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行业管理操作指引.doc_第1页
棉纺织行业管理操作指引.doc_第2页
棉纺织行业管理操作指引.doc_第3页
棉纺织行业管理操作指引.doc_第4页
棉纺织行业管理操作指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棉纺织行业管理操作指引一、行业介绍(一)行业定义棉纺织业是指以皮棉为原料,以有梭织机、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气织机为主要生产设备,经过一定的生产工艺即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落筒,对纺织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的行业。(二)工艺简介目前,纺纱工艺多以环锭纺为主,个别采用气流纺工艺。环锭纺共有六道工序:一是清花,即清除棉花或化纤中的杂质,并开松成卷;二是梳棉,即在清花的基础上,二次清除杂质,将原料梳理成条;三是并条,就是将棉条牵伸合并,成条卷绕;四是粗纱,就是将卷绕的棉条初次卷绕成形;五是细纱,就是将粗纱再次牵伸成细纱;六是落筒,就是将细纱围绕于塔形的纸筒上,即可成品入库或用于织布。环锭纺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为:棉花、化纤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包装 (废棉)(废棉)(三)企业类型划分棉纺企业按照设计类型和生产工艺可以划分为环锭纺和气流纺两种类型。气流纺与环锭纺相比,简并了粗纱和细纱两道工序,生产的棉纱相对较粗,产品市场需求不大,使用该工艺者较少。按照产品型号可以划分为粗纱、细沙、精纺三种类型。(四)行业特点1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劳动报酬较低;固定资产一次性投入较大,对生产条件有一定要求(如生产车间的湿度、温度要求等)。2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对流动资金的要求充裕度较高。同时因设备不同,各类辅助材料的能耗也不尽相同。3既可连续生产,也可单环节生产,产出物既可作为成品出售,也可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行业问世历史较长,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控制指标。二、行业纳税遵从风险(一)隐瞒收入逃避纳税纺织企业的销售客户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居多,出于抵扣进项税款的需要,对方都会要求其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在收入方面,基本上能做到如实入账。但对于销售给个人或小规模纳税人(不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收入,就可能没有入账,资金账外循环,逃避纳税。(二)混淆原材料级次,虚列成本逃避纳税纺织企业多是以销定产,即按照销售的需要确定产品的质量,所以在原棉匹配上多存在多级次原棉配比使用,而部分企业在结算成本时往往以高级次原棉进行核算,虚构成本,逃避纳税。(三)账外经营逃避纳税纺织企业的原料供应方大多为小型轧花厂,购进大多不开增值税发票,原料购入成本较难控制,这为购进原材料不入账或销售不开发票的账外经营行为提供了可能。(四)财务核算混乱,经营状况难控制在财务核算方面,除少数规模以上企业财务核算比较健全,账薄设置和会计处理比较规范外;大部分规模小的棉纺企业,没有配备专职会计,导致在财务核算、账薄设置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类企业纳税意识不强,存在账外销售、废料销售收入不入账等现象。三、评估方法针对纺织行业特点、税收风险,本模型建立若干纳税评估方法,以方便在税收管理借鉴运用。评估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析法、能耗分析法、单位产品工资分析法三种方法。评估方法以原棉投入、废棉产出、包装物、辅助材料(纸管)消耗、电耗等第三方数据为主要监控点,实现对经营情况的基本控制。本模型只是挑选出与该行业关联密切的几种方法,各种评估方法均不是孤立存在的,使用过程中要互相印证,穿插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纺纱行业有投入产出定额,但受原料、设备、技术和工艺等因素影响,投入产出率的浮动有一定的范围值,评估方法中的警戒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一)投入产出法1原理描述投入产出法,就是根据棉纺企业生产棉纱过程中实际消耗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测算出棉纺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的原材料数量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再根据评估期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相关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2评估模型(1)根据原棉测算主营业务收入评估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耗用量投入产出率-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或评估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耗用量(1-合理损耗)-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2)根据废棉产量测算其它业务收入评估期废棉产量=评估期皮棉投入量废棉率(8%12%)评估应税其它业务收入=评估期废棉产量废棉再利用率(50-70)评估期废棉销售单价3标准值参考范围棉纱行业有投入产出定额,但受原料、设备、技术和工艺等因素影响,投入产出率的浮动有一定的范围值。