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助人行为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于个体品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 要的意义。传统研究中将其界定为个体自愿的以改善他人不利处境为目的的行为, 由于它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而被接受和鼓励。通常我们认为只有当行为者是有 意的,而不是无意的,才能称为助人行为。一直以来,助人行为是心理学家和教育 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回顾了相关文献,考察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 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22被试间设计,区分了 2种收入来源(常规收入、额外收入)及2种阈上启动条件(非仁爱启动、仁爱启动) 对助人行为的效果。实验2同样采用了22被试间设计,区分了2种收入来源(常规 收入、额外收入)及2种阈下启动条件(非仁爱启动、仁爱启动)对助人行为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阈上启动还是阈下启动,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的启动都会对随 后的助人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文章深化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并探讨了仁爱思想有益于助人行为的培养, 能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文化 仁爱思想 助人行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helping behavior is the important act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dividual mo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traditional research defined it as :individual do anything voluntary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disadvantage of others .we all accept and encourage it, because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ocial rules and moral standards .usually ,we define it as helping behavior when the act is intentional, not inadvertent. helping behavior is always focused by psychologists and educational experts. after a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caring thinking of chinas confucian culture primed on helping behavior. taking college student as participants, the paper designed two experiments. experiment 1 adopted a 22 between-subject design, and made a distinction in the effects on helping behaviors between two sources of income (conventional income and additional income)and two subliminal prime conditions. experiment 2 also adopted a 22 between-subject design, and made a distinction in the effects on helping behaviors between two sources of income (conventional income and additional income)and two prime conditions which are not subliminal.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articipants in controlled condition, the participants who were primed by the caring thinking of confucian culture showed higher helping behavior,whether the participants were primed subliminally or not the result of these experiments proves our hypothesis, i.e., the caring thinking of chinas confucian culture can promote helping behavior .the article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confucian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at caring thinking can help cultivating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 caring thinking helping behavior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引 言 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一场突袭巴蜀的 8.0 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 整个神州。更多的感动来自于地震之后:灾区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主动援助、人 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斗。 “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 、 “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 赴灾区参与营救” 、 “唐山某企业家包车组织员工和医务人员连夜南下” 、 “绵阳市民 带上食品衣物慰问安置点的灾民”这些感动的场面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究竟什 么样的文化提倡助人更多?文化对这些助人与捐赠行为究竟又有着多大的影响? 至目前,已有不少心理学家对文化与助人行为进行了考察,也得到了一些答案。 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助人行为的表现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例如,在西方,人们助人行为很多时候与基督教教义中所宣传的赎罪有关,研究发 现,与进入教堂已经进行了忏悔的个体而言,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进入教堂忏悔的人 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harris et al,1975) 。在中国,马庆强在一项跨文化的研 究中发现,中国的被试与英国的被试相比较,对自己的至亲、近亲,以及要好的朋 友表现出更强的倾向去做出利他的行动;王小章、乐国安(1989)在调查中发现, 中国人不认为所有的人都值得同情和帮助, 他们更愿意帮助让他们所认为的 “好人” 。 基于这些研究,笔者将视角转向了中国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主流, 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我们的助人行为。本研究假设儒家文化中 的仁爱思想会引发更多的助人行为,并区分了阈上启动与阈下启动对助人的不同效 果,并探讨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有益于助人行为的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希望本文能够对助人行为的培养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帮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1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1 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研究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研究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孔子对仁 有过多方面的论述,并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仁包括忠恕,有所谓“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钱穆,1985)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2001) ;包括克己, 有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胡厚福,1997) ;包括孝弟,有所谓“孝弟者也,其为仁 之本与” (刘强,2003) ;包括自爱,有所谓“仁者自爱” (张怀承,1999) ;还包括恭、 宽、信、敏、惠等美德及其规范。因此“仁”常被儒家视为“全德” 。 1.1.1 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的本质与内容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的本质与内容 “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解释“仁” 。 论语颜渊中有“樊 迟问仁 ,子曰: 爱人 。 ”仁者爱人,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关心人、爱护 人、帮助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庞朴,1999) 。可见儒家的“仁爱”是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汉代以后儒家 学者在理论上对“仁爱”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韩愈在提出“博爱之谓仁” 。朱熹 认为“仁”是“爱之理,心之德” ,并以生解释“仁” 。后代的思想家康有为、谭嗣 同、孙中山等对于“仁爱”思想的内容都有发挥。 爱亲。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申出来的。任何人一生下来, 首先遇到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关系,处于亲人的爱抚之中,并逐渐萌生对亲人深 深的依恋、敬爱。因此,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孔子弟子有若即把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仁的根本、基础: “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欤! ”后来的儒 家也以亲亲敬长解释仁的基本含义。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 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 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木。 爱众。 论语学而中写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仁” 。关于爱众的要求,张载的一句: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最为经典,意为 天下的老百姓应视为我的同胞兄弟,万物应视我的朋友。康有为在长兴学记写 道, 爱众的具体要求是 “睦姻于族, 任恤于乡, 流惠于邑, 推恩于国” (陈炎, 2006) , 由近及远爱一切人。如何去爱众,就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达成“仁”的修养目 标。 通过对仁爱基本内容的论述,可归纳和提升出仁爱思想的本质。 第一,爱人。爱自己、亲人、朋友、众人,四海之内皆弟兄。 