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变迁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lassified index: b029 u.d.c.: 14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philosophy innovations in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systems impact on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candidate: sun yingxin supervisor: prof. huang lihua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filiatio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oct., 2010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摘 要 明晰基础设施技术系统与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联,无论是对于加 深理解“技术与社会”议题,还是对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具体实践都是一个有意 义的选题。本文沿着历史线索对不同时期起主要作用的具体基础设施领域内的 技术发展状况及其社会作用进行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其它社会活动 都是基于基础设施的承载才能进行,基础设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 平台, 这个平台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流动性, 即构成了社会的动态性, 使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构成的社会流在社会中有效运行。在基 础设施系统上所体现的社会流动性,反映的是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质量。通 过历史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递性及扩散性。 历史上每次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技术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基础设施技术 系统的更迭是改变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强大杠杆。本文将基础设施技术系统演 化分为四代,蒸汽动力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承载能流的 蒸汽动力机和承载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运载大宗货物的新型交通工具火 车和轮船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设施基础上,机器大工业远离原料产地和 产品消费地,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才得以建立,生产的集中化和工厂制 才得以实现。电力技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及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在能 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行上完成了电气化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变 迁。信息流传递第一次有了独立的载体和传播渠道,传播速度不再受制于交通 运输工具的速度,即时的瞬间通讯成为可能,从而使生产的自动化和通讯的现 代化得以实现。金融资本借助电讯技术在全球范围快速流动,塑造了电气化时 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实 现了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第三次变迁,资金、资源、劳动力、技术诸生产要素 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配置,全球化的生产方式和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得以建 立。展望未来,建立在物联网、智能电网和高速铁路为标志的下一代基础设施 基础上的是低碳、环保、安全、可持续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生存方式;下一代基础设施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 - abstract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systems of infrastructure and rights,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on human would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ssues. in the thesis the infrastructure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specific areas of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its social role of the inspection, which leads to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history.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life and other social activities are based infrastructure can be hosted. the infrastructure provides a platform that meet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resulting from human mobility, on which the, folk, materials, energy, information, capital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social dynamic flows able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in society, infrastructure as outlined in the system of social mobility, refl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society as a whole and quality. through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internal of infrastructure systems reveals the unbalance, negotiability and diffusibility. the innovations in the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system have caused varying degrees of production, life of profound changes and great social progres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innovations of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systems played a part in change the existence conditions of human society. this evolution of the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system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of energy office of the steam engine and the appearance of new vessels, on which could bringing a new type of the folk flew, logistics and information flow, and bulk freight trains is also in this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large industrial machines consumer products and raw materials, large scale, high-volume production has established the centralized production and the factory made a reality. as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in communications, electric telegraph, telephone and radio,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ed in invention the flow of energy, folk,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s running 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system.