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魏晋游仙诗思想主旨的 丰富、艺术特征的鲜明、风格模式的奠定、精神内涵的升华都是其成 熟和昌盛的标志,魏晋时期也成为游仙诗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时期截然 不同的黄金时代。 本文着重探讨魏晋游仙诗之发展、流变及艺术风貌。文章分三部 分。首先,探讨游仙诗的历史渊源和创作过程。游仙诗作为中国诗歌 体裁之特定样式,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 上的游仙诗是传为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远游。至汉魏六朝,游仙 诗的创作经历了成型、繁荣和式微三个阶段,魏晋时期形成中国诗史 上第一个创作高峰。第二,分析了魏晋游仙诗和神仙思想、玄学以 及生命意识的关系,揭示出魏晋游仙诗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第三, 分析魏晋游仙诗的艺术特征演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陈述,即魏晋游 仙诗的抒情性;虚无缥缈的艺术世界和逸气四溢的艺术氛围;瑰丽雄 奇、富艳雄放与玄远、冲淡两种风格模式的相互并存。 关键词:魏晋,游仙,发展,渊源,嬗变,艺术风貌,审美特征 a b s t r a c t d i v i n ep o e mw a sap a r t i c u l a rs u b j e c ti nc h i n aa n c i e n t r y d i v i n e p o e m si nw e i - j i np e r i o dh a v er i c ha n dc o l o r f u ll e i t m o t i va n dv i v i d a r t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s ,w h i c he s t a b l i s h ss t y l e p a t t e r n s a n ds u b l i m a t e s s p i r i t t h e s ef a c t o r sb e c o m es y m b o lo ff u l l - b l o w na n dp r o s p e r o u sd i v i n e p o e m s w e i - j i np e r i o db e c o m e si m p o r t a n tt i m e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d i v i n ep o e m , w h i c h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f r o me l s et i m e s t h i sp a p e ri n t e n d st op r o b ei n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v o l u t i o na n dt h e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d i v i n ep o e m s t h ea r t i c l ec o m p r i s et h r e ep a r t s i i n t h ef i r s t ,i tp r o b e si n t oc u l t u r a lo r i g i no fd i v i n ep o e ma n di n d i t i n g c o u r s e a sak i n do fs p e c i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i cf o r m s ,c a nb et r a c e db a c kt o t h ev e r ye a r l yt i m e t h ef i r s tt r u ed i v i n ep o e mw a sg oo u tt r a v e l i n g w r i t t e nb yq uy u a n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o f r o mq i nt oh a n ,t h e d i v i n ep o e mw i t n e s s e di t ss p r o u t ,p r o s p e r i t ya n dd e c l i n e a n dw e i & j i n d y n a s t i e sw e r eac o m p o s i n gc l i m a xo f d i v i n ep o e m s s e c o n d l y , i tp r o b e s i n t o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v i n ep o e ma n ds u p e r n a t u r a lb e i n gi d e o l o g y , m e t a p h y s i c s ,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oi to p e n so u t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 o fd i v i n ep o e n l $ i nw e i - j i np e r i o d t h i r d l y , i tp r o b e si n t ot h ea 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e v o l v e m e n to fd i v i n e p o e m s i nw e i j i np e r i o d i t p r e s e n t a t e sf r o mt h r e ea s l ) e , c t s , t h ef i r s ti sl y r i c i s m , t h es e c o n di se n t i r e l y i m a g i n a r yw o r l da n de l e g a n ta t m o s p h e r e ,t h et h i r di sm a g n i f i c e n ts t y l e p a t t e r n sa n dm y s t e r i o u s ,a b s t r u s e ,d i l u t e ds t y l ep a t t e r n s ,w h i c he x i s t e d e a c h o t h e r k e y w o r d s :w e i 4 i np e r i o d ;d i v i n ep o e m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u l t u r a lo r i g i n : e v o l u t i o n :a r t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s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氆:棚砷年r 月,富日 ,ii x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p j , 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辇倌 日期:砷年f 月乎日 导师签名:陷拓高日期:叩年,月谚日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一引言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它的创作根源可以追溯 到先秦时期南方楚文化的楚辞和在荆楚文化孕育下出现的庄子。 这些作品中间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夹杂着一些神仙思思,成为游 仙诗创作的思想源头;离骚借助游仙表达政治寓意,远游中作 者抒发的“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的不满怨愤、托词远游、 以求正气,庄子借助神仙形象追求逍遥独立的精神人格,这三者 共同组成了游仙诗的文学源头。到了秦汉时期,秦皇汉武长生成仙的 迷梦,直接导致了仙真人诗和汉乐府游仙诗的产生,表现了祈求 神仙赐福长生快乐的世俗情调,游仙诗沿着“列仙之趣”的道路发展, 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影响文坛的诗歌题材。只有到了魏晋时代,特殊 的时代氛围和时代精神才促进了游仙诗的演变而带来游仙诗昌盛于 诗坛的文学局面。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政 治局势、文化氛围、学术思潮都呈现巨大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 政治上,由汉末至魏晋,军阀混战、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而至生灵 涂炭的局面等因素造成了人们生命意识的加强,表现在对死亡的恐惧 和对生的渴望以及用生命去成就丰功伟业;同时狭隘、艰难的政治处 境滋生了文人渴望生命安全和人格自由的精神需求,通过抒写幻境、 抒发性灵的游仙诗成为文人们普遍的选择,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文臣 士子都把游仙诗作为抒发情感、表现理想的精神载体。这个时期的游 仙诗在数量上远胜于前代,最为重要的是游仙诗开始在这个时期呈现 新的特征而走向成熟。与前代相比,它的思想主旨、艺术风格、精神 内涵都表现出新的面貌,真正成为一种文人抒情诗。建安时期的曹氏 父子都写过游仙诗,以曹操和曹植居多。曹操在继承汉乐府游仙诗成 就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创作出秋胡行、精列等面 貌一新的游仙诗,开创了文人游仙诗的传统;曹植在游仙诗发展史上 硕士学位论文 有着里程碑的作用,他直接继承了屈原的精神,奠定了文人游仙诗“坎 堞咏怀”的兴寄传统,并奠定了后代游仙诗的基调。三曹以后,尤其 魏末正始年问,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文人学士,心怀不平,超凡脱 俗的游仙思想很自然地沁润人们的心灵,刘勰说:“正始明道,诗杂 仙心。”西南齐书文学传论说:“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 这 时期的游仙诗作,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他们诗歌中的游仙描写深深 染上了屈原“轻举远游”的色彩,出现仙隐合流的端倪,并且表现了 与前世游仙诗不同的精神内涵,这是正始玄学体系建立后游仙诗发展 的最大亮点。晋代郭璞今存完整的游仙诗有1 0 首 ,他把游仙诗创作 推向了高峰,他的游仙诗作能一反潮流,深涵内容,有所寄托。自郭 璞以后,游仙诗更为昭明显著,广为流传,大体分为三种风格模式: 取汉乐府游仙愉悦者,以列仙之趣为正格;继屈原、曹植愤世抒情者, 以托匡世之志为己任;以阮籍、嵇康为楷模,追求独立的人格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游仙诗在与其他各种题材的诗体相互影响过程中 不断演变,拓宽和丰富了表现内容的领域,如与咏怀诗、玄言诗、山 水诗等的相互吸纳、融合。 可以肯定地说,魏晋时期游仙诗思想主旨的丰富、艺术特征的鲜 明、风格模式的奠定、精神内涵的升华都成为游仙诗成熟和昌盛的标 志,魏晋时期也成为游仙诗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时期截然不同的黄金时 代。有感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魏晋时期游仙诗的产生、演变、 成熟作一番研究,探讨这个历史时期使游仙诗获得长足发展的时代背 景、文化氛围、人文思想、学术思潮等等因素,探讨此阶段游仙诗的 演变及其带来和展示的艺术新特征。 学术界关于游仙诗的研究,建国前滕固、朱光潜 等先生开其先 河,建国后三十年中未有承之而光大者,此项研究可谓沉寂无闻。新 ( 南朝梁) 刘勰著。