第二,爱有先后、远近距离。在爱的推广和扩展上由爱己和亲开始依次进行, 在孔子仁爱思想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将“己”和“亲”也一样作为仁爱之本,但在推 爱的过程中只有先修己、克己、正己,即成己爱己才能爱别人。 概而言之:儒家仁爱所倡导的爱是一种有距离层次的,也就是说现实的而非 抽象的博大而宽广的情理之爱。 1.1.2 儒家文化仁爱思想是中国慈善思想渊源之一儒家文化仁爱思想是中国慈善思想渊源之一 孔子倡导“仁者爱人” 。他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等视为“仁” ,认 为“仁者”应有的善念和品质是“爱人” , “仁者”应有的道德践履是扬善抑恶,与 人为善,利人利他。孟子则透过“爱人”进一步揭示“仁”的内在精神求善。 他提出“仁,人心也” ,认为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发自人的内心深处;人性固 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引导人们扬善抑恶的力量之源;进而把“仁” 由恻隐之心的道德感情直接发展成道德行为,并使“仁爱”在慈善施于民的“仁政” 中得以充分展现。概言之,儒学的思想内核在于“仁” ,讲求由仁而趋善。我国慈善 传统中关于民为邦本、财富均分、重义轻利等思想都是围绕“仁爱”展开和构筑的, 从而也为我们当代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所以,以“仁爱”为核心 的儒家文化是我国慈善传统的思想根源(胡发贵,2007;肖国飞, 任春晓,200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2 助人行为的研究助人行为的研究 1.2.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1.2.1.1 助人行为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于个体品德发展以 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研究中将其界定为个体自愿的以改善他人不利处 境为目的的行为,由于他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而被接受和鼓励。通常我们认为 只有当行为者是有意的,而不是无意的,才能称为助人行为。如果我们是被迫助人 时,我们会考虑我们的帮助是如何影响他人甚至自己。 pearce 等人(1980)设置了三个维度对具体的助人行为进行分析,他们认为, 经过这样的处理,纷繁多样的助人行为就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刻画。第一个 维度是正式的和计划的对非正式的和自发的,正式的和有计划的助人行为如参加志 愿者行动,而非正式的和自发的助人行为如告诉路上某个行人掉了钱包。第二个维 度是严重的对不严重的,前者如帮助一个心脏病突发的病人,后者如借别人电话一 用。第三个维度是直接的对间接的,前者如帮助一个迷路的小孩找妈妈,后者如向 希望工程捐款。按这样三个维度,任何一项助人行为都可以进行性质上的区分,以 便人们找到不同性质助人行为之间的规律。 与 pearce 等人不同,mcguire 等人(1994)则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对助人行 为的类型进行了区分。研究者要求大学生列出不同种类的助人行为,包括帮助过别 人的以及被别人帮助过的此类行为。根据 mcguire 等人的分析,助人行为可以分为 四种类型: (1)偶然助人行为,即对一个熟人偶然地实施一些小的帮助,如借别人 一块橡皮; (2)稳定的助人,这是一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给他人以切实的利益帮 助,如帮助朋友找一份工作; (3)情感助人,给朋友情境性的或个人的支持,如倾 听朋友的个人问题; (4)紧急助人,这常常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是帮助其解决一个 实际问题,如在一次交通事故突发时拨打 120 叫救护车。 和助人行为相关的,还有其它的一些概念,如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等。虽然 区分这些概念看起来有些无聊,但如果不做区分的话,这些概念纠缠在一起,确实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会给研究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为了研究以及后面叙述的方便,还是有需要把与 助人行为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一些讨论和辨析。 1.2.1.2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视角不同,对 于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定义也存在着差异。笔者比较倾向于 piliavin(1981)亲社会行 为所做的限定,即“亲社会行为是由社会所限定的,一般的有益于他人和当前行政 系统的行为” 。首先,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在单独的个体 身上是不会出现亲社会行为的,这里必须有一个行为的实施者以及一个(或多个) 行为的接受者;其次, “由社会所限定” ,表明这种行为是否是亲社会行为,需要一 个社会判断,而这种判断不是一层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内,不同的历史、政治背 景中,由于社会判断的差异,同样一种行为,在某一时空被看作是亲社会的,而在 另一时空却可能是反社会的。再次,一个社会常常受当前执政的行政系统所影响, 因此,有益于当前行政系统的行为通常被看作是亲社会的,虽然在这之前或之后, 或对于另外的行政系统而言,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有可能改变的。 