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练习(七).docx_第1页
2018国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练习(七).docx_第2页
2018国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练习(七).docx_第3页
2018国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练习(七).docx_第4页
2018国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练习(七).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各位备考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童鞋们,图图这里有很多备考资料哟,各种模拟题、真题、知识点串讲、行测、申论等,很多童鞋们都想要,那图图就免费共享下吧,现将2018国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练习(七)详情公布如下,以下信息仅为参考,希望可以助备考2018国考的考生一臂之力。31.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各家往往以早期记载的五帝、三代作为理想标准,衡量各诸侯国的治理效果。孔子欲恢复周礼,表明他心目中是认可周代文武之治的。荀子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而大讲“法后王”认为今胜于古。汉代儒家的古今观主要是秉承了孔、孟先师祖尧舜、宪章文武的是古非今论,而东汉前期思想家王充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汉盛于周”的历史发展标准。宋代以后,又多了个汉唐评价标准。到底三代与汉唐孰优孰劣,人们也辩论不已。其实,争论背后的实质是用什么样的模本看待当时的治理成效。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表明古代治国思想的历史借鉴B.阐述各家对治国效果的评价依据C.列举各家治理方案的主要差异D.叙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历史沿革32.古代的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建筑形式尽管比较优美完整,但因为拱顶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非常不便。作为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学步桥”的建造者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为降低,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达到了低桥面便于过往、大跨度便于行船的双重目的,而且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用料省、施工方便。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突出学步桥在建筑形式上的创新性B.指出石桥在建筑风格上的唯美性C.介绍圆形拱桥设计方案的优越性D.比较传统石桥和圆弧拱桥的实用性33.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 。A.在关于认识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B.任何一种认识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34.我有很多书想读,却读不进去,以致很多想了解的学问,都难以了解。牟宗三先生怎么可能呢? 这部书一直放在书架上,我曾多次打开它,但都读不进去。有一次,我在美国作家迪拉德的听溪者的朝圣上,看到这个说法:道德经写的是“生活的艺术”。对于只有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我从来没有读通过,因此无法得出一个贯通的看法。于是,我并且“如何生活”的角度去读,结果第一次读通老子,并且得出中心思想,感觉非常不错。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找到合适的角度读书则更易读通B.书读不通便不能了解更多的学问C.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易读通D.某些理论性较强的书应多读几遍35.为什么有些领导者不愿意承担管理过程中的“教练”角色?为什么很多领导者不愿意花时间去教别人?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工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而领导者的时间本来就是最宝贵。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对下属的辅导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件很难说清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知识和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效率低下,领导之过B. 团队意识亟待增强C. 员工培训,岂容忽视D. 做领导易,做“教练”难答案解析31.【答案】 B【解析】 阅读文段有几个明显的时间状语,“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汉代,宋代以后”这些例子或者事实列举完成以后,最后有一句“到底三代与汉唐孰优孰劣”将前面的事实都概括进来,最后“其实”,体现转折后面是重点句。主旨概括题有重点句就找一个和重点句最相似的,答案是B。或者从排除法的角度,A里面的借鉴没体现在重点句中,C是在概括重点句前面的事实例子D也是在概括前面的例子,且历史沿革的沿革没有体现。32.【答案】 A【解析】 整个文段是典型的提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总的行文结构,强调对策“学步桥”可以解决以往的高坡陡带来的车马行人非常不便的问题,答案排掉BC。D选项错在圆弧桥,文段强调的重点是学步桥。或者文段的主体词是“学步桥”,主体词必须体现在选项当中。答案只有A。33.【答案】C【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提炼关键点。文段首句通过背景铺垫引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这种观点。随后通过指示代词“这”和转折关联词“但”表明观点:在缺乏“科学永远正确”的前提下,主动插入“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故意混淆了认知方式。最后一句通过指示代词“这”进一步阐明观点:缺乏前提,主动插入“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极具误导性。第二步,文段结构为:引出话题阐明观点,观点即核心,也就是:缺乏前提,主动插入“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极具误导性。第三步,辨析选项。C项的“生搬”对应着“缺乏前提,主动插入”,“混淆视听”对应着“误导性”,且C项的论述核心“科学会出错”的观点与文段论述核心一致。故本题选择C项。34.【答案】 A【解析】 主旨概括题,找重点句,找主体词。重点句于是后面一句话,角度有利于得出中心思想。重点句中强调的名词是角度。BCD中无主体词。35.【答案】D【解析】对议论文加标题,要把握住文章论点,并对其进行同义替换。文段前两句话是提出问题,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