周振甫译注, 译注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6 版,第1 1 6 页 ( 南朝粱) 莆子显撰,南齐书文学传论第三册,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第9 呕页 关于郭璞游仙诗的数量考证和推断见附录( 二) 见滕固中世人的苦闷与游仙的文学( 小说月报,1 7 号) ,朱光潜游仙诗( 文学杂 志,l 舛8 4 ) 2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时期以来,魏晋游仙诗研究逐渐升温,至今方兴未艾,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就魏晋游仙诗整体研究而言,专著有张宏的秦汉魏晋游仙诗 的渊源流变论略,它将宏观的整体研究与微观的个案研究相结合, 探讨了游仙诗的发展、渊源、流变等问题。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 文学专业2 0 0 6 届研究生彭建华的硕士学位论文汉魏游仙诗研究论 略着重探讨汉魏游仙诗的发展、流变及艺术风貌,艺术风貌重点从 仙人、仙境、修辞手法加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2 0 0 6 届研究生孙金滔的硕士学位论文两晋文人游仙诗研究 从创作者的角度提出“文人游仙诗”这一概念,以两晋时期3 9 首游 仙诗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游仙诗表现内容和时代精神的变化,并通 过两晋文人游仙诗与前代相比,分析晋宋之后“兴寄”传统渐趋消歇 的动态过程。对游仙诗进行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有二十几篇。有的是对影响游仙诗的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 有的是对游仙诗主旨和艺术方面的研究,还有些论者从古代神话、仙 话的角度对游仙诗做了许多本体性的研究工作。上述论文都就魏晋游 仙诗产生与演变的某一方面作重点研究,笔者拟就魏晋游仙诗这个课 题重点对其产生背景和展现出的艺术风貌做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研 究。 本论文在回顾游仙诗的历史渊源和界定游仙诗概念的基础上,探 讨魏晋游仙诗产生的复杂背景、演变而出现的新特征。着眼于文学产 生的现实土壤,探讨魏晋游仙诗产生的背景;采用与前代游仙诗比较 的方法,探讨魏晋游仙诗的新亮点。全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为 游仙诗的历史渊源,主要致力于游仙诗概念的定义及渊源研究,并且 回顾魏晋之前的游仙诗创作及其基本特征。第二探讨魏晋游仙诗产生 的复杂背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陈述,即神仙思想、魏晋玄学、生命 意识。第三分析魏晋游仙诗的艺术特征演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陈述, 即魏晋游仙诗的抒情性;虚无缥缈的艺术世界和逸气四溢的艺术氛 围;瑰丽雄奇、富艳雄放与玄远、冲淡两种风格模式的相互并存。 硕士学位论文 二游仙诗的历史渊源 ( 一) 游仙诗的渊源研究及概念的界定 关于游仙诗概念的界定,在古人就已众说纷纭。“坎壕咏怀”还 是“列仙之趣”,o 正格为宗抑或变格为本,莫衷一是。事实上,对其 概念界定的不同缘于对其渊源的认识有分歧。游仙诗渊源的问题,早 在滕固与朱光潜两先生之间就有不同意见,前者以老庄道家思想来估 定游仙诗的艺术价值,后者则直接以屈赋作为游仙诗的源头圆。新时 期以来,有些学者继承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认为真正影响魏晋游仙诗 发展的是楚辞及其楚巫文化,尤其是远游篇,可视为后来游仙诗 的雏形,这就肯定了游仙即咏怀之说;有的学者撰文予以反驳,强调 “游仙诗的产生源于方术之士及世人对神仙幻境、灵丹妙药的追求, 企图解脱尘世的忧患烦恼” 又显然站在了游仙诗乃仙趣之诗的立场 匕。 1 神仙思想与游仙诗的起源 探究游仙诗的渊源,要充分考虑到游仙诗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随 时代发展而体现出来的新特征。游仙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特主题, 纵观历朝历代的游仙诗作,它首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由仙人、仙境、 仙术组成的迷离世界,在设想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上,诗人们才会各 骋心境,或咏心或咏仙。因此,考察游仙诗的渊源,应该首先着眼于 游仙诗的仙人、仙境、仙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 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方式。” 仙这一“准 宗教”形象的产生就是如此。王瑶先生具体地指出:“神仙思想本起 钟嵘著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版,第2 6 页 观点见滕固中世人的苦闷与游仙的文学( 小说月报,1 7 号) ,朱光潜游仙诗( 文 学杂志,1 9 4 8 4 ) o 张士骢关于游仙诗的溯源及其他( 文学评论,1 9 8 7 6 ) 马克思,恳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1 3 5 页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源于人类对自然力的幻想和个人欲望地无限制延长。”人作为生命 体,都有求生的欲望。诗鲁颂泮水云:“永锡难老。”吕氏春 秋重己云:“世之人主贵,无贤不肖不欲长生久视。”左传昭 公二十年云:“齐侯饮酒乐。公日:古而无死,其乐若何? ”。 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云:“死,可畏也。”,又云“夫圆首含 气,孰不乐生而畏死哉! ”这都是先民企望长寿长生思想的流露。而 现实情况是,生老病死这个无情的自然规律把初民的“难老”愿望一 次次化为泡影,而一代代人对生命消亡的恐惧绝望又反过来强化着对 “难老”的憧憬。于是,被后来道教奉为教主的老子在其五千言中, 有了“谷神不死”( 第六章) ;“深根固砥,长生久视之道”( 第七章) ; 山海经海外南经有了“不死民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之说; 屈原天问有了“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之问。