1.2.1.3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有研究者认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等同的 (时蓉华,1998) ,但 mussen 和 eisenberg 指出, “真正的利他行为是指行为者不期 望酬奖,不为避免惩罚,而试图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而行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 看到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有相同之处,若仅从行为的结果来看,这两类行为都是 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然而,两者之间也有些许的区别,从助人者的目的和 动机来看,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是为了得到外部的奖赏,或是为了 获得社会的赞许,或是为了减轻内部的消极状态等,都可以促发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而利他行为的动机应该是出于自愿的,并不企图获得任何的报酬或奖偿,其目的是 为他人谋利益,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利他者通过利他行为而感到骄傲、满足、自豪 和偷快。从这个意义上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行为的概念更为宽泛,而利他 行为只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而且是比较特别的一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有研究者( krebs,1994,参见金盛华,2005,)认为,就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 和利他行为而言,三者都是对社会有利行为的描述,但行为越是向利他方向靠拢, 个人的目标就越少,社会的目的就越多。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 作出精准的区分。在这里,我们认为利他行为即是助人行为。 1.2.2 助人行为的研究技术助人行为的研究技术 如何设置更好的实验情境对助人行为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对心理学家们都是一 个挑战。因为助人行为常常与社会道德紧密相关,如果实验的情境设置过于明显, 让被试看出研究者的真正目的,那么,被试常常会顺应研究者的需要来反应。就好 比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一道题目, “你爱自己的祖国吗?” ,由于大家都知道,一般而言 道德高尚的人都是爱国的,所以即使被试对自己的祖国不满,他也可能会为了避免 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不道德者,而违心地回答自己热爱祖国。在助人行为的实验 设计中,需要避免这样的问题。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实验情境的设置满 足了隐蔽真实目的的要求,但又偏离真实生活情境太远,那么得出来的结论也是意 义不大的,因为在这样的情境设置内,被试的反应不能说明真实生活中的表现,那 么发现的规律也不一定符合生活的实际。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如何设置实验情境, 从而更好地研究助人行为始终是心理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以下是心理学家以往 研究助人行为的技术模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1.2.2.1 冒烟事件情景冒烟事件情景 拉坦和达利(latane and darley, 1968;参见白学军等,2004)实验中,一些 心理学系的学生自愿来参加一项访谈, 共同讨论 “在城市大学生中的一些生活问题” 。 他们为接受访谈来到预先约定的地点,并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等候,主试要求他们 填写一份预备问卷。几分钟后,有烟从入口处进入房间,这些烟是一种特殊的化学 混合物,对被试不造成任何危险。不久,烟变得越来越浓,以至于房间内的一切都 开始变得模糊。主试开始计时,看被试会过多长时间才把冒烟的情况报告给主试。 研究者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条件,其中一些被试被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一些被试与 另外两人(主试的助手)在一起(被试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认为他们也是被 试) ;其余的被试则三人一组待在房间里。研究者的目的是看在这样的情境中,被试 的反应是否和他人在场以及他人表现有关,结果发现:在单独组中,有 55%的被试 在两分钟之内报告了冒烟的情况;而其余两组仅有 12%的被试报告了情况。四分钟 之后,单独组有 75%的被试开始行动,而其他组中,再没有被试报告冒烟一事。实 验结果论证了“责任分散”理论。 1.2.2.2 互联网助人情景互联网助人情景 实验的情景是这样的,在一个互联网的聊天室里,可能有许多人,也可能只有 寥寥数人。这时候,一位网友进入聊天室,他似乎对互联网并不熟悉,提出需要帮 助的请求,如“谁能告诉我,如何查看登陆之后的个人简介呢?”根据聊天室内人数 的多少,研究者可以探讨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的人际交流空间内,是否有“旁观者效 应”出现。 有人(bushman et al,2004)也利用 email 技术对旁观者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 者按照所得到的 email 地址,给一些陌生人发出求救信,如希望得知大学里某个学院 的基本情况。然而,对一些收信者而言,这些信是专门发给他(她)的,在抄送地 址中并没有另外的收信人;而对另一些收信者而言,是通过群发的方式收到求助信 的,在抄送地址中,包含许多其他人的 email 地址。看在这两种情境下,哪一种更可 能得到收信人的回复和帮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1.2.2.3 公共汽车让座情景公共汽车让座情景 nelson 等在研究中运用了公共汽车让座的情境(nelson and norton, 2005)。实验 中,研究者让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阅读如下的段落: “一个老妇人登上了一辆拥挤的地铁,你恰好也在车上。尽管所有的座位都坐 满了人,很多人还站着没有座位,但是你却有一个座位。 ”问题是: “与大多数的普 林斯顿的学生相比较,你将座位让给老妇人的可能性如何?”然后研究者要求被试在 l 一 15 之间做出选择,其中 1 表示可能性少得多,8 表示与他人相同,而 15 则表示 可能性大得多。 之所以在最后的助人问题采用“与大多数的普林斯顿学生相比”的形式,研究 者的理由是:首先,这种形式提供了一个助人水平中等程度的参照点;而且,与一 个典型的普林斯顿学生相比较,这提供了一个所有的被试都属于的群体,这样对每 个个体都是公平的。 