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论文)陕西凤县林麝食性的初步研究.pdf_第1页
(生态学专业论文)陕西凤县林麝食性的初步研究.pdf_第2页
(生态学专业论文)陕西凤县林麝食性的初步研究.pdf_第3页
(生态学专业论文)陕西凤县林麝食性的初步研究.pdf_第4页
(生态学专业论文)陕西凤县林麝食性的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储繇酗纽如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2 0 0 8 - 4 - 3 0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敝储繇蛐水导师繇影法 日期:幽垦墨立日期:2 0 0 8 - 4 - 3 0 中文摘要 自2 0 0 6 年3 月至2 0 0 7 年9 月,在陕西凤县收集野生林麝的新鲜粪便,基于 传统显微结构分析法,辅以现代计算机应用软件,将粪样中的植物表皮碎片与当 地植物的表皮细胞样本进行对比,通过统计每种植物出现的频次确定其食性。 分析结果显示,林麝全年取食植物3 8 科8 8 种,每个季节的大宗食物都不尽 相同,但取食对象主要集中于槭树科( a c e r a c e a e ) 、蔷薇科( r o s a c e a e ) 、虎耳卓 科( s a x i f r a g a c e a e ) 。壳斗科( f a g a c e a e ) 、唇形科( l a b i a t a e ) 、桑科( m o r a c e a e ) 以及椴树科( t i l i a c e a e ) 的一些植物在特定季节取食量也比较大。从各种植物相 对食物总量的密度来看,木本植物所占比例最高,蕨类最低;同时,不同类型植 物在食物中的比例也存在季节性变化。夏季草本植物比例达到峰值3 7 3 1 而冬 季降至最低1 3 9 8 ;木本植物则与之相反,比例最高时可达7 8 5 1 ,夏季最低 时为5 7 0 8 。苔藓和蕨类植物全年取食量都不大,但前者从春到冬比例逐渐上 升,后者反之。本研究还证明,林麝虽属于嫩食者,但也会取食禾草类植物,且 取食量从春季的3 5 3 上升至冬季的9 0 6 。此外,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林麝 分布区域的优势植物与其主要食物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栖息地的破碎化和丧失是目前野生林麝种群面临的巨大问题。建议制定生态 恢复计划时将食性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必要时采用间伐、种植或消灭杂草竞争的 方式促进林麝喜食植物的增长再生。饲喂圈养林麝,应该注意提高其对植物性蛋 白的摄入,并适当提高食物中粗纤维的含量,从营养和吸收的角度改善泌香质量 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林麝,食性,粪便显微组织分析 5 a b s t r a c t f r o m2 0 0 6 3t o2 0 0 7 9 ,f l e s hd r o p p i n g so fm u s kd e e r ( m o s c h u sb e r e z o v s k i o w e r ec o l l e c t e di nt h ef e n gc o u n t y , 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 o nt h eb a s i so fc l a s s i cm i c r o h i s t o l o g i c a la n a l y s i s ,e p i d e r m i sf r a g m e n t si nf e c e sw e r ec o m p a r e dw i t hl o c a lp l a n t e p i d e r m i ss a m p l e sa s s i s t e db ym o d e r n s o f tw a r e s t h r o u g ht h es t a t i s t i c a lr e s u l t so ft h e f r e q u e n c yo f e a c hs p e c i e s ,m u s kd e e r sd i e tc o m p o s i t i o nc a nb ei d e n t i f i e d d u r i n gt h ey e a r , t h e r ea r e8 8s p e c i e sb e l o n g i n gt o3 8f a m i l i e sf o u n di nt h ef e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l t h o u g ht h em a i nf o o di ne a c hs e a s o ni sd i f f e r e n t , m u s kd e e rl i k e st o c o n c e n t r a t eo na c e r a c e a e , r o s a c e a ea n ds a x i f r a g a c e a e f a g a c e 口,l a b i a t a e , m o r a c e a ea n dt i l i a c e a ea r ea l s oc h o s e ni nac e r t a i ns e a s o n e v i d