剧本、曲牌、师承关系、行当,演出性质等。 胶州史话中梨园戏舞部分主要讲述了胶州秧歌的历史,特别对1 9 9 2 年首届 胶州秧歌会和大型秧歌剧清风明月秧歌乡作了文字梳理工作。 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中的胶州秧歌浅探是在胶州大秧歌一书正式出 版之前,铁原、高峰、志蕴、冷伟从1 9 8 3 年9 月2 7 日至1 9 8 4 年l o 月2 5 日,在 长达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对胶州秧歌史料进行收集、挖掘、整理的成果。具体内容包 括:胶州秧歌的形成、小戏秧歌的创始人、编剧人、安锅、编制,演出形式、南北 路秧歌的竞争与发展、解放前后胶州秧歌的流变、艺术特点、编剧及剧本。 1 9 9 1 年,舞蹈杂志第四期啊! 金胶州一栏,共五篇文章分别专题报道 胶州秧歌的形成交革发展、动律形成分析、“翠花扭三步”、秧歌仙子一胡志蕴等 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 1 9 9 8 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分别从概述、音乐、造型,服饰、 道具、动作说明、常用队形图案、场记说明、艺人介绍几方面对胶州秧歌原生的文 化形态及动态作了记录。同时,胶州秧歌的特征与形成( 吕文斌载于舞蹈艺 术1 9 9 3 年4 5 期) 中的动态来源分析、风格产生条件、传统审美习惯等对本文的 写作起了参考作用。试述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张红黎载于舞蹈艺术1 9 9 2 年第一期) 中拧动是胶州秩歌的筋骨,力动是血液,曲线则是胶州秧歌的外部形态 等观点,令笔者受益匪浅。 此外,胶州市文化馆提供了秧歌风一书,及胶州市文化节预演节目、 秧 歌情、 唢呐秧歌曲等音像资料,为整理“原生型”胶州秧歌的现状提供了重要 参考资料。近期,笔者又深入胶州大沽河地区进行田野考察,体会了当地的民俗民 情,了解并掌握“原生型”胶州秧歌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核实了间接资料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3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览及文化解读 对于上述有关胶州秧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已经较全面的论述了。原生型” 胶州秧歌,如:“安锅”的情况、师承关系、人物略传、小调秧歌、小戏秧歌等方 面论述准确细致。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认识问题水平受当时政治的影响较 大,有一些真实情况并未涉及。特别是对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历史流变过 程论述不够详尽,仅仅是对每一年大事件的罗列,还有一部分具体事件及人物并未 提到。此外,针对“原生型”胶州秧歌的起源、兴起及服饰色彩等存在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对此进行归纳和整理,进一步完善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原生型”胶州秧歌 发展的历史。 4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第一章“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形成及发展轨迹 第一节“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历史溯源 一、“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孕育土壤( 母体) 金胶州 胶州,因胶水。水色如胶”而得名。夏、商为莱夷之域,周初,东有莒、西有 介,莒南迁后为计。胶州志大事记载:“周武王十三年( 巳卯) 都于计”( 计, 即计斤,在今胶州南关城子村) 。秦。置黔陬县。北朝北魏永安二年( 公元5 2 9 年) 设胶州,这是胶州为地名之始。隋,立胶西县。唐,设板桥镇。地名历经更达。1 9 8 7 年2 月1 2 日,国务院( 1 9 8 7 ) 2 6 号文件“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位于北纬3 6 。0 0 - - 3 6 。3 0 , 东经1 1 9 。3 7 一1 2 0 。1 2 ,总面积1 2 1 0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 5 4 9 公里,东邻 青岛市城阳区、即墨市,西靠高密市、诸城市,南接胶南市,北连平度市。