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财政学专业论文)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权与交易费用: 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i 内 容 摘 要 公共品理论是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其关涉着财政制度的选择,关涉着 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 新古典经济学与公共选择理论以完美知识假设为基础分析了市 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两难困境, 其意味着政府或者是市场在理论上都不能达于公共品提 供的帕雷托最优状态。 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解这种两难困境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 现实中的完美知识是不存 在的,交易费用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交易之中。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对稀缺资源的有 效利用起着至为重要的影响。 产权的界定不清与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的根源。在此种意义上,本文将公共品理解为人们之间关于合作分享某种资源的产权制 度安排。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或政府皆为一系列制度的组合。本文试以产权与交 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为传统理论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间架设一座相互理解的 “桥梁” , 形成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本文认为某种资源的“公共”或“私用”属性决定于其能否形成有效的排他性产权。 某种资源的获取成本与排他成本的大小及其组合构成了建立排他性产权的基础。 一般而 言,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了技术因素对获取成本与排他成本的影响;实际上,内生于一个 经济的意识形态因素与外在的法律秩序因素对两种成本的大小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 进 而决定了资源的“公共”或“私用”属性的产权制度安排。在长期中,技术进步会引致 意识形态的变化,进而引起外在的法律秩序的变迁,获取成本与排他成本的变化会引起 配置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的变迁,某种资源的“公共”或“私用”属性会相互发生转化。 这意味着, 内生交易费用的变化会使得公共品的提供主体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不断地 阶段性调整。 关键词关键词:公共品 产权 交易费用 意识形态 法律秩序 获取成本 排他成本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abstract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is the bases of public finance or public economics, and it is related with the policy choice of public finance, 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line 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the neo-classical economics &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studied the dilemma of 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based on the suppose of perfect knowledge, as it was clarified that the market or the government could not supply the quantity of public goods with pareto optimality.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on the dilemma. there is not perfect knowledge in real world, and the transaction costs exist in any kind of transaction. the different institu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have very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efficient using of rare resources. the market failure & government failure are origin of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efine property rights clearly, and it must exist transaction costs in this process. on point of these, this article makes public goods as some kind of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that people sharing some kind of resource cooperativly. on the view of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are all nexus of rul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nstruct a theory bridge between 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and it tries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frame to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 the theory of transaction costs. this article confirms that the public or private character of some kind of resource is decided by that it could define exclusive property rights efficiently or not. the