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pdf_第1页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pdf_第2页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pdf_第3页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pdf_第4页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市场化改革 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步入快车道 而且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革中国逐步从一个封闭的自己自 足的计划经济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政府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产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则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产业组织政策则是产业政策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为了能够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现状以及在开放条件下所面 临的挑战本文综合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理论和产业组织等相关理论建立一 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政策评价标准 以我国现阶段的制度和经济环境为背景以上述评价标准为基础本文对我国 现有的产业组织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两 点假设 第一现有产业组织政策重点保护的某些产业中产业的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的 提高并不一定能带来相应行业绩效的提高 第二产业政策保护和扶持较少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相应的市场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有显著提高并带动产业绩效的提高 本文利用 2001 年 500 个工业行业的统计数据对上述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检 验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与行业的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外资企业的市 场份额则与行业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且由行政手段形成的较高的集中度和较 大的规模则与行业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基本产业组织理论中集中度 和规模对经济效率的正面作用是以市场的有效竞争为基础的没有竞争的集中和规 模是没有效率的集中和规模实证检验的结果充分证实了理论分析的假设 以市场机制作为基础的以促进竞争发挥市场基础作用促进对外经济交流 为出发点的产业组织政策将改善我国产业组织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促进国民 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政策 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条件 效率 ii abstract the reform for market economy from 1970s not only makes china have a higher economy growth rate but also changes the chinese basic economy forms radically. china is changing to an open country with market economy from a closed country with planned economy. but its no doubt that the governments including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and executing industry policies is one of the main measures to intervene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for the governments.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ies are the main part of the industry policie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urrent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ies across-the-board and identify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ies face in the open and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s, i established a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ies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ory standards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on the basis of public choices theory, neo-constitution economics and industry organization theory. i evaluated the current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ies theoretically by th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s in the background. on the base of the result, i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two main hypotheses: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 raise of concentration and scale maynt result in the raise of economy efficiency in the industries protected by some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ies, and the second one is the raise of concentration and scale from competition in other industries can result in the raise of economy efficiency. then, i did a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hypothese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the 500 industries statistical data in 2001.