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to pass the first time with an independent carrier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the communication speed is no longer subject to the transport speed, real-time instant communication possible, so that production autom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can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i -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techn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 financial capital got a rapid global mobility, to define how the era of electrification impacted on the human existenc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and other modern means of information, surface and air transport systems of the infrastructure to reach the third innovation. kinds of production of factors to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such as capital, resource, labor, technology, the configuration of global production and digital lifestyle can be established. as for the future based on things, intelligent networks and high speed rail infrastructure, scored on the basi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afety and society sustainable.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systems, way of human existence, next generation infrastructure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v -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 . 2 1.2.2 基础设施的社会功用 . 4 1.2.3 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研究现状 . 5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7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7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8 第 2 章 蒸汽时代与工业文明的建立 . 9 2.1 蒸汽时代的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形成 . 9 2.1.1 蒸汽动力技术的兴起 . 10 2.1.2 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 . 11 2.1.3 新的技术体系形成 . 12 2.2 规模化城市生活的形成 . 12 2.2.1 工业文明的出现 . 12 2.2.2 规模化城市生活的出现 . 13 2.3 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建构 . 15 2.4 本章小结 . 16 第 3 章 电气化时代的社会生存方式 . 17 3.1 基础设施基础系统的变革 . 17 3.2 新物流方式的出现 . 18 3.3 新的信息流传递方式 . 20 3.4 电气化时代的社会生存方式 . 21 3.5 本章小结 . 23 第 4 章 网络时代数字化生存 . 2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v - 4.1 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革命 . 24 4.2 全球一体化趋势 . 26 4.2.1 全球一体化趋势出现的技术基础 . 26 4.2.2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 27 4.3 数字化时代的多元化生存状况 . 28 4.3.1 数字时代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 . 29 4.3.2 多元化社会生产方式 . 30 4.4 基础设施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关联分析 . 31 4.5 下一代基础设施技术展望 . 33 4.5.1 下一代基础设施理念的提出 . 33 4.5.2 下一代基础设施的社会功用 . 35 4.5.3 下一代基础设施的研究趋势 . 37 4.6 本章小结 . 38 结论 . 40 参考文献 . 42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45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45 致谢 . 4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 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系统。世界银行 (1994)在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将基础设施定 义为“永久性的成套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 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 。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水资源、通信、能源和废弃物的处理等若干系统, 为经济和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功能,是保证人类福利水平和生活质 量的基础性的服务。因此,基础设施对社会生活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作用 于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责任。 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转、交汇和组合,构成 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网络, 而基础设施技术系统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中介。因此, 基础设施一方面是社会分工和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协调人类生活 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纽带,它促使人类社会生活与所处的自然界更加协调,为 社会生活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提供最一般的条件。 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各部分技术的演 进,技术的系统化出现的。为了探析技术变革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影响,一些学 者尝试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宏观经济职能或是基础设施对某一领域内的社会效应 进行了研究,但多数研究并不是侧重于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建设角度,而是基 于管理、环境、数学等学科的专业视角,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对基础设施的模 式、指标和模型的评价上,忽视了基础设施系统对社会影响的整体分析,并且 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在研究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和争议,各种探讨和分析经常是 从不同角度出发,反映了不同研究人员的不同意见和认识目的,关注整体的研 究并不多见。对技术与社会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关于高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虽然已有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但是基础设施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及对人类整个社会生活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到文化形态的重 要意义及其建构、形塑作用,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对基础设施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系统的认识应该有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应该在技术哲学认知层面上,对基础 设施技术系统的特征、发展机制及其社会影响进行阐释和说明。 本文试图以基础设施技术系统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作为切入点,通过基础设 施技术系统的历史变迁及内部相互影响,探讨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社会功用。 在研究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形塑社会生存方式的基础上,探析基础设施技术系统 的特点和发展机理,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解释。 