这就自然地导致了 长生不老的“仙”产生。如此看来,蕴藏在“仙”这个幻影中的生命 理想不但真实而且蛊惑人心,这一理想构成了游仙诗内容的一大元 素。如曹操就强调是因为有感于“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才“思 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 曹操精列) 曹植游仙云:“人生 不满百,岁岁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空虚。蝉蜕如松乔,翻迹 登鼎湖。”郭璞游仙诗其六:“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曹唐 小游仙诗其六:“无限万年年少女,手攀红树满残阳。”对具有永 恒生命的仙人的艳羡,无疑都建立在人生百年易逝的苦恼与无奈之 上。因此人类早期典籍著作中关于“仙”和仙境的设想和描写成为游 仙诗最原始的依附。人们崇尚神仙、渴慕长生不死的心愿使他们造就 了神仙,反过来更加相信神仙的真实存在。史记封禅书载:“自 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 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 死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 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圆,仙境是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小说与方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2 页 司马迁著吴顺东译史记全译第二册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8 5 6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如此可望而不可即,人们对其确信而神往不已。虚幻仙境经过别有用 心的方士的宣扬,迅速在民众之间普及开来。于是,继齐威王、齐宣 王、燕昭王之后,秦始皇又遣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后又亲 自数次到海上“求仙人羡门之属”,“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 还至沙丘崩”。汉武帝也“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对神仙 的笃信不亚于秦始皇。在这种迷信神仙的社会风气下,附和统治者心 理需要的秦仙真人诗和汉大人赋产生了。这些诗和赋成为游 仙诗发展初期的原始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发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神仙、仙境、长生 享乐思想成为游仙诗的社会文化基础,神仙世界与长生享乐成为游仙 诗创作最原始的素材。 2 离骚、远游、庄子与游仙诗的起源 任何文学题材,摈弃外观内容之后,展现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或 者审美趣味或者精神寄托。游仙诗与田园诗、山水诗等其他诗歌题材 一样,脱去仙人、仙境这层具体可感的外衣描写,展现的是诗人的情 感世界。考察游仙诗的渊源,还应探讨作者创作游仙诗的情感和精神 以及这种情感、精神的最初体现。 宋代郭茂倩曾指出:“曹植飞龙篇,亦言求仙乘飞龙而升天, 与楚辞同意。” 己透露出游仙诗溯源楚辞的信息。清代陈祚 明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 曹植) 五游篇其游仙乎? 其源本于 灵均。”“远游亦同五游之旨。”(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 六) 朱乾的论断就带有普遍性了:“屈子远游为后世游仙之祖。” ( 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一) 可见楚辞、远游与后世游仙诗的 亲缘关系是十分明显的,获得了研究者普遍的认可。可以说这些诗歌 直接影响着中国游仙诗传统的发展。 屈原的楚辞中有许多关于神人以及仙游的描写,文心雕龙辨 见史记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6 3 页 ( 宋) 郭茂倚乐府诗集卷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0 6 页 6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骚称其“托云龙,说迂怪”、“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就指出了 这些诗歌中神仙描写的特点。如九歌东君中“驾龙鞠兮乘雷, 载云车之委蛇”;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邀游兮周章”;大司命 “高飞兮安翔,乘清风兮御阴阳”。湘君等篇中也有关于驾龙上天 的描述。后世游仙诗中常见的玉女形象在此时也已经出现。惜誓 “建明以为盖兮,载玉女于后车。”危俊中纡余辔兮踌躇,闻素 女兮微歌,听王后兮吹竽”;悼乱“登太一兮玉台,使素女兮鼓簧”。 离骚是楚辞中的最重要的一篇。这是一篇具有政治寓意 的作品,其基本主题是表现诗人为实现举贤任能,纳谏修政,以振兴 楚国这一崇高理想而进行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这种主题是通过驰 骋想象、杂糅神话传说从而构造一个幻想的神仙世界来表达的。作者 由现实的不如意到邀游、展望神界,认识到神界同样的不如意,又回 归现实。其实质都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不能在现实中实现,而在幻想的 王国里寻求解脱的折射,是作者政治情怀的抒发与宣泄。离骚这 种神游的写作模式与借神界来抒发政治抱负的创作思维对后代游仙 诗启发很大。 