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e variable and the efficiency variable and remark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oreign variable and the efficiency variable. at the same iii time, the concentration variables and scale variables from administration methods show no remark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fficiency variable. all these outcomes confirm the hypotheses from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open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ies on the basis of market economy and competition will improve industry markets structures and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ies market economy open environments efficienc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本论文属于 1 1 绪 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市场化改革 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步入快车道 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革中国逐步从一个封闭 的自己自足的计划经济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勿庸置疑 的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 角色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则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 和制定的产业政策是 1986 年开始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并于 1989 年正式公布了第一套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了以产业为导向的政府干预经 济的体制 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明确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支持和限制的重点是经济 发展从总量到结构转变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提 高产业素质修正市场机制作用的行为准则是促进各个产业部门的均衡发展优 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应该说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三次产业 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协调产品结构有明显改善支柱产业快速 发展规模经济已初显优势出口转型有明显进步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不同产业内部 的市场结构合理的市场结构能刺激行业中各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创 新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地位进而提高整个行业和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我国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和实施了不同的产业政策对这些产业市场结构的调整 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注意到我国的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组织政策在制定和 实施上还可能存在不少问题现有的产业组织政策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开放条件下建 2 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于我国产业组织政策国内外都有较多 研究文献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研究大都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有的研究运用 理论单一说服力有限有的仅有理论分析缺乏实证分析的支持有的实证研究则 运用的是较为陈旧的统计数据难以反映变化迅速而深刻的经济发展现状 针对现有产业组织政策研究的局限并考虑到当前我国一方面在国际上面临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 wto 以后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在国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也进入一个关键阶段的客观现实本文将综合运用多种经济理论对我 国现有产业组织政策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关假设再结合最新统计数据对假设 进行检验最后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组织政策做出客观准确和全面的评 价同时加深我们对产业组织关键问题的理解指明我国产业组织政策在开放条件 下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意见 1.2 相关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现代产业政策兴起于日本但是产业政策作为一个经济政策名 词 其定义至今在学界还未有完全共识 对于这个概念的讨论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 其一认为产业政策是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所执行的一种政府经济政策其二认 为产业政策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存在的政策变量是为各国政府所执行的一项 基本的经济政策而不管它是以何种面目出现的这些对产业政策这个概念的认识 之间的差别主要涉及产业政策的适用范围和产业政策的内涵边界两个方面1 产业政策可以分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 策这些产业政策不仅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而且各自的政策对象和手段事实 上都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其中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 是产业政策的主体也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由于历史制度和发展阶段上的原因 一般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较多也较为深入日本韩 国等新兴国家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相对较多2 一般而言对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其一理论角度根据经 3 济学基本理论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其二利用可获得的经济数 据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的效果 1.2.1 产业组织基本理论的研究进展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多信奉自由经济政策除非涉及国家安全一般不主张政 府直接干预产业发展主张产业的兴衰应完全由市场决定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 产业政策主要指的是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发展迅速的产 业组织理论 追根溯源产业组织理论是伴随着垄断现象和关于垄断与竞争的激烈争论而产 生的到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时期产业 组织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发展起来以张伯伦和罗宾逊为代表的不完全竞争经济 学发展起来1933 年他们分别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 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对垄断竞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他们的 工作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 卫志民(2002)的相关综述指出产业组织理论形成较为完整体系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贝恩(j. bain)为主要代表形成 的史称为哈佛学派贝恩(1956)在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 