size of harvesting costs & the excluding costs of some kind of resource constitute the bases of the exclusive property right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neo-classical economics emphasizes effects on the two costs of technology. in fact, the informal rules inside a economy and the compulsive order of law have direct effects on the size of harvesting costs & excluding costs, then the instit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are determined. in the long run, the progress of technique could make the 产权与交易费用: 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iii informal rules change, then followed change of the compulsive order of law. the public or private character of some kind of resource can convert mutually follow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that caused by the size of harvesting costs & excluding costs. it is meaning that the change of the inside transaction costs can make the supplier of public goods adjust naturally 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 public goods , property rights , transaction costs , informal rules compulsive order of law , harvesting costs , excluding costs 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1 引 言 现代财政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公共品理论的不断完善, 二十世纪财政理论的发展基本 上以公共品理论的发展为核心。尽管公共品的研究文献纷繁复杂,但是其未能挣脱新古 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然而,老制度经济学派及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学的 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放松传统理论的完 美知识假设,以产权及交易费用理论为核心对公共品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以求 综合形成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一般认为,公共品由于其联合消费性质,由政府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提供是较为合意 的;私用品则由市场的分散化决策来提供更富效率。但现实是公共品可以由私人间通过 某种制度联合自发提供,政府的介入将会降低效率;私用品也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甚 至某些私用品由政府提供更为合意,如保险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传统理论的研究存在着 真空地带。那么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如何弥补传统理论分析的真空地带,则成为本文思 考的起点,也是动力之源。对公共品的制度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品的市场提 供与政府提供的关系,进而使我们更为透彻地理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平 台。 以产权与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方法对公共品理论进行探究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 实践价值。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第1章 导 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公共品理论是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理论,其关涉着财政制度的选择,关 涉着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 事实上,如果说传统经济理论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那么财政学或公共经 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除了稀缺资源的配置之外,还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问题,或者 说,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如何通过个人之间合作来使得资源的配置最优化问题。现 有理论已达成的共识是一个社会的存续没有个人之间的最低限度的合作是不行的。 一般 而言, 经济学中的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描述了霍布斯情境下的纳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 ,在这种极端的情形中,一种极权式政府才能维持个人之间的基本合作。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世界, 人们之间可以通过竞争性的价格机制实 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并且一般均衡理论试图证明帕雷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将是 一种多人博弈的纳什均衡,在后一种情境下,每个人都是“造法者” ,每个人之间的谈 判都是势均力敌的,而且,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个人具备交易情境下的完美知识(perfect knowledge) 。实际上,以上两种理论描述了两种极端情形的社会形式,一种是极权式政 府,另外一种是“无政府主义” 。现实生活则介于两种情形之间,并且是介于两种极端 情形中的某一点或某一范围,如下图所示。 有秩序无政府状态 现实世界 极权式政府 公共品(public goods)是人们之间合作分享资源的结果。