1.2.2.4 慈善捐助任务慈善捐助任务 研究者们还喜欢用虚拟或真实的慈善捐助任务来考察人们的助人表现。例如, 在 gacia 等人的研究中(gacia et al, 2002) ,实验者要求被试阅读如下的内容: “想象 你已经从大学毕业很长时间了。在你每年的税后收入中,你愿意将收入的多大百分 比捐献给慈善事业?”(请选择) 。 在这一点上, 被试能够选择下面的百分范围是: 1% 或更少,2%3%,4%5%, 6%10%, 15%,16%20%,21%25%,25%以 上。被试的选择不同,则标志其助人水平的差异。迟毓凯(2005)用模拟的慈善捐 助任务来考察人格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道德认同的象征维度是助 人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在亲社会取向的个体中,不论是象征维度还是内化维度, 高道德认同和低道德认同的助人水平无差异;而在亲自我取向的个体中,象征维度 的高道德认同者的助人水平明显高于低认同者。 1.2.2.5 实验求助任务实验求助任务 研究者对被试提出求助,看被试能否愿意帮个忙,志愿去参加另外一个实验任 务。参加则意味着给予帮助;不愿意参加,则标志着不给予帮助。例如,在 gacia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等人(2002)的研究中,也采用了这种技术。在进行一个实验调查之外,被试阅读 如以下的内容: “在这个调查之外,我们正在另一个房间进行一个简短的实验。你愿意花费多 长时间在这个其它的实验中?”在这一点,被试选择下面所列出的时间段:0 分钟,2 分钟,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20 分钟,25 分钟,30 分钟。 在问卷收集之后,如果那些志愿来到另外一个房间想参加实验时,则标志其愿 意助人。同时,在那里,研究者会对想参与实验的人解释研究的真正目的。 1.2.2.6 自评与他人评定自评与他人评定 在这种评定中,常常要求被试自己,或者包括他的同学、老师,来对其一段时 间以来助人情况进行评定。如,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班级的所有同学,对其助人水平 做出从“从不帮助别人”到“总是帮助别人”之间的几个连续水平做出选择,以确 定其助人表现。 1.2.3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根据前人的大量研究,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四类: (l)助人者的特征,包括性别、个性品质,价值观等因素。staub(1984)认 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外界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亲社会价值取 向是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利他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也受 到亲社会行为价值取向的推动。也有研究发现,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人们做出利 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亲社会价值取向也不是总能推动利他行为的产生,其行为还 需借助于情境的激活以及其他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李丹(2000)对小学儿童价值 取向发展的研究发现,男女儿童的价值取向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加明确自 己的价值取向,更愿意对受难者给以直接的关怀和帮助。价值观念(李丹,2001) 对助人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特征。flanagan 等人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对 7 个 国家内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男性相比,在社区内做志愿者的女性更 多。孙健敏(1992)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在客观上存在差异,这种 差异是由价值观类型的不同造成的。价值观为社会型的学生绝大多数会有利他行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经济型的学生极少有利他行为,理论型和宗教型的学生多数会有利他行为,政治型 和审美型的学生较少有利他行为。此外,助人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养成(power et al, 1989) 。 (2)情境特征,包括助人行为发生时的客观环境和助人者的主观环境,例如心 境等。 助人者必须考虑助人的客观条件 (bierhoff, 1980; krebs, 1982; lind, 1989) 。 “旁观者效应”表明:紧急事件中,旁观者的数量越多,帮助受害者的人就越少。 staub(1970)设计了一个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紧急事件情境:让一组儿童在实验 室进行一种复杂的游戏,并告诉他们隔壁房间有儿童也在做这种游戏。实验将被试 分为两组: 第一组告诉他们隔壁有一名儿童; 第二组告诉他们隔壁有2名儿童。 不久, 隔壁传来一阵儿童的哭声:“我的手指头受伤了!疼啊!”看在这种情境下,两组 儿童跑去隔壁帮助受伤者的比例会不会有差异。结果发现第二组的儿童跑到隔壁去 帮助别人的人数更多。寇或和唐玲玲(2004)研究表明,积极心境促进亲社会行为, 而消极心境则有时促进亲社会行为,有时减少亲社会行为。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 响是通过激发动机而发生的直接作用和通过个体的认知判断而发生的信息作用来完 成的,这两种影响既可以独立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3)被助者的特征,比如,老人和儿童更容易得到帮助;漂亮的人容易获得更多 的帮助等。