e n c eb a s e do nt h e r e l a t i v ed e n s i t yo fe a c hs p e c i e ss h o w st h a td i e tc o m p o s i t i o nv a r i e ds e a s o n a l l y , w i t h 1 1 i 曲e s tp r o p o r t i o n so fw o o d yp l a n tl e a v e sa n dl o w e s to ff e m s i nt h es u m m e r , f o r b s r e a c ht h ep e a ko f3 7 31 t h e nd e c l i n et ot h em i n i m u m13 9 8 i nw i n t e r ;c o n v e r s e l y , w o o d yp l a n t sh a v ei t sm a x i m u mo f7 8 51 a n dm i n i m u mo f5 7 0 8 i ns u m m e r m o s s e sa n df e r n sd on o tt a k eac o n s i d e r a b l ep a r to fd i e tc o m p o s i t i o n ,w h i l et h e f o r m e ri n c r e a s e sf r o ms p r i n gt ow i n t e rb u tt h el a t e rd e c r e a s e s i ns p i t eo fa c o n c e n t r a t ef e e d e ri t s e l f , m u s kd e e rc h o o s e sg r a s s e ss o m e t i m e s ,a n dt h er e l a t i v e d e n s i t yo fg r a s s e si n c r e a s ef r o m3 5 3 i ns p r i n gt o9 0 6 i nw i n t e r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i ti sp r o v e dt h a tn on e c e s s a r y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l o c a ld o m i n a n tp l a n t sa n d m a i nf o o do fm u s kd e e l 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o fh a b i t a t si sa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f a c e db ym u s kd e e rp o p u l a t i o n f o o dh a b i t sf a c t o r sa r es u g g e s t e dt ob ec o n s i d e r e dw h e nar e s t o r a t i o na n dr e c o v e r y p r o g r a mi sm a d e r e g e n e r a t i o no fl o c a lp l a n t ss e l e c t e db ym u s kd e e ri sa r e a s o n a b l e c h o i c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b o t a n i cp r o t e i na n dc e l l u l o s es h o u l db ee n h a n c e di nf e e d s t u f fo f b r e dm u s kd e w h i c hm a yi m p r o v et h ep r o b l e mo fl o wm u s k i n e s sq u a l i t y k e yw o r d s :m u s kd e e r ,d i e tc o m p o s i t i o n ,m i c r oh i s t o l o g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 f e c e s 6 1 前言 麝,又名香獐,属偶蹄目麝科。因雄麝在其腹部有香囊,能分泌和贮存麝香 故得名。我国的麝类资源有林麝( m o s c h u sb e r e z o v s k i i ) 、马麝( m o s c h u ss i f a n i c u s ) 、 原麝( m o s c h u sm o s c h i f e r u s ) 、黑麝( m o s c h u s f u s c u s ) 和喜马拉雅麝( m o s c h u s c h r y s o g a s t e r ) 5 种【lj ,其中林麝分布最为广泛,北起宁夏,南至广西,东起安徽 西至西藏,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山西、陕西、安徽、宁 夏、湖北、湖南以及广西【l ,2 】都有它们活动的踪迹。尽管如此,但人们对林麝的 了解却远不如对麝香的熟悉程度。麝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 国已经有2 0 0 0 多年的历史,是多种中药必不可少的配伍成分。我国生产的麝香不 仅质量居世界之首,产量也占世界的7 0 以上。