在传统理论中,公共品与 私用品(private goods)是资源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且一般认为公共品由政府提供 是合意的;由市场机制配置私用品可以达到帕雷托效率水平。但事实是,我们通过这种 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3 简单的市场政府二分法已不能告诉我们太多的知识。 现实中的公共品绝大多数是以 混合公共品的形式存在的,或者被称作是准公共品,这些公共品不能满足非排他性与非 竞争性所有的特征,而只能满足其中的一部分特征,如只满足非排他性的“拥挤型公共 品” ,公路、桥梁等皆属于此类;还有只满足非竞争性的“俱乐部产品” ,如小型辖区的 路灯或甬道等等。更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是公共品的私人提供与公共提供问题。原来被 认为是典型的公共品的诸如公园等产品,过去及现在却被大量的私人提供着;科斯 (1974/1994) 发现灯塔这种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纯公共品的公共设施在过去却被大量的私 人提供着。另外,一些具有私用品特征的产品不是仅仅依靠市场提供来维持的,如健康 产品,政府与市场都可以作为这种私用品的提供者。 如此看来,所谓公共品与私用品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 个狭长的谱系,如同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之间的界限一样,也存在着一个狭长的中间地 带,不容易辨别。如诺思所言的“排他的共有产权”形式一直被现在的家庭模式所继承, 在这种产权制度中,公共品的存在是有着一个受益范围的。我们认为,公共品提供的帕 雷托改进标准在最为严格的意义上也只在家庭这种“排他的共有产权”制度中才可能实 现。然而,这种产权制度模式并非在一朝一夕之内完成,而是经历了一个不为常人所知 的漫长演化过程。在此种意义上,本文将研究的公共品界定为人们关于合作分享资源的 产权制度安排。 在狭义上来讲的公共品是人们关于合作分享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实施的 结果;从广义来讲,公共品不但包含着这种合作分享的“剩余” ,还包括这种合作的产 权制度本身。 在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简称 nie)看来,新古典范式的世界 不过是一个极其抽象的逻辑(弗鲁博顿等,2005) 。事实上,我们亦能深切地体会到现 实中世界并非理想中那么完美,一方面由于信息的匮乏,我们的“理性”大打折扣,在 更多的时候,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完美交易是不存在的。一种合作分享的交易必须通过当 事人双方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才能完成。另外,为了完成这种交易,无论是社会还是政 府本身都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抽象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而在新古典世 界中, 我们的确看不到这一点。 一些传统道德规则、 现实的法律制度等等并非凭空存在, 而是人们在千百年的岁月中花费巨额的代价得来的,这些规则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克服 了“囚徒困境”的窘境,使得人们可以在花费较少的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而获益。 传统的公共品理论一直将公共品的研究局限于“市场政府”二分法,一方面研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究既定的具体的静态的公共品的市场提供机制研究, 另一方面是对公共品政府提供的公 共选择程序的机制研究,其共通的地方是通过对偏好表露机制的研究以克服“搭便车” 问题(free rider problem) 。实际上,这种“倒置”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取得什么一致性的 结论, 而是始终处于一种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与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 的冲突之中。将二者统一成一个问题即是:对于稀缺资源,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可以最低 限度地减少福利损失?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且,本文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目的是 为传统理论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架设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 如前所述,产权界定不清导致了“公共地悲剧”以及“囚徒困境”问题。正是因为 产权界定所存在的困难,导致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产生。因此,通过适宜 的产权制度安排来实现个人之间的合作是极为必要的。就公共品理论而言,我们需要迫 切了解的是: 什么因素决定了公共品存在的产权制度?而这些决定因素又受到哪些因素 的影响?如何理解现实中公共品提供制度的演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试以产权 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 通过与传统理论的比较研究来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 另外, 如同我们开篇所讲到的,如何在无政府与利维坦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即对产权 制度安排的最优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2 本文的方法论 本文所采用的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但不是局限在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的范围之内。实际上,老制度经济学派以及继承其衣钵的现代制 度经济学派(neo-institution economics)也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分析工具。事实上, 相对比而言,新制度经济学派最为接近新古典研究范式。虽然,新制度经济学放松了完 美知识假设,将有限理性作为制度“经济人”进行行为选择的前提条件,但是,其研究 方法与前提假设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不一致(弗鲁博顿等,2005) 。这种不一致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限理性与传统“经济人”假设的矛盾。