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官话和合译本》与《文理和合译本》的翻译策略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lm a t h e s i s 删 s t u d e n ti d :51 0 7 2 9 0 11 0 2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e x p r e s s e di nt h e m a n d a r i nu n i o nv e r s i o na n d 何色n l i tt tt un 王0 nv e r s i o n d e p a r t m e n t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m a j o r : r e s e a r c ha r e a :w o 订dl i t e r a t u r e t u t o r :f a nj i n a p r i l2 0 1 1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 与 的翻译策略 比较,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硬髟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一1 垆 作者签名:叁兰三丝日期:锄l f 年明了。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与 的翻译策略比较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 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硬左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 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 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 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毒,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新签名塑导师签名必 本人签名 竺纽氢 本人签名 芝垒垫l f f 年r 月3 0 日 “涉密 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 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 审批表方为有 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 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马红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陈建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楼成宏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田全金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杜心源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温华副教授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 论文摘要 官话和合译本与文理和合译本出版于1 9 1 9 年,两部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有很大的不同。比较二者的文体风格、语法特点、比喻、词汇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官话和合译本较为忠实于原文,语言浅白易懂,倾向于“形式对等”;文理和合译 本则具有典型的古典汉语特征,文体工整而富有韵律,语言典雅简洁,且带有中国文 化和哲学的色彩,倾向于“功能对等。 本文用“处境化 来描述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即其所选择的对中国文化的不同处 理方式。在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初那个动荡激变的文化转型期,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和 表达范式被打破。“官话和合译本所选择的以“涵化为主的“处境化 方式,使其 较少依赖于汉语已有的表达范式,从而在面对文化处境的变化时充满了弹性,并积极参 与了塑造、转变中国文化的过程,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乃至文化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而“文理和合译本”以“本土化”为主的“处境化”方式的选择使它力图以“中国之文 词”、以中国古典经籍尤其是儒家经籍的语言文体来表达基督信仰,最终在那个“打倒 旧文化 的文化转型期失去了立足的地方。 