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他(1959)的产业组织论则系统地论述了两段 论范式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谢勒(scherer)(1970)出版了产业市场结 构和市场绩效在贝恩的基础上他建立了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中流行的 scp 三段论范式所谓 scp 是 structure(市场结构) conduct(市场行为) performance(市场 绩效)的简称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 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 可以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scp 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 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4 范忠宝(2002)则指出自 60 年代以来scp 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 与批评的热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运行绩效之间的关系远 4 不是如此简单和确定而是非常复杂的scp 分析范式的静态与单向分析看不到本 期的市场结构是上期企业行为的后果对市场结构的过分强调使得正统产业组织 理论无法将决定企业行为的其他因素如企业内部产权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的存 在纳入分析框架限制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哈佛学派的微观理论基础仍是新 古典主义它假设所有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行为目标而不管它是垄断企业还 是完全竞争企业也不管是经理控制的企业还是股东控制的企业这种单一的目标 假设忽视了因企业类型的差异带来的企业目标进而企业行为的差异从而把企业目 标差异带来的多样化的企业行为均视为仅受市场结构主要是集中度决定的相对 单一的企业行为5 针对原有 scp 范式的种种缺陷经济学家们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对产业组织 理论进行了发展概括起来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分化成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代表主 流学派沿着 scp 范式断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另一条是芝加哥学派为首的 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 第一条线索的代表人物有沃特森(y. brozen)鲍莫尔(w. j. baumol)和帕恩查(j. c. panzar)等人根据汪安佑(2002)的综述他们在 1982 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 与产业机构理论 一书 系统阐述了所谓的 可竞争市场理论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 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 论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 入壁垒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 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从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 地降低沉没成本6 第二条线索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学派即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 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施蒂格勒(j. stigler)德姆塞兹(h. demsetz)波斯纳(r. posner)等人他们继承了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 生存检验的过程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 5 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无需干预他们注重市场 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 率主义者7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建立在奥地利经 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其代表人物是米塞斯哈耶克等人同芝加哥学派 类似新奥地利学派也信奉自由主义赞赏市场有秩序的结构批判哈佛学派反垄 断的政策和观点但是其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与新古典主义完 全竞争理论根本不同因此在新奥地利学派看来竞争的强弱是无法用集中度 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这些尺度来衡量的因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只要 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充满旺盛创业精神的市场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而与该 市场的集中度高低无关对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评价也不再像哈佛学派那样强调完全 竞争标准和平均利润率而强调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优势因此他们强烈反对企 业分割禁止兼并等反垄断政策主张认为只要政府不介入市场市场进入完全自 由就能确保充分的竞争而垄断企业实际上正是经历了市场激烈竞争而生存下来的 最有效率的企业8 新制度产业经济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是科斯(r. h. coase) 等人以交易费用理 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角度建立的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 (north)威廉姆森(o. e. willianson)阿尔钦(a. alchian)等人该学派组织理论通过 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 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 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 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 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9 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 为的研究为博弈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机会斯宾塞(spence)萨洛普(salop)泰 勒尔(tirole)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现在博弈论已经基本上成为产业组 织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研究中产业组织理论运用古诺均衡纳什均衔 6 伯川德均衡等观念通过潜在竞争者进入与不进入的比较分析在研究企业竞争战 略制度与行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政府制定反垄断保护竞争政策以及政策效 果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引入博弈论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行 为不再只取决于市场结构这种客观事实而且还取决于该企业对自己行为可能引致 的其他企业反应行为的预期 这样 企业行为的决定不再只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决定 而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0 