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筹资模式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tr a c t ab s t 门c t s o c ia l s e c urityh a s b e e ne mp lo yedwid e l y b yth ed e v e lo p e dc apita li sm c o unt ri e s a s welfa r ei n s tit ut io ns in c eth es e c o n dw6 r ldv /a 工h o we v e 几a sm o s td e v e lo p e d c o lln tt ie s e n t e r the a g in gs o c ie typ r o g re s s i vel孔th es y s te m s fi n anc i a l s u s t a in ability is c h a lle n ge ds oth atfi n anc in g g ap inth e s y s te mb e c o m e s a h e a v yb u rd e nb o th r e c e nilyandinfuture inv a r y 1n gd e g r e e s toal l t h e c o u n tr ie si no rde r t os tren g th e n th es y s te m,s fi n a n c ia l s u s t a in abil it苏g o v e rnm e nts h a ve in it iat e ds o m einno v at io n s a n d r e volu t io n s o np e n s io n s y s te ms in c el 9 8 0 s . i n the m e a n t im e , p a p e r s a n d r e p o rt s inp e n s io nsttld i e s ap p e ara c c o 帅an ie db yth eim p l e m e nt at io n。 f re 几 rm lik e m u s h r o o m s a ft e r ra in . f o r o nce therear ee v e nalo n g 一t e rm d ispu ta tio no nw h ic his e v e n b e tter b et we e n p a 梦a s 一 y o u 一 g o s y s t e ma n dfu l l一 fu n d e d s y s t e min c o p in g w ith t h e a g in g o f th e p o p u lat io n . t l1 is p ape r b e g in sw itht h eb a s ictra i ts andme c h a n is m o f th et wo k in d so f b a s ic p e n s io nfu ndin g s y s te ms , arg u in g t h a t th e reale c o nom ic g rowti1 1s th e c o r e p o in t o f v ie wo n r a is in g the o ld , r e veal in gth atr e a l p r 0 d u c ts are t h e u l tim a te r e s o u r c e s th at p e o p leliv eo n , c lar ify ing th a t it w o n t t a k ee ffectto s o l ve p e n s io nis s u e sb y re fo rmin gth ep e n s i o ns y st e m fij n d a m e n ta lly, s in c ew h ic hi s j u s tak in do f in te rg e n e ratio n d is t ri b u tio n m e c h a 垃 s m.iti sb e lie v e dt h a tm any c o n c lu s i o n s o b t a i n e d i n t h is p ape r w il l b e s ig n ifi c a ntto s o l v e t h e p e n s io nis s u e s . a s to c h in a s p r o b lem s , i t is s llgg e st e dth atc hi nas p ens io ns y s te mh a s i ts h i s to r ic al p a rt ic u lar ity, s u c ha slo w e r c o v e r agec o l1 1p a re dtoo t h e r d e v e lo p e dc o u nt r i e s . 认 飞 s hou ld p 盯 s p e c ialatte n tio n t o a void u si n g fi n a nci alr e s o u rc e s b e lo n g e d tot h e w h o le s o c 1e tytos u b s id iz in g p r iv i le g e d c r o 、巩 1, c re at in gm ar k e t d is to ri i o n s inth e a llo c at io n o fre s o urc e sa l1 ds o c ia 1inju st ic e t h es y st e m s h o u ldb ed e s i g n e dto min imiz e a rt i fi c ia l m a rke t d is to rt io n s , andth eagin go f th ep o p u l at i o ns h o u ldb eres o lv e d b 们 d a m e nt a llyth r o u g hatr ans p a r e n t s y st e m d e s ig na n dthe e x p a n s i o no fs o c ia l o u t p uts . key 、 v 6 rds: p ay一a s 一 you-g o f in a n c ia l s u s ta in a b i lity f ul l 一 f l 1 n d c dn 0 m i fl a l d e fin e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l i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 