关键词:“形式对等“功能对等“处境化 涵化“本土化 a b s t r a c t m a n d a r i nu n i o nv e r s i o na n dw e n l iu n i o nv e r s i o nw e r ep u b l i s h e di n1919 ,w h i l em e yh a v e v e r yd i f f e r e n tt r a n s l a t i o nm e t h o d sa n ds t r a t e g i e s f r o m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h ea s p e c t so f s t y l e , 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f e a t u r e s ,f i g u r a t i v ee x p r e s s i o n sa n dv o c a b u l a r i e s ,w ec a ns e et h a tm a n d a r i n u n i o nv e r s i o ni si n c l i n e dt o “f o r m a le q u i v a l e n c e ”,w i t hi t sf a i m 矗l lr e n d e r i n g st ot h eo r i g i n a l a n di t si n t e l l i g i b l el a n g u a g e ;w h i l ew e n l iu n i o nv e r s i o ni si n c l i n e dt o “d y n a m i ce q u i v a l e n c e , i th a st h eo b v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o f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e , t h ee l e g a n ts t y l ew i t hg o o dr h y t h m a n dp o l i s h e dl a n g u a g e ,a n dt h et a s t eo f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 t h i sa r t i c l eu t i l i z e “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 ”t od e s c r i b et h et r a s l a t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o ft h et w o v e r s i o n s f r o mt h ee n do f19 t hc e n t u r yt o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2 0 t l ic e n t u r y ,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e x p e r i e n c e dag r e a tc h a n g e ,t h es t a t u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a ss h a k e n t h e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m a n n e rw h i c hw e r em a i n l ya d o p t e db yt h em a n d a r i nu n i o nv e r s i o nm a d et h i sv e r s i o n d e p e n d sl e s so nt h ec h i n e s ec a n o n i c a lf o r m ,s oi tw a sa b l et ob ef l e x i b l ew h e ne n c o u n t e r e d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 ,a n dt o o ka na c t i v ep a r ti nt r a n s f o r m i n ga n d s h a p i n g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c o n s e q u e n t l yh a d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w e n t i e t h c e n t u r y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i n c u l t u r a t i o n m a n n e rw h i c hw e r eb a s i c a l l yu s e d b yt h ew e n l iu n i o nv e r s i o nm a d ei tt r yt o u s et h es t y l ea n dl a n g u a g e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t oe x p r e s st h eb i b l i c a li d e o l o g y , f i n a l l yt h i sv e r s i o nl o s ti t s s t a n d i n gr o o mi nt h ep e r i o do fc u l t u