本文通过历史维度的考察研究,试图在认知层面上对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 特点、内容及发展机制进行学理分析,为技术与社会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技术哲学理论研究来看是一个有理论意义的选题。同时使社会公众充分理解 和正确认识基础设施系统的社会价值,为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哲学层面上 的参考。了解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特征和发展机制,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和公众 能够更好的控制和干预基础设施系统的转变。对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智能化的下一代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 相对来说, “基础设施”是一个比较新的词语。当前,基础设施的概念有 “权威”的界定,却无统一的定义。 “基础设施”这一概念主要在经济学领域使 用,随着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日益显现,逐渐引起了人文学者的关注, 其涵义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体现了学者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中提到了 公路、桥梁、运河等公共设施的概念,这是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出现的基础设 施概念的雏形1。 最先对基础设施问题给予广泛重视的是发展经济学家,他们对基础设施理 论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发展经济学家在 分析讨论基础设施与其他部门和私人投资的相关关系时,开始使用“社会先行 资本” 的概念。 平衡增长理论的先驱、 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其著名论文 东 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中,第一次使用“社会先行资本”概念,它所 指的是“在一般包括诸如电力、运输、通讯之类的基础工业,它构成社会经济 的基础设施结构,是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分摊成本”2。基础设施应分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公用事业的“硬件” ,如运输和通讯、电 力生产与供应,以及供水排污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农业灌溉系统和管水工程等农 业基础设施。广义的基础设施除了包括狭义的基础设施外,还包括教育、科学 研究、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等。 世界银行在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对基础设施 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将基础设施分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把经济 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施、设备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 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3,此类基础设施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公用事 业,包括电力、电信、管道煤气、供水、卫生设施以及排污、固体废弃物收集 与处理系统等;第二是公共工程,包括道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渠道工程等; 第三是交通设施,包括铁路、城市交通、港口、水运和机场等。并将经济基础 设施以外的基础设施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称为社会基础设施。 我国学者对基础设施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在前苏联和东欧学者 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1981 年,钱家骏和毛立本在我国经济学界开创性地引入 了“基础结构”的概念,并将基础结构定义为“向社会上所有商业生产部门提 供基本服务的那些部门,如运输、通信、动力、供水以及教育、科研、卫生等 部门”4。他们认为基础设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具有有形产出的 部门,即运输、动力、通信、供水等部门;广义的不但包括狭义部门,而且包 括教育、科研和卫生等“产出无形”的部门。由于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同,国 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基础设施进行定义。 于光远主编的中国经济大词典的对基础设施做出这样的解释: “基础 设施是指为生产、流通等部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和设施,包括运输、通讯、 动力、供水、仓库、文化、教育、科研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5 赵玉林、王化中主编的经济学辞典中将其归纳性的定义为: “基础设 施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活供应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机构的总称。包括铁 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输电、输气、输油、煤炭干线等能源 供给系统;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水利系统;物资供应系统;邮电通信系统; 情报信息系统;以及商业、教育、卫生、科研、生活服务和公共事业部门。 ”6 基础设施通常是指为发展生产、保证生活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创造共同 条件、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和设施的总称。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越发达,其经 济运行越顺畅、越有效,人们生活越便利,生活质量越高。本文将以技术社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学视角对基础设施技术系统进行分析。 1.2.2 基础设施的社会功用 马克思主义对基础设施的论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肯定交通、 仓储等基础设施对生产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将提供公共工程视为国家的职能。 发展经济学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 一般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基础设施的发展是 一国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是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罗斯托就在经济成长 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基础设施是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经济成长 的前提条件。认为政府必须担负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职责。发展经济学家从经 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地认为到了基础设施与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基 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并根据基础设施的投资特点提出了政府和基础 设施发展的作用,这些观点为以后的基础设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7。 美国学者卜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共同编著的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教材。在该书第二部分对城市中心的发展、 校园停车政策等城市基础设施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8。 mschaue 于 1989 年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和能源供应,对地区经济 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至 80 年代末美国经济生 活中生产率的下降,能从同时期公共资本量的恶化状况中得到解释。hiehi 于 1986 年在给欧共体的一份报告中表明: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 响。还有学者对墨西哥、日本、西班牙等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作过研究,得 到了类似的结论。总之,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条共同的结论:基础设施的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9。 陈庆宝、陶迎春在基础设施时代的来临中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和 社会成员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技术人工物质系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处于基础性地位。