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 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 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 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 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圣 流瓜 词 年 : 月刁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 5 年 ( 最长5 年, 可少于5 年) 秘密10年 ( 最长 10年,可少于 10年) 机密20年 ( 最长20年,可少于20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学位 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 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王 撇 孟 、 刁 年 月 ) 日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正面临着严竣的考验。中国人口普查及人口 研究中心预 测数据显示,2 030 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 亿左右,相 当于现在欧盟巧国的人口总和;到2 0 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 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 . 5 亿和3 . 35亿,这意味着每3 个人中就有1 个老人。 我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劳动力黄金时期, 但60岁以上人口 超过14 % , 6 5 岁以 上人口 超过1 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中国显然己 经跨进了 老龄化社会的门槛。 另一方面, 截至2 0 04年底,包括4 0 00多万已 退休人员 在内, 我国养老保 险的参保人数只有1 . 6 亿多人,仅占城镇人口的3 0%左右,不及劳动力人口的 1 溅,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更值得注意的是, 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 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2 0 01年以 来的平均增速为4 . 0 4 % ,也己 低于离退休 职工人数的平均增速66 钱。 如去年缴费职工1 2 2 4 2 万名, 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 4100万。已 有历史数据显示,养老金支付缺口 逐年呈放大趋势。国家统计局公 报数据显示1 9 9 7 年, 养老金支出 赤字为70亿元,1 9 98年为53亿元,1 9 99年 缺p 猛增至1 5 0 亿元,2 0 0 0 年再增至3 5 7 亿元,2 0 0 2 年缺口 达到5 0 0 亿元。 近年来,随着人口 老龄化和现收现付体系在各国的实践中纷纷遭遇收不抵 支的财政危机,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各国纷纷 针对自 身现状对其养老保险体制进行了改良 和改革.。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 推动下,中国政府出于维持养老金制度财政可持续性等多方面考虑,接受了世 界银行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建议,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积极致力于推动现 收现付制向多支柱体系过渡。目 前我国已经基本确定了基本养老实行社会统筹 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由 于历史因素的作用和出于对当前 形势的权宜,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转型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这一转型问 题尚有很多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转型过程也出现了诸如显性化的隐性债务和 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等威胁养老金财政可持续性的棘手难题。 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出发解决如下几个问题:是否可以依 第一章 导论 靠养老金筹资 模式的变革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统支付不平衡的问题? 养老 问 题仅仅是一个筹资模式转轨的问题吗?如果不是,养老金筹资模式的变革意 义何在?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难题?等等。 本文将以新古典模型作为分析手段,站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结合中国的 实际 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关于我国养老金制度转型问 题的战略性思考。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2 0世纪 8 0年代以 后,随着养老保险制度越来越面临制度的不均衡,针对 如何改革养老保险以 应对人口 老龄化, 如何平衡不同的养老保险计划, 取舍养 老保险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特别是私有化 ( 或称民 营化)是否有利于养老 保险制度的长期平衡和经济绩效的提高,以及如何解决转轨的融资问题日 益成 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与争论的焦点。 国内 学者 对于制度转型问 题的争论也比 较多, 史永东与 杜两省 (20 01)、 史永东与齐鹰飞 ( 2 0 0 2 )、袁志刚与何樟勇 ( 2 0 0 3 ,2 0 0 4 )、杨传凤 ( 2 0 0 4 ) 等人分别对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且无一例外的得出了中国 经济动 态无效的结论。