r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a k e yw o r d :f o r m a l e q u i v a l e n c e d y n a m i ce q u i v a l e n c e e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i n c u l t u r a t i o n 第二节文本分析9 一、文体风格9 二、语法特点13 三、比喻17 四、词汇2 0 五、小结2 3 第三章译本翻译时期中国的文化处境2 4 第一节当时中国的文化处境2 4 一、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2 4 二、维新变法2 4 三、废除科举2 5 四、辛亥革命2 5 五、新文化运动2 6 六、文化保守主义2 6 第二节知识分子群体2 7 第四章翻译策略比较2 9 第一节译本出版修订情况2 9 第二节官话和合译本的翻译策略3 0 一、语言和思想上的突破3 0 二、以“涵化为主导的“处境化 方式3 2 第三节文理和合译本的翻译策略3 3 一、“儒家化”的矛盾及预期读者的矛盾3 3 二、以“本地化 为主导的“处境化 方式3 4 第四节结论和评价3 5 附录3 7 参考文献。3 8 后记4 1 第一章译本概述及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和合本之前的圣经汉译本概述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旧约原文为希伯莱文,共有3 9 卷。新约原文为希腊文,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个部分,共有2 7 嫩 卺。 圣经汉译活动据考始于唐代,唐代景教从波斯抵达西安进行传教译经,虽然没有留 下任何完整的圣经译卷,不过从现存的景教文献中可以证实,在当时已有部分经卷被翻 译成中文并出版流传。元朝,梵蒂冈教廷差遣孟高维诺( g i o v a n n id am o n t ec o r v i n o ) 主 教来华传教,他寄给罗马教皇的信中提到了翻译圣经一事,不过未见流传。 1 8 世纪初,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巴设( j e a nb a s s e t ) 曾翻译部分新约圣经,译本被带 到伦敦,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后来成为新教圣经翻译的一个参考基础,被称为“巴设 译本 。 1 8 世纪末,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贺清泰( l o u i sd ep o i r o t ) 陆续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本 武加大本( v u l g a t e ) 译为口语化的官话形式。不过译本被梵蒂冈教廷禁止出版。 1 8 世纪末,英国浸信会传教士马殊曼( j o h nm a r s h m a n ) 来到印度,后来与亚美尼 亚人拉沙( j o h nm a r s h m a n ) 合作翻译圣经,马殊曼参考了巴设译本。1 8 2 2 年,第一部 完整的中文圣经在印度赛兰坡出版,名为新旧遗诏全书,也称“马殊曼译本 。 1 9 世纪初,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马礼逊( r o b e r tm o r r i s o n ) 抵达中国,与英国传教士 米怜( w i l l i 锄m i l n e ) 合作,进行圣经翻译的工作,采用介于文言文和口语之间的文体 进行翻译:“一种结合古典经籍注疏和三国演义的文体,最适宜于翻译圣经以及一 般性神学著作。们马礼逊参考了巴设译本,从其中吸取了很多圣经词汇,如“生命 、“信 、 “先知、“洗 、“罪 等等。2 1 8 2 3 年在马六甲出版了全本圣经,名为神天圣书,也 1 ar e t r o s p e c to f t h ef i r s tt e ny e a r so f t h ep r o t e s t a n tm i s s i o nt oc h i n a c h i n e s er e p o s i t o r y 18 3 5 ,2 9 9 2 参尤恩德( j o s to l i v e rz e t z s c h e ) 蔡锦图【译】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m 】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 0 0 2 ,2 7 。 l 称“马礼逊译本”。 继马礼逊之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w a l t e rh m e d h u r s t ) 受邀修订马礼逊和米怜的 译本,但实际上是翻译了一部新译本。他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 e c b r i d g m a n ) 和德国 传教士郭实腊( kf a g u t z l a f f ) 合作,于1 8 3 7 年出版新约部分,名为新遗诏书, 这部译本多次印行,对其后的译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郭实腊独自翻译旧约部分,并 多次对新约部分进行修订,于1 9 世纪3 0 年代末出版发行,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 郭实腊的译本被太平天国采用,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 1 8 4 3 年在香港举行了传教士大会,大会决议对麦都思等人翻译的译本进行修订,并 以公认经文( t e x t u sr e c e p m s ) 作为翻译的基础文本。