它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到了人类生活 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10。胡少维在基础设施 投资走势及对经济的影响一文中,比较仔细地分析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 区域发展、产业、物价、居民收入、就业、国际收支等的影响11。 金凤君从地理空间的角度,从积极的方面论述了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之间的关系,认为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优化 生存环境和共享资源环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12。武廷海总结了区域经济学、人 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等学科中有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形态的影 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型基础设施影响区域形态变化有着多重路径13。 杨一帆从城市规划方面论述了基础设施作为载体是城市群落各项功能的支撑系 统,是城市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它们为城市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提供畅通 的传输通道,将城市各功能单元与所需的各种资源连接起来,充当各种流态的 传播媒介14。 1.2.3 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研究现状 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与国外大多是从具体专业领域进行实 证研究。大多数集中于社会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内基础设施的功用被认为是 通过网络传输系统,主要是管网(自来水、煤气、排污)、线网(电信、电力)、路 网(铁路、公路)、渠网(灌溉)以及场站(机场、港口、码头、车站)提供服务。在 宏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更多经济学者开始从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本身的经济属 性出发,在一定地域范畴内,研究交通运输的经济属性对一定区域的结构、形 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20 世纪初至 30 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 了芝加哥学派,他们试图将人类生活、社会结构等社会人文因素与城市空间特 征结合起来,描述并分析空间的形式和演化。他们强调人文活动对城市空间的 作用,并认为作为活动的主要外部表现之一的交通必然成为各种土地利用模式 形成的基础15。 国外对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系统与 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 对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基本关系的探讨从上世纪 20 年代已经开始,不少学者实际上对公路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哲学意义 上的探讨。其中包括麦凯对区域发展对公路交通的影响进行的探讨。怀特在一 篇题为城市扩张文章中,对 1956 年颁布的联邦公路法案将给城市带来 的巨大影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16。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芒福德对机动车交 通将取代步行、铁路等交通方式的观点进行了抨击,指出了持这一观点的危险 性。并在 1963 年富于创见地指出, “交通系统的意义,不在于满足更多小汽车 的需要,使驾车者出行距离更远,能去的地方更多,出行速度更快而在于 将人与物带至他(它)们最该去的地方,在有限的地段内集中尽可能多数量与多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类型的人与物,从而增大选择的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行”17。欧文在他的广 为引用的大都市交通问题一书中指出对城市影响最大的还是公路18。 yilmaz,haynes 和 dinc 引入地理邻居和网络邻居的概念,研究电信基础 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对美国 48 个州的实证研究显示:加大电信基 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而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有着显著为负 的溢出效应,而且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更加剧了这一负面影响。但同时电信基础 设施使得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区域间的经济活动更容易扩散, 由于经济活动的扩散,一个区域发展了,就会带动相邻区域的发展,也即电信 基础设施也会存在正溢出效应19。 最早对网络这一技术媒体有足够认识的是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他在 数字化生存一书里,热情讴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在生活中人们将会用信 息 dna 取代原子比特(bit)。他把目光更多放在了未来多媒体发展的道路上20 。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散见于具体技术领域内的专业分析。 交通领域:曹钟勇在城市交通论中提出了城市交通的阶段性发展理论, 全面概括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城市交通在成长期的 最初阶段是以城乡间和城际间的交通联系,即以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拓展作为 最重要内容的。工业革命驱动了城市化进程,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使得城市 化过程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21。兰兵从宏观、微观两方面重点分析城 市交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提出城市交通从宏观上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 及城市发展的影响。微观上城市交通造成城市原有形态的割离与整合、城市形 态垂直发展和城市文化形态的破坏与解体22。 通讯领域:汪明峰等学者考察了基于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的 中国城市体系格局,发现互联网的各级结构层与航空网和陆路交通运输系统具 有相当程度的辐合性,并认为信息化时代的虚拟空间很可能产生新的城市分布 格局23。 苏振芳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研究24、吴兆彤互联网络对社会 的影响分析25以及唐魁玉、贺芳网络传播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26中认为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性因素,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对人们 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不同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性别 构成和不同收入群体,产生了巨大影响。强调探讨网络技术对未来社会群体生 活方式将带来的影响及其走势的必要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技术社会”系统这一视域下对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发展脉络进 行梳理,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简要论述前工业化时期蒸汽技术之前存在的基础设施特 征,并概述其对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利用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概念,并将工业文明以来基础 设施的发展划分为三代。 蒸汽动力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其标志为以蒸汽技术为主导的能源动 力系统和以铁路、蒸汽轮船为标志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通过对其技术发展 线索的梳理,分析蒸汽动力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建立对工业革命完成和 近代技术体系建立的决定性意义,对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 本主义早期社会生活的影响。 蒸汽动力的出现,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群勃然崛起。机器制造业、冶金业、 采煤业、交通运输业均大踏步前进着。作为一种新的动力带动了一系列相关领 域的发展改变了原始的生存环境。这里特别要提到交通工具的革命。交通运输 工具的变化改变了农业社会生活传统的方式使生活中人流与物流的速度提高, 从而扩大人类的生存交往活动空间。利用蒸汽为动力的运输方式,是人类交通 运输方式的第一次大变革,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蒸汽机的出现及其广泛 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生产力发展到前人不可想象的高度。工 业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建立起来。 