然而,由于过去世世代代都在采 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而近1 0 年来人们大肆利用钢丝 套进行撒网式狩猎,无论雌雄长幼一律猎杀,更是重创了陷于危难的林麝种群。 如今在陕西凤县的大部分山区,只有冬季偶尔能在矮山见到林麝,其他时间都只 能在高海拔的峭壁上寻找他们活动的蛛丝马迹。 恢复窘境中的野生林麝种群并不是朝夕之事。我国针对麝类的生存和发展, 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仅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 生麝类资源,而且早在5 0 年代后期就发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 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活体的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为减少破坏野 生种群、扩大饲养规模、提高麝香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从1 9 5 8 年开始进行 人工养麝,但几十年来,由于体制、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养麝业一 直徘徊不前,全国人工饲养的麝至今仍未超过2 0 0 0 头,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医药工 业对麝香的需求。巨大的需要量和稀少的资源量历来是一对矛盾。国家在发展人 工养麝的同时,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批准投入使用,但 由于传统观念和对人工麝香认识的不同,至今仍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麝的人工圈养没有得到推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饲养下麝的营养问题 没有得到很好解决【3 】。研究野生林麝的食性不仅能为栖息地植被的恢复提出相应 建议,而且可以指导人工饲养下投喂何种食物,因此对于养麝业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2 食性研究综述 2 1 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有蹄类食性的研究通常主要用直接观察法、利用法、胃分析法和 粪显微分析法【4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粪样d n a 分析技术【5 】逐渐运用到对 动物食性的判定上。这5 种有蹄类食性研究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适合不同的条 件下使用。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同时运用两种( 或以上) 方法,取长补短,获得更为精确的结果。 2 1 1 直接观察法 早期的直接观察法是隔一定距离观察有蹄类取食的植物种类,记录取食每 种植物的时间来确定食物组成 6 3 。这种方法需要在野外接近动物,并保证它们不 受惊动的情况下进行观察,目前是难以做到的,特别是对数量稀少的研究对象 更不适用。而且该法还涉及到采食痕迹的鉴别确定,局限性比较大。因此,有学 者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人工试喂法。使用从小驯养的动物个体,任其自由取食, 临近观察和记录取食的植物种类和次数,并通过模拟动物采食行为和采食速度, 采集植物样品来估计每次取食的重量,以此确定食物组成。但是驯养动物有的从 未在野外生存过,一直由人类投食喂养:有的虽然是从野外捕捉的,但是已经经 过一段时间的驯养,其食性是否能够代表野生个体值得置疑。另外,作为食物的 植物在野外与圈养条件下,其放置方法,放置高度,位置都不同,可能会大大 影响它们的选择。如麝采集植物的嫩叶时,因其长在树的枝条上,树又固定在地 上,麝可以轻易的把它咬摘下来,如把枝条截下放在笼舍中,麝在咬摘嫩叶时, 因枝条并不固定在地上,采摘就比较困难,从而会影响它们的选择。 2 1 2 利用法 顾名思义,是考察研究对象对食物利用程度的方法。即通过野外观察,跟踪 有蹄类的活动痕迹,如毛发、足迹、卧迹、粪便等,找到它们的取食地点,统计 其中被采食枝条( 也可以是草本植物或地衣等) 的次数或咬数,以此来判定动物 的食物组成【7 8 】。春夏季植物生长旺盛,啃食痕迹愈合的速度快,而且动物的足 迹链不易辨别,所以利用法多用于有蹄类冬季食性的调查。 2 1 3 胃分析法 该法主要是通过对胃内容物的分析来确定动物所采食的食物种类和数 量。它的主要步骤包括取样、冲洗筛选、鉴别分类和结果的定量【9 1 。采集动物瘤 胃若干后,在每个瘤胃中采集少量胃内容物样本( 约2 0 0 9 3 0 0 9 ) ,对动物食物做 9 定性分析。可辨认的样本材料经鉴定分类后干燥称重或测量体积,基于植物角质 层留有表皮细胞的印迹这一原理,鉴别胃容物中可辨认部分,分析结果以体积百 分比或干重百分比表示;同时也可以统计某种植物在所有样本胃出现的频率。通 过以上两种数据,可以区别偶尔取食但一次进食量大的植物和经常进食但每次 进食较少的植物。 胃分析法操作复杂,难度较高。由于胃中的食物消化程度不同,很难用肉眼 区分并一一鉴别,从而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l o 】。