投入产出定额标准值 棉纱规格定耗量(吨)备注32支以下1.08-1.12国家标准为1.0826s32s1.15-1.2040s60s1.35-1.40经过清花、梳棉后,产生一定的废棉,部分可再利用。(1)废棉产出率:8%12% (1)废棉再利用率:50%70%4、数据获取途径(1)从棉纺企业获取国家相关产业部门规定的相关产业标准,确定其原料耗用率。(2)评估期原棉耗用量是指评估期内原棉的实际消耗重量,以企业原材料账记载的原棉采购或以评估期原材料仓库出库原棉重量为准。(3)进驻多家棉纺企业采集不同支数棉纱制成阶段原棉的平均配比比率。(4)从企业财务账簿报表采集棉纱品种产销量、期初期末库存及销售单价。5、疑点判断(1)若测算出的棉纱产量高于企业账簿记载的产品产量,则企业可能存在账外销售,隐瞒棉纱销售收入等问题。(2)若测算出的棉纱产量低于企业账簿记载的产品产量,则企业可能存在成本核算不准确,要结合其他评估方法对企业生产销售情况进行测算。(3 )评估应税其它业务收入与纳税人账面其他业务收入进行比对,如评估应税其它业务收入高于纳税人账面其他业务收入,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废棉销售收入等问题。6、应用要点(1)应用本方法的重点在于核实原棉投入量的真实性,可结合能耗测算及第三方信息判断原棉投入的真实性。(2)针对生产产品不同,其正常经营的投入产出指标会略有偏差。在具体评估时要注意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对评估指标进行微调,使预警值保持在相对合理的区间。 (3)在原棉投入量真实的情况下,经过评估模型的测算,可推算出评估期棉纱产量,将评估测算棉纱产量与企业账载的棉纱产量核对,并将评估测算销售收入与企业实际申报销售收入核对,找出问题值。(二)能耗分析法能耗分析法具体分为电耗测算法、包装物、辅助材料(纸管)消耗测算法。1电耗测算法(1)原理描述电耗测算法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电耗情况,利用单位产品电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对核算相对不完善,无法确认账载原料投入真实性的企业实施评估时,利用来自第三方的电耗指标测算税收差异为首选方案。(2)评估模型数据期间均取自评估期评估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本期生产用电量用电定额-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3)标准值参考范围吨纱用电量较为固定(可根据实际上下浮动2%):吨纱用电量(见下表)棉纱品种(支数)用电(度)比例(以21支纱耗电为基准)棉纱品种(支数)用电(度)比例(以21支纱耗电为基准)10871.8255.28%322337.09148.19%141293.0681.99%342461.84156.10%181442.5691.47%382777.26176.10%201517.3296.21%402924.24185.42%211577.09100.00%423047.57193.24%261925.63122.10%483503.35222.14%282057.31130.45%564152.48263.30%纱合股后成线,其用电量为:吨筒子纱的用电量=相应吨筒子纱的用电量+180度纱的支数/10(A)=纯棉、涤棉普梳筒子纱(B)=涤棉精梳筒子纱(C)=纯棉精梳筒子纱的吨纱用电量关系:一般情况下:(B)比(A)多用电100度左右;(C)比(B)多用电100度左右。(4)数据获取途径从当地供电部门取得企业评估期总耗电量,扣除非生产用电量,即得评估期生产用电量。(5)疑点判断将评估期测算产品产量与企业账载产品产量进行比对,如测算产量大于账载产量,企业可能存在生产产品不入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6)应用要点评估期单位产品电耗标准值是指每生产一吨棉纱从原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棉纱出厂的整个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电量。2包装物、某些辅助材料(纸管)消耗测算法(1)原理描述包装物、辅助材料(纸管)消耗测算法是根据企业所耗用的包装物、辅助材料(纸管)消耗数来测算企业的产品产量。(2)评估模型数据期间均取自评估期.当期产量测算评估期产量(吨)=当期编织袋耗用量40 或50条评估期产量(吨)=当期纸管耗用量(580620)个销售收入测算测算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3)标准值参考范围包装物名称定耗量备注纸管600只每袋15只,定重1.6Kg0.1 Kg /只编织袋40条每袋定重25Kg(4)数据获取途径评估期包装物、辅助材料(纸管)耗用量可以从企业原材料账上获取。