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详解.ppt_第1页
中风详解.ppt_第2页
中风详解.ppt_第3页
中风详解.ppt_第4页
中风详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八节中风教学课时: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中风的概念、针灸治疗方法。重点:针灸治疗方法。难点:概念、辩证治疗。,一、中风(apoplexy)(一)概念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其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名“中风”,又称“卒中”。多见于中、老年人。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及无力、眩晕等先兆症状。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并且常留有后遗症。,(二)现代医学范围急性脑血管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可参考本节治疗。(三)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生,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是其发病的基础。年老体衰,或劳累过度,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暴张,气血上逆;体质肥胖,恣食厚味,痰浊内生,郁而生热,风阳挟痰,上蒙清窍;五志过极,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气滞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于脑;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蒙蔽清窍,则发生中脏腑。若风、火、痰横窜经络,则发生中经络。,(四)辨证治疗1辨证(1)主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尚清,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为主要表现。(2)分型临床上根据有无意识障碍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证型。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角歪斜,舌强语謇,但无意识障碍者为中经络。兼见手足拘挛,头晕目眩,口腻痰多,苔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兼见眩晕,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兼见手足肿胀,面色淡白,心悸气短,舌黯、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兼见手足拘急或蠕动,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心烦失眠,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者为中脏腑。兼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滑数为闭证;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或不对称,息弱口开,汗出如油,手撒肢冷,二便失禁,舌青紫或萎缩,苔滑腻,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脱证。,2治则中经络者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中脏腑者醒脑开窍;闭证启闭开窍,取督脉腧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取任脉腧穴为主。,3处方(1)主穴中经络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溪;口喎取地仓、颊车、合谷、太冲、内庭。中脏腑:闭证取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脱证取关元、神阙,(2)配穴中经络者风痰阻络加丰隆、太冲;肝阳暴亢加太冲、内庭;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溪、三阴交;舌强语謇加哑门、廉泉、通里;足内翻加悬钟、丘墟;足外翻加太溪、中封;足下垂加解溪;头晕加风池、百会;便秘加支沟、天枢、上巨虚;尿潴留、尿失禁加关元、中极。中脏腑者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3)方义中经络为经络气血痹阻,而风病多犯阳经,故取手足三阳经腧穴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畅通,则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分别取手足阳经的穴位,以起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中脏腑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夹痰火上升,蒙蔽清窍所致,故取督脉腧穴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开窍泻热,调和阴阳;太冲降逆平肝,熄风潜阳;胃经络穴丰隆能宣通脾胃气机,清热豁痰。中脏腑脱证为阳气欲脱,而关元是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真气所系,可回阳固脱。,4操作诸穴以常规操作为主。中经络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留针30min。10次疗程。中脏腑闭证用泻法,只针不灸,其中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出现表情反应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丰隆用泻法,强刺激;中脏腑脱证,重用灸法,在关元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5其他疗法(1)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每次选2-3穴,用毫针沿皮下进入0.5-1.0寸,快速捻转2-3min,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时鼓励患者活动肢体。隔日1次。(2)电针根据瘫痪部位,在患侧上、下肢体穴位2-3对穴位。每次用上、下肢穴位各1对,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用疏密波中弱度刺激,以患肢有关肌群出现肌肉微颤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3)耳针取脑点、皮质下、肝、心、肾、神门及瘫痪部位相应耳穴。每次选3-5穴,用毫针中度刺激,留针20min-30min。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2-3日1次。(4)穴位注射选穴同毫针所选腧穴。每次选2-4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隔日1次。适用于半身不遂。,(5)石学敏院士采用“醒脑开窍法”,在全国取得较为领先的疗效:取水沟、内关、三阴交、合谷、足三里、太冲、委中、极泉、风池、翳风、尺泽等穴;先针双内关,直刺1-1.5寸,用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0.5寸,用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至病人下肢抽动3次为度;刺极泉、尺泽,均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刺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1.5,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刺风池、翳风,针尖均向结喉,进针1-2针,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针合谷,针尖向三间,入掌骨下缘部位,用提插泻法;一般因出血中风所致者,手法要轻捷,用弱刺激;而病情稳定,情况较好的患者,可酌用中等或强刺激;除极少数穴位外,一般均不留针;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要随时测量血压,如血压明显升高,则应暂停治疗。,(五)按语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尤其对肢体运动、语言、吞咽等功能有促进作用。治疗期间应配合积极的功能锻炼。2.中风急性期,出现神昏、心衰、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各种危象时,应采取综合治疗。3.中风患者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