全市辖 1 3 镇5 个街道办事处,8 1 1 个村民委员会,6 1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7 8 万人,汉 族人口占9 9 6 。 胶州是一个历史底蕴十分丰厚的古城,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从出土的三里 河文亿遗址和里岔赵家庄遗址考据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唐宋到明清,胶州以滨海 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海港,商业贸易相当发达,素有“金胶州”之 美称。现在胶州东邻青岛港、流亭国际机场,市区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胶济、胶 黄、胶新铁路横贯境内,济青、环胶州湾、同三、青莱高速公路、2 0 4 国道纵横交 错,还有渔港码头一处。( 见附录7 ) 胶州是进出半岛的咽喉,重要的交通枢纽。这 一切直接造就了它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原生型”胶州秧歌的起源说 “原生型”胶州秧歌当初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农村的秧歌小戏,以胶县附近的 嗷州 o l h t t p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m v i e w 4 9 7 4 5 h i m o 以上两段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r 山东省民间舞蹈。2 0 0 5 ,8 2 8 :4 5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东小屯、南庄、后屯等村最为盛行。就其起源目前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起源说: ( 一) 乞讨说 目前普遍认为,“原生型”胶州秧歌最早诞生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树,据秧歌 老艺人口头资料称:“东小屯村马赵二姓为胶州秧歌的始祖,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 史。”早在宋、明年间,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市,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 之一,是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南北 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相传,明末清初,由外地逃荒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 的东小屯村定居,以卖包烟( 当地的一种土烟) 为生,故东小屯又名包烟屯。由于 天灾兵祸,马姓赵姓两户人家依靠卖包烟实在维持不了生活,只得弃家出走流浪关 东。传说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共三代人。在逃荒的路上, 开始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予”,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 背翠花包( 一种兜售妇女用品的专用包裹) 、儿媳、孙女则以团扇彩巾做简单道具, 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这就是“原 生型”胶州秧歌的雏形j 马赵两姓人家在关东度过了血泪的十二年,秧歌老艺人王昭松演唱的传统秧歌 段子关东五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闯关东的生活:“一更里,遇撞着老天爷大雨 直倾,二更里,闯关东两泪潺潺”从胶州志的记载中可以推算出马赵二 姓人家从关东返回胶州后约经过几代人七、八十年的时间,继续发展他们的乞讨艺 术,至清乾隧年间胶州秧歌已经初具规模。正如清咸丰已未进士著名文人宋观炜, 幼年观看胶州秧歌后,所写诗云:“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 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 二) 戏剧说 就“原生型”胶州秧歌的起源,也有学者认为它的起源和演变更早,应和元杂 剧折子戏雏形时期并存,其起源时间至少应在宋末元初。