袁志刚与何樟勇 ( 2 0 0 4) 在动态无效的基础上, 认为我 国当前情况下采取现收现付制是最好的选择,不宜向完全积累的养老金制度过 渡。其理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正处于动态无效状态, 进行制度转型并不是一帕累托改进, 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二是, 在当前资 本 市场极不完善,实行基金制,很难保证养老基金的收益,一旦出问题,反而会 引发制度危机。例如,在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 ( 袁 志刚、宋铮, 2 0 0 0) 一文中,作者就认为中国目 前的储蓄率不是社会最优储蓄 率,降低储蓄率很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隐含的讨论就是中国有没有必要依 靠完全基金制实行资本积累。再如,在 自 愿储蓄、强制储蓄和 “ 税收一 债券发 行”安排 ( 汤晓莉,2 0 0 0) 及 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研究 ( 何樟勇、 袁志刚, 2 0 0 4) 两文中, 作者以叠代模型比 较分析了 个人储 蓄、 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三中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机制, 并结合我国 加入 wt o 进程中资 本市场由 封闭走向开放、改革中不断加速的劳 动力流动以 及对当前中 国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考察, 最终得出 结论认为 在当 前时期, 现收现付制乃是 提高全体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唯一手段。隐含的结论是当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章 导论 转型,时机并不成熟。 另一部分学者主张通过个人账户实行养老金的完全积累制。主要理由是这 一制度对个人有明显的激励机制,通过完全积累,以收定支,可以避免人口 老 化时的 养老保险金支付风险,同时形成大量强制性的长期储蓄,为经济发展提 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持这一观点最典型的代表是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的赵耀辉教 授。 其在 我国 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机制问题 ( 赵耀辉、徐建国, 2 0 01) 一文中, 着重从激励的角度阐述了当前体制在激励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为了 克服这一制度性缺陷, 唯一的方法是实 行完全积累 制。 在养老基金缺口的测算方面,国内先后有国务院体改办宏观司宋晓梧等人 ( 1 9 9 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何平 1 9 9 9 ),以及王燕 (20 01),赵耀 辉、许建国 ( 2 0 0 1 ),刘遵义 ( 2 0 0 3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绍光等人 ( 2 0 0 5 ) 对基本养老金缺口 做出过估算;另外,世界银行也先后在1 9 97年和2 0 05年的 两份报告中用模拟估值的方法对中国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做出了估算。由于估 算的前提和方法不同, 这些测算并不具备比 较性. 但总的一点是确定的, 就是 养老金赤字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文章的创新点和框架结构 在解决因人日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计划支付危机的问题上,许多国家在实 践中采用了向积累制转轨的做法加以应对。于是在学术界研究如何改革养老金 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常常忽视了养老金制度的根本功能, 保障老 年人收入,而将关注点放在两种制度利弊的比较上,以 至于对两种基本养老金 制度经济效应的争论在国内外仍在继续。本文从分析两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 基本运行原理出发,抓住实物经济是养老问 题的物质基础这一核心命题,揭示 了 养老问 题在本质上是经济增长问题这一核心观点,阐明了 养老金筹资制度作 为 一 种社 会 产品 的 代 际 分 配 制 度 ., 对它的 变革 是 无 法 从 根 本 上 解决 人口 老 龄 化 问 题等深刻命题。笔者深信,本文所得到的很多命题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和养 老金制度改革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本文的文章框架结构如下: 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 选题意义和相关 文献。第二章到第四章是对养老金筹资方式以及如何应对人口 老龄化的深入分 析:第二章是全部分析的理论基础,这一章使用了新古典框架对两种养老金筹 第一章 导论 资机制的特性和运行原理进行了 解析:第三章对养老金筹资制度的经济影响进 行了梳理, 包括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以 及对收入再分配的 影响,这些方面是大多数养老金方面学术论文的重心,对于制度选择的争论也 往往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本文在第四章使用简单模型对养老金制度应付人 口问题的机制进行了递进的分析,通过不断放松模型假设,在透析了养老问题 的本质以后,着重分析养老金筹资模式选择与应付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有 了以上三章一般性结论作为分析个别问题的基础,在第五章中加入了 对中国问 题的探讨, 这一章主要分析了当前 我国 养老金制度改 革的运行成果并 加以 评价, 在明确了养老金筹资方式的意义之后,文章建议通过引入名义账户制来克服现 存的机制弊病,减少对市场的扭曲。 