中国文人王韬加入了这部译本 的翻译,他对整部译本的文体风格起了很大影响。这部译本使用的语言是“文言体裁, 用于撰写经典注疏,以及一切至少要求正确、得体和高雅却较为浅白的作品,如历史、 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地理学、自然历史和医学的著作。中国所有的教门在研讨教旨训 诲神灵时,都是运用这种文体;故此,一切企图向中国介绍他们的宗教信仰的外国人, 都会做相同的事事实上,它是这种语言的高尚和端正的文体,而且没有人认为自己 的作品要得到大众垂青和仿效,而不用这种文体撰写我们作为新约译本的委办,已 经尽力使用一种学者喜爱的文体,既不会违反文人学者的良好品味,同时易被识字不多 的人民大众所理解。 3 这部委办译本于1 8 5 2 年出版新约部分,1 8 5 4 年出版旧约部 分,也称代表译本。这部译本在圣经汉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参考价值。 1 8 5 7 年出版了南京官话译本,在南京范围内使用。这是第一部官话新约译本, 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和施敦力( j o h ns t r o n a c h ) 完成,译本引入了口语化的词汇和短语, 它作为官话译本的开路先锋,深刻影响了其后译本的语言文体选择方向。 1 8 6 4 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官话翻译委员会,开始着手翻译一部可以在华北地区使 用的北京官话译本。委员会成员有施约瑟( s l s c h e r e s c h e w s k y ) 、艾约瑟( j o s e p h e d k i n s ) 、丁韪良( w a p m a r t i n ) 、包约翰( j o h ns b u r d o n ) 、白汉理( h e i l r yb l o d g e t ) , 一共五名传教士,施约瑟为主持。译本参考了之前译成的各种中文圣经版本,以北京及 华北地区通用的官话作为译本使用的语言,不过这部译本也使用了一些较为古典的字词 和句式,因此体现出一种高雅的、书面的官话形式。新约译本在1 9 世纪6 0 年代末和7 0 年代初分好几个版本出版,后来施约瑟独自完成了译本的旧约部分,并修订了新约,1 8 7 8 年大英圣书公会将北京官话新约和施约瑟的1 日约合并出版了圣经全书,受到广泛的赞赏 3 1 8 5 1 年3 月1 3 日麦都思、施敦力和美魏茶致伦敦差传会的信函,转引自尤思德2 0 0 2 。8 4 - 8 5 2 和支持。这部译本对后来和合本的翻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北方普遍使用的官话在南方却并不大通行,传教士于是提出了“浅文理的语言 形式,既能在南方广泛通用,又能被知识分子所接受。最先将新约译成浅文理的是英国 传教士杨格非( g r i f f i t hj o h n ) ,他使用的文本基础为公认经文和1 8 1 1 年出版的希 腊文评鉴本( t h eg r e e kt e s t a m e n tw i t ht h er e a d i n g sa d o p t e d b yt h er e v i s e r so ft h e a u t h o r i z e dv e r s i o n ) ,同时参考了委办译本、北京官话译本等多部译本,译本侧重 意思的明晰,避免意义不明的表达,在原文晦涩难解之处,杨格非主张根据意思而非字 面来进行翻译。1 8 8 5 年出版新约部分,1 9 0 5 年出版了旧约部分,杨格非的浅文言译本 均由汉口的苏格兰圣书会印行。 施约瑟在完成北京官话译本之后,也打算将圣经翻译成浅白的文言文,他在1 8 9 2 年5 月2 6 日致美国圣经公会的信函中提到译本所采用的文体是“文理,不太深奥也不 太浅白( 据我的估计) 。它是现代的书写文体。”5 在施约瑟翻译他的浅文言译本之时,和 合本也已经开展了翻译的工作。1 9 0 2 年施约瑟的浅文言译本出版,受到高度赞扬,不过 未广泛流传。 第二节和合本译本概述 1 8 9 0 年上海召开在华传教士大会,面对当时众多译本,大会决定联合各差会及各圣 经公会,翻译一部能被普遍接受和出版使用的圣经译本,即“和合译本( u n i o nv e r s i o n ) , 并希望这部译本“成为中国的钦定本,如同英国的钦定本那样经久不衰。椰以“圣 经为一,译本则三”的原则,成立三个委员会分别负责翻译深文理( h i g hw e n l i ) 、浅文 理( e a s yw e n l i ) 、官话( m a n d a r i n ) 三种“和合译本7 。1 9 0 7 年在上海再次召开传教 士大会时,三个译本的新约部分均已翻译完成。由于深文理和浅文理的译文有一半以上 非常相似,大会决定合并浅文理和深文理委员会,只翻译一部文理旧约。后于1 9 1 9 年 出版文理和合译本8 0 官话和合译本1 9 1 9 年出版,1 9 3 9 年更名为国语和合译本, 4 1 9 世纪的传教士发明了“文理”一词来指古典汉语,即与口语相对的书面语言。 5 转引自尤恩德2 0 0 2 ,1 7 5 。 6r e c o r d s o f t h e g e n e r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f t h e p r o t e s t a n t m i s s i o n a f i 懿o f c h i n a , h e l d a t s h a n g h a i ,m a y 7 - 2 0 ,1 8 9 0 【z 】s h a n g h a i :a m e r i c a np r e s b y t e r i a nm i s s i o np r e s s ,1 8 9 0 ,5 1 5 7r e c o r d s1 8 9 0 ,4 3 。