齐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张 志康先生从小就生长于胶州大沽河畔的秧歌之乡,对秧歌的喜爱促成他在近二十年 问对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形式、内容作过详尽的考证研究。他认为:“胶州秧 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是一种戏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 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这样一个形式多样、文化内 涵丰富的地方剧种,不可能形成于一个不足百户的边远村庄,而应该是围绕胶州海 运文化应运而生。”t 中以上两段参见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胶州大秧歌 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杜1 9 9 2 :1 - 3 审笔者根据采访张志康先生的记录整理而成时问:2 0 0 6 年1 2 月8 日地点:胶州市文化馆 6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北宋时期,胶州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自 明以后因为海退,港口逐渐远离胶州城区,成为胶州湾内循环使用的地域性小港 张志康在 胶州秧歌与大秧歌起源考一文中曾这样指出:“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 江南地方曲调,吸收北方杂剧的精华,形成的新艺术形式。根据胶州秧歌的曲牌、 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传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推断,胶州秧歌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 关系,其起源的时间至少应在宋末元初。”全文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论证“原生 型”胶州秧歌与杂剧有关。就表演形式而言,胶州秧歌剧是广场( 街头) 四方连续 可视性表演形式,演员表演面对的是四周观众。据考证,这种表演形式来自于早期 的戏剧。如顾学颉著元明杂剧:“近年在晋、陕、豫交界地区发现的宋辽金元时 代的戏台遗址,不下十来处之多。其中最早的名为舞亭,是个建筑在露台上面 的亭子,可供四面观众观看。”这说明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从民间广场表演艺术发 展而成的就演员的角色而言,它同杂剧的行当惊人的相似。顾学颉著元明杂剧 载:“元杂剧中演员的角色( 行当) ,可分为四大类别,即末、旦、净( 包括丑) 、 杂,而以末、旦为主,每类之中又各分许多细目。”胶州秧歌剧中角色分别是:小 嫂( 花旦) 、扇女( 花旦兼青衣) 、翠花( 青衣兼老旦) 、棒槌( 末,即小生兼武生) 、 鼓子( 老生兼丑) 、膏药客( 杂)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余论中有过一个总括 的说明:“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 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 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胶 州秧歌剧演出形式的构成基本符合上述论断。歌舞、滑稽、缘饰故事这三大要素, 在斜沟崖,南庄村等秧歌剧表演形式中明显地具备这个特点,看得出这三大要素的 存在。此外,胶州秧歌剧与元杂剧有关的第三个证据是曲牌和剧本的近似。解放后, 对胶州秧歌剧调查挖掘所得曲牌主要有两类:唢呐曲牌,主要包括得胜令、打灶、 水浪音、小白马、斗鹌鹑、八板、扇簸箕等;唱腔曲牌,主要包括扣腔、锯缸、打 灶、叠断桥、男西腔、女西腔等;小戏剧本,包括大离别、小离别、想娘五更等7 2 出( 本) ,现仅查到了3 5 出( 本) 。上述曲牌中的“得胜令”、“斗鹌鹑”在元杂剧 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本中均有使用,特别是王实甫的西厢 记,。斗鹌鹑”曲牌反复使用了七次,“得胜令”使用了五次。