而且,一个胃样仅代表一个很 短时间内所取食的食物,如果要提高精度只有搜集大量的样本胃。这对于数量已 经十分稀少研究对象基本是无法完成的。 2 1 4 粪便显微分析法 粪便显微分析法是一种使用显微组织学技术来分析动物的粪便以确定食物 组成的方法【l l 1 2 1 ,该法在2 0 世纪3 0 年代末首先提出,主要观点为:角质碎片通过 动物消化道后除了大小变化外,仍具有原表皮细胞的模式结构。植物各科、属,甚 至种的表皮细胞结构各具特点,因此根据粪便中未被消化的角质碎片的细胞结 构,可鉴定动物取食的植物种类。基本步骤为: ( 1 ) 粪样的收集和制片 粪样的收集方式有2 种,一是由一堆粪取几粒( 如鹿粪等) 或部分( 如牛粪等) 构成一个粪便显微分析样本;另一种是由每堆粪取l 至几粒或一部分,混合均匀 而构成一个复合粪便样本。食性研究中经常采用后一种收集粪样的方式。 粪样的制片技术很多,现多用h e r h i g 溶液【1 3 】、浓硝酸【1 4 】和浓消酸与铬酸混 合液i l5 j 处理粪样。 ( 2 ) 参照植物的收集和制片 采集动物取食范围内可能为其采食的所有植物。参照植物的制片方式应与粪 样保持一致。 ( 3 ) 粪样显微片的镜检现有镜检方法包括频率转换法【1 6 1 、直接计数法、面积法、 点样方法和截线法【1 8 】。其中以频率转换法最节省时间,点样方法最精确。 粪便分析法中,显微组织学鉴定的基本原理与胃分析法相同,但前者易于发 现更多的植物种,而且由于样本容易取得,对动物影响小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 濒危动物食性的研究当中【1 8 1 。研究早期多采用的是永久制片法【1 6 1 ,但使用高粘 度的h o y e r 7 s 装片介质【1 9 】会造成表皮碎片的卷曲而难于辨别。近年来随着数码拍 照的普及和应运而生的显微镜拍照技术,此法得到很大的改进,开始采用临时装 片拍照代替永久制片,简化了技术,提高了鉴别能力1 2 0 】。 l o 2 1 5 粪便d n a 分析技术 粪便d n a 分析技术以动物粪便为实验材料,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动物 的d n a ,从而获得动物有关的遗传信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分子生态学技术。 首先对动物粪便中d n a 进行提取,从粪便中获得的d n a 是多种d n a 的混合物, 包括粪便产生者的d n a 、食物中的d n a 以及各种微生物d n a 。只要使用特异的 引物,利用p c r 技术即可扩增某一特异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判定动物的 食物组成【2 1 捌。 与粪便显微分析一样,d n a 分析技术对野生动物取样干扰少,而精度却更 高。对于粪样中那些几乎完全被消化的,无法辨别的食物种类,只有通过p c i 澈 术对其种类进行确定。不过粪便d n a 分析技术需要大量的样品和重复分析,花 费较高,工作量也很大。目前仅在国外见到很少的报道,国内尚无人使用此法。 2 2 麝的食性研究成果 反刍动物根据消化系统的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取食木本植物的叶、幼嫩 植株和草本植物的嫩食者、以禾草类植物为主粗食者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取 食者【2 3 1 。麝是草食性反刍动物,其食性很广,主要采食大型乔木的嫩枝以及植物的 茎、叶、花、块茎、果实、种子,有时会取食地衣、苔藓等,冬季缺乏饲草也啃 食树皮,其食物种类因季节交替而有所改变。 梁风锡【2 4 】对野生东北原麝进行的食性研究中发现:4 , - - 5 月份食物中叶子和 嫩枝芽所占的比重较大;6 7 月份食物中的花蕾和花的出现率较高;8 9 月份不 仅采食植物的子实,而且采食凋落的树叶,从1 0 月份到翌年的2 3 月份,采食杜鹃 ( e r i c a c e a e s p ) 、光果小檗( b e r b e r i si n s i g n i ss u b s p i n c r a s s a t a ) 、珠芽蓼( p o l y g o n u m v i v i p a r u mv a r v i v i p a r u m ) 、银莲花( a n e m o n e s p ) 等植物的叶子和细枝。赫映红 等【2 5 】采用利用法对山西旁泉沟保护区的原麝进行全年的食性分析,得知其食物由 乔木、灌木、草本、蕨类、真菌类等组成,主要食物为蓝花棘豆( o x y t r o p i s c o e r u l e a ) 、胡枝子( l e s p e d e z am i c h x s p ) 、紫花苜蓿( m e d i c a g os a t i v a ) 、披 硷草( e l y m u s s p ) 、苔草( c y p e r a c e a e s p ) 。全年食物种类多达8 2 种。 1 9 8 7 年m i c h a e lg r e e n 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印度喜马拉雅麝的食性进行了 全面的调查,综合中国和前俄罗斯的学者的研究结果,得出了麝是嫩食者的结论, 并证明其食物组成具有季节变化性【2 6 1 。喜马拉雅麝的秋冬大宗食物多为木本植 物的叶,尤其是温带常绿乔木,如橡树( q u e r c u sr u b r a ) 、白株树( g a u l t h e r i a c u m i n g i a n a ) 和草本植物;而春夏季地衣的比例有所升高。