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艺术体裁特征与多元美学品格刍议.doc_第1页
二人台艺术体裁特征与多元美学品格刍议.doc_第2页
二人台艺术体裁特征与多元美学品格刍议.doc_第3页
二人台艺术体裁特征与多元美学品格刍议.doc_第4页
二人台艺术体裁特征与多元美学品格刍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人台艺术体裁特征与多元美学品格刍议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李红梅 014030 内容提要:二人台的艺术体裁特征众说纷纭,它与二人台表演中创造舞台形象的不同主导原则有着密切的关联。二人台是表现艺术还是再现艺术?很多研究者看法不同,并且认识上的差距很大。虽然他们都看到了二人台美学品格的两个不同方面,但却忽略了二人台多元体裁的存在,忽略了二人台不同体裁的艺术方法不同。究其原因,二人台具有多元体裁混合并存的现象。因此,对于二人台体裁特征的把握,也就成了认识二人台多元美学品格之关键。本文将通过研究二人台的体裁特征,揭示二人台的多元美学品格。关 键 词: 二人台 艺术体裁特征 多元美学品格就二人台的艺术存在形态而言, 我们看到,二人台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是将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诸多艺术体裁及其艺术表现要素,融铸成了一个独具美学特质的艺术体裁“二人台地方小戏”,因此,这也导致人们从二人台看到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混合并存,具有“二人台歌曲”、“二人台歌舞表演”、“二人台说唱”等多元化的艺术体裁表现形式。所以,在对二人台艺术存在形态的认识中有人认为二人台就是“歌曲对唱,”也有人认为二人台就是“地方小戏,”。的确,从其艺术表现形态上讲,仅以“二人台地方小戏”为例,二人台就和我国传统戏曲有着类似的艺术形态,具有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在“二人台地方小戏”的传统剧目中,综合运用有“唱”、“念”、“做”、“打”等多种手段,并通过它们与表演的有机结合,引起复合的审美效果。其中,演唱中的“唱”、“念”,是音乐化和诗歌化了的,而表演中的“做”、“打”,又是舞蹈化和戏剧化了的。这就是二人台多元化艺术体裁特征并存的现象。究其形成原因,又与二人台表演中创造舞台形象的不同主导原则有关。因此,研究二人台的审美特征,就必须在研究二人台的综合整体“二人台地方小戏”体裁的同时,研究二人台混合并存的多元化体裁,以及研究二人台形态的三个表现要素诗歌(二人台文学)、音乐(二人台音乐)、舞蹈(二人台表演)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从二人台的艺术表演实践来看,二人台艺术呈现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混合、综合并存的状态,是由于其创造舞台形象的主导原则的不同,从而形成其多元化的艺术体裁特征。而这种特征,在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由混合到综合的漫长过程。 一、 二人台的艺术体裁特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从整体上塑造其艺术表现对象这样一种原则,一旦成为创作的主导原则,就必然会形成一种艺术体裁的整体的、或者说是多元的艺术特征。对二人台多元化艺术体裁特征的把握,只有将二人台置于我国民族音乐活动的广阔视野中去考察、研究,才能从本质上进一步阐明这些问题。1、以音乐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以音乐创造形象为主导原则的二人台属于“二人台歌曲”、“二人台牌子曲”体裁。部分二人台主要注重音乐的发展,许多二人台歌曲的音乐性远远超越了其文学性,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赢得了广大的听众。如二人台海莲花、打后套等剧目是从内蒙民歌发展来的。五哥放羊、绣荷包是从陕北民歌发展来的。吃醋、钉缸是从山西晋中秧歌、河北民歌发展而来的。这些二人台歌曲之所以能流行于晋、陕、蒙、冀等地区久唱不衰,与其音乐形象所具有的魅力密不可分。早期二人台歌曲中,把其他的手段如“念”、“做”、“打”都作为附庸,只突出“唱”、只强调音乐的要素。我们可以看到此类二人台音乐、诗歌的融合中,音乐为主,诗歌为辅的现象。 唐代诗人刘禹锡听到农民插秧时的歌唱后赋诗一首插田歌,描写了自己的感受:“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但闻声怨响音,不辩俚语词”。这首诗说明,刘禹锡虽没有听清楚插田歌中的词语,但通过歌声感受到了怨尤的情绪,可表明此歌是以其音乐形象所具有的魅力而使人感受到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谈声乐艺术时,提出一个“同化原则”,认为:“歌词配上音乐后就放弃了自己的文学地位,担负起帮助创造音乐形象的任务。虽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了不起的诗,但绝非是音乐的折衷物,歌曲就是音乐”。