“不以歌舞为主,而 以故事为主”,秧歌剧的演出有自己的“演奏曲牌”,“唱腔曲牌”,又有自己的“剧 目”,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不同的历史时期,戏剧艺术的发展应该具有不 叼鲢志康胶州秧歌和大秧歌的起源e j 超然台: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主办,2 0 0 6 ,4 :3 2 a 特引自齐森华曲论探胜 i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5 ,4 :1 7 8 7 。原生墅”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同的时代特征。胶卅秧歌剧的这一艺术形式,其剧目、服饰,道具、色调、人物的 动态,神韵等,都体现出宋元时期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社会习俗以及民族精神。 至此不难看出,胶州秧歌剧与元杂剧之问所存在的关系不是同接的,而是一个时代 的文化现象统一产物。 据张志康介绍,胶州秧歌剧中舞蹈的“三道弯”的形成是受南方采茶调的影响。 早期,南方商人来到胶州,通过男扮女装来表现南方女性的柔美,为突出女性的曲 线美,从而渐变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给人一种特有的“螺旋美”。胶州与大江 南北的通商,进一步丰富了秧歌剧的表演形式及内容。此外胶州秧歌剧女性演员“翠 花”和“扇女”用的道具均是折扇,从道具折扇来看受朝鲜影响较大。据宋代郭若 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的记载,折扇是宋代从朝鲜传入我国,胶州是当时对朝通商 的最大码头之一,折扇从朝鲜传到胶州是顺理成章的。总之,外来文化的传入、南 北文化的交流,及宋杂剧的兴盛等特定的历史条件孕育产生了胶州秧歌。 综上所述,“原生型”胶州秧歌第二种起源说是从其本身保存的信息去考证,它 与宋元杂剧、折子戏有密切的关系,并非是单纯因讨饭而产生的民间艺术形式。胶 州秧歌现存的曲牌,剧本和民间表演的四方连续的演出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从宋 辽金至元杂剧演变过程的活标本。 “原生型”胶州秧歌究竟上溯到何年,目前尚未发现确实的实证材料。综合上 述两种对于起源的不同观点,本人同意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原生型”胶州秧歌与 我国汉族其它传统民间秧歌大多具有类似的起源模式,它“是多源的汇聚,在漫长 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沉淀,形成歌、舞、剧、杂( 艺) 多种民间艺术的混合 体而流传至今的。”m 第二节4 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 一、“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兴起 目前,因关于“原生型”胶州秧歌的起源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从而对其兴起 说法也不相同。 1 9 9 2 年,由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出版的胶州大秧歌一书中就兴 起是这样认为:据乾隆版胶州志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阗竟夜” o 薛亦冰秧歌源流辨析 j 】,舞蹈艺术:1 9 8 5 ,4 :1 2 7 8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所谓。陈杂剧”,应该说指的是胶州秧歌剧。该志成书于1 7 5 2 年,胶卅在此之前无 任何杂剧。茂腔入胶州为1 8 6 2 年,八角鼓入胶州为1 8 8 3 年,胶州渔鼓为1 8 9 5 年, 胶州大鼓为1 9 3 4 年,胶州梆子为1 9 1 1 年。秧歌老艺人唐振敬、王昭松的口碑资料, 可以确认胶州秧歌在乾隆十二年就“红火”。1 8 5 6 年( 士2 年) ,据清宋观炜的秧 歌词中也曾载道:。击壤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 谁将旧谱求。” 清同治四年( 1 8 6 4 年) 楼子埠村秧歌艺人刘彩( 1 8 3 1 1 9 1 8 ) 在本村“安锅” 嚏场排戏。据马店中村宋祥月、楼子埠村于连槐、李少明、宁光新、李风柱,以及 刘彩的族孙刘长兴追忆,刘彩是第一个专门教场排戏,演出了马店村秧歌艺人纪鸣 珂( 1 8 3 4 1 9 1 4 ) 、殷洪琴( 约1 8 4 0 一1 8 9 8 ) 口头创造的秧歌小戏 裂裹脚, 后被人尊称为小戏秧歌的创始人 民国九年( 1 9 2 0 ) 秋,后屯村出现了一位非嫡传的秧歌爱好者,陈銮增。他精 通拳棒,一生鳏居,不会种田,靠走江湖过生活。在胶州、高密、即墨一带颇有名 气。