研究还表明麝偏好选 择草本和木本植物作为食物,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避免取食蕨类、苔藓和地 衣。 有关马麝食性研究的报道比较多。马麝取食七八十来种食物,以采食蔷薇科、 忍冬科、毛莨科植物为主;夏季食物种类最为丰富,冬季最低只有2 2 种f 2 刀。郝 正里等对甘肃兴隆山地区的马麝喜食的1 0 种植物包括细枝绣线菊( s p i r a e a m y r t i l l o i d e s ) 、沙株( s w i d ab r e t s c h n e i d e r iv a r b r e t s c h n e i d e r i ) 、金花忍冬( l o n i c e r a c h r y s a n t h as u b s p c h r y s a n t h a ) 、葱皮忍冬( l o n i c e r a f e r d i n a n d i i ) 、毛樱桃( p r u n u s t o m e n t o s a ) 、甘肃山楂( c r a t a e g u sk a n s u e n s i s ) 等进行了营养成分的测定和分析, 各种植物的产量、营养成分和抗营养物质的含量均呈季节性变化【2 吼。春季含有 丰富的蛋白质、易消化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随着生长期推移,一 些有价值的营养物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时至冬春,野生动物 只能依赖植物的落叶生存。 有关林麝的食性研究主要针对圈养麝。饲养状态下的麝喜食榆树( u l m u s s p ) 叶、紫沙参( a d e n o p h o r ap a n i c u l a t an a n n f ) 、番薯( 1 p o m o e ab a t a t a s ) 藤、女 贞( l i g u s t r u ml u c i d u m ) 、莴苣( l a c t u c as a t i v a ) 、蒲公英( t a r a x a c u m s p ) 、 冬青( i l e xc h i n e n s i s ) 、牵牛( p h a r b i t i sn i l ) 、小飞蓬( e r i g e r o nc a n a d e n s i sl ) 、 蛇莓( d u c h e s n e ai n d i c av a r i n d i c a ) 、车前( p l a n t a g oa s i a t i c as u b s p a s i a t i c a ) 、 芹菜( a p i u mg r a v e o l e n s ) 等多种植物【2 9 3 0 1 ,但在不同季节对食物的选择性不同, 夏秋季喜欢番薯藤,冬季喜食女贞和冬青,春季则对莴苣和大戟( e u p h o r b i a p e k i n e n s i s ) 选择性高【3 1 1 。有关野生林麝食性的研究较少,目前已它们主要以木 本植物的嫩枝叶为食,也食部分草本植物的心叶【3 2 】。四川阿坝州的林麝则喜食 长松萝( u s n e al o n g i s s i m aa c h ) 、三叶木通( a k e b i a 驴i f o l i a t as u b s p t r i f o l i a t a ) 等植物的嫩叶【3 引。本研究首次将粪便显微分析法应用于林麝的食性,希望能够 进一步扩充完善该领域的数据,为陕西风县地区林麝种群的恢复提供更为详尽的 背景资料。 3 研究区域概况 3 1 地理位置 研究区域陕西风县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南部、秦岭西麓南坡、嘉陵江源头、汉 江二级支流上游。东南与宝鸡市渭滨区、太白县、留坝县、勉县相接壤,西与甘 肃两当县为邻,北与宝鸡市陈仓区相连。南北长8 05 k r a ,东西宽7 09 k m ,总面积 3 1 8 7 k m 2 。地理位置及主要乡镇如图3 1 所示,图中灰色区域为林麝分枷比较集中 的区域。 幽3 1 陕西风县_ i 亍政区划分及林麝分布区域蚓 f i g3 - lt h e m a po f f e n g x i a nc o u n t y i ns h a a n x ip r o v i n c e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r e a so f m u s kd e e r 基于薛文杰等”j 2 0 0 6 年对林麝种群密度调查的结果本次研究采样工作主 要在包括屋粱山自然保护区( v i 区、v 区) 、三官殿- j k 方山( i v 区) 、马头滩 ( i i 区) 等林麝密度较高的区域内展开。 32 自然概况: 32i 气候、水文及土壤 风县位于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南 侧,属暖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由 于境内海拔高程悬殊垂直气候变 化明显,山区小气候差异显著光 热条件不足;降水集中,分布不均: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同差较 大。气象灾害不突出,常风来自顺 河谷方向”。年平均气温1 l5 , 最低气温一1 7 ,最高2 7 ,年均 降雨量6 1 32 m m ,集中于7 9 月。全年呈春旱、夏雨、秋温和冬干的特点。 境内有较大河流9 条,以夫子岭为界分属嘉陵江流域和汉江流域、河流沟道纵 横,水流落差大,具有一定的水能蕴藏量。 