第四节 几个需要澄清的概念 由于我国学者对于养老金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关注角度分散,大量名词 在从国外翻译过来时或者改变了词语的内涵,或者由于理解不充分造成了字面 理解和随意滥用。因此有必要在此对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做出符合原词含义的 橙清和解释。 1 . 31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 所谓现收现付制 ( p a y ee as-y o u 一 90, 简称 p a y g ) 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是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 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 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 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 后使用 提供储备。 所谓完全基金制( fu u 一 加 n 血 d ,简称 f f)是根据长期收支平衡的原则 确定收费率,企业和个人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向专门机构定期缴纳养老保险税 ( 费),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用个人账户内的积累额加上利息支付养老金。 所谓部分基金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制之间的中间模式,它根据分阶 段收支平衡的原则, 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 并据此确定收费率。 在不少文献中还习 惯把基金制称作预筹积累制 ( p r e fi l nd)以 体现养老金在 经济个体处于年轻期就己 经预先积累起来的特性。 第一章 导论 1 . 3 . 2给付确定制和缴费确定制 从养老保险的缴费贡献与待遇计发的给付机制划分, 有两种最基本的 类型: 给付确定制( defined ben e fi t ,简称 d b)和缴费 确定制( de fi nedco n 砚 ri b ution,简 称 d c ) 。 所谓给付确定 制 ( d cfin edb enefit)是由 养老保险计划的主办者做出 承诺, 依参保者年龄和以 往贡献的大小决定每个参保者的养老金收益:所谓缴费 确定 制 ( d e fi ned c 朋1 b u ti o n) 是按照一定公式决定每个参保者的缴费, 为每个参保 者设立个人账户,以记录缴费的多少,将来在他们有资格领取养老金时决定怎 样向他们计发养老金。一般情况下,现收现付制是通过给付确定制的方式来实 施的,而基金制 ( 含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是通过缴费确定制来实施的。 1 . 3a基本养老金( b a 。 i c p e n s i o n ) 和个人账户( i n d i v i d u a l a c c o u n t s ) 这两个 名词是当前我国 养老金制度过渡时期所特有的概念。国 务院于1 9 97 年7 月颁布了 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意味 着我国“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的确立。在这样的模式 下,个人的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即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所谓 “ 社 会统筹” ( 即对应 “ 基本养老金”),是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仍然保留的现 收现付制度成分,由下一代转移支付而来的养老金;而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我国 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金积累制部分而形成的养老金。 然而,由于我国养老金统 筹范围局限于各省和直辖市, 在社会统筹部分出 现支 付危机时, 各地政府倾向 于用个人账户内的资金应付统筹部分支付危机,于是造成了事实上的养老基金 个人账户 “ 空账”运行。 个人存入个人账户的资金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挂帐, 并没有相应的资金在运作,国际上也将这种基金运作方式称为名义积累制或名 义账户制 ( 加m i nal defi nedc o n t r i b ut i o n , 简称n d c )。 依照世界银行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分类标准,我国当前公共养老金制度由 两大支柱构成,即一个收益确定型的现收现付计划和一个缴费确定型的基金制 计划。 第二章 两种制度的运作原理新古典框架的构建 第二章 两种制度的运作原理新古典框架的构建 从财务平衡机制看,养老保险体制可以划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制两 种最基本但截然不同的 类型。 它们各自 体现出不同的基金平衡要求和制度运行 特性。 从全球各国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静态分布看, 大部分国家的公共养老保 险制度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只有少数国 家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实 行的是完全 基金制或部分积累制。但从各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动态发展看,主导的潮流是选 择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或完全基金制的转轨。 