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派不再把完美 知识假设作为立论的前提条件, 然而在逻辑上相互矛盾的是在一些制度经济学的模型中 仍然坚持着“经济人”的思维。例如在不对称信息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它强调了博弈当 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5 事人关于相互知识是缺乏了解的,可是在适宜的制度安排下,当事人又可以像原来一样 实现自身效用函数的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这似乎与前提预设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紧 张。其实正如一些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所言称的,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ie)是 对传统的新古典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一种完善,在原有的研究范围内能够实现制度经 济学的革命,但他们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相似的困境(弗鲁博顿等,2005) 。 二是他们对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新制度经济学与老制度 经济学之间的分歧之一。相比较而言,新制度经济学更注重机制设计,即建构制度 (constructed order)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影响;而老制度经济学则将广为流行的思维习惯 作为制度研究的范围(凡伯伦,1964/2005)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之间的广泛 的社会交往不但依赖于严格的法律等明确的制度安排, 更多的是依靠社会中广为存在的 隐含知识(tacit knowledge) ,有人将之称之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科尔曼,1988) , 包括网络的集合、声誉的积累以及组织资本,它们被看作是处理道德风险与动机问题的 方法(斯蒂格利茨,2000/2003) 。事实上,一些经济学家或者哲学家都把传统的道德规 则、风俗、习惯、惯例等作为产权制度产生的极为重要的来源(哈耶克,1988/2000;休 谟,1739/1980) ,哈耶克更是将之称之为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 。建构制度之所 以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比较有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 这方面是老制 度经济学派的一个弱点。但在制度建构中又会与不完全知识假设之间发生逻辑上的冲 突,这也是新制度经济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的“革命”并不 彻底。 在本文中,我们将综合制度经济学内部的优点,尽量避免逻辑上的冲突。本文并不 反对人的自利,自利是一种本能,但不能把自利看作是一切制度设计的基础。我们并不 强调制度设计者的效用函数与个人之间的效用函数之间的不兼容性, 而是一个良好的制 度设计即使是出于设计者的好意,因为其无法洞悉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不确定性,最终 可能发生事与愿违的结局。如果我们把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制度作为组织运行的文化环 境,那么,帕雷托最优表现为一个文化演进不断收敛的极点,表现为一个个人之间合作 的交易费用不断降低的演进过程。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1.3 本文的论述框架 在导言之后,我们将在第二章对传统的公共品理论进行简要的综述和评价,以求得 出一些参照性的观点;第三章是对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关 于产权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产权起源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第四章我们将通过简单的模 型分析制约产权制度形成的一些因素, 最主要的是分析约束个人产权制度形成的内部化 成本,具体包括获取成本及排他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分析什么因素制约了获取 成本以及排他成本;第五章主要是通过研究影响获取成本与排他成本的技术、意识形态 及法律秩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理解影响资源“公共”性质的产权制度安 排的变迁;第六章是对全文的回顾,并对本文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出文中的不足之处。 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7 第2章 传统公共品理论述评 2.1 传统公共品理论综述 关于公共品理论的文献浩如烟海, 我们只是从期中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 以介绍。我们拟分为三个部分对传统公共品提供理论进行介绍,分别是新古典公共品理 论,公共选择理论,奥尔森的理论。 2.1.1 新古典公共品理论新古典公共品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把公共品作为“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实际上,公共品与其他几个 造成市场失灵的表现一样,都是因为产权界定不清而引发的外部性的结果。新古典经济 理论并没有涉及到公共品的提供机制问题, 因为新古典经济理论一直将制度作为一种外 生变量,且为“中性” 。新古典经济理论对公共品理论的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 究了纯公共品(pure public goods)提供的有效标准,即帕雷托最优与帕雷托改进标准; 二是研究了在完全市场情境下公共品有效提供的条件。 萨缪尔森(pasamulson)曾对公共品理论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一是其给出了纯公 共品定义, 即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 (samulson, 1954) 。在此基础上,萨缪尔森(1955/2002,1958/2002)研究了公共品有效配置的标 准及实现条件。在满足消费者真实表露偏好的基础上,萨缪尔森利用个人对公共品的需 求曲线的纵向加总得出了公共品的社会总需求曲线, 在已知个人效用函数, 社会福利函 数及社会生产可能性函数的情况下, 研究了达于帕雷托最优均衡状态时所需要满足的条 件,即萨缪尔森条件(samulsons condition) 。但一般认为,公共品存在的情况下,由 于搭便车问题的影响,个人不会真实表露其偏好,因而市场价格机制失灵。由于市场中 的每个个人不能向其他个体表露对公共品的边际评价,公共品的有效提供水平很低,甚 至为零。