morgan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衣着仪表是影响别人是否愿意帮助他们 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穿了奇装异服招摇过市,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获得别人的 帮助与同情, 往往认为他是自作自受, 帮助这种人不会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eagly 等人发现,在危急情境下,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是这种行为只针 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在benson等人的现场研 究中,研究者把一份填好的入学申请表放在机场的公用电话厅里,申请表上面已经 贴好了邮票,只等寄出。研究同时操纵了外貌特征这一变量:有时申请表上贴上很漂 亮的照片,有时则贴上不漂亮的照片。结果发现,照片上的人无论是男是女,只要 漂亮,人们更可能帮他或她寄出申请表。 (4)文化特征,助人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当然要受到一定文化背景下价值观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行为规范的制约,因此属于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的人们,会有着不同的助人行为表 现。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论述文化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1.2.3.1 文化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文化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决定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变量,来自个 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较多地表现出个人主义的价值和行为,而来自集体主义文 化背景的个体有相反的表现。一般认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体现和代表的是东西 方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两者的处事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则都是不同的。在集体主 义文化中,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服从于他所属的群体或组织的需求、欲 望及目标。这被称为内群体(ingroup),它依据情况的不同而变化,可以是一个家庭、 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或者甚至是整个国家。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 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所属的更大团体的整体利益, 而不是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 相反,在个人主义文化内,人们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感,而不是所属团体 的需要和目标。所以对个人而言,同时是多个团体的成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 没有哪个团体能单独对他或她的行为施加太多的影响。 在两种不同文化对比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助人行为也许 存在不同的表现。比如,集体主义文化中“更崇尚爱、地位和贡献” ,而个人主义文 化中“更崇尚金钱和财产” ,这是否意味着,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会有更多的捐助和 慈善行为呢?再比如,集体土义文化中, “关注家庭等小团体的利害得失,而不是更 大的公共利益” ,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更大程度地关注公共利益” ,这又是否意味 着,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会存在更多的家庭奉献,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热衷于 公益事业呢? 很多心理学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一项研究(miller and bersoff , 1994)系统 比较了印度人和美国人关于社会责任感的信念。在印度的社会中,人们强调相互之 间的作用,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义务。相反,在美国,文化价值是个人主义的和自我 依赖的。作为一个结果,miller 相信,美国人趋向看待助人的决定作为一个个人的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择,而印度人将助人的决定看作是一种责任和道德义务。bontempo 等人也对个人主 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的助人行为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在他们的研究中,伊利诺斯州和 里约热内卢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回答了关于助人情况的调查,这些助人情境包括借给 别人钱,或者花费时间照顾病人等。在两种文化下的学生都认为在这样的事例中有 社会责任去助人。然而,巴西的学生说他们将很高兴地去做这样的事,而美国学生 却报告说更少热情去实施这些需要的助人行为。 1.2.3.2 中国人助人行为的特点中国人助人行为的特点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在帮助谁的问题上,中国人更愿意帮助自己人。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人们并不是都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帮 助。在西方,有研究证实性别、年龄等特征都会影响着人们得到帮助的机率:女性 被助的机会要多于男性,老人和孩子通常会优先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他们同时认为 妓女、罪犯这些对社会顺应不良者,也都应该得到人们的救护和帮助,即所有的人 都有权利得到帮助。 在中国,人们更愿意去帮助哪些人呢?