本章旨 在阐明两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理,并力求通过 模型说明两种制度下不同的资金平衡要求和制度运行的特征,本章是后文分析 制度效应和制度转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收现付制的制度特性和运作原理 所谓现收现付制 ( p ay一 as 一 y ou一 90,简称 pay g ) 是以同一 个时期正在工作 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 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 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 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 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 提供储备。 211现收现付制的制度特性 从融资的根本来源上来说,现收现付制是由工作的一代人的收入支付退休 一代人的养老金, 所以现收现付制本质上是代际转移支付机制。 现收现付制具有如下特性:第一,以收支的短期平衡为原则,因而该体系 不会形成巨 额的储蓄积累, 这一方面可以 避免通货 膨胀带来的基金贬值风险, 另一方面也不存在为巨额基金寻找投资渠道的必要, 最后也没有基金管理运营、 保值增值的压力; 第二,由 于没有资 金积累, 该体系的长期均衡极易受到人口 结构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冲击影响, 其结果不是养老 金支付水平难以 保障,就 是就业人口负担的加重,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该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清 偿风险,甚至会最终导致整个计划的破产,进而引起整个国家的政治震动。 第二章 两种制度的运作原理新古典框架的构建 2现收现付制的运作原理 1 958 年萨缪而森在其经典论文中为现收现付的经济学原理的提供了 讨论框 这是一个两期世代交叠模型。模型假定: 一期工作, 第二期退休, 人口的增长率为n, 每个人生活两 个时期, 他们在第 技术进步率为零;没有资本,也不 2架 存在金融产品,相反, 所有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就必须在当期消费掉。在这 样的经济下,个人无法通过储蓄养老的,因而也就很好地模拟了现收现付的运 行机制。现收现付制要求个人在第一期时将其获得的工资收入以一个固定的比 例0 上缴政府, 然后由政府将这笔收入以转移支付的形式支付给处于当期的退休 人口,来维持他们的退休生活。通过这个模型, 他证明这样的 制度安排使得每 一代获得的和人口 增长率相等的养老金报酬率 ( s amu el so n ,1 9 5 8 )。 具体过程如下,假设t 期的工人数量为l , 而工资 率为。 , 人口 增长根据 l,+. = 0 + n) 乌, t 期工 人交纳 税收不= 氏 吐 理 , 这 一时期 退 休人口 所获得的 养老 金b , 十 。 等于当 期 工 人缴纳的 税收,尽 + , = 凡一洗 此 + . 。 这 样, 退 休人口 获 得的 养老金与其缴纳的税收的比例,即养老储蓄的报酬率为 b, 十 ,/ 不 = 乙 ,/ 不 = l,+ :/ l, 二 1 + 。 .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现收现付制的引入允许人们即使在不存在任何金融 产品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储蓄和在退休期间进行消费。如果我们放松技术进步为 零的 假设, 使两 代人之间 劳 动生 产率的 增长为9 , 并且劳 动生 产率的 增长完 全体 现在实际工资的增长上, 那么工资率将以一个相同的 速率9 增长,即存在 码 + , = 0 + g) a,t。由 此, 我 们可以 得到, 每一 代人在 退休期间 获 得的 养老金与 其 在年轻时缴纳的费用之间的比率为 b, + , / 不 = 不 + : / 不= 如,+ . 吞 + , / 叭 吞= ( 1 + 9 ) ( 1 + n ) “ 1 + n + 9 。 于是,该 养 老体 系中的回 报率即 为n 十 9 , 即 现收 现 付制下 的 养老 保险 报酬 率由 一个经济中的人口 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之和来确定。 现收现付制出了提供每一代人正的报酬率,使个人可以 在年轻与老年之间 平滑一生消费以 外,还为第一代退休工人提供了一笔额外的以 外收益( 他们可以 得到养老金而不需缴纳保险税) ,而这种额外的收益因为世代的无限延续而成为 可能.因此,在不存在资本积累的经济下,现收现付制的引入对一个经济来说 是帕累托改进的。 第二章 两种制度的运作原理新古典框架的构建 2 . 1 . 3弓 1 申 前述萨缪而森叠代模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假定是, 经济中 不 存在金融 产品和 资本市场, 个人无法通过储蓄养老, 所以引入现收现付制是帕累托改进的。 更 为接近现实情况的 模型, 必须要将资本市场和人们的 储蓄行为考虑进去, 在萨 缪而森的模型基础上引进资本市场来考量福利变化也是可行的。此时我们将会 发现,引入现收现付制在不同的宏观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福利影响,即当经济处 于动态无效状态时,引入现收现付制,可以减少经济中 过度的储蓄,得到帕累 托改进。然而, 在宏观经济处于动态有效的条件下,引入现收现付制会给第一 代带来福利,而给以后各代带来福利损失,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福利和损失 相抵,整个社会的 福利净损失为零。 这些都可以 用下面的 叠代模型来验证。 在资本存在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通过储蓄来获得投资收益,假设这个收益 率为p, 那么在一个动态有效的经济当中,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必然会超过经济 增长率(l + n) (l 十 9) ( c as s ,1 9 6 5) , 这个 增长率也 就是 在 现收 现付制下 养老 金 的收益率,萨缪而森将其称为自 然收益率。因此,在引入现收现付制之后,除 了 第一代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净收益之外,其余的各代都会遭到不同 程度的福 利损失。这是由于在动态有效的前提下,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造成的。 根据费尔德斯坦等人的研究, 在动态有效的经济中, 只有满足以 下三个强 假设, 才能保证现收现付制的引入不会导致福利净损失。 