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既然理性的个人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形成共识, 公共品的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诉诸某 种形式的政治程序了。因此,无论是古典的、还是新古典的经济理论都把政府看作是唯 一的提供者(曹堂哲,2003) 。新古典经济理论虽然就公共品的有效提供标准问题得出 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但其未能指出达到这一效率状态的路径。况且,新古典经济理论 未能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大量个人间联合提供公共品的事实。 因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将市场 中的个人看作是机械的、孤立的存在,所以忽视了对一些重要的个人间合作博弈机制问 题的研究。而这些正是财政学要研究的内容。 2.1.2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财政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即是公共选择学派将财政制度纳入到了公共品理论研究 之中,并且对传统的公共品理论观点进行了修正。林达尔(1958/2003)较早研究了在 满足自愿交换原则基础上的一致同意的税收均衡解。他认为,配置给公共部门的资源应 当与市场中的价格制度配置资源的方式一样,个人通过税收来购买公共品,实现个人效 用的最大化。在消费者真实表露其对公共品的真实偏好的前提下,公共部门所征收的税 收,将与个人消费公共品所获得的收益成正比。后来,johansen(1965/2002)重述了林 达尔的理论。johansen 认为,在个人真实表露偏好的情况下,即使考虑到收入在个人间 的分配的影响,公共品提供的帕雷托最优状态仍会实现。自愿交换理论表明,通过市场 机制提供公共品的帕雷托最优水平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因为政府部门不能实现以歧视 税收的形式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公共品的边际评价, 且在人数众多时实现林达尔均衡需 要较高的谈判成本;再次由于存在的搭便车问题,所以林达尔均衡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 的。 布坎南(jmbuchanan)认为可以将政治过程模拟为一个类似于市场的过程,纳 税人的税收可被看作是购买政府服务的“价格” ,纳税人通过购买政府服务实现个人效 用的最大化。但是,政治过程与个人在市场过程中的自由选择截然不同,财政制度只能 通过纳税人的投票来间接地选择。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布坎南分析了财政结构的 选择问题(布坎南,1993) 。由于既定的财政制度往往造成对纳税人行为的扭曲,因此, 财政制度是缺乏效率的。在立宪层次上的财政制度选择,由于理性的个人会预见到这种 政策给他带来的利益,因此,如同市场中个人选择商品一样,会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 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9 这样看来,立宪层次上的财政制度选择由于一致同意的成本太高,在简单多数民主制的 情形下,会发生多数“剥削”少数的困境。 官僚经济理论从政府代理人的“经济人”假设出发研究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布坎南 的理论表明了需求既定情况下, 在立宪范围内的一致同意的财政制度选择可以很好的满 足纳税人受益人的需求。后来的一些学者发现,官僚机构实际上经常不能很好的满 足社会对公共品的需求,于是便开展了对官僚机构供给的公共选择研究,以同时注重公 共品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尼斯卡南(1971)研究了垄断形式的官僚机构的 供给理论, 他的研究旨在分析官僚机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和比较官僚机构与其他形 式组织的相对效率。他认为,官僚的目标是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实现个人效用的有效 途径是争取最大预算。尼斯卡南的研究表明,由于官僚机构的垄断性质,公共品的生产 数量相对于社会需要过剩,故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在需求约束条件下,存在着财 政节余,但节余不能据为己有,被浪费性使用以致缺乏生产效率。总之,在存在官僚垄 断情况下,政治程序对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而不能实现帕雷托最优状态。 2.1.3 奥尔森的理论 奥尔森的理论 最早阐述市场失灵问题的学者可以追溯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39/1980) 。在论述政府起源的原因时,他曾通过一个“公共草地排水”问题论述了政 府存在的重要作用。 “公共草地排水”问题涉及到以下结论:一,在较小的组织中,公 共品的有效(指帕雷托最优)提供是可能的;二,在较大的组织范围内,由于存在搭便 车,会使公共品的有效提供不足,即存在着市场失灵。 按照休谟的观点,随着承担公共品成本人数的增加,公共品的自愿供给出现不足。 奥尔森(1965/1992)通过简单的模型分析了组织中公共品提供量达到最优的条件及个 人提供公共品的条件,然后得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提供公共品的结论,但由于存在 搭便车问题,小集团中的提供量低于最优水平;而大集团中公共品的提供量偏离最优水 平很远,甚至为零。显然,奥尔森的研究的公共品为具体的物品或服务,而不涉及公共 品提供的制度安排。 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缺憾在于,一是它忽视了传统道德因素的影响,显然,家庭伦理 (意识形态)可有效的克服搭便车的心理;二是它没有具体研究人数的变化是如何影响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公共品的提供数量的。后来,一些学者,如 mailath 和 postlewaite 及 martin p.hellwig 的 研究表明,集团成员的增加与公共品的提供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吴伟,2004) 。 然而, “俱乐部产品”理论及“用脚投票”理论表明,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之下,集 团内的公共品的提供数量可以达到最优规模。从组织演化逻辑角度来看,任何组织的存 在必然依靠于某种形式的产权制度安排,既存在着奥尔森所谓的“选择性激励” ,这将 驱使理性个人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 2.2 对传统公共品理论的评价 从以上的理论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的公共品理论并没有远离新古典式的研究 范式, 表现在: 一是无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都把完美知识及 “经济人” 假设作为其逻辑前提;二是他们都把帕雷托最优标准看作是公共品有效提供的标准。 