土壤以棕壤、暗棕壤和山地草甸上为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1 4 0 0 m 以下为棕壤;海拔1 4 0 0 2 2 0 0m 之间为山地生草化棕色森林土和碳酸岩棕色森 林土;海拔2 2 0 0 m 以上为山地草甸土。 3 22 植被状况 风县地区生态环境复杂,包括多种植物区系成分。境内多大山,森林覆盖率 达到7 17 ( 风县林业局内部资料,2 0 0 5 ) ,大多数属于暖温带松栎混变林。栎 林以栓皮栎( q u e r c u sv a r i a b 船) 、槲栎( q u e r c u sa l i e n a ) 为主;松林h 油松(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f o r m i s ) 、华山松( p i n u sa r m a n d i i j 、白皮松( p i n u , 5b u n g e a n a ) 为主。上 世纪8 0 年代之前,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县境内的森林资源遭到了较大 的破坏,荒山、疏林地、次生灌木林地明显增多。天然松栎混交林仅见于深山无 人区,河谷盆地栽培有榆( u l m u ss p p 杨( p o p u l u ss p p ) 、槐( s o p h o r as p p ) 、 枷( s a l i x s p p ) 等。 风县植被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可以将植被类型分为 低山( 9 0 0 1 3 0 0 m ) 、中山( 1 3 0 0 2 0 0 0 r n ) 、亚高山( 2 0 0 0 2 6 0 0 m ) 和高山林 带( 2 6 0 0 m 以上) 四种。根据胡忠军等p 0 1 2 0 0 4 2 0 0 5 年间的调查林麝主要活动 在海拔1 7 0 0 2 1 0 0 的中山和亚高山地带,冬季有时下降到13 0 0 m 左右的中低山地 带觅食。 亚高山地带的混交林以针叶树为主,间生红桦( b e t u l aa l b o - s i n e n s i s ) 。针 叶树以针叶冷杉似b i e sc h e n s i e n s 和云杉( p w e a a s p e r a t a ) 为代表,多生长在山脊 和崖顶部的缓坡地带。林下有箭竹( a r u n d i n a r i an i i t a k a y a m e n s i s ) ,杜鹃 ( r h o d o d e n d r o nl i n ns p p ) ,茶藤子( r i b e s s p p ) ,绣线菊( s o r b u sc h i n e n d i d m a x i m ) ,忍冬( l o n i c e r a ls p p ) ,卫矛( e u o n y m u s a l a t u s ) t 蔷藏( r o s a c e a es p p ) , 花椒( z a n t h o x t l u mb u n g e a n u m m a x i m ) ,小白蜡树( l i g u s t r u mq u i h o u i c a r t ) ,六道 木( a b e l i a r m ) 等,草本植物以禾本科( g r a m i n e a es p p ) 莎草科( c y p e r a c e a e s p p ) ,菊科( c o m p o s i t a es p p ) 植物为主。 中山林带因为海拔跨度较大,因此又可以细分为高海拔区的桦木林和较低海 拔的针阔混交林。桦木林以红桦、毛红桦为主,混生冷杉,杉木( c u n n i n g h a m i a l a n c e o l a t a ) ,五角枫c e rm o n om a x i m ) ,漆树 ( t o x i c o d e n d r o nv e r n i c 坍u u m ) 等。该地区的下 限主要生长有华山松,杨类,林下生长有松 花竹,绣线菊,杜鹃,六道木,金银木但o n i c e r a m a a c k i im a x i m ) ,丁香( s y r i n g a s p p ) 等灌 木。草本植物以菊科和蕨类为主。针阔混交 林的优势种有锐齿栎,辽东栎r q u e r c u s l i a o t u n g e n s i s ) ,栓皮栎( q u e r c u sv a r i a b i l m ) 等, 与油松,华山松单株或块状混交。由于针叶 树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此在本区间的松栎 混交林种,由于多年的砍伐针叶林,原来的 针阔混交林形成了目前的主要由栎树组成的 落叶阔叶杂木林,主要的树种有:油松,山 杨,白桦,锐齿栎,般,漆,山榆等。林下有胡颓子( e l a e a g n u sm o l l i s ) ,盐肤木 ( r h u sc h i n e n s i s ) ,马桑( c o r i a r i an e p a l e n s i s ) ,蔷薇,忍冬,卫矛,草本植物有 蒿类( a r m m 括i a s p p ) ,三白草( s a u r u r us p p ) ,唐松草( t h a l i c t r u ms p p ) 等。 低山林带是栓皮栎侧柏林,多为栓皮栎和侧柏( p l a t y c l a d u so r l e n t a l m ) 零星或 块状混交,或小片的纯林,经过多次砍伐,出现单株山杨,白桦的混交派生林相。 