这三个假设是:1) 个 人的储蓄收益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相等,即不存在资本收入税; 2) 在计算第一 代以后的福利损失时使用与资本边际生产率相等的代际间的消费折现率;3) 劳 动供给外生给定,从而养老保险贡献的报酬率不会对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产生 扭曲。 在满足以上三个强假设下,动态有效的简单经济中,第一代获得的养老金 纯收益将被以后各代的养老金净损失的现值所抵偿,从而在整个世代中净福利 损失为零 ( f e l d stei n , 1 9 9 5 a. 1 9 9 5 b ; m 帅hy a n dw e lc 玩 1 9 9 8 )。 假定第一代获得 的 额外收 益为ro二 如。 lo。 每一 代人口 缴纳的收 入税为匆乌, 则 养老金收 益为 拜 加 lt( 其中2 = 0 + n) ( 1 十 9) 。 假如同 等数量资 金投 入资 本市 场, 则 期末 对 应 的 收 益 将 为夕 山 吞 . 于 是t 时 期 的 就 业 人口 的 收 入 损 失 就 为(p一 y) 飒入 , 这 部分损失在人们退休期间实现, 损失的 现值为( p 一 r) 拟 l, /( l+p)由 于工资的 增长率为n ,劳动的增长率为9 ,所以这个式子可以改写为 第二章 两种制度的 运作原理 新古典框架的构建 ( 户 一 r ) 0 ( 1 + 户 ) 一 , 叭 lo ( 1 + r ) 。 所有各代人口的福利损失现值为 ( 从t 期到无限期: ( p 一 八卜川 一 , 机lo 艺( 1 + 了 ) ( 1 + 夕 ) , 出、 lo =to 这个等式表明引入现收现付制后,除第一代以外的福利净损失现值与第一 代所获得的额外收益相等,即净福利损失为零。 第二节 完全基金制的制度特性和运作原理 所谓完全基金制( fu n 一 加 n d e d ,简称 f f)是根据长期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 费率,企业和个人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向专门机构定期缴纳养老保险税 ( 费), 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用个人账户内的积累额加上利息支付养老金。 2 . 2 . 1完全基金制的制度特性 在完全基金制下,养老金的根本来源是个人的强制储蓄,依靠个人在年轻 时的储蓄来支付老年时的消费。它从表面含义来看是一种 “ 自 给自 足”的制度, 因而颇受西方自由 社会的青睐。 完全基金制具有如下特性:首先,基金制几乎不存在任何收入再分配功能。 假如养老金计划是完全基金制,那么不管它是确定缴费的还是确定给付的基金 制,都不会对下一代人的福利产生影响。因为它不存在代际间的再分配问 题。 就最常见的确定缴费的基金制计划而言,由于最后的养老金收益是根据个人的 缴费记录和对每个人都相同的投资收益来确定的,所以即使在基金内部的收益 者中间也不存在代内收入的再分配。其次,基金制的养老金收益是一个延迟的 支付承诺,会把一部分短期的消费转化为短期的投资,这点是与现收 现付制相 区别的。基金制下,人们缴纳的养老保险贡献被用来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等 金融产品,从而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获得回报。第三,基金制养老保险 体系的运营成本和风险很高。由于基金制下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因此,对如何 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选择理想的投资工具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基 金制养老保险体系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良 好的养老基金运营机构和安全有 效的资 本市场以 及严密的 法律监管体系。与现收现付制相比, 基金制养老保险 第二章 两种制度的运作原理新古典框架的构建 长期运营风险很高,如通货膨胀风险、资 本市场巨 幅波动风险等等。 此外,由 于基金的 运作具有较高的运营成本,因此在管理费用的 控制上,也是基金制体 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2 . 2 . 2完全基金制的运作原理 在完全基金制下, 在t 期就业人口中的每一个人根据一定的比例t 从工资中 扣除养老金, 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不将养老金缴费交给一个转移支付体制,而是 将其交给养老基金运营机构 ( 可以 是私人机构也可以 是公共运营机构),该机 构将其投资于股票或者债券从而实现保值增值,当这一代人口 进入退休期后在 以年金的形式发放给基金缴存人。如果假设市场利率为r ,则t 期的养老金为 pt= ( 1 + r ) 叭_ 1 。 剩下的问题是在这样的一个养老体系下经济的长期资本报酬率如何决定, 即如何确定长期r 值的问题。 讨论r 值的确定问题, 就要涉及到一个经济体系中长期最优储蓄率的决定问 题。 关于最优储蓄率的确定, 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曾在 1 9 61年,沿 着罗伯特 索洛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思路,从社会经济福利的角度,研究了 储蓄和消费的数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 “ 经济增长的黄金律”。所谓经济增长 的黄金律是指,如果人均资本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人口 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 之 和, 即 广 ( 气) = 占 十 。 + 9 , 那 么 , 储 蓄 率 的 一 个 边 际 变 化 在 长 期内 对 消 费 没 有 影响, 人均消费水平在所有可能的平衡增长路径.上达到其可能取得的最大水平。 支持该人均资本存量的储蓄率,就是实现人均消费最大化的储蓄率或合意的储 蓄率。然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率是外生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中的资本存量等 于黄金律水平的理由,并不多于平衡增长路径中的资本存量等于任意其他可能 值的理由。索洛增长模型的 缺陷是缺乏微观基础,因而模型推导出的黄金律只 能保证实现人均消费最大化,而不能保证现实行为人的效用最大化。