关于合并两部文理译本的讨论和决定参r e c o r d s :c h i n ac e n t e n a r ym i s s i o n a r yc o n f e r e n c e , h e l da ts h a n g h a i ,a p r i l2 5t o 3 经几次修订即今天所普遍使用的和合本圣经,。 译本所使用的希腊文文本基础是希腊文评鉴本和公认经文,相应的英译本 为英文修订本( r e v i s e dv e r s i o n ) 和钦定本( a u t h o r i z e dv e r s i o n ) 。同时,和合本 的翻译也广泛参考了之前出版的众多中文译本。译本确立了不同的读者群体、翻译标准 和语言文体:文理译本为满足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的需要,翻译取向是保留中文“本身 的精微奥妙”1 0 ,并使用中国经典著作的语言文体,“文理是中国官方的交际语言。我们 所有的重要书籍都是、并且仍将继续使用这种文体写作。应当尽可能娴熟优美地使用这 种书面文体语言,这应该是所有作者和出版机构的目标。州1 官话译本则应“清楚简单、 “符合口语 、“字词应当是操官话的平民百姓所日常使用和明白的。”1 2 “不只是为了阅 读,更要易于听懂。将我们神圣的信仰中的事实和信条以日常的语言译出,以便于那些 没有受过教育的信徒传讲福音故事。 1 3 官话和合译本出版时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引发了诸多讨论和关注,对中 国二十世纪文学乃至文化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滋养和伴随着中国教会的成 长,至今仍是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圣经中文译本。而文理和合译本的命运却截然不 同,这部本来被寄予“进入中国经典 厚望的译本,却在1 9 1 9 年出版后即受冷落,销 量远不及官话和合译本,1 9 3 4 年最后一次出版后,就被历史尘封起来渐被人遗忘。 第三节研究概况和研究目的 关于中文圣经翻译的研究并不少见,主要集中在国外传教士或汉学家以及在香港和 台湾出版著作的华人学者。国外学者如中国内地会传教士海恩波( m a r s h a l lb r o o m h a l l ) 在1 9 3 4 年出版圣经在中国( 1 1 1 eb i b l ei nc h i n a ) ,是中国教会史上第一部全面论述新 m a y8 ,1 9 0 7 z 】s h a n g l l a i :c e n t e n a r yc o n f e r e n c ec o m m i t t e e , 1 9 0 7 ,6 6 0 - 6 8 5 。在大会的决议中提到:“如果可行,将从两 部( 文理) 译本中选出一部刊行。”( r e c o r d s1 9 0 7 ,6 8 5 ) 。根据尤思德( 尤思德2 0 0 2 ,2 9 6 、3 0 6 ) 的研究,1 9 1 9 年出 版的文理和合译本的新约部分实际上使用的是经修订后的1 9 0 7 深文理新约。 9 1 9 6 2 年其书题由旧新约全书改为圣经,1 9 8 8 年联合圣经公会修订出版新标点和合本,1 9 8 9 年中国基督 教协会修订出版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1 9 9 3 年浸信会出版社修订出版现代标点和合本( 浸、神、红字版) , 但几次修订仅涉及新标点、分段和标题、区分性别的代名词和地名的音译等属于编辑性质的部分,而对内容并无实 质性改动。 1 0 w h e r r y , j o h n t h ei d e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b i b l ei n t oc h i n e s e 明t h ec h i n am i s s i o ny e a rb o o k , 1 9 1 2 ,2 7 9 i l r e c o r d s1 9 0 7 2 0 5 坨m a t e e r , c w t h es t y l eo f t h em a n d a r i nb i b l e 【j 】t h ec h i n e s er e c o r d e r1 9 0 0 , ( 3 1 ) ,3 3 2 1 3 r e c o r d s18 9 0 ,5 5 4 教在华译经及分发圣经工作的著作;荷兰学者贾保罗( r o b e r tp k r a m e r s ) 于1 9 6 5 年在 香港编辑出版论文集圣经汉译论文集( n eb i b l et r a n s l a t o r ) ,探讨了1 9 1 9 年之后近 代圣经翻译的发展和历史;1 9 9 9 出版的圣经与近代中国( t h eb i b l ei nm o d e mc h i n a ) , 是1 9 9 6 年在以色列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圣经与当代中国的部分论文集,其中集结 了来自世界各地十余位汉学家或圣经学者的论文;当代著名汉学家高立克( m a r i a n g a l i k ) 在2 0 0 4 年出版圣经在中国的影响、翻译和比较( i n f l u e n c e , t r a n s i t i o na n d p a r a l l e l ss e l e c t e ds t u d i e so nt h eb i b l ei nc h i n a ) ,讨论了中文圣经在各个时期发挥的影响 及对其的研究。