林下分布荆条,狼牙刺( s o p h o r av i c i i f o l i a ) ,虎棒子( o s t r y o p s i sd a y # l i a n a ) 等 灌丛,草本植物有莎草,蒿类,大油芒( s p o d i o p o g o ns p p ) ,紫菀( a s 膪rs p p ) 等。香菇、木耳的种植在风县农村很普遍,而点菌种所需木材的直径大多在l o c m 以上,所以近二十年泉,在中低山之间的集体所有制林地,次生林被成片砍伐, 形成很多荒坡带。 3 2 3 野生动物资源 研究区域内常见的有蹄类有黄麂( m u n t i a c u sr e e v e s i ) 、班羚( n a e m o r h e d u s g o r a l ) 、鬣羚( c a p r i c o r n i ss u m a t r a e n s i s ) 、毛冠鹿( e l a p h o d u sc e p h a l o p h u s ) :大型鸟 类以鸦科( c o r v i d a e ) 和雉科( p h a s i a n i d a e ) 居多,如红嘴蓝鹊( u r o c i s s a e r y t h r o r h y n c h a ) 、星鸦( n u c i f r a g ac a r y o c a t a c t e s ) 、血雉( i t h a g i n i sc r u e n t u s ) 、红腹 角雉( t r a g o p a n t e m i n c k i i ) 、红腹锦鸡( c h r y s o l o p h us p i c t u s ) 、勺鸡( p u c r a s i a m a c r o l o p h a ) 等;林鸟主要有鹎类( p y c n o n o t u s ) 、噪鹛类( g a r r u l a x ) 、山雀( p a r u s ) 、 椋鸟( s t u r n u s ) 以及鹊钨( m o t a c i l l a ) 。其他哺乳动物如松鼠( s e i u r u sv u l g a r i s ) 和猪獾( a r c t o n y xc o l l a r i s ) 广布全县,冬季有时还可以见到黑熊( s e l e n a r c t o s t h i b e t a n u s ) 。有记录的国家级一保护动物是林麝( m o s c h u sb e r e z o v s k i 0 、羚牛 ( b u d o r c a st a x i c o l o r ) 、云豹c ? v e o f e t i sn e b u l o s a ) 和金钱豹( p a n t h e r a p a r d u s ) 。 凤县境内原本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但是长期伐木导致森林面积持 续缩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上世纪7 0 年代中后期,人类 投放农药毒鸟、设套捕麝、设卡炸熊的野蛮捕猎行为屡禁不止,更是为本地的野 生动物带来了灾难。不仅以林麝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黄麂( m u n t i a c u sr e e v e s i ) 、勺鸡( p u c r a s i am a c r o i p h a ) 、红腹锦鸡( c h r y s o l o p h u s p i c t u s ) 等优势物种的数量也明显减少。 1 6 4 研究方法 41 仪器与工具 研究工作分为野外粪便以及植物样本采样和实验室显微结构分析两部分。 样本收集过程中用到的主要设备:g p s ( g a r m i n1 2 x l ) 、数码相机( f i n e p i x e 5 0 0 ) 、卷尺( 1 0 m ) 、密封袋和双简望远镜( k o w a b d 4 2 8 g r ) 。 g a r m i n1 2 x lg p s 接收机:用于采集 样本时定位和记录海拔高度。 f i n e p i xe 5 0 0 数码相机:记录生境状 况、植被类型等基本数据:收集植物样 本信息以便鉴定。 卷尺用于收集植物样本时样方的设定, 望远镜主要用来观测周边环境,如地势、野生动物等。 植物样本的鉴定主要通过秦岭植物志”】及中国植物志完成。 实验室的微观分析以显微拍照技术为基础使用的仪器为日产o l y m p u s b x 5 1 荧光显微镜。 42 参照植物、粪样的收集与制片 在林麝活动区域内根据麝的足迹链、毛发等线索找到粪堆,通过对粪粒的形 状、大小、颜色和表面光滑程度等特征的识别,可以与其他动物粪便( 如黄麂、 班羚) 区分开来。新鲜的林麝粪便柔软、潮湿,表面有粘液包裹。粪粒内部呈暗 绿色,略带气味。采集标本之前,先利用数码相机拍下生境情况和各种植物的照 片,作为日后分析的参考资料。收集新鲜的粪便口,同时在该区域范围选取有 代表性的植物样方4 个太小为1 0 l o m 。采集标本时排除叶片高度超过林麝获 取范围的植物以及含有毒素的植物,随机剪取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的枝条,尤 其注意优势种的收集。由于麝的领域性强,活动范围不大,可以推测该区域的植 被类型与采食区基本相同。 将野外采集的新鲜粪便供于,按采集地点分装在密封塑料带中保存,带回实 验室后冷藏。植物标本采用常规方法压干后,参照相应的照片进行种属鉴定。 粪便标本在实验室按女n t - 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1 ) 从每堆粪便中取出1 2 粒构成混合样本,用粉碎机粉碎。 2 ) 称取粉碎后的粪便粉末2 昏依次经2 0 目、6 0 目、1 0 0 目网筛筛选,使 粪便中的植物碎片大小介于01 5 m m 和0 3 0 m m 之间。 