远游是模仿离骚而作,屈原创作远游的原因正如王 逸在楚辞章句中所释:“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 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孰恬 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 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 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伟其辞焉。”o 屈原出于对现实的不满 怨愤,托词远游,以求正气。屈原的游仙过程五彩缤纷,光怪陆离, 充满了追寻的无忧,探索的欢愉,正如王夫之在其作楚辞通释所 言:“言如彼仙人者,存神御气,以往来于霄汉,则与浊世相离,去 故都而不返,则安危不以怆心,世莫测其所如,则谗邪不能相害,故 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辩骚第五,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4 3 页 。王逸楚辞章句,转引白( 清) 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 1 0 1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欲效之以高举焉。帼屈原通过高举之行达到了精神超越的目的。同时, 屈原获得精神的超越也借助于道家思想,在这首诗中,道家色彩重重。 诗中使用了许多道家常用的词语,如“飞升”、“登仙”、“虚静”、“真 人”、“无为”、“太初”、“羽人”、“至清”等等,歌颂了道家所崇拜的 人物,如赤松子和王乔,这两人是游仙诗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向来被 视为避死长生之化身,而屈原奉之为楷模,足见道家思想对其沁染之 深,谢无量在楚辞新论里也说过:“屈原生予楚国,那楚国是道 家的策源地,所以这种超人间的思想是容易发生的。” 而且他还认为 屈原作品中,这一思想“占其大半,无非受南方道家的影响罢了。” 屈原远游通过游览由道家思想创作的仙境,获得精神的超越 和心灵的释放,这种创作特征和创作初衷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直 接影响着各代游仙诗的发展,成为游仙诗的文学源头之,是后世游 仙诗思想和情感的模式之一。 与屈原远游的重精神超越相映衬的还有庄子的某些篇章。 庄子的诸多篇章中都有关于神人、神游的描写,是神仙形象与逍 遥自在精神的结合。如在宥篇中“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 的广成子,经常出现在后代的神仙故事及游仙诗中。刻意篇中记 载的养生长寿的方法,恐怕即是当时方士所常用的长生成仙之道“吹 峋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齐物论中“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 之外”的至人与后世游仙文学中四海游历的神仙形象一脉相承。逍 遥游中的列子“御风而行”,也成为后代游仙诗歌中仙人的出行方 式之一。姑射之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中的神仙形象 是逍遥自在的精神的象征,作者描写这些神人,只是用来传达个人追 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如“至人”超脱尘俗、忘却生死以摆脱利害的 羁绊;列子虽然可御风而行,但犹有所凭藉,不是作者的理想人物; ( 清) 王夫之l 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1 0 7 页 。谢无量g 楚辞新论。商务印书馆,1 9 2 7 年版,第1 8 9 页 b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姑射之山上的神人就不累于尘世因而为作者所推崇。所以庄子文中的 神仙形象并非神仙信仰的体现,而是表现个人情志的方式。庄子 当中逍遥独立的人格精神对后世影响甚巨。我们知道,许多诗人创作 游仙诗并不是真正追求成仙长生,只是借助这种形式来追求高蹈之 志、精神自由,以示不羁于世俗。庄子从文学上的神仙形象和思 想上追求超越尘俗的精神都为后世游仙诗开了先河。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楚辞中某些篇章已经蕴涵了游仙 诗作的仙人、仙游、仙境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离骚 为后世游仙诗抒写政治情怀提供了先例;远游和庄子则为后 世游仙诗塑造了文学上的神仙形象、神仙生存方式,树立了超越尘俗、 追求逍遥独立的人格精神。三者共同形成游仙诗的文学源头。 综而述之,先秦两汉时期的神仙、长生享乐的思想与离骚借 游仙抒写政治寓意、庄子逍遥游和屈子远游写“仙”重精神 超越的创作思维模式共同构筑了游仙诗的社会文化基础和文学源头。 通过分析游仙诗产生的历史渊源,我们认为所谓游仙诗也就是通过描 述仙人、仙境,构筑虚幻的神仙境界,实现求仙或者写心初衷的诗歌 题材,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笔下有所侧重而己。 ( 二) 魏晋之前的游仙诗创作 魏晋之前的游仙诗创作是随着时代社会风气和文学创作本身的 继承与演变而不断发展的。在诗歌中首先出现超越尘俗、神游天际的 作品是屈原创作的洋溢着强烈浪漫主义气息的离骚,这篇作品出 现了抒情主人公纵横古今、徜徉神境、到处求索的奇幻境界。诗人抱 定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强烈愿望,奔走前后,孜孜以求。但是现 实中的昏王和群小沆瀣一气,打击耿耿忠心的诗人。在不能实现自己 抱负的情况下,屈原孤立无援而壮怀不泯,于是幻想出了一个超越历 史和现实、天上和人间、神话境界和人间社会界限的神奇世界。诗篇 最后描写抒情主人公陟升皇天,天际展现着一片灿烂的光明景象,前 9 硕士学位沦文 程一派绚丽。临当远引高举、离违故宇之际,他又不忍离去。这时, 诗人深沉的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喷薄而出。屈原在诗篇中,表达的是对 祖国生死以之,对丑恶势力嫉之如仇的感情。他绝不追求超脱远引, 不追求个人生命的永存和心灵的安适。在同样被称为屈原所作的远 游中,主人公遭世污浊,孤独抑郁;意欲摆脱,却无路实现。他 在“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的思想启发下,想到了登仙化 去,离俗远遁的赤松子、韩众等名列仙籍的人物。