至1 9 2 7 年,他创立的“武秧歌”自称一派,与刘彩的“文秧歌”相对,并首 次闯进县城( 之前秧歌系下里巴人杂耍,从未进县城演出) 在县城南窑头街安锅排 戏,深受市民的喜爱。此时,文秧歌不甘示弱,努力在“文”上下功夫,除在唱腔、 音乐、化妆、剧目作了一番调整之外,并派专人去苏州购置戏装,旦角演员一律“包 大头”,以最优良的组合也开进了县城。两路秧歌很快由竞争到合作,甚至两路艺 人同台演出。 “安锅”训练演员形式的出现,“小调秧歌”。过渡到“小戏秧歌”、两路秧歌 的相互竞艺等一系列交革,使得“原生型”胶州秧歌扩大了观众范围和流传地区, 为其以后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兴起说中1 8 6 4 年,刘彩被后人尊称为小戏秧歌的创始人, 这便意味着“小戏秧歌”刚刚开始,却比1 8 5 6 年( 士2 年) 据清代宋观炜之秧 歌词推断胶州秧歌派生而成的“小戏秧歌”的出现晚八年,自相矛盾,不能自圆 其说,并且仅以诗的年代来认定胶州秩歌剧的形成年代本身是不科学的。特定的地 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是形成“原生型”胶州秧歌的重要条件。胶州地处胶州湾畔,在 唐宋时期胶州码头( 港口) 因胶州的盐业大量生产,昌邑的丝绸经此出口至东南亚, 使码头发展为中外、南北通商的重要商埠,这一时期是胶州码头发展繁荣的鼎盛阶 o 。安锅”指。小调秩歌”发展成为。小戏秧歌”后,原有的。唱门子”改为。广场演出0 由“临时搭班混 饭吃”到。坐科p l l 练,营业演出”老艺人习惯把坐科这种形式称作“安锅” o 小调秧歌又称为跑场秧歌,是由舞蹈加民歌两部分组成。简单地说。就是。扭扭唱唱” 小戏秧歌是指通过歌舞来表演故事,有编剧及剧本,以戏为主,即秧歌剧 9 。原生型胶,f i 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段。范文澜中国通史载:“宋代的戏剧,统称作杂剧,但已没有完整的剧本流 传,它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宋元的叙事体改变成为代言体。 二是在曲调上更多的采用了民谣小曲。元杂剧产生金元之际,到元成宗时而臻于极 盛。它是宋金元以来的戏剧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土壤中生长繁荣 的。”m 。原生型”胶州秧歌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那么经济繁荣的胶州城里的达官 贵人,富商豪贾,更需要消费娱乐,满足他们的生活享受。同时,蒙古统治者将各 族人划分为四大类、十个等级,极力的压制汉人,科举考试被长期废除。文人的社 会地位低下,熟悉社会生活,纷纷投身到杂剧的创作中来。退耕还牧、挥霍掠夺来 的财富造成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高度繁荣的城市经济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对 杂剧的兴盛起了促进作用。“原生型”胶州秧歌就在这样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兴 起的。当蒙古族统治者统一了中国以后,他们充分的认识到胶州码头军事的重要性, 封闭了码头,港口贸易开始衰落,对外国际交流职能消失。自明朝以后,因为海水 外退,胶州码头成为胶州湾内循环使用的地域性小港,城市商业地位下降,市民文 化失去了活力。“原生型”胶州秧歌由市民文化艺术,退缩至胶州市郊区周边农村, 没有很大的离散和迁徙,长期固着在胶州这块土地上。 二、“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兴盛 “原生型”胶州秧歌自兴起以来,经历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直至民国期 间才出现明显的守旧倾向,转入低潮。如今,它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秧歌种类,却能 名噪一时,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影响。尽管它的存留地交通不便,甚为偏僻贫穷的 农村,却居然成为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全国秧歌中的佼佼者,这不能不引起人们 的惊奇和深思。 那么,“原生型”胶州秧歌是如何跻身为全国秧歌中的佼佼者? 应该说这是新 中国成立后,中央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各级地方政府在积极落实党的文艺“双百” 方针工作的情况下,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像雨后春笋一样得到了新生。“原生型”胶 州秧歌第一次被全省人民初识,是在五十年代初。