分析产业组织政策不仅需要研究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明确市场结构与经济效 率的客观联系以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同时也要注意到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并主导 执行的因此研究产业组织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政府行为必然也是研究和理解产 业组织政策所必须的一般来说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理论是分析政府行为有效 的经济理论工具 1.2.2 公共选择理论与产业组织政策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严格的经济人自利 的假设 来塑造所有公共选择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并以此为基点把政治舞台模 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与经济领域一样也是交换 利益的互换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11 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上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的反 应即公共选择问题阐明并构造一种真正能把个人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 治秩序 根据杨龙( 2 0 0 2 ) 的综述在公共选择的相关实证研究中经济学家发现现实 生活中存在的任何一种公共选择方式其最终的决策都很难体现公共利益的最优 化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做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 各级政府官员由于政府官员的目标并非单纯的公共利益所以在没有确定的约束 和激励条件下政府官员的行为不会自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2 冯文成( 2 0 0 2 ) 进一步指出官僚自身的利益和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选 择利益集团也通过他们的方式影响公共选择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机关追 7 逐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公共物品的实际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 品的供给表现为过多的预算结果便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是政府失败的体现 正如市场并非万能但我们也还得求助于它一样政府也会失败但是我们 还得依赖它来维持市场秩序重要的是如何纠正其弊端13 缪勒(1999)指出公共选择理论从方法上而言主要有如下特点 1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是决定私人行动与集体行动 的唯一的终极抉择者 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必然由个体行动(individual action) 组成的 2经济人假说所谓经济人假设也就是认为个人无论是处于什么 地位其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最基本的动机或者 说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遵循理性原则依照这种假设个人在政治活动或集体选择 过程中同样追求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这种效用或价值既可以是财富商品收 入也可以是地位权力荣誉甚至是友谊慈善和平等精神因素 3经济学的交换模式公共选择学者将政治学也看作是一门交换的科学 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两者都代表着由两个以上的个人进行的合作市场和国家两者 都是手段合作就通过这些手段成为可能 4公共选择理论注重对公共政策作成本收益分析这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政策的实质 提高政策的效率 公共政策被认为是以公共利益及社会效益为目标 为实现这些目标经常会忽略经济成本政策的经济方面的分析往往不受重视事实 上公共政策的经济层面如成本与收益及其在社会成员或团体中的分配在公共政 策的分析是政策分析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14 总之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将经济学的假说理论和模式应用于政治过程 力求对政治过程做出不同于传统政治学理论的解释公共选择理论的这种特点使我 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政府的动机行为特别是在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中的动机和行为对于我们分析和理解产业组织政策是大有裨益的 8 1.2.3 历史的和新制度主义的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是我们理解产业组织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政府行为的重要工具 但是如果考虑到政府的行为并非简单的绝对理性它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新制度主义理论则为我们理解政府行为理解产业政策提供了新的和更为广阔的理 论视角 李汶纪( 2 0 0 3 ) 的一项研究指出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新制度主义方法 是产业政策研究的重要方法新制度主义理论是一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政府 和市场关系的理论一般分为三种市场主义国家主义新制度主义前两种观点 是鲜明对立的 市场主义坚持市场主导的观点 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政府只要扮演守夜人就足够了其余的干预越少越好这种观点忽略了可能的 市场缺陷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与之相反国家主义则坚持国家主导市场反 应的观点它认为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经济成功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战略性产业 政策而实现的国家主义观点太过强调国家的主动能力而不考虑国家从市场和社会 受到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约束关系15 新制度主义观点则克服了这两种观点的偏向性把经济政策研究中的着重点从 国家或市场转移到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新制度主义观点并不忽视国家对市 场的作用也基本上不放弃国家主义观点经常采用的国家自主性(state autonomy) 和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的概念但是新制度主义观点承认的国家自主性概念 和国家主义所采取的概念有所差异它认为国家的自主性并不是与社会隔离的自 主性(isolated autonomy)而是国家与社会之间互相渗透的自主性(embedded autonomy)16也就是说在实行公共政策过程当中国家并不能只依靠政府部门 的自主性力量政府也可能受到社会和市场领域的某种约束这样新制度主义观 点把经济政策研究中的着重点从国家转移为国家与市场或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 作用即制度 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论与其它研究方法论相比更为注重历史因素的作用 历 史的偶然性(historical contingency)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这两个概念 9 在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人的政治行为并不是像公共选择 理论假定的那样是能够充分认识和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的理性行为者而是 在制度环境和规则的条件下只能追求满足的行为者以有限理性人的政治 行为并通过有组织性的政治生活来实现更好的决策和政治行为 所以新制度主义认为个人的政治行为一定受到制度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制约 