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区别在于, 公共选择理论把财政制度的选择列入 到了公共品提供的过程之中,而且从布坎南后来的作品来看,其研究趋向与制度经济学 的研究范围十分接近。 但公共选择理论及奥尔森的理论将政府组织或者是集团组织描述 成完全竞争市场的做法是欠妥的。如同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所看到的,奥尔森在分析集 团规模与公共品的提供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忽视了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区别,它们存在着 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在新古典的研究范式中,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给定完美知识及 个人理性假设,各种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一致的。这早已被科斯第 一定理所证明,即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形下,产权的分配与经济效率无关。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传统的公共品理论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相当丰厚的素材,之 后的大部分的理论即是对传统理论假说的验证。 交易费用为零是一个非常不真实的假设 (科斯,1960/1994) ,现实是交易费用无处不在。另外,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各种各样的 组织形式存在的基础就是存在着与纯市场交易不同的科层交易制度, 即存在着奥尔森意 义上的“选择性激励” ,一个不存在制度安排的组织的存在是非常奇怪的和不同寻常的。 事实上,正如诺思(1969/1992)所评价到的,新古典研究范式忽略了意识形态对克服搭 便车问题的重要作用。在一个组织之中,除了正式的制度安排,还包括一些非正式的制 度安排,道德传统、惯例、习俗等隐含知识可能会有效克服搭便车问题,因此,意识形 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11 态因素对于解释历史上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宗 教运动与平权运动这些重要的社会事实。事实上,将政治选择过程比作市场交易的对等 物也是欠妥的。有以下几个理由可以说明公共选择过程与市场过程之间的差别:一是在 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在投票过程中需要搜集与投票方案有关的信息,但任 何个人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被选方案的预期与结果的信息, 因此许多人 就会选择不去投票;二是政治市场远没有像商品市场竞争那么激烈,一般而言,机会成 本的降低使得个人无从过多选择具有效率的方案;三是存在着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博 弈,究竟何种备选方案会胜出依赖于利益集团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另外,政治市场中 高昂的委托代理费用使得个人对政府不能像私人之间那样形成有力的监督, 道德风险普 遍存在等等。 当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学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对传统理论中的“市场失灵”与“政 府失灵”的解释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由于产权的界定是一个成本高昂的过程,这导致 了外部性的广泛存在,公共品是产权界定不清晰的必然结果。当我们把公共品作为市场 失灵的一个原因的时候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断然的判断,相对于新古典范式而言,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的存在才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直接原因,这才是所谓失灵论的根 本。如果是按照传统理论的逻辑,我们可能找不到我们的精神家园,而是迷失在盲目的 断然判断之上。事实是,市场、组织、政府都是一种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具体形式的 资源需要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中寻找合意的搭配。一种理想是,不要过分的追求产权的私 有与公有上的意识形态争论,历史证明了,没有一种至善的解决方案可以做出完美的解 答。技术的变革,意识形态、法律秩序的变迁都会使得某种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做出相 应的调整,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要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永恒的冲突并及时地进行调整 和重新选择。 2.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对传统公共品理论的观点进行了评述。 新古典公共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 之间的冲突可看作是传统理论的“市场政府”二分法逻辑缺陷,其根本在于研究方 法上的弊病。完美知识假设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传统公共品提供理论的研究基石,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二者亦是传统福利经济学研究框架的基石。传统理论的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这种启发意义来自于其严密的逻辑分析。 首先, 传统理论给出了公共品有效提供的标准, 也是新古典范式中的资源配置标准帕雷托最优标准,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自愿交换基 础上的一致同意原则与之相对应,与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一样,它们都是符合“阿罗 德布鲁”理想典型的充要条件。以此为基础,传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无论是市 场还是政府都不可能完成公共品的有效提供的结论。这成为了我们思考的起点。 新制度经济学(nie)放松了传统理论研究范式的基本假设完美知识假设,从 产权与交易费用的角度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找到了共同的理论基础,这为我 们研究公共品有效提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并且这种综合也预示着理论与 现实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大步。 