她从理论上阐明,由诗歌和音乐综合而成的歌曲中,音乐创造形象的原则成为统帅全局的主导原则。诗歌被同化了,只起激发音乐家创作想象力和音乐构思的作用。在“二人台歌曲”中,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音乐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二人台歌曲”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地方小调,由于二人台是在它的曲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当地人民也把当地的地方小调也称为二人台(“二人台歌曲”)。此外,在“二人台牌子曲”中,更加突出地体现了音乐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虽然此类二人台牌子曲是来源于不同地域的民歌的,但其原有的歌词(文学)内容已不再重要。其音乐的丰富性使二人台牌子曲独具魅力。“二人台牌子曲”具有与唱腔密切相关、注重旋律横向发展和注重发挥乐器之间的音色组合等特点。在“二人台牌子曲”所使用的几件乐器中,笛(又称梅)、四胡、扬琴、四块瓦(又称竹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抒所长,(艺人俗称梅为骨、四胡为肉、扬琴为衣着)形成协调统一、丰满华丽的音乐效果。2 、以舞蹈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以舞蹈创造形象为主导原则的二人台属于“二人台歌舞表演”体裁。大多数二人台长期停留在歌舞表演阶段,如二人台打金钱、挂红灯、十对花等。人称为“火爆曲子”(又称带鞭戏),表演完唱一段“码头调”(码头调是社火中所唱民歌的总称),舞蹈吸收了“社火”中“跑圈子秧歌”的形式,根据剧情设定人数的多少。表演的舞蹈形式也吸收了“社火”中“大踢四门”、“扑花灯”等动作,群众称之为“踢股子”。表演时使用一些道具,如“手帕”、“霸王鞭”等,以欢快的鞭舞取胜。“二人台歌舞表演”中的音乐,旋律跳跃性小、节奏规整、朴实粗犷,在歌唱中以大量的衬词、虚字为其舞蹈表演提供了充分的发挥余地,适合于齐唱,用锣鼓伴奏。说明“二人台歌舞表演”在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形态中,是以舞蹈创造形象的原则来作为全局的主导原则。3、以叙事诗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以叙事诗创造形象为主导原则的二人台属于“二人台叙事性乐歌”和“二人台说唱” 体裁。二者都是以叙事诗创造形象的原则作为主导原则来统帅全局的。如早期二人台水刮西包头、种洋烟等,属于“二人台叙事性乐歌”,从唱词中可窥其叙事性。(例4-1)水刮西包头 光绪三十年整,哎咳哎咳吆,出了事一宗,水刮了西包镇,谁也不知情。众明公请坐下我给你们表分明。哎咳哎咳吆。“二人台说唱”有“只说不唱”和“说唱相间”两种形式。一类称之为“呱嘴”,类似小快板,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与剧目无直接关系。如二人台王婆骂鸡属于“二人台说唱”中“只说不唱”的形式。另一类称“韵白”穿插于剧目中,属于“二人台说唱”中“说唱相间”的形式,多以民间谚语、歇后语,构成极具地方特色的“韵白”,人们也称为“串话”。二人台“硬码戏”中“韵白”多,“带鞭戏”中“韵白”少。如二人台探病中刘干妈形容赵财主凶神恶煞的样子时的“韵白”如二人台探病(例4-2)与卖碗(例4-3)探病八字胡一乍,眉头一凹,眼睛瞪成了蓝蛋拳头攥成个生铁圪蛋,打的干妈满地乱转。卖碗蝎子的尾巴,毒辣的东西。探病与卖碗中王成形容财主时“韵白”,具有滑稽、幽默、风趣的艺术特点,都是以语言的形象性突出以叙事体诗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4、以戏剧体诗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以戏剧体诗创造形象为主导原则的二人台属于“二人台地方小戏”体裁。如二人台走西口,其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叙事性,情节具有戏剧性,随着内容、情绪的不断发展,音乐在其板式、调式、调性、节奏方面也不断变化,表演手段以其“唱”“念”“做”“打” 等多种艺术手段,以其戏曲程式化的形态表现其戏剧化了的叙事文学体裁。从我国汉代歌舞百戏始,经唐朝的滑稽戏、参军戏,至宋、金、元杂剧,中国的戏曲发展道路逐步从萌芽走向第一个发展高潮,宋元南戏的发展至明的传奇剧使戏曲发展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步入了成熟时期。到清朝的梆子腔已迎来了戏曲发展的辉煌时期。戏曲艺术包容了各种艺术和技艺的手段、方法、技巧和套路,可以说是中国戏曲艺术文化的汇总和交融。“从戏曲文学看,由于宋元时期说唱艺术中一个特殊品种诸宫调的作用,出现了把史诗和抒情诗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剧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体诗(用散、韵交织的诗),用完善的音乐结构表现了业已被戏剧化了的各种叙事文学题材。