因而决策过程并不是个人偏好的合算而是组织和集体行为的反应由此历史的新 制度主义研究方法论不采取基于宏观理论和普遍假设的演绎法而采取基于个别国 家的特殊历史和制度安排的归纳研究法17 chu 在研究东亚新兴工业国(anics)中就采取了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他认 为虽然 1970-1980 年东亚新兴工业国以及地区都共同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各 国以及地区采取的政策取向有很大差异香港采取的是政府最少干预的市场主义战 略台湾采取弥补市场的国家消极控制战略新加坡采取鼓励与国际资本合作的国 际主义战略韩国采取国家代替市场的国家主义战略这些差异是由四个国家以及 地区的国家结构和国家与社会之间制度安排的不同特点决定的他分析的三个方面 的制度因素是1政府决策机构的意识形态及组织凝聚性决策系统的集中性以 及所拥有的各种政策工具2 政府官僚系统与私人部门之间关系网络的关联特性 3国家与社会在历史过程中的联系18 在产业政策的形成和执行过程当中国家和市场中的各行为者受到两种变数的 影响即结构性因素和产业特性因素的影响其中结构性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决 定性的作用而产业特性因素起到媒介变数的作用产业政策中的结构性因素包括 国家组织的制度特点 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s)因素 和国际环境因素产业政策正是在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无论是政府 官员还是其它市场主体都要受到这些结构性因素的约束15 第一国家组织的制度特点 在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决策者受国家组织本身所具有的制度特点的约束即 国家组织的制度特点基本上制约着决策者能使用的政策手段的内容和范围从而决 定着国家行为者的自主性和能力大小国家组织的制度特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来讨 10 论1国家的决策传统和政策理念(policy ideas)取向2决策结构的纵向集权 化程度3决策结构的横向凝聚性程度 首先决策传统和政策理念取向一个国家的决策传统和政策理念取向从根本 上限制了决策者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决策者的习惯和偏好 其次决策结构的集权化程度在产业政策形成中集权化程度取决于中央政府 的权威和相关决策机构如我国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日本的通产省支配这些政 策的能力 最后决策结构的横向凝聚性程度这是指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程度 产业政策很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较容易引 起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19 第二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政策网络特点 新制度主义产业政策理论认为产业政策是在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 生的在此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包括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而且非常关 注在政府和企业行为中已渗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制度特点 政策网络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政府官僚系统(hierarchy)和市场之间存在的各种行 为主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存在形式schneider 把政策网络区分为三种模式组合主义 网络(corporatist networks)多元主义网络(pluralist networks)庇护主义网络 (clientelist netwoks)20 组合主义作为一个利益代表系统是将公民社会中的利益组合到国家的决策结 构中这个利益代表系统由一些组织化的功能单位构成它们被组合进一个明确责 任和义务的数量限定的非竞争性的有层级程序的功能分化的结构安排之中 组合主义政策网络中政府与利益集团的联系一定是通过单一的中介组织来实现因 而这种政策网络具有稳定和规范的特点 多元主义政策网络和组合主义政策明显相反在多元主义政策网络下利益代表 组织是复数的竞争性的而且个人行为者能参加不同的几个利益代表组织个人 行为者既通过竞争性的利益代表组织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也通过和政府组织直 接接触实现利益要求在多元主义政策网络中政府由于需要面对各种利益诉求从 11 而承受较大压力 庇护主义政策网络与前两个政策网络最为明显的差异是没有中介组织的作用 在庇护主义政策网络下个人行为者追求和政府组织直接的联系政府组织的官僚 因此比非官方行为者具有更强大的实力而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掌握着具有绝对优势 的信息因而非官方行为者只能积极主动地试图与官僚保持个人性的关系网络即 庇护主义联系20 第三国际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天然具有的跨国发展属性任何国家都需要通过与国际经济形成紧密 联系而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换言之在现代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庞大的 国际贸易资本和技术的跨国流动和跨国公司的活跃表现等原因国内市场与国外 市场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之际世界各国间 的空间距离更为缩小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变得便利和便宜国界不再成为经济 活动的主要障碍各国产业的相互交融变得不可阻挡因而在国内产业政策形成 过程当中国际环境因素越来越起重要的作用 在产业政策形成中最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因素是跨国公司的渗透战略伴随着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大型跨国公司的 一举一动往往会影响多个国家相关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甚至政府 政策的变动所以在研究一国产业政策形成过程当中跨国公司的战略逐渐成为 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而应当包括在产业政策研究的范畴之内21 与公共选择理论相比新制度理论在产业政策的研究的方法上有自身特点主 要表现在1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的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即通过单个经济人 的理性决策来导出集体的公共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产业政 策宏观表现的微观基础研究的框架而新制度理论认为集体的公共决策不是个人偏 好的合算而是组织和集体行为作为一个整体的反应显然新制度主义的思想基础 是整体论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对立的这种思路强调的是集体中个体的相互作 用和集体作为整体的反应2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具有完全理性追求其 目标和利益为基础分析产业政策中制定和执行各方的行为新制度理论认为个人的 12 政治行为必然受到制度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制约不可能完全理性地按照个人偏好行 动3公共选择的分析方法是静态的而新制度理论方法是动态的发展的和历 史的 这两种理论不同的方法特点源于它们研究问题的不同方向和角度相对而言 公共选择的研究结果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作为新制度研究的微观基础新制度理论则 使我们可以从一个相对宏观的和更长历史纬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的行为以及行为 的动机和其背后的逻辑必然性进而分析和理解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的 行为 考虑到公共选择理论或者新制度理论两者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思路以及政 府行为本身的复杂性那么单纯运用其中某个理论来分析政府行为就会具有较大缺 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同时运用两种方法相互补充我们可以得出政府在产业组 