马庆强在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中 国的被试与英国的被试相比较,对自己的至亲、近亲,以及要好的朋友表现出更强 的倾向去做出利他的行动。王小章、乐国安(1989)调查中发现,中国人不认为所 有的人都值得同情和帮助,他们更愿意帮助让他们所认为的“好人” 。 中国人更愿意帮助自己人,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根源。中国人强调孝道、忠 心及群体内的亲密关系。儿童从小便被教导要对所属群体的成员有爱心。中国人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都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伦常关系要保 持和谐。总得来说,这五种伦常关系有助于强化群体中成员间的密切关系和对群体 的忠诚,也即有助于强化群体内的助人行为。所以中国人更愿意帮助自己人。 其次,中国人的助人行为受到因果报应观的影响。因果报应观念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佛、道、儒三大哲学思想中都存有因果 报应的观点。佛教的涅架经中就说,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失” ;而道家的太上应成篇中也说,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 形” ;儒家经典易经中亦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受到了因果报应观的影响。 因果报应的观念是中国人独特的助人影响因素之一(周晓虹,2003,) 。迟毓凯 (2005)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在实证层面上对因果报应观念与助人行为的 关系进行了考察。一则实验所采用的是阈上启动任务,与中性控制组的被试相比较, 叙述“因果报应”观念故事的被试在随后的让座可能性的判断中,助人意识更高。 另一则实验利用词汇决定研究技术,将因果报应相关的概念进行阈下启动,结果发 现,即使在这种被试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仍然对其助人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 用。两个实验表明,于中国被试而言,因果报应观念的激活都会对随后的助人行为 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中国人只帮助好人。中国人认为只有那些值得同情和帮助的人才有权利 得到帮助;西方人则认为确实陷入困境的人们都应该得到帮助,即使他们是犯人是 妓女。王小章、乐国安(1989)的研究中,为了解释中国人是否有普遍的(而不是 指向某类人的)助人动机,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 (1)孤寡的人最应得到帮助; (2) 所有身陷困境的人都应得到帮助;(3)对灭绝人性的杀人犯,没有什么道义可言; (4)影院失火,观众需要离开时,男女老幼应一律平等,依次而出。结果发现,对 问题1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的人占88%,对问题4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人占62%, 这些结果都和西方的研究结果相类似;但在回答另外两个问题时出现了与西方不同 的情况,问题2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人各占49%,两项之和高达89%;而对问题 三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的人占60%。这充分说明确实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认为,并不 是所有的人都是值得同情和帮助的。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表现出“只帮助好人”的特点原因有如下几方面:首先,中 国人坚持“世界公平论”,他们相信人不会无缘无故侵犯别人,或者使得别人无辜 受到伤害,但凡侵犯别人或者致使别人受到痛苦者都要赔偿别人的损失。所以中国 人不会轻易对别人的困境伸出援助之手。其次,周晓虹(2003)认为,造成这种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西方助人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人的看法是不同的。在西 方文化背景中,在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下,西方人对各色不同的人容易形成一个相对 统一的标准或定义,即他们都是上帝的造物和子民;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人们 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待人、标定人的,由于缺乏统一超越的尺度,因而就难以归 结出人的共同统一的性质,它不可避免地会将人“类型化”。比如,用“好人”、 “坏人”轻易地将人分类这样,由于中国人习惯于将人类型化,关注各种类型 的人的区别,而不思考各色人等作为统一的“人”这一物种的共性,因此,在中国 人的意识中就很难存在普遍的人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在这种看法的支配下,中国人 自然会认为只有“好人”才值得同情和帮助,而对“坏人”是没有什么同情可言的。 1.2.4 助人行为的理论助人行为的理论 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助人的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和分析助人行为产生的 原因,总结归纳起来有三种理论:本能论、社会交换论、社会学习理论。 1.2.4.1 本能论本能论 本能论又叫生物学理论。生物学中认为生命的精华在于基因,物种延续完全依 靠基因的保存,因此个体为了使基因能够延续再生殖,会首先冒险保护自己的子女, 然后是保护和自己有二分之一相同基因的兄弟姐妹,再次才去保护和自己有八分之 一相同基因的表兄弟姐妹。总之,个体不仅尽可能生存下去让自己的基因得以继承, 而且要去提高和自己具有相同基因的同类的生殖机会。威尔逊(路海东,2002)从 大量的动物行为实例中发现,动物行为与人类的利他行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如蚂 蚁保卫巢穴,工蜂蛰刺入侵者,拂拂暴露自己保护同类等等,因此威尔逊认为利他 行为是遗传得来的,是先天的,是“人类的本性” 。而人类不仅帮助与自己有血缘关 系的亲人,而且也常常帮助非亲非故的人。