华人学者如刘翼凌在2 0 世纪6 0 、7 0 年代撰写和编辑了数本有关和合本 和其他近代圣经译本的著作;许牧世在1 9 8 3 年发表经与译经,涉及了中文圣经翻译 的历史;赵维本在1 9 9 3 年出版译经溯源_ 现代五大中文圣经翻译史,探讨研究了 近现代圣经翻译历史的情况,并搜集展示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 然而对于文理与官话这两部和合译本,进行详细考察和比较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较 早如1 9 3 4 年贾立言( g a m i e r ,a j ) 所著汉文圣经译本小史( c h i n e s ev e r s i o n so ft h e b i b l e ) ,对两部译本翻译背景和出版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和比较,最近的如德国学者尤思 德( j o s tz e t z s c h e ) 在1 9 9 9 年出版的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 t h eb i b l ei nc h i n a :t h e h i s t o r yo ft h eu n i o nv e r s i o no rt h ec u l m i n a t i o no fp r o t e s t a n tm i s s i o n a r yb i b l et r a n s l a t i o ni n c h i n a ) ,对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委员会、翻译进程、翻译原则等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考察。 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都主要关注子两部译本各自的翻译情况,而很少对译本的文本进 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也少有考察译本与中国文化处境的关联。还有一些学者,比如香 港学者庄柔玉在其出版于2 0 0 0 年的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权威现象研究中,探讨了 和合本在中国被接受的情况及背后的原因,但只涉及官话和合译本,而没有与文 理和合译本进行比照考察。又如施福来( t h o rs t r a n d e n a e s ) 在其中文圣经的翻译原 则( p r i n c i p l e so f c h i n e s eb i b l et r a n s l a t i o n ) 中,通过对官话和合译本的文本进行分 析比较,清晰地描述了译本的翻译原则,但很遗憾他的研究也未涉及文理和合译本。 本文将详细考察两部译本的文本,通过比较文本在共同的文本基础( 英文译本及希腊文 文本) 上所呈现的不同文体风格、语法特点、表达方式等,来描述二者不同的翻译方法 和原则。并结合当时中国的文化处境,考察两部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其面对当时中 国的文化处境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以及其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不同方 式。 第四节研究方法 一、“形式对等一与“动态对等一 2 0 世纪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 e u g e n e a n i d a ) ,在美国圣经公会及联合 圣经公会供职。其提出的“动态对等 理论,在翻译界影响巨大,并指导了多部圣经的 翻译工作。 奈达指出在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 ( f o r m a le q u i v a l e n c e ) 与“功能 对等 ( d y n a m i ce q u i v a l e n c e ) 。“形式对等关注于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译者“考虑的 是目的语中的信息应尽量与源语中的各成分对称试图尽可能逐字再现原文的形式 和内容 。而“功能对等 考虑的主要是“动态关系,译文读者对信息的反应应与原文 读者的反应基本相同1 4 。也就是说,“形式对等 更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而“功能 对等 更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任何译本都是在这两种对等中倾向于其中 一端。本文把文本分析中所讨论的翻译的具体方法称为“翻译方法”,从文体风格、语 法特点、比喻、词汇等四个方面,使用“形式对等 和“功能对等来描述官话和合 译本与文理和合译本的翻译方法,以此作为讨论两个译本翻泽策略的基础。 二、涵化与本地化 本文将翻译过程和结果中涉及文化的处理方法手段称为“翻译策略”,即两个译本 面对当时中国的文化处境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以及其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之间差 异的不同方式。