这个遗憾 在拉姆齐 ( 1 9 2 8) 、 卡斯 ( 1 9 6 5) 和库普曼 ( 19 6 5) 发展的拉姆齐模型中得到 了更充分的拓展和弥补。拉姆齐模型是建立在微观行为人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 . 平衡增长路径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 的核心概念。索洛模型意味者, 不管经济的出发点如何,经济都 会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该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 在该路径上, 每工人平均产量的增长率仅仅决定于技术进步。关于索洛模型的详细推理可见戴维 罗歇的 高级宏观经 济学)( 1 9 8 9 ) 第二章 两种制度的运作原理新古典框架的构建 型,该模型假定人的寿命是无限的,通过引进个人效用函数,将结论牢固建立 在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基础之上。在该模型下, 无论是处于分散经济中还是处 于统制经济下,经济都会自 动收敛到长期的最优增长路径上来。拉姆齐模型与 索洛模型的最大区别,就是拉姆齐模型中,储蓄是从家庭行为中推导出来的, 家庭的效用取决于家庭的消费。并且模型中不存在外部性。其结果是,如果经 济处于每期均可得到更高消费的路径上,则此时不会有均衡;退一步讲,即使 经济处于这样一条路径上,家庭也将降低其储蓄并利用这一机会,因此在此模 型中均衡条件下的资本存量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等于或超过黄金律资本存量 的。这就导致了拉姆齐模型中,经济最终不是收敛到黄金律资本存量水平,而 是收敛到一个比黄金律资本存量略低的水平,即修正的黄金律资本存量 。 在这 一水平下对应的真实利率尹( k) = p + 电 n 十 9 。由 此我们看到在拉姆齐经济 下,完全基金制养老金计划的回报率是大于现收现付制计划的回报率的。然而 拉姆齐经济仍然与现实经济存在较大差距。 更贴切的 模型是由戴蒙德 ( 1 9 6 5) 在萨缪而森世代交叠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戴蒙德模型,对于戴蒙德模型所得 到的结论来说,关键的是模型假定存在人口的新老交替。在这一更贴近前提的 假定下,戴蒙德模型也会收敛到与前两个模型类似的平衡增长路径上,但是与 之不同的是戴蒙德模型的均衡可以是帕累托无效率的2 ,即可以通过政府调控, 在各代福利都不减少的前提下,增加第一代人的消费。 一般作为解释戴蒙德经 济无效的理由是这样的,世代的无限性是计划者拥有一条满足老年人消费的途 径,而这条途径通过市场是得不到的。市场经济中,如果一个人想在年老时消 费,其唯一的选择是持有资本,即使资本报酬率很低。然而,计划者无须使老 年人的消费取决于其资本存量和资本报酬率。相反,计划者可以 任何方式将用 来消费的资源在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进行分配。比 如,该计划者可以 从每一个 年轻人那里拿走1 单位劳动收入并将其转移给其他老年人;由于年轻人与老年 1 关于 修正 黄金 律产生的 原因, 是这样解释的“ 由 于 家庭对限 期消费的 评价商于 未来消费, 所以 消费 最终 永 久 性 上 升 的 好 处 是 有 界 的 . 在 某 一 个 点 上 , 一 具 体 而 言 , 当 k k时 , 一 一 习 暂 时 的 短 期 性 牺 牲 与 永 久的长期收益之间的交替是如此的不利,以至于接受该交替就会降低而非提高一生的效用。这样,k收 敛 于 一 个 低 于 黄 金 律 资 本 存 t 的 值 。 由 于 k 今 是 经 济 收 敛 到 的 最 优 k 值 , 所 以 k被 称 为 修 正 的 黄 金 律 资 本 存 量( 见 戴 维 罗 默1 98 9 , p 7 i ) . 关 于 拉 姆 齐 模 型 的 详 细 推 导 , 可 见 截 维 罗 默1 98 9,p ” 一 9 , ; 或 布 兰 查德 1 卯8 , 时3 一1 00。 2 在截 蒙德 模型中 出 现的这种经济无效率状 态被 称为 动态无效率( dy咖 ici 邢 ffi ci cn cy) . 它与 传统的 无效 率 米 源 不同 , 它 是 由 于 经济的 跨期 结 构 而 产 生 的 . 关于 动 态 无 效 率的 问 题, 可 见戴 维 罗 默19 89, p1 08一 川 ; 或布兰查德 1 998 , p l l z 一1 1 4 . 第二章 两种制度的运作原理 新古典框架的构建 人数量之比为1 + n ,所以这使得每个老年人的消费都增加了1 + n 个单位。若不 希望有人因这一变化而境况变坏,计划者可以要求下一代年轻人在下一期做同 样的事情, 并每期继续进行同一过程。 如果资本的边际产品小于n 也就是如 果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则在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转移资源的这种方式 比储蓄更有效率,因此计划者可以对分散化配置予以改进。 2 . 2 . 3小结 以上两节, 我们通过详细的模型分析, 对两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 点和运行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本章的 末尾,我们对以上的分析做一个 小结。 通过上面的一步一步扩展延伸,我们可以 看到真实利率的水平和经济中资 本存量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在达到均衡的 经济中,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 平 时( k 勺) , 相 应 的 真 实 利 率 水 平 将 满 足 尸 = f (k ) n 十 9 ; 而在 一个处于资 本积累 黄 金 律水 平的 经济中 , 真实 利率 水平 ; = f (k , ) “ n 十 9 。 在 本 章 第 一 节 中 我 们 知 道 , 现 收 现 付 养 老 金 计 划 的 收 益 率 为 n 十 9 ,因此我们可以 得到一个一般性结论:当 经济处于动态有效的区间内时, 现收现付制的回报率小于完全基金制养老金计划的回报率,采用基金制将是优 选;当经济处于动态无效区域时,完全基金制养老金计划的回报率将小于现收 现付养老金计划回报率,这时在经济中引入现收现付制将会带来帕累托改善; 当经济处于黄金律资本存量水平时,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收益是完全相同的。 