本文就是以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为传统公共品理 论提供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一种既定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依赖于产权形成的外部条件,具体包括技术、意识形 态、法律秩序。这些因素又是内生于一个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结构的变量,当其中的一个 发生变化时,其他的变量也就跟随变化,或者是边际上的调整,或者是激烈的变革,其 最终会改变配置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某种资源的“公共”性质或“私用”性质也就跟 随发生变化。 本文就是要分析这些不同的因素如何通过影响交易费用进而最终影响产权 性质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勾画技术变革与意识形态、法律秩序之间的动态关系来分析 影响某种资源的“公共”与“私用”属性的产权制度变迁。 但在论述中,我们似乎要找到一个基点,即技术、意识形态、法律秩序三者之间的 关系,究竟何者是最为根本的。在此对两种不同的分析路径加以介绍是必要的。一种观 点是技术决定论,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制度)之间的辩 证关系我们已是耳熟能详,其结论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 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1857/1999) ;另一种观点就是诺思的制度决定论,其观点是制度为经济提供 了一个激励框架,技术变革及经济绩效取决于该经济的制度结构,制度包括意识形态与 宪政秩序的变革对于技术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诺思,1981/2002) 。笔者的观点更 加倾向于前者,无论从哲学基础还是从论述的严密性来看,马克思的观点仍是最具说服 力的。 从最为根本上来讲,这种分歧来源于其认识论上的深刻分歧。对于知识的来源,自 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13 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知识回忆说,这是著名的柏拉图的观点, 即人类的意识来自于自我反省,后来在康德那里得到了某种形式的复活,人类的理性被 看成了一种先验的“结构” ,这种先验理性作为普遍的道德律令成为人类实践中遵循的 义务;另一种就是经验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著名格言,即“承认我们的无知 乃是开启智慧之母” ,没有人生来具有一切智识,知识、理性只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和 经验的总结。 这种学说在自由主义阵营的内部也曾得到过坚决的捍卫 (休谟, 1739/1997; 哈耶克,1960/1997,1988/2002) 。笔者的观点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有二:一是我们相信 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以抽象的观念逻辑代替历史发展逻辑,甚至把某种 或然性看作是历史变迁的根本因素都是十分片面的; 二是一种秩序或者历史结构的演进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即使我们承认观念的转变构成了历史上大规模变革的一项重要的因 素,但观念的转变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显然只能来自于现实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经济绩 效的变化,否则,理论就会建立在某种“空中楼阁”之上,显得很不“结实” 。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通过对影响既定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的技术、意识形态与法 律秩序三者之间关系的刻画来分析决定公共品产权制度安排的变迁。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第3章 产权分析的基本理论 3.1 关于产权的基本概念 产权(property rights)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根据不 同的需要赋予了其不同的含义。从传统来看,其本质上是指原始的所有权概念。根据罗 马法,所有权(ownership)主要包括:实际中使用有形物品的权利;获取收入的权利; 包括转让在内的管理权利(弗鲁博顿等,2005) 。完全的所有权包括以上三项权利,并 且所有权可以分割。例如,甲拥有某物的完全所有权,但其可以将使用权出租给乙,或 者在一定时期内将收益权转让给乙。在市场经济国家,这种所有权的分割是非常普遍的 事情。所有权的分割既可看作是一种工具性的转移,又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形式。经济 学研究更倾向于把这种所有权的分割看作是后一种情形。 不同的国别将所有权的概念扩 大到对无形产品的排他性占有,如专利权、版权、缔约权等等。这种静态的所有权也可 被称作是绝对产权(absolute property rights) 。 经济学研究中更倾向于使用相对产权(relative property rights)的概念。相对产权是 指赋予所有者能够施加于一个或多个特定人身上的权利(merryman,1985) 。显然,相对 产权发生于人们在转让所有权过程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种相对产权在经济学研究 中是针对于缔约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甲拥有某物的所有权,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 愿将这种所有权转移给乙,乙得到了某物的所有权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果在所有权 发生转移之后,乙未能履约,则甲可根据契约内容或通过第三方对乙施加要求权 (claims) 。这种相对产权的实施依赖于社会对契约责任形成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市 场经济的自由运转应满足休谟(1739/1980)根据自然法理论所推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所 有权的稳定,其转移须经同意以及信守承诺。尤其是后两项原则构成了相对产权存在的 基础。这种相对产权的实现方式依赖于一个社会的道德传统、习俗,或者是强制性的法 律。 