胶州专署文化科科员李建斌同志 作词,中心文化官员尹文祥同志根据“原生型”胶州秧歌中的“扣腔”为基调改编 创作的曲子,命名为“赶集”,由平度县文化馆馆员参加山东省汇演一举成功并获 奖,就此引起文艺界的重视。在李建斌的倡导和组织下,把“原生型”胶州秧歌的 各种行当的老艺人( 比较有名的) 请到了文化馆。同时,文化馆又调集了一支由工 。范文澜中国通史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8 :1 0 0 1 0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人、农民和文化工作者组成的新型秧歌队( 业余) 这些秧歌队员打破了陈规旧律, 改男扮女妆为女性角色女性扮演,开创了女性参加“原生型”胶州秧歌的新纪元。 新组成的秧歌队员,按“原生型”胶州秧歌行当进行了分工,并按自己的行当向多 名同一行当的民问艺入学习。艺人们把自己的秧歌知识无一保留的向新学员传授, 新学员在博采众长的前提下,总结了每位老艺人的艺术特点,使“原生型”胶州秧 歌集全县秧歌队的精髓于一体,丰富发展了新组成的“原生型”胶州秧歌。此外, 胶县文化馆的音乐工作者尹文祥、刘立潮同志也根据老艺人的演唱进行了记录,但 因老艺人来自不同的地域( 胶县境内) 所唱曲调也有差异,这给记谱工作造成很大 困难。后又借调金光茂腔剧团的郭秋潮同志来文化馆帮助记谱,他走村串户,采访 老艺人真实记录民间“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全部曲调,最终定稿于1 9 7 3 年5 月1 2 日。尹文样、郭秋潮两位同志为五十年代“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 新组成的“原生型”胶州秧歌队,根据原有的表演形式进行了新的编排,将七 场及变场的重复部分删去,把十字梅、大摆队、四门斗,挖心、快四门斗,圆场综 合在一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了“原生型”胶州秧歌的总体特征,、把“原生 型”胶州秧歌可四面观赏的场式,改交成现代舞台扇面形的场式。从广场街头正式 走向了舞台,“原生型”胶州秧歌走向舞台的演出,受到了广大胶州人民的认可和 欢迎。在胶县演出成功后,1 9 5 2 年参加了青岛地区的文艺会演并大获全胜。原因除 “原生型”胶州秧歌自身的艺术魅力外,演员的精湛技艺和两位唢呐伴奏者的高超 演奏征服了青岛市的观众和参加会演的全体同行。在此次会演的同时,青岛市决定 成立“红旗歌舞团”,唢呐演奏者高义伦、耿世业。鼓子的扮演者高愈诚( 这次会 演获表演二等奖) ,扇女的扮演者吕桂兰,小嫂的扮演者梁慧芬,翠花的扮演者刘 波被留在青岛组建“红旗歌舞团”。除上述留下的演员之外,又增加了歌舞团的其 他演员,重新组合了。原生型”秧歌队代表青岛地区参加了山东省文艺会演,获得 成功。作为优秀节目向省级领导汇报演出时,“原生型”胶州秧歌被排在最后定为 压轴节目。演出时观众掌声如雷,特别是由高愈诚扮演的鼓子,以高超的技术技巧 由舞台后场一串小翻快速连续翻至前台停住亮相,就地向后跳起转身背向观众,在 伴奏乐慢节奏的伴随下矮子步行至后场。他的表演精彩流畅将鼓子的表演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度。省城会演的成功为“原生型”胶州秧歌赢得了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的 美誉。 为建国后5 0 年代“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兴盛起到推动作用的两个人:一是胶 县文化科科员李建斌( 自杀于文革) 的倡导和组织。二是胶县城关镇人民公社副社 1 1 。原生墼”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长王圣功( 儿时擅长小嫂表演) ,第一个提出女性表演必需做n 4 , 臂绕8 字他不 但把“原生型”胶州秧歌的表演形成一套完整的教授理论,而且在工作之余亲自组 织胶州城内的青少年学习。原生型”胶州秧歌的表演技艺。后因此事,王圣功被调 到胶县工会工人文化宫任主任。在这期间,他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为“原生型”胶 州秧歌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原生型”胶州秧歌的现存自然状态 ( 一) 田野考察实录 近期,笔者深入胶州实地考察“原生型”胶州秧歌的现状,通过胶州市文化馆 的协助对南庄村、东小屯村、斜沟崖村进行了走访。在此过程中发现,胶州市现存 近百支秧歌队伍中只有三支保留了+ “原生型”胶州秧歌样式。大多数秧歌队表演的 是其它形式的秧歌,如腰鼓、舞龙、早船、大头娃娃等考察的具体情况如下: 1 、南庄村 南庄村位于胶州城东约1 0 公里处,辖属股东镇,此村又分为四个自然村,每 个小自然村约五、六百户人。村民原以务农为主,现以在外务工为主。 