因为黄金律水平是一个经济长期最优资本存量的 选择,政府 ( 计划者) 将会通 过各 种政策手段努力将经济调整到最优资本存量所在的鞍点路径 (ridep ath) 上 去, 因此,一般从理论意义上讲, 尽管两者的 财政平衡机制不同, 长期来看, 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在收益上是大体相当的。 第三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三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在上一章里, 我们构建了两种制度的新古典分析框架, 对两种基本养老保 险制度的财政平衡机制和制度运行特性有了充分的了解。然而,养老保险制度 不仅自 身具有较为复杂的运作机制,它的引入往往也对经济从多个方面和多个 维度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制度引入时所不曾意料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表 明,养老保险计划所带来的副作用在不同的经济体系内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甚至有时同一体制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会在不同的经济体系内出现。由于复 杂的作用机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常常呈现不同的结果,这两种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的综合经济效应熟优熟劣尚无确定的答案。本章试图从综合前人理论研究 以 及实证研究两方面的成果阐 述养老金制度对于资本积累 ( 经济增长) 、劳 动 力供给以及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保险和资本积累 本节的着重讨论两种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影响。在一些 经济学家看来,提供退休收入的社会保障计划不是被引入来影响资本积累的。 因如此计划,部分是为了收入分配的原因,它可以 保证人们退休后的最低收入 水平,部分是由 于感到个人可能遭受缺乏远见的损害,没有为退休准备相应的 经济来源 ( 戴蒙德,1 9 6 5) 。然而,任何影响个人所得收入的路径的计划,很 可能对储蓄有影响,进而影响到资本积累。 一个对于社会保障对资本积累的影响的模型说明在布兰查德的 宏观经济 学 ( 高级教程)中提到。无利他主义,分散经济均衡的特征可以用世代交叠 模型描述为: u , ( wt一 5, ) = ( 1 + 刃 一 , ( 1 + rt + : ) u ,1 ( 1 伙+ 。 ) 5 小 凡 =( 1 + n ) 气 + : , f ( 气 ) 一 气 f( 气 ) , ( 3 . 1 ) ( 3 . 2 ) w, = 弓 = 尹(kt) 其中0 为 社 会 贴 现 率,乙 为t 期 利 率。 第三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设试 是时 期t 时 年轻 人的 贡 献, 红 是 老年人在t 期得到的 收益。 下面只 要 考 虑两种不同的制度引入后对模型是如何修正的就行了。 3 . 1 . 1完全基金制系统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在完 全基 金制系 统中 , 基于 这个 系统运作的 机制, 我们知 道乓= 0 + 乙 ) 试 一 , 于是,方程 (3. 1) 、 ( 32) 就会变成 u i w一 ( 5 + 试 ) 1 = ( 1 + 的 一 , u ( 1 + + , ) ( 5 , + 试 ) 1( 3 . 3 ) st+ 试= ( 1 + n ) k ,+ ,( 3 . 4 ) 通过比较 (3. 1) 、 (3. 2) 和 (3. 3) 、 (3. 4) 可知:如果第一个系统的 解是k, , 那么它也 是 第二个系 统的 解。 这样可以 证明: 如果 在预先积累的 社会 保障 经 济中 ,风 (l + n) kt+. , 即 社 会保 险 贡 献 不 超 过另 外己 存 在 的 储 蓄 量 , 那 么就有这样的结论:完全基金制社会保障对总储蓄和资本积累没有影响. 这 一 模 型 结 果 可 以 这 样 解 释 : 社 会 保 障 储 蓄 的 增 加d, , 正 好 被以 这 种 方 式 的 私人储蓄的 减少 所抵消, 总 量5, 十 dt等于以 前 水平的凡 。 原因 很简单: 社 会保 险系统提供的收益率等于私人储蓄的收益率,这样,就好像社会保险系统取出 各个人的出需的一部分,并投资同等数量。可是,受益者对谁储蓄并不关心, 他只关心收益率:这意味者消费者通过私人储蓄的抵消了社会保险系统代表他 们所做的任何储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大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浙江省金华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浙江省常山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饶阳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高品质混凝土构件采购合同规范范本
- 2025年服装辅料代理销售合同
- 2025年度绿色建筑节能材料全国分销合作协议
- 2025版汽车吊吊装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家庭厨房橱柜升级改造工程合同范本
- 2025标准担保公司房产抵押借款合同
- 2025秋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地理 【教学课件】1.3《民族》
- 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课件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 施工项目会议管理制度
- 声音的特性讲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 教学勇气课件
-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福建省特安安全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析集合
- 土方消纳处置合同协议书
- T/CCS 075-2023煤矿柔性薄喷材料喷涂施工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