第二部分电气化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以电力为主导的能源动力系统 及由其导致的电报和电话为主要标志的通讯设施的出现。交通运输领域的表现 是内燃机车、汽车、电气化火车以及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分析电气 化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意义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并引 起了整个生产体系、经济结构的变革及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同时还使人类社 会互动的手段实现了现代化,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质变。 第三部分网络化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这一时期的状况不同于前两阶 段,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再以单独的某一领域为主导,而是在信息、能源、交通 等领域同时发展。随着这些领域的丰富壮大,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诸如高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子合成、计算机、激光、原子能等等,使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的面貌为之一 新。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通讯领域,电脑、现代通讯设备的普及和 相关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的时代。互联网不仅是交互 通讯、信息传播和电子商务的工具,而且是全球化交往的信息平台。社会生产 信息化促进了生产方式多样化,使大规模生产方式有了新的内涵。交通运输方 面,人类已不满足地面交通,开始向空间发展。飞机的发明和航空运输的开始 是人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第三次变革。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从局部地区,到国 家,到洲际,到全球,扩展到了地球以外的空间。这些变迁增强了人类改造自 然、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 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推动生活方 式不断趋向合理化。 通过目前社会生活状况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对基础设施的未 来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即对下一代基础设施的评介,解析下一代基础设施将会 对社会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所谓“下一代”是指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全面转变的过程中,这些 变化要求基础设施承载更多的社会活动内容和更大的社会流动性,从而构成了 基础设施的代际转换,产生了下一代的概念。 1.3.2 主要研究方法 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充分收集历史资料和尽可能的获取最新信息的基础 上,主要采用对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揭示基础设施 技术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二者的关联,使理论探讨建立在扎实的历史研 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之上。 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微观领域 的分析,从而形成对基础设施技术系统整体上的认识。结合社会生活、生存方 式、活动空间、交往方式的转变受技术影响的考证,多角度分析基础设施技术 系统的重要性,力求全面深刻具有说服力。 借助社会学有关社会形态转变、生活方式变迁的理论和文献,结合技术史、 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有关技术系统、技术变迁、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成果 和研究方法,使二者有效地结合阐述和说明本论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第 2 章 蒸汽时代与工业文明的建立 “在社会生产的每一个时代,这些个人的一定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 定形式、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 ”27在原始社会,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以群 落为组织形式,由于对天然自然的依赖,生产力低下。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技 术的进步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不再完全依靠天然自然,向水利工 程、道路、桥梁等这些基础设施以相对独立的人工自然形式逐步发展。 伴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 化。比如在中国古代,有“烽火相望” 、 “击鼓传令”等等;在古罗马时期,地 中海地区的人们以悬灯为号传递信息。在古代,人类的交通运输一直处于一个 较落后的状态,主要依靠人力,马、牛等动物,以及一些简单的自然力量特别 是借助自然水系来进行交通运输活动。这种原始的交通运输活动构成了蒸汽革 命之前能流、物流乃至信息流的具体流动形式,使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局限在 一定的范围之内。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是随历史发展的,必然 地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一致。基础设施作为技术系统的载体,无 处不在地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不断地演变,体现着同时期的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每一次人类社会的转变, 都与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变迁存在一定的关联。 18 世纪开始的,以蒸汽动力为主要特征的能源动力系统的改进,机械制造 业的兴起以及向交通运输技术领域的扩散,导致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近代技术体 系的确立,促成了社会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转移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组 织严密的工厂体系和世界性商业市场的形成以及产业工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 等一系列历史性的变革,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由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过渡到了 机械化的工业社会。近代基础设施,即蒸汽动力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是如 何建立和形成的,占有怎样的地位,起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影响和建构了 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构成了本章的研究内容。 2.1 蒸汽时代的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形成 蒸汽动力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承载能流的蒸汽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力机和承载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及应用。 2.1.1 蒸汽动力技术的兴起 蒸汽动力技术是利用水蒸气做工作介质,从而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 动力能源技术手段,是由于纺织技术的变革所引起的动力手段的革新。蒸汽动 力技术的产生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济南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模拟试卷
- 电视芯片专业知识培训班课件
- 房屋拆迁补偿合同
- 电脑内部课件设置
- sac考试内容及答案
- 电缆辅材知识培训总结
- 高级礼仪培训师课件
- 高空车电控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电焊机电缆知识培训总结
- 北京的cad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淘宝天猫·运动户外行业鞋服趋势白皮书
- 机械设备安装施工服务承诺书范文
- 2025年地址标签纸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绿色经济》课件
- 露天矿山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30石灰石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前景预测报告
- 中小学教师岗位安全工作指南培训
- 2025浙江1月卷读后续写及满分语料10类40句 (真假小偷) 解析版
- 构音训练测试题及答案
- DB14T 1596-2024玉米间作花生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 2025-2030坚果炒货市场发展分析及行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