2 0 0 7 年1 月2 2 日下午一时左右,在南庄村二村秧歌老艺人姜成雨家中,老人 谈起了他一生热爱的秧歌在此之前据胶州市文化馆的范立恩馆员介绍,姜老师是 南庄村仅存八位秧歌老艺人中不论是唱,还是舞都是较全面的一位。 秧歌老艺人姜成雨( 见附录6 ) 生于1 9 4 0 年,现已6 7 岁,大约从十四岁起开 始学习秧歌。他先后跟随王兆伦、王昭松、王兆兴、李福星、姜本山等秧歌艺人学 习。当时,学习秧歌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拜师仪式及称谓,正因同在一个村子,相 互之间很熟悉,师徒之间一般以长幼相称( 叔叔、大爷等) ,通常跟着一位艺人学 完他所擅长的角色和小戏之后,又会随着其他艺人学习。比如:王兆伦擅长小嫂, 王昭松擅长翠花,姜本山擅长鼓子、棒槌。总之一句话,谁会的戏多、花架势( 动 作) 好,谁的学员就多。 据老艺人回忆:最初学秧歌是在秋收之后农闲之时,老师每天8 点钟吃过饭之 后,便带领十几个孩子来到村头江沟崖“吆腔”。刚开始要求学员躺在沟崖上,用 帽子盖着脸,老师唱一句,学员学唱一句。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就能听出谁的嗓音 如何。待下午三点钟吃过饭后,就开始练舞,晚上说戏。对于学得快、唱得好的学 员,老师会依据各自不同的外形和嗓音特点分配角色,排练剧目。三个月之后,从 正月初三开始,每户自己攒钱置办服装,雇喇叭匠子( 乐队) 组成秧歌队,然后到 各村去巡演,走到哪村就住到哪村。前后至少历时十几天,有的甚至会一直持续到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清明。建国之后,广大妇女得到了解放,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有所转变,上级文化部 门又十分重视秧歌,将秧歌中原有男扮女装的表演形式变成真男真女的表演形式。 在南庄村,姜溪美、姜欢美等是第一批胶州秧歌的女角演员。她们一般是十五六岁 的小姑娘,体型好、相貌好、嗓子好,通过队里领导到各家做工作,得到长辈同意 之后,便加入了秧歌队。此时,胶州秧歌己进入了繁盛期,胶州城内外各村几乎都 有自己的秧歌队,百姓们陶醉在欢快的秧歌声中 文革期间,秧歌队基本就不再串村演出了。直到七十年代末,有些村的秧歌队 重新被组建起来。南庄村,也重新召集秧歌艺人,排练了李三娘推磨、王小赶 脚、小姑贤、双拐、锯大缸等剧目。姜成雨介绍,这时的老腔,由于不易 听懂,年青人不喜欢,演出机会逐渐变少,而南锣通俗易懂,演唱得多一些。 此外,在找演员排练时也遇到了困难,村子里人大多已不种地了,外出打工居多, 只有放假过年时才回来。但胶州秧歌的角色要求又十分严格,必须要凑齐十个人, 才能排戏。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增多,因而好秧歌的人也 不如当年尤其是年轻人。一次秧歌队的排练、演出变得十分不易。1 9 9 0 年,为克服 这一现状,姜成雨借在南庄村小学看大门的机会,得到了学校支持,组织了一支小 学生秧歌队。他从在校二年级的学生中,挑出学秧歌有灵气的学生进行培养,因考 虑到学生年龄小,姜老师主要教秧歌中的跑场( 动作) ,唱腔涉及较少。这支小学 生秧歌队在儿童节、农历正月十五等节日中,都有出色的表演。后来,姜成雨离开 了南庄村小学,学生也相继毕业,秧歌队也随之解散了。如今,在家养老的姜成雨 对于南庄村秧歌的未来表示担忧,他希望上级领导能给予支持,采取有效措施,提 供必要保障,南庄村的秧歌才能后继有人。 2 、东小屯村 东小屯村位于胶州城北1 0 公里,辖属马店镇,共1 6 0 户,约6 0 0 多人口 早在1 9 5 6 1 9 5 7 年,本村的谭敬殿老艺人就曾应邀赴山东省歌舞团、山东 省艺术馆任秧歌教练。谭敬殿,乳名龙儿,1 9 1 6 年生于马店镇东小屯村,擅长鼓子、 翠花。他是颇有名气的秧歌艺人姜敬山的学生。姜敬山( 1 9 1 2 1 9 9 0 ) ,从十二 岁起师承王月等学习秩歌,先学小嫂,后改行演翠花,艺成之后,演戏6 年,1 9 3 6 年起先后在陆家村、楼子底、大王戈庄、小王戈庄、十五里夼、五里堆等地安锅教 学8 年。建国后,在历代挖掘胶州秧歌中,姜敬山带病传授,为发扬光大秧歌艺术 做出了杰出贡献。学生谭敬殿继承了他的意志,五十年代便参加了“原生型”胶州 秧歌向中央领导人的汇报演出,并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的秧歌爱好者。据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谭敬殿的学生现“原生型”胶州秧歌的第六代传人杨茂坤介绍,谭老师的为人好, 对学生有耐心,自身唱得好,扭得美,一直受村里人的爱戴。大约三年前谭老师病 逝,继承和发扬东小屯秧歌的重任便落到了杨茂坤的身上。 据胶州市文化馆馆长张剑介绍,东小屯村是近些年来对传承“原生型”胶髑秧 歌最重视、贡献最大的一个村。