为了说明译本的翻译策略,本文将引入使用“处境化( 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 ) 的概念。圣经的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原作思想的传达,更涉及到基督教 与本土文化间的冲突、适应、融合或消解等一系列问题。“处境化是汉语基督教神学 一直关注的重要话题,与“处境化 相关的还有“适应化 (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 ) 、“本地化 ( i n c u l t u r a t i o n ) 、“涵化 (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 等。有学者对这些概念做了较详细的区分,如 钟鸣旦、杨慧林认为这些用语呈递进关系:“适应化主要指传教士对受众和语境所做 的适应工作,为“本地化”提供准备;“本地化指深植于本土文化内的人,在本土文 化的基础上,以另一种形式诠释信仰,如“以佛老释耶 、“以儒释耶”;“处境化 则是 “本地化 的进一步延伸,较少借助传统的诠释符号和结构,而更关注具体的生存经验 1 4 n i d a , e u g e n ea t o w a r d sas c i e n c e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m 】l e i d e n :b r i l l 1 9 6 4 ,1 5 9 6 及信仰对 叫法,如 化 作泛 将“适应 比利 碰撞交流 来文化中 的表达方 译本的 1 5 参钟鸣g ( s t a n d a e r t , n i c o l 舔) 陈宽薇【译】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m 】台北:光启出版社,1 9 9 3 ,3 0 - 3 4 :杨慧林圣言人 言神学诠释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2 ,2 2 1 2 2 3 。 1 6 参李炽昌、李天纲关于严复翻译的马可福音四中华文史论丛,2 0 0 0 ,( 鲫,5 1 - 7 5 。 参s t a n d a e r t ,n i c o l a s 1 n e u l m r a t i o na n dc a t h o l i c c h i n e s er e l a f i o n si n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 【q ,c o n m c 捃b e t w e e n c u l t u r e s , e a s ta s i a :h i s t o r ya n d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v o i 4 ,e d l u kh u n g k a y , l e w i s t o n :t h ee d w i nm e l l e np r e s s ,19 9 2 , 3 3 1 3 3 2 ;李炽昌焦玉琴【译】跨文本阅读策略:明末中国基督徒著作研究明神学与诠释基督教文化学刊,2 0 0 3 , ( 1 0 ) ,1 8 6 。 7 文本选择 第二章翻译方法比较 第一节文本基础 基督教神学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观点和用语主要出现于新约部分,因此新约的翻译最 能体现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即其如何选择目的语来表达圣经的信息,其对于基督教 与本地文化间差异的处理方式。而和合本最初翻译的是新约部分,并且进行了多次的修 订,也说明了新约对于传播和表达基督教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使用官话和合泽本 与文理和合译本的新约部分来进行文本分析。 二、文本基础 在1 8 9 0 年的传教士大会上,决定了翻译三部和合译本所使用的文本基础:“以“英 文修订本的新旧约所基于的文本为翻译基础,有权根据钦定本作出取舍。1 8 英文修订本的新约出版于1 8 8 1 年,旧约出版于1 8 8 5 年,其新约翻译所使用的 文本基础是1 8 8 1 年出版的希腊文评鉴本。钦定本出版于1 6 11 年,其新约翻译所 使用的文本基础是公认经文。1 8 9 0 年的传教士大会对于文本基础的决定,意味着这 四部圣经版本都是和合本翻译时所参考的文本基础。不过从后来的翻译情况来看,英 文修订本所基于的文本,即希腊文评鉴本是和合本翻译的主要文本基础,不过在 一些较为有争议的地方,公认经文仍被谨慎地参考和保留。如1 9 0 7 年召开的传教士 大会上,浅文理翻译委员会指出“没有必要根据公认经文使用其不同于英文修订 本的基础文本的经文坞。而在同年出版的官话和合本新约的序言中,官话翻译 委员会主席狄考文( c w m a t e e r ) 如此说:“我们大部分使用了修订本的基础文本,而 相对来说较小的那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使用了旧文本,而把修订本的基础文本放 在了旁注上。 这里狄考文说的旧文本指的是公认经文。 垤r e c o r d s1 8 9 0 ,4 3 1 9 r e c o r d s19 0 7 ,2 7 0 加官话和合本新约全书【m 】汉口:苏格兰圣经会,19 0 8 ,p l f j a c e2 本文在考察两部和合译本的文本基础,即英文译本和希腊文文本时,将首先考察英 文修订本和钦定本。