织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行为的更清晰的图景 1.2.4 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效果 现代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组织和结构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以日本最为典型日 本的产业组织政策是在诸如雁行论和幼稚工业保护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 的对于那些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和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给予适当的暂时的保护 和扶持以便逐步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率同时日本政府在 认识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增加竞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的基础上加大 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对于日本产业组织政策在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的作用和其存在的主要不足卢汉 林(2000)和刘宁宁(2001)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在经济增 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产业结构政策的执行使日本产业结构在相对较短 的时间内不断优化逐步走向合理同时产业组织政策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大企业 走向了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具有生存发展空间可以在国内市场参与竞争又可以 与大企业进行协作实现专业化生产 但是他们也明确指出虽然日本推行的独具特色的产业政策对经济的高速协调 13 发展确实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在日本经济 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候其产业政策的基础不断弱化客观上需要 产业政策从以产业结构政策为重点转向以产业组织政策为重点产业政策实施后 日本与其它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增多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金 融问题长期不得解决出现了第二次世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而产业政策也 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22 23 1.2.5 我国产业组织政策及其评价 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规定产业政策是在 1986 年开始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此后又多次修改和补充使之不断完善在我国经 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在国内外学者对我国产业政策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政策及产业组织政策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产业 组织政策对国内市场结构的影响以及在加入 wto 以后我国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 方向等下面分别简述之 江小涓1993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我国的产业政策必要性与合理性指 出 第一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从我国的经验来看在 研究考虑产业政策问题时政府的行为介乎于代表全局利益和根据自身利益 制定政策两者之间 第二存在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不一定是实行相应产业政策的充足理由中国的 市场经济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产业 政策在我国的适用范围可能更宽一些但是如果由此认为经济问题都需要相应的产 业政策来解决则过高地估计了政府的作用过低地估计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产业政策手段的设计选择和配合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产业政 策目标合理性与产业政策执行过程合理性是两个相互影响但又有显著差别的问题 产业政策执行者所面对的诱因和压力与政策制定者不同他们有选择地执行政策 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部分地由他们的行为决定24 14 在对我国产业政策效果的实证计量研究中以下几项较有代表性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所在 1995 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大陆产业政策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发现大陆在 19911993 年间增长最快的五个产业都和设施能源和原材料 有关不过在四项衡量效益的指标中除去最后一项以外其余都在 19801993 年之间下降了这四项指标是附加值对总产值比税利对资产比税利对总产值 比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最后该报告用 charnes cooper 和 rhodes1978 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来对 19871992 年间产业部门生产 效率进行排队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三个支柱业制造部门即电子和电信设 备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以及交通设备都敬陪末座且少有改进现在看来这 项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方面所分析的资料仅到 19921993 年为止难以反映 90 年 代产业政策的效果另一方面没有严格区分效率和效益这两个概念生产效率是效 率指标经济效益是收益性指标生产率往往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物 指标衡量经济效益经常用利税率和利润率来表示生产效益取决于生产率业取决 于分配格局即使生产率不变或提高如果分配格局有较大的变化也可以出现生 产效益下降的格局 赵英2000在分析我国产业政策制定过程和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 行业对在不同产业政策下的行业发展作实证研究作者选取能源交通汽车机 械电子和钢铁工业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政策对每个行业的资源集聚和生产 效率的影响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的产业政策对基础产业和高技术行业迅速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汽车等行业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没有充分合理 地利用市场机制产业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1 陆丁2000使用总配置效益的概念来评估中国经济在 90 年代产业间的 资源配置效益这个概念是由 syrquin1986最早提出的 i yiiygg)y(a 式 中a(y)为总配置效益gaegy和 gyi分别为在整体经济中和在个别第 i个 产业中的全员劳动生产力增长率系数 i是个别 第 i个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总配置效益所概括的是假如各产业间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变在观察到的产 业间劳动力配置变化下所应当发生的总体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通过计算看出 15 中国的总配置效益指标在 19891991 年间下降了在 19951998 年间更进一步急 