1 9 9 6 年,东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问艺术之 乡”称号。2 0 0 5 年1 1 月,文化馆在看望秧歌老艺人时,年近9 6 岁的东小屯老艺人 杨学顺,还兴高采烈的和工作人员谈秧歌,并唱了四五首秧歌小戏的唱段,称自己 是一个秧歌队的“秧盘”( “秧盘”是指不下场的秧歌队成员,他们称场上表演的秧 歌演员为“科班”) 但在0 6 年春节前,文化局领导走访老艺人时,老人的身体状 况已不允许再唱了。1 9 9 1 年,“原生型”胶州秧歌研讨会期间,张馆长曾多次采访 杨茂坤,从他那里纪录了许多秧歌曲牌、锣鼓经和小戏唱段,但从1 9 9 4 年杨茂坤 喉咙动手术后,他已经不能正常说话了村里八十年代末组建的秧歌队,由于人员 的流失也已不存在。2 0 0 6 年,东小屯村挂上“胶州秧歌发源地”的名牌,2 0 0 7 年, 计划兴建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秧歌文化大院。目前,东小屯村在杨茂坤和妻子李在 慧的组织下培养了一支小学生秧歌队,已经受到广泛好评。( 见附录6 ) 2 0 0 7 年1 月2 3 日上午十点钟,秧歌艺人杨茂坤和李在惹在家中接受了笔者的 采访。今年6 0 岁的杨茂坤已不能讲话,妻子李在蕙经常会对来访者说:“俺从6 岁 就跟爷爷奶奶扭秧歌,一扭就是五十年。俺对秧歌总有一种难分难舍的感情,想不 扭都不成。现在,扭秧歌成了俺独一无二的工作了。”据了解,李在蕙与杨茂坤的 结合,也是因为秧歌。年轻的杨茂坤多才多艺,不仅舞得好,吹拉弹唱无所不会, 尤其对曲调的记忆力极强,深受谭老师的喜爱。他俩是在秧歌队里认识的,是扭秧 歌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如今,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尽管并没有学习秧歌,但大 孙女杨亚男是小学生秧歌队的主力,会唱 扣腔和新戏七月七;- - 3 l 子和儿 媳同样支持父母的秧歌事业,专门腾出房屋供排练秧歌使用。早在1 9 5 4 年,杨茂 坤的父母思想很开放,允许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秧歌。杨家姐妹四个,杨秀兰、杨 秀英、杨秀花、杨秀贞成为东小屯村第一批女秧歌队员。十二岁的杨茂坤在跟谭敬 殿学习时也非常刻苦,对动作的一招一式都严格按要求完成。在教扭秧歌时,谭老 师曾使用过秧歌教场中一种十分奇特的方法:用两根秫秸做牵引,学员双手各握一 端,另一端由老师牵动,硷锣鼓经或唢呐牌子,指挥学员动作,直至达到要求才行。 对于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上绞”( 五龙绞柱,头顶地旋转) ,不仅磨破皮革帽 子,连头皮都磨出血来。很多人都吃不了苦,当了逃兵。但当时的秧歌队十分红火, 村与村之间的演出也很多。待文革结束后,1 9 7 8 年谭敬殿和杨茂坤又重新组织起秧 1 4 。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 歌队,一般先教动作后教唱腔,白天练功,晚上说戏,每年正月都进行演出。大约 到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方式的多元化,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受到新兴娱乐方 式的冲击,其传承、普及、创新都遇到了困难。2 0 0 6 年4 月,东小屯村在新任的年 青大队书记谭宏烈的支持下,杨茂坤和李在蕙从东小屯村小学挑选了十几个八岁至 十二岁的小学生排练秧歌( 跑场) 最快的八天就学会了,十二天后便参加了秧歌 比赛。在训练过程中,杨茂坤拉二胡,李在蕙手把手的教。让李老师最满意的是孩 子们学得很快并且也能吃苦,最困难的是让孩子们串场时跑对位置。“原生型”胶 州秧歌跑场共七场,每一场都有不同的队形。在教小孩时则需要耐心,手牵手教会 他们应该跑哪个位置。经过刻苦训练,小学生秧歌队出色完成比赛任务。并于2 0 0 0 年1 1 月2 5 日,应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邀请,一行二十多人到音乐学院为音乐 学系建系五十周年演出助兴。 一 杨茂坤一家对东小屯的秧歌发展可以说是无私的奉献。首先,教学是免费的, 排练场地在自己家里,甚至有时还要负责学员吃饭。对外演出所得少许费用也都分 给演员了,作为组织者会面临许多问题,也会为一些琐事烦心。然而,李在慧却说: 。只要上面支持,大伙儿高兴,能把秧歌传下去,俺家受点苦没什么。”从两位老 人对秧歌执著的眼神中不难看出,秧歌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 们才是这一民间艺术的真正守护者 3 、斜沟崖村 斜沟崖村位于胶州城东北约7 5 公里处,共3 4 6 户,约1 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