当和合译本接近英文修订本时,考察的相应希腊文文本 为希腊文评鉴本;当和合译本接近钦定本时,考察的相应希腊文文本则为公 认经文;若不能确定和合本是译自英文修订本希腊文评鉴本或钦定本 公认经文时,以英文修订本希腊文评鉴本为准;当英文修订本希 腊文评鉴本和钦定本公认经文的经文相同时,则给出英文修订本希 腊文评鉴本。 第二节文本分析 一、文体风格 文理和合译本具有典型的古典汉语的风格,行文注重韵律格式。官话和合译 本则明显地更为口语化,也更忠实于原文。 1 在文体方面,官话和合译本翻译较为直白,更注重对原文文体和句式的忠诚。 文理和合译本则常以四字翻译经文,文体显得工整而典雅。 例一:马太福音七章2 4 至t 2 7 节耶稣有关盖房子的比喻: 官话和合译本( 以下本节简称官)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 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 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的很大。 文理和合译本( 以下本节简称文) :“凡闻我言而行之者,譬诸智人,建 屋磐上。雨降潦行,风吹冲屋,而不倾覆,因基磐上也。凡闻我言而不行者,譬诸愚人, 建屋沙上,雨降潦行,风吹撞屋,遂以倾覆,且倾覆者大也。 英文修订本( 以下本节简称r v ) :“e v e r yo n e t h e r e f o r ew h i c hh e a r e t ht h e s ew o r d s o fm i n e ,a n dd o e t ht h e m ,s h a l lb el i k e n e du n t oaw i s em a n ,w h i c hb u i l th i sh o u s eu p o nt h e r o c k :a n dt h er a i nd e s c e n d e d ,a n dt h ef l o o d sc a m e ,a n dt h ew i n d sb l e w , a n db e a tu p o nt h a t h o u s e ;a n di tf e l ln o t :f o ri tw a sf o u n d e du p o nt h er o c k a n de v e r yo n et h a th e a r e t ht h e s e w o r d so f m i n e , a n dd o e t ht h e mn o t , s h a l lb el i k e n e du n t oaf o o l i s hm a n , w h i c hb u i l th i sh o u s e 9 u p o nt h es a n d :a n dt h er a i nd e s c e n d e d ,a n dt h ef l o o d sc a m e , a n dt h ew i n d sb l e w ,a n ds m o t e u p o nt h a th o u s e ;a n di tf e l l :a n dg r e a tw a st h ef a l lt h e r e o f 希腊文评鉴本( 以下本节简称g r ) :”i - i 及go s w6 c r x t g & _ :o b e tp o vx o b a d y o v x 0 6 x o v er a tr t o t e ia o x o b 6 p o t w o q a e x a ta v b e t 中e o v t p , w , 6 叽屿扯o b 6 p q e e va f i x o o 呐vo t k k x v 宅亿t 呐vn t x o a v r a tr a , t t p q 啊阳o x nr a tf i h o o vo ln o ,c a p o tr a t 薹n v e v c r a vo 【5 t v e p o t 徽ln o o c r t n e a a v 嘶o k 耳亡k 【v 1 :l ,r a lo o k 童兀a v , x e o e p e a k o x o 丫j 【g 亡兀t 呐vn x o a v k 仅t 兀反6d _ :0 6 w vp o vx o b gk 6 y o v qx o o x o v gr a t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上平台机械设备吊装防腐蚀处理方案
- 排水管网与泵站联动改造方案
- 供水再生水利用技术集成方案
- 护理文件书写考试题及答案问卷星
- 成为邮电人:大学第一课 课件 第2章“邮”故事
- 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直播电商发展与挑战研究报告
- 导管护理课件
- 人的社会化+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文库发布:对联课件
- syb考试题及答案运城
- DOE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农村拆迁转让协议书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课件
- 新商标法修订解读:知识产权课件-商标法更新
- 钢厂脱硫脱硝工艺流程图
- 2025年五四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酒店宾馆员工守则与行为规范
- 食品行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 设备购入保密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310人笔试带答案
- 小学课件培训:AI赋能教育创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