剧下降不过总配置效益只是衡量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配置的效率而忽略了其他 资源的配置而且该指标是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所带来的平均损益而不是边 际产量计算出来的为了衡量全要素配置效益tresyrquin提出如下公式 + i i i i)(k v 1 )(l v 1 trekkilliffff 式中 v 为总产值 il和ik分别为在个 别产业中劳动和资本使用量的变化率lif 和kif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在个别产业中的 边际劳动生产力而 lf 和 kf 分别为总体经济的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全要素 配置效率tre所体现的实际上是在产业间资源再配置消减非均衡程度时整体 经济中的全要素生产力tfp增长速度超过各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加权平均的 增长率该指标的正值表示在某一时期按加权平均来说边际产量高于平均水平的 产业增加了他们在总的要素使用量中的比重根据计算结果显示在 19861999 年间全要素配置效益指标常常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有数年呈负增长25 在产业政策对我国市场结构和地区发展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以下研究较有 影响 young(2000)通过对 19521997 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和国内国际贸易条件变 化的分析指出由于地方分权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具有较大 地区和行业区别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分会利用 尚未改革所制造出来的寻租机会造成新的扭曲他的研究证实在对外贸易不断发 展的同时由于地区间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化地方贸易保护日趋严重统一的国内 市场难以形成26 sylvie d murger 等2002通过一个包含地理变量和政策指数变量的计量模型 来分析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他们发现地理和政策要素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同 样重要政策指数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最高而在中部和西北部省份最低 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促进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取消限制的松绑政策使得沿 海地区向着东亚邻国和其他竞争对手靠拢他们的研究说明不断市场化和国际化的 16 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7 史东辉2002通过对当前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指出必须结 合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提高产业组织政策在我国政府 产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实现政府产业政策体系由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中心向产业结 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并重的转换28 刘小玄(2003)利用 1995 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检验了我国转轨经济中产权结构 和市场结构对于产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发现国有产权结构变量对于产业绩效有明显 的负效应产业集中率和规模变量则具有正效应绩效的优劣主要根据这几种因素 的力度大小和相互抵消的结果来决定他发现国有企业通常与垄断缺乏竞争的市 场结构密切相关而可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与非国有产权或民营产权结构密切相关 的竞争市场与较低的国有产权结构的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绩效而竞争市场与较高 的国有产权结构的不相容性则产生了不良的绩效结果30 在加入 wto 和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 我国产业政策的转型方面 主要有以下研究 王雪苓和章玲(2001)认为日本在加入关贸总协定前后的产业政策以市场机制为 基础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生产率鼓励和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推动中小企 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步日本政府的产业振兴政策实际上都立足于一个基本 点即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这些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引导都必须以提供竞争条 件制造市场竞争为前提条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更加开放和相互 融合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步加快与此同时随着信息产业推动的产业革命 世界各国竞先调整结构中国产业和有关产业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另 一方面世贸组织是国家之间的协议企业只是作为运行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 又是政府能力的竞争因此入世前后的产业政策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 研究设计和组织实施同时重塑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竞争能力56 “十五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原有 的产业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需要对产业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总的来看以往 我国产业政策效力不高的症结主要在于作用机制的偏差即产业政策实施的非市场 17 性十五期间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产业政策的基本 取向应从单一的产业扶持转变为产业扶持与优势企业扶持并重以企业培育推动产 业成长促进产业的升级与优化2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必须以市场机制作为基 本形式政府的产业政策只是纠正市场偏差而不是代替市场的作用否则将重蹈 计划经济的覆辙3 产业政策的内容应当是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 并以产业组织政策为主以此来推动规模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发展实现产业内与产 业间的结构演进4产业政策要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政府的制度创 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实施创新鼓励政策市场进入与退出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以及资本市场融通政策等 从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到 虽然对我国产业政策的研究不少 但是现有的研究中 对于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较多对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较少在有限的产业组织政 策的研究中又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已有的实证分析则存在研究基础数 据陈旧没有结合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等缺陷 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就是本文的突破口在理论研究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