他决心从王子乔这 位身列仙位的周灵王太子身上寻求出路。经过提示,一心远征。作品 在这里描绘出了一个同样神奇的境界,诗人作了充分的准备,随后让 绚丽而雄奇的队伍跟从,遍涉东西南北,邂逅众多神人,历览各种神 异的景象。最后,诗人写道:“经营四方兮,周流六漠,上至列 缺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 听惝恍。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在无为的行为准则指导 下,生活于虚无的至境之中,与大道融合为一,诗人终于获得了处世 的根本态度。全篇从道家思想起,以道家思想终,对尘世采取了超脱 远遁的态度。比较于离骚,远游探询的不是实现政治理想的途 径和方法,而是如何摆脱尘世的方法和态度,立足于出世而不是入世, 请教的人不是存在于楚国历史传说中的重华、巫咸、灵氛之属,而是 道家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韩众等,总之远游完全笼罩在道家淡 漠无为的思想之中,抒情主人公神游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并且有道家 人物参与,这是从离骚的神游描写向后世游仙诗转变的关键一步, 远游真正蕴涵了游仙诗的基本因素,成为“后世游仙之祖。” 到了秦汉时期,游仙诗的产生与演变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巨大影 响。秦代产生了仙真人诗,它的出现和时代特征、社会风气有直 接的联系。秦王统一六国,令于天下:“朕为始皇。”o 这说明他明白 自己的生命有限,但他企羡长生不死,两次借巡行全国之机入海,希 望看到仙人,获得不死之药,并多次派方士远寻蓬莱。三十五年,他 司马迁史记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2 9 页,下文关于秦始皇的言论 出处同此 1 0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听了庐生一番关于“入水不濡,入火不焦,陵云气与天地久长”的 真人的蛊惑之后,说:“我慕真人。”遂“自谓真人”,并不再称朕。 可见在他的生命意识中希望寿命永驻的欲念是多么强烈。三十六年, 始皇“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并命“乐人弦歌之”,目的在于消除“始 皇死而地分”的刻石出现造成的政治影响。可以推测这些作品除政治 目的之外,其内容一定是表达他与仙真人同寿同乐的。战国时代有燕 国人宋毋忌等修方仙道,自吹能把人的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能与 鬼神相通。之后,燕、齐沿海一带出现了一批讲神仙方术的方士。他 们设计了一个仙境:渤海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上有宫殿,黄 金、白银构筑,中有仙人,幸福安适,长生不死,而且握有使生命永 存的神药。这些方术之士曾惹得齐威、齐宣、燕昭诸王心向往之,遣 人寻找。秦始皇多接触齐人徐福,燕人庐生、韩众、侯公、石生,他 们都是这样的人。可以想见,博士们所作仙真人诗,一定有这些 方士所宣扬的迷信思想的内容。时至武帝时代,类似情况又重演了, 且变本加励。汉武帝一生崇信方术之士,有强烈的长生不老的欲望。 信奉术士、寻找仙境、获不死之药以求长生,是武帝较之其他帝王显 得特别突出的所在,并且狂热迷恋,终生不逾。史记封禅书关 于武帝的文字,可说是全面记载其迷信过程的详细资料。他多次修造 坛观殿字及承露盘、仙人掌之类;与此直接相关,他多次派术士入海 求仙人、寻蓬莱、觅不死之药,有时数以千计;他亲自君临海上,企 求一遇仙人;他把装神弄鬼的术士延入宫中供奉起来;他一生中先后 将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术士封官厚赐。皇帝这样沉迷神仙方术的结 果是造成社会上方术之士宣扬神仙之说的风气几度甚嚣尘上。尤其齐 燕沿海一带,言鬼神者数以万计。o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司马 相如的大人赋出现了。大人赋通过“大人”的神游,表达了“大 人”与仙人相偕、长生不死的渴望。它与离骚、远游一样都具 有神游描写,但是它的神游描写是以“求真人”为目的的,以找到西 q 司马迁著,吴顺东译史记全译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 第8 7 2 - 8 7 5 页 l l 硕士学位论文 王母作为邀游的结果,实际上仙人已进入神游的全过程,神游已经成 了仙游,与后世游仙诗描写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与远游相比,大 人赋展示的是长生不死、福寿永享的境界,贯穿的是寿命永存享乐 的思想,它成为汉乐府游仙诗的基调。 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d 乐府歌谣自此得以收集、加工,并保留下来。载于宋朝郭茂倩乐 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乐府游仙之作,数量并不很多。这些乐府 游仙之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企羡长生的内容占大多数。其中为皇帝祝 祷、祈求生命永存的占首位,其次才是以普通人身份表达寿命长驻欲 求的作品。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两汉乐府, 约可分为三类:日贵族,日民间,日文人大抵汉乐府发轫于廊庙, 盛极于民间,而渐衰于文人之占夺,此其大略也。 汉乐府游仙诗的 发展也大致是如此,文人乐府中没有一篇完整的游仙诗,汉乐府游仙 诗相对集中在贵族乐府和民间乐府之中。贵族乐府游仙诗有郊祀歌 中的天马、象载瑜,日出入和铙歌中的上陵这四首, 它们是追求“列仙之趣”的代表作品,是汉武帝好神仙、向往仙境、 求长生思想的直接反映。相对于贵族乐府游仙诗来说,民间乐府游仙 诗的创作周期长,作品数量多,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有趣。 长歌行和董逃行、善哉行都表现了寻仙问药的内容,陇 西行) 和艳歌、王子乔描写仙界景象和神仙生活。 与贵族乐府游仙诗相比,民间乐府游仙诗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神 仙内容。