绝对产权与相对产权的划分在法律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如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 产权与交易费用:公共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15 在法律上既是一个绝对产权问题,又是一个相对产权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品的 产权是很难界分的,例如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浩渺的太空等等。产权在经济学研 究中更是显得极其庞杂,一切与人有关的社会关系都可以转化成经济学中产权的内容。 例如人权,现代社会不再允许个人出卖自己将自己变成奴隶,但在经济学研究中,从经 济效率角度考虑,如果一个人出于自愿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身的最大效用。产权 概念的外延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极具弹性,这是我们难以把握其内涵的原因之一。 产权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私有和非专有产权两种形式。 产权的存在方式总是与一定 的组织形式相联系。例如,对于一个家庭的内部成员来说,一种特定的契约规定了家庭 中的物品为共有产权形式存在,但相对于家庭外的成员而言,这些物品又是该家庭的私 有财产;又例如国防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是一种共有产权,但相对于其他国家来 说又是该国家的私有产权。产权的存在总是存在着一个受益范围的问题,因此,产权的 私有和非专有形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某种产权制度的适用范围相关。这一点非常 重要,正是这一点决定于产权制度的不同形式所形成的不同交易费用与交易效率,同时 也决定了某种“物品”产权的“公共”或“私有”属性。 3.2 产权的起源理论 历史上,关于产权的起源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由于产权对财富和政治权威的分配同 时进行了界定,产权结构的变化既与经济效率有关,同时也与建立和修订财产规则和法 律背后的政治谈判过程有关(libecap,1989) 。政府在产权的起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我们暂且抛开政治因素对产权界定的影响,下面介绍两种理想的产权起源理论。 一种产权起源理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如同语言、货币、书写等制度一样, 产权制度不一定是凭借外生的权威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法律造物” 。相反,产权制度 可以被理解为最终是 “自发秩序” 的产物 (休谟, 1739/1980; 哈耶克, 1988/2000; sugden, 1989) 。根据这种观点,不同形式的产权的起源并非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是一种单纯的 社会现象,法律只不过是对这种社会事实的追认而已。哈耶克(1988/2000)以一种极为 偏执的方式坚持着这种信念,因为他一直相信,一种组织良好的社会秩序可以自发的生 成,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可以看作是人们遵从习惯或道德传统的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来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源于主观的设计。休谟(1739/1980)非常明确的传达了这种观点。非文字传统和自我履 行的协议可以是自发形成的,以至于 sugden(1989)认为,传统可以塑造一种由经验归 纳而来的预期,这种预期使每个人都认为遵循这种传统对他们是有利的,因此任何个人 都会遵循这种传统行事,任何偏离这种传统的行为都会被视为一种对自身的间接伤害。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社会学家强调了权利的一致同意特征。coleman(1990)认为,权 利是根据权威加权式的一致同意来分配的, 即产权的初始界定除非是得到集体的一致同 意,否则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权利。总之,这种观点认为产权起源于人们自发交往过程中 形成的行为的一致性,而不是权威或政府界定形成的。 另外一种产权起源的观点认为,产权来源于自发的市场效率,这种市场力量可以消 除非效率的产权结构,并催生新的产权制度的诞生。德姆塞茨(1967/1994)认为新产权 的出现是在人们希望对新的外部经济或不经济的影响做出反应的时候发生的, 即产权的 出现是为了将外部性内部化,当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内部化的成本的时候,新的产权就会 产生。德姆塞茨借助于美国印第安人中土地产权发展的例子证明了这种产权起源理论。 他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指出, 在土地产权的发展与商业皮毛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地 关系。在皮毛贸易产生之前,狩猎是为了获取食物,此时狩猎的外部性影响是微乎其微 的;随着皮毛贸易规模的扩大,与狩猎有关的外部效应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因而,产权 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以适应这种新的环境。 结果是家庭之间的区域性狩猎和设陷阱狩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护理的新进展
- 带状疱疹后遗症护理常规
- 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
- 体育安全教育
- 肿瘤患者心理健康教育
- 超声波水表原理
- 健康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 管理咨询全案实施框架
- 乡村振兴财务培训
- 智慧方案xxx古镇互联网旅游…解决方案
- 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讲课件
- 幼托班员工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密织防水透气纺织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 政府专职消防员(文职)入职考试复习题库(1000题)含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锅炉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
- 道教考试试题及答案
- 肺结核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金银花行业消费需求趋势及未来前景销售趋势研究报告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婚姻存续期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