从叙事诗与音乐、舞蹈的综合到戏剧体诗与音乐、舞蹈的综合,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它是以说唱艺术与“歌舞戏”,“滑稽戏”相结合而完成的,从我国南北朝叙事诗的兴起,发展到唐代的“变文”(俗讲),至宋、金、元时期,说唱艺术已汇集了前代叙事诗的成果,以多样的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创造了一个叙事诗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种以多种说唱艺术形式出现的叙事诗,为未来的戏曲提供了有待戏剧化音乐结构的说唱、散唱等手段,更为未来的戏曲提供了大量反映各阶层社会生活的故事内容。它具有完整的矛盾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终于以戏剧体诗代替叙事诗促进了独特的戏曲形态的迅速形成。”【1】这种质的变化就是:叙事诗是以描述事件的方式创造过去完成时态的生活幻象,戏剧体诗是以舞台表演创造正在进行时态的生活幻象,表演时演员由第三人称的“叙”转化为第一人称的“演”。同时,在一系列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发生的舞台行动,不仅显示为现在的,又总暗示着行动发生的过去的因,并且指向行动催发的未来的果。因此,戏剧体诗以舞台动作为手段,通过舞台行动构筑成生活幻象,不只是一种发生在眼前的、对观众具有直接感染力的生活幻象,而且是以悬念形式体现出来的、可以打动观众情感的人类命运的生活幻象。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二人台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在二人台发展中,“二人台歌曲”、“二人台歌舞表演”、“二人台说唱”、“二人台表演”(“抹帽戏”)等多元体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由于时态的转变、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的改变,使其完成了由二人台叙事诗向二人台戏剧体诗(二人音乐文学中“韵白”的“散”和唱词的“韵”相结合)的过渡。戏剧体诗创造形象的原则一旦形成,不仅意味着“二人台戏曲雏形”的诞生,而且也成为其统帅全局的主导原则,同化着被吸收进来的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艺术文化样式,其结果就是由“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促进了“二人台地方小戏”体裁的迅速形成。“二人台地方小戏”俗称“硬码戏”,除了舞台动作的“歌”、“舞”、“念”、“做”外,也同说唱艺术中叙事文学相结合,吸收了以二人台戏曲文学创造形象的原则统帅全局的经验,叙事诗的创造形象的原则才转换为戏剧体诗创造形象的原则,这个结合和转换是在二人台生成、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转换的关键在于“二人台地方小戏”是以真实人物的“歌”、“舞”、“念”、“做”,在观众面前表演故事,不管剧情是当前的、历史的、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它们在演出场地表演时都成为正在观众眼前发生的事情。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出现了“质”的变化,即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的转变、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的转变、叙事诗与戏剧体诗的转变。所以,形成了以戏剧体诗创造形象为其主导原则的“二人台地方小戏”体裁,实现了二人台诗歌(二人台文学)、音乐(二人台音乐)、舞蹈(二人台表演)的自觉综合“二人台地方小戏”,如二人台走西口。(例4-4)走西口咸丰整五年,山西省遭年旱,有钱的人粮满仓,受苦人真可怜。剧中是以真实人物太春、玉莲的“歌”、“舞”、“念”、“做”等综合表演手段,在观众面前表演故事。虽然剧情描写的是走西口的故事、是过去的时态,但它们在演出场地表演时已成为正在观众眼前发生的事情、已转变为现在的时态,而演员也由第三人称的“叙”转变为第一人称的“演”,表演时也有“韵白”与唱词散韵的结合。所以,当这些具有舞台动作性质的“歌”、“舞”、“念”、“做”被用来表演二人台并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时,就出现了“质”的变化,即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的转变、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的转变、叙事诗与戏剧体诗的转变。形成了“二人台地方小戏”的体裁。因此,在二人台中,“诗歌”(二人台文学)、“音乐”(二人台音乐)、“舞蹈”(二人台表演)这三种不同因素的综合,体现出其体裁的多元特征,也体现出审美特征的多元性。但是,在二人台艺术表演实践中,这种多元性特征的体现,根据不同艺术表演的需要,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是有其选择性和倾向性的。