特别是民间乐府游仙诗中所出现的寻仙问药的奇妙幻想以及 对于想象中的仙界景象和神仙生活的生动描写,使得汉乐府游仙诗具 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列仙之趣”。同时,它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环 境描写、人物对话,使它具备了汉乐府民歌善于叙事的特点。 综上所述,游仙诗以邀游仙境而获得精神超越的远游为祖, 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卷三十,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7 5 6 页 圆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7 0 页 1 2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经历了宣扬长生不死、福乐永享的秦仙真人诗和汉大人赋, 发展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列仙之趣”的汉乐府游仙诗阶段。 三魏晋游仙诗的产生背景 魏晋之际,游仙诗勃然兴起,为当时诗坛之一大观,不论是在佚 名诗人诗作中,还是在著名诗人诗作中,都有许多此类诗歌。在数量 上,游仙诗远胜前代;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这个时代的游仙诗与这个时代的整体文学发展一样出现了新的 特征,是与这个时代特殊的人文背景、文化思潮、思想意识以及文学 自身的继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 一) 道教神仙思想与魏晋游仙诗 在第一章我们分析了神仙思想与游仙诗的关系,认为先秦两汉时 期有关著作和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仙境、长生享乐的内容是游仙诗的 思想源头和最初最原始的描写对象。经历了两汉以“列仙之趣”为特 征的游仙诗兴盛发展阶段,到了魏晋时期,道教神仙思想仍然深深影 响游仙诗的创作,并且使这一阶段的游仙诗出现了新的特征。 东汉、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人原本就有 崇信神仙的传统,道教神仙思想经过汉、魏宗教徒的整理更加系统化。 从魏晋时起,早期道教分化为下层民间道教和上层神仙道教。曹魏政 权对道教采取限制和利用政策。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收降黄 巾军三十几万,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五斗米道首领张鲁投降后, 封阆中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为列侯。张鲁及其家族随曹操北迁, 天师道在北方上层士族逐渐扩散开来。汉末至三国初年,在民间除了 道教组织外,还有一批方士继承秦时传统,继续大肆宣扬神仙世界和 神仙方术,神仙队伍在魏晋迅速扩大。魏晋方士造出许多神,甚至吹 嘘自己是神仙,如葛洪在金丹中记载:“其夸诞自誉及欺人,云 硕士学位论文 已久寿。言及曾与仙人共游者将大半矣”。o 曹操将这些民间方士聚集到邺下,限制他们“接奸诡以欺众,行 妖恶以惑民”国的行为,这些措施客观上也给这些方士们共同切磋道 术、传经授徒、组织道团提供了方便条件。方士们在京都竞相献技, 引起了士族知识分子对长生修道的兴趣,一时之间,邺下文人跟随方 士们学长生之道蔚然成风,神仙风气弥漫上层社会,于是游仙诗作大 量产生。 魏晋时期虽然神仙方术思想弥漫整个上层社会,但文人们对神仙 方术的态度是不尽相同而且富有变化的,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游仙诗 作的内容及思想意蕴。 三曹是建安游仙诗作的代表作者,他们的游仙诗与他们的神仙方 术思想密切相关。三曹在与道教和方士的接触中,受到长生修仙之说 的影响,史料记载和他们的诗文都有许多相关言论。对于生死观,曹 操认为有生必有死,“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步出夏门行) 对神仙方术之说,“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在 善哉行中明确表示“痛哉世人,见欺神仙”。在精列中也称 “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圣人不得免,何为怀此忧? ”这类不信 神仙,不戚年往,“爰时进取”,希望假以时日,以完成统一大业的诗, 有着太多太明显的生命意义思考和人生价值追求。曹植早年不相信神 仙方术,对待生死的态度与其父一样:“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在辨道论中说:“夫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云傅说上为辰尾宿, 岁星降下为东方朔。淮南王安诛于淮南,而谓之获道轻举。钩弋死于 玄阳,而谓之尸逝枢空。其为虚妄甚矣! ”直斥甘始的引气导引、左 慈的房中之术、邹俭的辟谷等“当世方士”,是“接奸诡以欺众,行 妖恶以惑民”,直斥秦皇、汉武期求长生,妄想成仙,是愚蠢之极, “纷然是为天下一笑矣”,认为“生之必死,君子所达”,并且人命的 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金丹卷四,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6 l 页 曹植辨道论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魏文,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以下引三曹文同 1 4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长短与天命鬼神无涉,人命取决于各自身体的强弱和保养的好坏:“寿 命长短,骨体强劣,各有人焉。善养者终之,劳忧者半之,虚用者妖 之。”然而到了黄初,经历种种迫害,处境岌岌可危,心情惴惴不安 的曹植,便逐渐接受了道教方术思想,在作于后期的释疑论中, 曹植否定了自己“初谓道术,直呼愚民诈伪空言定矣”的思想,转而 称赞左慈断谷、甘始炼药以饲鱼、蚕、鸡、犬的神奇功效,并表示“恨 不能绝声色,专心以学长生之道耳。”