企业所耗用的铁丝、包布、编织袋一般都是就近购买,可以开通过调查,与销货方进行核对。(5)疑点判断评估期测算产品产量与企业账载产品产量进行比对,如测算产量大于账载产量,企业可能存在生产产品不入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6)应用要点运用本方法分析,应着重核实包装物、辅助材料(纸管)耗用数量的真实性,要切实掌握评估期企业生产过程中包装物、辅助材料(纸管)的耗用量。3.单位产品工资分析法(1)原理描述单位产品工资分析法是指在生产单位产成品工资定额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一定时期的工资总额,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产品产量并与纳税人核算信息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涉税问题的一种评估方法。(2)评估模型数据期间均取自评估期产品产量测算评估期产量=当期工资总额吨纱工资销售收入测算测算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税收差异测算测算税收差异=(评估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3)标准值参考范围棉纱规格吨纱工资(元)备注10支21支75090021支900100021支-40支1000150041支以上15001800(4)数据获取途径企业申报表、账簿、凭证、车间生产记录。同行业吨产品工资标准数据。(5)疑点判断若测算销售收入大于企业申报收入,说明企业存在隐瞒收入或虚增工资费用的可能性;若测算销售收入小于申报收入,说明企业存在工资费用不实的可能性,需进一步核实工资费用的真实性。(6)应用要点要考虑企业生产不同标准棉纱吨耗工资标准值的科学性。参考当地同行业或规模、效益相近企业的生产单位产品工资标准,便于税企双方工资标准的共同认可。工资总额的所属期要与生产产品的所属期一致。四、案例印证印证案例1该案例以原棉投入、电力耗用、包装物、某些辅助材料(纸管)消耗为主要监控点,分别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能耗测算法、包装物、辅助材料(纸管)消耗测算法进行审核分析,发现了该公司账外销售、隐瞒收入的问题。(一)企业基本情况SD纺织有限公司系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规模5000纱锭,主要生产精纺40纱,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在地税部门缴纳。(二)案头分析评估人员通过对该企业税收征管资料、2008年度纳税申报资料及附列资料、财务报表进行系统审核分析比对,发现该企业存在以下疑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2008年度棉纺织行业平均销售净利润率为3%,而所评估的SD纺织有限公司,账面利润为7万元,销售净利润率为0.26%,不符合常规。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表(单位:万元、吨; 所属年度:208年1-11月)企业注册资本(万元)规模(锭)收入(万元)成本(万元)利润(万元)SD公司3605000261224577从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税收征管综合管理系统,采集到该企业2008年1月2008年11月棉纱产量、原棉投入、用电量、包装物、某些辅助材料(纸管)消耗等评估数据。具体如下:企业名称期初棉纱库存期末棉纱库存本期棉纱产量(吨)本期原棉投入(吨)本期用电量(度)纱管使用量(个)包装袋使用量(个)SD公司1201181412.121997.6417563988405873200根据以上数据,评估人员对SD纺织有限公司2008年1-11月的相关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1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SD纺织有限公司2008年1-11月原棉投入1997.6吨,棉纱产量为1412.12吨。投入产出比为1997.6/14125.12=1.42:1,吨耗原棉的评估标准值为(1.351.40):1评估销售收入=(120+1997.61/1.40-118)18500 =26433725企业所得税评估问题值=(26433725-26124220)25%=77376.252运用电耗分析法SD纺织有限公司2008年1-11月耗电量为4277856度,棉纺行业40支棉纱吨耗电为2924.24度。评估销售收入=(120+41756392924.24-118)18500 =26453890企业所得税评估问题值=(26453890-26124220)25%=8241753运用包装物、某些辅助材料(纸管)消耗测算法SD纺织有限公司2008年1-11月纱管使用量为884058度,棉纱吨耗用纱管量为(580620)个。评估期产量(吨)=884058620=1425.90评估销售收入=(120+1425.90-118)18500 =26416150企业所得税评估问题值=(26416150-26124220)25%=72982.50(三)税务约谈 评估小组根据疑点问题,向企业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要求企业对税务机关测算出的棉纱产量及相关问题值自查并作出合理解释。企业对税务机关测算出的棉纱产量及相关问题值表示认同,承认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