先天论认为人们在帮助他人时是基于基 因相似性的原则的,一般人们会按照外表、行为、态度、观念、熟悉程度等相似的 程度来选择帮助他人的顺序的。 亲缘选择、互惠规则和社会规则的学习是本能论常常采用的三种对亲社会行为 的解释方式。笔者在此只想提出:本能在人的助人行为中起着作用,但是,决定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的助人行为的却是文化。 1.2.4.2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社会经济”原则。人类不仅交换 金钱和物质产品,也交换社会性物质,如爱、服务、信息和地位等。社会交换理论 认为虽然人类并非有意识地对收益与代价进行权衡和监控,但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分 析人们的行为。即使是完全着眼于他人的福祉的利他行为,社会交换理论分析认为: 对于利他者而言表面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但实际上它的收益是内在的奖赏,是利 他者实施利他行为后对自己的肯定和满意,它给利他者带来了快乐。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另一个人的痛苦时,他们会被唤醒并感到困扰,而助 人则至少在部分上可以减轻他们自己的这种苦恼(dovidio et al,1991) 。通过帮助 别人,我们也能够获得一些回报,如源自他人的社会赞许,以及增强自我价值感等。 1.2.4.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认为,人们的行为的产生有一部分是直 接强化的结果;但很多时候,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对人的行为形成的影响更大。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强化决定一切行为,包括利他行为。褒奖可以强化儿童的亲 社会行为。fisher 的研究表明,可以用橡皮糖强化儿童愿意将自己心爱的玻璃弹子送 给小朋友的行为;dolavd 和 adelbeg 的研究表明,赞扬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榜样 也有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国外的研究也表明,那些观看利他行为电视节目的孩子, 比那些不看此类节目的孩子相比较,前者更可能作出利他反应(forgue and bower, 1987)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2 研究假设和研究意义研究假设和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 60 年代末,西方社会心理学就开始了对助人行为、助人心理的探讨。 当时,在美国由于接连出现了几起在紧急情境下众人见死不救的引人注目的事件, 引起舆论界哗然,人们纷纷地批判社会的不宁、人生的没有保障,或感叹道德的沦 丧、人心的冷酷。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比伯拉坦和约翰达利等一些严肃的 社会心理学者开始注重助人行为的研究。他们从紧急情境中的助人行为开始,逐步 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助人心理,探讨了影响人们帮助别人的各种因素( 1988) ,分 析了内疚、同情等和助人行为的关系(batson et al,1995) ,提出了助人行为的决策 模式, 尤其是还援用了社会生物观 (burnstein et al, 1994) 、 交换理论 (dovidio et al , 1991)等框架来解释人们的助人心理,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在影响助人行为的各种因素中,文化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因素。已有研究表 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助人行为的表现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在西 方,人们助人行为很多时候与基督教教义中所宣传的赎罪有关,研究发现,与进入 教堂已经进行了忏悔的个体而言,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进入教堂忏悔的人助人的可能 性更大(harris et al,1975) 。玛格丽特,米德在新几内亚比较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 的人,发现阿拉佩什社会成年人比较喜爱和纵容他们的孩子,因而培养了该社会儿 童亲密和同情他人的品格,而蒙杜古马社会的人比较注重独立和自我奋斗,对儿童 比较淡薄,很少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因此该社会的儿童成年后没有助人的愿望。 而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人们的助人行为究竟受到哪些文 化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绵绵相续的文化 主流,孔子倡导“仁者爱人” , “仁者”应该扬善抑恶,与人为善,利人利他;孟子 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可以说,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日 常生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然而,以上观点只是在学理上的讨论,本研究感兴趣的是,在中国这种特定文 化背景下,儒家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能否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 呢?尤其是结合西方的社会行为自动化研究范式,能否证明仅仅是儒家仁爱思想的 启动,就足以促进人们随后的助人行为了呢?本研究的兴趣和目的即在于此。 2.2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回顾和本文的研究意图,产生如下的假设: (1)阈上仁爱思想启动会促进助人行为的产生。 (2)阈下仁爱思想启动会促进助人行为的产生。 (3)两种收入水平中,得到额外收入的会比只得到常规收入的表现出更多的助 人行为。 2.3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家已经开展了一些文化对助人行为影响的研究,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