因此,表现在曹植游仙诗中, 特别是作于太和年间的游仙诗,便出现了“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 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忘。”“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 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同寿东父年,旷代永长生。”等求 仙延寿,服食长生的内容。曹植的神仙观,经历了由“不信之矣”圆, 到“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的信疑不定,再到释疑论中的 “复何疑哉”,逐步接受方士道术思想的转变过程。对于曹操,方士 虽然“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但是到了晚年,曹操则开 始动摇,后汉书方术列传甘始传载:“甘始、元放、延年皆为 操录,问其术而行之”。回曹操与皇甫隆令云:“闻卿年出百岁, 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 得闻乎? 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对方士长生之术,道教延年之方, 很有点心向往之。曹操、曹植对神仙长生之说,开始不相信,但和道 教、方士接触后,在人生际遇逐步改变过程中,受方术迷惑,开始接 受了道教的养性延年,方士的长生之术。而曹丕一直是不相信神仙方 术的。他多次在文章中表明了他生死有定的态度,“余独何人, 能全其寿”o ,“夫生之必死,成之必败,天地所不能变,圣贤所不能 免”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o 对生死既有如此达观的态 分别见于曹植的飞升篇五游咏驱车篇 曹植辨道论 o 曹植赠白马王彪 范晔撰后汉书方术列传- 甘始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7 5 0 页 。曹丕与王朗书 曹丕典论论邹俭等事 o 曹丕芙蓉池作诗 1 5 硕士学位论文 度,曹丕对神仙方术一类遂不感兴趣。他在论邵俭事中,斥责方 士之言“愚谬”,认为“生之必死,成之必败,天地所不能变,圣贤 所不能免”;曹丕死于黄初七年,在作于黄初五年十二月的禁设非 礼之祭诏中,仍谓“自今敢设非礼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 表现在游仙诗中,自然就没有羡仙慕道,期求长生的内容。比照曹操、 曹丕的游仙诗,曹操则更感性、更热情,曹丕则更理性、更冷静;曹 操“悼于人世,归于时业”,充满慷慨悲壮的生命激情,曹丕则“达 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 折杨柳行) ,尽为理性十足的生命哲理; 曹操将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社会责任相联系,有着更多的政治的、 社会的矛盾冲突,曹丕则将自然生命与生死观、自然观相联系,有着 更多生死观、自然观的批评探求。正因为此,曹操游仙诗有着更强烈 的诗性精神,曹丕游仙诗则多了一些理性精神,少了一些诗性精神。 综上所述,曹操、曹植的神仙思想是有所变化的,由不相信神仙 到逐步接受道教的养性延年,方士的长生之术,在他们思想变化过程 中,他们既利用神仙、仙境的超现实性写作了大量的游仙诗来追求长 生、追求事业的辉煌、追求心身自由的发展,把游仙诗从汉代的“列 仙之趣”的祝颂体发展到真正的文人抒情体;同时三曹曾经的或一贯 的怀疑、否定神仙不死的思想表现在他们创作的一些“反神仙”诗文 中,魏晋士人这种大胆的怀疑精神为魏晋玄学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嵇康是相信神仙的存在的,其养生论道:“夫神仙虽不目见, 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但嵇康又认为,这 类长生不老的神仙,“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也 就是说,神仙不是常人可以企及的。所以嵇康不取修炼之说,而主张 导引与养神相结合。正因为持这样一种观念,嵇康的游仙诗才会与隐 逸融而为一。如“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嵇 康幽愤诗)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礓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 鸿,手挥五弦。”( 嵇康赠兄秀才入军之十四) 。这是隐逸之境, 又与其游仙之境不无相通。 到了晋代,神仙道教思想继续影响游仙诗歌的创作。作为晋代以 魏晋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游仙诗作蜚声文坛的郭璞就深受神仙道教思想的影响。据晋书郭 璞传载:郭璞好阴阳卜筮,曾师事客居河东的郭公,学阴阳卜筮历 算之术。他还对神仙志怪书籍兴趣颇深,注释过山海经、穆天子 传,他注的这些书都被收入道教经典之中。另外,与郭璞一生相交 甚厚者,也是一些笃信道教之人,如宣城太守殷祜和出身于上清道派 世家的许迈。函晋书许迈传载,郭璞曾劝许迈学“升遐之道” 。 种种迹象表明,郭璞有崇尚神仙道教的思想,在其意识深处“仙”的 观念很浓,故其诗歌创作对“仙”意象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游仙诗 作主旨中表现得最多的也是他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悲哀和对神仙 长生不老的羡慕与向往。“仙”的意象在郭璞游仙诗里表现为字 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仙趣,这种仙趣体现在诗人对于仙境及仙人情状 的倾心描摹之中。我们欣赏其游仙诗组之纲领的第一首“京华 游侠窟”就可以感受到郭璞高蹈遗世,向往山林之心。“山林”也即 成为诗人心中仙境的替代。游仙诗其十三云“在世无干月,命如 秋叶蒂”,其四云“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都表现了对生命无常、 人生易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