多元体裁的二人台在创造形象时,都必须在其包容的艺术因素中选择某一种艺术因素作为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来统帅全局,作为启发创作的主要材料和表现手段来使用,并把其他艺术因素降为附庸,由此才会在实践中形成二人台的不同体裁特征,如“二人台歌曲”、“二人台歌舞表演”、“二人台说唱”、“二人台地方小戏”等。这就是其艺术表现中多元体裁特征构成的原因。二、 二人台的美学特征1 、二人台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查:现实主义是否是一种美学特征?)现实主义不仅一种文艺创作方法,同时又是一种文艺思潮,并且,其艺术作品也体现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在艺术实践中,二人台需要反映社会现实、需要塑造具有突出性格特征的形象、需要创造自己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可以说,二人台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在舞台上,二人台在自己的传统经典作品中,不仅创作了水刮西包头、抽大烟等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典型人物,如太春、玉莲、王成等。如水刮西包头(例4-5)、抽大烟(4-6)等。水刮西包头光绪三十年整,哎咳哎咳吆,出了事一宗,水刮了西包镇,谁也不知情。众明公,请坐下,我给你们表分明。当天一疙瘩云,空中捣雷声,对面站下一群人,望也望不清,瓦窑沟才把一个大水行。”抽大烟清朝一统天,盖世种洋烟,众位民公请坐下,细细听我言,我给你表一表,姑娘抽大烟。洋烟本是害人人把它爱抽下了大烟瘾,谁也离不开,抽大烟杀人比钢刀还要快。”以上实例说明,二人台无论在人物典型形象塑造上,还在剧目的题材内容上,都与现实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人台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创造了自己的典型环境和丰满的人物形象。2、二人台“再现基础上的表现性艺术”美学品格二人台是表现艺术还是再现艺术?很多研究者看法不同。一则认为二人台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二人台的创作与真实生活、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二人台戏曲是再现艺术,另一则认为二人台具有表现艺术的许多优势,是表现艺术。这两种看法差距很大,又都看到了美学品格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但却忽略了二人台多元体裁的存在,忽略了二人台不同体裁的艺术方法不同,究其原因是由二人台多元的美学品格所决定的,因此,二人台反映生活采用表现方法还是采用再现方法,就构成了二人台多元美学品格之关键。“立象尽意”和“观物取象”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传中所提到的。这种美学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中,深刻影响着中国美学思想的形成与美学体系的建立,从而形成了美学的两个不同源头,其艺术方法也迥然不同。“立象尽意”要求艺术创作把客体物象与主体情志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现象。因此,艺术意象不以对客观事物的传真为满足,还需融入创作者的主体情志。它以诗歌、音乐、舞蹈为代表,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特定的意找到特定的象才能充分表现。因此,当它呈现“二人台歌曲”、“二人台歌舞体裁”时,它的美学品格是表现艺术。“观物取象”要求艺术创作再现客观物象的形和神,要求艺术家尽量隐蔽自己的主体情志,只能在客观描写中让主体情志自然流露出来。当它呈现“二人台说唱体裁”时,它的美学品格是再现艺术。以 “二人台地方小戏”为例分析其采用的艺术方法。从“二人台地方小戏”生成始便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民间生活的土壤,并以自己的戏剧行动戏剧情节艺术地再现了生活,是一种再现性艺术。当它以特有的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唱”、“白”“科”等体现它的戏剧行动戏剧情节时,把说唱艺术叙述和描写的再现性反映方式,演化为剧中人物自我介绍、自我描述,以及剧中人对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的自我剖析时渗入了表演者的主体情志,所以又是表现性艺术。这里必须强调:表现性的舞台动作始终与再现性的戏剧行动戏剧情节密切联系。因此,“二人台地方小戏”的艺术方法既不同于表现性的方法,也不同于再现性的方法,是“再现基础上的表现性艺术”。如果说它是表现艺术,它的表现是建立在再现基础上的,如果说它是再现艺术,它对生活真实的反映最终是通过表现来实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