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 二 年级 语文 科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学生版班级 姓名学案编号课题王何必曰利 课 型 新授课编写时间使用时间编写人 审. 核 流程具 体 内 容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2、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一自主学习案学法指津:自主预习,独立完成自主学习案;圈点勾画疑难问题,课堂合作探究解决。一、走近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 ,字子舆,战国时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反对“ ”,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是记录孟轲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的显著特征:1.富有气势。孟子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文章不仅从逻辑上说理,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咄咄逼人,磅礴而来。2.长于譬喻。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3.浩然之气的风格特征。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二、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弱肉强食、混乱动荡;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三、基础过关1.注音宋将之楚 ( ) 然而不王者 ( )孳孳为善者( ) 蹠之徒也( )不夺不餍 ( ) 利与善之间也( )2. 解释重点词语 (1)上下交征利( ) (2)苟为后义而先利( ) (3)吾闻秦、楚构兵( )(4) 愿闻其指 ( ) (5) 舜之徒也( ) (6) 孳孳为善者( )(7) 利与善之间也( ) (8)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 (9)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3.翻译并写出文言句式(1)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 ( )(2)先生将何之? ( )(3)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4)何以利吾国。 ( )(5)孟子遇于石丘。 ( )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案方法: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步骤一:分组展示交流3则大意,并概括要点。步骤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方法指导:常见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探究一、认真阅读课文三则选文按要求填写下表:中心论点论证方法简要分析说理过程结论孟子见梁惠王宋将之楚鸡鸣 而起探究二、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三 典题检测 读“孟子见梁惠王”,完成下题。1下列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2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3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四 作业提升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叟(shu) 庶(sh)人 千乘(shn) B说(shu)而罢之遗(y)其亲 宋(kng)C构(u)兵不餍(yn) 然而不王(wn) D孳孳(z) 蹠(zh) 利与善之间(ji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之徒与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D孟子数落宋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5. 翻译下列句子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_我的收获 高 二 年级 语文 科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姓名学案编号9课题王何必曰利 课 型 新授课编写时间2017.4.8使用时间编写人 封 莉 审. 核 郭 建 丽流程具 体 内 容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2、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一自主学习案学法指津:自主预习,独立完成自主学习案;圈点勾画疑难问题,课堂合作探究解决。一、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是记录孟轲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的显著特征:1.富有气势。孟子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文章不仅从逻辑上说理,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咄咄逼人,磅礴而来。2.长于譬喻。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3.浩然之气的风格特征。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二、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弱肉强食、混乱动荡;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三、基础过关1.注音1、宋牼将之楚 (kng) 2、然而不王者(wng) 3、孳孳为善者(z)4、蹠之徒也(zh) 5、利与善之间也(jin)2. 解释重点词语 (1)上下交征利(相互 )(2)苟为后义而先利(如果) (3)吾闻秦、楚构兵(交战)(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停止) (5)愿闻其指 (意向) (6)然而不亡者(这样而)(7)孳孳为善者(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舜之徒也(类)(9)利与善之间也(差别)(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背离)3.翻译并写出文言句式(1)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3)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4)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5)孟子遇于石丘。( 状语后置,应为“孟子于石丘遇” ) 二合作探究案方法: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步骤一:分组展示交流3则大意,并概括要点。步骤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方法指导:常见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探究一、认真阅读课文三则选文按要求填写下表:中心论点论证方法简要分析说理过程结论孟子见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正反对比论证 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义先于利宋将之楚说之将何如?正反对比论证因利罢师:君臣成仇、父子反目、兄弟割袍国破家亡因仁罢师:君臣一体、父慈子孝、手足情深称霸天下何必曰利(取义舍利)鸡鸣 而起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对比论证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强调应该多多行善探究二、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可结合孟子的文章理解。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 典题检测 读“孟子见梁惠王”,完成下题。1下列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C餍:满足)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2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C)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C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3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A(“绝对不要考虑利”说法错误按孟子的观点,他是强调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四 作业提升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叟(shu) 庶(sh)人 千乘(shn) B说(shu)而罢之遗(y)其亲 宋(kng)C构(u)兵不餍(yn) 然而不王(wn) D孳孳(z) 蹠(zh) 利与善之间(jin)【答案】 B(A.叟:su;C.说:shu;D.间:ji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 A(B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答案】 B(例句与B都当“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表示答应,是的;D正确)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之徒与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答案】 C(A弟子:B白白地;题干与C都是“类”的意思;D空)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D孟子数落宋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机构2025年线下校区扩建项目市场潜力分析与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生物陶瓷材料3D打印在牙科正畸领域的创新应用分析
- 2025-2030肉类预制菜消费场景拓展及中央厨房投资门槛分析
- 智慧农业病虫害预警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板栗炖肉店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坚果循环加工模式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安全技术监督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护理社会学题库及答案解析
- 智能合约安全性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涉密文件日常管理办法
- 微信社交礼仪见面扫一扫时代25课件
- 药品批发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 协议过户转让协议书模板
- 2025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招聘事业单位教师40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甘肃省省直文博单位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26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省公安厅警务辅助人员招聘(44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认识社会生活(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一例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 2025年社区网格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标准)返聘协议退休返聘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