3 ) 取1 0 0 目的筛 上物经自柬水冲洗约 2 r a i n 用吸水纸吸去多 余水分后,移入平皿。 4 ) 在平皿中加入 次氯酸钠并用解剖针 搅拌,漂白3 h 。 5 ) 移入2 0 0 目的 网筛中,用自来水轻轻 冲洗3 m i n ,沈除漂白 液、尘土和植物微粒 6 ) 滴加1 番红染液,染2 5 m i n 后洗去多余染液,移入平皿作为待检材 料。 7 ) 取少量样品置于凹玻片上,滴加一滴饱和n a c l 溶液,用解剖针充分搅 拌,尽量使卷曲的植物碎片能够展开。饱和n a c i 溶液的浮力使不同密度的表皮 碎片在溶液中分层分布,通过显微镜微调可以观察到在空问上上下重叠的碎片。 8 ) 先用盖玻片一侧接触溶液,轻轻盖上,注意不要形成气泡,装片制作完 成。 植物样本的处理参照上述方法,先将野外带回的植物标本烘干,之后在叶脉 附近剪取大小约l c r n 2 的叶片,剪碎后按种类分装于试管中滴加次氧酸钠并搅 拌。漂白3 小时后,轻轻振荡,静置片刻用滴管吸取上层透明物质,冲洗干净之 后依常规方法制成每种植物的临时装片,制作时滴加1 番红染色,以便观察。 43 镜检与计数方法 在o l y m p u s 荧光显微镜下,将植物样本表皮的l 临时装片放大1 0 0 倍、4 0 0 倍 进行观察,并分别拍照。将表皮细胞按照形态不同,分为不规则浅波缘状、不规 则深波缘状、狭长型波缘状和块状4 类,每一类别下再按科分成若干小类,建立 简单的植物表皮细胞形态图谱。如果标本叶片带有特征附属物( 比如纤毛) 或其 他一些信息,也要拍照记录另建文件央保存。 制作l o 张粪样装片,每张在1 0 0 倍显微镜下检查2 0 个视野】。按种记录每 个视野中出现的可辨认的植物表皮角质碎片,之后放大4 0 0 倍进行拍照,注意要 避免重复。同时留意视野中出现的其他特征结构,作为辅助鉴定的资料。 粪样和植物样本的对比观察在图形处理软件p h o t o s h o p 70 中进行。根据表皮 碎片的细胞形态,首先确定属于4 个形态类别中的哪一种,然后在图谱中按科寻 找相似的植物,观察重点为细胞的内容物、气孔形态、保卫细胞排列型以及表皮 毛等【4 0 1 。对于以上信息不足的粪样碎片,可以初步确定几种相似的样本,在 p h o t o s h o p 中同时打开标本照片和粪样照片,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两两对比后 选择细胞大小最为相近的植物样本。 鉴别完成后求得每种植物可辨认的表皮角质碎片的出现频率( f ) ,依公式【4 l 】: f = 1 0 0 ( 1 e 。d ) 转换为每个视野中每种植物可辨认表皮角质碎片的平均密度( d ) ,并按下式转 换为相对密度r d 。 r d = ( 每种植物可辨认的表皮角质碎片的密度各种植物可辨认角质碎片的密度 和) 1 0 0 。 r d 可以作为食物中各种植物实际比例的估计值。 4 4 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和处理使用软件e x c e l ,s p s s 1 1 5 。 分析食物组成时采用多元统计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根据显微片内记录到的植 物出现频次,计算样品间不同植物出现的相似性系数或距离。之后,在样品距离 的基础上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首先将1 1 1 个样品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将具有 最小距离即最为相似的两类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 一直继续到所有样品归为一类为止【4 2 】。把这个过程作成一张由小到大的聚类谱 系图( h i e r a r a c h i c a ld i a g r a m ) 。 研究栖息地植物和林麝食物关系时采用了散点图。该图通常用来表现两个或 多个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它用点的密集程度和取食表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关系与变化趋势【4 3 】。为了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还可以利用s p s s 为散点图添加 回归趋势线和置信区间,并计算拟合线的决定系数。落在置信区间内的点越多, 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与趋势线越接近,同时也可以根据决定系数的大小来判 断。一般情况下,决定系数的有效值至少应该在o 3 以上【4 3 1 。 5 结果 5 1 植物标本的镜检结果及分类 本次试验共采集植物1 4 7 种,隶属4 2 科8 4 属。镜检结果显示,双予叶植物 中,槭树科( a c e r a c e a e ) 、忍冬科( c a p r i f o l i a c e a e ) 、卫矛科( c e l a s t r a c e a e ) 和 桑科( m o r a c e a e ) 植物的表皮细胞为浅波缘状:椴树科( t i l i a c e a e ) 、木犀科 ( o l e a c e a e ) 、五加科( a r a l i a c e a e ) 及菊科植物为深波缘状;瑞香科 ( t h y m e l a e a c e a e ) ,清风藤科( s a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